人际交往中应该展示真实的自我还是戴着面具生活?

人的一面是“佛”,一面是“魔”。没有人能够做到绝对真实,也没有人能够接受绝对真实。

1、善意的谎言皆大欢喜。朋友的父母爱比较,总是爱把朋友孝敬他们的东西和孝敬公婆的做比较,所以朋友每次明明给他们买了一样的东西,总是要说买给父母的东西比买给公婆的要好,这样父母才开心,明明你也知道父母这样不对,难道要去批评纠正父母,为了皆大欢喜,撒个小谎话,你好,父母也好,有什么不可以?

2、无伤大雅的谎言是成全。好朋友花钱、花时间做了一个新发型,自我感觉很“OK”,而你觉得土气显老,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说来吗?这种无伤大雅的谎话,撒一个让朋友能有个好心情,何乐而不为?如果你一定要真实,要么友尽,要么让朋友心里不爽,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何苦?

3、适时的沉默是为了最后的一点尊严。朋友的孩子打小学习就吃力,好不容易通过“高五”,勉强进入一所民办本科,但是朋友逢人就说,孩子的志向是考某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这个时候,我是要真实的否定朋友吗?但是,我也不能睁眼说瞎话,大加赞同,那只能中立一点,“哦”“嗯”飘过。

人际交往中应该展示真实的自我还是戴着面具生活?

真实的自我

人际交往中应该展示真实的自我还是戴着面具生活?

莎士比亚说:“正直无私的人从不胆怯!”

做人就要做最真实的自己。这是毫无疑问的!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更应该以诚待人,不能带着虚伪的面具去生活。

人们常说:“真事说不假,假事说不真。”何况我们做人呢!做人就应该坦坦荡荡,真诚善良,才能拥有踏实精彩的人生!

古人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对我们做人最好的诠释。

举个例子吧!

我们单位有个男同事,做人做事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他为了个人利益,见风使舵,经常背后说别人坏话,制造矛盾。当面却是假惺惺的毕恭毕敬,喜笑颜开的。

尤其是对新来的同事,容易被他的花言巧语诱导,认为自己遇到了大善人。结果,时间长了,他的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久而久之,他虚伪的面具被大家识破,事实面前却不能自圆其说。真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啊!自讨没趣!

所以说,做人要诚实厚道,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以诚待人,不能带着虚伪的面具生活。要活出真实的自我,做一个诚实善良独一无二的自己,精彩快乐过好每一天!

人际交往中应该展示真实的自我还是戴着面具生活?

没有非此即彼的绝对性,人际交往中,礼貌、尊重、坦诚是最能拉进相互之间距离的。

但人是有劣根性的,这种劣根性之一是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空间进行分辨、思考、甄别,抑或说是需要一个自我适应的空间、距离,这种空间、距离是不能触碰的。

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毫无保留地展示真实的自己,初衷和期望都是好的,也是值得赞许的。但看似毫无保留的展示,会在无形中侵害了别人不为人知的认知空间和适应距离,涉入其中也就形成了惊恐、防范,个中原因在于生活的环境不同,天性和后天形成的一些个性差异有些能触碰出火花,但有些就没有感性点。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于尺度的把握,是一个学识、涵养、感性、知觉的综合运用,没有假象的面具之说。

人际交往中应该展示真实的自我还是戴着面具生活?

看到一句话:处理好与人的关系,就三句话: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

人际交往中应该展示真实的自我还是戴着面具生活?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搞清楚两件事儿。就是什么是展示真实的自我?什么是带着面具的生活?

就像我们说做人要真诚,其实并不等于什么事都实话实说一样,展示真实的自我,也一定不是内心想法随心所欲的表达,外在行为没有约束的展示。个人认为展示真实的自我,其实应该是我们自己内心,对某件事物的主观判断和看法,在符合一定外部环境要求和规则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展示出来。

所以有趣的问题来了,那什么又是带着面具的生活呢?我知道有很多人,给了它极度暗黑的色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看社会适应性是否正常,而心理疾病的治愈标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看,是否能够重新适应社会生活。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人,也一定是一个面对不同环境时,处理不同问题时都会非常灵活对待的人。

那么从这一点来说,是不是我们每一个心理健康的正常人,都在带着不同的面具在生活呢?所以对这个问题,我的答案就是,身处在这个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里, 我们是需要带着不同的面具生活的。

因为这会让我们更快更好的适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规则,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要求,灵活地对待我们身边的人事物,给别人我们能够给予的,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给自己创造更多,能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从而成就自己想要去成就的人生!

戴的面具不怕多,只要我们不迷失,永远清醒的记得,哪一张面具才是真正的自己就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请关注我,让我们一路相伴,共同分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