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女作家三毛为什么自杀?真的是放不下荷西吗?

按照三毛的文章看,这份感情无可替代;但真正的报道来说,也是伤痕累累,值得吗?

三毛是个性化女作家,比较细腻与感性,还带些豪放,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放荡不羁的爱情。一个遗世独立的人,踏遍草原沙漠为寻真爱,为求一个理想的皈依,在流浪中接受心的洗礼,在失爱与爱而不得的感情面前心灰意冷,失去情感依托而最终走上不归路。

台湾女作家三毛为什么自杀?真的是放不下荷西吗?

台湾女作家三毛自杀,到底是放不下荷西,还是被王洛宾伤透了?

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地位足可以和金庸、古龙这类武侠小说巨匠相提并论,现代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看完金庸琼瑶看三毛”,可见三毛在现代中国的文学史上地位之高且影响之巨。在三毛这个流浪的女人的生命当中,我认为有两个男人对她影响至为深刻,不管是在她青春最美好时候遇到的荷西,还是在她人生最没落时候遇到的王洛宾。这两个男人确实深刻影响了三毛的人生历程,而三毛最后的自杀,其实也和这两个男人的感情脱离不开关系。

初中和高中特别喜欢爱看三毛的作品,尤其是三毛写的一些小说,但如今到了大学,似乎已经很少再接触三毛了。五六年的三毛记忆,因为时间的久远,似乎三毛给我留下的印象,在我的脑海当中已经渐渐褪色了。她的那些经典的语句和精辟的文章已经洋洋洒洒的散落在了我的过往中,我如今依旧能够随口说出三毛的一些经典语录“这一生,你能否有幸像三毛一样遇到一个愿意一生陪你尽疯狂的人。”

三毛一生的感情当中,唯独她和荷西那份感天动地的爱情,是值得后人所羡慕的,只不过谈及到三毛后期和王洛宾的那段“谈不上爱情的感情”,同样会引人深思,因为在我看来,王洛宾是对三毛影响至为深刻的那个人,似乎他对三毛产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荷西。最后三毛选择在台湾的医院上吊自杀,大家一定要注意一个时间节点,当时的三毛刚刚从王洛宾身边回到台湾。从新疆登上客机的那一刻,三毛是满眼落寞的,因为王洛宾最后的抉择伤到了三毛。

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殇

之所以说三毛和荷西的爱情是感天动地的,那是因为二人在爱情期间的经历,两人之间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六年之约。面对六年之约,荷西说到做到,六年的时间里,荷西一直都在强烈地向往着六年之后的那一天;反观三毛,这六年之约在她眼里却当做笑谈,这也突出了三毛的洒脱和放荡不羁。

只是不管三毛如何洒脱,她对荷西的那份爱都是刻骨铭心、没有变过的。三毛半生都在流浪,到过很多国家,也跨过大西洋和太平洋,有人专门做过统计,漂泊十四年的三毛,曾游历过五十四个国家,这些行程加起来足够绕地球十五圈。三毛用了这么长的时间都在旅行,那么旅行的意义又在哪儿呢?三毛曾在她的作品《橄榄树》当中旁敲侧击的表明了她的看法:流浪是为了找到人,找到一个所有女性,都渴望能够依靠的人。

这也是三毛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点,她是同时期很多女性都难以企及的女作家,但她更是一位平常人家当中的寻常女子。三毛和荷西的旅行,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总是在活动着,因为三毛每到一个地方就会想着下一步要辗转到另外一个地方,她不会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所以有些读者萌生出了这样的念头:三毛旅行都是这样,那是不是在谈婚论嫁择偶的时候,也会是这样不安稳。

不是的,三毛的流浪和一次次的离开,只是为了最后的不离开,因为她想要通过这一次次的离开,寻找那个让她离不开的男人。三毛的想法,我是难以理解的,毕竟没有三毛那样放荡不羁的性格和洒脱如野马的性情。但当三毛遇到人生当中另外一个男人的时候,也就是遇到王洛宾,那个比他足足大了三十岁的男人。遇到王洛宾时候的三毛,洒脱如野马不在了,放荡不羁爱自由也没了……

和荷西的爱情也好,同王洛宾的天山驰骋也罢,总而言之,三毛对这两个男人都有着不同形式的喜欢,只是荷西不同于王洛宾,所以结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三毛在对待这两个男人的时候,同样都是在倾诉着那一份真情实意,就像标题提到的那句诗一样“醉酒陪君三万场,不诉离殇”。

三毛自杀,有放不下荷西的因素

三毛的直接自杀,和荷西的不在并不存在任何关系,因为当时三毛受到的直接打击,是来自她内心的那种寂寞和空虚,而这种无人能够理解的空虚、无人能够陪伴的寂寞,很大程度上都直接来源于王洛宾。临别新疆的时候,王洛宾的一番话,就像一把把尖刀刺到了三毛的心坎里,三毛表面不哭,但眼角已经湿润,直到很坚强的和王洛宾挥了挥手,坐上了飞往台湾的那趟客机,只是那趟飞机飞到台湾之后,却再也没有把人带回新疆来。

把时间调回到三毛和荷西相处的那一年,两人刚刚相逢不久,便决定去撒哈拉流浪,光是这个旅行的地点就很特殊。但是在去撒哈拉之前,荷西并没有太过强烈的支持,因为在他看来,到撒哈拉大沙漠去流浪,似乎有些不太现实。荷西的这种想法,其实也是我们生活当中绝大多数人的想法,如果不拼团旅行的话,如果没有较为万全的保障设施的话,其实不光是荷西,我们也会这样想。

但是对于三毛来说,这才是流浪和旅行的一个实质性差别。旅行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流浪同样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但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流浪却要比旅行更苦、更贴近现实。只是荷西真的很爱三毛,既然三毛去意已决,那他也不好再为难什么了,他只能尽心尽意的去遂了三毛的心愿,这也是他喜欢三毛的一个重要原因。

去撒哈拉流浪之前,荷西特地到撒哈拉地区找到了一家磷矿厂工作,半个月之后,他给三毛来信说“你到撒哈拉的一切,我都已经安排妥当”。从这个举动就能够看出来荷西对三毛的细致,既然三毛觉得到撒哈拉去流浪很现实,那荷西就帮她完成这个现实,他在用尽全力地支持着三毛的每一个抉择和举动。我们紧接着再来看三毛对待荷西的日常,如果一段爱情没有两厢情愿的话,那么是绝对不会持久的。

三毛之所以对荷西重情重义,在荷西死后,三毛差不多经历了数年的痛苦,这是有原因的。荷西最初的职业是一名潜水工程师,而上班的工厂距离他的家有足足百里,每天下午五点半是荷西的下班时间,而三毛却在每天的两点半就从家的另一端开始出发,自己驾车三个小时前去接下班的荷西回家。要知道的是,工厂和家之间就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三毛每天都要忍受着狂风的肆虐和风沙的侵袭。

这位西班牙男子,早已经融入了三毛的血液当中。两个人之间最深的经历,要当属撒哈拉当中的炮火了,二人之间的爱情是经历过炮火洗礼的,这一点就强过了这天底下99%的情侣。荷西对三毛的举动没得说,该想到的都想到了,三毛不该想到的,荷西也想到了。再者就是思想上的共鸣,如果二人思想不统一的话,那么就算磨合,也会让三毛这种人很快产生抗拒的。

王洛宾对三毛的打击,才最为致命

荷西离世之后,三毛悲痛欲绝,险些和荷西一同离开这个世界,满眼都是孤独寂寞的三毛,就像是无家可归的灵魂一样,来来往往的漂泊在这喧嚣的人群当中。那几年的时间,三毛眼里不在放光,见到她的人都说三毛美丽的样子不在了。但你知道,荷西对三毛来说究竟有多重要吗?三毛半辈子的开心,毫不例外地都来自荷西对她的给予。

在荷西之后,陆陆续续也有几个很优秀的男性,大胆追求过三毛,三毛当时还是综合考虑了他和那几个男性的情况,最终选择拒绝,当然也有为了纪念荷西的因素。其实三毛个人是不太在乎过往的一个人,她如果有新欢的话,或者说有她中意的男性的话,只要灵魂上般配,那么三毛是绝对不会因为“荷西”而纠结新感情的。

那一年,三毛偶然之间听到了王洛宾创作的歌曲,其中的一句台词猛然勾起了三毛,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这是三毛之前所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她以为她的日子今后也就这样过下去了,但没想到这句歌词的出现,却让她重新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她当时暗自发誓,一定会不惧千难万险的找到创作这首歌曲的人。

前前后后大概两年的时间,三毛从内地飞往的新疆,用激动的手敲开了王洛宾的大门,却没有想到给她开门的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当时的王洛宾年岁已经接近七十岁了,足足比三毛大了三十岁。三毛看到白发苍苍的王洛宾,第一反应是失望和沮丧,但紧接下来三毛眼里又充满了光,倒不如先看看王洛宾是个怎样的男人,或许他的灵魂真的很有趣呢!

和王洛宾相处的那段时间,两人之间相敬如宾,似有爱情,但更浓郁的却是感情。因为三毛对王洛宾只是单方面的幻想,三毛一直幻想着爱情,尽管站在她对面的是比她大三十岁的老者,可是三毛毫不含糊,既然喜欢、既然灵魂相配,那“跨年恋”、“黄昏恋”又能如何呢?正当三毛一次又一次尝试着主动敲开王洛宾心房大门的时候,王洛宾却选择了一次又一次的抗拒。

在三毛之前看来,或许二人之间相处的时间还不够长,王洛宾选择抗拒也是合乎情理的。但三毛是个激情的女人啊!敢爱敢恨,遇到自己的爱情,即便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去追寻,大有打破沙锅问到底、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趋势。在她人生的末尾,老天爷让她遇到了王洛宾,让她遇到了这段久违的爱情,只要王洛宾同意接受三毛的求爱,那三毛绝不在乎王洛宾的苍老年迈,她可以和他同居在一起,照顾他的暮年生活。

可是王洛宾并不愿意耽误三毛的青春,毕竟他比三毛大了足足三十岁,三毛不在乎跨年恋,可是王洛宾却很在乎!一次两次,王洛宾依旧婉言谢绝了她的美意,王洛宾当时真的没有想那么多,如果让他再年轻三十年,哪怕年轻十年,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像三毛那样奔向爱情。可他,如果真的承诺了三毛,这对他来讲应该是个沉重的包袱,他真的怕耽误了三毛的余生。

亮郎说

话题谈到这里,你还是觉得“三毛最后的选择自杀,是因为荷西的离去吗”,有荷西离去的一部分,但是更为直接的却是王洛宾对三毛爱情的拒绝。既然王洛宾对自己没有兴趣,那么三毛就没有继续留在王洛宾身边的理由了,第二天她就和王洛宾告别,她要转身回台湾了。只是在登机之前,三毛清清楚楚的这样告别着王洛宾“过段时间我还会来的”。

只是没有想到的是,回到台湾之后的三毛,便再次陷入到了当时荷西离她而去的巨大空虚和寂寞当中,这是三毛第一次被人拒绝,犟脾气的三毛,认准的事情永远不会轻易改变。所以即便王洛宾数次对她回绝,但她也一直和王洛宾有着海峡两岸的信件沟通,三毛的意图很明显,一方面是为了缓解王洛宾对她的伤害,一方面也在通过这种方式试图挽回王洛宾。

只不过,王洛宾真的不能爱,也不敢爱……

1999年在台北的一所医院,三毛用自杀的方式给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不太圆满的句号……

台湾女作家三毛为什么自杀?真的是放不下荷西吗?

三毛的一生,传奇又瑰丽,像风又像雨,她生而特立独行,死而遗世独立。她曾经被数学老师侮辱得抑郁症7年,遭遇求婚被拒,1次差点被骗婚,两任丈夫横死,爱慕王洛宾被拒,3次自杀未遂的多舛命运。

三毛本名陈懋(mào)平,小时候,她觉得“懋”字难写,于是给自己改名陈平。幼时沉迷于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她又给自己取笔名:三毛,并因此和张乐平结下父女之缘。三毛去世后,张乐平写下:“悲哉平儿”四个字来纪念她。

1次求婚被拒。谢你当初不娶之恩。我想我们都应该感谢梁学长,因为他的拒绝,促成一个流浪女作家的诞生。 而后三毛彻底爱上了流浪——先后流浪54国,让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作家 。也正是因为有了学长的不娶之恩,才有了日后三毛与一生挚爱荷西的邂逅。

三毛上大学时痴迷学长梁光明(笔名舒凡), 他是文化学院戏剧系的男生,才华横溢且风流倜傥,三毛深陷于对他的崇拜之中,于是对梁舒凡进行全方位24小时的追求。

这时,三毛刚刚从长达7年的自闭症中走出来,梁学长像一颗耀眼的星星,点亮了三毛暗淡的内心。不过这场爱情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当三毛向梁舒凡提出结婚时,却等来一句:“我们还没毕业,结婚可以再等一等。”

彻底失望的三毛决定远走西班牙,其实她是真的不想走:“一切我都可以放弃,只要你给我一个承诺,给我一个未来。” 最终她又等到一句:“祝你旅途愉快。”

对于这段感情,三毛并不避讳,这段初恋也成了她日后创作的灵感来源。三毛的《雨季不再来》出版时,梁舒凡还为她写了序言。张小娴说过一句话:有一天,你会感谢他的离去,是他的离去,给你腾出了幸福的空间。

2任丈夫死亡。三毛的德国未婚夫,在婚礼前一晚因心脏病突发,婚礼变成了葬礼。 挚爱的丈夫荷西是一位职业潜水员,在拉芭玛岛潜水时意外丧生。在葬下荷西之后,三毛说:“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初恋如此让人心碎,可三毛的婚姻却更让她痛不欲生。与梁舒凡分手后,三毛远赴西班牙,开始了长达两年的留学生活,期间初识高中生荷西。

圣诞夜里,荷西说:ECHO,你等我结婚好吗?六年!四年大学,二年服兵役!好不好。然后我娶你,我每天出去赚钱,你给我做饭就好。

三毛很感动,但不以为意:我比你大六岁,六年,你这么认真,万一我没有坚守承诺,这样对你不公平。你以后别来找我了……

荷西说:我不找你了,不找你了,但你答应我等我六年……

他们就此别六年,六年中,三毛游历欧洲许多国家,期间她被一位已婚画家差点骗婚成功。1971年,28岁的三毛重返台湾,在张其钧的邀请下,于文化学院教授德文和哲学课 。此时三毛认识了一位大她十多岁的德国教师,并打算走进婚姻。

两个人一起去印名片,两个人的名字并排,一面中文,一面德文,可天意弄人事与愿违,婚礼前一晚,这位未婚夫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三毛怀里,那盒名片就一直没再去取过。这给了三毛致命的打击,伤心欲绝的她毛服用一整瓶安眠药,幸被救回。

1972年冬,痛苦之余,命运把三毛又一次送上西班牙的国土,与当年的小朋友荷西再次重逢。她没有想到,从前的高中生现在变成了成熟的大胡子。在一个朋友家里,三毛被荷西拦腰抱起,旋转。

三毛问:“六年前,你想跟我结婚,现在还想不想?”

荷西说:“你要嫁一个‘挣多少钱’的丈夫?”

三毛说:“看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得顺眼的话,亿万富翁也嫁。”

荷西说:“说到底,你还是要嫁有钱人。”

三毛说:“也不是,如果是你的话,吃得饱就好。”

荷西说:“你吃很多吗?”

三毛说:“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1973年的7月,三毛和荷西在沙漠小镇阿尤恩注册结婚,可这段幸福的婚姻只维持了六年。

1979年9月30日,中秋节的第二天深夜,房门被敲响,三毛警觉地连声喊到:“荷西死了?”你是不是来告诉我荷西死了?这位太太如实秉告:他们正在寻找荷西的尸体。

荷西出事前,三毛在飞机上遇到位太太,给了三毛一张名片,那上面写着,她是某某人的未亡人。这是西班牙的习俗,守寡的妇女要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一句:某某的未亡人。两天之后,三毛本人也成了名片写某未亡人的人。

三毛与西部歌王王洛宾。如果王洛宾勇敢一点挽留三毛,三毛不会这么快离开人世。她不必那么忧伤,他也不必那么孤独。只是王洛宾禁忌于世俗的羁绊,让这段感情以悲情收场。

那一年三毛47岁,王洛宾77岁。在西北荒漠里,因为艺术上的共鸣,俩人一见如故,促膝长谈。回台湾后,三个月时间里,三毛给王洛宾写了15封信, 但王洛宾自知年愈古稀,无法承受这样的感情。他给三毛回信:“萧伯纳有一柄破旧的阳伞,但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

但纵然如此,三毛仍不死心,她给王洛宾写信说:“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她又远赴新疆再遭王洛宾拒绝,121天后,三毛自缢身亡。三毛去世六天后,王洛宾为她写下一首《等待》,而后皈依佛门。

如果眭澔平早一点看到信件或早一点听到电话录音,三毛不会这么早离开人世。2008年3月26日,是三毛诞辰65周年纪念日。“台湾第一才子”、也是三毛生前的忘年交眭澔平公布了三毛临死前写给自己的——《三毛的最后一封信》,和三毛生前打给自己的电话录音。

眭澔平是在西伯利亚飞驰的火车上发现了这封信。在那封短信中,三毛写到“小熊,我走了,这一回是真的……”落款是“爱人三毛”。眭澔平是三毛的忘年交,一个小她17岁的男人,她们住处相距仅仅10分钟脚程。

此后他才知道,在三毛离世的前几天,她曾偷偷地把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封信,夹在她的最后一本新书《滚滚红尘》中,送给了来医院看望她的自己。或许,如果能早一点看到信,或者眭澔平能早点接到电话,三毛不会这么早离开。

在深夜最脆弱无助的时刻,三毛想到了这个温暖的男人,她一遍遍地拨打着那个烂熟于胸的电话号码,却只能留言:

如果你回台湾了,我是小姑,你如果回台湾了,请你打医院,

如果回来了,小熊,你不在家,好,我跟你说我是三毛,如果你明天在台北,请你打医院,再见。

眭澔平,我是三毛,你在不在家,人呢?眭澔平,你不在家,好,我是三毛........

如果你听过这些录音,一定能感受到,三毛的声音渐渐沉了下去,像是沉入了无底深渊……

原以为三次自杀未遂,会让三毛断了自杀的念头,可谁能想到,多年以后,48岁的三毛还是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永别与世。

她生而与众不同,死而遗世独立。 三毛大姐陈田心和眭澔平都认为:三毛是自己选择了死亡,而起因,是抑郁症和对死亡好奇心的双重作用。

陈田心说:“三毛从小和别人不一样,她一直在不断尝试死亡,八岁的时候她曾把头扎进水缸里,后来发现太难受就出来了,在这种脆弱的时候,她又一次想到了死,但她可能也还是只是想试试,结果,试着感觉还好,那不如就这样,归去吧!”

自从荷西死了以后,三毛经常跟她的姐姐说:人生太无聊了,我最爱的人已经走了,而我这辈子想做的事情已经都做完了。你看我去旅游,世界都被我走遍了,我这辈子过的比别人三辈子都要多,我觉得够了。可是我不想你们伤心,放不下你们。所以,我还没死。

只是,当天南地北双飞客离别,当人生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的时候,三毛走了。所以,三毛的死,并不是因为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是许多的人事叠加起来的因素,这么看,三毛的死,像是水到渠成。

台湾女作家三毛为什么自杀?真的是放不下荷西吗?

台湾女作家三毛为什么会自杀?真的是放不下荷西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查看了许多关于三毛的介绍,甚至阅读了她的《撒哈拉的故事》。初步对她有了些许了解。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曾用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黄桷垭。

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自杀身亡

从她的书中觉得这个奇女子性格属于那种不受约束,崇尚自然的浪漫主义者,也是一个不会被任何人左右思想有着独特魅力性格的女作家。因和荷西是异国恋,很多观点还是有一定分歧,他们爱得热烈,因原生教育不同爱得无奈而又甜蜜。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 从不寻找。——三毛。

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诙谐,她开始跟荷西结婚后,母亲寄去中国的东西,她做中餐荷西吃,荷西不认识粉条,她骗他是“春雨”被冻住了,吃了几次后荷西还要吃中国的“春雨”,说“春雨”好吃。

她跟着荷西去了撒哈拉沙漠,沙漠的日子很苦,很清贫,但他们很快乐,幸福。浪漫的她可为了梦中的橄榄树而去流浪,善良的她会帮助那些沙漠居住的邻居们……

1979年9月30日,荷西在拉帕尔马岛的海中潜水时遇意外丧生,三毛悲痛欲绝,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无法从悲痛中走出,自闭时间久了有了抑郁症。

1990年的4月,三毛跟随一个旅行团去新疆,借着给稿费名义认识了王洛宾,就她话来说,是听着王《达坂城的姑娘》、《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歌曲长大,王失去妻子也是一个人孤独的过,两人一见如故,开始一场忘年恋。但终因王走不出年龄比她大30岁这个坎,不能接受她只能告终。

再次受到感情伤害的三毛,抑郁症更加严重,1991年1月4日用丝袜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所以,这样看来,她没有在荷西死后就追随而去。而是12年后选择自杀,不是为了荷西,只是因为她一直生活在被自己感动的爱情故事里,理想无法融入现实,内心非常孤独,严重的抑郁症让她产生厌世消极思想自杀。香消玉损,令人唏嘘。

台湾女作家三毛为什么自杀?真的是放不下荷西吗?

谢谢邀请。台湾作家三毛为什么自杀听我慢慢道来。我认为和放不下荷西没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要了解三毛是个什么样的人?三毛是一位自尊自爱,敏感多情,我行我素,敢爱敢恨,才华横溢,善良浪漫,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大胆女人。她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世界充满了幻想,对人民充满了同情怜爱。是一位爱突发奇想,有少女情怀的女作家。

关于她自杀的原因众说纷纭,有说因荷西,有说因滚滚红尘没得奖,有说因王洛宾,有说因病等等,不一而足。当我听到她自杀的消息时非常振惊,当时对她多少有些误解,认为她自私,只顾自己,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老年丧女。但后来看到她父母对三毛自杀的看法时,我才改变原来的看法。那么她究竟为什么自杀哪?我认为

一,因为爱而不得的忘年情愫。

这里有必要介绍下她爱上王洛宾的经过。1988年王洛宾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歌曲问世之后,响彻大江南北,也传到了台湾三毛的耳朵里。初听时三名有种莫名的感动,好象有根爱情的弦拨弄她那敏感的神经,震动了她的灵魂。敢爱敢恨,我行我素的爱情观使三毛下定决心一定要认识这位作者,她隐约感到她和作者之间会发生什么,他们一定有某种精神上的契合。1989年她从作家夏婕那里讨要了王洛宾的联系方式。1990年她和表弟结伴同行来到大陆。大胆的三毛扣响了住在乌鲁木齐王洛宾的家门,就这样他们相识了。第一次见面她为他演唱了歌曲橄榄树,他们共同游览了天山的美丽风光。五个月后,三毛借着滚滚红尘修改剧本之机,来到北京,并带着生活用品,完成编辑任务后匆匆赶到乌鲁木齐,这次直接住到了王的单身寓所。她穿着他喜欢的衣服,为他做饭,洗衣,唱歌,他们是心灵契合,思想和灵魂互相融合的情侣呀。他们是那样的合拍,是那样的超凡脱俗。然而王洛宾还是有些犹豫,纠结不决。他不能不考虑世俗的眼光。由于年令上的差异,他们是有代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王洛宾辜负了三毛炽热的情感,但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拒绝怎能不令三毛痛心疾首。真是古今痴男女,谁能过情关。这种拒绝又怎能不令人心生痛楚。悲哉,痛哉。王洛宾也没有想到自己内心深处是深爱三毛的。在这段时间里,三毛真切的感觉到王洛宾刻意的和她保持距离。但她还是浪漫多情的,临走时她把粉红色的发卡,嵌入了王洛宾的吉他里而离开了这里。

她想不明白他们第二次见面时媒体是谁请的。这样大张旗鼓使三毛始料未及,三毛不高兴。这使他们之间产生了隔阂,到底是谁请的?这里面也许有误会,是不是王洛宾谁也说不清,反正三毛不喜欢这样炒作。王洛宾面对这样一位勇敢妩媚的大胆女子,却因世俗若即若离确实伤透了三毛的心,高兴而来,拜兴而归。心里的一团火从头浇到脚,来了个透心凉。她的决绝令人唏嘘不已。值得吗?说到底她还是承受不了王洛宾不接受爱的烦脑,丟了卿卿性命。王洛宾当断则断也许会好些,这样先接受后拒绝,就等于间接把三毛推入了苦难的深渊,绞杀了她那不顾一切,如火如荼,飞娥扑火般的爱情。但王洛宾当时并未感觉到,后来觉醒,可为时已晚。

二,因为绝望,没有精神寄托。

如果两个人真心相爱,是会不管不顾的,死了都要爱,是不会考虑那么多的,真爱是没有年令界限的。比如杨振宁与翁凡年龄差距比她们还大。王洛宾对三毛的爱在当时没有三毛纯粹,没有三毛炽热,说到底是不对等的,就差那么一点点。三毛觉得自己千里迢迢送上门来,却得到这样对待非常伤自尊,非常没面子,越思越不好受,越思越不能接受,自己有何颜面活在世上,那颗凉透的心,再也无法承受这样打击,绝望透顶,没有爱情的生活没有精神寄托,拐杖没了?(她说王洛宾是自己的拐杖)干脆一了百了,早点到地下与荷西相会。

三,都是抑郁症惹的祸。

三毛自尊自爱,感情丰富到了极致。越是感情丰富的人,越容易走极端。感情上的挫折,诱发了她的抑郁症,她承受不了了。三个月后1990年12月三毛给王洛宾写了最后一封信,告诉他自己已订婚。一个月后三毛在1991年1月5日结束了她那还尚年轻的生命。于是这世上少了一名才女,多了一名为爱殉情的痴情女子。这都是抑郁症惹的祸。传奇加传奇的爱情故事嘎然而止。给人们带来天限的感慨知猜测。

终上所述,我认为是这三个原因导致三毛自杀。和放不下荷西没有关系,哪有因为去世已经十二年的人去自杀,想自杀早就自杀了。纯属个人观点。

原创作者顾作娟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台湾女作家三毛为什么自杀?真的是放不下荷西吗?

不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