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文字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等等大家,才华横溢,世出者干年无几
郭沫若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文坛巨匠”郭沫若——中国 20 世纪杰出的①革命家、②诗人、③剧作家、④小说家、⑤翻译家、⑥文学家、⑦书法家、⑧政治家、也是著名的⑨历史学家、⑩考古学家和⑪古文字学家;拥有11实打实的头衔——“20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20世纪以前亦不多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瞿林东语)他的崇高学术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贡献决定的。然而,郭沫若的“文学成就”与“史学成就”来比较,他的文学是新诗、史剧等项目上的——“单项冠军”,而他的史学成绩却是——“多项全能总分第一”。论及郭沫若在近、现、当三代史学界的史学成就,无论从那个角度看,他都是多项全能冠军,其总体积分遥遥领先于史坛同济。
人们总是习惯先把郭沫若看成一介文人,然后才称道其史学成绩。这其实是习惯性的一种误解。如果从成绩的分量和深远影响,郭沫若的史学成绩明显地高出于文学成绩。
第一、史学成就——多项全能总分第一- (1)、郭沫若关于史学著述有700万字——首屈一指
《人民日报》曾经发表的《郭沫若在史学上的贡献》(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副会长黄烈所写)一文,从五个方面介绍郭沫若在史学上的贡献。一是关于创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二是关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三是关于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四是关于古代思想史的研究,五是整理古籍。介绍和评价都比较全面。
黄烈的文章统计了郭老关于史学著述有700万字。这个数字,是从新编的《郭沫若全集》来统计的。其中,历史编有八卷,考古编有十卷,文学编中也有好几卷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史学见解。在现代史学家中间,有如此丰富的史学著述的,郭老当然是首屈一指。单从著述的数量看,就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研究了。
- (2)、1929年,《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在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以与《史记》相提并论
论及郭沫若的史学成就,理所当然地要首先列举他那部开风气之先的、里程碑式的名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崭新的格局,开创了科学的章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在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有充分的理由同被郑樵誉为“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的《史记》相提并论。
- (3)、其它众多“崭新水平”, “新天地”,“第一个”,“奠定基础”——综合成多项全能冠军
郭沫若在历史学、考古学、学、考古学、甲骨文金文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把中国传统的古文字学和古器物学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并把这种研究同对中国古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遂为甲骨三筹录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系,” “郭沫若是我国第一个用科学方法研究青铜器的学者”,“他是我国第一个自觉运用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阐释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者,特别是他对中国古代存在过奴隶时代的论证,为我国奴隶社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些“崭新水平”, “新天地”,“第一个”,“奠定基础”综合起来便广l然形成一个多项全能冠军。
第二、史学第一号人物,文学第二号人物——史学的”天才“与文学的”不足“在马克思主义义学界,无论是就对马克思主义自觉学习和运用的时间之早,范围之广,成果之多,影响之大,那一面看,郭沫若都是第一号人物。有人会说形成郭沫若在文学界为二号,在史存界为一号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外因,更有内因,那便是郭沫若写作两种文学时的才情,态度有所不同。若论态度不同则有之,郭沫若写作文艺作品常有.“即兴而成”的毛病,写作史学论文似不敢只靠 “即兴”。若论才情,则他从文,从史皆具有天才。或许可说从文靠天才时候多,这就是“即兴”,从史时靠力耕的时候多,这就是下功夫。且看这样一组有趣的对照,郭沫若写史剧时:
《屈原》10天写成,
《虎符》10天成,
《孔雀胆》5天成,
《蔡文姬》7天成。写作古典诗歌更快得惊人。
1938年,在长沙,一位茶房工人赞他赋诗“就象我们扫地似的”容易,郭沫若闻一言,遂大笑,笑毕一绝诗又巳成。
但这种天才式的敏捷火花,在他从事史学研究时照样存在,
亡命日本,他才白手起家钻研古史、古文字。可是仅在两个月之内他竟把日本东洋文库所藏全部甲骨文,金文资料读完。这在常人是绝对办不到的。郭氏曾自述:“当我刚接触甲骨文的时候,是那样地一窍不通;一旦摸到了门径,几乎只在一二天内,就把它的秘密全解开了。”
在研究古史时,郭氏六天之内写成《周易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生产》,半月之内写成《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及其思想上的反映》。
一位日本学人对郭沫若这种史学天才惊叹说:“要弄清这些问题,或者多少弄清这问题,并对它作真正的研究,在别人是需要数倍于他的时间的,即使这样也还不能完成其量与质,而郭沫若则将它一举解决了。这种本事大概唯有郭沫若具备吧。在这件事情上,郭沫若怎么说也是具有天才风度的。”这位日本学人或许不知道几乎在他评论郭氏史学天才的同时,中国戏剧家曹禺对郭氏的文学天才也发出类似的惊叹。曹禺说:“郭老写戏常常在几天里一气呵成。这样的气派在写戏的大剧作家中是罕见的。然而,我相信他的腹稿是多的,我们远远望尘莫及。用一句专业的话说,他的底子实在是太厚了。”,“郭老真是一位少见的巨人,一位真正渊博的人。”
第三、郭沫若自我评价——”文学才情“和”史学成果“郭沫若曾经这样自评过自己的文学才情和成果:
“我在文艺写作上,大抵是一个即兴诗人。连我写的几个多幕的史剧,也都是即兴式地写成的。趁兴之所至,几天功夫就写它一部。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时过境迁,自然连自己也都感觉不满意了。“
而提到史学成果,他却说:
“在日本亡命期间除了写些自传之外,主要的时间就用到历史研究上。我研究了中国古代社会,把甲骨文字和青铜器铭文通盘整理了一遍。在历史研究方面的东西比起文艺上的写作来似乎要好得一点。”
郭沫若这番自白除了谦逊之外,恐怕确是真言。
结论:由此可见“天才”曾经公平地惠顾过郭沫若的文学才华和史学才华,而为什么文学成绩反逊于史学成绩?还得从单项冠军与多项全能总分第一等原因上去考虑。从郭氏文学成绩的积分与史学成绩的积分上比较,文学成绩逊于史学成绩。因此,我们应该提醒人们首先注意史学家的郭沫若,而不应把郭沫若史学只当成郭沫若学的一个次要的附属部分。
(图片均来自网络)
郭沫若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近年来,对郭沫若的评价可以说很不友好。郭沫若作为一种现象,社会提出反思,固然是合理且极有必要的。但是有些责骂不合事实,脱离语境,苛求过甚,而附和的人很多对郭沫若的作品和文化贡献一点都不了解,人云亦云,实在有失公允。
简单来说,郭沫若是超级大才子,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在文学、历史、考古、书法、甲骨文研究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另外,他对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的建立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郭沫若的成就,至少在三个方面创造了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第一个是新文学创作。郭沫若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代表作诗集《女神》彻底摆脱了古诗词的束缚,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作。沈从文曾这样说过:“郭沫若对翻译、诗、小说、散文、戏曲,皆能玩其一角,而且玩的不坏。”这个话看似随意,但是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看,就可以读出其中的含义来。在那个思想解放、才子辈出、百舸争流的五四时代,郭沫若能够在多个领域玩得风生水起,那是怎样一个存在?
1919年至1920年间,郭沫若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新诗,开始了新诗创作的尝试。1921年,《女神》的发表,奠定了整个中国新诗的发展方向和基础。《女神》是中国第一部 真正意义上的新诗集,它以雄浑豪放的气势和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开辟了一个新纪元。闻一多曾经说:“生平服膺《女神》几乎五体投地,不仅艺术上是新的,而且精神上完全是20世纪的时代精神。"
郭沫若的名篇《凤凰涅磐》、《天狗》、《地球,我的母亲》等,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读,即使放在今天,也不会觉得过时。多年前我曾经看到一个诗人满面是泪、高声诵读《凤凰涅磐》,至今难以忘怀,那种感染力是一般作品所无法带来的。在写作《地球,我的母亲》时,郭沫若突然来了灵感,竟然脱了鞋,赤着脚跑来跑去,甚至索性趴在地上,去感受大地的情怀。整个诗感情奔放,气势磅礴,体现出五四时期强烈的反封建束缚、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而其中表达出来的热爱自然、回报地球以及自我批判意识等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座高峰是历史剧。20世纪20年代中期,郭沫若创作了三部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后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到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迎来了历史剧创作的成熟期,先后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6部历史剧,史剧创作理论趋于成熟,50年代继续发展并臻于完善。
郭沫若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认为"剧作家的任务是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把历史剧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功用完美结合,奠定了他在历史剧创作和理论建设方面伟大的历史地位。
郭沫若的代表作《屈原》,至今仍是人们讨论的热点。周务耕甚至把《屈原》提到了与世界名剧并肩的地位:"考证上的正确与精深,笔力上的博大与浑融,感情的丰富、激越,如崩山倒海的气势,真可推为千古不朽的名著,置之世界名著如荷马《伊里亚特》与《奥地赛》,歌德的《浮士德》,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亦毫无逊色。"评价可谓高矣。
第三个是史学研究。郭沫若的历史研究有三个高峰期:第一个是1928年后留居日本的十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多种甲骨文金文研究著作;第二个高峰期是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撰写了《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甲申三百年祭》等一系列历史著作;第三个高峰期在20世纪50年代,他撰写了《奴隶制时代》和《管子集校》。当时人们把郭沫若(字鼎堂)与著名古文字学家罗雪堂、王观堂、董彦堂合称为"四堂"。
郭沫若史学起步晚,尤其是甲骨文研究,但却做到了后来居上,成为了"甲骨文研究第四个十年的代表"。就连一向严苛的鲁迅都说:"郭沫若有伟大的发现,他路子对了,值得大家师法。"而郭沫若授之以渔,他在史学上的治学方法和治学精神对后世的研究者影响深远。
再多说几句。近年来,对于郭沫若的评价也是一个热点,不过大都不算友好。在一般公众看来,他生平有两大污点是难以洗清的,一是男女关系混乱,二是政治投机。其实多读往事,了解其人,就知道他并非那般不堪。
尤其是晚年的郭沫若,虽然写过不少批判文章,但多是授意;也写过很多阿谀的诗篇,可多是不得已。我们今天嘲笑他时,是否想过,如果是你,在那个身不由己的年代,表现得就肯定比郭沫若高尚?
郭沫若晚年,曾和一个弟子私下有段谈话。那是一次有关歌德的讨论——因为当时国内都称他为“新中国的歌德”。郭沫若说,这是很悲哀的。因为歌德最痛苦的,是理想的不能实现,实现的不是理想。“如今有人说我是中国的歌德,这实际上是在骂我,在打我的耳光”。
这,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吧。(根据阅尽天下沧桑、书画鉴赏典评收藏文章改写)
郭沫若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郭沫若最大成就是给斯大林写的七十大寿祝寿诗,极尽歌颂之能事,必将名留千古。
郭沫若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郭沫若最大的成就是什么”?郭沫若是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这六个“家”再加一诗人的头衔,足以说明郭沫若的才华横溢,博学多才。尤其是在上世纪的1944年所发表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被当时的中共中央定为整风学习文件。
郭沫若作为知名的文化人,能够在解放后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并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等一系列重要的职务,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郭沫若生前也就是上世纪的一九七七年,最后一次抱病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被当时的媒体报导称之为科学技术的春天到来。
郭沫若年轻的时候东渡日本留学,他和鲁迅先生一样,开始学医尔后从文。就是为了唤醒国人起来革命,推翻压在中国人头上的帝、官、封三座大山。
郭沫若抛妻别子从日本回国后,积极投身于北伐战争。后又加入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先进文化阵营,从事宣传代表进步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政治主张。
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来到延安,著述立说。呕歌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带领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艰苦奋斗精神,与中共老一辈革命家建立了深厚友谊。
抗战胜利后不久,重庆国民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为了下山摘桃子,欲盖弥彰,假惺惺地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毛主席离开延安乘坐美国人所提供飞机去重庆前夕,所戴的帽子和手表都是由郭沫若把自已的这两样物品赠送给了毛主席的,可见郭沫若与老一代领导人之间的友谊。
既然在郭沫若去世以后,盖棺论定,说明郭沫若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无论是郭在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贡献巨大,何人能比?(2020/06/25)
郭沫若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纵观郭沫若一生,其人涉猎颇广,政治,经济、文学、考古、艺术等领域均有涉足。若要问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那就是郭沫若曾经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一职。
郭沫若最初从事纯文学的创作,1923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想上发生从事革命的萌芽,参加北伐以后担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此后不仅,蒋介石推动清党运动,郭沫若因思想激进受到排挤。旋即参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从此站在了国民党的对立面,也因此遭到国民党政府的通缉,几经辗转后流亡日本被避难。
流亡日本期间,郭沫若全身心的投入古典文学史研究,期间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和《甲骨文字》等重要学术类著作,1937年抗战爆发,回国担任国民政府文化工作会主任,郭沫若在此岗位上一直从事团结进步文化人士工作,成为国统区文化界倡导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解放后担任中华全国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1958年郭沫若根据国防建设需要,建议创办一所大规模的新型科学技术学校,这一建议得到党和中央最高领导人的支持,同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诞生,他被任命为校长,并一直担任校长职务长达20年之久。期间多次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并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
对郭沫若的评价,近年来出现两极阅读模式,一种是细读深究他的著作和人生经历,从中挖掘出其不同寻常的伟大成就,从而借鉴和学习,另外一种,对其性格和心理剖析产生误解倾向,用伟大比对平凡,用卓越苛刻从俗。从而产生轻视论断。作为一个文人,抛弃妻子投身革命,已经注定了坎坷与不平凡的共生共荣,在无数次激流中能够明哲保身又不失文人本色的,放眼文学艺术界又能有几人呢?
结语:郭沫若的成就,从其自身角度来看无疑是光辉灿烂的一生,从国家层面看其贡献也是有目共睹,建树卓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