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民族都排斥商人,分析一下深层次原因?

商人重利轻义,与主流的精英信奉的风骨与节操格格不入。文人讲究骨气精神,轻视物质需求,与商人的利益至上相违,所以排斥商人便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古代很多民族都排斥商人,分析一下深层次原因?

感谢和大家分享。

首先,题目的说法需要纠正一下。中国古代并不“排斥商人”,准确的说法是“重农抑商”,是要节制资本、节制消费。

01满清以前,中国经济雄居世界之巅上千年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处于以物易物的阶段;

更有人认为,中国古代节制商人,是文化中的糟粕;

……

花样百出,也无言以对,只能让历史现实来啪啪打这些人的脸,竟然将中国经济曾雄居世界之巅上千年的事实,置之不理而妄言一二。

战国时代铜质货币

据资料可考证,中国经过了上万年的农业时代,但是早已脱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以物易物的阶段。在中国古代,铜制货币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经开始使用,到了战国时代已经大量普及、流通使用,根据其不同的形制,大致可以分为布币、刀币、圆钱、铜贝几类。秦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年轨,几乎实现全民参与以后的政治经济生态发展。铜币的使用一直持续到清代。

西欧“中世纪”庄园布局 图

反观西方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以庄园为单位,没有贱金属货币的大量或自由流通,更不用谈市场经济,因为庄园内部已经形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贵金属,也仅仅存在于贵族之间的交换。

中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一直是集约化的农业时代(精耕农业,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等资料有完备的从理论到实践的指导,至今仍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拥有依托全国联通道路的商品集散网络,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史料记载,汉代小农之家的收入,有三分之二来源于市场交换。

如果用物质经济、生产力水平来评价一个社会的进步程度,汉朝占全球财富26%,唐朝鼎盛时期占全球财富58%以上,整个宋朝占世界财富的60%以上,元朝,明朝占世界GDP的50%左右。

02为什么现代人,会对中国古代经济有这些误解

千年来,世界是中国的。满清之后,中华文化被篡改、被摒弃,至今荼毒犹存。

中华文化之核心被我们误解,西方普世价值观盛行。

西欧“文艺复兴”时期 图

历史上的“欧洲中心论”、“西方中心论”、“西方文明优越论”等等,曾经为殖民战争、帝国主义、种族主义提供了理论上的合理性。

西方“中心论”的主流叙述兴起于18世纪,后来由严复以“天演论”传入中国。西方“中心论”,其核心观点就是以物质技术、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其逻辑大致是:物质经济水平越发达,文化就越先进,社会就越进步;物质经济水平越落后,文化就越糟粕,社会就越专制。

中国古代发达的市场经济,孕育了人类发展史上绝大部分重要科技成就,中国的伟大发明绝非四大!我们应当自知,而后才能自信。

中华文化不落后、不劣根、不封建,中华文化的核心是道。中国古人素来有“以学治天下”之高度,阴阳之辩,中华学术一以贯之。

“文化自信”,就是要打破盲目膜拜以西方“普世价值”的现状,找回中华文化之魂。

03节制资本,是古人对自然、社会、人性的深刻认识
  • 3.1有限自然资源和无限人类欲望之间的矛盾,需要节制

中华文化之核心,源自天地。中国古人,深刻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节制来达到平衡。

古人强调要“取之有时,用之有度”,这里的节制,不仅仅是对资本的节制,而是全民的约束。只有让人与自然实现动态的均衡,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之路。

  • 3.2资本更容易实现兼并或垄断,从而导致社会的整体失衡

“抑商重农”是中国持续数千年的基本国策,两千多年《管子》提出四民分业(士农工商)定居制度,强调“节制资本”、“节制消费”。节制不是要消灭,反而政府需要保障商人手中有足够的资本。

管仲 像

古人认为,市场具有自我组织的功能,但是不能自我实现平衡。因为,市场具有自我强化的趋势。如果让资本自由进出,则商人更容易垄断经济,进而行业兼并,进而商品与价格失衡,进而依附权力寻租,进而导致社会结构的整体失衡。

今人“重商轻农”,资本几乎无处不在,资本是为了寻租和资本本身,最后买单的就是苦逼的老百姓。全中国的房价,资本就是主要的幕后推手!

  • 3.3中国古典经济学以均平为目标,是中华文化之核心的现实应用

中国古典经济学——《管子》轻重之术,是黄老学说的又一代表作。轻重之术,是阴阳之辨,目标是均平。区别于西方经济学,以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为目标,而忽视自然资源有限性的现实。

节制,是要百姓均平,是要让富起来的老百姓不致骄横,贫下去的老百姓不至于潦倒。

古代很多民族都排斥商人,分析一下深层次原因?

古时候人们交易的方式是原始的以物易物,那种方式简单直接,在交易中没有利润体现,交易者只要双方同意,就没有什么纷争和矛盾。随着社会发展和变化,交易又有了金钱这种中介和从事专业的商人。商人虽然不是直接劳动者,但也要生活,从中间谋取部分利润。在商品社会中,由于供求之间的条件,一些商人会谋取暴利,甚至出现欺诈行为。这些现象势必引起生产者的不满。所以在古代人们是厌恶商人的。看法如此,是否正确,希指正!

古代很多民族都排斥商人,分析一下深层次原因?

中国历来重农轻商。所以国人缺乏竞争意识和谋利思想,引申到科技领域,就会阻碍科技的发展。

古代很多民族都排斥商人,分析一下深层次原因?

打起仗来,商人卷起金银细软就跑,真正能保家卫国的是根植于土地的农民。

古代很多民族都排斥商人,分析一下深层次原因?

这个提法不正确,排次商人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属性,几乎历朝历代都对商人限制和歧视,而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找不到其歧视商人的怪现象。在唐代,胡商就出现在长安,丝绸之路长长的商队大都是胡人;欧洲的商业可以追索道古希腊时期,尽管中世纪开始一定程度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但到了十一世纪,意大利威尼斯又诞生了商业文明,在东方,印度商人和阿拉伯商人经商有名,根本看不到对商人歧视的现象。

为什么只有中国古代存在歧视商人的现象?经过分析原因有三点:

一中国自秦统一以来,秦所实行的法家政策,秦所要依靠的是农民,农夫被限制在土地上见闻有限,便于教化和驯服,不想像商人四处流动,成为流民。另外商鞅把 商人看成强人,他们手里的财富很容易转化为兵马,易产生动乱,所以在掌握政权的秦始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喜欢商人。到了汉朝汉武帝要征服匈奴,商人成了他的聚宝盆,尽管汉朝是道家为国教,到了汉武帝时,独尊儒术,但他的中央集权的体制使得他不可能喜欢商人。中国历史上,对上商人宽容的是唐朝和宋朝 元人本来就有经商的传统,只是他们的经商只限于买卖,不注重商品的生产。历史进入了明清,国家的集权有所加强 ,为了丑化商人,把商人说成是见利忘义的小人,而使得歧视商人有了理论依据。

二商人信奉的是利,这和儒家所宣称的忠义是跟格格不入的,因此在很长的时期,商人被主流意识所排斥,登不了大雅之堂。

三在集权时期,朝廷也想垄断经营,而商人是与他们争利的,因此商人不讨统治者喜欢,即使在相对宽松的唐朝,朝廷实行盐铁专卖,那“见利忘义”的盐枭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反之小民不怎么讨厌商人,因为伤人使得他们的生活更美好,商人的竞争使得价格更低。

中国以外的民族为什么不歧视商人?因为在古代,任何其他的民族没有达到像中国一样的极度集权,因此其他民族商人相对自由,而且有很高的地位,不受歧视,反而有很高的地位。中国古代存在对商人的歧视,完全寺是统治者造成的,在中国古代,统治者的喜好和厌恶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方向,他人是改变不了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