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
事实上,从汉朝有和亲这个说法开始,就没有几个和亲公主是真正的公主,大多都是冒牌的。
所谓和亲,又称和番,是古代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一种政治联姻关系,一般是中原王朝将公主嫁到北方,换来游牧民族不侵扰、联盟或者臣服的结果。
不过,中原王朝很少将真正的公主嫁到北方去,主要是因为北方路途遥远且生活艰苦,而是将一些宗室女,甚至宫女封为公主,再嫁到北方去。
历史上第一个选择和亲的王朝是西汉,前后一共有过八次和亲,全部都是宗室女,其中六个嫁给匈奴,两个嫁给乌孙。
不过,匈奴和乌孙明知道汉朝嫁过去的不是真正的公主,却依然选择接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真正的公主,而是一个与汉朝对话的机会,以及通过和亲获得最大的利益。
汉朝第一次和亲,发生在汉高祖刘邦统治时期,那时候匈奴逐渐崛起,开始不断袭扰汉朝,到汉朝境内烧杀抢掠。
刘邦很生气,便率军攻打匈奴,结果中了匈奴人的埋伏,被匈奴大军团团包围起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围。
后来,刘邦听从陈平的建议,送给匈奴单于的阏氏(相当于王后)大量金银财宝作为贿赂,让阏氏替刘邦说好话,匈奴单于这才放走了刘邦。
这件事之后,刘邦终于知道匈奴十分强大,便不再采取武力措施对付匈奴了,而是准备积极与匈奴搞好关系,对内则积极发展国力,等将来有一天实力足够强大了,再消灭匈奴。
那么,怎么才能搞好与匈奴的关系呢?
那个时候,一个叫做刘敬的大臣给刘邦出了个主意,他说匈奴人粗狂、野蛮、贪婪,想要的只不过是汉朝的财宝,如果刘邦把大长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再送一些匈奴人稀罕的财宝作为嫁妆,单于肯定感到很高兴,这样匈奴就不会袭扰汉朝了。
刘敬见刘邦不吭声,认为刘邦只有一个女儿鲁元公主,肯定舍不得,于是又对刘邦说,如果不把真的公主嫁到匈奴,而是选择嫔妃或者宗室女嫁过去,那匈奴人肯定不亲近她,这样她就无法发挥作用了。
刘邦觉得有道理,就准备将鲁元公主嫁过去,但吕后心疼鲁元公主,就找刘邦哭闹,刘邦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找了个宫女封为公主,然后嫁给了匈奴单于。
当时,匈奴的单于是冒顿单于,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娶的不是真正的公主,却什么也没说,而是选择欣然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匈奴之所以不断袭扰汉朝,就是为了掠夺人口、财宝和生活物资,这些东西都是匈奴缺少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现在,汉朝虽然将假公主嫁到匈奴,却同时送来了大量嫁妆(金银各千斤,另有大量珠宝,以及盐、茶、铁和陶瓷等生活物资),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这些东西,何乐而不为?
再一个就是,匈奴虽然兵力强盛,但汉朝地大物博,且人口众多,体量要比匈奴大得多,真要是跟匈奴拼命,匈奴未必打得过,不如见好就收,假装不知道自己娶的是假公主。
考虑到这几层意思,莫顿单于选择接受汉朝的假公主,趁机与汉朝和好,不再派兵袭扰汉朝边境了。
自刘邦开始,汉朝好几代皇帝都采取和亲政策,维护与匈奴的关系,比如汉惠帝、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都将宗室女封为公主,嫁到匈奴去,并在边界开放互市。
这么做取得的效果也很明显,匈奴得到汉朝的财物之后,很少袭扰汉朝边境,就更不要说与汉朝爆发大规模战争了。
汉武帝继位之后,汉朝国力已经十分强大了,他为了永久解决匈奴的威胁,于是发起了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严重削弱了匈奴的实力。
自那之后,汉朝与匈奴彻底走向了对立面,匈奴也不再是汉朝的对手,而汉朝也不再选择与匈奴和亲了,而是将宗室女嫁到乌孙,搞好与乌孙的关系,让乌孙配合汉朝攻打匈奴。
到了东汉时期,匈奴及西域诸国彻底臣服汉朝,汉朝就没有再和亲了,而整个东汉时期没有出现过一个和亲公主,就是最好的说明。
可见,随着汉朝与外族实力差距的逐渐拉大,和亲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得知,汉朝之所以选择和亲,不是因为打不过匈奴,而是为了稳住匈奴,以此来争取时间发展自身,等实力变得更加强大了,再花费更小的代价消灭匈奴。
而匈奴之所以愿意接受汉朝的假公主,主要是因为说到底,汉朝是实力更强大的一方,匈奴也不能轻易撕破脸,顺着汉朝给的台阶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并且,匈奴还可以从和亲中得到汉朝赏赐的大量财物及生活物资,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再一个就是,通过和亲与汉朝搞好关系后,汉朝在汉匈边界上开设了大量互市,两国商旅往来不绝,匈奴得到了汉朝的生活物资,汉朝也可以从匈奴得到马匹和毛皮,这也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隋朝时期,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突厥,隋文帝、隋炀帝为了稳住突厥人,也选择了和亲的方式,一共嫁了六位公主到突厥,只不过这六位公主也都是冒牌货。
隋朝之所以如此,其实跟汉朝的情况差不多,不是因为隋朝打不过突厥,而是隋朝不愿意大动干戈、劳民伤财,隋朝想采取分化瓦解的措施来让突厥自我削弱。
比如,隋文帝就曾一面将宗室女嫁到突厥,另一面又挑起突厥人之间的矛盾,并让嫁到突厥的公主作为内应,最终成功让突厥分化为东西突厥,其中东突厥还臣服了隋朝。
而突厥人之所以接受隋朝的假公主,甚至将其封为王后,也是碍于隋朝的强大,不敢轻易跟隋朝闹翻,突厥人还希望通过和亲,从隋朝得到更多好处,并借助隋朝的力量对付国内的反对势力。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义成公主了,她就是隋朝的宗室女,起初嫁给突厥启民可汗,后来又通过收继婚制,嫁给了启民可汗的三个儿子(毕可汗、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她作为王后长期操控突厥权柄,为隋朝收服突厥立下汗马功劳。
等到唐朝建立了,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太宗和唐高宗父子相继灭掉东西突厥,还平定了西域诸国,唐朝国力达到鼎盛,于是在和亲的时候连宗室女也不愿意嫁了,而是从外戚当中选择一些女子封为公主再嫁出去。
这一时期,唐朝和亲的目的有所变化,主要以加强联盟为主,比如奚、契丹、回纥等几个少数民族,其实都是臣服于唐朝的,唐朝从外戚成员中选择一些女子封为公主嫁过去,加强与这些民族的关系,让他们继续臣服唐朝的同时,还能在战略上给予唐朝帮助。
而这些少数民族大多比较弱小,能够娶到唐朝的假公主,已经是感恩戴德了,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到唐朝的保护了,更何况能从唐朝得到大批财宝和物资,为什么要拒绝呢?
当然了,当时吐蕃还是比较强大的,对唐朝也不怎么友好,但双方在唐太宗时期爆发了一次大的战争,结果吐蕃战败了,这才意识到了唐朝的强大,转而向唐朝议和。
于是,唐太宗就将一个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成为松赞干布的正妻,同时李世民还赏赐给吐蕃大量财物,并让文成公主带去了许多物资和先进技术。
文成公主之所以伟大,还在于她致力于在吐蕃传播中原文化,并教会当地人种植、冶金、医学等吐蕃相对落后的技术,为吐蕃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帮助。
因此,虽然文成公主不是真正的公主,但松赞干布还是欣然接受了,并且封其为王后,毕竟相比于得到一个真公主,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是吐蕃最需要的。
总的来说,唐朝早期与少数民族和亲的目的,跟汉朝、隋朝不太一样,除了吐蕃之外,唐朝和亲与其说是拉拢,更像是广施恩惠、弘扬国威,这是实力对比所决定的。
也正是因为唐朝实在太强大,所以完全没必要把真的公主送去和亲,甚至连宗室女也不送了,而是从外戚之中选择一些女子送过去,意思一下也就行了,那些少数民族只会高兴地接受。
到了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为了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帮助,这才将一些宗室女送去和亲,但更多时候还是将大臣之女送去和亲,比如仆固怀恩的三个女儿,就都曾被封为公主,送到回纥去和亲。
有人可能要问了,唐朝都自身难保了,怎么还不送真公主去和亲呢?而那些少数民族,又为何接受唐朝的假公主呢?
其实,问题的根本还在于,这些少数民族需要的不是一个真的公主,而是他们能从唐朝能够得到什么好处?
我举个例子来说,安史之乱中唐朝为了得到回纥的帮助,于是将仆固怀恩的一个女儿封为崇徽公主,以和亲的方式嫁给登里可汗,同时送去大量嫁妆,并许诺只要回纥帮助唐朝攻下洛阳,洛阳的财物任取。
后来,登里可汗率军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在洛阳烧杀抢掠了好几天,财宝一车一车地被运送回回纥国内,等到史朝义被彻底击败之后,登里可汗又在回国的一路上抢夺了一番,又获得了大量财宝。
不仅如此,唐朝为了感谢回纥,还在边境开放了马市,唐朝用绢换回纥的马,回纥因此得到了更多好处。
总之,回纥之所以娶唐朝的假公主,其实只是结成联盟的一种方式而已,回纥真正想要的,是从唐朝这个巨无霸身上得到更多好处罢了。
到了唐朝中晚期,由于藩镇势力逐步做大,为了寻求外部援助,唐朝皇帝这才开始将真正的公主送去和亲,比如唐德宗、唐穆宗和唐懿宗,都曾将姐妹、女儿嫁给回纥等少数民族,但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物质代价。
看完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从汉代到唐代,和亲一直都存在,虽然目的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和亲的是不是真公主,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少数民族可以通过和亲得到很多好处,比如金银财宝和生活物资,等等。
其实,无论是匈奴、突厥,还是吐蕃,中原王朝和亲的对象,大多都是北方游牧民族,这些民族生产力低下,生活水平有限,而且居住在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的地区,能否生存下去,完全是看老天的脸色。
反观汉人居住的地区就不一样了,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业和商业发达,生活水平比北方少数民族好太多了,还有很多北方没有但又不可或缺的生活物资,久而久之就让这些少数民族感到眼红了。
比如,汉朝时期,匈奴人受到中原王朝的影响,开始依赖汉朝的盐、铁、茶、丝绸、陶瓷等生活物资,他们为了得到这些物资,做法十分粗暴,那就是就去汉朝境内从汉人手中抢夺,因此与汉朝爆发了矛盾。
汉朝建立之初,国力不太强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以和亲的方式达成与匈奴达成和解,然后开放互市,让匈奴人有获取汉朝物资的通道,这样就可以暂时避免战争了。
因此,和亲的公主是不是真正的公主,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汉朝通过这个方式表达了态度,并拿出了实际行动,让北方少数民族获得了好处。
只不过,北方少数民族骁勇善战,骨子里不安分,经常在得了好处之后,依然时不时袭扰一下中原王朝,因此中原王朝才采取武力措施来打压他们。
唐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对汉人的依赖性已经非常强了,可以说在许多方面被唐朝掐住了脖子,因此唐朝可以肆无忌惮地将假公主作为和亲对象,哪怕唐朝后来国力严重衰退了,也可以继续这么干。
再一个就是,唐朝时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能够像匈奴、突厥那么强大,他们没有足够的实力能够战胜唐朝,因此对唐朝的国策主要以和为主,唐朝是否拿真公主和亲,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而随着时代发展,到了宋朝的时候,连和亲都省了,明朝也是如此,只有元朝和清朝是因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地区,为了稳固自身地位,所以才大规模和亲的。
比如说清朝,满人与蒙古人之间的和亲几乎是常态,清朝皇帝将真公主嫁给蒙古王公,既是为公主找一条好出路,也是为了最大程度上拉拢蒙古诸部,从而达成政治联盟,一起对人口占多数的汉人进行有效统治。
总之,古代中原王朝作为优势方,而且垄断了少数民族的生活物资来源,因此占据上风,可以用假公主和亲;而少数民族要的只是中原王朝的态度,只要能从中原王朝身上得到好处,别说假公主了,就是送个宫女过去,也不是啥大事。
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
答:和亲作假,用假公主代替真公主,用假王子代替真王子,有时候真的会搞出大事的。
举个例子。
武则天篡唐代周那会儿,有些飘了,以为自己真的是天降圣人,而武家的种全是尊贵的龙孙凤种,完全沉醉在个人的世界里了。
突厥首领默啜是个粗人,并不知道李唐王朝已被改换成了武周王朝,看见契丹人南下侵犯唐境,还傻乎乎地出兵赶跑了契丹人。
武则天乐呵呵地册立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并将丰、胜、灵、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赏还突厥,并加赐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具三千件、铁四万斤。
默啜的汗位其实也是从侄儿那儿篡位而来的,算是个暴发户,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于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九月,为他的女儿向皇室求婚——注意,默啜心中的皇室是指李唐王室,他不知道什么武周皇室。
但是,武则天明显会错意了,她以为,默啜看中的是武家的“龙孙凤种”,高高兴兴地让武承嗣的儿子淮阳王武延秀前往后突厥南庭黑沙(今呼和浩特市北)迎娶默啜女为妃。
默啜看见来的是姓武的,不是姓李的,立刻炸翻天,大骂:“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
武延秀带去的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赶紧给他解释这里面的来龙去脉。
这不解释还好,这一解释,默啜更加暴跳如雷,他这才明白,自己一直仰慕的“天朝”已经给老妖婆武则天篡夺了,自己之前攻打契丹不是帮李唐,而是帮武周,浑身发抖,命人将武延秀丢下了大狱,一口一句“奉唐伐周”,要用武力帮助李氏恢复唐朝。
他怒火中烧地说:“我突厥积代以来,只降附李家,今闻李家天子种未总尽,惟有两儿在,我今将兵助立!”
随后,便发兵袭击静难军(治所在今陕西省彬县)、平狄军(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马邑)、清夷军(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又进攻妫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檀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陷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赵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赵县)。
搞得武则天手忙脚乱,最后,不得不听从狄仁杰等贤臣所劝,答应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所以说,和亲之说,表面好听,说是咱们两家结为亲戚了,以后亲如一家了。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用女人的胸脯买不来和平,主要还是讲实力。
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曾经说:“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
汉唐两朝的和亲活动很多,许多正牌的和假冒的公主遭遇悲惨,有的被转嫁三四次,有的被当成猪羊宰。
迎娶了公主的胡族,有时候牙爪还不够利,羽翼还没有丰,明知是假公主,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当它的獠牙已张,羽翼已满,野心已现,就算是真公主,也宰你没商量。
举几个例。
西汉武帝时代,武帝为了尽力打击匈奴,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下嫁给乌孙国王昆莫,目的是拉拢昆莫和自己一起夹击匈奴。
那年,细君公主年方十六岁,昆莫七十多岁,活脱脱的老牛吃嫩草!
老牛吃了嫩草,是否遂汉武帝之愿出兵攻打匈奴呢?
想得美!
这个糟老头很懂得抓住商机,他和匈奴人做交易,也迎娶了一位匈奴公主,并封之为“左夫人”。
这么一来,细君公主只好屈居为“右夫人”。
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昆莫年迈体衰,挂了。
细君公主被转嫁给他的孙子军须靡。
刘细君不堪其辱,向长安呼救。
汉武帝无可奈何,大手一挥:“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
刘细君只好在屈辱中“转嫁”给了军须靡,三年后在军须靡的蹂躏和折磨中死去。
汉武帝只好再遣楚王孙女刘解忧补嫁给军须靡。
军须靡也是个短命鬼,不久,也挂了。
刘解忧即转嫁给军须靡的弟弟翁归靡。
刘细君、刘解忧虽说不是汉武帝亲闺女,但她们身上好歹也流着刘氏王室的血液,却命贱如狗。
历史上最著名的王昭君,更是先后事夫呼韩邪单于、雕陶莫皋、且糜胥,屈辱难当,最后崩溃,选择了服毒自尽,时年三十三岁。
唐朝的和亲数是西汉对外和亲的两倍!
而且,唐太宗许嫁薛延陀王真珠可汗的就是他的亲生女儿新兴公主!
有名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是吐蕃王的侧室、小老婆。
而且,和亲并不能阻止吐蕃人的侵略。
唐中宗明明已把金城公主进贡给吐蕃人了,吐蕃人仍然保持强劲的入侵势头。最终,继位的唐睿宗只得把黄河河西九曲之地割让给吐蕃,让吐蕃取得战略地理上的优势。
唐玄宗时期是唐朝屈辱和亲的密集期,这期间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华公主、宜芳公主、固安公主、静乐公主、东光公主等等先后送给了契丹人与奚人,但契丹人与奚人经常把这些和亲公主像宰猪羊一样宰杀了。
这里,说说里面的代表人物宜芳公主。
宜芳公主是唐玄宗妹妹长宁公主的女儿,被唐玄宗送给奚族首领李延宠。
宜芳公主经内蒙古辗转到达了奚族与李延宠完婚,新婚蜜月期还没有过完,李延宠受契丹人之邀,起兵反唐。
为了表明决心,他把宜芳公主从婚房拉出,像杀猪羊一样,割颈放血,血祭军旗,以壮声威。
此时,宜芳公主只有十七岁。
所以说,和亲实在是屈辱、丢脸,又不讨好。
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
公元638年,被李世民拒绝和亲的松赞干布决定武力逼婚,当时松赞干布信心满满,他刚刚统一西藏,正式建立吐蕃王国不久,但没想到这次“松州之战”竟被李世民打得落花流水。
不过,松赞干布也是个狠人,他能屈能伸,既然打不过强盛的大唐,他就主动向李世民称臣,同时再次提出迎娶和亲公主的请求。
这一次,李世民并没有拒绝松赞干布,通过这次战争,李世民也意识到吐蕃的强大之处,为了巩固边境安全,减少战事危害,李世民就同意了松赞干布的请求。
可派谁去和亲却让李世民犯起了愁,虽然李世民有很多女儿,但他绝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去受苦,更何况万一将来两国发生战事,自己女儿夹在中间,那就更麻烦了。
于是,李世民就按照惯例,于公元640年册封了一位李氏宗族之女为“文成公主”,并于次年将“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了松赞干布的王后。
一提到“文成公主”,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这段唐朝联姻吐蕃的佳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不但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提升,更促进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在此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虽然唐朝与吐蕃产生过争斗,但也和亲多次,并开展了友好的贸易往来,“文成公主”的和亲,绝对为吐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边境和睦做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如此出名的“文成公主”,关于她的身世,在历史上竟然没有任何记载,我们既不知道她的汉名,也不知道她的父母姓甚名谁,唯一知道的是她的祖籍在山东济宁任城。
虽然,有人猜测她的父亲是江夏郡王李道宗,但实际上李道宗只是护送“文成公主”出嫁的使臣,而且就算她的父亲是李道宗,李道宗也只是李氏唐朝的远支宗室,没有什么地位。
所以说,“文成公主”的出身非常普通,甚至很可能就是普通的宫女,只是为了和亲,而被李世民火线提拔了一下身份地位罢了。
松赞干布不知道这一点吗?松赞干布当然知道,虽然当时的交通不发达,可各国之间依旧有使臣来往,也有专门刺探对方国家情况的密探,所以“文成公主”的真正身份,松赞干布早就知道了。
不过,松赞干布依旧非常高兴,他甚至亲自率领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迎接“文成公主”,随后又为公主修建宫室、筑建城池,心甘情愿的当了李世民的女婿。
并且,根据史料记载,“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非常高,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也非常好,完全碾压超越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
其实,从松赞干布求亲开始,就从没想过李世民能嫁过来一位真正的公主,或者换句话说,松赞干布也不想李世民把自己的亲生女儿嫁过来。
那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要从和亲的本质说起,从汉朝开始,和亲作为中原王朝与外族之间的政治联姻,就一直贯穿于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也就是说,和亲的本质就是一场政治联姻,其形式大于内容,只要和亲公主是被中原王朝认可并册封过的女人,就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说,对于松赞干布来讲,既然“文成公主”已经被李世民册封,那就是代表大唐来和亲的,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松赞干布怎么可能会有怨言呢?
而且,从实际操作来看,松赞干布等少数民族君主,其实也不喜欢真正的公主来和亲,因为真正的公主往往脾气很大,规矩也多,而且还可能间接带来很多麻烦。
比如,在唐肃宗时期,唐肃宗就把宁国公主嫁给了回纥可汗,宁国公主是唐肃宗的二女儿,也是唐玄宗的孙女,是名副其实的公主。
然而,这个回纥可汗却没有那么好命,娶了宁国公主第二年就去世了,当时按照回纥的风俗,没有生下子女的新媳妇是要殉葬的。
而这个宁国公主当时恰好没有生下任何子女,正常来讲宁国公主是一定会被安排殉葬的,可宁国公主并不是普通的和亲公主,她是唐肃宗的宝贝女儿。
最终,在唐朝的干预下,宁国公主只是象征性的用刀划破脸就了事了,而且随后宁国公主还破例没有继续留在回纥,顺利的回到了唐朝。
我们当然反对这种残忍的殉葬制度,但从少数民族的角度来看,宁国公主的情况只是一个缩影,如果和亲公主是中原王朝真正的公主,那做很多事情前,都要仔细考虑,受到的限制也很多。
所以说,“假公主”来和亲是最好的选择,而且所谓的“假公主”其实也是“真公主”,因为这样的女人已经被中原王朝的君主册封过了,实际上她们比真公主还真。
而且,这样的和亲公主前往少数民族地区后,给少数民族带来的荣誉、地位、金钱一点都不少,还不会让少数民族太过顾忌很多事情。
比如,根据部分少数民族的风俗,在丈夫死后,女人会嫁给丈夫的兄弟、儿子(非亲生)等人,这在汉族来讲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如果是真正的公主来和亲,那等到少数民族君主去世后,公主往往不会按照少数民族风俗嫁给继任者,甚至会像宁国公主一样返回中原王朝。
而如果不是真正的公主来和亲的话,那当遇到少数民族君主死后这种情况时,中原王朝几乎不会干涉,并且会要求和亲公主遵守少数民族的风俗。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和亲公主,她就是王昭君,历史上对“昭君出塞”描述得非常美好,但实际上,她到匈奴后的生活并不好。
王昭君在嫁给呼韩邪单于后,仅仅过了3年,呼韩邪单于就病死了,此时的王昭君已经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个儿子,按照我们汉人的传统,王昭君消停的抚养孩子就行了。
可按照匈奴的传统,王昭君不得不嫁给了继任者复株累若鞮单于,这个复株累若鞮单于是呼韩邪单于的长子,这对于王昭君来讲是不能接受的。
于是,王昭君就向汉朝朝廷上书,请求汉朝允许她回去,但王昭君就是个普通宫女出身,根本不是真正的公主,所以汉朝朝廷根本没有搭理她,只是回复了一句:“从胡俗。”
没有办法的王昭君只能嫁给了复株累若鞮单于,两人在一起生活了11年,在这期间王昭君还先后给复株累若鞮单于生下两个女儿。
这还不算完,等到复株累若鞮单于死后,王昭君又再次嫁给继任者搜谐若鞮单于,搜谐若鞮单于是复株累若鞮单于的弟弟,王昭君在这次嫁人后,又过了两年,才在苦闷中病逝了。
可以说,王昭君的遭遇是非常痛苦的,但她只是一个普通宫女出身,如果她是一位真正的公主,或许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而少数民族君主自然也知道这一点,所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更愿意娶这种临时被中原王朝册封的公主,毕竟她们没娘家撑腰,给少数民族带来的限制也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唐朝的和亲公主并不都是“冒牌”的,不过就算是“冒牌”的,唐朝也不怕被发现,因为只要是被唐朝皇帝册封了的,无论对于唐朝还是对于少数民族来讲,都是真正的公主。
而少数民族君主也不会在意这一点,毕竟和亲目的已经达到了,如果非得娶中原王朝皇帝的女儿,不但好处不会多什么,反而容易受到限制和干扰。
其实,和亲对于女人来讲往往是不幸的,但也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对边境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所以历朝历代大多都坚持了和亲制度。
而纵观历史,从汉朝开始到清朝灭亡,只有明朝坚持“不和亲、不割地、不称臣、不赔款”,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爱的朋友们,你们对于和亲制度怎么看?你们同情王昭君吗?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
公主我是嫁过去了,是不是亲生的你们就不要计较了!
(文成公主剧照)
严格来说,唐朝的和亲公主并非“冒牌”的。只不过19位公主中,大多数都是“宗室女”,还有外姓女被封为公主的。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和亲公主并非当朝皇帝的亲生女儿。
大家看一下上面列出的表格就知道了,这里就不多解释了。
实际上,唐朝的和亲,并非是在国力较弱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处于优势或者均势的状态下才和亲的。
也就是说,就算嫁出去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主,但只要有封号了,身份地位就不一般,对方也就不敢说什么了。
咱们看一下上面的表格就知道,19位和亲公主,李世民时期有6位,唐玄宗时期有8位;剩下中宗、肃宗、代宗、德宗、穆宗,每个时期1位。这意味着什么?最强大的初唐和盛唐时期,才是和亲最频繁的时期。而这一段时间,唐朝在对外关系中一直是主动地位,占据优势的。不管是吐蕃、契丹,还是回纥,唐王朝都是有选择性的嫁公主,不是你想娶就能娶的。
更关键的是,虽然嫁出去的很多公主都是宗室女或者是外姓女,但是她们嫁过去之后地位很高,都是其他国家君主的正妻。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开始衰落,也开始和回纥和亲,略微有些无奈。但是双方依然是平等状态,互有嫁娶,算是一种维持双方稳定的政治策略吧。而且,回纥也对迎娶的公主没有啥太大的要求啊!
比如唐肃宗的宁国公主,回纥可汗派人来求婚才嫁过去的。在这之前,宁国公主已经嫁过两次人了……嫁给回纥可汗这是第三次(前两任丈夫都是婚后不久去世,回纥可汗婚后没多久也去世了)。
再比如说和吐蕃的和亲,那是在打赢了之后,而且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和亲的。松赞干布刚开始还嘴硬,不承认唐朝的老大地位,结果被唐军一顿乱锤,打得连连认罪称臣。李世民才打一巴掌给个甜枣,把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而文成公主嫁过去之后,地位非常高,包括吐蕃的原始资料都有记载。
所以说,唐朝的和亲公主,是带着尊贵的地位,背后有强大国力支持的。不管嫁到哪里,对方都不会亏待,不敢亏待(静乐公主被杀,是因为安禄山多次杀掠契丹和奚,把人家逼急了造反造成的)。
当然,这种和亲政策毕竟还是略显残忍的,只能说相比较而言,唐朝的和亲公主,地位真的很高。
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公主?还冒牌?还不怕发现?爱要就要,不要拉倒!走开!那热闹那转去,唐朝老李家事多,忙!不惜的和你解释!
那俺就给大家伙解释解释,这事说道根子上,是唐朝的强大。咱先说说唐朝的强大为这个问题垫个底。
唐朝的强大这么说吧,老李家的唐朝那是一个强大的没谱的王朝,就算是到了现在,那大鼻子老外有时候都叫咱唐人,整的特色衣服咱还叫唐装。
那么老李家的唐朝有多强大,咱大华夏自打有王朝以来,唐朝是唯一一个没有修建长城的地。搁那会咱手里的唐刀就是咱大华夏的最为有力的防护网。
有啥事解决不了的,咱先舞一通唐刀耍耍,有本事就比划比划,没本事就下去,别扯那些个没用的。
那时候被咱唐刀剁了脑壳的主那海了去,脚踹东突厥,拳打薛延陀等等,那个不认识唐朝老李家,一股脑的给老李家的人奉上天可汗的称号。
瞅见没,天可汗打古到今,就这么一位,没人能戴上这称号。为嘛老李家人就能戴上,拳头大呗。说实话这拳头大,也不算,那会啥科技,啥文化,啥经济,啥艺术那个不是咱耍的溜溜转之后,其他国家整点皮毛回去嘚瑟老半天。
话说现在老是有人可劲的糟蹋自己个老祖宗,啥脏唐乱宋的,听这就不舒服,就你家干净,来给咱干净个天可汗出来,干净个四夷来服出来瞅瞅,把自己个祖宗抹黑了,就显得你个高啊!德性!
算了,再扯下去这就另一个问题了,咱也不惜的在这个问题上扯。毕竟扯下去那就成了司马光砸缸还是司马缸砸光,成了一笑话了,丢不起那人!
和亲在唐朝那会那是高人一等的理解话说回来,和亲这事听着似乎矮人一节,其实这事搁唐朝那叫高人一等。
那帮子不要脸的都是过来求亲的,希望通过这婚事和大唐王朝在政治上的联盟更加的稳固,借着唐王朝的威名给自己脸上贴金。
当然咱家的闺女是个人就能捞回去一个?你以为是便利店购物薄利多销,那会那上不了台面的主,他连那口都不敢开。
大唐王朝一共和亲了十九位公主,大部分都是宗室家的闺女,当然也有一小撮外姓的被临时抓包封为公主的也是有的。总的来说大多数不是皇帝的亲闺女,毕竟在唐王朝眼里那都是苦寒之地,不愿意让自家的闺女吃那份苦。
可就算是这样,这些个公主嫁过去,那身份和地位不一样的,啥大老婆小老婆的,这些个公主一出场全得下去,没人能超过这些个公主的,大老婆的位置始终是这些公主的。
您要是觉的俺有点子吹牛,咱瞅瞅这十九位公主都是啥时候嫁出去的。唐太宗李世民手上就嫁出去六个,唐玄宗李隆基手上就嫁出去八个,剩下的五个是在中宗、肃宗、代宗、德宗、穆宗时期嫁出去的,每个手上一位。
瞅出来吗?嫁出去最多的时候,正好是唐朝最强大的时间点上。
咱举个具体的例子让大家伙体会一把。这十九个公主当中,最出名的就是文成公主,咱就说她的事。
话说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位赞普,这赞普其实就是国王。这人能力相当的好,十二岁的时候就面对一场叛乱,人家一方面追查杀父的幕后黑手,一方面武装平叛。
没多久这两件事都办成了,杀父仇人被宰了,那些个叛乱分子也完蛋了,宫廷里内部的那些个刺头就被搞死了。
这还不算,整完这些个事,立马就迁都,大家伙都知道,这迁都可不是小事,弄不好一个好好的国家就得完蛋,能迁都成功的那个不是有个英明神武领导人。
就是这样的人,在公元634年跑到大唐,求唐太宗李世民给一个公主嫁过去。
“嘛玩意?嫁一个公主过去?你说嫁过去就嫁过去,这不成!”李世民没答应。
松赞干布脸绿了:“咋回事?那吐谷浑就能捞一个公主回去,俺就不行?你是瞧不起俺?认为俺的实力不够?”
这松赞干布瞅着嘚瑟的吐谷浑就来气,得,这就带着自家的大头兵揍吐谷浑,把个吐谷浑揍的稀里哗啦,捎带着这就把党项,白兰羌给揍了,这嘚瑟的直接就怼到了现在的四川,挥舞着破刀片子大言不惭,如果李世民不答应不和亲就要入侵唐朝。
“咋回事?给你脸不要脸是吧?蹬鼻子上脸说的就是你这号人!”李世民怒了,撸起胳膊把牛进达叫过来:“你当先锋,过去,给爷们弄死他!后边俺派侯君集给你压阵!”
“得令!您就瞧好吧!”这牛进达可是大将啊,死后那是陪葬在昭陵的人物。
回头就把吐蕃按在地上搞摩擦,这顿摩擦鼻子没了,脸也没了,这就撅着屁股跑了。
“咋回事?这就跑了!真没品!这叫不道德!”侯君集带着大唐的主力这还没有赶到呢,这就把活干完了,侯君集回头这就准备去追。
“别玩了!俺认输还不成啊!”松赞干布立马就从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的地盘退了出来,这一家伙就把松赞干布打怕了。
回头松赞干布这又派人来谢罪。
“知道怕了?”李世民如是说。
“怕了!还是老唐厉害,分分钟钟就把俺们干趴下了!”
“下去吧!俺不想和你们计较了!”
“这,还有个事!”
“啥事?”
“能嫁个公主过去吗?俺们就想为赞普讨个老婆回去!”
俺了个去,打这仗就因为讨老婆的问题,被干趴下了,这又跑来要,这真没谁了。
松赞干布这回算是下了血本了黄金五千两,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这才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了过去(文成公主的父母是谁?这事在史书中没有任何的记载)
娶的时候有多难话说这娶文成公主的时候,那不是他松赞干布一家,当时天竺,格萨,大食等等好几家要把文成公主娶到手。
唐太宗李世民为这事也挠脑壳,这就来了六试婚使的桥段。
这六试分别是,一拿那丝绸穿那窟窿眼里不知道弯弯绕了多少个弯的九曲明珠,穿过去您就赢。二辨认一百头骡马和一百匹马他们之间的母子关系,俺了个去啊,这也叫个事,闹几呢?三要求婚使一天之内喝完一百坛子酒,加一百只烤全羊,捎带着您在把那羊皮揉吧好了。四每人领一百根烂木头,分辨那一截是根,那一截是枝叉,五天黑后在皇宫里溜达不能迷路,六搁一堆女的把那公主找出来。
大家伙瞅瞅,这不是难为人吗?这叫和亲,干脆叫搅局算了,不想嫁就别嫁,还整这么一出又一出的,玩呢?
您还别说这些求婚使,还真的玩下去,这里边只有那松赞干布的求婚使禄东赞完成了,这才把文成公主给整回去的。
文成公主一到松赞干布的地头上,直接就被封为王后。您说文成公主的地位有多高?咱都知道那布达拉宫就为了文成公主所建,这是大家伙知道的。俺给大家伙再说一个不知道的,当年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人赭面的习俗,也就是在脸上涂各种色的习俗。
“这没关系!包俺身上了!”松赞干布一拍胸脯表示这事简单。
回头松赞干布就下命令禁止吐蕃人赭面,哎,您别说就是这么有地位。
所以啊,那时候就算是知道那公主不是皇帝亲生的,这帮人依然高高兴兴的娶回去,第一这面上光荣,第二这里子加强了和强大的唐朝的政治联姻,这面子里子都有的事,他还不得把这公主给供起来。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
唐朝近三百年历史中,有近二十个和亲公主。不过,这近二十个和亲公主中,几乎没有一个公主是“真公主”。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一个公主是皇帝的亲女儿。包括赫赫有名的文成公主,都不是皇帝亲生的。文成公主只是一个宗室女,历史上甚至连她的籍贯、她的父母是谁,都没有记载。由此可见,这个所谓的“宗室女”,其实是值得怀疑的。
(网络配图)
公主是假的,显然就是一种欺骗。所谓纸是包不住火的,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只要是欺骗,迟早是会被人发现的。一旦发现,性质肯定相当严重,重燃战火,那是绝对的。
可是,为什么在整个唐朝时期,就没有一个与唐朝和亲的国家,提出“假公主”问题呢?难道他们都不知道“假公主”的事情吗?
我认为,那些与唐朝和亲的国家,肯定都知道是“假公主”的。那么,既然都知道是“假公主”,为什么不弄点事情出来呢?
我觉得可能有以下一些考虑。
一、公主实际上并不假。有人可能会说,你刚说是“假公主”,现在又说公主实际上并不假,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因为不管这个出嫁的女子是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在和亲的时候,皇帝都要认他为女儿。“养女”“义女”和女儿是同样等级的,在待遇上一般也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既然这个女子已经被认定为皇帝的女儿,谁又敢说不是呢?比如被和亲的国家的国王,他说,不对,你嫁过来的不是真公主。唐朝皇帝就问他,哪里不对?难道这不是朕的女儿吗?难道朕的女儿不叫公主吗?这样一问,被和亲国家的国王,就回答不上来了。失礼的就不是大唐的皇帝,而是被和亲国家的国王了。
(网络配图)
二、和亲只是一种外交形式。实际上,被和亲国家的国王们,并没有觉得唐朝的公主有多高贵,能娶到唐朝的公主,有多么的幸福。所有的这种感觉,其实都是唐朝的人强加在他们身上的。在这些国家,他们的主体思维,绝对是说自己不错,对自己很认可。外国虽然很厉害,但毕竟是外国。
他们之所以要和唐朝和亲,其实是一种“说辞”,或者说要达到一些目的。什么目的呢?
一是他们缓和与唐朝的关系。毕竟已经是亲戚了,既然是亲戚,两国之间的关系就缓和了,就不可能再闹太大的摩擦了。
二是有人质在自己手里。一旦把公主嫁过来,这些国家就有人质了。手里有了人质,唐朝想打他们就会投鼠忌器。有人可能会说,才不会呢,公主不是假的吗?但不管是真的假的,唐朝皇帝既然已经认可是自己女儿了,要是一点都不管其生死,别人也会笑话他的。
三是可以获得赏赐。和亲也就建立了宗藩关系。既然是宗藩关系,藩国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宗主国要赏赐。这是中国古代宗藩关系的规矩。既然如此,这个女子是真公主还是假公主,都无所谓了。因为要赏赐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
(网络配图)
三、娶个假公主是藩国国王的福气。我们知道,给皇帝当女婿,当驸马都尉,是一件表面看起来荣耀,实际上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公主既然非常高贵,她的脾气肯定都比较坏。脾气坏,当驸马都尉的,就不是件舒坦的事情。“打金枝”的故事,就发生在唐朝。那正是驸马都尉们焦灼狂躁的集中表现。
当然了,公主嫁到别的国家去和亲,虽然那个国家也是藩属国,也算是臣子,但毕竟与在国内公主嫁驸马不一样的。但就算是这样,可能麻烦更加多。毕竟公主是从小娇生惯养长大的,来到别的国家,生活可能不习惯。除了生活不习惯外,地位也有偏差。原先在自己国家,自己是主人。现在成了人家国王的嫔妃,需要奉人家国王为主人。有了差距,就有不适应。
不适应,就会闹。闹起来,这是上邦大国的公主,打也不是,骂也不是,实在麻烦,搞不好,就涉及到两国的关系。
但如果是宗室女,她本身不是公主,因为和亲才被“提拔”为公主的。因此,她不会产生这些麻烦。
基于此,被和亲国的国王们,也乐意接受这样的“公主”。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