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为什么被有的人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
朱元璋虽然在位三十一年,但他从洪武十年就开始做甩手掌柜了,除了把握大方向及在重大事情上做决策之外,整个帝国的运转其实是由太子朱标来掌控的,这也是为何他死之后被追封为孝康皇帝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朱标身为太子,却长期监国,再加上朱元璋为他配备了一个豪华团队,这就让他的权力被无限放大,大大超出了太子的范畴,成为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之一。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出身寒微,身世悲惨,在他十六岁的时候,父母兄弟就都死光了,他本人更是要过饭,还出家当了好几年和尚。
后来,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运气这才开始逐渐改变,成为郭子兴手下大将,还娶了郭子兴年轻貌美的干女儿马氏为皇后,即马皇后。
马氏可以说是朱元璋的贵人,她是个贤内助,还救过朱元璋的命,因此朱元璋对她有很深的感情,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哪怕后来朱元璋嫔妃众多,也丝毫没有影响马氏的地位。
马氏是1352年嫁给朱元璋的,三年之后,她就生下了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嫡长子朱标,当时朱元璋的事业稍有起色,正带兵正在攻打集庆(今南京),当他听说朱标出生了,就高兴得不得了。
朱元璋为什么这么高兴?因为他当时已经二十七岁了,才有了第一个儿子,而且是爱妻马氏所生,这能不让他觉得祖文冒青烟吗。
据记载,朱元璋还在所处山头的一块石头上刻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可见他对朱标的出生有多么高兴,要知道这可是十多年来老朱家第一次添男丁啊!
而随着朱标的出生,朱元璋也开始谋划了,他决定将朱标培养成才,并且他对朱标抱有极大期望,再加上他内心深处有着根深蒂固的嫡庶思想,因此从那时候开始,他就将朱标当做自己的继承人了。
1364年,朱元璋迎来人生第一个巅峰,他在南京称吴王了,而就在同一天,他就迫不及待地立朱标为世子,而当时朱标只有九岁而已。
1367年,朱标刚刚过完十二岁生日,朱元璋便开始安排了,他让朱标独自前往临濠祭拜祖坟,以此来训练他为人君的本领,可见朱元璋望子成龙有多么心切。
当然了,朱标此行也不单单是祭祖,还要锻炼长途远行的能力(朱元璋特别喜欢让儿子通过远行来提升能力),并顺便考察民情,这些事情都是为了日后为人君做准备。
转眼到了第二年,朱元璋就登基称帝,建立明朝了,他又第一时间册立朱标为太子。
过了段时间,中书省成立了,还没开始办理政务,以李善长为首的一帮功臣就上书朱元璋,要求封朱标为中书令。
朱元璋虽然以朱标年幼、还需要继续学习为由,拒绝了大臣们的要求,但他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因为他知道功臣们大多都是支持朱标的,有这些功臣护佑着,朱标的地位就更加稳固了。
事实上,朱标作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长子,一直以来都是淮西勋贵拥护的对象,中书省之所以请求朱元璋封他为中书令,就是为了抬高他的地位,进而确保自身地位。
当然了,对于大臣们的心思,朱元璋又何尝不知道呢,但他不认为这是错的,因为他们支持的人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这并不是什么结党,反而是忠心的表达。
为此,朱元璋决定效仿李世民给太子李承乾组建的“太子天团”,也给朱标的太子府安排一些骨干大臣,这样既可以安抚淮西勋贵,也可以让朱标得到保护和成长,地位也更加稳固。
具体说来,朱元璋将当时最优秀的文臣武将都安排到太子府任职,最重要的三个人分别是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达,以及中书平章常遇春,其中李善长是太子少师,教朱标读书;徐达是太子少傅,教朱标习武;常遇春是太子少保,保护朱标安全。
这三个人也是当时淮西勋贵的领军人物,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帮文臣武将被安排到太子府担任大小官职,比如汤和、邓愈、孙兴组、耿炳文等名将,再比如赵庸、王溥、杨宪、傅瓛等文臣。
甚至,朱元璋还安排浙东集团的首脑人物刘伯温、章溢等人到太子府担任赞善大夫,这两人是浙东四先生中的两个,另外两个是叶琛和宋濂,其中叶琛那时已死,宋濂则是皇子们的师傅,并负责编纂《元史》,还是朱元璋的秘书,他实在太忙了,要不然也可能被朱元璋安排到太子府任职。
也就是说,当时朝堂上主要的文武大臣,基本上都被朱元璋安排到太子府任职,成为朱标坚强的后盾,并且他还下令, 不在东宫外另设府僚,其用意是他日后征战在外,由朱标监国期间,方便大臣们辅佐朱标。
当然了,这些人也不一定都时常待在朱标身边,大多都只是挂名而已,尤其是为朱标讲课的老师们,都是另外请的人,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很明确,那就是让朱标羽翼逐渐丰厚起来,未来顺利接班并坐稳皇位。
用朱元璋的这一安排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儿子之中,朱标是唯一的太子人选,他不打算再换人了,他还要提前让朱标进入角色,为此不吝啬分权给朱标,甚至让功臣们都成为朱标的人。
朱元璋觉得这还不够,于是在洪武四年的时候吗,他将常玉春的女儿常氏嫁给朱标,成为太子妃。
为什么是常玉春?
因为常遇春功勋卓越,是功臣集团的代表人物之一,让朱标娶他的女儿,等于是在进一步拉拢功臣们(功臣集团内部大多都是联姻关系,常玉春的儿子们也是娶了其他功臣之女为妻)。
并且,常玉春与朱元璋关系要好,且那时候已经去世,让朱标娶他的女儿,是在显示自己厚待功臣的决心,也是在收买人心。
到了洪武七年,常氏为朱标生下嫡长子朱雄英,他一下子后继有人了,而且朱雄英还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没有正式册封,但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规定,皇太子的嫡长子为皇太孙),他的地位也就越发稳固了,皇子之中没有一个人再敢觊觎太子之位了。
其实,朱元璋的儿子中,也不乏优秀之人,比如燕王朱棣,就是朱元璋着重培养的军事人才,但也只是为朱标准备的帮手而已,而朱棣也一直认为,只要朱标在,皇位就跟他没什么关系,哪怕他娶了徐达的女儿为燕王妃,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洪武十年,朱标二十二岁了,学习得差不多了,也有了一些历练,朱元璋便又开始安排了,那就是让他在监国这个位置上,提前尝尝当皇帝的感觉,“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当时朱元璋是这么下诏的,“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大小事务先禀告朱标处理,处理完了再禀报给他就可以了。
其实,当时朱元璋还不到五十岁,身体也还可以,并且他没有出征在外,人就在京城,他就开始当起了甩手掌管,将朱标推上前台,其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这个时候,朱标就已经成为“二皇帝”了,行使皇帝职权,但大家要注意的是,此时明朝还存在丞相这个官职,担任这个职务的人是胡惟庸,官至中书左丞相,是百官之首。
由于胡惟庸的存在,朱标的权力有很大一部分被他分走了,这是让朱元璋耿耿于怀的地方之一,尤其是胡惟庸专权擅国、心怀二志、结党营私,这让他产生了用就废黜丞相这个职务的想法。
于是,在洪武十三年的时候,朱元璋让锦衣卫调查胡惟庸,最后以胡惟庸谋反、私吞贡品等罪名将其及党羽一网打尽,并趁机废黜丞相之职,皇权因此被放大,而朱标的权力也就随之变大了。
而随着朱标参与国政的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并成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尽管他主张实施“宽通平易之政”,与朱元璋的严苛之政有所想左,但这不妨碍他的威望日益高涨,权力也越来越大。
比如说,在胡惟庸案中,朱元璋牵连甚广,前后杀了足足几万人,但朱标一直主张只惩治罪首,这样就一人唱了红脸,一人唱了白脸,朱标显然更符合大臣们的口味,因此在无形中获得更多的支持。
久而久之,朱标给人一种仁慈、厚道的印象,这样的人是大臣和百姓都喜欢的,朱元璋虽然有些不喜欢,但他也只能自己把恶事都做完,给朱标创造一个好的施政环境,他并没有试图改变朱标,也知道朱标已经羽翼丰厚了,在做什么都是没用的了。
洪武十五年,朱标年仅十岁的嫡长子朱雄英去世了,这让他极度悲伤,不久后太子妃常氏也因病去世了,他由此陷入人生低谷。
不久后,朱标将次妃吕氏扶正,成为自己的新任太子妃,而吕氏所生的儿子朱允炆因此成为朱元璋的长孙。
可以说,朱雄英的去世,改变了当时明朝的政治格局,因为他是常氏的儿子,是常玉春的外孙,也是功臣集团支持的对象,但他不幸夭折了。
取而代之的是朱允炆,但他的母亲吕氏是元朝降臣吕本的女儿,没有任何根基,支持他的人很少,这也是导致他后来在靖难之役中败给朱棣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朱雄英离去、朱允炆被推上历史前台,朱标的地位多少受到动摇,至少他的兄弟们看到了争夺皇位的可能(朱允炆作为庶子,朱棣等诸王根本看不起他,这是朱棣敢于造反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凡朱雄英活着,朱棣都不敢造反,因为功臣们会群起攻之),大臣之中也有一些人开始变得动摇。
尤其是朱棣,他在姚广孝和袁珙两位谋士的帮助下,开始培植个人势力,很难说他那时候已经决定未来要造反了,但至少有自保的目的,因为他担心以后朱允炆继位,肯定会对他不友好。
朱标面对如此困局,朱棣决定出手相助,他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赋予朱标更多权力,再比如扶植蓝玉,也就是朱标第一任太子妃常氏的舅父(蓝玉的姐姐是常玉春的妻子,常氏就是她生的)。
自洪武十五年之后,蓝玉权势日重,多次被朱元璋任命为大将出征蒙古,每次都取得了傲人的战绩,因此建立了极高的个人威望,成为当时军中数一数二的人物。
尤其是在洪武二十一年,蓝玉作为主将出征漠北,在摸鱼儿海直捣北元老巢,俘虏北元妃子、皇子,大臣及男女十几万,俘获牛羊无数,因此被封为凉国公。
事实上,那时候蓝玉已经有诸多不法行为了,而且私自豢养数千义子,要不是因为他极力维护朱标,是朱标最重要的保护者,朱元璋早就惩治他了,但他为了维护朱标而选择纵容蓝玉。
这里就不得不说说蓝玉是如何维护朱标的了,举个例子,那时候他经常在北方征战,与燕王朱棣打交道比较多,对朱棣也非常了解,有一次他班师回朝,对朱标说,燕王的一举一动都跟皇帝一样,迟早是会造反的,要尽早提防。
后来,这事被朱棣知道了,因此与蓝玉交恶,但蓝玉毫不畏惧,与朱棣针锋相对,朱棣虽然恨得咬牙切齿,但也无可奈何。
因为蓝玉一直维护朱标,朱元璋对他十分宽容,甚至一再委以重任,并将他视为未来辅佐朱标的主要人物之一。
反过来说,因为蓝玉的存在,朱标的兄弟们都只能老老实实当自己的藩王,朱标的太子之位因此稳固无比,他的权力自然也就不受影响了。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开始逐渐退居幕后,将更多事情交给朱标处理,但朱标也因此累坏了,直到洪武二十五年去世。
在朱标人生最后几年,朱元璋除了北伐等战事之外,基本上不怎么管事了,朝廷大事都由朱标一人做主,这是他权力最巅峰的时期。
但是,自从朱元璋取消的丞相之职,所有事情都得皇帝亲自处理了,这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而且被他慢慢都交给朱标。
朱元璋精力旺盛、身体素质好,但朱标显然比他要差些,小病不断,大病偶有,一直都病殃殃的。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朱标到陕西视察,一方面是为了考察西安,看西安是否能成为新首都;另一方面是为了调查秦王朱樉,因为朱樉因为犯错被召回京城,朱元璋想让朱标去探查一下虚实。
当时朱标身体不太好,又从南方跑到北方,路途遥远不说,工作还很沉重,因此返回北京之后不久就生病了,不久后就因病去世了。
也就是说,朱标在二皇帝这个岗位上活活累死了,历史上太子早死的案例很多,但像朱标这样的,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这件事从侧面反应出朱标当时责任很重,而权力越大责任才会越重,因此反推他当时权力非常大。
朱标死后,朱元璋心灰意冷,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但他为朱标准备的一切,显然对朱允炆是不合适的,于是他又开始大开杀戒,把可以威胁朱允炆地位的人都杀了,最典型的就是蓝玉案,被牵连致死者一万五千人,其中公侯就有十几人。
而朱元璋所做的这一切,暗合了朱棣的心意,他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也是他能造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较有意思的是,朱棣造反成功后,也让仁厚的儿子朱高炽当了二十多年二皇帝,朱高炽由此成为第二个朱标,只不过他比朱标稍稍幸运,熬到了坐上皇位,但也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从权力上而言,朱标与朱高炽也是很像的,都是具体负责国家运转之人,尽管权势都非常大,但同时也都遭受了巨大压力,对身心造成了巨大伤害,最终都活得不长。
朱标为什么被有的人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
因为自洪武十年起,朱元璋几乎就当了“甩手掌柜”,负责整个大明运转的,是他的太子朱标,直到朱标病逝,朱标当了洪武朝几乎十五年的“二皇帝”。
这也解释了追封朱标为“孝康皇帝”究竟有没有资格的问题,答案自然是有,而且是极有。
朱标,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长子,在思想较为传统的朱元璋的眼里,朱标就是他一切的继承人,是他最宠爱的儿子,于是朱标在朱元璋吴王阶段就被封世子,毫无悬念,即便其他的兄弟也优秀,但比不过朱标得宠。
但所幸的是,朱标也是个有才能和上进的人,不会仗着宠爱为所欲为,也没有发生李建成和李世民式的兄弟夺嫡的悲剧。
朱标出生于1355年,虽然朱元璋出身低贱,可是朱标出生时,朱元璋已经势力庞大,朱标可以说是当时天下数一数二的“二代”了,和他并列的,也就是陈友谅等枭雄的儿子,又得益于朱元璋不忘自身的艰难,早早带着朱标游历人间疾苦,朱标又要比其他枭雄们的世子、儿子有才的多。
公元1368年,洪武朝建立,朱元璋此时的文臣班底,几乎都有教导过朱标,当时中书省提议学习元朝,让十三岁的太子朱标成为中书令,意义是给予“监国”的便利,但是朱元璋没同意,他仍旧让朱标深造,给朱标打造了不同于、更高于贞观朝太子李承乾的“太子天团”。
首先是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分别由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这三人担任,这三个人自然也不用说,是朱元璋开国的国柱,可见朱元璋对朱标是毫无保留地培养,除了三人外,还有数十位朱元璋的功臣,成为太子门客,例如冯胜、邓愈、刘基、杨宪、汤和等人,赫然其中。
给予朱标这个班底,不可能说真的让他们给朱标轮流上课,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确,直接培养朱标当皇帝的直觉,朱元璋可以说自己的左膀右臂,几乎都在在朱标十三岁的时候就开始“移植”给了朱标。
虽说朱标还年幼,但是朱标的“皇帝之路”就是早早开始了。
直到洪武十年,朱标二十二岁,朱元璋直接下令让太子“监国”,虽然说朱元璋有着不近人情残暴的一面,可对于儿子,他也真舍得给权力,他能一点权力也不给丞相,也能把权力几乎都给朱标,就是为了给朱标练手:
“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这一年,朱标长子朱雄英还在世,朱元璋爱屋及乌,朱雄英被立为皇太孙,朱标一家子的地位自然是不用说的,加上朱标早早就被朱元璋灌注了大量的心血培养,早就和他的兄弟们甩开了一大截的距离,朱标二十二岁监国,诸位兄弟都不可能有意见,大臣更不用说了,就这样,朱标的“威严”早早确立下来了。
整个朝廷,都把朱元璋对朱标的厚望看在眼里。
说是让太子监国,朱元璋就没有舍不得,也正是太子监国后,朱元璋发现了皇权权力还有巨大的运作空间,于是酝酿了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
都说胡惟庸案废除了相权,但也累死了朱元璋,其实此言差矣,废掉相权,真正累坏的,是懿文太子朱标。
朱元璋脾气很差,经常要对人开刀,而朱标经过朱元璋的教导,还有一群大儒的辅佐,脾气很好,能够容忍很多人,也更精通帝王心术的运作,他明白以暴制暴不是最好的办法,就是这样,朱标监国十几年,和朱元璋发生了很多冲突,就胡惟庸案来讲,朱元璋和朱标也不知道吵了多少次才勉强地救下一些人。
就是一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白脸,朱标的仁厚获得了众多大臣的青睐。
很难说朱元璋到底是有意为之,就是为了打造朱标的“仁慈”形象,还是真心政见不合,就要和太子对着干,反正归根结底,朱标的声望已经不需要朱元璋的输送,自己出面就能挣来。没有洪武二十五年的病逝,朱标登基当皇帝是一点悬念都没有,因为在大家眼中,他都已经当了十几年皇帝了,只不过是换了个称号罢了。
而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朱标的早逝,和朱元璋想要高度集权造成的中央工作量剧增有着很紧密的联系,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就是,朱标就是当这个“二皇帝”当死的。
为了调和大臣和皇帝的矛盾,朱标费尽心机,获得了大量臣子的支持,朱标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在于,朱元璋不会打压他,和后世的康熙打压太子胤礽不一样,朱元璋从来没有打压过朱标,而朱标和胤礽也完全不同的是,朱标在兄弟中的威望很高,几乎不可动摇,朱樉、朱棣、朱棡和朱元璋出现矛盾,也是他出面解决。
因为朱樉、朱棣等人都是藩王,已经带着大量的部队就藩,虽说朱元璋想要打造家天下,但和儿子之间也不是没有矛盾,例如朱标的二弟朱樉,他在军事上才能要比同时期的朱棣还要高,不过为人脾气暴戾,对下面的人很残暴,比朱元璋还要过火,于是朱元璋有一次把他从藩地召回,朱标负责巡查当地实情。
不过后来朱标有自己的判断,给弟弟开解了,这样一来,朱樉对朱标非常感激,这也是后来秦王朱樉一脉都仍旧效忠明显看起来错误百出的建文帝的根源,所以朱标在兄弟们的心中,是备受爱戴的,这里也包括了燕王朱棣。
文武百官崇敬,藩王兄弟拥护,皇帝还不曾打压,要说朱标不是二皇帝,谁也不信。
所以朱标被誉为史上最稳太子,最有权力的太子,朱标算半个建国皇帝,因为开国的是朱元璋,但是完善明初洪武朝的主导者是朱标,以及朱标的“太子天团”们,朱元璋虽然也刻苦勤奋,但和自幼便熟读圣贤的朱标还是不一样的,朱元璋不懂了,可以交给太子,而太子则只能靠自己。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有意搬首都到西安,因为南京的地理优势并不算强,而朱标考察回来后,还没做好下一步工作规划,就病亡了,洪武二十五年,这可是洪武朝的大事件,朱标病逝,朱元璋那么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最重要的是,他最疼爱的儿子比他还早亡。
不得不说,史上最稳太子朱标是个很大的遗憾,朱标为人处事显然是明初洪武四大案席卷后的一种曙光,只要朱标即位,朱元璋那种屠刀放在头上的威胁创伤才会被修复,但朱标却等不到那一天,朱标的病亡,对很多人来讲,都是极其不愿意的。
朱标死后不久,蓝玉倒台,又是一大批人的头滚落地上,而建文帝本来还让大家以为继承了朱标的仁厚和贤明,可谁知道建文帝更狠,直接对自己的叔叔们下手,这些藩王本身都是朱标最好的兄弟和最重要的靠山,建文帝削藩,还导致一个叔叔自尽而亡,寒尽各位藩王的心。
洪武朝的十五年时间里,朱标的存在是向高度皇权集中过渡的磨合器,而朱棣显然是朱元璋的脾性的继承者,对文政不是很喜欢,却十分精于南征北战,为了回到父亲朱元璋当时那种完美的平衡状态,朱棣学习了朱元璋,扶持了自己那个宅心仁厚、重视手足的大儿子朱高炽“监国”,朱高炽成为了第二个朱标,当了几十年“二皇帝”。
但是朱高炽最幸运的,他还撑到了登基那天,虽然就当了很短时间的皇帝,但是他和他大伯一样的是,早早便当了很多年皇帝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朱标为什么被有的人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
因为朱标背后有着朱元璋坚定不移的支持,明朝所有人都知道朱标一定会继承皇位,就连朱棣也不敢展现自己的锋芒。
常言道:“自古无情帝王家”,出生于皇家,虽然地位崇高,身份尊贵,但彼此之间勾心斗角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争夺皇位,兄弟反目成仇、刀剑相向的例子比比皆是,太子之位上往往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位置上的人时刻面临着危险。
然而朱标是个例外。身为太子,他不但地位稳固至极,还拥有非常大的权力,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他也算得上权力最大的太子。
朱标权力之大,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几乎所有大臣都在东宫挂名
历代皇帝为了让太子日后能更好执政,允许他们在一定限度内培养属于自己的班底,但绝不能和太多的大臣有牵连,否则会失去信任。
清朝康熙时期,皇八子胤禩本来是皇位的绝佳继承人,但因为朝中太多文武大臣支持他,康熙认为他交通大臣,不但将其臭骂了一顿,还直接取消了他继承皇位的资格。
在古代,太子交通大臣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往往会让现任统治者感到不安。因为太子本身就算潜力股,不出意外日后能够顺利继承皇位,朝中大臣都争先恐后巴结他们以便之后能够加官进爵,久而久之他们心思也就从当朝统治者转移到太子身上,办事情不会像以前那么尽心竭力。
更严重的是,如果太子笼络到足够大的势力,一些人就会怂恿东宫发动政变,提前夺取皇位。当初李渊就是没有限制李世民培养自己的势力,最后导致玄武门事变的发生,自己被迫退位让贤。
李世民不是太子尚且能做到这一点,更不要说号召力更强的太子了。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提防着太子,不让他们过多接触朝中大臣。
然而朱标的待遇有所不同。朱元璋让明朝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在东宫挂职,左丞相李善长兼东宫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东宫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同时还有冯胜、刘基、廖永忠、汤和、邓愈等兼领东宫职事,这些开国大臣共同组建了东宫历史上的最强班底。
这种待遇在整个历史上绝无仅有,可见朱标的权力有多大。
二、代为监国,全权处理政务
有时候皇帝御驾亲征或者巡游天下,他们就会暂时将权力给予东宫,让其代为处理政务。
不过这种权力下放是有一定条件的,皇帝通常会派人专门监视太子,与此同时太子必须时不时地向他们汇报工作情况,遇到一些重要的大事还必须上报给皇帝让他们亲自处理。
更多情况下,说是让太子监国,其实就是给他们长长见识,皇帝处理政务的时候太子站在一边看着,能够拥有的实权微乎其微。
相较之下朱标才算真正拥有监国的权力。洪武十年(1377年),朱标二十二岁,朱元璋认为他的年纪已经足够了,便授予他监国的权力。
朱标在监国期间拥有“听断决定,然后奏闻”的极大权力,这意味着朝中文武大臣上报事情时,必须先先交给朱标处分,然后才上奏皇帝做最终决断。
很显然,朱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算得上皇帝了,而朱元璋则扮演着兜底的角色,朱标权力之大可见一斑。
朱标监国时间长达十五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政治经验,但也正是因为长期协助朱元璋处理朝务,他本就不好的身体越来越差,最后英年早逝,为后来朱棣篡位埋下伏笔。
为何朱元璋愿意给予朱标这么大的权力呢?笔者认为这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朱标对于朱元璋有特殊意义
众所周知,朱元璋小时候生活条件非常不好,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根本没有条件娶媳妇。
后来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混出点名堂,他才娶了马秀英,那时他已经24岁,在古代算是晚婚的年纪。
又过了几年,朱元璋凭借自己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一番事业,这时他就非常需要能够生下一个儿子作为继承人。
27岁那年,朱元璋率军在前线拼杀,突然收到儿子朱标出生的消息,一时间激动万分,随后他便攻下了南京,这让朱元璋更加重视朱标,认为他就是祥瑞的化身。
战事结束了,朱元璋兴奋地在在当地的一座山石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的字样,可见当时朱元璋有多么害怕自己没有子嗣。而朱标的诞生满足了朱元璋这种迫切的需求,所以在往后的日子里他才会如此宠爱朱标。
二、朱标具有嫡长子的身份
在封建社会血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宗法制皇位的第一顺承人是嫡长子,显然朱标满足这个条件,所以朱元璋注重培养他无可厚非。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一直深爱着马皇后。在朱元璋还未飞黄腾达的时候,马皇后嫁给了他,并且给他带来了许多帮助,两人结婚三十年,积累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而朱标是他与马皇后的爱情结晶,自然得到朱元璋更多的宠爱。尽管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孩子都非常疼爱,想要通过藩王制度保证所有人都能世世代代尽享荣华富贵,但真正能够走入他内心的,只有马皇后与朱标这一脉,这也是为什么朱标能够拥有那么大的权力。
三、朱标本身就很优秀
前面说到,朱元璋很早就把朱标当做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而朱标也从没让他失望过。
朱标经常跟着朱元璋上下朝,耳濡目染不但积累了非常多的政治经验,还能时不时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后来朱元璋让他代为监国,朱标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对此朱元璋非常满意。
同时朱标性情温和,待人宽厚。朱标的几个兄弟当中,秦王、晋王、周王,哪怕是燕王朱棣都曾都犯过一些错误,而每次朱标都会从中调和,帮助他们减轻责罚或者免除责罚。久而久之朱标也就积累了一定的威信,其他几兄弟对他都很佩服。
正是因为朱标如此优秀,朱元璋才会愿意并且放心将大权交给他。
执笔君言总而言之,朱标的确可以算历史上地位最稳固、权力最大的太子,不但拥有最为豪华的班底,还能掌握监国的实权,如果不英年早逝,铁定坐上皇位。
而朱标之所以拥有如此大的权力,是因为他拥有嫡长子的身份,并且本身非常优秀,同时对于朱元璋有着特殊的意义。毫无疑问,历朝历代的太子都希望有朱标这样的待遇!诸位读者,你们说呢?
朱标为什么被有的人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
在君主专制时代,皇帝是九五至尊,最高权力的掌控者。即便太子是皇帝选定的继承人,国家未来的主宰,但大部分的太子并没有什么实权,在前任皇帝在世时,太子的权力一般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然而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是一个例外,尽管他一生没有做过皇帝,一直待在太子的位置上,但他的权力却十分庞大,比之他的儿子,真正的皇帝建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许多人甚至称朱标为权力最大的太子。那么,朱标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他又为何能在一代枭雄朱元璋的手中取得如此大的权力?
朱标的权力,体现在方方面面。除掉乱世当中的太子,光论大一统王朝中正统的太子,朱标的手中握有的权力的确是十分惊人的,放在其他朝代,这简直是不敢想象。其实,大部分朝代中的太子只是身份尊贵,但没有多少实际权力,比如唐朝太子李承乾,隋朝太子杨勇,他们的废立不过是在皇帝的一念之间,而他们却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他们既不能参与军国大事,又没有实权。
然而朱标不仅可以参与政务,还握有军权。朱标的生母是朱元璋最宠爱的马皇后,听闻马氏为自己诞下儿子以后,正在前线指挥战斗的朱元璋竟喜极而泣,到当地的一座山上刻字道:“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明史》)
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他请来宋濂等名儒作为帝师,教授朱标。朱元璋自称吴王以后,立即立朱标为世子,足以可见他对于朱标的殷切期望。在朱元璋称帝以后,朱标名正言顺的被立为太子。与其他害怕太子夺权的君王不同,朱元璋任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徐达为太子少傅,常遇春为太子少保。可以说,朱元璋将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能臣良将们全部交给朱标,送入太子东宫。
朱标二十二岁以后,朱元璋命一切事务都由朱标决断。尽管朱元璋常常插手政务,但要知道这时候朱元璋本就是皇帝,朱标仅仅是太子,但他却能决断诸事,权力之大可想而知。而且,与其他面对父皇时需要唯唯诺诺的太子不同,朱标性格敦厚宽容,却敢于和朱元璋争吵,坚持己见。这一方面说明太子朱标性格坚毅,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朱标的权力之大。
而朱元璋敢于放权给朱标,原因有三。其一,朱标是马皇后所生,又是朱元璋嫡长子,朱元璋对朱标格外疼爱,放权给他,是想历练他,培养国家的继承人。其二,朱标性格敦厚,处理事务尽皆妥当,没有逾越之举,深得朱元璋信任。其三,朱标仁义宽厚,常调解争端,替人求情,在诸王以及朝中大臣中威望极高,朱元璋即使不给他实权他的影响力也是在的。
所以,朱元璋这位枭雄,可以对功臣狠辣无情,斩尽杀绝,但他对朱标却充满父爱。朱元璋不介意朱标权大,他相信以朱标的品行不会造反,而提前给他权力,有利于权力的过渡和交接。只可惜天妒英才,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最终还是没有做成皇帝。
朱标为什么被有的人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
自古皇帝与皇太子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微妙,皇帝和皇太子之间是亲父子,血缘最近!按理说关系也应该最亲才对。但是,皇太子是明立的储君,是未来的合法皇帝,与皇帝之位只有一步之遥。皇太子取代皇帝,名正言顺!因此,皇太子又成为了皇帝最为忌惮的存在,甚至成为了皇帝的重点防范对象!这对畸形的父子,就这样维持着微妙的关系……
也正是因为皇太子地位太过敏感,即便是亲儿子,历朝历代的很多皇帝,对皇太子也是不敢轻易放权的,即便是适当放权,如命皇太子“监国”,也会在其头上套上一个、甚至多个“紧箍咒”!中国历史上皇帝对皇太子严重不信任时有发生,废太子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但是,明太祖朱元璋似乎是一个例外,朱元璋一生不仅从来没动过废太子的念头,甚至对皇太子朱标的高度放权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这或许和朱元璋对自己皇权的高度自信有关,但多少也能看得出,朱元璋对朱标这个儿子是非常信任的。
早在朱元璋尚未开元建国的吴元年,刚刚进位吴王的朱元璋便正是册立朱标为吴王世子。洪武元年,明王朝开元建国,同年朱标又被朱元璋正是册立为皇太子。可以说,在立朱标为继承人这个问题上,朱元璋丝毫没有纠结!虽然他的其他儿子、诸如明成祖朱棣同样优秀。朱元璋对朱标这个继承人也是赋予了厚望,自幼便选择名师为其授业,绝对堪称“精英教育”。同时,朱元璋还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余,亲自指点儿子“帝王之术”。朱标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成长,心理、心态上也远比那些在父亲的不信任与阴影下长大的皇太子自信许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标对兄弟的态度,历朝历代的皇太子大部分对兄弟都是如同放贼一般、时刻保持警惕。但是,朱标对于一种兄弟却采取了“怀柔”的手段,无论哪个兄弟有过,朱标都尽力兜着、从中调和,从不落井下石。理理论上对朱标威胁最大的朱元璋嫡次子、秦愍王朱樉因为犯事被朱元璋召回南京,差点被幽禁。全靠朱标从中调和、在父亲面前尽力周旋,这才让朱樉得以回到封地西安、没有受到父亲的“严肃处理”。
洪武十年,朱元璋见朱标历练得差不多了,索性发了一道圣旨:“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什么意思?“以后你们有什么事直接向太子请示汇报,事后只会我老朱一声就行了”。纵观中国历史,敢于如此对皇太子放权的皇帝,真心没几个!换言之,自洪武十年起、至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他整整当了十五年的“见习皇帝”!而这期间,朱标的表现朱元璋总体上是非常满意的。可见,朱标的能力还是相当出众的,起码朱元璋是这么认为的!这或许也是朱元璋敢于如此放权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朱标虽然手中握着近乎皇帝一般的权力,但是他对父亲与儿子、皇帝与储君之间的关系把控却是相当到位的。既没有急于抢班夺权,也没有像历朝历代很多皇太子一样“消极怠工”、为避免犯错便尽量少做事,熬死老爹就是胜利。不仅漂亮地养成了父亲朱元璋交给的工作,又让父亲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不产生任何疑心。能够稳坐二十五年皇太子、十五年“见习皇帝”之位而不使皇帝父亲生出一丝疑心、始终信任有加,这样的情商,恐怕远在朱元璋之上!
当然,朱元璋分封皇子、强制就藩的政策或许也帮了朱标的大忙。朱元璋把其他皇子全部支出了南京城,不少儿子还被送到了边疆地区,并且规定没有宣召藩王不准擅自进京。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即便哪个皇子惦记上了朱标的皇太子之位,想在皇帝老爹面前搞点什么幺蛾子也没有机会,兄弟之间想要相互联络、合伙搞事儿,难度也相当大!更重要的是,明初的藩王虽然手中有权、有兵,但却和清初掌权的皇子完全不同,清初的皇子掌权掌握的都是中央部门、位高权重!但是,明初的藩王影响力实际上只有自己封地那一小块,手里的兵多则数万、少则几千,完全无法对掌握中枢权力的朱标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就在这样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朱标有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手中最有实权的皇太子之一。只可惜,朱标没有当皇帝的命。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朱标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七岁。虽然后来被儿子追尊为了兴宗孝康皇帝,却又让弟弟朱棣截胡,降回了懿文太子……直到南明时期,才最终恢复了皇帝身份,却依然是个只有谥号、没有庙号的“缩水版”皇帝。
朱标为什么被有的人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
朱标位居太子位25年,曾因政务和朱元璋多次顶嘴,朱元璋对他的爱仍有增无减,也从未有过更换皇储的想法,在朱标22岁时朱元璋放权给他,让他亲自处理朝政,朝野上下都听从朱标指挥,故而朱标被人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
朱标一出生就让朱元璋欣喜若狂,斗志昂扬,宠爱朱标非常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朱元璋最爱的马皇后、郭子兴的义女所生。
朱标出生在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10月,正值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朱元璋的顶头上司郭子兴刚死,朱元璋成为起义军的实际领头人,他正忙着攻打集庆(今南京),突然得到喜报:马秀英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给他生了个儿子!这个消息让朱元璋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为之兴奋异常,初为人父的他立刻跑到当地的一座山头,高兴地在一块石头上刻下一行大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从此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寄予厚望。
儿子的到来给朱元璋攻打集庆带来新的活力和必胜的决心,他亲率常遇春、冯国用、俞通海、廖永安对元军发动反击,一举击败元军,俘获万计,接着大败元将陈兆先部,俘陈兆先,降其兵3.6万人。朱元璋义军乘胜攻入元军城内,拿下集庆,招降了康茂才等军民50余万,
面对节节胜利,朱元璋精神抖擞继续大范围作战,他派徐达率军连克镇江、金坛、丹阳(均属今江苏)、广德(今属安徽)等地。1356年7月改集庆为应天府,设立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以应天作为根据地,采纳了徽州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打造大本营,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自称吴国公。
朱标9岁时,被朱元璋立为世子,13岁立为太子。朱元璋给了朱标在朱家皇族中的绝对权威。朱元璋令12岁的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等于向天下昭示朱标的储君之位,借机亲自训练朱标将来为人君的本领,临行前对他循循教导。
朱元璋让毛遂自荐的带刀舍人周宗教习太子,严格把关太子的成长,对周宗让朱标当中书令的不合理要求严厉拒绝,足见他对朱标的爱绝不是溺爱。
朱元璋对朱标的教育尤为看重,他把自己的几乎全部大臣都分配给东宫成为东宫的团队,还命学识渊博,才思泉涌的詹同亲自把关考试历代东宫官制,选拔德高望重的正义之士辅导朱标,给太子配备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让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吴祯、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朱元璋不惜一切代价给朱标提供精神食粮,还在宫中设特大图书馆,包罗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让国粹名儒轮班为朱标授业解惑,挑选国子监学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多名学霸伴读。
朱元璋一有时间就对朱标呕心沥血亲自教育,对师资队伍严格把关,曾意味深长地对他们说:
“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国管事的,教育的方法……要用实学教导,用不着学一般文士,光是记诵辞章,一无好处。”
朱元璋生怕有任何地方教育不好朱标,让朱标抓紧每分每秒去学习进取,他又专门选了一批德行高雅的人士当太子的导师(太子宾客),让梁贞、王仪负责对太子规谏,赞相礼仪;让卢德明、秦庸、张昌为太子谕德,让他们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向朱标碎碎念。
朱元璋亲自教导朱标创业难,守业更难,把自己一生积累的人生经验、治国理念都传授给朱标。
朱标本人很努力,并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的各方面能力飞速增长,他变得越来越温文儒雅,慈仁殷勤。他虚心求学,待人彬彬有礼,对宋濂等人言必称师父,且毫无纨绔之习。朱标良善知感恩,当宋濂一家牵扯进胡惟庸案中,眼看要被杀头,太子协同母后马皇后力保,终免师傅死罪。
当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刚出生时,朱元璋大手一挥令所有政务全权交给朱标处理,朝中一切大小事务让朱标决断,允许他先处理再上奏,让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朱元璋为何敢对朱标交权呢?
- 朱标是是嫡长子,朱元璋最爱的马皇后所生,朱元璋爱子心切,让他理政,想把他培养成优秀的皇位继承人。
- 朱标仁慈有能力胜任,孝顺父母,没有一星点的逾越行动,朱元璋信任他。
- 朱标的品行好,威望高,听从朱元璋的教导,朱元璋断定他不会谋反做大逆不道的事。
朱标很勤奋,对老爹的嘱托基本都能圆满完成,他牢记朱元璋的教诲学习老爸“戴星而朝,夜分而寝”,令朱元璋和大臣每每看到太子,都赞不绝口。
《明史》这样评价他:
“皇太子标居位二十有五年,分理庶政,神赞弘多。”
也就是说此时的朱标成了无名有实的“皇帝”,身边拥护者云集。
嫡长子身份加上万千宠爱集一身的朱标让他的兄弟们都不敢对他的太子位有任何非分之想,就连有野心的朱棣也不敢让野心生根发芽,朱标之太子位稳如磐石。
像朱标当太子时能拥有如此之大的权力,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历来的老皇帝大都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想尽一切办法削弱东宫的权利,有的还明确规定东宫不可交结大臣,规定大臣们不能和东宫走太近,甚至暗暗派人手监视东宫的一举一动,看看汉武帝杀太子刘据、看看康熙两次废掉太子爱新觉罗·胤禔的做法;看看宋高宗让位宋孝宗,仍然操控实权;再看看乾隆为何退了位也不交权给嘉庆?
可是朱元璋却让自己有能力的大臣们都去朱标那里,使他们与朱标的关系关系良好,交情如金石般牢不可破。
当朱标和朱元璋意见不合时,朱标敢和他据理力争。当朱元璋严惩一些元老大臣时,朱标明确反对,劝说朱元璋勿要杀人太多,会伤了君臣和气,朱标的建议朱元璋也会欣然采纳。
朱标有能力有威望,他的几个兄弟也对他很敬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元璋想迁都,就让朱标巡视陕西。
在此封地的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却屡次犯错,气得朱元璋把他召回京师要严惩他!朱元璋要求朱标调查朱樉犯罪的证据。朱标巡视归来后,为弟弟说情调解求朱元璋饶恕朱樉,朱元璋才让朱樉回西安就蕃,不过朱樉因作恶太多死有余辜,三年后被三个老婆婆给毒死了。
朱标还为残暴的老三朱棡求情。朱棡的残忍举动令人发指,他多次把人的四肢和头颅绑在数匹马缰绳上,扬鞭让马飞奔,车裂之。朱元璋调查落实后要废了他的王爵,朱标站出来调护,朱元璋也对其网开一面。
朱标监国十几年,势力在朝中早已稳固,皇子们早被分封到远离京城的四面八方,对朱标根本构不成任何的威胁。
朱标活着时,没有一个皇子对他不敬,他们不敢对他不敬,而是对朱标的权力望而生畏,再说谁也不会傻到去做以卵击石试图取代东宫的事,可以说,朱标在众皇子之间有着绝对的权威,如果不是朱标英年早逝,朱棣根本不敢谋反。
随着朱标年龄的增长,朱元璋对他越来越满意,朱标已成为他心目中理想的皇位继承人,朱标的太子位从各方面来讲都是非常稳固的。
朱标手中有着强有力的精兵强将。朱标不死,无论如何“靖难之役”不可能发生。或者说,朱标要是死得晚一些,他过渡一下,然后朱允炆再上台,整个政权也会很稳定,这样的悲剧也不可能发生。
朱标十几年来的理政,身边文臣武将林立。就武将蓝玉来说,有勇有谋,战功赫赫,他又是朱标的姻亲心腹,对朱标是铁了心的保护。朱元璋本人整颗心都维护朱标,支持朱标,他身边的曾跟他打天下的武将们自然都追随朱标、支持朱标。就朱标在众人中的震慑力而言,只要他一声令下都会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朱标当太子的权力就如九五之尊的权力,甚至高于朱元璋。
朱标死后,朱元璋对大臣们的做法出现了反常,他杀了大批的功臣。朱标一死,他整个人就像被抽空了,继位的长孙朱允炆如此年幼,而只有朱标才能拿住权力强大的文臣武将们,可是朱标不在了,他怕某些大臣会夺了朱家来之不易的江山。他只有大开杀戒为朱允炆开辟一条能坐稳皇位的路子。
所以朱标一死,蓝玉死了,景川侯曹震死了,名将鹤庆侯张翼死了,屡建战功的定远侯王弼死了,颍国公傅友德死了,怀远死了,定远侯王弼死了,宋国公冯胜死了……
大量元老功臣被杀,导致在朱元璋死后的靖难之役中朝廷无可派之将。
如果朱标不死,这些屡立战功的大臣就不会被杀,如果蓝玉等大批的武将还在,借给朱棣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只有权力如此大的朱标能拿住诸皇子,拿住文武大臣们。
只可惜朱标英年早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