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远离癌症?普通人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筛查?
(2018年10月31日 曾医生有问必答)
前两天,著名央视主持人李咏的妻子——哈文发布微博:在美国,经过17个月的抗癌治疗,2018年10月25日凌晨5点20分,永失我爱……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李咏患癌去世的消息让人们惊诧不已,在扼腕痛惜之余,更多了一层对癌症的恐慌。其中很多人就提到了肿瘤筛查的重要性。
癌症的可怕在于,往往发现的时候已经是中晚期了,肿瘤细胞已经在体内扩散。而假如发现得早,肿瘤尚处于它的早期,能给治疗留下充分的时间,很多癌症都是可以通过控制其发展来提高生活质量,有些甚至还能达到治愈。就比如马来西亚羽毛球名将李宗伟被诊断出“早期鼻咽癌”,但由于发现及时,经过积极的治疗,目前据媒体报道已经痊愈返国了。
癌症检查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情况来选择,一些不规范的体检会贻误治疗,而一些体检项目并不能替代早期癌症筛查。要进行针对性的防癌筛查,需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不良嗜好、职业、家族患病史进行“量身定做”,不能一概而论。
曾医生就几种最常见的癌症来分析癌症的筛查。
一、肺癌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第一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年龄越大,患肺癌的风险就会越高。因此,中老年人更应警惕肺癌的发生。除常规体检外,对肺癌筛查极为有效的一个项目是低剂量螺旋CT薄层扫描,其优势是更容易发现体内的小病灶,给治疗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以下人群中建议定期进行检查:1、长期大量吸烟,尤其是年龄大于50岁的男性;2、家族中患有肺癌者;3、工作或生活环境中存在致癌因素者;4、肺部反复慢性损伤者,如反复感染、肺结核患者等。
二、直肠癌、结肠癌
目前,一些一线城市如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结肠癌及直肠癌发病率已经上升到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绝大多数结肠癌及直肠癌是肠息肉演变而来,它从正常粘膜发展到息肉以及最后的癌变,往往需要数十年。因此在其癌变之前能将其扼杀于襁褓中,就能大大降低癌变的发生。目前,结肠镜检查是发现结肠及直肠病变的最主要手段,可以在无痛状态下进行,方便快捷。绝大多数直肠癌及结肠癌患者的发病与生活习惯有关。建议一下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1、肥胖;2、习惯性便秘;3、患有炎性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氏肠病;4、有家族性息肉的人群。
三、食管癌、胃癌
我国食管癌及胃癌的病例约占有全世界的一半,因此对食管癌和胃癌进行早期筛查非常重要。受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的影响,食管癌及胃癌的高发地区为河南、河北、东北、广东等地,45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吸烟饮酒嗜好,喜欢摄入过烫食物、经常嚼槟榔、喜爱腌制食物者,应每年接受食管拉网实验、食管镜、胃镜检查。
四、乳腺癌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约占有所有女性恶性肿瘤的20%。由于乳腺癌的疗效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乳腺癌越早被发现,其治疗效果越好。因此,中老年女性更应该重视乳腺癌的筛查。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对乳腺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都比较高,且副作用小,是目前筛查早期乳腺癌最成熟的方法之一。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都应定期做此项检查。
★若本回答有帮助,请点赞支持!如何远离癌症?普通人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筛查?
说实话,这个问题,谁能回避得了吗!如今全球污染,食物及常用之物,包括呼吸的空气,谁敢说就没有“污染”?再说吧,如今生活好了,生活习惯变了,天天吃喝抽赌,不分白昼熬夜,处在不同的环境中等。
只有自我多加注意,严格要求,简单生活,有规律生活,少沾点恶习!
酌情适当参加年度体检或自行选择体检项目。可以及时发现预防一些疾病!
记住啊!防癌!不要太过分焦虑了,否则,就会“惶惶不可终日”,顺其自然最好
谢邀!
如何远离癌症?普通人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筛查?
近几年癌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虽然医学不断进步但癌症仍然是威胁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
很多癌症患者出现明显症状时才决定前往医院检查,但此时很可能到了癌症中晚期阶段,此时治疗方式很局限,因此现在癌症筛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美国2017年癌症报告中表明,在过去二十年美国癌症患者死亡率下降了25%,主要归功于政府向群众普及癌症检查知识。所谓癌症检查就是在癌症早期发现病情,能够帮助患者确诊癌症病情并得到更好的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与经济负担。
很多人每年参加健康体检,但是还是患上了癌症,对此山东省立医院肝胆外科的朱化强副主任医师就向我们解释:常规性检查其实很有限,早期癌细胞不活跃则会成为“漏网之鱼”。实际上癌细胞早期会悄然无声的潜伏在体内,此时常规性健康检查的确无法检查出来,而癌症检查就是更专业且具有针对性的体检方式。
一、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其实就是检查血液中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一般会认为是癌症检查中最为基础的一项。
•甲胎蛋白AFP:最早被发现的肿瘤标志物,通过检测甲胎蛋白AFP水平可以发现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早期肝癌。
•血清癌胚抗原CEA:该项检查针对胃肠癌以及肺癌,抽血检查在3.45微克/升则需要警惕有癌症风险。
•糖链抗原CA125:主要针对卵巢癌,一般可以在患者的血清以及上皮性卵巢组织中检测到CA125。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查结果大于4则提示存在前列腺癌的问题。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当HCG水平升高首先需要怀疑是妇科肿瘤或者非精原性睾丸癌。
二、影像检查
癌症的发现和诊断离不开影像学的检查。
•X光片:X光片属于初步检查且对肺部和骨骼肿瘤有诊断的意义,X光可以穿透人体且器官和组织的密度不同而呈现出影像,一般只作为临床参考指标。
•CT:CT可以说是X光片的升级拓展版,可以看到局部组织的分层情况以及肿瘤大小和范围等信息,例如低剂量螺旋CT是目前发现早期肺癌的主要检查手段。
•B超:利用彩色的多普勒成像技术,声波遇到肿瘤组织后会产生反射波并形成反射波成像,可看到内部是否有肿块或病变,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
•MRI:即核磁共振成像,可呈现出原声三位断面成像且结构组织清晰,能够发现早期卵巢癌、鼻咽癌和胃癌等,无电离辐射损伤且由于CT。
三、妇科检查
妇科癌症筛查可以确定女性体内是否有癌细胞或判断患癌可能性。
•巴氏涂片:正常情况下女性每年需要做一次巴氏涂片检查,一旦发现涂片有异常细胞就要警惕有宫颈癌的问题。
•乳腺钼靶:乳腺钼靶被认为是最简便和最可靠的检测乳腺癌等乳腺疾病的手段。
•妇科B超:妇科卵巢、盆腔等部位的B超检查可以确诊有无妇科炎症问题,可以为卵巢癌的确诊提供诊断依据。
首先,检查设备并非万能
PET-CT是最为先进的癌症检查手段,但是个别肾癌或肺癌却是PET-CT的漏网之鱼,所以再精细的检查也会存在盲区,此时则需要配合多项检查以确诊疾病。
其次,癌症检查要个体化
每个人体质不同则筛查的项目也会有所不同,所以癌症检查更应该强调个体化,比如大肠癌家族史患者就要着重消化系统方面的检查。
最后,癌症检查不在于贵
很多人认为价格昂贵的癌症检查可信度更高,但其实不同检测手段方法均有各自的优缺点,比如单纯筛查癌症而做PET-CT就会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癌症的可怕在于早期难发现且晚期难治愈,目前临床医学已经大大的提高了早期癌症的治愈率,而定期做癌症检查就是抓住早期癌症的重要手段。
关注“肿瘤的真相与误区”,每天了解一点肿瘤知识~
如何远离癌症?普通人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筛查?
作为一名没有什么医学知识的普通民众,要如何有效防癌,我也只有下面几个老生常谈的建议了:
一、定时体检。
无论你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定期体检都是一个有效预防癌症的好方法,当然年纪越大,体检的频率相对要越高。体检项目最好全面,以便全方位了解身体情况,不过男女侧重点不同,女性【特别是中年女性】要重点关注乳房和子宫健康,男性则需重点关注肝脏、前列腺等。
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真的是再熟悉不过的建议了,具体做法我想大家可能都清楚:保持正常作息,多喝白开水,多吃水果蔬菜,每日或每周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尽量少沾烟酒等等等等。
三、心情愉快。
我们不能忽视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拿我一个朋友做例子,她正是由于工作时心理压力大且作息不正常而患上了乳腺增生,去看医生,医生也是第一句就嘱咐她要心情愉快。所以适当调适自己的心情,同样有助于防癌抗癌,毕竟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不如开心过好每一天。
如何远离癌症?普通人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筛查?
从古到今,中国人都有讳疾忌医的观念,所以对于癌症筛查来讲,除非到了特别紧张、恐慌的程度,感觉身体严重不适,才会去做癌症筛查。
一般来讲,很少有人主动去做癌症筛查。主动筛查的人往往是经济实力相对好一点,另外健康意识强一些。
远离癌症,相比于让人听起来很恐慌的筛查而言,要从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细节做起,才可行,更易于操作!比如说,女性远离乳腺癌,就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减少不良化妆品和激素的刺激,减少不良饮食习惯。
对于中年人的胃肠癌症的预防,也是要严把入口关,现在目前胃肠消化道癌症在中国已经出现了高发的趋势,此前在发达国家是发病率较高的。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得好了,吃得香了,吃得多了,吃得肆无忌惮了,这其实是胃肠消化道癌症发病的根本原因。
远离肺癌,首先要远离烟草的伤害,这里边不单单只针对烟民而言,很大部分的肺癌患者也是受到了二手烟侵害的,甚至有一家三口一人吸烟,三人先后患肺癌的情况出现。
现在国家提倡五癌筛查,相关的费用其实并不算高,但是还是需要加深认识。彩超费用大约100元左右;
钼靶用来检测乳腺癌高危因素,大约200多元;
胃镜、肠镜用于检查消化道癌症,一般都是在三四百元左右;
只有肺部薄层增强CT用来检测和筛查肺癌,相对费用高一点,千元左右。
但是如果从性价比来看,花千元及时筛查肺癌,远远比等肺癌被发现往往是晚期,治疗费用动辄几万几十万而言合适得多,您觉得呢?
更多靠谱的健康科普关注辽沈名医。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