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九子夺嫡时哪些阿哥没有参与?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康熙帝是清朝历史上子女最多的皇帝,一共有三十五个儿子和二十个女儿,不过儿子之中早夭的一共有十五个,长大成人的只有二十个,而参与九子夺嫡的人则有九个,占了将近一半。
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派别,第一个大爷党,即直郡王胤禔;第二个是太子党,即大阿哥废太子胤礽;第三个是三爷党,即三阿哥诚亲王胤祉;第四个是四爷党,即四阿哥雍亲王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第五个是八爷党,或者叫做十四爷党,即四阿哥多罗贝勒胤禩、九阿哥贝子胤禟,十阿哥敦郡王胤䄉和十四阿哥抚远大将军胤禵。
九子夺嫡的结果可谓惨烈至极,胤禛最后一刻才被康熙帝立为继承人,而其他人中,大阿哥胤禔和废太子胤礽被圈禁,一直都死都没放出来。
而在胤禛继位之后,对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和同胞弟胤禵等人进行了严厉打击,其中多人被圈禁致死,只有胤䄉和胤禵活了下来。
康熙帝还活着的时候,对儿子们的夺嫡之争感到心力交瘁,甚至产生了倦政之心,而这一事件对清朝的政局也产生了极大影响,一直到乾隆帝继位后数年都没有彻底清除,又爆发了弘晳逆案等重大事件。
可以说,只要是参与了九子夺嫡的皇子,除了获胜方雍正帝和十三阿哥胤祥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没什么好下场,那么那些没有参与夺嫡的皇子,他们又都是什么结局呢?
我们来一一了解一下:
第一个,皇五子胤祺,才能卓越,乐善好施,堪称贤王,得以善终。
胤祺与九阿哥胤禟是同胞兄弟,他们的母亲是康熙帝最宠爱的宜贵妃,也就是《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宜妃。
胤祺是康熙帝最喜欢的儿子之一,他从小就热衷学习,可谓文武双全,而且给人一种“心性甚善,为人淳厚”的良好印象。
反观胤祺的弟弟胤禟,则跟他性格完全不一样,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胤祺是由皇贵妃佟佳氏和皇祖母博尔济吉特氏抚养长大的,胤禟则是由宜妃亲自抚养长大的,两人不生活在一起,受到的熏陶自然就不一样了。
康熙帝为了培养胤祺,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就让他带领正黄旗跟着自己远征准噶尔,而他也是皇子之中最早被封爵位的人之一,与胤禛等人一起被封为多罗贝勒。
由于受到皇祖母的影响,胤祺养成了与世无争的性格,没什么野心,因此在胤礽第一次被废、即九子夺嫡开始的时候,他并未参与其中。
康熙四十八年,胤礽复立为太子,胤祺与胤祉、胤禛等人一起被封为亲王,爵位为和硕恒亲王。
我们都知道,那时候康熙帝有意让皇子参政,因此他册封谁为亲王,主要看重皇子是否有能力,胤祺能被册封为和硕恒亲王,可见他才能还是很不错的,比如说在胤礽第二次被废的时候,他就在讬合齐父子贪赃不法案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还被康熙帝格外嘉奖,儿子弘昇也被立为世子。
值得一提的是,胤禟是个理财高手,可以说是富得流油,他作为钱袋子,以一人之力支撑起了八爷党的所有活动经费,而胤祺虽然没有他那么有钱,但也是个乐善好施的王爷,常常救济穷苦百姓,因此被称为贤王。
在整个九子夺嫡期间,胤祺都持躬谦谨,从不与任何一方走得太近,而是紧跟父亲康熙帝的脚步,把每件事都做好,因此深得康熙帝喜欢,也被其他兄弟所敬重。
不过,雍正帝继位之后,对胤祺的态度有些微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他的弟弟胤禟是雍正帝的政敌之一,还被雍正帝给圈禁起来;第二,他的母亲宜妃在康熙帝葬礼上乘坐轿子前去祭奠,看到雍正帝的时候也没有及时下来行礼,因此雍正帝很生气,将宜妃狠狠羞辱了一番。
雍正帝虽然没有明着针对胤祺,但做了两件恶心事,第一是让他给弟弟胤禟改名,即塞斯黑;第二是找借口将宜妃给赶出宫,让其到恒亲王府居住,虽然康熙帝有让妃子出宫跟子女一起住的遗诏,但宜妃毕竟身份尊贵,也没有主动提出要出宫,雍正帝这么做就很不地道了,跟驱赶无异。
除此之外,雍正帝在其他方面对胤祺还是不错的,这可能跟胤祺的表现和性格有关,毕竟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跟雍正帝做对过,哪怕是弟弟胤禟圈禁致死、母亲宜妃屡次被雍正帝针对,他也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
雍正十年,胤祺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二岁,雍正帝为他刻碑立功,并让他的儿子弘晊继承爵位(当时弘昇已经去世)。
第二个,皇七子胤祐,安分守己的王爷,得以善终。
胤祐的母亲成妃戴佳氏出身很一般,再加上他出生的时候腿就有残疾,虽然不严重,但也注定他未来没有半点可能参与夺嫡之争,只能安分守己,老实做人。
不过,作为皇帝的儿子,胤祐自幼勤于学习,因此也有一定才能,曾跟随康熙帝出征噶尔丹,也管理过旗务,由于他在任期间勤于职守、恪守本分,并让旗兵的奢靡之风大有改善,因此被康熙帝称赞,封为多罗淳郡王。
雍正帝继位后,对人畜无害的胤祐多有关照,封其为和硕淳亲王,但他身体不太好,因为生病而不再管理旗务,在家疗养数年之后,于雍正五年去世,享年五十岁,雍正帝为他刻碑,称赞他“敬谨小心,安分守己”。
第三个,皇十二子胤祹,由苏麻喇姑抚养长大,高寿而终。
胤祹是康熙帝定嫔万琉哈氏所生,是康熙帝儿子中最不起眼的人之一,但他同时也是最幸运的一个人,因为他自小就被康熙帝交给苏麻喇姑抚养,是苏麻喇姑的养子。
苏麻喇姑与皇室关系匪浅,是孝庄太后的贴身侍女,两人形同姐妹,她还抚养了顺治帝和康熙帝两代帝王,也是康熙帝的启蒙老师和救命恩人,胤祹能成为她的养子,可以受到更好的照顾和保护。
更重要的是,苏麻喇姑深谙为人处世之道,她从小就对胤祹进行严格教育,让胤祹养成了低调内敛、与世无争的性格,在政治上也没有太大的追求,主要以自保为主。
在九子夺嫡中,胤祹一直保持中立,但这不代表他没有才能,事实上康熙帝在晚年发现他身上有诸多优点,便让其主管内务府及正白旗事务,还多次让他代替自己去皇陵祭拜先祖,同时期得到这一待遇的人只有胤禛等数人而已。
康熙帝去世后,雍正帝以胤祹“曾经理三衙门事务井井有条”和“办理梓宫事务甚为效力”为由,封他为多罗履郡王,可见雍正帝对他还是信任的。
不过,在雍正二年的时候,胤祹突然被革去王爵,改封为贝子,不久后又降为奉恩镇国公。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胤祹连续在册封之事中出错,比如他遗漏了金册,将妃子的姓氏给写反了,等等,这些虽然不是什么大错,但影响很不好,因此被雍正帝惩罚。
不过,过了几年,由于胤祹的表现很好,雍正帝又恢复了他的王爵。
雍正帝去世后,乾隆帝对胤祹这个叔叔很是敬重,让他成为丧事总管,并主理礼部及宗人府事务,不久后又以他是康熙帝活着的皇子之中最年长者,册封为和硕履亲王,并因为丧事办得很好而记功一次。
由此可见,乾隆帝对胤祹很有好感,当时能与之相比的皇子寥寥无几。
在随后二十多年时间里,胤祹备受乾隆帝恩宠,但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宗人府事务及一些礼仪方面的事情,比如祭天拜地、丧葬嫁娶等等,而他的表现也很好,每件事都办得很妥帖,让乾隆帝感到满意。
尽管如此,胤祹对民间疾苦也是很关心的,比如哪里有灾害,胤祹要是知道了,就会派人去考察,然后将详细情况告诉乾隆帝,乾隆帝也很重视他的意见,每次都会做出妥善处理。
乾隆十六年,胤祹开被任命为军机处议政大臣,不过胤祹并不想过多参与政治,因此他只是挂名而已,而且辞去管理宗人府事务的职权,在家侍奉九十多岁的母亲定太妃万琉哈氏。
乾隆二十二年,万琉哈氏去世,享年九十七岁, 六年后胤祹也去世了,享年七十八岁,是康熙帝儿子中寿命最长的一个人。
第四个,皇十五子胤禑,由太子胤礽夫妇抚养长大,英年早逝。
胤禑的母亲是顺懿密妃王氏,王氏虽然出身低微,但早期很受康熙帝宠爱,而且连续生下了三个儿子,即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胤禄和皇十八子胤祄。
由于胤禑出生的时候,王氏还不是妃位,因此他被送给德妃抚养,而德妃正是雍正帝的生母,不过后来他不知怎么又被太子胤礽夫妇收养,并且他长大之后,还娶了胤礽的太子妃瓜尔佳氏的妹妹为妻。
九子夺嫡的时候,胤禑年纪还小,也没有爵位,因此没有参与,雍正帝继位后他依然没有得到爵位,直到雍正四年才被封为贝勒。
或许是因为胤禑与胤礽有所瓜葛,所以雍正帝对他也不太地道,竟然在册封他为贝勒的同时,让他去康熙帝的景陵守陵,前后长达四年之久。
雍正八年,由于胤禑表现良好,雍正帝的地位也稳固了,因此雍正帝册封他为愉郡王,但他第二年就去世了,享年三十九岁。
第五个,皇十六子胤禄,雍正帝最倚重和宠爱的三个兄弟之一(另外两个是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七子胤礼),高寿而终。
胤禄作为康熙帝年纪最小的儿子之一,本来是没什么机会的,而他在康熙帝时期,也不过暂时管理过内务府而已。
但是,雍正弟继位后,由于庄亲王博果铎卒而无子,他便将胤禄过继给博果铎为子,继承了庄亲王爵位,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了,要知道庄亲王可是铁帽子王,胤禄的运气也真是太好了。
当然了,好运气也必须有能力才行,胤禄为人谦恭有礼,各方面素质也不错,雍正帝非常喜欢他,这才让他继承庄亲王爵位的。
既然成为铁帽子王,胤禄的人生注定不平凡,在整个雍正帝时期,他都很受重用,不但掌管宗人府,还先后担任正红旗、正黄旗都统,帮助雍正帝处理了很多大事,是雍正帝主要的帮手之一。
并且,雍正帝还让胤禄教育幼年时期的乾隆帝,教授乾隆帝骑马射箭,是乾隆帝的启蒙老师。
雍正帝去世的时候,胤禄受托孤之重,乾隆帝继位后任命他为总理事务大臣,并兼任理藩院尚书,充玉牒馆总裁,可以说是很重用的了。
但是,在乾隆四年的时候,胤禄因为与胤礽之子理亲王弘皙来往密切,而遭到乾隆帝的猜忌,被罢免了所有官职,还罚俸五年,但后来乾隆帝发现这是个误会,便又让胤禄继续参与朝政,担任议政大臣。
自此之后,胤禄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一直到乾隆三十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第六个,皇十七子胤礼,受宠程度仅次于胤祥,得以善终。
胤礼的生母是汉人陈氏,陈氏身份低微,刚入宫的时候只是宫女,但这并不妨碍胤礼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优秀之人。
据记载,胤礼十分好学,师从大儒沈德潜,受沈德潜教育和影响,他聪明持重,文章和书法都有很高的造诣,并且他以明哲保身为目标,在九子夺嫡的时候纵情山水,不参与朝堂纷争,反而在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
对于这样一个优秀而又无害的弟弟,雍正帝十分喜欢,再加上他急需帮手,因此封胤礼为果郡王,让其协助自己处理朝政。
尽管胤礼没什么从政经验,但他学习能力很强,很快就成为雍正帝的左膀右臂,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掌管前锋营,负责京城的治安,而且兼管旗务,都干的非常不错。
雍正四年,雍正帝封胤礼为果亲王,让他担任四个旗的都统,这在清朝历史上是极其少见的,可见他十分受雍正帝信任。
后来,胤礼又兼管工部和宗人府事务,并管理藏族事务,还与当时还是宝亲王的乾隆帝一起参与过大小金川事务。
雍正帝去世后,胤礼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一起成为顾命大臣,乾隆帝对他礼遇有加,而他也恪尽职守,常常办理公务到深夜才下班。
因为太过操劳,胤礼竟然一病不起,最后在乾隆三年的时候就去世了,那时候他不过四十二岁而已。
可惜的是,胤礼为一个儿子早早就去世了,因此他死之后无人继承爵位,乾隆帝便让六弟弘瞻入嗣胤礼,继承果亲王爵位。
第七个,皇二十子胤祎,最不受待见的皇子,大半辈子都在守陵。
胤祎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母亲是襄嫔高氏,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很少,只知道雍正帝继位后封他为贝子,雍正八年的时候升为贝勒。
雍正十二年,雍正帝让胤祎去祭陵,他竟然称病不去,雍正帝很生气,便将他的爵位降为辅国公。
乾隆帝继位后,对叔叔们大多很好,但唯独对胤祎很不喜欢,这或许跟胤祎之前拒绝祭陵有关系,乾隆帝为了不看见他,让他去守护泰陵,他这一守就是二十年,一直到乾隆二十年去世为止。
个人揣测,胤祎之所以结局这么糟,跟他毫无才能,又是个纨绔子弟不无关系,个人品行实在不敢恭维,因此雍正帝和乾隆帝都不喜欢他。
第八个,皇二十一子胤禧,优秀的画家、诗人,得以善终。
胤禧的母亲只不过是康熙帝的庶妃陈氏,因此他也没什么政治资本,但他本人还是有些才能的,康熙帝晚年曾带他巡幸塞外,回来后就封他为贝勒,这一年他不过十九岁。
作为一个没有资格竞争皇位的皇子,胤禧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了琴棋书画上,而且他学习非常刻苦,其诗画文采在诸皇子中出类拔萃,在文艺界也有一定声望,被认为是文徵明的传人,自号紫琼道人。
值得一提的是,胤禧其实是个文武兼备之人,雍正帝虽不重用他,但很欣赏他,而比他小几个月的乾隆帝,更是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曾模仿过他的书法,还封他为慎郡王。
而胤禧虽然贵为郡王,生活上却很节俭,而且礼贤下士,好学不倦,他大半生都在研习诗画,与很多著名文人都有来往,甚至在王府中养了很多名士,就连大名鼎鼎的郑板桥都曾是他的座上宾。
乾隆二十三年,胤禧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由于他没有儿子,乾隆帝让自己的第六子永瑢过继给他为孙,继承了王爵,后来改封为和硕质亲王。
第九个,皇二十二子胤祜,乾隆帝为他的死而痛哭流涕。
胤祜的母亲是谨嫔色赫涂氏,康熙五十年才出生,虽然他年纪小,但康熙帝还是很喜欢他的,几次带他巡幸塞外。
胤祜刚刚十八岁,哥哥雍正帝就册封他为固山贝子,三年后又让他跟随庄亲王允禄一起办理正黄旗事务,可见雍正帝也很喜欢他,有意培养他成材。
不过,雍正帝没见到胤祜成材那一天就去世了,继位的乾隆帝面对他这个比自己还小的叔叔,也是十分优待的,晋升他为多罗贝勒。
乾隆三年,直隶总督孙嘉淦弹劾贝勒允祜收受贿赂,允祜因此被宗人府收押,之后被罚去管理三陵事务,一直到他乾隆九年去世。
据记载,胤祜去世的时候,乾隆帝感到非常伤心,竟然痛哭流涕,他或许是在责怪自己没有照顾好这个小叔叔,以至于胤祜在三十二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第十个,二十三子胤祁,得以善终。
胤祁的母亲是康熙帝的庶石氏,康熙五十二年才出生,雍正八年被封为镇国公,雍正十三年晋升多罗贝勒,这是越级晋升,可见雍正帝对他还是不错的。
胤祁为人厚道,待人真诚,乾隆帝继位后很喜欢他,让他总理三陵事务,充任总理事务大臣,兼任内务府掌关防郎中,也算是十分重用的了。
不过,胤祁虽然是个好人,但能力上还是有所欠缺的,几次在工作中出错,遭到了乾隆帝的责罚,乾隆帝见他实在不是当官的料,便让他当一个闲散宗室,拿一份俸禄养活自己就够了。
乾隆四十九年,胤祁被乾隆帝晋升为郡王虚衔,也就是有郡王之名号,但不拿郡王的俸禄,这或许是乾隆帝安慰他的一种办法,因为他那时候生病了。
第二年,胤祁就因病去世了,享年七十三岁,在康熙帝儿子中寿命还是比较长的。
第十一个,皇二十四子胤祕,得以善终。
胤祕的母亲是穆嫔陈氏,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是康熙帝倒数第二小的儿子(最小的儿子胤禐出生在康熙五十七年,不过出生后不就就去世了)。
作为康熙帝活下来最小的儿子,康熙帝给了他极大关爱,而雍正帝也对这个最小的弟弟十分疼爱,在他刚满十八岁的时候,就以他“秉心忠厚,赋性和平,素为皇考之所钟爱。数年以来,在宫中读书,学识亦渐增长”为由,封他为诚亲王。
胤祕二十五岁的时候,乾隆帝开始让其从政,先后掌管御书处、宗人府,兼任玉牒馆总裁和正白旗满洲都统。
史书对胤祕的记载并不多,只知道他能力尚可,也还算是会做人,乾隆三十八年的时候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看完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凡是没有九子夺嫡的皇子,大多结局还是不错的,可见政治是多么残酷的一件事,没有野心而甘心当一个富贵王爷,也并不不见得是坏事。
康熙朝九子夺嫡时哪些阿哥没有参与?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康熙一生有35个儿子,序齿的有24个儿子,但是抛去夭折的15人,长大成人的共有20个儿子,而在康熙朝参与争夺皇储之位的便有9个儿子,也就是“九子夺嫡”。
参与“九子夺嫡”的9个儿子分别是皇长子胤禔、皇次子也就是废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也就是后来的雍正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十三子胤祥以及十四子胤祯(又名胤禵)。
康熙的这九个儿子又分为大阿哥一党,太子和老三一党,老四和老十三一党,老八、老九、老十外加老十四一党。
最初是大阿哥和太子互相明争暗斗,结果一废太子时,老大和老二斗的是两败俱伤,两人都被康熙圈禁起来。
这时候本来归属于老二太子一党的老四胤禛便想着远离太子,准备独立山头了,于是这期间就是老四一党和老八一党在争皇位,二废太子之后老八彻底失去康熙喜爱,于是推出老四的亲弟弟胤禵来和老四打对台戏,最终还是以老四雍正即位而结束。
所以说这场“九子夺嫡”争皇位事件牵扯进了康熙将近一半的儿子,而后来雍正即位后对这些当初参与争皇位的兄弟也是手段极为严酷,那么雍正对那些没参与争夺皇储之位的兄弟们又如何呢?下面就来说说康熙剩下那十一位没有参与“九子夺嫡”还已经成年的儿子们结局。
皇五子胤祺:秉性平和,乐善好施的善人王爷胤祺是老九胤禟的同母哥哥,他们的母亲都是康熙最宠爱的贵妃宜贵妃,也就是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宜贵妃。
但是胤祺与亲弟弟胤禟的关系并不是十分亲近,因为胤祺自幼是被皇祖母也就是顺治的第二任皇后孝惠章皇后所抚养长大,所以胤祺与亲弟弟胤禟关系并不亲近。
由于胤祺自幼由皇祖母养大,因此他的脾气秉性非常温和宽厚,且谦恭谨慎,所以他并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他也是康熙没有参与“九子夺嫡”的儿子中最大的儿子。
由于母亲宜妃很受康熙宠爱,再加上胤祺自幼由皇太后抚养长大,所以康熙很早就册封了胤祺为恒亲王。
历史上的老九为人比较豪爽仗义,不吝钱财,也能救济贫苦百姓,而他的亲哥哥老五胤祺虽没有他的豪爽之气,却比他更加宽厚仁善,老五胤祺是历史上出名的乐善好施的贵族王爷。
胤祺经常做善事,接济贫苦百姓,乐善好施,对待下人比如宫女和太监也没有太大的架子,所以他老爹康熙都称他为“心性善良,为人敦厚”。
但是胤祺的母亲宜贵妃和弟弟胤禟就不一样了,在雍正继位后,宜贵妃十分不满雍正继位,所以对雍正很是不礼敬。
在雍正继位之初,宜贵妃就表现出了对雍正继位的不满,她无视雍正的生母德妃,在祭奠康熙时,宜妃故意走在了已经被雍正封为皇太后的德妃前面,这是对雍正母子极大的藐视和不满,但是雍正不敢对母妃发火,只是记恨在心,开始逐渐清理宜妃身边的人。
比如宜妃最贴心的侍女和太监,可能是电视剧中的小桃红和三德子啊,都被雍正借故找茬发配到宁古塔为奴,而宜妃也被雍正赶出了皇宫,就住到了她所生的大儿子胤祺的府上。
此后宜妃再未去皇宫给见过雍正,尤其是当老九被雍正圈禁折磨致死后,宜妃彻底对雍正只有恨意,而雍正对这位母妃也十分不满,雍正和其子乾隆在册封先皇太妃时,唯独将康熙最宠爱的宜妃排除在外,宜妃在死后也没能与康熙合葬。
而胤祺的亲弟弟老九也是因为八爷党的原因,在雍正继位后不肯向雍正服软,表示出臣服的态度,最终老九被雍正圈禁折磨致死。
对于母亲和弟弟对雍正的不满,胤祺并没有往深了掺和,所以雍正也对这位比自己小两岁的弟弟非常满意和欣赏,也并没有因为宜妃和老九而故意针对胤祺。
虽然雍正没有针对胤祺,但是由于他母亲宜妃和亲弟弟老九的关系,雍正将老九圈禁折磨致死后,也是余怒未消,他故意让作为老九亲哥哥的胤祺去给老九改名为“塞思黑”。
雍正此举就是故意恶心宜妃和老九,让他们母子看看,宜妃的大儿子去给弟弟改恶名,而弟弟也得眼睁睁看着亲哥哥给自己改恶名。
温和宽厚的胤祺也没推辞,他也深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再得罪雍正,也不敢为弟弟老九求情,只能按照雍正交代的去给弟弟老九改名。
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因病去世,雍正以亲王礼将胤祺厚葬,并为他上了谥号为“温”,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又亲自为这位五弟撰写了碑文,称其为“秉性温和,持躬谦谨,有乐善好施之风”。可以说胤祺在雍正朝结局还是十分不错的,毕竟现实中这么一个性格温和谦恭的人,谁也不会去刁难他。
皇七子胤祐:安分守己的淳亲王胤祐的生母是成妃戴佳氏,成妃出身一般,胤祐且出生就有残疾,但是史书没有记载胤祐身体究竟有什么残疾,又是残疾到什么程度,不过从史书的一些记载来看,胤祐的身体残疾应该并不严重,因为胤祐曾经跟随父亲康熙亲征过葛尔丹,也是皇子之中能带兵打仗的人,所以即便身体有残疾应该也不是很严重。
生母出身不高,成妃最开始只是康熙众多后宫之中的一个嫔,直到五十多岁,熬了很多年,胤祐都已经长大成人,康熙才想起来封其为妃,可见她在康熙后宫之中非常平凡。
胤祐因为自有身体有残疾,也就可能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毕竟康熙优秀的儿子实在是太多了,胤祐虽然也有一定的能力,但是身体残疾,外加能力并不出众,所以他也没机会去竞争皇位。
而且胤祐也是因为自幼身体有残疾,所以为人非常谦恭谨慎,而且平易近人,也和胤祺差不多,没有皇子的架子。
胤祐虽然身体有残疾,但还是有一定的能力,史书记载他曾经跟随康熙亲征葛尔丹且还立过战功,后来也一直从事军事管理职务,说明胤祐的军事统率能力还是非常不错。
胤祐也因为征葛尔丹立下战功,在众兄弟之中最早被封为贝勒,后来更是晋封为多罗淳郡王,晋封郡王爵位之后,康熙特地任命胤祐为正蓝旗统领,胤祐负责管理正蓝旗满蒙汉三旗军务。
在康熙晚期,吏治腐败,贪腐成风,而胤祐接手正蓝旗军务之后,开始整顿军务,恪尽其职,诸务毕举,颓风靡习得到了很大改变,可见胤祐是一把军事管理能力的好手。
雍正继位后,为了安稳人心,特意将在“九子夺嫡”中保持中立,平时还很平易近人的胤祐晋封为淳亲王。
胤祐由于身体健康不行,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就去世了,正好活了50岁,胤祐去世后,雍正表现的还很悲伤,评价胤祐为“敬谨小心,安分守己”,雍正还给胤祐上了谥号为“度”。
也可以说胤祐的结局也算比较不错,除了去世的有些早之外,同样也是因为身体有残疾没有竞争皇位的资格,再有就是为人谦恭随和,平易近人,所以这样人对于皇位没有威胁,可以得到善终。
十二子胤祹:康熙儿子中最为长寿,自幼由苏麻喇姑抚养长大的皇子胤祹是康熙第十二子,生母是康熙的定嫔万琉哈氏,定嫔虽然是正黄旗出身,但是家族出身并不高贵,所以在康熙后宫之中地位并不高,胤祹也是生性低调内敛,因此胤祹母子并不是很受康熙重视。
尽管胤祹母子不受康熙重视和喜爱,但是不耽误他们母子是康熙儿子和后宫嫔妃之中结局最好的一对母子。
胤祹是康熙所有儿子中寿命最长的儿子,他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才去世,享年78岁,而胤祹的母亲定嫔则更能活,定嫔活了将近100岁,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97岁高龄去世,定嫔也是清代历史上最长寿的妃嫔。
胤祹生性低调内敛主要是跟他自幼就被康熙交由孝庄太后的丫头苏麻喇姑抚养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苏麻喇姑比康熙大了40多岁,和孝庄太后差不多大,活了93岁才去世,在康熙时代是一位特殊的皇宫服务人员,她身份虽然只是孝庄太后的陪嫁丫鬟,但是由于她忠于孝庄太后,而且对幼年的康熙有呵护、抚养和教育之恩,所以自幼父母双亡的康熙视其为母亲一般。
胤祹出生不久正好孝庄太后去世,已经年过70多岁的苏麻喇姑因此深受打击,成天郁郁不乐,康熙为了转移苏麻喇姑的注意力,所以把出生不久的胤祹交由苏麻喇姑抚养,希望借着胤祹能转移苏麻喇姑对孝庄太后的悲伤之情。
果然苏麻喇姑由此开始尽心尽力抚养胤祹,由于苏麻喇姑在孝庄太后影响下,非常信奉佛教,所以苏麻喇姑从小就教育胤祹一切随缘,不争不抢,低调内敛。
正是在苏麻喇姑的尽心教育下,胤祹谨遵苏麻喇姑的教诲,不过问政治,也不参与皇位之争,可以说胤祹的人生是带有佛系的人生。
胤祹在康熙时期无欲无求,没有太多的表现,所以康熙想封他爵位都没有由头,因此胤祹在康熙时代只被封为固山贝子的爵位。
不过康熙倒是对胤祹很欣赏,苏麻喇姑在93岁高龄去世时,胤祹以皇子身份坚持要为一生只是孝庄太后陪嫁丫头的苏麻喇姑披麻戴孝守灵得到了康熙许可,康熙由此认为胤祹是至诚至孝之人,对他这种行为大加赞赏。
不过至诚至孝的人未必要重用,而且这样人也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实人,因此这样的人在政治场上是吃不开的,也幸亏胤祹是皇子,如果是普通人,也混不进政治圈了。
老实人在政治场上是混不开的,胤祹在雍正即位后被封为履郡王爵位,但是很快因为胤祹老实,雍正就褫夺了他的郡王爵位,又将他降为贝子。
即便如此,胤祹还因为小错,将乾隆生母姓氏写错了,被雍正连贝子爵位都剥夺了,降为了护国公。直到雍正后期,胤祹才再度被雍正恢复了履郡王爵位。
胤祹在康熙和雍正两朝甚至在乾隆时期,大多数时间都是管宗人府的事情和一些礼仪事情,比如王公贵族婚丧嫁娶,不过胤祹倒是主持葬礼比较多,胤祹主持葬礼生涯中最辉煌一幕的就是主持哥哥雍正的葬礼。
雍正去世后就是由胤祹主持的葬礼,由于胤祹主持葬礼非常让乾隆满意,所以乾隆因为胤祹主持雍正葬礼有功,即位后就册封胤祹为履亲王,命胤祹专职掌管宗人府和礼部事宜。
乾隆对胤祹母子还是非常不错,后来由于胤祹是乾隆在世的叔叔中最年长的叔叔,所以乾隆下旨胤祹享有御前免跪待遇,还批准他可以乘轿子进入皇宫。
而且因为胤祹的母亲定嫔太能活,所以乾隆尊其位祖母皇太妃,逢年过节或定嫔过寿,乾隆必定亲自到胤祹府上去问候定嫔。
乾隆这一生写的几千首诗中还有很多诗是写给胤祹和他的母亲定嫔的诗,可见乾隆对胤祹这位叔叔和皇祖母定嫔还是非常不错。
胤祹在康熙朝不冷不热,在哥哥雍正朝只能说是马马虎虎,到了乾隆朝才得到了尊重,还算是侄子乾隆对他比较不错了,而且胤祹寿命还很长,所以在康熙的所有儿子中就属胤祹的佛系人生结局最好。
十五子胤禑:由雍正生母德妃亲自抚养长大的皇子胤禑是康熙的十五子,他和十六子胤禄是同母兄弟,都是康熙的密妃所生,出生之后由雍正的生母德妃抚养。
按理说胤禑算是由雍正生母德妃抚养长大的皇子,应该和雍正关系比较亲密,但是其实历史上雍正自幼是由孝懿仁皇后抚养到11岁,之后一直是由哥哥胤礽抚养长大,所以雍正与生母德妃关系并不是很亲近。
而胤禑在康熙在世时年纪还小没有得到封爵,到了雍正时期,雍正并没有因为胤禑是由母亲德妃抚养长大而跟他特别亲近,只封了胤禑一个贝勒爵位,然后就把胤禑派去给康熙守陵。
在胤禑临死前一年,雍正才封他为愉郡王,雍正九年(1731年)胤禑去世,享年39岁。
可以说胤禑一生很碌碌无为,父亲康熙没来得及喜欢他时就去世了,而哥哥雍正也不怎么喜欢他,史书对他记载非常少,他本是雍正生母德妃抚养长大,按理说雍正应该与他比较亲近,但是雍正对他却是十分冷淡,从这其中可以看出雍正与生母德妃关系也不是很好,所以雍正对胤禑也不是太好。
十六子胤禄:雍正最为喜爱和倚重的三个弟弟之一胤禄与胤禑是同母兄弟,但是在雍正朝的待遇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胤禄是雍正最为倚重的三个弟弟之一,雍正最为信任和倚重三个弟弟分别是老十三胤祥、老十七胤礼和老十六胤禄。
胤禄在雍正朝时期,雍正这些兄弟中待遇和喜爱仅次于老十三和老十七。
胤禄备受雍正喜爱和信任,主要因为胤禄早在康熙时期就被过继给了康熙的堂兄庄亲王博果铎为子嗣,虽然博果铎比康熙晚死一年,但是康熙在世时就曾经看博果铎没有子嗣让胤禄去伺候博果铎终老,这也就算是将胤禄过继给了博果铎。
所以胤禄本身就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他对雍正的皇位构不成任何威胁,而且胤禄本身为人谦恭,还善于团结兄弟姐妹,胤禄继承博果铎的庄亲王爵位后,对博果铎家族这头的堂兄弟姐妹也是十分关照,而且胤禄在康熙诸子之中也是一个比较能团结兄弟姐妹的人,有好人缘。
在雍正继位后胤禄的待遇在雍正的众兄弟之中仅次于老十三胤祥和老十七胤礼,雍正临死前诏命胤禄和胤礼为顾命大臣辅佐乾隆。
在乾隆即位后,胤禄和胤礼都被封为总理王大臣,还获得了御前免跪的待遇,但是在胤礼去世后,乾隆担心胤禄一人没有人能制衡,所以故意炮制了废太子胤礽长子的弘晳逆案,将胤禄牵扯进来,剥夺了胤禄的权力。
但是整体来说乾隆对胤禄还是比较不错,只是将他的权力收了回来,所以说胤禄也是康熙诸子之中结局比较好的一位。
十七子胤礼:雍正众位兄弟之中受信任程度仅次于老十三胤礼生母为汉人勤妃,胤礼自幼师从清代大诗人沈德潜,为人斯文谦恭,他深有乃师沈德潜的豁达气度。
胤礼在“九子夺嫡”时还尚年幼,而且少年时期的胤礼就非常老成持重,他在少年时从不参与政治,也不参与皇权争夺,只是纵情山水,工于书法,还擅长诗词歌赋。
外加胤礼的母亲勤妃家族没有强大的政治势力,所以知进退,明得失,善于明哲保身,且性格还温和谦恭的胤礼在雍正即位后被封为果亲王,深得雍正喜爱和信任。
雍正继位后他最信任喜爱和重用的兄弟就是老十三胤祥和老十七胤礼,其次则是老十六胤禄。
当老十三胤祥因病早逝之后,雍正最为信任和喜爱的弟弟就属老十七胤礼了,可以说老十七接替了当初老十三的位置。
甚至后来雍正在最后临终时还一再叮嘱乾隆要善待果亲王老十七,对十七叔好一点。
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傥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清史稿》
看看这话,雍正不光让乾隆善待老十七,还担心老十七操劳国事把身体整垮了,步上老十三的后尘,还一再叮嘱老十七切勿操劳,保重身体。
这都说明了雍正对老十七的信任和关爱,所以历史上雍正和老十七兄弟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
雍正临终前,将老十七任命为顾命大臣,希望他在自己死后继续辅佐儿子乾隆。
而乾隆也确实遵照雍正遗嘱,继位后对胤礼是礼遇有加,并且特赐胤禄和胤礼免去入朝跪拜之礼。
可惜老十七最后还是步了老十三的后尘,乾隆三年(1738年)胤礼因操劳过度去世,享年41岁,他一生无子,乾隆让幼弟六阿哥弘瞻入嗣胤礼,继承了果亲王的爵位。
胤礼的结局在康熙诸子之中算是非常好的一位了,可惜就是寿命太短。
二十子胤祎:除了守陵还是守陵的皇子胤祎是康熙的二十子,生母是襄嫔,也是康熙的老来子,“九子夺嫡”时期胤祎还很小也不可能跟着掺乎,所以雍正即位后,胤祎到也没受到政治打击。
雍正对这个弟弟算是不好不坏,按规矩给他晋升了贝勒,后来雍正命他去给康熙守陵,胤祎不肯去,被雍正盛怒之下降级成了辅国公。
雍正去世后,乾隆继位后恢复了胤祎的贝勒爵位,但是大侄子乾隆还让这位叔叔去给老爹雍正守陵,胤祎可是见识到了哥哥雍正发怒,所以他也不想惹得侄子在对自己发怒,于是乖乖的就去守护哥哥雍正的清泰陵了。
可以说胤祎这一生基本就是碌碌无为,专门和守陵挂钩的皇子,雍正派他给老爹康熙守陵,乾隆还派他给雍正守陵,可以说胤祎这一生就是皇家御用守陵人。
二十一子胤禧:乾隆的画家小叔叔胤禧和侄子乾隆同岁,仅比乾隆大7个月,他也是康熙老来子,生母是庶妃陈氏,没有封号的一位妃嫔,地位也不高。
胤禧因为年纪小,所以也没资格去争夺皇位,因此他一生之中也是不问政治,寄情于山水之间,擅长书画,尤其善画山水,而且还能写诗文,乾隆曾经称赞这位小叔叔诗赋为清代第一。
胤禧生性淳朴,虽然贵为皇子,却生活勤俭朴素,很是难得,所以雍正和乾隆父子对他也是十分不错,胤禧在雍正朝被封为贝勒爵位,到了乾隆朝因为乾隆也好诗词书画,叔侄算是趣味相投,所以乾隆因此将胤禧晋封为慎郡王爵位。
胤禧曾一度为乾隆朝议政大臣,但还是由于胤禧一生无欲无求,不想太过于插手政治,所以胤禧最终还是寄情于山水书画诗词歌赋之中。
胤禧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去世,享年48岁,乾隆听闻这位小叔叔去世,也是非常悲痛,由于胤禧一生无子,乾隆将儿子永瑢过继给胤禧为孙子,承袭了胤禧的爵位。
可以说胤禧结局也算是康熙儿子中比较好的一位。
二十二子胤祜:史书记录最少的皇子胤祜生母为谨嫔,胤祜比侄子乾隆还小了一岁,他的一生事迹史书几乎没什么记载,可以说他是康熙所有儿子中最没有存在感的儿子,只知道他有几个媳妇儿,生了几个儿子,感觉他这一生除了娶媳妇儿生孩子就没做过别的值得记载的事情。
雍正对他也是不冷不热,按部就班晋爵贝勒就完事,乾隆九年(1744)比乾隆还小一岁的胤祜就去世了,年仅34岁。
胤祜这一生只能说是还算凑乎,在最是无情帝王家的皇室中没被迫害就算不错,当然也破害不到他,都属于康熙老来子,对雍正皇位没有任何威胁。也可能是在皇家生活压力比较大,所以34岁就早早去世了。
二十三子胤祁:最不受乾隆尊重的小叔叔胤祁生母是静嫔,康熙老来子,比侄子乾隆还小3岁,胤祁为人轻佻浮躁,雍正时期年纪比较小还无所谓,被雍正晋爵为贝勒,到了乾隆时期因为办事不力各种被大侄子乾隆斥责,可以说他是最不受乾隆尊重的叔叔。
临死前才被乾隆授予了郡王的虚职,即不拿郡王俸禄,只挂郡王之名。
二十四子胤祕:康熙最小的儿子连侄子乾隆都跟着宠爱胤祕是康熙最小的儿子,所以受宠爱比较多,雍正对他就很疼爱,外加胤祕生性宽和忠厚,侄子乾隆也是对这位比自己小5岁的叔叔比较厚爱,在乾隆时期胤祕被晋封为诚亲王爵位,也算是康熙最小的这几个儿子之中待遇最好的了。
所以说还是老幺得宠,老幺只要会来事,性格宽厚一些,不管老爹还是哥哥甚至是大侄子都会宠爱着他。
胤祕在乾隆三十八年(1774年)去世,享年56岁,结局也算是康熙诸子之中比较好的一位了。
写在最后康熙的这些没参与九子夺嫡的儿子中要说结局最好,寿命最长最有福气的还得是老十二胤祹,佛系人生给他带来了好的结局,最受雍正重用的是老十七胤礼。
康熙后面的几位比乾隆还小的儿子,除了最小的胤祕比较享福之外,其他的人都不是很受侄子乾隆尊重。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康熙朝九子夺嫡时哪些阿哥没有参与?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康熙皇帝一生中有三十五个儿子,由于康熙皇帝在位时间很长,导致自己的这些儿子全部都是羽翼丰满,对皇位最终的归属都表现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其中最令人震惊的就是九龙夺嫡事件,这件事情最终因四阿哥登上皇位结束。他对没有参加党争的弟兄都是非常仁慈的,但只要当初与自己争夺过皇位,那么下场是很凄惨的。
大阿哥胤褆、与二阿哥胤礽刚开始争的你死我活,不过当时二阿哥已然贵为太子,不过由于品行问题被康熙两立两废,渐渐的退出了夺嫡的视野中。
不过就算其没有登基的可能性,自己在被囚禁的地方,还自认为是太子,患了很严重的失心疯,最终在雍正登上皇位后不久,病死在监狱中。
当时大阿哥自认为皇位就是自己的,别人根本没有一点机会,此时又出了一个八阿哥胤禩,大阿哥的实力渐渐的被其蚕食,所以准备发动最后一攻定高低的时候。不料八阿哥提前动手,在皇帝的面前告发他,私自采购武器,私养大量府兵。导致直接被下大狱。
八阿哥认为自己的位置已然稳固了,但一直深藏不露的四阿哥出来与其相争。八阿哥刚开始对他与自己的争斗原本不放在眼里,原因是当时朝廷上很多人都是支持自己的。
但有两位重量级的大臣是支持四阿哥的,八爷党的几位王爷只能看着干着急,看着四阿哥一步一步的登上皇位,最终来清算自己。
雍正是一位赏罚分明的皇帝,登上皇位后,对于曾经有过对自己不利的皇子,全部诛杀、囚禁。根本不给一点还手的机会。但如果没有帮助过自己,也没有参与过夺嫡事件的皇子,他是可以让这些人享受荣华富贵一生的。
- 大阿哥一直被康熙囚禁,雍正并没有对狱中的大哥下毒手,他在雍正十二年的时候病死。
二阿哥也是被康熙囚禁,在雍正二年的时候病死,死因是由于自己的失心疯。
三阿哥虽然参与了党政,当时是支持八爷的但由于其早早退出,雍正只是让其去守护康熙的陵墓,后病死。
五阿哥并没有参加过党政,所以被封王,后死于雍正十年,但并未受过苦。
六阿哥在五岁的时候病死。
七阿哥是一位统领过兵马的王爷,不过由于打仗时期的受了重伤,无法参加夺嫡。不过让雍正封为亲王,荣华富贵一生享用不尽,死于雍正十年。
八阿哥夺嫡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八爷党的头号首领,在雍正四年病死不过在死前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九阿哥、十阿哥八爷党的忠实拥护者,被雍正清算,全部死于监狱之中。
十一阿哥并未活到雍正登基时期。
十二阿哥活到了乾隆时期,到了八十岁的高龄去世。
十三阿哥是唯一支持雍正的,被封铁帽子王,世袭罔替,可惜的是在雍正八年病死。
十四阿哥自成一派在雍正时期一直被囚禁,乾隆时期被释放,不久后病死。
十五阿哥被派到景陵,死于雍正十九年。
十六阿哥在乾隆三十年去世。
十七阿哥在乾隆六年去世。
十八阿哥于幼年去世。
- 十九阿哥于幼年去世。
除去上文中列举出的阿哥,剩下的大多都是乳臭未干的孩子,并不会威胁到雍正的地位,所以都很好的活了下去。
雍正对待没有参加当初夺嫡的兄弟,都是采取怀柔政策,都对他们不错,总的来说就一句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康熙朝九子夺嫡时哪些阿哥没有参与?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没有参与“九子夺嫡”的阿哥有11位,这些人结局要比参与夺嫡的好得多。
“九子夺嫡”,是清朝康熙时期发生的重要朝堂事件,为争夺皇储之位,康熙皇帝的九个儿子,在当时进行了残酷且激烈的斗争。
这九名参与夺嫡的皇子分别是:皇长子胤禔、原太子胤礽(二阿哥)、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以及皇十四子胤禵。
最终,皇四子胤禛笑到了最后,并在康熙病逝后继位登基,是为雍正皇帝。
而除了这九名皇子外,其他没有参与夺嫡的皇子都有谁呢?雍正登基后,又是如何对待这些兄弟们的呢?
下面,就一一为大家道来。
在说这些没有参与夺嫡的阿哥之前,有必要先说说康熙皇帝那强大的“生育能力”。
如果把封建时期的皇帝所拥有的子女数量弄一个排行榜的话,那么清朝的康熙皇帝,绝对是名列前茅。
根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的一生,前后一共生育了20个女儿,35个儿子,共计55个子女。
这个子女数量,仅次于宋徽宗赵佶的66个和唐玄宗李隆基59个,稳坐子女数量排行榜的第三把交椅。
除了子女数量多之外,康熙皇帝的生育能力也是令人叹为观止,他第一个孩子,生于公元1667年,此时康熙皇帝才13岁,而他最小的孩子,则出生于公元1718年,这时的康熙已经64岁。
不过,虽说生的孩子不少,但却不是都长大成人,就拿康熙的35个儿子来说,有11个在刚出生不久就夭折,能序齿的(按年龄大小排序)也只有24人。
而这24人中,除去年幼时因病死亡的4个,真正长大成人的仅有20人。
前文也提过,参与“九子夺嫡”的阿哥有九名,而除掉这九人外,没有参与但却见证雍正如何登基的阿哥,一共有11个。
至于说这十一人的结局如何,要是比起那些参与夺嫡的皇子来说,可要好上太多。
皇五子胤祺胤祺生于康熙十八年,他的生母,是大名鼎鼎的宜妃郭络罗氏(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宜妃的原型人物)。
胤祺一共有兄弟三人,其中,“八爷党”的重要成员皇九子胤禟,就是胤祺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不过,相对于他那积极参与夺嫡的弟弟胤禟来说,胤祺在这一事件上,表现的相当低调,从头至尾都没有他参与的身影。
之所以他没有参与,得益于他的性格,史料中记载,胤祺心气平和、性情善良,总是给人一种“心性甚善,为人淳厚”的印象。
而他有这种性格,也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在胤祺出生不久,根据清宫规制,就被送到了他的祖母仁宪皇太后那里抚养,本身这位仁宪皇太后就以“仁孝”著称,因此,经她手带出来的胤祺,自然就继承了祖母的这种性格。
这一点,就连向来对儿子要求十分严格的康熙皇帝,都对胤祺赞叹不己,经常说自己这个儿子“心性善良,为人敦厚”。
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让胤祺在整个”九子夺嫡“的过程中,表现的异常低调,自始至终都没有参与其中,哪怕是自己的亲弟弟胤禟上蹿下跳,也丝毫没有影响到胤祺。
既然没有参与,那么雍正在继位后,就没有理由对自己这位弟弟下手,因此,胤祺在整个雍正一朝,混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只不过,雍正也曾侧面敲打过胤祺,在雍正四年,胤祺受雍正皇帝的指派,为遭到圈禁的胤禟改名,所改的名字,就是在满文中充满侮辱意味的”塞斯黑“。
要知道,胤禟是胤祺的亲弟弟,俗话说血浓于水,如今雍正帝却要他为弟弟改这个恶名,足以可见,雍正的手段有多残酷。
那么,胤祺是怎么做的呢?他一丝不苟的完成了雍正的交代与安排。
不是他想做,而是他必须做,毕竟雍正已经是皇帝了,胤祺没有理由,也没有胆量再去拒绝雍正。
而他的这种举动,也为他换来了和平安稳的一生,在雍正十年胤祺去世时,雍正皇帝不仅下诏按亲王礼对胤祺下葬,还特意赐谥号为”温“,称其“秉性和平,颇具乐善之风”。
所以说,胤祺的结局还是相当不错的,毕竟他的性子就是如此,得以善终也不意外。
皇七子胤祐胤祐是康熙皇帝序齿的第七个儿子,其生母为成妃戴佳氏,在康熙的众多儿子里,他算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人。
不仅从小文化学习不错,并且满族人的看家本领骑射也相当不错,因此,深得康熙的喜爱。
正是因为深得宠爱,因此在康熙三十五年,年仅16岁的胤祐得以跟随父亲康熙出征噶尔丹,而也因为立下了不少战功被晋封为贝勒,成为众多兄弟中较早晋封的一位阿哥。
按理说,有能力且有战功,理应是夺嫡的热门人选,但这位皇七子,同样也没有参与其中。
原因嘛,很简单,他是个残疾之人,准确地说,他的腿部有问题,无法正常行走。
不过,胤祐的腿疾究竟是先天的还是之后造成的,史料中没有记载,极有可能是他在跟随康熙出征噶尔丹时受的伤。
而有腿疾这一点,就注定了他与皇储之位无缘,毕竟康熙还有很多优秀的儿子,在怎么也不会让一个有腿疾的人来当皇储。
也许是自知与皇储无缘,胤祐对此就看得很开,所以,在他其他兄弟们你争我抢之际,胤祐一门心思的开始研究书法。
据记载,埋葬康熙的景陵里,碑文大部分都是出自于胤祐之手。
而雍正对于这位”醉心书法“的兄弟也是十分满意,在他继位后,晋封胤祐为和硕淳亲王,并且安排他继续管理正蓝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
而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干了八年后,胤祐因病去世,在他死后,雍正下诏称赞他为“敬谨小心,安分守己”。
因此,胤祐也是得以善终。
皇十二子胤祹胤祹是雍正众多兄弟里,寿命最高的一位,他生于康熙二十四年,病逝于乾隆二十八年,足足活了78岁。
胤祹的生母为定嫔万琉哈氏,她的出身并不高,娘家也没什么势力,即便是给康熙生下了儿子胤祹,也只不过是得了个”嫔“的封号。
因此,在一段时间里,胤祹和他的母亲都属于后宫里的”小透明“。
但胤祹却因为一个人,被后世所熟知,这个人就是孝庄太后最信任的侍女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是孝庄的侍女,但她与一般的侍女又不一样,不仅对孝庄极为忠心,并且对康熙皇帝也有养育之恩,因此,康熙对她向来是十分尊敬。
而在孝庄去世后,苏麻喇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陷入了悲痛的情绪之中,为了帮助她缓解这种情绪,康熙皇帝就下令,将刚出生不久的皇十二子胤祹交由苏麻喇姑抚养。
而在苏麻喇姑的抚养下,胤祹的秉性与其他兄弟大不一样。
众所周知,苏麻喇姑是亲身经历并参与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登基始末,也亲眼见过当年朝堂上斗争的残酷,因此,在她抚养胤祹伊始,就对他灌输着远离储位争斗的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灌输下,胤祹对夺嫡一事,有一种天然的抗拒,因此,在他长大后,也就没有参与其中,这就使得雍正皇帝对他也很不错。
不过,胤祹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做事马虎,在雍正二年,他就因为“治事不能敬谨”,遭到宗人府的弹劾,经查证属实后,胤祹的郡王爵位被降为固山贝子。
到了当年年末,胤祹再次因为马虎遭到处罚,他误将乾隆生母的名讳写错,让雍正十分生气,直接将他的贝子爵位削去,改为更低的护国公。
直到雍正八年,雍正皇帝才下旨,将胤祹的爵位恢复。
雍正病逝后,主持葬礼的就是胤祹,因为主持的不错,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自此,胤祹在乾隆一朝,算是开启了风光无比的日子。
仅在乾隆元年,乾隆皇帝就先后安排胤祹管理礼部和宗人府事务,并且,在当年年末,乾隆又以胤祹“在朕诸叔中年龄最长,具实心办事”为由,晋封他为和硕履亲王。
在侄子这么信任和重用的情况下,胤祹舒舒服服的一直活到了乾隆二十八年,期间,胤祹多次被乾隆委任临时职务,像乾隆最爱的富察氏去世时,就是胤祹主持的葬礼。
胤祹死后,乾隆赠其谥号为“懿”,还命和亲王弘昼、皇五子永琪为胤祹披麻戴孝。
可以说,在雍正的众多没有参与夺嫡的兄弟里,胤祹的结局是最好的,不仅得以善终,并且在乾隆时期得到了重用,这与他的性格有关,更于他的长寿有关。
皇十五子胤禑胤禑的生母,是顺懿密妃王氏,他的最终结局,在没有参与夺嫡的皇子里,应该算是不太好的一个。
既然没有参与,为何会结局不太好呢?说起来,这与雍正的亲弟弟十四阿哥有很大关系。
胤禑刚出生时,因为生母顺懿密妃王氏的地位太低,因此他就被抱给其他地位高的妃子养育,而养育他的,正是雍正的生母乌雅氏。
众所周知,乌雅氏和雍正的感情并不好,反而对雍正的弟弟老十四亲的不行,甚至因为老十四与皇位失之交臂,没少给雍正使脸色。
而老十四的年龄,则与胤禑相近,也就是说,打小这两人就在一起玩耍。
到了后来,老十四成为八爷党成员,而胤禑虽说没有参与其中,但至少在感情上,还是向着老十四的。
正是因为如此,在雍正继位后,对这个“虽无行动,但心向往之”的弟弟并不是太客气,直接打发他去为康熙守陵去了。
直到雍正八年,看坟看了数年之久的胤禑才被雍正召回,并封了个“愉郡王”的爵位。
而在胤禑好不容易结束守陵的日子不久,他就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
从胤禑的一生来看,并无太大建树,尤其是他的余生,都是陪伴着冰冷的坟墓度过,所以,他的结局并不好。
皇十六子胤禄胤禄与胤禑是亲兄弟,两人皆是顺懿密妃王氏所生,但他与哥哥胤禑不同的是,他深得雍正皇帝的喜爱。
胤禄有个绰号,叫做“十六聋”,意思就是调侃他善于装聋作哑,不参与朝堂之事,虽说有些夸张,但某种程度上,也确实能体现胤禄的性格特点。
因为没有参与夺嫡,在雍正继位后,胤禄被雍正恩准承袭庄亲王爵位,并在次年,安排他掌管宗人府事务。
之后,随着职位的提升,胤禄逐渐成为了雍正一朝的重臣,到了雍正临终时,还指定他为辅政大臣,以辅助即将登基的乾隆皇帝。
因此,在乾隆继位后,胤禄的地位再次得到提升,出任总理王大臣一职,成为乾隆初期炙手可热的朝堂人物。
但乾隆在不久后,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开始对胤禄的权力加以限制,尤其在经过“弘皙”一案后,胤禄被乾隆狠狠责罚了一番。
在此之后,胤禄就一直处在被乾隆时不时的敲打之中,官位也浮浮沉沉,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乾隆十八年才算告一段落。
乾隆三十二年,胤禄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胤禄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在雍正朝时受尽宠信,但到了乾隆一朝却备受敲打,不过,好在最终也算是得以善终。
皇十七子胤礼要说谁是雍正对信任的兄弟?自然是雍正的真爱老十三,而除了老十三之外,雍正最信任的弟弟就是老十七胤礼。
之所以雍正会这么信任老十七,是因为老十七在“九子夺嫡”期间,虽说因为年幼没有参与,但在感情上是向着雍正的,而雍正有感于此,就对这个小弟弟很好。
继位之处,雍正就册封胤礼为多罗果郡王,在此之后,不断授予他各种职位,以至于到了雍正六年时,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和镶蓝旗蒙古都统四职,全由胤礼一人兼任。
由此可见,雍正是多么喜爱这个弟弟。
除了授予职位之外,雍正还想方设法的晋封他的爵位,同样是在雍正六年,经雍正下诏,胤礼由多罗果郡王晋封为和硕果亲王。
也正是这么信任,因此,在雍正临终之际,胤礼成为顾命大臣之一,以辅佐年轻的乾隆皇帝。
而相对于他的亲哥哥胤禄的不断被敲打,胤礼显然要好上一点,乾隆对他整体上还算尊敬,并没有做出太过份的举动。
当然,乾隆对胤礼尊重,主要是因为胤礼死得早,在乾隆三年胤礼就因病去世,所以,乾隆也就没有机会敲打这位叔叔。
若是胤礼活的久一点,那估计也免不了和哥哥一样,时不时的被侄子敲打一番。
所以说,胤礼得以善终,主要是因为他没活太久,这才让他最终的结局不错。
皇二十子胤袆胤袆是康熙的老来子,因此,康熙皇帝对这个儿子很不错,在胤袆幼年时,经常带着他巡行塞外,并且木兰围场打猎时,也常让胤袆随行。
但因为年纪不大,所以在“九子夺嫡”发生时,他并没有参与,而雍正也因为这个原因,并没有为难他这位小兄弟。
只不过,雍正对他的态度,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坏,仅仅是按照规矩,在继位后将胤从固山贝子晋升为多罗贝勒。
而这还是雍正登基八年之后的事情,由此可见,胤并不怎么讨雍正所喜。
到了雍正十二年,胤干了一件让雍正十分生气的事情,以至于当场被雍正连降三级,从贝勒直接被撸成了辅国公。
他干了什么呢?当时,雍正曾命他前去给康祭陵,但胤接到命令后,先后两次称病拒绝,到了最后一次,才惹的雍正大怒。
为此,在雍正殡天时,胤被乾隆勒令不得在雍正停灵所在的乾清宫行礼。到了乾隆正式继位后,对这个小叔叔同样怀恨在心,等到雍正皇帝入葬泰陵后直接安排胤充当守陵人。
自此,胤祎在泰陵一直工作到去世,期间,乾隆虽说重新晋封胤为贝勒,并委任他总管泰陵领侍卫内大臣一职,但说到底,胤袆也就是个看坟的。乾隆二十年,胤祎病逝,乾隆皇帝赐谥号为“简靖”。
从这个谥号就能看出,乾隆对这个叔叔,与雍正对他一样,都不是特别喜欢。
皇二十ー子胤禧胤禧的生母姓陈,是一名汉人女子,在康熙在位时一直没有封号,还是雍正继位之后才被尊为皇考贵人。
而胤禧在出生时,已经是康熙五十年,此时的“九子夺嫡”事件,已经初现端倪,而受年龄的限制,胤禧没有参与该事件。
胤禧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丹青,他从幼年时就展现出了对书画的热爱,尤其是对于山水、花等,更是极为拿手。
据史料记载,胤禧的绘画作品,曾在当时成为“抢手货”,达官贵人们都以能拥有一幅胤禧的画为荣,当时有人就评价胤的山水、花卉等画作为“本朝宗藩第一”。
醉心书画,喜爱文学,这就是康熙的二十ー子,而这样的人,往都是淡泊名利,因此,不管是在雍正朝还是乾隆朝,胤禧的日子过得都算是怡然自得。
当然,这也是胤禧能自我保护的手段和本领,看似淡泊名利,实则是为了保全自己不得己而为之。
到了乾隆七年,因为文学水平高,乾隆皇帝还任命胤禧参与编撰皇族宗室的《玉牒》,另外,还一度让他参与议政,但胤禧心不在此,还是对山水书画感兴趣,因此,对于朝堂之事,很少过问也很少打理。
乾隆二十二年,48岁的胤走完了一生,这位让乾隆都赞不绝口的“画家叔叔“去世时,乾隆极为悲痛,下令大葬胤禧。整体来说,胤禧的结局很不错,算是善终了。
皇二十二子胤祜、皇二十三子胤祁这两位,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一个深得乾隆信赖,一个则是被乾隆极为厌恶。
先说皇二十二子胤祜,胤祜生于康熙五十年,与乾隆同岁,受年龄限制,也没有与“九子嫡”事件。
雍正继位后,对这个小弟还算看重,为了历练其能力,在雍正十ー年,持命庄亲王胤禄带着21岁的胤祜学习办理正黄旗满洲事务。
经过近一年的历练,胤祜的表现十分出色,因此,在雍正十二年,被晋封为多罗贝勒。
到了乾隆继位后,胤祜善于处理事务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先后处理了三陵事务以及端慧皇太子陵寝等事务,并得到了乾隆的大力赞扬。
只不过,乾隆这位业业、认真负责的叔叔,在乾隆九年的时候就因病去世,年仅三十三岁,对此乾隆大为悲痛,还亲自前去祭莫胤祜,并为其赐谥号“恭勤”。
而对于另外一位叔叔胤祁,乾隆的相当厌恶了。
胤祁生于康熙五十二年,比乾隆还要小上两岁,因为年龄太小,所以一直没有封号,直到雍正八年,雍正皇帝才按照惯例,将这个弟弟晋封为镇国公。
甚至,到了雍正殡天时,胤祁的爵位依然如此,这也让他成为了雍正众多兄弟里,唯一一个在雍正死的时候,爵位低于贝子的人。
还是乾隆登基之后,看到胤祁的爵位实在太低,于心不忍之下,オ对胤祁进行了晋封,从镇国公直接升为多罗贝勒。
但乾隆的特意照顾,没有让胤祁感恩戴德,反而在乾隆元年,胤祁就因为犯错遭到了罚俸的惩处。
之后,乾隆有意提拔他,命他执算关防,结果胤祁“散漫至极”导致属下犯错,被乾隆知道后,严厉斥责了一顿。
在此之后,胤祁可谓是错误不断,多次受到乾隆的当面责问,而他的爵位,也从贝勒一路降到了镇国公级别,算是又回到了原点。
直到乾隆四十九年,乾隆有感胤祁毕竟是自己的叔叔,且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因此,给了他一个郡王的头,只不过只是虚衔,不能享受任何属于郡王的待遇。
就这样,带着一丝丝尬,祁在乾隆五十年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皇二十四子胤祕胤祕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从年龄上来讲,他比乾隆还要小上五岁,对于这个康熙最小的儿子,包括雍正和乾隆,都十分疼爱。
尤其是在雍正五年,胤祕的生母去世后,雍正对胤祁疼的几乎没边。
先是在雍正九年,雍正皇帝命其跟随自己前往太庙一同行礼,可别小看这个安排,在太庙行礼,不是谁都可以的。
如果这个还不能说明雍正对他疼爱的话,那么在雍正十年,雍正皇帝一道旨意,直接将胤祕从一个光头阿哥封为亲王,这连跳数级的待遇,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而到了乾隆登基之后,对胤祕的疼爱只多不少,在乾隆二年,特意为胤祕修建了座大宅子,之后又提拔其为正白旗蒙古都统。
能得到两代帝王的宠爱,年龄只是一方面,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秉性纯和,说白了就是不参合什么事,整个就是一闲散王爷,这才是胤祕能够善终的根本原因。
结语:
康熙皇帝的儿子不少,仅参与夺嫡的就有九个,而除了这九个人之外,再去除因病天折早逝的,长大成人且没有参与嫡的皇子一共有11位,这11个皇子,整体上的结局还算不错,至少要比参与的皇子好上太多。
康熙朝九子夺嫡时哪些阿哥没有参与?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九子夺嫡?好家伙,但凡是个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的,也是,咱现在的导演三分之一的去拍神剧了,剩下三分之二全挤到清朝后宫里头,玩权利游戏去了。
一帮子老少爷们啥也不干,要不斗鸡眼似的盯着皇位,要不穷凶极恶的跟着一个女人屁股后头跑,什么阿哥,王爷的,当然还有太子老爷和皇帝就为博美人一笑,啥正事都不干。
康熙,雍正和乾隆这祖孙三代的那点子事都快嚼烂了,所以您要说不知道九子夺嫡,多新鲜啊,
大家伙也知道康熙这人,寿命不仅长,这儿子女儿也是一大堆,那么参与九子夺嫡就那几个人,其余的人都那去了?
今个咱就这档子事和大家伙聊上一聊。根据考证,康熙这辈子生下的皇子有三十五个,这皇女有二十个。
毕竟后宫佳丽三千,算不得啥,他娶姐妹花都能娶四对,子女多也正常。
但这些个子女也不是个个都能养活的,35个皇子能活到上玉牒的也只有24个。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啥是玉牒?”
这其实就是家谱,谁让人家是皇家呢?所以叫的文雅一点,要知道皇帝家他也不是一生下来这就能上家谱,人家每十年修一次,这十年里头生下来,还能熬到修家谱这时间点上,这皇子就能留下字号,没熬到,这就不算。
而这24个上了家谱,但能够长成大人的也就20个,您瞅瞅这折损率有多高,这大约只有五成的概率。
至于皇女?还是算了吧,有没有都一样。
而这九子夺嫡都快打出脑浆子的事,参与其中的也差不多有一半吧。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然后就是老八,老九,老十,接着就是老十三和老十四。
以上这哥几个,那都是跟着康熙后边历练出来的,能力是个顶个的出息,这要是把这哥几个搁到清朝后边的皇帝堆里,那都是个顶个的人才啊,什么道光啦,咸丰啦,这都差一截,没辙啊,要怪也只能怪康熙自己喽!
那么这剩下的一半没参与其中的是咋回事呢?咱一个个的给大家伙说道说道。首先是这老五,叫胤祺,能力也有,跟着康熙出征过噶尔丹,打小就被养在太后的宫里。
再有就是他的母亲是宜妃,康熙早期的宠妃之一,地位那也是杠杠的,要知道老九,就那个老八集团的钱袋子,这是老五的亲弟弟。
您要说光这段经历和背景,老五其实也是有往九子夺嫡的人堆里凑的能力,但这人好死不死的就是不乐意,这兴许和他性格有关系,按照康熙的说法心性甚善,为人淳厚。
要俺说,善不善的不知道,毕竟能在雍正的手底下活到自然死亡,没有点能力,那绝对是说不过去的。
接着是老六,这孩子是雍正的亲弟弟,上了家谱,但没活到成年,啥夺嫡不夺嫡的就没有看到。
下来就是老七,这孩子有没有能力不知道,毕竟史书上的笔墨对他描述也不多,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母亲成妃不行。
首先娘家人就撑不起场面,按照官面上的话就是出生一般,康熙也不怎么喜欢她,属于娶的最早一波人,但受封却是最晚的一波。
您就说吧,连康熙的法眼都没入,哪有那资格挤进九子夺嫡里头?康熙给的封号也就是个多罗郡王,这封号一瞅就差那么个意思。
他自己也是个明白,就没有凑那个热闹,好歹在雍正的手上混了个和硕亲王,算是扳回一局。
老十一,上了家谱,但一岁就死了。
老十二,胤祹,母亲定妃,出生包衣辛者库,就这身份更加低了,包衣这就是家养的奴才,上不了台面,康熙可是讲究出生门第的人。
再有就是老十二打小就丢给了苏麻喇姑抚养,咋说呢?虽然康熙对待苏麻喇姑很好,这都比的上自己的奶奶了,但终究是个下人,这么改换门庭的抚养,其实算是一早就打消了老十二所有的念头。
根基都不再了,还想啥呢?安安静静的当个吃瓜群众,还能落个好不是。
老十五,母亲密妃,他母亲是汉军旗人,就这身份一出生就比别人低一等,您感觉他有希望吗?不能够啊!身份低了,要是满人的身份,这还有那么个意思,毕竟他母亲密妃那也是深得康熙的恩宠,一口气就给康熙生了三个娃,十五,十六,十八都是这位生的,要是没有那么恩宠,也不会生的那么频繁不是。
但先天差那么一点,再加上康熙也没有怎么带他历练过,亲近就谈不上了,而且在康熙年间他就没有捞到啥封爵,到了雍正手上才有了个贝勒头衔。
所以康熙连入门的票都没给他,您感觉他有那资格吗?
老十六,这位比他哥哥要强点,能力有,但同样在康熙时期没咋被重用,到了雍正的时候被过继了一下,给人家亲王博果铎一家当儿子去了。
老十七,电视剧里面有名的果郡王,真实的情况,康熙没瞧上这孩子,压根就没有啥封爵,这就是被影视剧抄起来的一个人物。
这可是雍正铁杆的粉丝,所以在雍正手里头,他还过的去,最后也被封了个亲王。
老十八和老十九这都夭折了,上了家谱,没长大。
从老二十开始到二十四结束,这年龄都太小了,入不得法眼,跟那几个鬼精鬼精的哥哥们比,压根就不是一盘菜,上不得台面,蹲在哪里瞅着就成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康熙朝九子夺嫡时哪些阿哥没有参与?他们的结局又如何?
齐桓公作为春秋时期齐国第15位君主在位42年,他知人善任,重用管仲,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扯出“尊王攘夷”的大旗,联合诸侯,南攻北战,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可这样一位雄心不已的霸主,在晚年重病之际,其五子却忙于争夺大位,致齐桓公活活饿死,死后60多天无人问津,导致尸体生蛆。晚年的康熙目睹皇子们对争夺储君之位也暗流涌动,每每虑及齐桓公的下场,康熙也不禁心有余悸,担心自己身后也会发生血腥的夺嫡大战。事实不幸被康熙言中,康熙晚年就发生了“九子夺嫡”,把康熙搞得焦头烂额。
康熙在位61年,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同时也是清朝生育子女最多的皇帝。他在13岁时生育了第一个儿子承瑞,在64岁时还诞下幼子胤褑。康熙一生共生育了55名子女,其中皇子35人,女儿20人。在这35位皇子中,又有15位皇子未成年就早夭,所以长大成人的只有20位皇子。
九子夺嫡大约发生在康熙四十八年(1708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也就是从皇太子胤礽木兰围场被废到雍正帝继位十余年的时间。在这长达十多年的夺嫡大战中,共有九位皇子卷入其中,分别是:皇长子胤禔、皇二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在太子胤礽二度被废后,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成为皇位的有力争夺者,其中皇十三子胤祥依附于胤禛,而胤禟、胤䄉和胤禵则是八爷党成员。韬光养晦、忍而不发的胤禛取得帝位后,参与夺嫡的皇子们除了胤禛的铁杆胤祥外,其余皇子们的结局都很惨的。除了胤䄉和胤禵在雍正朝被囚,直到乾隆朝才恢复自由外,其余参与夺嫡的皇子们均在雍正朝被幽禁至死。那么还有11位皇子没有参与夺嫡,他们的结局又如何呢?
皇五子胤祺生性纯厚、为人乐善,并未参与夺嫡。胤祺生于康熙十八年,只比雍正皇帝小一岁。他的母亲是康熙的宜妃郭络罗氏,宜妃共生育三子,其余二子分别为皇九子胤禟和皇十一子胤禌。
康熙皇帝对胤祺的仁厚深为赞许,在康熙四十八年时便把胤祺晋封和硕恒亲王。由于胤祺并未参与夺嫡而得以善终,他在雍正十年的病逝,终年54岁。因他性情平和,雍正为他赠谥为“温”。而他的同母弟皇九子胤禟因是八爷党,被雍正圈禁致死。
皇七子胤祐生于康熙十九年,比雍正帝小两岁,他的母亲是成妃戴佳氏,是康熙品阶较低的庶妃。胤祐生性谨慎小心,安于现状,对皇位从无非份之想。他在康熙年间,最高爵位为郡王,雍正继位后,把这位勤勉军务,对自己毫无威胁的七弟晋封为和硕淳亲王。雍正八年,胤祐去世,终年51岁。
皇十二子胤祹,其母为定妃,后由苏麻喇姑抚养。他在二十五岁时与胤禟同封为固山贝子,雍正继位后晋封多罗履郡王,后因事降爵,先降回到贝子爵位,又降到奉恩镇国公。雍正八年的时候,胤祹又恢复郡王爵位。乾隆继位后,胤祹晋封为和硕履亲王。乾隆二十八年,胤祹辞世,终年77岁。
皇十五子胤禑,生母为庶妃顺懿密妃,胤禑出生后便由雍正的生母德妃抚养。雍正四年的时候,胤禑晋封贝勒,后奉命赴景陵守陵,晋封郡王。雍正九年辞世,终年39岁。
皇十六子胤禄,他的生母也是顺懿密妃,他和皇十五子胤禑是同母兄弟。他在雍正元年的时候,继嗣庄亲王博果铎,承袭了亲王爵位。乾隆继位后,胤禄深受器重,任总理事务大臣。但在乾隆四年的时候,胤禄因受废太子胤礽之子理亲王弘暂谋反案牵连,被罢免都统。后又复出任议政大臣。乾隆三十二年,胤禄去世,时年73岁。
皇十七子胤礼,生母为汉人纯裕勤妃陈氏。雍正元年晋封为果郡王,五年后又晋封为亲王,掌管工部、户部等,深为雍正倚重。雍正临终之际,胤礼受命辅政。乾隆三年,胤礼辞世,因身后无子,雍正第六子弘曕继嗣为后。
皇二十子胤祎,生母为庶妃高氏。21岁时,胤祎被雍正封为固山贝子,四年后晋封多罗贝勒。雍正十二年,雍正两次指派胤祎祭陵而胤祎不从,被雍正连降三级,降爵至辅国公。乾隆继位后,胤袆被恢复贝勒爵,并受命为雍正守陵。乾隆二十年,50岁的胤祎辞世。
皇二十一子胤禧,生母为庶妃陈氏。康熙去世的时候,胤禧只有12岁。他虽出生皇家,却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寄情书画。雍正年间晋贝子、贝勒。23岁时随同胤礼协办满洲都统事务。乾隆继位后,胤禧晋郡王。乾隆二十三年,48岁的胤禧病故,卒谥“靖”。
皇二十二子胤祜,生母为谨妃。雍正年间晋贝子、贝勒,乾隆九年病故,年34岁。
皇二十三子胤祁,生母为石氏。雍正八年封镇国公,后晋贝勒。乾隆四十九年晋郡王,次年,胤祁病逝,终年73岁。
皇二十四子胤秘,生母为陈氏。康熙去世的时候,胤秘只有6岁。雍正对这个小兄弟很厚爱,在胤秘不到二十岁时,就便雍正晋封为和硕諴亲王。胤秘25岁时,被乾隆任命为镶白旗蒙古都统。乾隆三十八年,胤秘去世,年58岁。
从以上雍正各位弟兄们最终的结局我们不难看出,雍正作为一个雷霆万钧的铁面君王,爱憎分明,对威胁他帝位的政敌毫不手软,无情打击;对对他毫无威胁的小兄弟们,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