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第二个皇后乌拉那拉氏,为何遭到乾隆皇帝厌恶?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乌拉那拉氏从被乾隆帝厌弃直到去世,剧情可以十分狗血的,也是充满阴险的。

乾隆帝很早的时候就被雍正帝确定为继承人,所以他的婚事,雍正帝都是很上心的。

乾隆帝十六岁的时候,雍正帝为他娶了沙济富察氏之女为嫡福晋,也就是后来的富察皇后(即孝贤纯皇后),不久后乌拉那拉氏也嫁给了乾隆帝,封为侧福晋。

乌拉那拉氏的家族与富察氏家族一样,也是个满族大贵族家族,但乾隆帝明显偏爱富察皇后,而不喜欢乌拉那拉氏,这让雍正帝也感到很无奈。

雍正八年,富察皇后生下了嫡长子永琏,这让雍正帝十分高兴,但他仍感不足,认为乾隆帝的儿子太少了,于是将一个姓高的女子赏赐给乾隆帝。

高氏出身寒微,家族是内务府包衣,但她颇有姿色,乾隆帝十分喜欢,于是请求雍正帝封她为侧福晋,并将她的家族抬入镶黄旗,还将她的姓氏改为高佳氏,一个更接近满族人的姓氏。

镶黄旗,是皇帝直属的三旗之一,高佳氏全家入镶黄旗,可见乾隆帝对她的宠爱。

对于这件事,最不开心的人当属乌拉那拉氏了,他在乾隆帝继位之前,几乎是毫无存在感的,不受乾隆帝宠爱,没有生下任何孩子,还要与包衣出身的高佳氏并肩而坐。

乾隆帝继位之后,对那些在潜邸时期就跟随他的女人们进行了册封,其中富察氏毫无例外成为皇后,高佳氏则出人意料地成为贵妃。

至于乌拉那拉氏,只是因为身份高贵而被册封为妃,封号是娴妃,地位甚至要低于包衣出身的高佳氏,这也可以说明乾隆帝对她的感情淡薄。

娴字的意思是恬静、安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乌拉那拉氏性格沉稳低调,喜静不喜动,可以说是人畜无害的一个人。

而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乌拉那拉氏也确实与世无争,只是保持低调做人,一直到乾隆十年的时候,才熬资历熬成了贵妃。

如果再细细研读历史,我们又可以发现,在乌拉那拉氏被封为贵妃之前,贵妃高佳氏去世了,乾隆帝为她亲定谥号为慧贤。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乌拉那拉氏之所以成为贵妃,既是她熬资历熬出来的,也是乾隆帝对她安分守己的奖励,更是对她虽不受宠但也毫无怨言的一种补偿。

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因丧子之痛而病情加重,不久后去世,皇后之位因此空缺。

乾隆帝在办完富察皇后的丧事之后,便开始挑选皇后人选,当时他最喜欢的妃子有令妃魏佳氏(汉族人)、嘉妃金佳氏(朝鲜族)、纯嫔苏氏(汉族人)等人,尤其是令妃魏佳氏,她可以说是除了富察皇后之外,乾隆帝最喜欢的妃子了。

但问题是,无论是魏佳氏还是其他几名妃子,因为她们的家庭出身和民族成分问题,所以都不是皇后的最佳人选。

想来想去,乾隆帝最后认为选择乌拉那拉氏为皇后最合适,原因有三,一是她出自于满洲大贵族,出身是没问题的;二是她跟随乾隆帝十几年了,资历也够;三是她性格是很不错的,当皇后也合适。

但即便如此,由于乾隆帝不太喜欢乌拉那拉氏,所以没有马上册封她为皇后,而是让她以皇贵妃的身份统摄六宫。

我们都知道,有清一代,皇后在的时候,一般不设皇贵妃,这是为了确保皇后的地位稳固;如果皇后之位空缺,那么皇贵妃是可以设立的,其地位类似于代理皇后,未来大概率可以成为皇后。

虽然只是皇贵妃,但尊重传统、守规矩的乾隆帝,还是给了乌拉那拉氏极大尊荣,不但对她的家人大肆封赏,举办隆重的仪式让妃子命妇给她行跪拜礼,地位形同皇后,甚至开始时常去她寝宫留宿了。

乾隆十五年,在经过了乾隆帝将近三年的考察之后,乌拉那拉氏终于被正式册封为中宫皇后。

不过,乌拉那拉氏虽然成为了皇后,也获得了乾隆帝的一些宠爱,但乾隆帝更多时候是出于尊重和礼仪才对她好的,他的心其实一直都在令妃魏佳氏和其他妃子身上。

而乌拉那拉氏对此也心知肚明,所以她十分识趣,只是极力维护好自己的形象,做一个合格的皇后。

乾隆十七年,乌拉那拉氏终于生下了一个儿子皇十二子永璂,乾隆帝再次拥有了嫡子之后,感到十分高兴,也对乌拉那拉氏的宠爱有所提高,以至于在随后三年时间里,乌拉那拉氏又先后生下皇五女和皇十三子永璟。

至乾隆二十年,由于乌拉那拉氏表现良好,以及连续生下子女,所以她与乾隆帝的感情有所升温,就连她身边伺候的宫女也因此受益,比如说跟着她学宫中礼仪的蒙古女子拜尔葛斯氏被乾隆帝册封为慎嫔,另一蒙古女子和卓氏则被册封为容妃。

可以说,乌拉那拉氏算是彻底坐稳了皇后宝座,而且与乾隆帝的感情还不错,与乾隆帝的生母皇太后钮钴禄氏的关系也处得相当不错,乾隆帝几次巡游江南,都带着她一起伺候皇太后。

实际上,乌拉那拉氏之所以能够赢得乾隆帝的好感,与她极力巴结皇太后不无关系。

举个例子,乾隆二十六年皇太后七十大寿的时候,乌拉那拉氏表现十分活跃,积极组织祝寿活动,甚至手抄无量寿佛经一套(共十二部,超写完需要几个月)献给皇太后,皇太后一生信佛,因此十分高兴,乾隆帝也深感欣慰,特意下诏对她进行嘉奖。

总而言之,皇太后对乌拉那拉氏是十分满意的,也一直在儿子乾隆帝面前维护她,这也是确保地位稳固的最大保障之一。

然而,从乾隆二十七年开始,乌拉那拉氏突然开始失宠,这从当年乾隆帝巡行避暑山庄之时就看得出来,当时乾隆帝与舒妃、颖妃、豫嫔、慎嫔、容嫔无非嫔妃一同用膳,唯独乌拉那拉氏一人独自用膳,这显然非同寻常。

也是在同年,开始盛传乌拉那拉氏出家为尼了,虽然后来被证实是假的,但可以说明她与乾隆帝的感情出了问题,乾隆帝开始厌恶她了。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乌拉那拉氏这么快就失宠呢?

史书上并未没有明确记载,但从清宫档案中我们可以一窥究竟,极有可能是因为乌拉那拉氏与令妃魏佳氏(当时身份是令贵妃)爆发了严重的矛盾,也就是所谓的宫斗(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激烈,影视剧过度渲染了)。

当时的情况是,令妃已经生下了皇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乾隆帝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因此对令妃的宠爱也更甚。

乾隆二十七年正月,乾隆帝南巡江浙,这一次他出人意料地只带了令妃,而没有带乌拉那拉氏。

而就在南巡期间,令妃怀孕了,当年十一月生下她第三个儿子、也就是皇十六子(三岁去世,没有命名)。

或许是因为这件事,乌拉那拉氏感受到了极大威胁,于是利用皇后职权对令妃实施了一些打压,而令妃仗着自己受宠,对乌拉那拉氏也有些不敬。

造成的结果是,乾隆十八年乾隆帝训醒热河,没有带上乌拉那拉氏和令妃,不过令妃倒是可以自由活动,而乌拉那拉氏则被勒令独自居住在汤泉,其实就是闭门思过。

同年七月,令妃带着一帮妃子外出游玩,不过她并没有邀请乌拉那拉氏,可见两人的关系已经非常差了,几乎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为了缓和乌拉那拉氏与令妃的关系,乾隆帝曾让福隆安上书,邀请乌拉那拉氏与令妃率领后妃去热河,两人的关系这才有所缓和。

从乾隆帝的表现来看,他是有意袒护令妃的,对乌拉那拉氏则相对严苛,可见乾隆帝虽然没有废黜乌拉那拉氏,但对她已经开始厌恶了。

到了乾隆三十年,发生了一件大事,使得乌拉那拉氏彻底失宠。

当年正月初八,乾隆帝带着乌拉那拉氏和令妃等妃子第四次巡游江南,途中乾隆帝为乌拉那拉氏庆祝生日,不久后两人还一起包饺子进献太后,面对着家庭和谐、承欢洽庆的情景,乾隆帝十分高兴,写下了不少诗篇。

当年闰二月十八日,乾隆帝来到了风景秀美的杭州,他在蕉石鸣琴用早膳的时候,还特意派人赏赐乌拉那拉氏许多食物,但到了当天晚上用晚膳的时候,乌拉那拉氏并没有出现,陪伴他用膳的是令妃,容妃等人。

根据《乾隆三十年节次照常膳食档》记载,在当天乾隆帝赏食的名单上,乌拉那拉氏的名字被刻意用纸给糊住了,纸上面还写着令妃的名号,可见乌拉那拉氏确实出事了。

那么,乌拉那拉氏究竟出了什么事呢?

在开始的时候,乾隆帝对乌拉那拉氏之事讳莫如深,只说皇后疯了,让福隆安护送她提前返回京城,并换掉皇后宫中所有宫女太监,让一些老实本分的人伺候她,并下令削减皇后的待遇。

等到乾隆帝五月份返回京城之后,乌拉那拉氏的侄子署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讷苏上了个奏折,提到乾隆帝曾在三月给他写了封信,信中说乌拉那拉氏在乾隆帝即将启程返回京城之前,突然萌发了要出家的念头,还私自剪断了头发,这让乾隆帝十分生气,于是下令将其遣返会京城。

前近,朕恭侍皇太后驾临杭州,正欲返回,于启程前之日,皇后忽然想要出家,肆行翦发。身为皇后,所行如此,着实不像话。

在汉人的传统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断发是不孝的体现;而在满人的传统里,只有家人去世了才能断发,所以乌拉那拉氏断发,有诅咒乾隆帝去死的含义,这是让乾隆帝雷霆震怒的主要原因。

那么,乌拉那拉氏究竟为何断发呢?

当时很多人对此都很好奇,有一些王公大臣和皇子甚至跑去询问乾隆帝原因,但他就是不肯说。

第二年九月,乌拉那拉氏在被看管了一年多之后去世,乾隆帝只下令以皇贵妃的礼仪将其下葬,很多人对此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以皇后的利益下葬。

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乾隆帝还下了一道诏书,解释了乌拉那拉氏为何会失宠,以及她的死因:

皇后自册立以来尚无失德。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洽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宫调摄。经今一载余,病势日剧,遂尔奄逝。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乌拉那拉氏是因为对皇太后不恭敬,后来还发了疯,所以才会遭受处罚的,但他绝口不提断发之事,这显然没有说服力。

而在乌拉那拉氏去世十年之后,真相才被揭开。

当时有个叫做都严譄的人,他是察院候选吏员,为人正直,敢于进谏,他写了个奏折交了上去,批评乾隆帝没有善待乌拉那拉氏,还要求乾隆帝为乌拉那拉氏平反。

乾隆帝当然不开心了,于是将严譄给抓了起来,并下令对他严刑拷打,结果他说出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严譄说,乌拉那拉氏被护送回京城的时候途径山西,他那时候刚好在山西遇见了皇后的銮驾,从随行人员处得知了一个消息,说乾隆帝想要在江南立一个妃子,乌拉那拉氏表示强烈反对,但乾隆帝就是不听,气急败坏之下,她便将头发给剪掉了。

三十年皇上南巡,在江南路上先送皇后回京,我那刚在山西本籍即闻得有此事,人家都说皇上在江南要立一个妃子,纳皇后不依,因此挺触将头发剪去

事实上,乾隆帝钟情于江南女子是众所周知的,在他的后宫之中,婉贵妃、怡嫔、怡嫔之妹、禄贵人等出自江南的女子,所以说他在第四次巡行江南的时候,要立一个江南女子为妃子,是完全有可能的。

不过,当时乾隆帝已经五十多岁了,身体已经不如从前了,乌拉那拉氏作为皇后,为了乾隆帝的身体着想,他是有义务、也有权力干涉乾隆帝的私生活的,这与争风吃醋并没有半点关系。

但是,前面我也说了,早在第四次南巡之前,乌拉那拉氏就因为与令妃爆爆发矛盾,而开始遭到乾隆帝厌弃了,只不过乾隆帝为了大局考虑,暂时原谅她罢了。

因此,乾隆帝在南巡途中想要纳一个江南女子为妃子,乌拉那拉氏极力阻止她,这显然会加剧乾隆帝对她的反感,甚至是恶言相加,导致乌拉那拉氏觉得尊严被践踏,这才做出了出格之事。

乾隆帝在诏书中也说了,乌拉那拉氏自立后以来从无失德之举,所以她不可能在第四次南巡途中就突然变了个人,因此所谓的对皇太后不恭敬和她发疯了,都是乾隆帝拿来忽悠别人的。

而乾隆帝之所以要严厉处罚乌拉那拉氏,其实是在新账旧账一起算,乌拉那拉氏与令妃的矛盾是导火索,而她因为反对乾隆帝纳新妃子而断发则彻底引爆了乾隆帝。

据记载,乌拉那拉氏最后的日子特别惨,被关押在皇后所住的翊坤宫中,起初还有十几个人伺候,后来被乾隆帝削减到只剩下两名宫女,待遇甚至不如贵人。

而且,乌拉那拉氏的家族也受到牵连,总之待遇大不如前,她的几个兄弟几乎都被贬黜为平民或者降职了。

最终,乌拉那拉氏在孤寂和惶恐中死去,死时年仅四十八岁。

乌拉那拉氏去世后,令妃的地位开始急剧上升,被封为皇贵妃,成为后宫之主,她的儿子颙琰也被乾隆都秘密立为皇储。

只不过,令妃也是福薄,在乾隆四十年的时候就去世了,但她死后的待遇要比乌拉那拉氏强太多,据说乾隆帝还对她的尸体采取了防腐措施,孙殿英盗掘乾隆帝裕陵之时,就发现她尸身未腐。

乾隆皇帝的第二个皇后乌拉那拉氏,为何遭到乾隆皇帝厌恶?

从乌拉那喇氏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从一开始,她就不是乾隆喜欢的菜,为什么这样说呢?

乌拉那喇氏早在乾隆还是亲王时,便是他的侧福晋。

当时,乾隆正和嫡福晋富察氏你侬我侬情更浓,因此也没时间搭理乌拉那喇氏。

(乌拉那喇氏)

不久后,雍正赐给乾隆一名姓高佳氏的使女,这个使女是汉人包衣出身,身份非常低微,不过她颇有姿容,性情又活泼,所以吸引了乾隆的注意,对她也颇为宠爱。

有富察氏和高佳氏在,乌拉那喇氏的存在感再次被刷低,所以在《清史稿》中,她这段时间没有一件事发生。

雍正去世后,乾隆便将从潜邸便跟着他的女人们分封了位份。

嫡福晋富察氏册立为皇后,使女高佳氏封为贵妃,至于乌拉那喇氏本来没她什么事,不过乌拉那喇氏在潜邸时一直对富察氏恭敬有加,因此看在富察氏的面子上,封她为娴妃。

一个侧福晋居然沦落到还没有一个使女的位份高,也只能说明乾隆对乌拉那喇氏的感情有多么淡薄了。

乌拉那喇氏是个聪明又有野心的人,当然不甘心一辈子就只在后宫做个普通的妃子,但是乾隆对她又相当淡漠,所以她另辟蹊径,巴结皇太后钮祜禄氏。

(崇庆太后八旬万寿图)

皇太后是乾隆的亲娘,乾隆又是个大孝子,搞定了婆婆,儿子不还得听亲娘的嘛。

所以,乌拉那喇氏每天早早起床,到皇太后的宫中问安侍奉,周到细致,时间长了,皇太后觉得她敦厚娴淑,愈发喜欢这个儿媳妇了。

乾隆十年,在皇太后的建议下,乌拉那喇氏被封为了娴贵妃,不过,受封的不止她一个,高佳氏也在这次被册封为皇贵妃,地位始终在她之上。

想要混上人生巅峰,先得有个好身体,高佳氏就差这个,所以在她做皇贵妃没多久,就病逝了。

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由于受不了丧子之痛,在随同乾隆东巡时撒手而去。

两个乾隆最宠爱的女人接连死去,让乾隆倍感悲痛。

就在此时,皇太后提出:六宫不能无主,乌拉那喇氏娴良淑德,有母仪天下之风,当立为皇后。

乾隆也深知后宫需要人掌管,乌拉那喇氏一直帮助富察皇后协理后宫,可以说对管理事务驾轻就熟,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将乌拉那喇氏封为皇贵妃,命她统管六官事务。

次年,乌拉那喇氏被册封为皇后。

乌拉那喇氏凭着努力,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可喜的是,此时乾隆对她态度有所缓和,两人的关系也渐渐融洽,因此在乾隆十六年,乌拉那喇氏诞下了皇十二子永璂,次年又诞下皇十三子永璟,由于连育两位皇子,乾隆对她也颇多赏赐,乌拉那喇氏的人生终于迎来了春天。

(乾隆像)

但是,皇帝毕竟不是哪一个人的?

不久,乾隆便迷恋上了年轻貌美的令妃、芳妃,再加上他又常常对死去的富察皇后念念不忘,乌拉那喇氏对乾隆渐生怨言,两人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感情顿时又恢复如初。

紧接着,发生了一件大事,让乾隆对乌拉那喇氏的憎恨到了极至,不仅收回了她的册宝,还将她打入冷宫。

乌拉那喇氏在羞愤中去世后,乾隆命按皇贵妃的葬礼规格下葬,并不许她入裕陵,也不单独给她建陵寝,只草草地塞在纯惠皇贵妃的地宫一角,不光如此,在她死后,乾隆还命将她的画像悉数烧毁。

乾隆为何对乌拉那喇氏讨厌成这样呢?

据《清史稿》记载:乾隆三十年,乾隆由于连失两子,心情非常低落,决定再下江南散心。和往常一样,他恳请皇太后同往,皇太后很高兴,想到乌拉那喇氏操持后宫多年,还从没有跟随乾隆出巡过,于是带上了乌拉那喇氏。就这样一群人浩浩荡荡出发了,一路上景色怡人,众人都很高兴。

(乾隆南巡)

可走到济南的时候,乾隆想到这是富察皇后去世的地方,顿时难过之极,连写两首诗表达自己的对富察皇后的深情,乾隆是够深情了,乌拉那喇氏可不高兴了,毕竟富察皇后都死了那么多年了,乾隆对她还念念不忘,自己活得好好的,却倍受冷落。

等到了杭州,便发生了“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的事情。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乌拉那喇氏剪头发呢?

在这里先要解释一下,满清一直有奴隶殉葬的习俗,有一种折衷的方法就是剪发代头。这也是为何乌拉那喇氏剪头发会遭到乾隆大发脾气的缘故。

乌拉那喇氏为何要剪头发呢?

据严譄的文字狱案中提到,乾隆想将一名风尘女子带回宫中封为妃,乌拉那喇氏苦劝无效后,为了皇家的颜面,怒而剪发。

当然,由于史书并无记载,究竟是因何事而起,乾隆又讳莫如深,因此直到现在这仍是个谜,但不管怎么说,乌拉那喇氏并没有失德的行为,被乾隆逼到剪发,也只能说是乾隆一定是欺人太甚了。

总之一句话,乾隆绝不是深情之人,这在他对待乌拉那喇氏的点滴之中,完全感受得出来。

乾隆皇帝的第二个皇后乌拉那拉氏,为何遭到乾隆皇帝厌恶?

乾隆其实并不讨厌第二任皇后,也不讨厌她生的儿子。乾隆后来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跟令妃没什么关系。继皇后被冷落,也跟令妃没有关系。至于继皇后跟乾隆有什么矛盾,这个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说法,至今是一个谜。

乾隆继后,辉发那拉氏出身,这个家族是海西女真四部之一,也属于满洲老牌家族。雍正十二年,由雍正做主,当时只有十六岁的继皇后下嫁给当时还是宝亲王的乾隆为侧福晋。注意了,侧福晋不是小妾,虽然侧福晋的地位不如嫡福晋高贵,但也是要由礼部册封,有朝廷定制冠服的夫人。庶福晋才是小妾,不入册,也没有冠服,不经过朝廷册封。

乾隆继位后,嫡福晋富察氏被册封为后,继皇后则被册封为娴妃。富察氏病死后,侧福晋出身的继皇后名正言顺的晋封为摄六宫事的皇贵妃。两年之后,继皇后终于修成正果,被册立为皇后。

从继皇后的晋封顺序看,属于正常册封,乾隆对她并没有刻意的打压,甚至还有点宠爱。尤其是坐上皇后宝座后,乾隆不管是下江南、还是盛京祭祖,亦或是木兰秋猎,都会带着她一起。乾隆要是不喜欢,怎么会带在身边呢?并且,继皇后还给乾隆生了两儿一女,要是不喜欢,怎么会临幸她呢?所以继皇后跟乾隆的关系还是可以的,并不像某些电视剧中说的那样不堪。

至于后来继皇后跟乾隆搞掰,我个人认为应该是继皇后自己的问题。

因为根据史料记载,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和继后下江南。在南巡初期,一切都很正常,两人依旧和睦。并且在下江南的途中,乾隆还为她庆祝了四十八岁的生日。只不过是到了杭州之后,两人发生了争执,继皇后就再也没有露面,被乾隆派人送回了京城。

重点来了!在杭州的时候,乾隆并没有想过要废掉继后。这一点是有记载的,当时继皇后虽然被乾隆派人送回了京城,但是排场并没有降低,继皇后乘坐的船,仍然是乾隆给她庆祝生日时用的大船。并且有司也提前通知了继皇后回京路上的官员,让官员一路请安问好,不能怠慢。

继皇后回到京城后,就把自己头发剪了。但是貌似乾隆也没有计较。在剪头发之后,还给她的侄子讷苏升了官,以示褒奖。

这就很纳闷了,继后跟乾隆吵了一架,乾隆把她送回了京城;继皇后回京后把头发剪了,犯了满洲人大忌,乾隆也没有追究她,并且还给她侄子升了官。这就可以看出,乾隆至少给了继后两次道歉的机会。

但是貌似继后后并不领情,铁了心的要跟乾隆闹别扭,甚至用出家的方式申请离婚。只不过天底下哪有皇后嫌弃皇帝的道理?皇后必须是母仪天下,贤惠恭顺,乖巧懂事型的人设。皇后主动把皇帝给甩了,这让十全老人的面子往哪摆?

于是,当年五月乾隆回宫后,就下令收回了继皇后手中的四份册宝,即皇后一份、皇贵妃一份、娴贵妃一份、娴妃一份,裁减了她手下的部份佣人,等于实质上把她皇后的身份给废黜了。不过乾隆这个时候还是给继皇后留了点面子,再写给讷苏的朱批里,乾隆只是说继后忽然想出家,他没有别的意思,你们家族不要多心。

到了七月份,继皇后病死。乾隆在上谕中也说她自册立以来未有失德之举,只不过在巡幸江浙之时性忽改常,福分不够。这也就是说,乾隆也认为继皇后没有对不起自己的地方。乾隆最早也想挽回她的心,但是继皇后就是铁了心的要跟乾隆闹离婚。乾隆实在没办法了,才拿出了一个皇后剪头发,大不敬,大不孝的罪名把她给废黜了,如了她的心愿。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一桩很正常的夫妻吵架闹离婚的事件。乾隆晚期好大喜功,而继后又刚好更年期发作,所以两人就吵炸了。但是在当时,皇后不能离婚,只能申请被废,于是继后想到了一作到底。这大概是她唯一能想到的,能以和平方式离开的办法。

而站在乾隆的立场,皇后和皇帝之间不是单纯的夫妻关系,更身兼利用关系。皇帝可以不喜欢皇后,但绝对不能轻易得罪皇后。因为皇后背后的利益集团,是足以能给给帝带来的威慑和帮助的庞大势力。所以,乾隆对她的行为一忍再忍,即使是闹到最后也没有正式的把她废掉,只是不再受到恩宠,并且把责任推到了继后身上,仿佛这一闹剧与他无关似的。

说到废皇后,清朝唯一被废掉的皇后是顺治的博尔济吉特氏(废为静妃)。史料上记载,为了废掉静妃,顺治没少跟前朝后宫(主要是孝庄)起冲突。后来还是孝庄太后点头了,顺治才废了皇后。试想,废皇后如此之困难,乾隆也不愿意给找麻烦吧。

关于令妃,乾隆皇帝对她其实也并没有格外的恩宠。她是死后二十年才追封皇后,这一点就远不如继皇后了。或许在乾隆心里,还是原配富察氏跟他最合得来。至于其它的女人嘛,在乾隆眼里或许只是替大清朝延续龙脉的生育工具而已。(说乾隆是因为宠妾灭妻的人,可以退下了)

总的来说,我感觉继皇后跟乾隆闹掰,就是典型的两口子没感情了,而继皇后的胆儿又特别肥,是个有个性的人,她不像富察氏跟乾隆那么合的来,也比不上富察皇后在乾隆心目中的地位。既然合不来,那就里了离了拉倒呗。

乾隆皇帝的第二个皇后乌拉那拉氏,为何遭到乾隆皇帝厌恶?

其实这个事情,还真可以分析一下。

乌拉那拉氏(实为辉发那拉氏),也就是《如懿传》中的如懿,到底怎么得罪乾隆了?咱们还要看看那诡异的一天。

乾隆三十年闰二月十八,这一天出了大事情。

咱们先往前看看,这一年的正月十六,乾隆开始了第四次南巡。这一次皇太后也跟着,还带上了皇后那拉氏和令妃,这样看的话,似乎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去旅游。

往下看的话,确实也是其乐融融,二月初十,是皇后那拉氏的生日,没有任何出事的预兆。

到了二月十八这一天,一大早吃饭还好好的,乾隆还有膳品奖赏给皇后。但是到了晚上,就没有了皇后的名字。

网传是因为乾隆宠幸江南名妓,导致那拉皇后嫉妒生气,剪了头发。乾隆大发雷霆,立刻把那拉氏送回了京城。

那拉氏剪发是真的,但是不是因为“江南名妓”,就不一定了。

(那拉皇后)

我们要知道,那拉皇后在雍正时期就是乾隆的侧福晋,虽然不是乾隆的最爱,但也算一步一步的走到了皇后这个位置,她不可能不懂乾隆的脾气,也不可能不懂“剪发”意味着什么。

风流成性的乾隆找了个“江南名妓”,至于让那拉皇后毁掉自己的一切吗?

这个时候,那拉皇后已经年近50了,后宫之主的位置她也坐上了,而且还已经生了两个皇子。怎么想,也搞不明白什么事情激怒了她。

其实,咱们往后看看,大概就能猜出几分了。

就在乾隆南巡回来几天之后,出了另一件大事,那就是册封令贵妃为皇贵妃。令妃,也就是后来嘉庆帝的生母,当时年轻漂亮,懂事儿招人喜欢。

五月初九封了令妃为皇贵妃,第二天就把那拉皇后的所有册封都收了回来。而且,乾隆虽然保留那拉皇后的名分,却把她的吃穿用度包括下人都裁减了,7月的时候,那拉皇后身边只有2名宫女,这可是刚入宫的常在待遇。

按照史料分析,那拉皇后的待遇,实际上和皇贵妃一样,甚至还不如皇贵妃。

至于第二年她去世之后,更是只享受了皇贵妃礼葬,没有神牌,没有祭享,连画像都被乾隆全毁了。

这一切,似乎都有令妃有关。

(令妃)

和那拉皇后相比,令妃年轻、聪明,深得乾隆和太后的欢心。

我们可以猜测,在第四次南巡的二月十八这一天,很有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让那拉皇后觉得自己“地位不保”。

唯一能让那拉皇后害怕的,可能就是令妃变成皇贵妃。按清朝后宫制度,设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也就是说,皇贵妃只比皇后低一个等级,而且只有一个名额,完全是皇后的“候补队员”。

册封令妃为皇贵妃,就是摆明了令妃有可能接替她的位置。而且,当那拉皇后看到令妃这么讨太后喜欢的时候,更害怕了。

也许这一天,乾隆或者太后与那拉皇后一起聊天的时候,无意中提起了想要册封令妃的事情,一直担惊受怕的那拉皇后一时失去了理智,激烈反对。

本来只是试探一下她的意思,那拉皇后的举动过于激烈,惹怒了太后和乾隆。那拉皇后干脆断发明志,彻底撕破了脸皮。

……

而令妃本人确实很讨人喜欢,长得漂亮,又心地善良。那拉皇后之后,身为皇贵妃的她,虽然没有皇后的称号,但是一样统领后宫,成了实际上的“皇后”。

乾隆皇帝的第二个皇后乌拉那拉氏,为何遭到乾隆皇帝厌恶?

作为皇后,晚年在冷宫郁郁而终,葬礼还不如民间百姓。

1766年7月,乾隆皇帝也55岁了,这一年,他的第二任皇后在冷宫里郁郁而终了。

虽然乾隆并未公开将其废黜,但那拉皇后在冷宫里被限制自由,生活开销也非常寒碜。

死前,皇后身边的宫女已经被裁减到了2人,这和常在的待遇是一样的。

各种的精神和肉体折磨下,那拉皇后在冷宫内呆了1年多就郁郁而终了。

听闻皇后去世,正在木兰围场打猎的乾隆皇帝只命令那拉皇后的儿子永璂回宫。

乾隆宣布以皇贵妃的礼仪来安葬皇后,而那拉的葬礼还不如平民百姓。

那拉皇后的灵柩未能进入乾隆的地宫裕陵,直接埋进了妃园,按照礼制该设的神牌和祭享也统统没有。

她几乎就被默默地下葬了,未曾留下只字片语的痕迹,而乾隆还下令将皇后的画像全部烧毁。

也无祭享,入葬以后也只字不提,比民间百姓的葬礼还不如。

乾隆为何如此憎恶这个皇后?毕竟那拉皇后跟随乾隆30多年,乾隆没当皇帝的时候就是他的侧福晋了。在雍正皇帝时期,乌拉那拉氏被赐予弘历做了侧福晋,弘历登基后,封她做了娴妃。

等到乾隆10年,乾隆才册封那拉氏为娴贵妃,乾隆13年富察皇后死后,才封那拉为娴皇贵妃,让她总管后宫。

再到乾隆15年,富察氏三年丧期满了,乾隆才在皇太后的催促下,心不甘情不愿地封那拉氏做了皇后。

说实在的,就看那拉这个升迁时间表,就知道她很不得宠。

乾隆刚当皇帝,作为侧福晋的乌拉那拉竟然只能评个妃子,另一个包衣出身的却能册封为贵妃。

乾隆登基后,后宫的妃嫔都陆续有了孩子,那拉氏却一直没什么动静,直到后来被册封为皇后,作为高龄产妇才有了身孕。

乾隆身边这么多女人,他一生最爱过的女人,大概也就只有富察氏了,这也是那拉氏不被得宠的第一因素。

作为结发之妻,乾隆对富察皇后非常用情,可惜富察氏因丧子之痛加上身体本身就不好,在乾隆13年就去世了。

皇后死了,乾隆迟迟没有立后,也许在他心中,没人能替代富察氏的位置。

而当时在皇太后的心目中,那拉氏是个很不错的继任人选:那拉氏出身上三旗,地位很高,也有充分的后宫管理经验,对自己也尽心服侍到位,那拉氏不做皇后,还有谁能做?

皇太后催了3年,等到富察氏的三年丧期满了,乾隆拖不下去了,只能奉皇太后懿旨。册封那拉氏做了皇后。

此后,乾隆和那拉氏的关系稍微改善了一些,那拉氏也得到了不少宠幸,在五年内陆续生下两子一女。

只可惜好景不长,那拉氏毕竟快40的人了,人老珠黄,乾隆很快就宠爱上了更年轻漂亮的令妃魏佳氏身上,皇后又被失宠了。

富察氏皇后,始终是横亘在皇帝与那拉氏之间的鸿沟

相比富察氏的温柔贤淑,那拉皇后的性格较为刚烈执拗,就是一根筋的人,这让乾隆有些不是很喜欢。

从乾隆15年到30年,那拉做了15年的皇后,生下两子一女。

而魏佳氏在得宠的这15年里,生下了四子两女,地位也一路飙升,直到升为皇贵妃,仅次于那拉皇后。

这让皇后心里很郁闷,甚至很愤懑,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跟了乾隆这么多年,却不如一个半道来的小姑娘。

15年皇后,最后10年可谓是“伤心+难堪”。

但在那种深宫大院,作为一个皇后,又能怎样呢?

乾隆南巡,帝后爆发激烈冲突,最终皇后惨遭软禁

乾隆30年,乾隆再次举行南巡,这次那拉氏和魏佳氏都陪同前往。

南巡队伍走到杭州时候,乾隆下令:额驸福隆安将突发疯病的皇后护送回京城软禁起来。

其实关于这段变故,皇帝和官方都一直没给出明确的原因,唯一能明确的是:皇后犯了大忌,乾隆大怒。

主流的说法是乾隆想在江南纳一风尘女子为妃,皇后觉得有辱皇家体面,双方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皇后一怒之下剪发以示决心。

而在满洲人的眼里,只有家里死了亲人,女子才会剪发,皇后此举,非常不吉利,尤其是当着皇帝的面。

所以皇帝在诏书里说:皇后犯了疯病。

总之,此后皇后在1年多的软禁后,忧郁而死。

乾隆皇帝的第二个皇后乌拉那拉氏,为何遭到乾隆皇帝厌恶?

在《延禧攻略》中,乌拉那拉氏跟富察氏一前一后进了宝亲王府,富察氏是福晋,乌拉那拉氏为侧福晋。

富察皇后去世后,乌拉那拉氏被乾隆晋封为皇贵妃,掌握六宫大权,后在皇太后的力荐下才被册封为皇后。

乌拉那拉氏对六宫管理得当,却是一根筋,做事循规蹈矩,过于死板。

前有端庄贤淑的结发妻子富察氏,后有机灵古怪令妃,所以皇上对乌拉那拉氏的感情并不深厚。

再到,后来有了袁春望的作妖——乌拉那拉氏莫名背了谋害皇子、毒杀宫女的黑锅,乾隆才对她生了嫌隙,渐生了厌恶之情。

在弘昼夺位计划失败后,乌拉那拉氏对乾隆心灰意冷,挥刀断发。在当时,此乃大不敬、大不孝之举,遂被废去皇后之位,贬入冷宫。

历史上的乌拉那拉氏同样也不受乾隆皇帝喜爱,下场更是凄凉。

乌拉那拉氏于雍正十二年嫁与时为宝亲王的弘历,为侧福晋,比富察氏整整晚了七年入府。

弘历跟富察氏小两口感情笃挚、恩爱无比,所以乌拉那拉氏嫁进来后并未能获得弘历的宠爱。

再加上,乌拉那拉氏的个性比较要强,根本就不是弘历的“菜”。

乾隆二年,富察氏被册封为皇后,乌拉那拉氏只封得一个娴妃。

她深知自己无法获得乾隆的恩宠,便开始巴结皇太后。

富察皇后去世后,在皇太后的决议下乾隆才将乌拉那拉氏封为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职。

富察皇后去世三周年后,乾隆听从皇太后意见将乌拉那拉氏正式册封为皇后。

尽管身为皇后,并为乾隆生了两儿一女,乾隆对她还是非常冷淡——乾隆对过世的富察皇后念念不忘,更何况身边还有年轻貌美的其他嫔妾。

因此,乌拉那拉氏一直对乾隆心存怨气。

乌拉那拉氏被乾隆彻底厌弃是在乾隆三十年正月,那是她第四次陪乾隆南巡。

闰二月十八日,乌拉那拉氏突然被命先行回京。

究竟发生了何事?

原来是乌拉那拉氏发脾气把自己的头发给剪了,清朝的满族人只有在国丧的时候才可以断发,乌拉那拉氏此举犯了大忌,触怒了龙颜。

《清实录》是这样记载的:“皇后自册立以来并无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欢恰庆之时,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因令先回京,在宫调摄”。

关于乌拉那拉氏断发的真相已经无从考究——据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乾隆在南巡期间拈花惹草,还看上了一名风尘女子,想要将她带回宫封为妃子,乌拉那拉氏劝说无效与乾隆发生争吵,乾隆骂她精神有问题,一气之下她才剪了自己的头发。

乾隆原本就不待见她,发生这件事后更是对她厌恶至极,将她打入冷宫。

乾隆到底有多讨厌她呢?

打入冷宫的第二年乌拉那拉氏就死了,乾隆不仅不为所动,对外还说是皇后福薄。

乌拉那拉氏贵为皇后,不仅丧礼的级别比皇贵妃的还低,连自己的陵寝都没有,而是被塞进了纯惠皇贵妃的地宫一侧,堂堂的皇后反倒成了皇贵妃的下属,颜面淡然无存。(电影烂番茄编辑部:恋小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