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早年战功赫赫,玄武门之变立下首功,晚年为何十几年不出门?
尉迟恭虽是武将,而且居功自傲,干了不少违法之事,但在李世民的点拨下,他终于是开窍了,他晚年十几年不出门,还在家花天酒地,这正是他的自保之法。
尉迟恭年轻的时候是个铁匠,隋朝末年各地起义不断,他就在高阳投身军中,由于作战勇猛而被朝廷封为朝散大夫。
后来,刘武周起义,他听说尉迟恭是个将才,于是将其网罗到账下效力,封为偏将。
尉迟恭跟了刘武周两三年,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不过后来李世民征伐刘武周,由于宋金刚的溃逃,致使尉迟恭陷入绝境,他因此不得已投降了李世民。
尉迟恭虽然是降将,但李世民非常欣赏他,任命他为右一府统军,并带他一起去洛阳讨伐王世充。
起初,朝廷觉得尉迟恭是刚刚投降的,不能太相信他,于是在开战前将其关押起来,行台左仆射屈突通甚至建议朝廷杀掉他。
李世民得知这件事,就亲自去将尉迟恭给放了出来,还送给他大量金银财宝,说只要他愿意走,立马可以带着钱财离开,但尉迟恭被李世民所感动,表示会誓死效忠李世民。
就在当天,李世民带着尉迟恭去打猎,刚好碰到王世充带着几万骑兵前来挑战,王世充的部将单雄信发现了李世民,带着一队人马就扑了上去。尉迟恭见状,抢先冲上去护卫李世民,一枪就将单雄信诶挑下马,还保护着李世民冲出重围。
是日,因从猎于榆窠,遇王世充领步骑数万来战。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贼围。
就这样,在一天之内,李世民与尉迟恭相互救了对方一命,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也大大增加。
后来,尉迟恭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先后消灭了王世充、窦建德和刘黑闼等人,立下了赫赫战功,成长为李世民最为依赖的大将。
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斗争进入关键时期,李世民依然犹豫不决,尉迟恭又挺身而出,力劝李世民先发制人,并共同制定了策略。
六月初四,李世民带着尉迟恭等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玄武门后,这才发现中了埋伏,于是赶紧往回跑,李世民便跃马追上去,一箭射死了李建成,但李元吉却逃走了。
后来,尉迟恭带着七十人赶到,他身边一个士卒射中了李元吉腿,李元吉跌落下马,逃到林子里面去了。
李世民在追赶李元吉的过程中,由于马受惊,所以带着他也奔到林子里去了。
后来,李世民还被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了下来,疼得无法动弹。
李元吉发现了李世民,便冲上去用弓勒住李世民的脖子,就在李世民就要窒息之时,尉迟恭又及时出现,他对着李元吉大喝一声,吓得李元吉赶忙松开李世民,还往武德殿的方向奔去,尉迟恭又追上去,一箭将其射死。
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后来,李建成的部将冯立听说玄武门出了事,便带着三千多精锐攻打玄武门,就在这危急时刻,尉迟恭灵机一动,他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割下,然后登上玄武门展示给冯立等人看,冯立等人这才停止进攻,然后作鸟兽散。
而后,尉迟恭又带着军队进入武德殿,胁迫李渊将兵权交给李世民,至此玄武门之变以成功告终。
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杀掉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一命,还吓退了冯立等人,并逼迫李渊让权,这些功劳是别的人没有的,所以事后论功行赏,李世民将其列为第一,还封他为右武侯大将军头衔,赐予吴国公爵位,食邑一千三百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一样多。
李世民登基之后,尉迟恭就开始有些飘了,他自以为功劳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对宰相长孙无忌等人出言不逊,还时常向李世民揭发官员的短处,搞得大家都很不喜欢他。
敬德好讦直,负其功,每见无忌、玄龄、如晦等短长,必面折廷辩,由是与执政不平。
李世民虽然有意袒护尉迟恭,但也要考虑朝堂团结稳定,于是将尉迟恭外放到襄州担任都督,也算是一种敲打吧。
但是,尉迟恭还是改不了性子,甚至越发猖狂。
贞观六年,李世民在京城大摆宴席,宴请宗室和功臣,尉迟恭也回京参加。
在安排坐席的时候,尉迟恭发现有人坐在他上位,他便很不高兴地说,你有什么功劳,敢坐在我上位。
当时李世民的堂弟、任城王李道宗刚好坐在尉迟恭下位,他见尉迟恭生气,便出面解释原因,不料尉迟恭竟然勃然大怒,一拳就打在了李道宗的眼睛上,差点没把李道宗的眼睛打瞎。
尝侍宴庆善宫,时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因解喻之。敬德勃然,拳殴道宗目,几至眇。
堂堂朝廷大臣,竟然在公开场合打人,而且打的还是宗室重臣!李世民因此非常愤怒,便立马停止了宴会。
事后,李世民将尉迟恭找来,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有心学汉高祖善待功臣,保他们子孙平安,但你做了高官之后却不断触犯国法,你不知道韩信、彭越为何被杀吗,这其实不是汉高祖的过失!你要严格要求自己啊,不要到时候后悔莫及!
不得不说,李世民这话说得十分到位,他拿汉高祖和韩信、彭越的故事说事,其实是在点拨尉迟恭,要尉迟恭明白不要以为自己是功臣就可以为所欲为;再就是,李世民虽然有意袒护尉迟恭,但如果尉迟恭太过分,他也不会手下留情的。
尉迟恭也不是傻子,听李世民这话说得很重,便开始感到害怕,回去之后就有意约束自己的行为。
但是时间长了,尉迟恭就开始松懈了,尤其是在贞观十一年,李世民分封功臣的子孙为世袭刺史,尉迟恭被封为宣州刺史,改封为鄂国公,他就更加志得意满了,又干了不少违法的事情。
这些事很快就传到李世民的耳朵里,李世民就将其召入京城对他说,有人说你谋反?
李世民为何会说尉迟恭谋反,这个已经不得而知了,或许是内心的猜忌,或许是听到风言风语。
尉迟恭听李世民这么说,就很愤怒地回答,我确实谋反了!我随你打了几百场仗,身上伤痕累累,如今天下安定了,你就怀疑我谋反吗?
尉迟恭说完,立马脱下上衣,将受伤的地方指给李世民看,李世民看完痛哭流涕,连忙解释说他没有怀疑尉迟恭谋反,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上尝谓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对曰:“臣反是实!臣从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
后来,尉迟恭出任夏州都督,在任上倒也没干什么坏事,但他很幸运地远离了京城的政治斗争。
贞观十七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李承乾因为谋反被废,而侯君集则因为参与谋反受到牵连,他本人被杀不说,家人也被流放。
这件事虽然跟尉迟恭没关系,但让他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玄武门之变功臣的大批量离去,剩下的功臣就变成了政治斗争中各派势力重点拉拢的对象,一不小心就会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尤其是李世民逐渐步入晚年,他对功臣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不再那么心慈手软了,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他是不会再偏袒任何一个人的。
尉迟恭意识到,自己作为玄武门之变中最大的功臣,今后很难避免陷入政治斗争,但他对这些毫无兴趣,也不擅长,所以必须想个办法明哲保身,怎么办呢?
很快,尉迟恭脑海中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他决定急流勇退,辞去所有官职,这样他就可以颐养天年了。
李世民看到尉迟恭的辞呈之后,也明白他的心思,因此感到非常欣慰,于是很痛快地批准了他辞职的请求,但同时也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并让他每月初一、十五进宫朝拜。
也是在当年,李世民命人绘制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头像,尉迟恭名列第七。
可以看得出,由于尉迟恭主动退休,李世民还是愿意继续厚待他的,君臣之间的良好关系因为他的这一举动而得以延续。
只能说,随着尉迟恭年龄的增长,他的智慧也得到了极大提升,才会做出如此决策吧。
后来,尉迟恭住在长安,没事就入宫找李世民聊聊天喝喝茶,日子过得倒也不错。
有一次,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把我的女儿嫁给你,怎么样?
尉迟恭听完很惊讶,因为他那时候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连孙子都有了,李世民为何要将女儿嫁给他呢?
尉迟恭虽然很想娶公主,但他细细思考之后认为这是李世民在考验他,是想看他还有什么非分之想没有。
想到这里,尉迟恭便对李世民说,我的妻子虽然长得丑,但她在我还很贫贱的时候就跟着我了,我不想在我富贵之后就换掉她啊!
李世民听了尉迟恭的话,感到很满意,就再也没提这件事了。
上又尝谓敬德曰:“朕欲以女妻卿,何如?”敬德叩头谢曰:“臣妻虽鄙陋,相与共贫贱久矣。臣虽不学,闻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愿也。”上乃止。
尉迟恭回去之后,深感李世民还没有完全对他放心,又该怎么办呢?
很快,一个计策又浮现在了尉迟恭的脑海中,他开始在家中修建楼台亭阁,找来很多舞姬乐工到家中为自己表演,还时常在家里与妻妾们饮酒作乐,而且没事就不再出门了。
不仅如此,尉迟恭还请来很多术士帮自己炼制仙丹,整天神经兮兮的,完全沉寂在研究如何长生不老这个科研任务当中。
敬德末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尉迟恭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尉迟恭要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只知道享乐还行事荒唐之人,对外面发生的事情没有半点兴趣,这样的人自然就没什么野心了,可以取得任何一个皇帝的信任。
果不其然,李世民听说尉迟恭的种种劣迹之后,不但没有批评他,有时候还会赏赐他一些钱财。
为了完全让李世民放心,尉迟恭还在贞观十九年做了一件更聪明的事。
这一年,李世民准备亲征高句丽,那时候他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尉迟恭入宫听说这件事之后,觉得皇帝带病出征,他作为将领怎能不有所表示呢,于是上书李世民要求带他一起出征。
其实,那一年尉迟恭也已经六十岁了,年纪比李世民还大不少,所以他的这番表态让李世民很感动,于是任命他为左一马军总管,行使太常卿职权,让他随军出征。
击败高句丽回朝之后,尉迟恭立马就上交了辞呈,李世民也很痛快地答应了,他觉得尉迟恭知进退,不贪念权位,自此之后对尉迟恭彻底放心了。
令以本官行太常卿,为左一马军总管,从破高丽于驻跸山。军还,依旧致仕。
而尉迟恭辞职之后,就继续在家养老,李治登基之后,朝廷斗争变得更加复杂化,尉迟恭为了明哲保身,依旧在家闭门不住。
后来,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大批功臣及其后代被清洗,另外还有大量宗室成员也被牵连进去,尉迟恭因为置身事外而得以保全,李治还对他敬爱有加,在他生病的时候下诏追封他的父亲为幽州都督。
658年12月,尉迟恭在家中去世,时年七十四岁,李治废朝三日,亲自为他举丧,并下令所有京城五品以上官员去他家中哭丧。
这样的荣耀,在李治时期的官员之中,很少有人得到,而尉迟恭之所以可以得到,一是因为他是李世民的得力干将,二是因为尉迟恭为人低调,不参与朝堂纷争,为李治省去了不少麻烦。
总结一下:
尉迟恭之所以在晚年长达十六年闭门不出,其实就是为了明哲保身,避免皇帝对他的猜忌,也为了不卷入朝廷纷争,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大智慧,急流勇退的勇气可不是什么人都有的,看看长孙无忌、褚遂良、侯君集、张亮等人的下场就知道了。
尉迟恭原本是个居功自傲之人,还时常违法乱纪,但在李世民数次敲打和点拨之后,他逐渐觉醒,便采取了正确的措施来保全了自己,他的子孙也都得到了厚待,没有人卷入政治斗争之中,所以他的结局算是玄武门之变功臣之中最好的了。
尉迟恭早年战功赫赫,玄武门之变立下首功,晚年为何十几年不出门?
李世民三番两次暗示尉迟恭别作死,然而他压根不知道自己哪里作死了,只得闭门不出来确保自己能够善终。
其实,尉迟恭一开始也是个有为青年,不过随着身份和心态的变化,他才开始走上了作死的道路。
尉迟恭原本只是隋朝的一名普通铁匠,由于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尉迟恭被征召入伍,随军四处平叛。
由于他作战勇猛,悍不畏死,受到军中将领提拔,一直升到朝散大夫。
后来刘武周起兵反隋,因为听闻过尉迟恭的威名,特意招揽其加入自己麾下,做了一名偏将。
对于此时的尉迟恭来说,只要能升官发财,给谁打工不是打工?所以他毫不犹豫的从隋军跳槽到了刘武周这边。
尉迟恭由于作战勇猛,因此得到刘武周的重用,不断升官。
然而,刘武周不自量力挑战李唐王朝,使得尉迟恭后来接连战败,最后被唐军围困于介休县城。
李世民派人对尉迟恭等人进行劝降,尉迟恭一看刘武周是不行了,于是欣然跳槽到李唐,在李世民麾下做事。
李世民对于能得到这么一员猛将很高兴,任命他担任右一府统军。
可惜没过多久便出事了。寻相等和尉迟恭一起归附李唐的将领纷纷复叛。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尉迟恭的叛逃是迟早的事情,于是将他给关押起来,准备将其斩首示众。
最后还是李世民力排众议,将尉迟恭给放了,同时给了他一笔金银珠宝,让他自行决定去留。
尉迟恭此时才明白,人不能光追求利益,如果没有忠诚心,这路是走不长的,此后尉迟恭便一心一意追随李世民。
李世民外出游猎,偶遇王世充的军队,是尉迟恭拼命救出李世民。
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储,李建成重金结交尉迟恭,遭到其拒绝。
这都可以看出,尉迟恭对于李世民的忠心耿耿。
公元626年,突厥大举犯边。太子李建成推举齐王李元吉领兵御敌,得到唐高祖了李渊的准许。
谁也没想到,一场针对李世民的阴谋就此展开。
李世民得到安插在李建成身边的眼线来报,得知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准备在李世民为李元吉送行的时候,除掉李世民。
由于李世民身边的心腹,大多被李渊还有李元吉以各种理由调往别处任职,导致李世民身边已经没什么人了。
李世民只得和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商议对策。
尉迟恭等人毫不犹豫的鼓动李世民先下手为强,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最后,李世民为了自身安全,为了实现多年夙愿,也为了不辜负这群老兄弟,决定发动玄武门之变。
以便一劳永逸地解决皇位继承人问题。
恰好此时,李建成借着星象变化说这是李世民要得到天下的迹象,使得李渊对李世民更加猜疑。
李建成此举应该是想为自己除掉李世民寻找正当借口,然而却使得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李渊召见李世民,提起天象的事情,结果李世民直接扯开话题,说李建成和李渊的后宫妃子来往密切,怕是背着李渊在做些什么。
李世民这招真妙,李渊立刻不管什么星象了,开始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自己孙子。
李渊放走了李世民,接着就召李建成入宫。
李建成得知此事,于是不顾李元吉的劝阻,带着李元吉急急忙忙地入宫解释。
不过他还是保留了一丝理智,特意选择从玄武门入宫。
因为玄武门守将常何乃李建成心腹,李建成从玄武门进宫,自然不用担心生命安全。
可惜他千算万算,万万没想到常何其实是李世民的人。
原来,常何早年曾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早已被李世民收为心腹。
后来,他按照李世民的指示来到长安,投入李建成帐下。李建成安排他出任玄武门守将,他便借此机会收买禁军。
此时,整个玄武门的禁军都是李世民的人。
当李建成和李元吉骑马缓缓进入玄武门的时候,李建成察觉到了不对劲。
他好歹也是带过兵、打过仗的人,此时的玄武门一带太过安静了。
以他的经验,只有军队为了埋伏敌军的时候才会这样,目的是为了避免暴露行踪,打草惊蛇。
李建成第一个反应便是李世民要杀他。毕竟他想除掉李世民,对方自然也会想除掉他。
李建成和李元吉立刻调转马头,准备回去调动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士兵,和李世民拼命。
支持李建成的是关陇集团,而长安城便是关陇集团的势力范围。
因此,李世民在长安城的势力远不如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旦放虎归山,李世民必败无疑。
正是明白这一点,李世民也不藏了,带着手下骑马使劲追赶李建成和李元吉。
一边追还一边和对方喊话,试图分散对方的注意力。
李元吉连射3箭,都未射中李世民,反而是李世民一箭就射死了李建成。
李元吉一看李建成死了,知道大势已去。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这次危机也是他的机会。
既然李世民杀了李建成,那么他只要再杀了李世民为李建成报仇,这太子之位就是他的了。
于是李元吉调转马头,冲向李世民。
恰好此时李世民被树绊倒,坠落马下。
李元吉冲上前来,夺走李世民的弓,企图勒死李世民,李世民危在旦夕。
此时,尉迟恭大喝一声,纵马上前就要救驾。
李元吉受到惊吓,出于本能反应,丢下李世民掉头就跑。结果被尉迟恭一箭射死。
说尉迟恭是李世民的救命恩人,一点也不为过。
此时的玄武门,守军正在和闻讯而来的太子府、齐王府士兵交战,守军明显不支。
就在此时,尉迟恭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丢到太子府和齐王府众人面前。
他们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经不在了,明白自己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了,于是四散逃离,玄武门的危机解除了。
但是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搞定,那就是皇帝李渊。
李建成之所以能够一直压制李世民,就是因为李渊拉偏架。
现在李世民干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很可能因此对李世民发难。所以,控制住李渊势在必行。
此时,李渊正在太极宫的海池中划船游玩。突然看见全副武装的尉迟恭带人冲进太极宫。
李渊急忙命人将船靠岸,向尉迟恭询问发生了什么。
尉迟恭则按照李世民交代的,说是李建成因为和后宫的事情败露,便与李元吉一起起兵反叛,二人已经被李世民斩杀。
由于担心皇帝李渊的安全,李世民特意派遣尉迟恭来保护李渊的安全。
李渊活了这么多年,什么场面没见过。他自然明白所谓的保护,其实就是将他软禁起来。
然而形势比人强,李渊自然不会点破此事。
他连连称赞尉迟恭做得好,赏赐尉迟恭不少财物,明显是想拉拢他。
不过他这是白费劲,尉迟恭对李世民的忠心日月可鉴,不是区区财物就能让其改旗易帜的。
等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尉迟恭乃是头功。李世民封其为吴国公,授予右武侯大将军头衔。尉迟恭一时间贵不可言。
此时,尉迟恭升官发财的愿望已经得以满足,他基本很难再更进一步了,因此他需要找点别的追求。
普通人所图,除了利,就只有名了。很可惜,尉迟恭的人生追求与普通人无异。因此,他开始追求虚名。
仗着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头功,尉迟恭开始飘了。
为了面子,他开始经常指出同僚的错误,通过贬低他人来凸显他高人一等。
而且对方地位越高,尉迟恭越喜欢挑毛病。
房玄龄、杜如晦这种名臣都因为尉迟恭丢过面子,就连和尉迟恭一样,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头功的长孙无忌,都受到过尉迟恭的指责。
长此下来,尉迟恭在朝中可谓是四面树敌,翻车是迟早的事情。
公元632年9月29日,李世民在宫中大宴群臣,在同州担任刺史的尉迟恭特意赶回来参加宴席。
本来吧,这种君臣共饮的场合,就算一些人有什么私怨,也会装作亲密无间的样子,毕竟没人敢坏了皇帝的雅兴。
然而尉迟恭就没有这种觉悟。他发现有人的座次排在他的前面,顿时来气了,质问对方有何功绩?怎么敢坐在他的上位。
任城王李道宗由于和尉迟恭有些交情,加上又是宗室,胆子比较大,特意向尉迟恭解释此事。
谁知尉迟恭根本不买账,认为李道宗竟敢插嘴,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一拳就打在李道宗的眼睛上,差点致使其失明。
他的这一番作为,彻底惹恼了李世民,这场宴会不欢而散。
散席后,李世民派人将尉迟恭叫到自己的房间。
李世民也不废话,他告诉尉迟恭,他之所以善待功臣,是不想重蹈汉高祖刘邦的覆辙。
刘邦登基称帝后,不仅将那些对于西汉有功的异姓诸侯王被一扫而空,一些开国功臣也要么被其打压,要么被其逼反。
刘邦甚至想要杀死自己的连襟樊哙。
李世民一直在极力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他想要留下一段君臣相宜的佳话。
然而尉迟恭做得太过分了,使得李世民意识到对于功臣不能一味封赏,要赏罚分明。如果尉迟恭再这样四处惹祸,李世民只能学刘邦了。
言下之意是,要尉迟恭安分守己些,别再惹事作死,否则无法善终。
虽然史书中没有说尉迟恭事后的反应,但是根据后来事的情推断,他并没有弄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他很可能以为自己不应该在宴席上惹事,扫了皇帝的雅兴。
至于招惹朝臣抬高自己的事情,他应该继续在做。
于是到了公元639年,李世民再次找到尉迟恭谈话。
李世民告诉尉迟恭,有人举报他意图谋反。
李世民会和他说这些,明显就是不相信尉迟恭会谋反,毕竟尉迟恭的忠心,李世民还是很清楚的。
李世民此举其实是想提醒尉迟恭,人言可畏,以及他的人缘真的够差了。
不过很明显,尉迟恭根本没听懂李世民话里的意思,还以为李世民真的相信他要谋反。
于是他很气愤地说,他就是要谋反了。
然后开始述说自己昔日征战沙场,为了李唐江山付出了太多,又露出身上的一块块伤疤,其意思很明显,就是喊冤叫屈。
李世民一看,得了,自己白说这些话了。于是对其一番安抚,就将他打发走了,至于尉迟恭以后会怎么样,李世民懒得管了。
此后几年必定又发生了一系列事情,有不少人出手整尉迟恭。
于是到了公元643年,尉迟恭总算是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不妙了,于是上表申请告老还乡。
李世民自然乐见此事,立刻批准了尉迟恭的请求。
他可不希望自己的老兄弟最后不得善终,除开君臣感情不说,他也不想和刘邦一样,落下个容不下功臣的名声。
回到老家的尉迟恭,整天闭门不出。这说明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一出门就容易闯祸。
万一让人抓到什么把柄,后果不堪设想。
他辛苦大半辈子才争取来的荣华富贵,可不希望就这么没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专心研究长生、享受生活,甚至还特意去学习演奏乐曲。
可见到了此时,他对人生的追求再次发生了转变,他寻求内心的安宁,那些世俗功名利禄已经对其不再有诱惑力了。
也正是拜此所赐,尉迟恭的晚年才得以善终。
唐高宗李治特意为他三日不上朝。追封尉迟恭的父亲为幽州都督,追封尉迟恭本人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
赐予其东园秘器(一种宗室、极少数权贵才有资格使用的棺材),留在京城的所有五品以上高管都要去为其吊唁,最后让其陪葬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可以说,尉迟恭死后得到了一个人臣可以得到的最高殊荣。
最后总结一下,尉迟恭之所以晚年闭门不出十几年,一方面是因为自己频频作死、树敌太多,他要避祸。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心境不一样了,他不再受世俗那些功名利禄的困扰,出门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必要了。
尉迟恭的事迹再次提醒我们,人是在不断成长的,因此人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现在我们很在意的东西,也许在以后看来根本不值一提。
尉迟恭早年战功赫赫,玄武门之变立下首功,晚年为何十几年不出门?
唐武德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内发动军事政变,诛杀了一母同胞的哥哥隐太子李建成和弟弟巢剌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不仅全称参与了“玄武门之变”,在李元吉险些危及李世民性命之时,是尉迟敬德果断出手救了李世民一命并一箭射死了李元吉。在处置完李建成、李元吉之后,又是尉迟敬德带着武器前去唐高祖李渊住处“护驾”,名曰“护驾”,实际上就是以武力胁迫李渊接受既成事实!最终,面对尉迟敬德随时可以杀了自己的窘境,李渊不得不认可了李世民的这场政变,承认了既成事实。不久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继而正式“禅位”,当起了太上皇。自此,贞观之治的大幕正式拉开。
换言之,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不仅功勋卓著,而且还救了李世民一命。否则,恐怕中国的历史都要改写了……事毕,李世民论功行赏,尉迟敬德因功受封吴国公、升任右武侯大将军。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点儿“老本”,贞观初年尉迟敬德开始有些飘飘然、倚老卖老了!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系闹得很僵,将相不和。不得已,李世民于贞观三年将尉迟敬德在放襄州都督,把他支离了朝堂。但是,尉迟敬德并没有就此收敛。贞观六年,尉迟敬德回京赴宴,见有人座次在他前面,便当场发飙:“你们什么功劳?配坐在我老尉迟上座?!”就在这个时候,同为唐王朝开国元勋的宗室任城王李道宗上前说和、向他解释其中原委。谁知尉迟敬德二话不说,冲着李道宗的眼睛就是一拳,尉迟敬德可是“天生神力”,这一拳差点把李道宗给打瞎了……
李道宗不仅是唐王朝的开国元勋,而且还是李世民的堂弟、宗室郡王!正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打狗还要看主人呢!尉迟敬德此举让李世民非常不悦,随即停止了宴会,并语带双关地对尉迟敬德说:“老尉迟啊,你老板我以前读《汉书》,发现汉高祖的功臣能够善终的很少,心里常常责怪汉高祖翻脸无情。因此,我当了皇帝之后一直在尽力保全功臣,希望他们能够富贵万代。但是,你贞观元年之后不断触犯国法,我这才明白为什么韩信、彭越这些人会不得善终了,这似乎不完全汉高祖的过失……”李世民这话已经说得非常明确了,就差捅破那层窗户纸了。尉迟敬德虽然是一介武夫、却不是愚钝之人,李世民的话他大概其也听明白了,瞬时惊出了一身冷汗。
之后,尉迟敬德变得老实了许多,也不敢再倚老卖老了。贞观十一年,尉迟敬德改封鄂国公。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又一次试探尉迟敬德,对他说:“老尉迟啊,有人举报你谋反,咋回事啊?”尉迟敬德听了心中一咯噔:“咋回事?老板这是要收拾我吗?”于是,豁出去了:“对!我就是谋反了。我跟着老板你出生入死,这一身伤疤就是当初留下的!那会儿我手握重兵时不谋反,现在天下太平了,我谋什么反?您当初用我时咋不怀疑我谋反?现在我没啥用了,怀疑我谋反?!”说着说着,尉迟敬德扒开了衣服,露出了一身伤疤!李世民这才自己打起了圆场:“看你说的,我哪能怀疑你啊,这不是相信你才跟你说的嘛! 你别发火啊。”
事后,尉迟敬德大概其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四年之后,尉迟敬德正式上书要求“退休”。李世民看尉迟敬德如此懂事,非常高兴,于是晋封尉迟敬德开府仪同三司虚衔,让他回家养老。此后,尉迟敬德不问政事,在家炼丹为乐。并且,关门谢客,不与外人来往,自娱自乐,最终让李世民彻底放下了戒心,得以善终。显庆三年,尉迟敬德寿终正寝,享年七十四岁。在其去世之后,唐高宗李治追赠其为司徒、并州大都督,并给予了武臣的最高谥号“忠武”!同时,李治还给予了尉迟敬德陪葬李世民昭陵的待遇,可谓享尽死后哀荣!而这一切都是尉迟敬德以十几年闭门谢客、不问政事换来的!试想,如果尉迟敬德不激流勇退、继续恃功而骄,李世民和李治还能不能容得下他,恐怕真的很难说!长孙无忌、侯君集同样是唐王朝的开国元勋,而且长孙无忌还是李治的亲娘舅,可结局又如何呢?
尉迟恭早年战功赫赫,玄武门之变立下首功,晚年为何十几年不出门?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千百年来民间最普及最受欢迎的门神形象,莫过于秦琼和尉迟恭这对唐初名将了。他们不仅给天子李世民当门神,给天下人当门神,尉迟恭晚年更是给自己做起了门神,闭门在家十五年,不问世事,直至去世。
尉迟恭是山西人,和关羽关二爷是老乡,但给人的整体感观,其脾气秉性倒和张飞张三爷一个德性,勇武好斗,脾气火爆。加之尉迟恭对李唐又有天大功劳,就这号人物,晚年能安安静静本本分分的在家养气炼丹欣赏歌舞,确实诡异!
尉迟恭对大唐对李世民的功劳,确实太大。且不说秦王时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太宗时期又西击突厥,东征高句丽,只说在李世民人生最重要的关口——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更是妥妥的第一功臣!
参加玄武门之变的人很多,尉迟恭能居首功,自然有其道理。在鼓动李世民先发制人的人中,尉迟恭和长孙无忌是当之无愧的极先锋。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射杀齐王李元吉,又斩下李元吉和李建成的人头惊散太子党。随后更是奉李世民之命率军入宫,明则保护实则控制李渊,并迫其下诏授权,最终助李世民登上大位。
看看,鼓动皇子造反,射杀皇子又割下皇子首级,还胁迫老皇上,就这魄力,他不居首功,谁居首功?
问题是不但李世民觉得尉迟恭功劳大,尉迟恭自己也觉得自己功劳太大。一次李世民召集文武群臣开 party,尉迟恭见自己的座位上席还有人,立马就不爽了,直接吵吵起来。坐在其下手的李孝恭赶紧过来劝解,尉迟恭不但不领情。还一拳打向李孝恭,差点将其眼睛打瞎。看看这阵仗,老领导李世民还坐在主位上,尉迟恭就敢吵吵又打人,没有天大功劳的底气,他也不敢这么嚣张。
(唐太宗李世民)
不仅如此,尉迟恭还喜欢揭人的短,不给别人情面,就连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等大佬他也不放过。长孙无忌等人他都不放在眼里,其他人更是没得说,于是尉迟恭在朝堂上的人际关系也就极为复杂和敏感。
人际关系差了,谣言就起来了。一次李世民召见尉迟恭,半开玩笑的说:“爱卿啊,有人说你谋反,你解释解释。”皇帝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换成旁人赶紧得磕头认罪好好解释,尉迟恭不然,立马怒了,脱下自己的衣袍,指着身上的无数伤口又吵吵起来。最终李世明也认可尉迟恭的功劳,君臣二人抱头痛哭,只不知是真是假。
尉迟恭的所作所为,李世民自然得有所动作。李世民准备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尉迟恭,目的很明确,监视和笼络。从李世民赐婚我们可以看出,尉迟恭已经渐渐引起李世民的猜忌,因为如果是自己人,就不需要监视也不需要笼络了。尉迟恭总算也明白了,加之自己又比李世民大 14 岁,娶了公主,自己这张老脸也没地方搁,于是婉言拒绝。
尉迟恭的所作所为,李世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次李世民更以刘邦和韩信的故事严厉的教导了尉迟恭一番,尉迟恭彻底清醒。
公元 643 年, 58 岁的尉迟恭提前两年退休,治仕还家,不问世事,直至公元 658 年去世,享年 73 岁。此时,李世民已然去世 9 年。
尉迟恭没有一条道走到黑,关键时刻给自己踩了一脚刹车,这是他个人的觉悟和幸运。李世民曾言要保全功臣们的富贵,对尉迟恭等是又打又拉,但始终没有出手,这种太宗风度也是那个时代的幸运。
幸好龙椅上坐的是李世民,但凡换成老刘和老朱,尉迟恭即便有九个脑袋,怕也是不够砍的。
尉迟恭早年战功赫赫,玄武门之变立下首功,晚年为何十几年不出门?
尉迟恭是唐朝开国大将。他打仗骁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玄武门之变他也是首功。但是为何到了晚年,尉迟恭却十几年不再出门、炼丹修养呢?听我慢慢给朋友道来:
尉迟恭(585年—658年),字敬德,朔州鄯阳县(今山西省朔州市)人,鲜卑族。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尉迟恭早年跟随刘武周与唐军作战,屡败唐军。后李世民率领殷开山和秦琼等大败尉迟恭。武德三年(620年),尉迟恭投降李世民。尉迟恭跟随李世民后,勇冠三军,先后参与平定了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的统一战争,颇有功勋。
玄武门之变建奇功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兄杀弟,又逼迫李渊立自己为太子。尉迟恭全程参与政变,并且在李元吉想对李世民下手的时候,及时赶到,射杀了李元吉,救了李世民。尉迟恭随后进宫面见皇帝李渊,名为保护圣驾,实为李世民上位要挟皇帝李渊。
所以,尉迟恭在李世民发动的军事政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赏赐也很丰厚。
李世民登基当皇帝后,封尉迟恭为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吴国公。
居功自傲,闯下大祸尉迟恭仗着自己武功高强,屡立奇功,还有多次救驾李世民的原因,所以有些居功自傲,没事就喜欢揭发别人的短处为乐,特别是对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更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动不动就当面指责,闹得与群臣不和。贞观三年(629年),尉迟恭被调离京城,任襄州都督。
贞观六年(632年)九月二十九日,皇帝李世民宴请文武大臣,尉迟恭也回京赴宴。饮酒期间,也许是多喝了几杯酒或者被外调不满,就借题发挥,尉迟恭看不惯有人的座次排在他的前面,就借着酒劲指责他上席的人。坐在他旁边的李道宗过来劝解,尉迟恭盛怒之下,失去理智,一拳打在李道宗的脸上,把李道宗打了个乌眼黑。李道宗那可是皇亲国戚,而且多年跟随李世民,是屡立战功的大将。尉迟恭你不看僧面看佛面,不能动手打人,何况这还是皇帝宴请文武大臣的场合!
这下子可惹了大祸。李世民当时气的浑身发抖,脸色苍白,两眼怒视尉迟恭,嘴唇颤抖,哆哩哆嗦,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群臣一看这样,纷纷离席开溜。只剩下呆若木鸡的尉迟恭在那里瑟瑟发抖!
看到大臣们都走了,李世民这才慢慢走到尉迟恭面前,尉迟恭看到皇帝过来,赶紧跪倒磕头!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说:“我也不责罚你。但是有句话需要告诉你,你听后,回家好好想想。”
“我以前读《汉书》,发现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殆尽,能够保全的很少,对此朕很不理解。因此,朕登基以来,一心想保全功臣,让你们子孙都平安富贵。但是,你尉迟恭做了高官以后,飞扬跋扈,不断触犯国法,朕这才明白韩信、彭越等功臣为什么会被杀,这可不是汉高祖刘邦的过错!治理国家,就要严明法纪,赏罚分明。恩惠太多,给的太多,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别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起来吧,回家好好想想去吧!”
幡然醒悟,克己自律尉迟恭失魂落魄的回到家中,意识到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皇帝李世民之所以没有处罚他,也是看在他立功无数,曾经数次救驾有功的份上的情面上的原因。
第二天,尉迟恭向智多星魏征请教良方。魏征指出他以后可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告诉了尉迟恭四个字——以后你要“戒酒、信佛”,可保你一生平安,子孙后代无忧。
尉迟恭幡然醒悟。从此以后,尉迟恭滴酒不沾。家里设佛龛,早晚必拜。
尉迟恭性情大变。每天是该上朝上朝,一句话也不多说。下朝就回家。也不再与人言语为恶。谨口慎言,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
致仕在家,晚年善终贞观十七年(643年),尉迟恭上表请求回家养老。尉迟恭晚年迷信仙丹,炼丹吃药。每天只是在家自娱自乐,不跟外人交往,这种状况至死方休。
显庆三年(658年),尉迟恭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唐高宗李治为他举办了隆重的悼念活动,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要参加吊唁活动!并下召追封尉迟恭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为“忠武”,赐东园秘器,陪葬唐太宗昭陵!
小结:早期尉迟恭脾气暴躁,居功自傲,后幡然醒悟,从此洁身自好。尉迟恭不仅自己做到了,而且还善始善终,他的子孙,在整个唐朝也都平安无事。(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尉迟恭早年战功赫赫,玄武门之变立下首功,晚年为何十几年不出门?
尉迟恭晚年不出门是因为早年“出门太多”,张扬过度了,搞得身边没朋友,皇帝又猜忌。在几次受到惊吓后,才终于幡然悔悟,关起门来享受生活。
尉迟恭在唐朝开国功臣中显得比较另类,一方面他在战场上独领风骚,如天神下凡,另一方面他与同僚们关系糟糕,遭遇多方打击甚至集体构陷。假如他的主人不是李世民,恐怕他的结果会跟韩信、蓝玉等人一个下场。
尉迟恭是鲜卑人,尉迟氏是鲜卑贵族,但尉迟恭出身并不高,他以铁匠为业,大业末年参军,因为战功获得从五品的朝散大夫一职。后来刘武周杀掉马邑太守王仁恭反隋,尉迟恭受到邀请,加入了刘武周。
民间俗语: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铁匠出身的尉迟恭磨练了一副好身板,战场上的经历又让他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再加上他的不要命的作风,妥妥的魔级牛人。
李世民就吃过他的亏。在柏壁之战中,尉迟恭奉命支援屯驻夏县的吕崇茂,李世民令李孝基领兵截杀,结果唐军被尉迟恭杀得输光了底裤,包括李孝基、于筠、独孤怀恩、唐俭、刘世让五位大将被生擒活捉。
战神碰战魔,尉迟恭的精彩表现引起了李世民的关注。后来刘武周败亡时,李世民派人劝降了尉迟恭,从此尉迟恭由魔变神,追随在李世民身边立下一连串炫目的战绩。
尉迟恭有多猛?我们举几个例子。
在征讨窦建德的时候,王世充的儿子牵了一匹青骢马在阵前炫耀。李世民顿时哈喇子直流:真是好马啊。尉迟恭一听二话不说,带领两名部下就直奔敌阵,强夺回了青骢马,还算手活捉了王大公子。
这匹马原本是隋炀帝的御马,后来它载着李世民东征西战,死后陪葬昭陵,即昭陵六骏之一的青骢。
小魔王李元吉很不服气,他跟尉迟恭还单挑了一会。为了增加比赛的难度,李世民给尉迟恭设定了“夺槊”的科目,尉迟恭觉得不过瘾,又自增难度,他去掉自己马槊上的刀刃,让李元吉带着槊刃跟他比拼。
比拼的结果让李元吉丢尽颜面,尉迟恭三次徒手夺了李元吉的马槊。
尉迟恭还是李世民的救命恩人。有一次李世民被王世充包围,单雄信举枪就刺向李世民。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恭在一旁纵马飞跃,他大声呼喊一槊将单雄信刺于马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
如果用两个字概括尉迟恭的一生,除了“勇”以外,另一个字就是“忠”。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开出天价(一大车金银器物和高官厚禄)希望结交尉迟恭,尉迟恭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面对李建成一党的步步紧逼,尉迟恭与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围在李世民身边,日夜不停地劝他赶紧动手,并在事变中再次救了李世民,又射杀李元吉。
其实史书还隐瞒了一件尉迟恭的功劳。玄武门之变针对的对象除了李建成,另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李渊!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尉迟恭头上,他一身血污,出现在李渊面前,把李渊差点吓尿了。
史书记载,很快李渊就传旨:军队听从秦王的指挥。这道圣旨是不是很怪?史书没交代,但很显然,是尉迟恭逼李渊交出了军权。
这项工作其实是拿身家性命作赌注,并且注定会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尉迟恭为了李世民,甘愿犯险干脏活!也正因为如此,事变后尉迟恭与长孙无忌位列玄武门事变第一功臣。
有李世民的信任,又屡立奇功,尉迟恭开始飘了,变得目空一切,这给他带来两个恶果。
第一个恶果,他与同僚关系非常糟糕,除了李世民和秦琼他几乎没有交心的朋友。
在征讨王世充的过程中,原先刘武周的部众们集体反叛,尉迟恭也因此被关押起来。屈突通等人集体向李世民进谏:这家伙太骁勇,心不在这里,赶紧杀了他。好在李世民慧眼识人,他不顾众人反对释放了尉迟恭,让他躲过了一劫。
仗着李世民的信任,他谁都不放在眼里,经常当着众人的面折辱他人,甚至连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他也不放过,搞得所有人躲着他走。
有一次宴席,尉迟恭发现居然有人坐在他的上首,他勃然大怒当众发飙:“汝有何功,合坐我上?”坐在他下首的任城王李道宗想当和事佬,结果尉迟恭居然一拳几乎打瞎了李道宗。
李道宗是什么人?他是李世民的族弟。身份如此显赫的王爷,居然被打成三级伤残,分明是在打李世民的脸。李世民再也挂不住了,他撂下一段杀气腾腾的话:
“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
翻译过来一句话:你要是想做韩信、彭越,我也不妨做刘邦!
这件事发生在贞观六年,贞观十三年,君臣之间又发生了一次不愉快的对话。李世民对即将赴任麟州都督的尉迟恭说:“我听有人说你要谋反,这是怎么回事呢?”
尉迟恭急了:“臣反是实!臣从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今之存者,皆锋镝之馀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
我确实反了!你看我一身伤,不都是追随你留下的吗?如今天下安定,我反个球?说着他脱光上衣,露出伤痕累累的伤疤。
李世民流下眼泪:“正因为我从来不怀疑你,所以才这么跟你说,你不必气恼。”
事实上,从贞观三年起,尉迟恭就很少留在京城,一直在外地担任都督、刺史。按理来说,像尉迟恭这种立下殊勋的人,应该被给个三公的荣誉称号,在朝中担任要职。他被外放,其实释放了两个信号,一是尉迟恭没办法在中央立足,二是李世民不愿意他留在中央。
如果更直白一点说就是,尉迟恭在中央不为同僚所容,也遭到李世民的忌惮!
尉迟恭缺少读书人的涵养和智慧,但不代表他很笨,经历了多次的打击和警告,十几年远离中央的他肯定能慢慢悟出其中的滋味。
于是尉迟恭变了,贞观十七年,58岁的他上疏请求退休回家养老。李世民不做挽留,赐他开府仪同三司,光荣退休。
到这时候估计尉迟恭完全开悟了,他既认识到自己的狭隘与无知,也意识到自己与皇帝之间永远是君臣关系,而不是只谈感情的朋友。
于是尉迟恭释然了,他开始尽情享受生活,反正朝中也没有朋友,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吧!
“敬德末年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
他十六年与世隔绝,专注于研究长生不老,搞庭院建设,玩玩古典音乐,一副退休老干部的模样。他忘了朝堂,朝堂也忘了,就这样尉迟恭活到73岁安然离世。
会不会觉得尉迟恭的晚年过于清冷?其实这是上天给尉迟恭的恩赐!试想一下,尉迟恭一辈子都在皇权身边工作,做了很多犯忌讳的事、该灭族的事、惹众怒的事,他能活下来都是奇迹了,能幸福到老难道不是最好的结果吗?
尉迟恭真幸运,他有一个宽容的主子,又能及时自我反省,还有隐退的勇气。人生就是如此吧,得失永远是平衡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