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之死,是不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计?真相到底如何?
张郃是五子良将中活得最年长的一个。正是因为他的长寿,使得他在诸葛亮时代,成为了曹魏的顶梁柱。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与曹魏方交手的将领里,张郃是最难对付的将领。在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时,正是张郃率领曹魏的中央机动军团,千里赴援,解救了陇西。在街亭之战中,张郃轻松的击败了诸葛亮看重的马谡,使得诸葛亮被迫放弃北伐,撤回了汉中。
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张郃在诸葛亮心里留下的阴影久久不散。以至于魏延要求独立行动时,诸葛亮认为魏延不是张郃的对手,约束魏延,使他不能自由行动。这使得魏延认为诸葛亮胆怯,在心里十分不满。不过,就是这样一位诸葛亮忌惮的将领,最后却蹊跷的死在了诸葛亮的箭下。那么,这中间是否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一、张郃之死。张郃是死于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之时。从诸葛亮的这一次北伐起,他的主要对手换成了司马懿。这是因为曹真病重,魏明帝决定让司马懿代替曹真,都督雍凉两州的军事。从此,司马懿就开始统帅关陇军团,有了自己的军权。
不过,司马懿掌握了都督雍凉军事的权力,可是要切实掌控关陇军团却颇费了很大的周折。这是因为,在关陇军中有张郃这位对曹魏忠心耿耿的名将。司马懿一接管军权,就和张郃接连发生了冲突,直到张郃战死。
司马懿抵抗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诸葛亮在发动第四次北伐时,最初的目标是祁山。司马懿在到达关中后,决定亲自率领主力去救援祁山。诸葛亮在得知司马懿来救援祁山的情报后,从其他道路避开司马懿的主力,分兵攻打上邽。在击败郭淮、费曜之后,占领了上邽。
司马懿在得知诸葛亮的动向后,又回师上邽。在得知上邽有失后,便坚守上邽东山。诸葛亮攻打司马懿,司马懿坚守不出。于是诸葛亮收割上邽的麦子南行。司马懿率军追击,到达西城。这时诸葛亮再次回师要与司马懿交手,司马懿再次登山筑营固守。可是,司马懿的手下却不答应。
最后司马懿只得听从大家的要求,率领军队攻打诸葛亮。张郃率领一支军队攻打王平的营垒,司马懿率领军队攻打诸葛亮的大营。结果诸葛亮被打得大败,张郃因为攻不下王平的营垒也只得撤退。自此之后,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最终粮尽,只得撤退。
司马懿在得知诸葛亮撤退的时候,派张郃去追击诸葛亮。结果在张郃率领万骑追蜀军到木门山的时候,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在战斗中,蜀军万弩齐发,张郃的右膝中箭而亡。
二、张郃与司马懿在战术上的分歧。张郃在战斗中阵亡是历史上记载很确凿的事情,他的死也令当时的魏明帝震惊。魏明帝叹息道,“蜀未平而郃死,将若之何?”可是,我们如果从张郃的死亡的经过来看,就感到张郃的死未必有那么简单。
我们看司马懿和张郃在这一次与诸葛亮的对抗中的表现,就感到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张郃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在和司马懿唱反调,使得司马懿的军事行动举步维艰。
在司马懿率军救援祁山的时候,张郃提出诸葛亮攻打祁山的军队只是蜀军主力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主力在汉中待命。于是张郃建议,司马懿将军队分为前后两军,留一部分军队在后方,监视汉中的敌人,也好与前军照应。
司马懿没有听取张郃的建议。我们可以看到,张郃的这个建议是根本没有道理的。诸葛亮处于谨慎的原因,每一次出兵,都要留下一部分主力在后方,这一次留下兵力在汉中也是平时的惯例。而诸葛亮兵出祁山,他和蜀汉的主要将领魏延、王平、高翔、吴班等都随同出兵,怎么可能会在汉中方面有什么计谋。
况且,战况和司马懿预料的差不多。司马懿率领全军和诸葛亮交战还打了败仗,他再分兵两部分,那不是败得更惨了吗?张郃和诸葛亮交手多年,居然会提出这种建议,实在让人感觉可疑。
接下来就更是蹊跷。司马懿在损失了上邽的麦子后,坚守不出。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得率军南移。司马懿也随着拔营,在后面尾随诸葛亮,企图见机行事。这个时候张郃劝谏司马懿,说我们的策略应该是在这里坚守此地,以持久战拖住诸葛亮。诸葛亮粮食少,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就会撤走,这样我们就能够不战而胜。这一次,司马懿又没有听从张郃的建议。
司马懿追上诸葛亮后,在西城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军队,再次选择建立营垒,坚守不出。按理说,这时司马懿是采取了张郃的建议,以持久战对抗诸葛亮的时候,张郃又再次变卦了。他和全营的将领,一起要求司马懿出战。最终无奈的司马懿只得出战,打了他平生最大的败仗。这一次,张郃再次自相矛盾,先是不同意和诸葛亮发生冲突,要以持久战拖垮诸葛亮,耗尽诸葛亮的粮食。后来又要求出战,和诸葛亮进行决战。这次司马懿听从了张郃出战的建议,遭到了惨败。
最后一次司马懿和张郃的冲突,是在诸葛亮撤退的时候。这一次司马懿要求张郃追击,张郃则说兵法云“归师勿追”,不同意追击。司马懿认为,诸葛亮粮尽退兵,追击会取得很大的战果,所以让张郃追击。结果张郃在追击中,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中箭身亡。
我们看张郃就是临死,也还是与司马懿的意见不一致。司马懿让张郃追击诸葛亮无可厚非。这是因为诸葛亮是粮尽而退,军心难以长久维系平衡。如果被曹魏拖住,很可能会凶多吉少。这种战机是司马懿好不容易等到的。
张郃当然也知道战机难得,可是他公然放弃这种战机,实在难以解释他的动机。再加上张郃本来就怀疑诸葛亮有施展计谋的可能,还是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这就更让人对张郃的行动感到难以理解。正是这些难以理解的情况,让后人对张郃的真正死因感到了怀疑。
三、张郃真正的死因。于是,有人提出了张郃是被司马懿逼上了绝路,借诸葛亮之手杀死的。如果从上述的情况来看,我们会感到,这种说法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
我们看张郃对司马懿的态度,就会感到,张郃对司马懿是有着一种敌意的。其实,司马懿在这次战役中的指挥,中规中矩,没有太大的错失。他采取的就是紧紧盯住诸葛亮,让他无法摆脱自己的控制。针对诸葛亮粮草紧缺的弱点,坚守不战,等到诸葛亮粮尽撤军的时候,再进行追击。如果按照司马懿的作战方针来实施作战,诸葛亮将是极为困难的。
可是,在司马懿指挥的这场战役中,遇到的最大的阻力不是诸葛亮,反而是自己的部下,尤其是张郃。张郃对司马懿的指挥就是一个不配合。他对司马懿的建议,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抬杠,张郃的表现就是一个杠精。司马懿说什么,他就反对什么。甚至不惜出尔反尔,自己反对自己的话。一方面要坚守持久,一方面又和众将逼司马懿出战,结果造成了司马懿的西城惨败。事实证明,司马懿只要接受张郃的建议,就肯定打败仗。
可是,张郃与司马懿到底有什么样的矛盾,致使张郃对司马懿如此抵触呢?其实,这还是由于曹操当年对司马懿的评价造成的。曹操对司马懿一直不放心,在临死前还告诫曹丕,要小心提防司马懿。而张郃作为曹操的心腹爱将,自然也知道曹操对司马懿的评价,因此天生对司马懿有着戒心。
在司马懿接替曹真的职务时,就有人对司马懿的任命进行了干扰。他们向魏明帝建议,说诸葛亮不足惧,因为他的军队没有辎重,缺乏粮食,只要将上邽的麦子割尽,诸葛亮得不到粮食自然就退走了。魏明帝没有采纳这些人的意见,坚持任命了司马懿。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的意见和张郃的意见如出一辙,可以想见,这些人和张郃一样,都不愿意让司马懿掌握军权。于是,张郃就在战役中,反复给司马懿增加困扰,好让他知难而退。这种情况,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自然看得清清楚楚。
司马懿在蛰伏很长的时间后,历经曹操、曹丕两代君主,这才终于初次掌握军权。对于有野心的他,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司马懿为了将来打算,也必须要掌握关陇军团这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要掌握关陇军团,就必须收服军中最关键的人物张郃。如果真的收服不了张郃,那么就只有除掉他。
因此,在战役中,张郃逼得司马懿出战,惨败于诸葛亮。在诸葛亮撤退的时候,司马懿也依葫芦画瓢,逼着张郃追击诸葛亮,使得张郃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而战死。不过,司马懿可能也没有料到张郃会在这次追击中战死,这只是他收服张郃的第一步。不过这样也好,让司马懿省了很多的手脚。
在张郃死后,司马懿对关陇军团进行了清洗,培植自己的势力,最终掌握了关陇军团。在以后的岁月中,关陇军团给予了司马懿很多的帮助。虽然经过曹爽时代,司马懿离开了关陇军团,可他的影响依然存在。其他人统领关陇军团,部下军纪散漫,根本就不听从指挥。等到司马昭统领关陇军团,马上军纪井然。从此我们可以对司马氏对关陇军团的影响可见一斑。这一切,都起源于司马懿对关陇军团的管控。
结语:我们从历史记载来看,张郃的死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他是死在与司马懿对军权的争夺中。作为曹魏的忠心耿耿的忠臣,他受曹操的影响,对司马懿有着天生的戒心。为了曹魏的江山,他不放心将军权交到司马懿的手中。
司马懿也看出张郃的态度,他当然对张郃的建议不予以采纳。在觉察出张郃的用心后,司马懿为了控制关陇军团,就必须收服张郃才行。逼张郃出战追击诸葛亮,就是收服张郃的开始。但是,司马懿也没有料到,张郃竟然会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而死。这使得司马懿免去了一个心腹大患,司马懿也因此开始了控制关陇军团的行动,最终让关陇军团成为将来篡位的最大助力。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张郃之死,是不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计?真相到底如何?
虽然司马懿这人不是什么善类,对历史进程也没有好的影响,但是要说司马懿借刀杀人害死了张郃,还真是抬举司马懿,贬低张郃了。
张郃死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也被称为卤城之战,这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第一次面对面交战,同时也是诸葛亮与张郃第一次交战。
司马懿刚出兵没多久,曹魏原来的西部战区司令官曹真病死,司马懿被皇帝曹睿从荆州前线空运到关中前线接任刚刚去世的曹真,成为曹魏关中军团的最高指挥官,同时也成为张郃的顶头上司。
诸葛亮是从祁山道出发的,诸葛亮刚出发没多久,作为常年镇守关中的曹魏征西车骑将军张郃来说,与蜀汉及诸葛亮的对抗,颇有经验,张郃还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攻破了马谡把守的街亭,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
作为有经验的老将张郃,给刚刚空降关中的新任主帅司马懿提几个军事建议,再正常不过,张郃建议司马懿分兵镇守后方的雍、郿等地,因为张郃明白诸葛亮诡计多端,担心又是声东击西之计,但司马懿不以为然,拒绝了张郃的意见。
这也没有什么,上司与下属意见不一致,很正常,当初魏延提出子午谷进军,诸葛亮不也没当回事吗?
卤城之战堪称三国历史上最经典的诱敌之战,是诸葛亮一生中军事才能的最大体现,想要了解司马懿是不是借刀杀人害死了张郃,就得了解一下卤城之战是怎么打的?
诸葛亮率领大军到达祁山堡时,分兵围住了祁山堡魏军营垒,留下一部分蜀军围住祁山堡,诸葛亮刚绕过祁山道接着继续沿祁山前进,进到上邽时,抢收了魏军在上邽种的麦子,不久在上邽与司马懿的主力相遇,两军沿着渭水对峙,按常理来看,诸葛亮是主动进攻方,司马懿是防守方,但是两军就是不开战。
诸葛亮一退,司马懿就追,诸葛亮一进,司马懿就退,但始终保持距离,不开战,要知道诸葛亮可是深入敌后啊,魏军的祁山堡虽然被围,但并没有被攻克,还是有风险的。
于是两军就这么奇怪的玩躲猫猫游戏,要知道司马懿做事情向来雷厉风行,比如七天急行军1200里,不带一丝停留,干死孟达,比如司马懿平辽东,三个月时间出发,三个月时间平定,三个月时间回军,一带一丝泥水,干净、利索、迅速是司马懿的特点,怎么对诸葛亮如此放不开手脚。
只有一个原因,司马懿没有找到诸葛亮的破绽,于是诸葛亮边走边退,司马懿边走边追,等诸葛亮退到卤城,不退了,然后就发生了一件令司马懿根本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
诸葛亮撤去了祁山堡蜀军的包围圈,全部退到卤城,诸葛亮让王平守卤城的南边,自已亲率主力率卤城的北边与司马懿对峙。
祁山道在卤城的南端,是诸葛亮回军的必经之路,同时魏军据守的祁山堡也是蜀军粮道的致命威胁,诸葛亮等于把自已完全暴露在魏军的前后夹击之下,而且粮道还有被魏军切断的风险!
这种部署,按以往来看,就是作死的节奏,可这事发生在诸葛亮身上,司马懿怎么也不相信,名闻天下的诸葛亮会犯这种错误,没多久,魏军就切断了蜀军从汉中而来的粮道,等于是诸葛亮陷入了被魏军前后夹击,并且粮道被切断的险境,司马懿也懵逼了,想不通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
魏军其他将领看到诸葛亮如此部署,纷纷向司马懿请战,司马懿是个老狐狸啊,魏军将领越是请战,司马懿越是不准,所以还被魏国将领嘲笑为“畏蜀如畏虎”。对峙到最后,司马懿实在忍不住了,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歼灭诸葛亮的大好机会,于是派张郃率军攻打蜀军南营,自已则率军攻打蜀军北营。
战争一开打,没多久结局就出来了,张郃攻不下王平据守的南营,而在卤城北边与诸葛亮交战的司马懿损失惨重,据《汉晋春秋》记载:
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简单的说,就是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率军迎战魏军,大破对方,获得首级三千颗,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败退回营。
魏军虽失败,但并未逃走,而是继续与蜀军对峙,这之后司马懿再也不敢出战了,诸葛亮又重新包围了祁山堡,之后就是李严向诸葛亮表示没有粮草了,赶紧退军,诸葛亮于是率军后退。
诸葛亮一退,魏军又追了上来,据《魏略》记载,是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的,没有想到张郃膝盖中箭身亡,就这么死了。
是不是司马懿害死的呢?
并不是。张郃从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参军,光是军旅生涯就有47年,就算张郃20岁参军,当时张郃的年龄已经67岁了,47年军旅生涯,这军事经验要多丰富有多丰富,就算司马懿有意要害张郃,张郃就会这么傻的去送死吗?
张郃都已经年近七十了,司马懿就算想害张郃,还要用这种手段吗?就算司马懿是上司,但也是刚调到关中,一来就把自已手下大将给害死了?司马懿能一手遮天吗?不可能的,魏军中总会有人不服,况且曹魏皇帝又是英明的曹睿,司马懿敢耍手段,不是过早露出狐狸尾巴吗?
要知道张郃在史书中可被记载为善于识变,长于利用地形,连刘备、诸葛亮等人都非常忌惮张郃,这么容易张郃就会中计,况且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撤退途中,魏将王双也是追击诸葛亮被杀,张郃难道还不知道吗?
再说了,卤城之战,连司马懿这种老狐狸都能上当,张郃会傻傻的追击诸葛亮而被杀吗?就算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张郃不能追慢一点?不能不要进入地形有利于伏击的地区吗?
张郃之死,在任何一本史书,都没有说是司马懿害死的,从事件本质上来看,也不存在这种可能,打了败仗总不能暗地把自已手下干掉吧。
唯一的可能就是诸葛亮设下连环计,让张郃看到了追击的可能性,穷寇莫追,不是不追,而是没有发现破绽,如果发现破绽任何看到机会都会追,哪怕是张郃。
所以真相应该是这样:司马懿派出张郃追,张郃不想追,不过有军令,张郃也只能追,不过张郃一直提高警惕,并不敢追得过近,也不敢进入复杂地形的地区,诸葛亮起初后退时队伍排列的很整齐,最后蜀军故意露出破绽,比如丢掉旗帜,脚印错乱,让张郃看到蜀军阵形已乱,机会来了,张郃善于识变,说的就是随机应变,马上作出判断,现在能追了,结果一追,还是中计,膝盖中了箭,再加上年龄太大了,于是就死了。
这一切,与司马懿没什么关系。
张郃之死,是不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计?真相到底如何?
张郃之死最多是司马懿判断失误,绝对不是借刀杀人。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兴兵北伐,出祁山攻打陇右。由于大司马曹真此时病重,所以魏明帝曹叡命大将军司马懿前往长安,都督雍凉魏军迎击蜀军。
不久蜀军因为粮草不济撤军,司马懿命张郃率军追击。张郃认为兵法有云“归军勿追”,不宜追击蜀军。但是司马懿却固执己见,强行命令张郃出兵。结果张郃果然中计,在木门道遭到蜀军伏击,中箭而死。
现在有一些人认为司马懿其实是已经预料到蜀军有埋伏,让张郃去追是想借刀杀人,故意害死忠于曹魏的张郃,为日后夺取曹魏江山做准备。不过这个说法其实有些想当然了。
司马懿不可能预见到自己有夺取曹魏军政大权的机会。司马懿后来确实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了顾命大臣曹爽,控制了曹魏军政大权。而他的孙子司马炎更是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夺取了曹魏江山。
然而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前提条件是魏明帝曹叡死太早,死的时候只有35岁,太子曹芳还年幼,所以司马懿和曹爽被任命为顾命大臣,辅佐朝政。如果魏明帝多活几年,那么未必需要顾命大臣辅政,有也未必是司马懿和曹爽。
曹叡死于公元239年,比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足足晚了八年。张郃死的时候,曹叡只有27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且司马懿比曹叡足足大了25岁,正常情况下司马懿不可能想到曹叡会死在自己前面,更不会想到曹叡会在八年以后就英年早逝,自己还有机会出任顾命大臣。
所以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不可能为自己夺取曹魏军政大权做准备,自然也不会因此杀死张郃。
张郃之死,单纯只是司马懿误判。司马懿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了,不过和诸葛亮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因此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是屡战屡败。
司马懿到了长安以后,留费曜、戴陵率精兵四千守卫上邽,自己率大军前去救援祁山。张郃认为要分兵驻守雍州、郿县等要地,司马懿不听。结果诸葛亮留下部分部队包围祁山,自己率军攻打上邽,击败郭淮、费曜等部,夺取了上邽的粮草。
司马懿匆匆率军回援,诸葛亮引军后退到卤城,两军对峙。张郃建议派军袭击蜀军后路,司马懿还是没有听取他的建议,而是兵分两路和蜀军决战,结果再次被诸葛亮击败,损失惨重。蜀军“获甲首三千级”。司马懿大败而回,坚守营寨不敢再战。
司马懿第一次都督雍凉两战两败,自然是脸上无光。所以在蜀军粮尽退兵时他自然想扳回一城,以建立自己的威信。只是没想到诸葛亮这个时候还能用计反杀,司马懿又败了一次。
所以张郃之死的原因很单纯,只是司马懿玩不过诸葛亮而已,不用找其他理由给他粉饰。
张郃之死,是不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计?真相到底如何?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张郃之死本来在历史上就是疑点重重的案子。张郃之死在历史上的记载是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攻打祁山,当时的司马懿和张郃带着军队救援祁山,双方最终在上邽对峙,最后诸葛亮因为粮尽撤退之际,张郃帅兵追击,在木门道张郃被蜀汉军队射中右膝,最后伤重去世。但是是张郃主动出击追击诸葛亮,还是司马懿命令张郃出击,在史书的记载里也是有不同说法。按照《三国志张郃传》的记载很简单就是平淡的叙述张郃追击诸葛亮,最后被蜀军射杀去世。但是在《魏略》的记载里是司马懿在诸葛亮退兵之后,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张郃争辩说“兵法有云围攻城池一定要看放开一路,而且追兵勿追。”但是司马懿不同意,张郃只得服从兵法追击蜀军,最后在木门道被蜀汉的伏兵射中一箭,随后伤重去世。在《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同样也是如此,司马懿强令张郃追击撤退的蜀汉军队,最后被蜀汉伏兵射杀。历史的记载就这样,不过我认为《资治通鉴》的说法是对的,为什么?且听我一一道来。
首先我们的明白一点,司马懿不是不懂军事的书生,相反他的军事才华和谋略在当时确实是一流的人。此前司马懿在荆州镇守期间,击败诸葛瑾和张霸的北伐,并且斩杀张霸。随后又在孟达想投靠蜀汉,十六天平定叛乱,可见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很高。司马懿对于军事的理解不差,要知道诸葛亮撤退的路线是陇西,陇西多山现在是属于甘肃南部,这样的地形极易设置伏兵,司马懿不可能不知道此地追击诸葛亮的危险性,而且就在不久前的卤城司马懿等人还被诸葛亮打的大败,此刻让张郃前去追击蜀汉军队,真的不畏惧诸葛亮的伏兵吗?
其次司马懿在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一直不敢和诸葛亮正面交锋,在诸葛亮围攻祁山堡垒的时候,曾经魏军和蜀汉在上邽相遇,魏军大败,司马懿到达上邽之后便是修建营寨,拒不出战。随后司马懿在诸葛亮撤退到卤城时,也追击到卤城,但是司马懿依旧带着部队上山修建营寨,和蜀汉军队对峙,也是不出战。当时的张郃和各个将领都要求出战,但是司马懿坚守不出,被曹魏将领嘲笑畏蜀如虎。最后司马懿迫于压力和按耐不住,便带领军队和诸葛亮交战,但是大败而归,从此司马懿再也不敢和诸葛亮交锋,退回上邽。但是司马懿在大败之后,蜀军粮尽撤退,司马懿却要求张郃追击,而没有设置接应的将领,张郃孤军很有可能被埋伏,司马懿不可能没有注意到。
最后张郃本人也是有勇有谋的五子良将,在司马懿下令追击之时,张郃据理力争,但是司马懿强令要求,张郃无奈出兵,这才是疑点。
但是此时距离司马懿的高平陵政变还有十八年,我只能够做一下三个推断- 司马懿发挥失常,作为名将的司马懿在这次战争中第一次和诸葛亮交锋,军事指挥失常,也就是能力不行突然犯错。也就是出现了军事指挥失误。
- 司马懿在带领军队和蜀汉军队对峙时,张郃等人曾经嘲笑司马懿畏敌如虎,而且司马懿是在曹真去世之后才来到关中,根基不深,于是司马懿对久在关中领军的张郃在军中很有影响力,司马懿有意除掉张郃建立自己在关中的权威和势力。
- 就是司马懿老奸巨猾,此时就想除掉名将张郃 为后来的谋朝篡位建立基础,因为这也符合司马懿的性格,高平陵政变时,司马懿脱离朝政十年,又是70岁的老翁,而且爵禄很高,谁能够想到司马懿暗养死士三千,并且意图推翻曹魏呢?
张郃之死,是不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计?真相到底如何?
根据第四次北伐战役的全过程来看,张郃好像是被司马懿害死的。因为张郃的每次进言都是正确的,但司马懿仿佛故意要跟他作对,每次都不采纳,最后更是逼着他去追杀蜀军。张郃深知“归师勿追”的道理,知道追过去准没有好的结果,他明显不愿意去追。无奈官大一级压死人,张郃被迫领兵追赶,果然中了埋伏。
那么?张郃之死,到底是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呢?还是军事指挥失误无意为之呢?张郃,字儁乂,冀州河间国人。早期从事于河北军阀袁绍,因功迁升为宁国中郎将。官渡对峙期间,张郃是袁绍方的主要将领之一。但袁绍一意孤行,几番不采纳他的进言,又得狗头军师郭图的无端进谗。袁绍渐渐猜忌张郃。
无奈之下,张郃与高览投靠了曹操。曹操得张郃,如鱼得水,喜不自胜。给他拜将封侯,分给他兵马,让他去攻打邺城。从此,张郃得逢真主,南征北战,功绩累累,仕途坦荡,平步青云。
曹操在世期间,张郃被拜为荡寇将军,与夏侯渊搭档镇守汉中,他在军中的威望地位仅次于夏侯渊。夏侯渊死后,曹操让张郃总督汉中军事,并假以符节。
这时候的张郃,逐渐在取代夏侯渊的地位,往曹魏第一大将方面在发展。
公元220年,曹丕接替魏王,任命张郃为左将军,进封都乡侯。曹丕称帝后,又进封张郃为鄚侯,县侯级别。
公元228年,诸葛亮陆续发动北伐战役。第一次北伐,曹睿令张郃统率五万大军,于街亭与马谡交战。结果大败马谡,诸葛亮被迫班师还蜀。
曹睿重赏张郃,增加其食邑一千户,共计四千三百户。他的封邑,比同时期的大将军曹真高了将近两千户。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数万大军包围陈仓,曹睿第一时间召张郃进京,分给他三万军马,并分派武卫、虎贲两个营护卫张郃。
临行前,曹睿与张郃讨论陈仓的情况。张郃认为,诸葛亮十天之内必定撤退。结果果如张郃所说。
曹睿对张郃大加赞赏,于是进封他为征西车骑将军,很明显,曹睿是想将张郃培养为一方统帅。而张郃在关中军的地位以及威望,仅次于大司马曹真。
公元231年,曹真病逝,张郃在关中军的威望地位无人能及。换句话说,他是最有可能接替曹真的候选人,而且没有之一。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睿召司马懿由荆州入关中,统领张郃、郭淮、费曜、戴陵等人。期间张郃数次进言,皆被司马懿拒绝。
第一次:
司马懿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张郃欲分兵驻雍、郿。司马懿不听张郃的建议,执意集合全军进攻祁山,结果郭淮、费曜被打得大败。
第二次:
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张郃的这条计策,是趁诸葛亮久不得战,且孤军深入,粮草缺乏,出奇兵到蜀军的后方,将其击败。但是!司马懿并不采纳,他不但不采纳,反而是缓追,有意尾随蜀军。当他想发动进攻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被魏延打得大败而逃。
第三次: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经过前几次的碰壁,这一次,张郃索性搬出了孙武子的《孙子兵法》。“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但司马懿仍然不考虑。一定要张郃去追赶,张郃迫不得已,只能硬着头皮上。结果一战而亡。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从来不考虑张郃的进言?为什么逼着张郃去追击诸葛亮呢?他有害张郃的动机吗?个人观点!司马懿有迫害张郃的动机!
首先!张郃、郭淮、费曜、戴陵四将,是大司马曹真的老部下。这四人在关中军的威望地位很高。而张郃,更是这四人之首,是继曹真之后的关中军的第一领袖,是接替曹真的最佳人选。
张郃常年带领关中军与蜀汉周旋。他对关中地区的情况,以及对蜀汉诸葛亮、魏延等人的理解,远非司马懿可比。
况且他是一员儒将,胸有韬略,腹有良谋,且能独当一面。有多次统领数万大军的经历,曾多次与诸葛亮直接交锋,且屡有胜绩。张郃对蜀国知己知彼,屡有胜绩。
反观司马懿,从荆州临时调防过来,他对关中的情况,以及对诸葛亮等人的理解,远不如张郃深刻。他在关中军的威望,同样不如关中军的老领导张郃。
相比之下,张郃有绝对的优势。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关中军的第一领导。换句话说,他直接威胁到了司马懿接管关中军。
所以司马懿要给张郃穿小鞋……
张郃之死,是不是司马懿借刀杀人之计?真相到底如何?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我认为张郃之死纯属意外,与司马懿没有必然关系,但他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
众所周知,身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不仅有勇有谋、而且善于排兵布阵。
起初追随袁绍,因知其并非明主,遂投曹操,得以重用,历经曹氏三代,作战无数,且取得了不朽的功勋。
关于他与司马懿的联系,还得从孔明第四次北伐说起。
当年司马懿受曹睿之令,到前线统领将士抵御蜀军,张郃便是其中的一位大将。凭借着多年的作战经验,他数次向司马懿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就曾说过:蜀军远道而来,我军坚守不战,另外分兵绕到敌后,出奇制胜。此论却未受到司马懿的接纳,最终引发曹军上下将士不满。
而后,诸葛亮生出一计,三次安寨扎营,直到退至祁山,张郃在司马懿的命令下前去追击。可兵法有言:归军莫追。张郃劝说司马懿不得,只好率军前去。即便再谨小慎微,依然着了孔明的道,当张郃所率军队到达木门谷时,遭到蜀军伏击,大战一触即发,就在乱军之中,张郃的右膝被乱箭射中,不治身亡。
由此可知,张郃的死乃是意外,试问两军交战哪有不伤亡,但司马懿也有一定的责任,身为统帅,未能明察秋毫,且不听谏言,使得一名虎将无辜牺牲,实为之过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