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手握30万精锐,苦战八年,为何没能恢复汉人天下?
吴三桂是历史上最苦命的造反者之一,明明握着一手好牌,结果被一群猪队友和搅屎棍给坑惨了。
顺治帝去世之后,吴三桂十分伤心,便带着大部队到京城奔丧,一路上声势浩大,所到之处庄稼全部被践踏,百姓也纷纷远而避之。
京城的文武大臣听说吴三桂要来了,害怕得要死,所以关闭城门,在城外设置灵棚供吴三桂祭拜,还以康熙帝的名义下旨,让吴三桂祭拜完之后立马返回。
清廷为何这么害怕吴三桂?还不是因为吴三桂势力大,又很骄纵,文武大臣们都担心他趁机造反,所以不让他进城。
事实上,清廷的担心不无道理,自从吴三桂坐镇云贵之后,其势力也越发强盛,他拥兵数十万,在辖区内有高度的自治权,俨然是一个国中之国。
不仅如此,由于吴三桂名义上是清朝的臣子,所以他的军队是要朝廷养活的,每年军费高达900万两白银,三藩军费加起来一共有2000万两之多,清朝一半的赋税都交给了三藩,所以负担特别大。
而吴三桂一边拿着朝廷的钱,一边在境内做垄断经营,买卖盐铁茶,大发横财,甚至还自己铸造钱币,不准清朝的货币流通。
到康熙十二年的时候,三藩及其部众所占领的地盘,占到了清朝将近一半土地,对清廷的统治造成了巨大威胁,所以康熙帝决心撤藩。
可是,康熙帝毕竟年轻,做事太过于着急了,他下令裁撤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结果吴三桂坐不住了,他担心自己迟早被撤藩,所以干脆提前起兵造反了。
而吴三桂也着实生猛,很快就拿下了贵州全境和湖南大部,清军只是集结在长江以北的武昌和宜昌等地,不敢渡江跟吴三桂大军作战。
吴三桂先拔头筹,其他人就开始蠢蠢欲动了,福建之耿精忠和广东之尚之信先后加入吴三桂的反叛大军,还有吴三桂的部众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人也纷纷起兵响应。
这还没完,随着起义大军声势越来越大,四川的苗民,察哈尔蒙古布尔尼和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也开始起兵响应吴三桂;还有明朝宗室和一些从事反清复明的组织也见缝插针,明里暗里支持吴三桂;就连远在台湾的郑经也看到了薅羊毛的机会,果断发兵福建参加叛乱。
更让康熙帝难受的是,那些清朝的地方大员,要么被吴三桂给杀掉了,要么干脆投降吴三桂成为叛徒,所以在战争的前两三年,吴三桂的起义大军就没遇到像样的抵抗。
吴三桂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号召力?
原因还在于清朝统治的根基不深,人们对恢复汉人统治有着极大的向往。吴三桂就抓住了人们这个心理,自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打出了兴明讨虏,蓄发易服等口号,成功激起了人们对清朝的仇恨。
再加上三藩势力雄厚,各地起义军多半又是吴三桂以前的部众,特别是陕西的王辅臣和广西的孙延龄等人,他们都是手握重兵的一方大员,所以人们普遍看好吴三桂能够造反成功。
吴三桂起兵之后,康熙帝一度想要御驾亲征,但被大臣们阻止。但不久之后,康熙帝构筑的数道防线都被吴三桂一一攻克,后来连江西大部分也被吴三桂占领,形势变得对清朝十分不利。
到康熙十四年,全国十四个省全部沦陷,大臣们人心浮动,几乎没有人对清廷能够战胜吴三桂抱有信心,许多人甚至开始跟吴三桂暗通款曲以求自保。
而且,国家内部不稳也就算了,外部势力也开始搞事情了,准噶尔见清朝陷入内乱,开始厉兵秣马,等待机会;沙俄也派遣军队集结在边境地区,随时准备攻入东北。
所以说,那时候康熙帝坐在龙椅上那是如坐针毡,一度痛苦到跑去找孝庄太后哭诉,说自己做事太鲁莽了,就要丢掉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了,请求孝庄太后让自己退位,再另择贤君,但孝庄太后没同意。
就在康熙帝处在低潮的时候,吴三桂却做一件让人惊掉下巴的事情,他竟然没有一鼓作气渡过长江直取北京,而是待在湖南不走了,然后派兵攻打南方各地,还派人去给清朝谈判,说什么划江而治!
或许是因为吴三桂年纪大了吧,所以他担心自己看不到夺取天下的那一刻,才想出了个划江而治的方案,这是个糟糕的决定,因为给了清廷以喘息之机,也给自己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康熙帝抓住这个机会,认真审视了全局,得出几个结论:
第一,江南大半被吴三桂占领,但清朝的税负重地江浙却还在清朝手中,这就可以支持清朝与吴三桂一战;
第二,朝廷还有兵,除了绿营兵之外,还有驻扎在北京的八旗兵,以及关外的留守八旗兵,加起来虽然不如吴三桂多,但是用好了也不是不可能获胜;
第三,叛军的主力是吴三桂,其他的都是左右摇摆的乌合之众,如果能先消灭吴三桂的这些羽翼,那么形势将会发生根本逆转;
在看清了自身实力之后,康熙帝开始积极部署了,他一方面派遣大军拖住吴三桂,另一方面又将第一个要消灭的目标锁定在王辅臣身上。
为啥是王辅臣呢?
因为王辅臣领兵在陕西,与南方的三藩叛军遥相呼应,康熙帝觉得只有解决了王辅臣,才能放开手脚攻打南方叛军。
与此同时,康熙帝还认为,王辅臣虽然跟吴三桂关系匪浅,但他也是个首鼠两端之人,有极大概率可以将其劝降。
于是,康熙帝让抚远大将军图海率领大军将王辅臣给围了起来,吴三桂试图派兵救援,结果被清军打败,八个月之后王辅臣就投降了,陕西因此被平定。
随着王辅臣的投降,叛军第一次遇到了重大挫折,也第一次看到了清军的实力,所以其内部开始有些动摇了。
不久之后,第一号猪队友就出现了,此人就是郑经。
吴三桂写信给郑经,要他率兵攻打清朝赋税重地江浙,但郑经担心自己打不过清军反而遭受更大损失,所以自作主张去攻打福建的清军。
然而,耿精忠当时已经离开福建到浙江去跟清军作战了,郑经攻打福建,岂不是将清军往浙江逼?
事实上,郑经心中的小九九其实也很明显,他攻打的福建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其占领,而江浙等地不是他能守得住的,所以郑经是有私心的,没有看到大局。
郑经开始攻打福建之后,耿精忠的处境就不妙了,康熙帝察觉了这一点,于是一面派遣大军去攻打耿精忠,一面派人对其进行劝降。
耿精忠危在旦夕,郑经却不去救援,吴三桂又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只得投降清廷。
康熙帝表现出了大度,保留了耿精忠的王位,还让他继续率兵与叛军作战。耿精忠感动得五体投地,其实他想要的结果也只不过保住王位而已,所以他后来作战特别卖力,极力在康熙帝面前表现自己。
耿精忠虽然是被迫投降,但他心存侥幸心理,以为自己最终能够保全,结果还不是在战争结束前被康熙帝给算计了,所以他应该算得上是猪队友二号了。
耿精忠投降之后,尚之信也开始动摇了,他原本是跳得最凶也是最狡猾的那一个,但在看到清廷的手段之后,居然也开始害怕了。
事实上,尚之信那时候兵多将广,每年可以从通商口岸中获利数百万两白银,因此富得流油,完全有实力一战。
但后来吴三桂见尚之信钱多,就经常找他索重金助饷,可他也不是个大方的人,因此跟吴三桂从一开始就处得不怎么好,还经常不听从吴三桂调遣。
康熙帝自然看到了尚之信军心动摇,于是下令让驻扎在江西的和硕简亲王喇布派人招降尚之信,尚之信果然投降。
如果那时候尚之信还能跟吴三桂保持一条心,占据半壁江山也不是不可能,但她最后不战而降了,后来也被康熙帝给弄死了,堪称是猪队友三号。
三藩之二都投降了,清军下一个要解决的就是郑经了。
攻打郑经的任务,耿精忠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了,因为郑经抢的就是他的地盘。最后的结果也确实如此,耿精忠拿出了吃奶的力气攻打郑经,郑经完全无法抵抗,只能领兵撤回台湾。
郑经被打退之后不久,广西的孙延龄因为暗中跟清军商讨投降事宜被吴三桂发现,吴三桂便派遣侄孙吴世琮去杀掉了孙延龄。但吴世琮刚离开广西,孙延龄的部众就率军投降了清军,广西因此也被平定。
至此,除了一些零散的小股反叛势力之外,最大的一股就只剩下吴三桂了。
清朝派遣三路大军进攻吴三桂,但吴三桂兵力雄厚,防守严密,清军的进攻未能取得大的效果,不过吴三桂也无法继续扩张地盘了,双方因此进入相持阶段。
为了鼓舞士气,吴三桂在康熙十七年三月登基称帝,建国号周,定都衡阳,并大肆分封文武大臣,几乎是人人有份。
吴三桂的这一招效果很好,将士们纷纷请战,他趁机亲自领兵五万进攻两广,清军多次被击败,广西全境被占领,广东多地也落入吴三桂之手。
就在吴三桂在广东作战的时候,清军开始渡江对湖南发起进攻,但都被吴三桂的侄子吴应期击败。
战事发展到这个时候,吴三桂也算是站稳脚跟了。但天有不测风云,吴三桂在返回衡阳之后不久就生病了,于八月十八月深夜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吴三桂去世之后,大臣们遵照他的遗嘱,派人去云南迎接他的孙子吴世璠到衡阳继位。
不过,吴三桂一死,他的文武大臣们个个都变成了猪队友。就比如说,云南的留守官员郭壮图为了攀附皇室,竟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吴世璠,还力劝吴世璠不要离开云南。
而在云南的吴三桂余部,也对即将到来的幼主没有信心,军心开始出现动摇,甚至有人开始想退路了。
清军抓住吴三桂去世这个机会,开始全集攻打叛军,叛军果然一战击溃,清军先后收复湖南和广西。
后来,吴世璠在贵阳继承皇位,但不到一年时间,贵州和云南也先后被平定,吴世璠等吴氏子弟全部被杀,叛军彻底被平定。
而随着吴三桂势力的最终瓦解,那些明朝宗室,反清复明人士,少数民族群体和一些零散的反叛势力,要么投降,要么就再次潜伏起来。
至于说跑掉的郑经,他的快活日子也没过多久,因为因为在三藩之乱结束二年多之后,康熙帝就进攻台湾了,郑经与康熙二十年去世,台湾也最终被收复。
总结起来说,三藩之乱之所以失败,除了因为吴三桂战略失误之外,还在于叛军内部人心不齐,斗争不断,吴三桂有这些猪队友,怎么能成功恢复汉人江山呢。
吴三桂手握30万精锐,苦战八年,为何没能恢复汉人天下?
三藩之乱从过程来看,反清联军在猪队友互坑的前提下,还能坚持八年之久,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尤其是郑经和尚之信,这两位已经不是猪队友了,而是搅屎棍。吴三桂跟这二位奇葩一起反清,能成功就是见了鬼了。
三藩之乱爆发的原因顺治皇帝在世时,对三藩非常器重,吴三桂等人受宠若惊,从未想过要起兵造反。然而康熙亲政后,一改顺治器重三藩的政策,决心削掉三藩,剪除这个巨大的潜在威胁。只是苦于没有借口,一直没机会下手。
康熙十二年三月,剪灭三藩的机会来了。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告老还乡,并希望儿子尚之信能继承爵位。康熙逮着这个大好机会,批准了尚可喜的退休请求,但拒绝让尚之信继承平南王爵位。并且康熙还督促尚可喜,让其尽快遣散部众。
虽然康熙没有明说要撤掉平南王的藩位,但他不让尚之信袭爵,还要解散尚可喜的部众,这实际上跟撤掉平南王的藩位也没什么区别了。
广东的藩王眼看要被撤,远在云南和福建的吴三桂和耿精忠坐不住了。
同年七月,吴耿二人试探性的向康熙上了一道奏疏,主动请求撤藩。结果没想到,康熙直接就同意了。并且康熙派还人赴云南、广东、福建三省,具体落实撤藩的事宜。到了九月,朝廷的钦差大臣到了云南。
原本只想做做样子,结果居然弄假成真。吴三桂等人全部傻眼了。
傻眼之后就是愤怒,毕竟自己的藩王爵位来之不易。当年为了给满清打江山,流血流汗都不提了,关键是打江山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身上都背有血债,没少杀汉人。尤其是吴三桂,他还杀了永历皇,洗不白了。
现在康熙要撤藩,简直就是卸磨杀驴,让吴三桂很没有面子。如果真让康熙撤了,别人会怎么笑话吴三桂?当了一辈子狗,最后让主人给炖了?这要说出去,多丢人。
于是吴三桂也就下定决心,于当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杀掉前来撤藩的云南巡抚,并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服,旗帜皆白,致书天下,举兵反清,三藩之乱由此开始。
第一阶段战争吴三桂起兵后,迅速扩充部队,他先拿下紧邻云南的贵州省,手握云贵两省。紧接着又计划分兵,拿下湖南、四川二省,想以川湘两省作为自己进一步北上的跳板。
面临吴三桂如此迅速的动作,康熙否决了朝臣议和的建议,当即就做了四项部署:
第一、驰诏广东、福建二省,停止撤销平南和靖南二藩的工作,专心对付吴三桂。(当时两藩还没有反叛)
第二、委任广西将军孙延龄为抚蛮将军,令其统兵固守广西,侧击吴三桂。
第三、令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兵赴川,封锁吴三桂入川的路线;
第四、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驻荆州、都统巴尔布驻常德、都统珠满驻岳阳,封锁吴三桂由湖南继续向北的行动路线。力图将吴三桂重新堵回云南高原,徐图消灭。
康熙的这四项部署,应该说还是合理的。但吴三桂毕竟是老将,当年吴三桂驰骋沙场的时候,康熙还没有出生呢。康熙那点雕虫小技,哪里能难住吴三桂?
很快,吴三桂就亲自率主力进攻湖南。仅仅才几个月,吴三桂就将康熙部署的湖广防线基本摧毁,将整个湖南纳入囊中。
眼见吴三桂连连得势,驻守广西,负责侧击吴三桂的孙延龄立马倒向吴三桂,他自称安逆大将军,攻陷梧州、平南、浔州、富川诸地。响应吴三桂。
福建的耿精忠也乘机公开造反,率部攻陷整个福建,在东南策应吴三桂。随后,耿精忠邀约吴三桂,两藩合兵进攻江西。一举攻占江西30多个州县。
湖广防线被摧毁,侧击云南的广西反叛,四川也被攻陷,最后福建也宣布反叛。这等于康熙的四项平叛部署,全部失败了。除此之外,陕西王辅臣,塞外的察哈尔蒙古也举兵反清。此时的康熙,一脸懵逼。年纪轻轻的他,可算是知道了什么叫姜还是老的辣。
吴三桂的失策两藩起兵,九省沦陷之后,清廷内部开始人心惶惶,就连康熙也有点进退失据,打算御驾亲征挽回颓势。所幸有议政内大臣及时谏止,才没有让康熙继续犯错。
可是,清军的颓势没有任何缓解,尽管清军东征西讨,但反清联军四面开花,清军的围剿顾此失彼。
这个时候,新疆有准噶尔拥兵自重,东北有沙俄也虎视眈眈,各方势力都盯着康熙,随时准备入侵中原,分一杯羹。如果此时吴三桂敢跨过长江,不说拿下北京,即使是拿下河南,满清的根基也会动摇。
可惜的是,吴三桂在拿下湖南后,他就暂停了继续北进,转而与清廷进行谈判,希望能划江而治。这一举动等于放弃了战争的主动权,给康熙缓了一口气。
因为,三藩都是各自为战,康熙最怕诸藩对自己群起攻之,这会让他顾此失彼,无法集中优势兵力对叛军逐一消灭。但是吴三桂的这一停战,就给了康熙喘息的机会,让他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调整部署。
因此,康熙果断回绝了吴三桂划江而治的谈判条件,并且还将吴三桂留在北京做人质的的长子吴应熊、长孙吴世霖一并处死。断绝了吴三桂的念头。
康熙的反击康熙敢这么回绝吴三桂的求和,他也不是没有底气的。
首先,三藩虽然拿下了大半个江南地区,但江南最重要的江浙财赋重地,三藩居然没有拿下来。康熙有这个聚宝盆,就有源源不断的财力与三藩打消耗战。
第二,康熙平叛的部队,主要是绿营兵和驻外八旗兵,北京的驻京八旗,关外的留守八旗都没有调动。康熙手上还有牌。
第三,反清联军多是乌合之众,只要拖住吴三桂,集中力量消灭其他势力,立马就能打击到三藩的士气。并且,吴三桂希望划江而治,这本身就打击了联军的士气,让很多人对吴三桂的领导力产生了不信任。
于是就在这种思路下,康熙集中兵力拖住吴三桂,然后朝着王辅臣发动猛攻。当王辅臣被围困在平凉城,且吴三桂援救失败后,三藩之乱的有利形势开始倒向清军一方。
随后,果不出康熙所料。清军没有进攻,联军自己就乱了。
内讧不断就在王辅臣被围困的期间,盘踞在台湾的郑经拒绝了吴三桂让他沿海路北上,偷袭东北或浙江的建议,而是自作主张进攻福建。当时耿精忠的主力在浙江与清军对峙,郑经此时偷袭福建,毫无疑问的让耿精忠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
反清联军的这个内讧,让康熙抓到了反攻的机会。他重新调整部署,调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贝子傅喇塔、浙江总督李之芳进攻耿精忠。
这个时候,若是郑经还有一点理智,他就应该援助耿精忠,最起码也应该停止进攻。毕竟他连耿精忠都打不赢,一个比耿精忠要强几十倍的清廷,他打的赢?
可是郑经偏偏就要打耿精忠,清军在北面攻耿精忠,他就在南面夹击,打的耿精忠腹背受敌。最后只得向清军开城投降。
于是福建这一路反清人马,就因为这种近乎于二逼的内讧,被清军平定了。
耿精忠投降前夕,也不知道尚之信是在想些什么。之前吴三桂督促他起兵,他以各种理由拒绝。当耿精忠兵败如山倒时,他却突然宣布接受吴三桂招讨大将军的封号,举广东之兵反清了。然后更搞笑的是,宣布反清的尚之信拒绝吴三桂让他出兵的命令,继续在一旁坐山观虎斗。
咋咋呼呼一阵后,尚之信居然又宣布向清军投降。康熙随即降特旨,赦免其罪。于是三藩之乱仅仅才两年多,耿精忠和尚之信两路就都被平定了。
所以说,所谓的三藩之乱,其实只是吴三桂和耿精忠的两藩之乱,尚之信根本就是个打酱油的。
清军平定东南后,猛攻郑经,收复了漳、泉等四州。郑经费尽心思攻占的地盘,在手里还没有捧热乎,就被清军又收回去了。
吴三桂的绝地反击东南被平定后,康熙以靖逆将军张勇、陕西总兵孙思克、定西大将军董额为主帅,三路大军对王辅臣和四川的吴三桂军发动最后一击。王辅臣在平凉坚守了八个月后,宣布投降,陕西和甘肃两省被清军平定。
随着浙江、福建、陕西、甘肃全部被平,仅剩的一路就只有吴三桂了。不过由于吴三桂的防守严密,兵力雄厚,清军几次突击都不成功。
但是,吴三桂的进攻也几次被挫,无法扩张地盘。双方这么对峙,拖的时间越久对吴三桂越不利。
为了维系人心、鼓励士气,吴三桂将大帅府由长沙转移到衡阳,并于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在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衡州府为定天府,定为大周首都,并大封诸将。
称帝之后,吴三桂决定反击。
当年六月,吴三桂亲点大将马宝,令其率五万大军南下,攻打衡阳的门户永兴。马宝率军两战两胜,大创清军。击毙了清军都统宜里布和护军统领哈克三,并大败前锋统领硕岱、副都统托岱、宜思孝所率的援军。
清军受次大败,被迫退回了广东。
南线反攻大胜之后,吴三桂又亲自部署了对广东、广西的大规模进攻。以十万大军,突入两广,收复了除梧州之外的所有区域,大挫清军之信心。那个骁勇善战的吴三桂,貌似又回来了。
三藩的灭亡大周军反攻广西后不久,吴三桂突然于八月十七日病死在军中。皇帝都死了,这个仗还怎么打?
周军大将在集体商量后,决定密不发丧,先退师衡阳,然后派人赴云南,迎奉吴世璠继承皇位。
同年十月,吴世璠迎丧回到云南,正式继大周皇帝位。
听说吴三桂去世后,康熙都笑了。吴三桂是员悍将,康熙怕他。可吴世璠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毛孩子。大周在这个危机时刻,居然立幼主为帝,这要是不灭亡,怕是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
于是,康熙命令驻守在湖北、陕西的清军大举进攻。没过多久,四川、湖南两省即被清军收复。而在清军攻打两省期间,吴世璠这个大周皇帝毫无作为,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应对。
康熙十九年,大周政权控制的领土除了云贵之外,其余全部都被清军所攻占。在其后一年半的时间,清军先克贵州,再克云南,三藩之乱遂全部平定。
三藩平定的人前夕,郑经病死,而他所盘踞的台湾岛,也在两年后被平定。南方的反清势力至此也被清廷彻底荡平。
总结:三藩之乱,总共八年,其中耿精忠坚持了两年,尚之信坚持了几个月,只有吴三桂集团坚持了八年。所以,我觉得三藩之乱其实都不应该叫三藩之乱,叫吴三桂之乱更恰当。另外两家完全没有存在感。
至于三藩之乱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三点:一是吴三桂在北伐战略的选择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导致被清军把战争拖入了对三藩极为不利的相持战;二是吴三桂死后,吴周政权没有得力的继承人,速度被打崩盘;三是三藩的另外两藩以及台湾郑氏,相互之间都互坑对方,典型的猪队友,康熙完全可以给他们三家都发一朵鼓励的小红花。
吴三桂手握30万精锐,苦战八年,为何没能恢复汉人天下?
吴三桂最大的失策在于他的决心不够。
面对康熙的削藩,吴三桂只有造反一条路可走对于康熙来说,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皇帝,他必然要削藩,在这个前提下,吴三桂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接受削藩,舒舒服服地回家养老;要么不接受削藩走上反叛之路。
表面上吴三桂可以接受削藩,但实际上他只有反叛这一条路可走。因为在当时来说,吴三桂不仅要考虑个人的退路,还要考虑他手下大大小小数万将士连带几十万家眷的退路。即便吴三桂本人愿意接受削藩,带着平西王的荣耀回归故里,但他手下的那帮人清廷也是搞不定的,这些人的成分非常复杂,既有原先关宁军的旧部,也有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个个勇猛善斗,全国的精兵强将多归其部下,从他手下出来的统兵大将有陕西提督王辅臣、贵州提督李本深、四川总兵吴之茂等,此外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吴三桂之势几及全国之半。这些人的特点就是不好伺候,也只有吴三桂当平西王的时候能压住他们,一旦没了吴三桂,让清廷来领导这些人,这些人难免会因为待遇不公而发动叛乱,到时候即便吴三桂已经引退,待在家的吴三桂也不免受到牵连,到最后恐怕还是难逃一死。
除了吴三桂手下人的因素外,最大的原因还在于他想像明朝的沐英一样,世守云南,把云南建立成一个独立王国。
康熙十二年三年(1673年),70岁的定南王尚可喜上书康熙请求退休回乡,让他的儿子尚之信继承他的爵位,继续镇守广东。康熙接到尚可喜的奏报后批准了尚可喜退休的要求,并借机撤藩,不许其子继承定南王的爵位。
康熙做出了这个决定后,吴三桂和耿精忠也相继上书表示撤回安置,吴三桂的一位谋士就建议吴三桂,不管别人怎么说也不要自己决定撤藩。但吴三桂非常自信,他认为康熙不会真的撤藩,自己上书只是做个表态打消康熙的疑虑而已。不想吴三桂的这封上书却弄巧成拙,康熙就真的同意了吴三桂的撤藩请求。
吴三桂在接到康熙同意撤藩的诏书后立即就下了起兵的决心,在此时的吴三桂看来清朝的开国豪杰已经凋零殆尽:多尔衮、多铎、代善、济尔哈朗都死了,阿济格、豪格、苏克萨哈也死了,鳌拜被囚禁了,运筹帷幄的洪承畴、范文程都不在了,放眼天下,还有谁是自己的对手?
初期的吴三桂势如破竹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杀死了云南巡抚朱国治,起兵反叛清廷。很快他就拉起了二十万人马兵不血刃地占据了贵州,随后进军湖南、四川两省,计划在拿下这两省后,一路出四川与陕北旧部王辅臣会合,一路出湖南进军湖北进而徐图中原。
吴三桂的反叛有些出乎康熙的意料,消息传来举朝震惊,为安抚吴三桂,索额图主张杀掉力主撤藩的明珠等人,不过这个提议立马被康熙否决了,康熙决定与吴三桂对决。一方面康熙停止了撤销平南和靖南两藩的动作,暂时稳住尚之信和耿精忠,以专心对付吴三桂;另一方面调兵遣将,派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兵赴川,都统巴尔布赴常德、都统珠满赴岳阳,并委任孙延龄为抚蛮将军,固守广西,从四川、湖南、广西三路阻截吴三桂。
不过康熙的部署对于吴三桂来说并非难事,很快吴三桂就亲率主力进入湖南,摧毁了湖广防线,将整个湖南纳入囊中。到了康熙十三年四月(1674年),在整个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五省全部落入吴三桂囊中之后,福建的耿精忠也跟着反叛了。
吴三桂最大的失误:决心不够对于当时的康熙来说,真可谓是内忧外患。
在吴三桂举兵后不久,京城就发生了两件暴动未遂事件,一件由一位名叫杨起隆的江湖人士发起,他冒充崇祯的三太子秘密纠结了一千多人准备举行暴动并刺杀康熙,事情虽然被扑灭,但也闹得京城人心惶惶;另一件是发生在京畿地区,河北总兵蔡禄是郑成功的老部下,此时南方烽火遍地,他也打算起兵响应,虽然这次兵变被镇压了下去,但也足以令人心惊。
这个时候,北方的准噶尔已然崛起,东北的沙俄虎视眈眈,康熙如芒在背。南方除了已经造反的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尚之信也随时可能举兵反叛,再加上台湾的郑氏蠢蠢欲动,这个时候吴三桂如果一鼓作气打过长江,哪怕是到了河南都会动摇清廷的统治根基。吴三桂到了这一步,其实他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要么是他灭了康熙,要么是康熙灭了他。
可偏偏吴三桂在这个时候犯了糊涂,竟然与清廷开始谈判,打算划江而治。有观点认为这个时候的吴三桂是担心自己逼得太紧会断送扣押在京城长子和长孙的性命。他将扣押在手中的皇帝特使放回了北京,告诉康熙“裂土罢兵”的打算。结果康熙在收到吴三桂的书信后立马处死了吴三桂的长子和长孙,事已至此吴三桂只能与康熙死磕到底,但这个时候他已经错过了打过长江的最好时机。
吴三桂犹豫不决的态度,不仅使自己失去了进军中原的最好机会,同时也让他的盟友们丧失了信心。看到吴三桂并没有推翻满清的决心,他的盟友们也为了利益,或是首鼠两端,或是闹起了内讧。
吴三桂的猪队友们首先是陕西提督王辅臣,作为吴三桂的老部下一开始就打算加入叛乱。此人绰号马鹞子,是当时名气极大的一员猛将,其臂力、武功、马术据说达到了神勇的境界,已经能与关云长相媲美,勇冠三军,以至于那个时候还没有那个将军敢跟他对阵。在吴三桂勒马长江后,王辅臣见吴三桂犹豫不前,也采取了叛而不攻的态度,这却给了康熙从容调度的时间。后来康熙派图海率军进入平凉,把王辅臣打到了绝望的境地,王辅臣最终再次投降清朝。
当福建的耿精忠进攻浙江的时候,台湾的郑经却乘火打劫偷袭了耿精忠的福建老巢。康熙瞅准了这个机会,派出安亲王岳乐、康亲王杰书等人率军进攻耿精忠,于是耿精忠腹背受敌,不久就兵败投降。
更为搞笑的是尚之信,吴三桂刚起兵的时候形势一片大好,尚之信不起兵响应。到了1676年形势变坏的时候竟然软禁其父尚可喜,举兵反叛起了清廷。然而反叛后的尚之信并不鸟吴三桂的请求出兵作战,而是坐山观虎斗了起来。就在起兵后不久,尚之信又悔罪自归向清军投降,康熙便下旨将其赦免,三藩中的两藩就这样被清廷给搞定了。
清军平定尚之信和耿精忠后,又横扫了整个福建,郑经偷袭耿精忠得到的地盘还没捧热乎就被清廷给拿了去,为他人做了嫁衣。
所谓的“三藩之乱”,实际上只是吴三桂一家对战整个康熙帝国。
吴三桂的垂死挣扎随着陕北王辅臣、东南耿精忠、尚之信等势力相继被康熙平定,对战康熙的就只剩了吴三桂一家了。对于吴三桂来说,对他最为不利的就是战争的旷日持久,一旦陷入这种态势只要康熙不犯错,康熙就可以凭借着广大的战略纵深和资源优势逐步确立战局的优势,吴三桂便逐步陷入到了这种困境之中。
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曾经席卷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福建、广东、江西、广西、浙江、陕西、甘肃十一省的叛乱,已被压缩到了云、贵、川、湘、桂西南五省之内,而且吴三桂还陷入了北、东、南三个方向的重围之中。
对此,吴三桂也组织过几次进攻,都被清廷打了回去。从1673年进军湖南到1678年,吴三桂与清军在湖南地区反复争夺,虽然胜多负少,但是吴三桂的部队是越打越少,清军却越打越多,吴三桂也渐渐地力不从心了。
吴三桂集团的最终覆灭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一日,为振奋士气维系人心,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定国号为大周,定年号为定武,改衡州为定天府。之后就任命了一大堆大学士、尚书、大将军等,这位“大周昭武皇帝”此时已经六十七岁了。
称帝后不久吴三桂就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攻。他先是派大将马宝率军五万进攻湖南南线,接连取得了两场重大胜利,将清军打回了广东。随后吴三桂又部署了针对两广地区的大规模进攻,以十万大军突入两广,基本拿下了整个广西。
就在形势似乎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吴三桂也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刻,于当年八月十七日病死在了军中。
吴三桂死后,整个吴三桂集团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苦苦支撑了三年后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八日,清军攻入昆明,他十七岁的孙子在昆明自杀,吴三桂集团至此覆灭。
总结:
从“三藩之乱”的整个过程来说,其实就是吴三桂集团与整个康熙帝国的战争,虽然有耿精忠、尚之信两藩以及陕北王辅臣、台湾郑经等人的参与,但这些势力基本都是打酱油的角色,对整个战局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实际上吴三桂唯一的胜机就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乘着手握天下雄兵,康熙四面受敌中原空虚的时机率军北上突入中原。但是他在起兵以后并没有下定决心推翻康熙,在打到长江边上的时候企图与康熙“划江而治”,给了康熙喘息的机会。
他的这个举动其实也打击了尚之信、耿精忠、王辅臣等盟友的信心,对于这些盟友来说,对他们最有利的选择是站在胜利者的一边,如果吴三桂能给他们获胜的信心,那么他们就会坚定地站在吴三桂一边;如果清廷能胜,他们就会首鼠两端,甚至坐观虎斗。
在后来的战争中,康熙在逐步平定了尚之信、耿精忠、王辅臣这些势力后,集结全天下的资源专心对付吴三桂,使得吴三桂长期龟缩西南一隅困兽犹斗,最终被康熙耗死。
吴三桂手握30万精锐,苦战八年,为何没能恢复汉人天下?
吴三桂实力雄厚,兵强马壮,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
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军多位将领都表现出不俗的军事素质,屡次击败清军。
可是,血战八年后,吴氏集团依然败得体无完肤。
巧舌能簧换不来大义名分1173年11月21日,吴三桂宣布反清!
吴三桂自称大明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蓄发易衣冠,自称奉崇祯的三太子之命反清复明。
吴三桂还是很有感染力的。起兵时,“其军皆哭,声震如雷,人怀愤懑”。
可是,巧舌能簧,却洗不白自己的过往。
大清的檄文一阵见血地指出:既然你效忠大明,当初为何效忠我大清?当初你为何又要弄死永历帝?
天下任何人都有资格喊“反清复明”,但你吴三桂有什么资格?
吴三桂起兵后,各处都有众多响应者,看起来声势浩大。
可是,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早年已经背叛大明的降清武将以及政治利益受到损害的地方领袖。
而广大汉人群体,并没有买吴三桂的账。
“丹心已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汉人知识分子充满讽刺意味的诗文已经说明了他们的态度!
所以,吴三桂所谓“反清复明”的鬼话,没有得到汉人的支持。
康熙甚至公开喊出“自古汉人叛乱,俱以汉兵剿平之,岂待满人之助?”
而张勇、赵良栋、蔡毓荣、万正色、施琅、姚启圣等汉族人才,也都纷纷为满清一方奋战。
三藩之乱,只不过是吴三桂等早已经叛变大明的将领出于私利而发起的叛乱,绝非出于什么“复明”的大义名分!
心怀侥幸,错失良机大义名分很重要,但仗毕竟不是靠嘴巴打的。强悍的实力,使吴三桂在起兵之初的形势非常有利。
起兵后短短3、4个月的时间里,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广西、福建六省相继为吴三桂及其盟友所控制。
而且,由于满清开国宿将已悉数凋零,无人是吴三桂的对手,清军行动迟缓,畏缩不前。
此时,吴三桂手下将领提出了2个发展方向:1、全力北上,一举推翻满清;2、顺流东下,攻取南京,截断运河,断南北粮道。
以当时吴三桂的军力,无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可以使形势继续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可是,吴三桂担心其子吴应熊有危险,勒令各部不准过江!停下来!
他释放了被俘的几个满清官员,要他们转递奏章,希望与大清裂土议和。
直到吴应熊被处决,吴三桂才采取下一步攻势。
这一耽搁之下,康熙君臣已经缓过劲来,叛乱的“袭击红利”已彻底丧失!
被牵制于湖南,丧失主动此时,吴三桂的意图是:从四川取关陇,再攻陕西、河北,下京师。
具体部署是:令已经控制四川的王屏藩北上入西北;他自己在松滋,扬言水攻荆州,以牵制驻扎在荆州的清军,暗中调度后续力量入川。
可是,吴三桂的计划被对面的清军看穿。
清军致书吴三桂,威胁:不要学公孙述、隗嚣(东汉初年割据四川、陇右)哦!
随后,在岳州等地,清军主动发起了一些进攻。
尽管双方在湖南打成僵持,但吴三桂为确保湖南,留7万兵在岳州、醴州,留7万兵长沙、醴陵、萍乡,大队人马被牵制于湖南,无力大举发展战略进攻!
因此,无论是西北战场,还是江西战场,吴三桂的攻击力量都不足!
大军驻扎岳州,是为防江北之敌,大军驻扎萍乡、醴陵,是为防江西之敌。
看来:当初既不抓紧北上,又不抓紧东进,使在湖南的吴三桂多面受敌,自顾不暇,已经陷入被动!
良将辈出,却难改被动由于大队人马被部署于湖南,吴三桂在外围战场的实力严重不足,完全被动。
其实,吴三桂将领的军事才能胜过对手!
西北战场,王屏藩,多次用计击败清军将领,夺取汉中等地,并一度攻入陇西。
但是,因其部兵力少,难以成势。
以至于,康熙识破:王屏藩不过是想分散清军围攻王辅臣的兵力而已。康熙急诏,继续大举攻平凉!王辅臣败,王屏藩不足为虑!
最终,王辅臣投降,王屏藩只得退回汉中。
江西战场,高大节更是多次以少胜多,大败清军。
高大节一度只带4000人袭新喻、清江、高安等地,断安亲王岳乐后路,
高大节多次击败安亲王岳乐,清军顿兵南昌,不敢出援。
高大节多次以少胜多,大败清军,甚至曾率白骑攻到南昌西的大觉寺,斩将夺旗而去。
可是,高大节兵力不足,只不过与清军相持而已。
高大节死后,清军渐渐完全控制了江西战场!
连自己的问题都难以解决,就别提对盟友们的支援了。
耿精忠等部纷纷失败,吴三桂失去了所有的盟友。
败亡丢失了盟友们后,吴三桂那“复明”的旗号已经没有观众了。
既然如此,吴三桂干脆自己称帝了。
吴三桂军的战力依然非常强悍。
1678年6月初,马宝率5万军在永兴2次大败清军,把清军赶回了广东。
7月,胡国柱、夏国相发起了对两广的反击,进展顺利。尤其是广西,除了悟州外,几乎全部为吴军收回。
可是···就在吴军声势稍复之时,吴三桂“驾崩”了!
吴三桂去世前的一连串胜利说明:就军事素质而言,吴军将士好于大清。如果不是早期过于保守,浪费时机,吴三桂并非没有机会取胜。
只能说:吴三桂,非帝王之才!
吴三桂死后,叛军无首,形势加速恶化。
尽管吴军多位将领依然表现出不俗的军事才能,但大势已去。2年后,彻底败亡。
“复明”,在当时是有相当社会基础的号召。
可是,这句话出自吴三桂之口,却只是自欺欺人。
所有人都知道:吴三桂的叛乱,绝不是什么复明大义,纯粹就是出于个人私利的反叛。
所以,在整场叛乱中,除了和他一样的地方实力派外,“复明”的号召没有得到广泛响应。
既然大家都是地方实力派,那么,叛乱声势虽大,但吴三桂所能真正掌握的,只是他本部兵马而已。
吴三桂手下的马宝、王屏藩、高大节等人,依稀有“开国名将”的风范。
可是,在整场战争中,良将们所取得的战术胜利却不能转换为战略胜利。
因为:这位见惯大风大浪的老藩王在战略上却匪夷所思的连续犯错。
吴三桂既已造反,与清水火不容,却又在势头良好时主动停止,企图继续裂土封王!
结果,自毁盛势,错失良机。
在对峙阶段,吴三桂长时间重兵屯于湖南,早早在战略上处于守势,以至外围形势步步恶化。
最后,尽管吴三桂军多次挫败清军,但却无法避免一步步走向失败!
吴三桂叛乱,喊出了有号召力的口号。但是,这句口号由他喊出来,毫无号召力。
吴三桂的部下,是难得的精兵强将。但是,这些精兵强将在他的纠结的总体战略下,难以把战术胜利发展成战略胜利。
所以,其条件虽好,能力虽强,但其覆亡,却没有任何悬念。
吴三桂手握30万精锐,苦战八年,为何没能恢复汉人天下?
首先吴三桂没有30万精锐,吴三桂的精锐部队应该只有五六千人。吴三桂这个人最蠢的地方就是杀了永历帝,做人不留退路,不留余地。在西南统治十多年,把当地土司,山匪强盗全部清理,一点都不懂得养寇自重。话说地方太平了,朝廷还要你镇守西南干什么?如果吴三桂放过永历,对地方势力采取哪里强就打哪里,哪里弱就扶植一下,养肥了再杀的政策,一方面可以让自己有理由留下来,一方面可以在战争中锻炼队伍。只要辖区内不安定,朝廷就不会撤藩,康麻子想撤,其他人也会拦着,毕竟皇帝也不能任性。
吴三桂手握30万精锐,苦战八年,为何没能恢复汉人天下?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圣祖康熙皇帝为了削弱吴三桂等人的力量,作出了全面撤藩的决定。但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三位藩王不甘心失势,于是抱团发动了“三藩之乱”,并对号称拥兵30余万。
在这场“三藩之乱”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大,而且是反清的主力军队。这场叛乱耗时8年,波及云南、贵州、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等地。对清廷而言,以吴三桂的叛军几乎是打下了整个长江以南。
不过,尽管吴三桂提出“反明讨虏”为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汉人是真正响应他的,许多人只是为形势所迫而加入其中,稍有转机便背吴投清。因此,埋下了吴三桂最终失败的伏笔。吴三桂失败的原因,归纳起来无非有三点。
第一、吴三桂的降清反清,反复无常。他本是明朝边将,却在明亡后帮助满清军队入关,跟随清军平定中原和南方。其中最让人诟病的是,他在1662年6月将南明的永历皇帝朱由榔绞杀,用以向清朝献功。李定国得知吴三桂绞杀永历帝,气得吐血而亡,死前仍嘱咐部下“宁死荒郊,勿降清也”。因此,在吴三桂后来又背叛清朝,提出“兴明讨虏”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汉人是真心拥护他的。
第二、吴三桂缺乏战略眼光,没有及时北上。在他起兵后不久,原本很快就占领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兵锋已经直抵长江边上。如果他迅速北上,完全可以和清朝争夺中原。但他出于各种顾忌,搞起了“隔江观望”,延误了最佳战机。
第三、三藩内部也是矛盾重重,相互牵制。尚可喜和耿精忠等人与吴三桂都是貌合神离,各自心怀鬼胎,所以没有全力配合他。因此,对于吴三桂为什么会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