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兄弟姐妹,为何却留下了扶苏的儿子子婴没有杀?
子婴应该不是扶苏的儿子,要不然他活不了。秦二世之所以不敢杀子婴,极有可能是因为子婴的身份特殊,秦二世不敢轻易动他。而且秦二世也不是杀光了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而是杀了那些对他有威胁的。
前219年,秦始皇病逝于沙丘,赵高与胡亥,李斯等人密谋,给远在上郡修长城的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下发了一道假诏书,斥责他们非议朝政,还说扶苏对没有被召回去当太子而心生怨恨,所以特赐他们自杀。
那时候扶苏和蒙恬都以为秦始皇还活着,所以他们将信将疑。扶苏因为最后觉得自己已经被秦始皇放弃,而且他又不敢违背秦始皇的意志,所以拔剑自杀;蒙恬虽然对秦始皇很忠诚,但是他认为应该搞清楚事情的原委再说,所以拒绝自杀。
于是,赵高就让王离接管了蒙恬的军权,并将蒙恬关押在阳周。扶苏死后,赵高带着胡亥到咸阳登基称帝,然后又将祭拜名山大川归途中的蒙毅给抓了起来,关押在代地。
在当了皇帝之后,胡亥便开始肆意玩乐,他不但把秦始皇游历东海的路线都给重新走了一遍,还大修阿房宫,收集奇花异草和珍禽奇兽供自己玩乐,日子过得相当快活。
可是时间一长,胡亥就偶然会想到自己得位不正,要是篡改诏书的事要是被人知道了就麻烦了,所以他就将自己的担心告诉赵高。
赵高当时也觉得没有安全感,所以就建议胡亥杀掉那些对他们不满的大臣,并将那些对胡亥皇位有威胁的公子全部杀掉,胡亥表示同意。
前209年,赵高先后杀死了摆阔蒙恬蒙毅在内的诸多大臣,紧接着又开始将矛头对准了秦朝的宗室。在一次行动中,赵高在咸阳杀死了胡亥的十二个兄弟,在另一次行动中,赵高又在高邮杀死了胡亥的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
胡亥的哥哥公子姜闾等三人被他带到宫中,胡亥要他们自杀,他们大呼自己无罪,可是胡亥并不愿意放过他们,最终他们全部自杀。
胡亥的另一个哥哥公子高看到自己的兄弟们一个个被杀,担心自己受到牵连,先是想着逃走,但是后来又担心自己的家人受到牵连,所以为了保全自己的家人,他就向胡亥提出要给秦始皇殉葬,得到了胡亥的应允。
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那些身在咸阳的,还有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并且对胡亥有威胁的,基本上都被胡亥杀了,但是还有一些秦始皇的儿子,因为逃走了或者对胡亥的皇位没有什么威胁,而侥幸活下来。
子婴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场,是在赵高准备杀死蒙恬蒙毅兄弟的时候,他得知消息之后跑到宫中向胡亥进谏,让他不要杀掉他们。胡亥虽然没有理会子婴,但是也并没有对子婴下手,这是为什么呢?
之所以这么多人认为子婴是扶苏的儿子,是因为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中有这样的记载:
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这句话说的是,赵高在杀死胡亥之后,准备立子婴为秦王(因为项羽和刘邦造反,为了缓和当时的局势,所以由皇帝降格为王),于是下达了假诏书,把子婴说成是秦二世的兄子,也就是秦二世哥哥的儿子。
不过我倒认为这个说法其实有漏洞,秦二世的哥哥很多,怎么就一定是胡亥大哥扶苏的儿子呢?胡亥既然杀掉了扶苏,怎么可能不斩尽杀绝,还留着他的儿子子婴呢?胡亥在残杀兄弟姐妹的时候,子婴不去逃命,还跑去宫中劝谏胡亥?说不通。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说子婴其实是秦始皇的弟弟。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已知的弟弟只有一个长安君成蟜,另外就是赵太后与嫪毐生的两个孩子。长安君成蟜后来是叛逃到赵国生活去了,而嫪毐的两个孩子时被杀掉了的。
之所以说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这个说法是一些学者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子婴不可能是扶苏的孩子,不然活不成。而且根据《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记载:
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
这里说得很清楚,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继位当了秦王。虽然《史记》中的记载前后是矛盾的,但大致可以说明,子婴不是秦始皇的儿子就是秦始皇的弟弟,是这两个身份的可能性较高。
而且根据《秦始皇本纪》记载,子婴曾与他的两个儿子一起合谋杀死赵高,那么他的儿子大约应该在十五到二十岁,反推子婴当时的年龄应该在三十五岁到四十岁,年纪只比秦始皇小十到十五岁,比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的年纪要大一点或者相当,所以他是秦始皇儿子的可能性较高。
除此之外,学者们还认为,从子婴表现,威望和胆识来看,他可能是胡亥的长辈,而且是叔父这一级别的人物,不然他不可能敢去劝谏胡亥不要杀蒙恬蒙毅,而且他也不可能被赵高推举为秦王。
如果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那么一切都解释得通了,因为那时候皇位怎么也轮不到秦始皇的弟弟来做,所以子婴对胡亥没有威胁,胡亥自然就没有必要杀他了;而且子婴如果是秦始皇的弟弟,那么他在秦朝宗族的身份和威望就较高,甚至有可能是主管秦朝宗族事务的人物,所以胡亥也不敢贸然动他。
后来赵高在杀掉胡亥之后,他之所以推举子婴为秦王,一是因为秦始皇的儿子们已经死得差不多了,没有其他的人选;二是因为子婴的威望较高,让他做秦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息一些大臣的怒火。
赵高本想自己是做皇帝,但是惹了大臣们的众怒,所以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找一个大家都信服的人做秦王,这个人只能是秦始皇的近亲,也就是子婴。
另外,子婴其实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很有才干,这也许是胡亥不敢动他的原因,何以见得呢?
子婴在被立为秦王之后,他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登基,而是密谋杀掉赵高,因为他当时很清楚,赵高让他做秦王而不是皇帝,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日后方便谋反。而且那时候赵高还跟刘邦暗中联系,说要灭掉秦朝宗室自立为王。
子婴觉得不杀掉赵高,不但自己坐不稳位子,而且秦国还要毁在他手里,所以他就称病让赵高去给他送玉玺,然后让一个太监韩谈埋伏在宫中,然后将赵高刺死。
赵高死后,子婴整肃朝纲,积极备战,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只不过那时候秦朝已经是强弩之末,所以才被刘邦围困,子婴在做了四十多天秦王之后,也不得不投降。
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
由此可见,子婴不但有头脑,也很有手腕,不可能任人摆布,胡亥和赵高如果真的想要杀掉他,子婴未必就没有准备。
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子婴并非等闲之辈,赵高的弟弟赵成当时是中车府令,他曾对人说过一句话:
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
说子婴很仁俭,在百姓中威望很高。
在那个年代,在百姓中威望高,其实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保护伞。胡亥和赵高尚且担心自己的丑事被人知道,可见他们也很知道人言可畏。所以说从这一点来说,胡亥和赵高也不敢轻易杀掉子婴。
不过子婴的命也是苦,好不容易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老天给他的时间太少。因为项羽和刘邦那时候都拼了命的往咸阳赶,谁先到,谁就可以载入史册。最后还是刘邦跑得比较快,他先来到了咸阳,只不过他的内应赵高已经死了。
子婴虽然有心抗敌,但是秦朝的忠臣们都被赵高杀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些贪生怕死之辈,不愿意死战,所以要么私自投降,要么就是去劝子婴投降。
刘邦也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所以他也派人去劝降子婴。子婴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了,就带着老婆孩子,捆绑着自己,还带着传国玉玺,打开城门向刘邦投降了。
樊哙建议刘邦杀掉子婴,刘邦歪着脑袋一想,这事不该我干,所以他就将子婴给关押了起来。
过了一个月,项羽的大军也赶到了,他就不那么淡定了,自己的多少家人是因为秦朝而灭亡的呀,所以他就杀掉了子婴,还一把火烧掉了秦王宫,还在咸阳屠杀了很多人。
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朝几百年积攒下来的基业,也对中华文明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这个事也确实遭到后人的指责。所以还是刘邦比较明智,把这个做恶人的机会给了项羽,而且项羽还要念刘邦的好。
其实为什么现在我们对秦朝的很多事都不清楚,现在还在讨论子婴的身世,不就是因为项羽的一把火把资料全给烧掉了吗,真是造孽啊。
秦二世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兄弟姐妹,为何却留下了扶苏的儿子子婴没有杀?
子婴特殊的身份,是秦二世胡亥没有对他下手的关键。
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嬴政的第十八子,他之所以能成为秦朝的第二任皇帝,完全是占了古代通讯手段落后的便宜。
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时,架不住胡亥的哀求,便同意让他随行,结果走到沙丘后,秦始皇却意外病逝。
由于秦始皇死得突然,再加上当时正在巡幸途中,因此这就给胡亥矫诏继位创造了条件。
之后,胡亥会同宦官赵高,以及丞相李斯,三人密谋矫诏,将秦始皇召公子扶苏回来主持大局的诏书,篡改为任胡亥为太子,由他接替皇位。
不仅如此,赵高由于担心将来会受到报复,又撺掇胡亥以秦始皇的口吻,下诏逼迫公子扶苏以及大将蒙恬自尽。
最终,胡亥成功继位,而在他继位后,赵高又提议,为了避免有人站出来争夺皇位,本着永绝后患的原则,不如将秦始皇的儿女,也就是胡亥的兄弟姐妹杀掉。
赵高的这个提议,让本就心虚的胡亥深以为然,于是,他一声令下,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儿子先后被杀,另外,还有十几个公主也死在了胡亥的刀下。
不过,在当时如此腥风血雨的环境下,有一个人却逃过了一劫,不仅没有被杀,并且还在后来,成为了秦朝的第三任国君。
这个没有被胡亥杀掉的人,就是秦三世子婴。
按常理来说,胡亥对他的兄弟姐妹祭起屠刀,主要还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但为何公子扶苏的子嗣子婴却没有死在胡亥刀下呢?
要说胡亥善心大发肯定是不可能的,他为了皇位,都能对自己的亲兄弟姐妹下狠手,没有理由会对子婴良心发现。
并且尤为奇怪的是,对于胡亥不杀子婴,包括赵高和李斯这二人,也并没有什么反对意见,甚至在后来,赵高不仅在众人面前称赞子婴,还将子婴推上了皇位。
那么,子婴为何能做到让胡亥、赵高以及李斯这三个野心家,对他的存在不认为是一个威胁的呢?
实际上,子婴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和他的身份有很大关系。
子婴真实的身份,并不是公子扶苏的儿子。
史料中关于子婴早期的生平和事迹记载得很少,他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登场,还是在胡亥继位之后的事。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九月,胡亥手持所谓的“传位诏书”继位,是为秦二世,在他登基时,他的长兄公子扶苏早已自尽,而大将蒙恬此刻则正关在阳周(陕西子长)的监狱里。
继位之后,胡亥为了避免皇位受到威胁,听从了赵高的建议,随即展开了对自己兄弟姐妹的屠戳。
据记载,仅在继位一个月内,他就下令将自己的十二个兄弟处死,罪名是“有反意”。
这还不算完,之后不久,他又派人将六个兄弟以及十个姐妹押到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在这里,他命人用巨大的石碾,活生生的将自己的十几个兄弟姐妹全部碾死。
另外,对于像公子将闾这样几个性格沉稳的兄弟,胡亥一时半会找不到杀他们的罪名,但即便是无法给他们定罪,也照样没耽误胡亥将他们杀害。
据记载,当时公子将闾曾质问前来对他行刑的使者,说自己没有罪为何还要杀他?使者则来了一句“奉命行事”,这句话导致公子将闾等人无比绝望,最终相拥自刎而死。
而死得最壮烈的则是公子高,当他看到胡亥一个接一个地杀害自己的兄弟姐妹后,知道自己必定在劫难逃,于是,他主动向胡亥上书求死,条件就是希望胡亥能放过他的家人。
最终,胡亥答应了他的要求,公子高也淡然赴死。
除了逼死自己的兄弟姐妹外,胡亥对于那些不听话和质疑自己权威的大臣同样也没有放过,比如蒙恬和蒙毅兄弟,最终是在胡亥的逼迫下含冤自尽。
另外还有右丞相冯去疾以及将军冯劫,同样也落了个自刎而死的下场。
而在胡亥大肆诛杀宗室以及大臣的时候,子婴登场了,他不仅没有被胡亥的滥杀吓到,反而找了个机会对胡亥进行直言劝谏。
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史记··秦本纪》
这是子婴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登场,也是他第一次在历史上留下记载,不过,这段记载却引发了后世一个巨大的谜案。
在这段记载中,对于子婴的身份介绍,用了四个字,即“二世兄子”,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说,子婴是胡亥兄长的儿子,换句话说,子婴是胡亥的侄子。
也正是因为这句话,导致后世普遍认为,胡亥是扶苏之子。
按理说,《史记》中的记载一般不会有错,但同样是《史记》,在《李斯列传》中的另一段记载,却明显和这个有冲突。
胡亥当上皇帝后,大肆宠信赵高,导致赵高把持朝政,但由于赵高陷害忠良,造成天怒人怨,最终引发了各地起义。
起义军四起的消息被胡亥得知后,胡亥前去质问赵高,让赵高十分害怕,担心胡亥有一天会杀了他,于是他便密谋除掉胡亥。
最终,赵高指使女婿阎乐逼杀了已经成为成为孤家寡人的秦二世胡亥。
而在胡亥死后,赵高本想自立,结果朝臣不答应,赵高也知道自己在无人支持的情况下当不上皇帝,于是退而求其次,将子婴推上了位。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段记载中,子婴的身份变为了“始皇弟”。
“乃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史记.李斯列传》
所谓“始皇弟”,意思很明显,就是说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按这个辈分来算的话,那么子婴就是胡亥的叔叔。
同样是子婴,身份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过,这个变化,就是秦二世胡亥不杀子婴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如果子婴真的是扶苏儿子的话,那么胡亥就没有理由不对他下手。
胡亥之所以会杀自己的兄弟姐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胡亥心虚。
而胡亥心虚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登基继位的过程和手段,十分的不光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中有鬼。
不仅如此,在他登基之后,朝臣和宗室也有人对传位一事有所质疑,加上胡亥本身也没有什么军功和功绩,因此,他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不服气他的人比比皆是。
在这种情况下,胡亥这个皇帝自然当的不踏实,于是他就向赵高寻求解决办法。
赵高就胡亥的这个问题给出的办法,可谓是深得胡亥之心,他认为,众公子(指秦始皇儿子)本身都比胡亥年长,威望和能力也在胡亥之上,如今又对胡亥有所怀疑,早晚是个祸患。
并且,朝中的大臣又都是秦始皇的旧臣,大部分都有功劳傍身,所以就会轻视刚继位不久的胡亥。
所以,赵高提出,要胡亥“灭大臣而远骨肉”,只有这样,方能威服天下。
“高曰:“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贫者富之,贱者贵之。尽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陛下之所亲信者近之。”---《史记·李斯列传》
于是,胡亥听话照做,秦始皇的儿子和女儿们,也因此遭殃,而通过这件事就足以说明,胡亥不惜的残害手足,主要还是为了稳固自身地位。
所以可以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对胡亥能造成威胁的,都是他要杀的对象。
但问题是,如果子婴是扶苏的儿子,胡亥那是必然要杀他才对的,毕竟扶苏都被杀了,胡亥总不能留着他儿子将来报仇吧。
正所谓斩草要除根,胡亥肯定明白这个道理。
而子婴却逃过了一劫,这就说明,他的存在对胡亥造不成威胁,并且,赵高对于胡亥不杀子婴,也没有表示出反对意见。
按照赵高的老奸巨猾,他更没有理由留下扶苏之子。
所以,这就说明,子婴并非是扶苏的儿子,同时他的存在,对胡亥和赵高构成不了威胁,因此才会逃过一劫。
另外,还有两个证据能证明子婴并非扶苏之子。
第一个,就是前文提到的子婴首次登场,他当时是对胡亥进行了劝谏,并引用赵王杀名将李牧、齐王杀忠臣等事迹,来规劝胡亥不要滥杀无辜。
他对胡亥的劝谏,完全不像一个侄子对叔叔说的话,更不像一个当时处境危急,已经自顾不暇之人说的话。
如果他真的是扶苏之子,在父亲被杀不久的当时,怎么敢如此“大胆”批评胡亥呢?
就算他有与常人不同的勇气,敢去直言劝谏,但如果他真是扶苏之子,胡亥听完这些话,必然会当场大怒将他拉出去砍了。
但子婴说完这些话后,依旧活得好好地,并没有被杀掉。
此外另一个证据,就是子婴的年龄,根据史料中所透露出的信息来看,他不符合扶苏之子、胡亥侄子的这个身份。
胡亥死后,赵高推举子婴为秦王,但子婴担心赵高会加害于他,因此便开始找人谋划如何杀掉赵高。
而史料中记载,与子婴一起谋划此事的人中,有两个人是子婴的儿子。
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能参与谋划除掉赵高这种大事,说明子婴的儿子最起码不是个黄口小儿,按照古代十五岁成年来说,子婴的儿子在当时至少得有十五岁才对。
但问题是,如果子婴真的是扶苏之子的话,那他不应该在当时有这么大的儿子。
为什么呢?众所周知,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死于公元前210年,一共活了50岁,在他死后的第三年,子婴杀了赵高。
按照秦始皇十五岁就生下扶苏,那么扶苏如果活到赵高被杀,就应该是38岁左右。
同样的道理,如果扶苏也是十五岁生下了子婴,那么到赵高被除掉那年,子婴应该是在23岁上下这个年龄。
再来说子婴,他要是也同样十五岁时生子,并且还生了双胞胎,那么他的两个儿子,当时应该在8岁左右。
让子婴和两个八岁左右的孩子商议除掉赵高这样的大事,显然不合常理也不现实。
因此,凭子婴年龄这个证据,再加上他对胡亥的直言劝谏,就充分说明了他不应该是扶苏的儿子。
那么,子婴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呢?
要想知道子婴的真实身份,需要理清关于他的几个线索。
第一个能确认的线索,就是不会给胡亥造成皇位竞争的压力,这也是子婴不被其杀掉的关键因素。
第二个线索,则是年龄合适,因为史料中记载了子婴在未被赵高拥立为秦王之前,不少人评价他为“素有贤名”。
要是太年轻,他也没有时间让自己得到朝臣和百姓的认可。
第三个线索,则是他有两个已经成年的儿子。
而排除了他是扶苏之子的可能后,再结合《李斯列传》中称呼子婴为“始皇弟”这个记载,那么符合上述线索的,只能是秦始皇的弟弟,也就是胡亥的叔叔。
不过,这里同样有个问题,就是秦始皇的弟弟满足不了上述线索。
史料记载,秦始皇嬴政一共有三个弟弟,一个是长安君成蟜,成蟜是嬴政同父之弟,两人均为秦异人的儿子。
秦始皇的另外两个弟弟,则是他的生母赵姬与嫪毐所生。
但是,成蟜早在公元前239年投降了赵国,并被赵悼襄王赵偃封于饶地,因此,他不具备能劝谏子婴,并被立为秦王的条件。
而秦始皇的另外两个弟弟,也就是赵姬和嫪毐所生的儿子,在出生不久便被秦始皇摔死,所以也不可能在后来出现。
将这三人排除后,那子婴的身份,也并非是秦始皇的弟弟。
既不是秦始皇的弟弟,又需要满足上述几个线索,那子婴究竟是谁呢?其实最接近真相的可能,在《李斯列传》中就已经揭示过。
《李斯列传》中关于子婴的介绍,用了一句“乃召始皇弟子婴,授之玺”,这个“始皇弟子婴”,也可以看做是“始皇弟子,婴”。
意思就是说,子婴是秦始皇弟弟的儿子,也就是胡亥的堂兄。
而再结合秦始皇三个弟弟各自的结局来看,子婴身份最大的可能性,即他是秦始皇弟弟成蟜的儿子。
也只有这样,子婴才不会对胡亥造成皇位竞争的压力,毕竟他不是秦始皇的儿子。
并且,假设子婴是成蟜之子的话,那么其他几个条件,如年龄合适、有时间打造贤名,以及有两个已经成年儿子等,才会一一对应。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胡亥之所以会在几乎杀光兄弟姐妹的情况下,没有杀掉子婴的原因是因为子婴不是秦始皇之子,对胡亥构不成威胁,而结合相关史料和证据,子婴最有可能是胡亥的堂兄,也就是秦始皇弟弟成蟜的儿子。
秦二世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兄弟姐妹,为何却留下了扶苏的儿子子婴没有杀?
秦二世胡亥不杀子婴,其实与子婴的身世有很大的关系。
秦始皇死时,留有二十余子。胡亥是秦始皇少子,也就是小儿子。由于秦始皇突然离世,又在巡幸途中,加上身边随从官员和皇子,只有赵高和李斯以及胡亥,这就使得胡亥矫诏继位创造了条件。
见惯后世子孙争立的秦始皇,特意留下遗诏进行规避,但因遗诏内容只是召回在外驻军的长子公子扶苏办理丧事,暗含让扶苏主政的意思,致使胡亥赵高和李斯三人认为扶苏的回归将使三人的权力和利益将要受损,赵高力促胡亥李斯合谋矫诏。前后一共签发了两封诏书,一封的主要内容是任命胡亥为太子接掌皇位,另一封以秦始皇口吻逼迫扶苏自杀。
公元前210年,胡亥继位。在安葬秦始皇之后,赵高站在胡亥的立场上,再次建议胡亥将秦始皇留下的二十多个儿子斩杀。胡亥点头同意。
公子高,将闾等22人先后被杀。除此之外,还有10位公主也未能幸免于难。
也就在如此血雨腥风的时候,子婴没有故意去避嫌避祸,反而是主动跑到了胡亥面前,劝谏胡亥不要击杀蒙恬兄弟二人。请求胡亥吸取春秋战国时各诸侯的教训,不要诛杀忠臣,以免重蹈各诸侯覆辙,引来亡国灭种之祸。
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
迷案也就因子婴的这一次露面而引发。
此时子婴是以二世兄子的身份劝谏的。
但在三年后子婴的身份却又变了样子。
秦二世三年,赵高借口皇宫内有贼,命女婿闫乐堂而皇之的领兵进入皇宫,再次强逼胡亥自杀,而后召集大臣和王侯于朝堂,告知胡亥身亡并选取新君,一番商议之后,还是赵高拿出决议,推选始皇弟子婴为新君。鉴于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六国贵族先后聚兵割据,关东不在大秦控制之下,并为了减弱六国对大秦的敌视而自降身份,新君称王不称皇帝,是为秦王。
也就是说,子婴因为身份远近的问题,一个兄子,一个始皇弟,与胡亥之间没有直接的冲突关系,这个不同的身份,也就造成了连兄弟姐妹都不放过的秦二世,没有将子婴诛杀的主要原因。
而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存在,那就是子婴究竟是兄子,还是始皇弟?这与胡亥出不出手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胡亥出手的主要原因是惧怕秦始皇留下的二十余子与自己争夺皇位,上文已经说过胡亥共杀了22位秦国公子和10位公主,基本上是将秦始皇的后代铲除干净,那么秦始皇的第三代就被自动赋予了皇位的继承权,同样对胡亥有威胁。
可是,在这里就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同样是上文提过了,子婴竟然主动出击,面谏胡亥。
子婴所说的话,与其说建议,更像是批评教育。作为皇长子扶苏的儿子,子婴这么做无疑是自投罗网。
可奇怪的是,于情于理都应该出手将子婴处死的胡亥,竟然轻轻松松让子婴逃过了此劫?
那么,只有一种答案能够给与解释,子婴很可能不是兄子,而是始皇弟。
我们来计算一下。秦始皇生于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死于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享年50岁。
按照15岁生子来计算的话,扶苏死的时候是秦二世元年,也就是35岁。扶苏15岁生子,扶苏死的时候子婴的年纪是20岁,子婴在20岁时,他的长子最多是5岁,次子最多是4岁。
但是在子婴命人刺杀赵高前即秦始皇死后三年,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子婴与其子二人谋曰:“丞相高杀二世望夷宫,恐群臣诛之,乃详以义立我。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今使我斋见庙,此欲因庙中杀我。我称病不行,丞相必自来,来则杀之。”
也就是子婴在与他两个6,7岁的儿子商议事关全家性命交关的大事,这本身看起来就是一个笑话。
另外,子婴作为扶苏的直系亲属,去面谏秦二世不要击杀亲族。作为有罪的家属,甚至有可能连宫门都进不去,怎么可能去面谏秦二世,更何况此时此刻子婴自保都来不及。
如果子婴是始皇弟,那么这些都顺理成章了。
子婴作为旁支远族,对秦二世威胁不大,以宗室长者的身份出面劝谏秦二世也就合情合理了,秦二世没有出手杀子婴也说的过去了。
另外,几乎掌控了大秦帝国的赵高,先后两次向大臣们夸赞和推选子婴。
第一次,赵高与女婿阎乐和兄弟赵成商议谋杀胡亥之时,“吾欲易置上,更立公子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
第二次,赵高逼杀胡亥后,身挎印玺召集众臣时。
赵高曰: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宜为王如故,便。——《秦始皇本纪》
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李斯列传》
令子婴斋,当庙见,受王玺。——《秦始皇本纪》
乃立子婴为秦王。——《资治通鉴·第八卷》
要知道,子婴如果是秦二世兄子的话,那么赵高不会先后两次夸赞和推选子婴,因为赵高之前受命于胡亥,对秦始皇二十余子施行虐杀。
子婴一旦上位,势必会报复,事实也是如此。凶狠狡诈,老谋深算的赵高怎么会干这种不需要耗费多少脑细胞就可以想清楚的蠢事!?
所以,子婴定然与秦始皇诸子并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对胡亥和赵高产生不了直接的威胁,才会成为秦二世元年的漏网之鱼。
秦二世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兄弟姐妹,为何却留下了扶苏的儿子子婴没有杀?
秦始皇死后,秦朝的皇位本该是由秦始皇长子扶苏即位,但最终被赵高、李斯等人篡改诏书,赐死公子扶苏,而拥立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秦二世即位后,开始对兄弟姐妹残害,将自己的三十多个兄弟姐妹都残忍杀害,但是却没有杀死扶苏的儿子子婴,胡亥没有杀害子婴的原因在于子婴的身份不会影响胡亥的帝位。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逝驾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短暂的失去了统治者。在古代帝王驾崩可是大事,但是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并没有第一时间被王公大臣等人知晓,而是被赵高、胡亥、李斯三人合谋封锁消息。想来秦朝刚刚建立天下还未稳定,始皇帝去世的也突然,封锁消息也是为大局考虑。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秦始皇死前已经写好了一份诏书,秦始皇已指定扶苏为自己的继承人。 遗诏的内容是让秦始皇长子扶苏治理始皇帝的葬礼并即位登基,然而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按照始皇帝遗诏顺利进行。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并另立秦始皇的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
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后,赵高掌握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最终激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拉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最终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国覆灭,让他毕生的努力付诸东流。但是秦始皇死后,按照古代嫡长子的继承制度,胡亥只是秦皇的第十八子,怎么也轮不到胡亥这位小皇子继承皇位,但是经过赵高等人的努力最终登上皇位了。
秦二世胡亥在没有即位之前,公子扶苏就被赵高等人矫诏逼令自尽,最终葬于上郡,之后胡亥才即位称帝,但是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并没有立太子,而临死的前的遗诏是想要立扶苏为继承人,胡亥能即位是名不正言不顺,但是胡亥在最终在赵高和丞相李斯的帮助下,杀死了兄弟姐妹二十余人,皇长兄扶苏也死了,胡亥最终当上了秦朝的二世皇帝。
相信秦始皇死后也不会想到,自己喜欢的小儿子胡亥竟然在篡位后把自己的子女全部杀光,还把自己辛苦一生建立的大秦帝国毁掉。胡亥当上皇帝之后,在冷血残忍方面不是他爹秦始皇可以比拟的,由于自己的皇位是从哥哥扶苏手里抢过来的,胡亥明白自己的皇位来的是名不正言不顺,担心自己的兄弟姐妹和大臣不服,从而影响自己的统治,就开始残害前朝重臣和兄弟手足,甚至连自己的姐妹的也没有放过。
据记载秦始皇一共有34位子女,除了胡亥在赵高、李斯合谋下篡得皇位,做了秦二世,其余的33人皆死于非命。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后,认为自己的皇位并不稳固,曾对赵高说道,“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柰何?”于是赵高便建议胡亥,杀死对皇位有威胁的大臣和诸公子,秦二世胡亥表示同意。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胡亥未登基前,便通过假传诏书的方式,迫使扶苏自尽而亡,消除了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兄长。胡亥即位后,在赵高等人的帮助下,展开了对其它兄弟姐妹的残害。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
胡亥首先在杜县(陕西咸阳东)先处死了自己的六个哥哥,开始震慑自己的其它兄弟姐妹,以及文武大臣。之后又想杀公子将闾等三兄弟,但是公子将闾等兄弟平时是遵纪守法,做事谨慎。胡亥没有合适的理由诛杀他们,胡亥就将几人先关起来,胡亥也不和兄弟几人见面,就派使者对公子将闾等三兄弟宣布胡亥的口谕。
二世派使者谕令将闾:“公子不臣,罪当死,吏依法办事。”
最终将闾兄弟三人都拔剑自杀。胡亥又将十二个兄弟集体在咸阳集市斩杀,在杜邮将十位公主残酷杀害。
《史记·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记载:“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
此时秦始皇仅存的儿子只剩下公子高和秦二世了,公子高本来想出逃的,但是害怕自己逃亡后被灭族,于是公子高牺牲自己来保全家人,便请命为始皇殉葬。
公子高上书说:“不忠者无名以立于世,臣请从死,愿葬郦山之足。唯上幸哀怜之。”
胡亥同意了公子高的请求,并赐给他十万钱,公子高的家人也得以幸免。至此,嬴政的三十三位子女尽数被杀。之后秦二世胡亥也没有好下场,后来胡亥逐渐对赵高失去信任,赵高害怕自己性命不保,便先发制人,命自己的女婿领兵闯入内宫,逼死了胡亥。之后赵高想自立为帝,但是群臣和将领们都不支持他,之后立亲王子婴,子婴成为了秦三世,也是秦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此时可以看出,子婴是以秦二世胡亥兄长的儿子身份即位的,子婴在现今流行的说法是扶苏的公子,但是按照之前胡亥为巩固自己的帝位,已经将所有的兄弟姐妹和一些前朝大臣诛杀了,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使长子扶苏死后,扶苏的孩子还是可以继承皇位的,这种情况足以让胡亥杀了子婴,那么胡亥为什么没有杀了子婴呢?
这其实和子婴的身份有关,虽然在后世有说法认为子婴是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儿子,但是按照胡亥的性格怎么可能留下影响自己帝位的继承人呢,胡亥不仅将影响自己统治的兄长们杀害,还将自己的几个弟弟诛杀,并且还把对皇位没有影响的十个姐妹杀掉,怎么会放过皇兄扶苏的儿子呢,加上子婴的还有两个儿子,其年龄也不会小,也不可能是扶苏的儿子。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赵高杀死胡亥之后,“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
这里记载,子婴又不是扶苏的儿子,成了秦始皇的弟弟了,也就是胡亥的叔叔,按照胡亥20多岁就被赵高逼死,子婴还有两个儿子的情况下,子婴是胡亥的叔叔还是说的过去的,但是子婴作为秦始皇兄弟的说法也说不过去,秦始皇真正意义上只有一个兄弟,就是同父异母的嬴成蟜,是秦始皇的弟弟,但是在秦朝还是秦国的时候嬴成蟜叛秦降赵,最终亡命逃到赵国,那么之后赵国被秦国攻破,嬴成蟜的下场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有两个弟弟,秦始皇母亲赵姬在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嬴异人死后私通他人,和嫪毐生下两个儿子,但是这两个孩子并不被认可,之后也被嬴政下令处死了,除此之外,嬴政并没有其它兄弟,而子婴也不符合是秦始皇弟弟的说法。胡亥没有杀害子婴的原因就在于子婴的身份不会影响到胡亥的帝位,所以才没有被胡亥杀害。
子婴的身份可能就是嬴姓赵氏其它旁支族人,因为子婴的身份对胡亥的皇位没有威胁,不会影响胡亥的统治和帝位,所以胡亥也就没有必要去杀害子婴,最终子婴在胡亥死后成为秦三世。虽然子婴之后杀掉赵高,但是那个时候秦朝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时候,秦王子婴最终在位仅四十六天后无奈投降刘邦,秦朝灭亡。之后项羽率军进入咸阳,杀死了子婴。
大家怎么看待胡亥为何没有杀子婴?认为子婴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呢?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二世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兄弟姐妹,为何却留下了扶苏的儿子子婴没有杀?
众所周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启了大一统的时代,成为了千古第一帝,可惜秦始皇所创建的大秦帝国,并没有延续多久就被灭亡了。贾谊在《治安策》中写道:“秦为天子,二世而亡。”这个二世指的就是秦始皇的儿子胡亥。胡亥夺走了原本属于他哥哥扶苏的皇位,成为了新皇帝,秦朝的江山也是从他的手中开始败落。
但其实秦朝还有一位皇帝——秦三世子婴,这个子婴据说是扶苏的儿子,胡亥性情残忍,连自己的亲兄妹都几乎杀光了,为什么会留下扶苏的儿子,还让他继承了皇位呢?
胡亥是怎么当上皇帝的?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跟随宦官赵高学习法律,对赵高很是信赖。赵高性情残忍,阴晴不定,胡亥不知道跟没跟他学到什么知识,不过这个残忍的性情倒是很相似。
秦三十七年,秦始皇外出巡游,身边有左丞相李斯跟随,胡亥和赵高也陪伴在身侧。秦始皇在平原津的时候生了病,病的很严重,就给当时的皇长子扶苏写了一封信:“与丧会咸阳而葬”。就是说,我快要不行了,你回咸阳来参加我的葬礼,把我就安葬在咸阳。这其实也可以看出,秦始皇心中属意于扶苏继位,连自己的葬礼都交给他处理了。信件已经写完封好,马上就要发出去了,但是由于赵高正好负责掌管了这一类事务,就私自把信扣了下来。
秦始皇病逝于沙丘平台,左丞相李斯害怕消息走漏,引起动乱,就严守消息秘不发丧。饮食行程照旧。除了几个宦官根本就没有人知道秦始皇已经去世的消息。
李斯、赵高、胡亥三人偷偷拆开了给扶苏的信件,看了之后觉得如果扶苏继位对他三人不利,便销毁了信件。假传秦始皇旨意立胡亥为太子,又写了一封信,列举了扶苏的罪名,赐死扶苏。
扶苏接到信件,不停地哭泣,就准备自杀。大将蒙恬在一边阻拦,说这有可能是奸臣的计策。扶苏对蒙恬说:“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什么呢?”于是挥剑自刎。
扶苏死后,胡亥登基称帝是为秦二世。
胡亥到底有多残忍?为什么几乎杀绝自己的手足兄弟?胡亥本身就性情残忍,当了皇帝之后更始无法无天。他觉得自己的帝位来的不正,就害怕自己的兄弟来争权夺位。就派人杀了自己的兄弟,防止有人来和自己夺权。
胡亥之外,秦始皇记录在案的儿子一共有22个,除了扶苏自刎而死,其他二十一个竟然都死在了胡亥手里。
在咸阳,胡亥一次性将自己的十二个兄弟全部处死,死后还将他们都肢解了。都说兄弟如手足,这么对待自己的手足,真的好吗?
胡亥的哥哥将闾等三人平时行事很正直,也没什么过错。胡亥想杀他们,无奈一时之间找不到借口,就先把他们三人关在宫里。等到其他兄弟被杀之后,胡亥就忍不住想要处死他们,就派赵高赐他们自尽,三人虽然据理力争,但被逼无奈最后只能挥剑自刎。
在杜邮时,胡亥又下令将自己的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碾死。也不知道胡亥到底有多狠,杀人就算了,还采取这么残忍的手段,真是令人发指!
处死自己兄弟是怕有人夺位,但处死自己的姐妹又是为了什么呢?我猜想,大约胡亥是怕公主出嫁之后,联合夫家一起对付自己,所以才杀了她们。
但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当了三年皇帝的胡亥因为得罪了赵高,也被逼自杀,时年二十四岁。胡亥死后,赵高将扶苏的儿子子婴推上了皇位,史称秦三世。虽然子婴只在位了四十六天,但对胡亥来说,这也算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了。
胡亥为什么没杀了扶苏的儿子子婴?胡亥杀了自己那么多兄弟姐妹,却放过了扶苏的儿子子婴,这也令我很是不解。
有的说法是子婴的确是扶苏的儿子,但因年龄太小,对胡亥构不成威胁,所以被放过。这种说法看似有些道理,但是据《史记》记载,胡亥想要处死蒙恬兄弟二人时,子婴曾直言进谏,想要阻止胡亥,但胡亥没有听从。记载篇幅虽然比较小 ,但可以看出子婴有理有据,并非是乳臭未干的小儿。所以个人认为这种说法不太可信。
另一种说法是子婴并非扶苏的儿子,没有继承权。因为胡亥的大清洗,嬴氏一族有继承权的基本都死掉了,若是子婴真的是扶苏的儿子,理应也被杀掉。但秦三世子婴的确活了下来,所以很有可能是赵高逼死胡亥之后,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从嬴氏旁支找来这么一个人,以扶苏儿子的名义继承皇位。这个说法在《史记》中也有体现,子婴继位后想杀了赵高,与两个儿子进行商议,这连儿子都有两个了,可见不会太年轻。据历史专家推测继位时候的子婴大概是35岁左右,只比扶苏小三到四岁,所以不可能是扶苏的儿子。可能只是嬴氏一族的旁系子孙,没有继承权,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没受到胡亥的迫害了。
纵观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杀亲杀到胡亥这个种程度的也是独一份了。秦始皇嬴政这辈子犯的最大的错,估计就是生了这么个儿子。不仅杀了自己的手足兄弟,而且将自己亲爹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也给作没了,真是够“坑爹”的了!
秦二世几乎杀光了所有的兄弟姐妹,为何却留下了扶苏的儿子子婴没有杀?
秦二世不杀子婴,主要是因为子婴的身世非同一般。秦二世敢杀光所有的兄弟姐妹,就是不敢动子婴。
1976年,考古专家在秦始皇陵东侧的上焦村,发现了17座诡异的陪葬墓。
专家们发掘了其中8座,除了1座墓中,只埋葬了一把青铜剑外,其余7座墓中,均有人骨,墓主人的性别为五男二女。
令人发指的是,这7具人骨的摆放位置非常凌乱,显然墓主人的死因都不正常。
有的头骨与躯干分离,有的四肢与躯体分离,有的头骨上深深插入了箭头……
与这种惨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考古专家竟在墓中发现了大量珍贵的陪葬品,除了有漆器、蚌、贝外,还有不少的金、银、铜、铁器等,这说明,这些墓主人的身份,其实是非常高的。
他们究竟是谁?为什么会死得这么惨?又为什么会被陪葬在秦始皇身边呢?
考古专家接下来的一个重大发现,或许能解答我们的这个疑惑。
专家们在考古现场又出土了两枚印章,一枚出土于女性墓中,印文为“阳滋”,一枚出于男性墓中,印文为“荣禄”。
在古代丧制中,随葬印章是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据史学家考证,“阳滋”很可能是秦始皇最为宠爱的女儿嬴阴嫚的别名,而”荣禄“则是秦始皇的众多儿子之一。
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么前面的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上焦村的这18座陪葬墓,埋葬的都是秦朝的公子、公主,作为秦始皇的儿女,他们自然有资格陪葬皇陵,至于他们为何惨死,那就和他们的兄弟秦二世胡亥有关了。
一、秦二世胡亥为何要杀光所有的兄弟姐妹?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突然病死在沙丘。临终前,秦始皇交给了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一封遗诏,遗诏内容是:速令长子扶苏赶回咸阳主持丧仪,这就相当于宣布:秦始皇已将皇位传给了扶苏!
接到遗诏,赵高顿时惶恐不已,他和扶苏一向政见不合、多有冲突,如果扶苏即位,那他还会有好日子过吗?
想到这儿,赵高对李斯威逼利诱,很快俩人达成了统一意见:篡改始皇遗诏,将秦始皇的幼子胡亥立为新帝!
赵高之所以选择胡亥,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其一,赵高当过胡亥的老师,二人的私人感情比较好;
其二,胡亥为人胸无城府且软弱无能,方便以后控制。
果不其然,原本与皇位绝缘的胡亥,在恩师的帮助下,突然登上皇位后,对赵高更加言听计从了。
但自己的皇位毕竟来得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胡亥的心里时刻充满了不安。
《史记》就记载了胡亥与赵高的这样一段对话:
《史记 秦始皇本纪》:乃阴与赵高谋曰:“大臣不服,官吏尚彊,及诸公子必与我争,为之奈何?
胡亥曾私底下求教赵高:大臣们不服我,朝中官吏还势力强大,那些公子们一定会和我争夺皇位,我该怎么办?
赵高答说:“今上出,不因此时案郡县守尉有罪者诛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上生平所不可者。今时不师文而决於武力。”
总之,赵高献了一条狠计:凡是不服从的、凡是对陛下的皇位有威胁的,统统杀掉!
1、秦二世要除掉所有的皇位威胁者
在正史的记载中,能查到的秦始皇子女,仅有长子扶苏、幼子胡亥、公子高、公子将闾及华阳公主五人,但经过史学家认真考证,秦始皇的子女,应该共有33人。
我们接下来就看看,秦始皇的这些儿女们,究竟是如何死在秦二世胡亥手上的。
扶苏,作为始皇帝的指定接班人,自然是秦二世的第一批处死对象。
秦始皇驾崩时,扶苏正与大将蒙恬在边关抗击匈奴,赵高以秦始皇的名义拟了一封诏书,严厉斥责扶苏为子不孝、蒙恬为臣不忠,逼令二人立即谢罪自杀!
蒙恬怀疑有诈,拒不接诏,但扶苏深信不疑,回到帐中,就自杀身亡了。
得知扶苏及其家人被杀的消息后,公子高明白,同样的厄运会很快降临到自己头上。
为了保住全家老小的性命,公子高左思右想,主动提出:要为父皇殉葬,他希望借此能换回胡亥的一点恻隐之心。
公子哥死后,胡亥成全了他,赦免了他的家人。但其他的公子、公主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一天,公子将闾及其他两位公子,突然被胡亥派来的使者逮捕问罪,将闾疑惑不解,质问使者:“何为不臣?愿闻我罪而死”。
意思就是,我究竟犯了什么罪?你得给我说清楚了,我才能赴死啊!
使者当然知道将闾及两位公子是冤枉的,但他皇命在身,只能遮掩说:“只是奉书从事”,将闾自知此劫难逃,遂仰天长叹三声“吾无罪”,而后和其他两位兄弟一起自刎而死了。
除此之外,还有12位公子被百般凌辱后腰斩于咸阳市。
秦二世不仅对兄弟下狠手,对威胁性很小的姐妹也不放过。
秦始皇的10位公主被活活肢解,这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到的嬴阴嫚,也就是华阳公主,她因嫁给大将王翦,也被肢解而死。
其余在史书上未被记载名字的公子、公主,也难逃被诛杀、灭门的命运。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如果秦始皇知道,他驾崩后,他的儿女们会被胡亥这么祸害,想必会气得发疯吧!
秦二世胡亥,就用这种极端残忍的方式,“捍卫”了自己的皇位。
但深究起来,胡亥不过是个无脑的执行者,真正想杀光秦始皇子孙的,是中车府令赵高。
2、赵高为了实现自己的阴谋和报复
赵高之所以力劝秦二世“灭大臣、远骨肉”,原因可能有两个:
第一、为了给赵国报仇
这种说法主要源于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著的《陔余丛考》一书:
“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卒至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
意思是说,赵高本是赵国的公子,因为秦灭了赵国,所以,他才以宦官身份进入秦宫,在获得秦始皇、秦二世的信任后,伺机杀掉秦王子孙、颠覆秦朝的统治,为故国复仇。
但这种说法和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大相径庭。
《史记》中赵高的身份是:
“诸赵疏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
在司马迁的笔下,赵高只是秦王室的一个疏远亲戚,他的母亲因犯罪被收入隐宫,赵高和他的弟弟们便是在这里出生的。
一个是高贵的赵国公子、一个是卑贱的秦国宦官,究竟哪一个才是赵高的真实身份?
他诛灭秦始皇儿女的行为背后,究竟是为了一雪国耻还是为了一己私欲?
由于目前史料有限,史学家暂时无法给出定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赵高是一个很有政治野心的人。
从后来发生的事件来看,赵高的目标,不是仅仅当一个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而是九五之尊的皇帝。
第二、为了给自己的掌权铺路
秦二世再怎么说,也是秦始皇的儿子,从“家天下”的传统来看,他继承老爹的皇位,也算合情合理。
但赵高作为一个宦官,要想做皇帝,那难度就太大了,朝中反对他的势力和理由一抓一大把。
为此,赵高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他把最有可能反对他的秦皇子孙统统杀光,包括他一手扶立的胡亥;
其次,他对朝中掌握重兵的蒙恬、蒙毅、冯劫等人,大开杀戒;
然后,他清除异己,腰斩左丞相李斯、逼死右丞相冯去疾,利用“指鹿为马”,基本肃清了朝中的反对势力。
公元前207年,赵高见时机成熟,便指使女婿阎乐入宫砍死了胡亥。
赵高本想就此直接当皇帝,没想到,当他抱着玉玺来到大殿上时,发现群臣都不答话,赵高无奈,只得在嬴氏宗室里,另立一个傀儡当皇帝。
而这个人,就是子婴。
秦二世在赵高的授意下,几乎将秦皇子孙全部屠戮殆尽,为什么子婴能躲过一劫呢?
二、为什么留下子婴?秦二世之所以不杀子婴,跟子婴的身世有很大关系。
子婴是谁?千百年来一直是个谜,即便是距秦朝不过100多年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出现了多处前后矛盾的记载。
关于子婴的身份,目前主要有这三种说法:
第一种:子婴是扶苏的儿子。
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看法,主要依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的:“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
根据司马迁的这条记载,子婴应该是扶苏的儿子、秦始皇的孙子、胡亥的侄子。
但从年龄上来说,这种人物关系根本就无法成立。为什么呢?
首先,秦始皇去世时50岁,按照古人成婚的平均年龄来算,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自杀时,他的年龄怎么也不会超过36岁。
而子婴登基时多大呢?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提到了他曾和两个儿子一起密谋,欲除掉赵高,想必这时两个儿子已经成年了,那么子婴的年龄起码也跟扶苏差不多大。
两个年龄相仿的人,怎么可能是父子呢?
其次,赵高篡改诏书逼死了扶苏,他怎么还敢在胡亥死后,立扶苏的儿子为帝呢?他就不怕子婴报复吗?
所以,我认为,子婴不太可能是扶苏的儿子。
第二种: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
这个依据也出自司马迁的记载:
《史记·六国年表》载:“高立二世兄子婴。”
这里的“二世兄”显然指的是秦二世的某位哥哥。
可按照赵高和胡亥斩草除根的作风来说,他们为了皇权的稳定,是不可能单独放过身为哥哥的子婴的。
此外,还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
胡亥在准备杀蒙毅时,子婴曾主动站出来劝谏,这就证明,子婴对胡亥的皇权其实并没有威胁,否则,他不可能在朝堂为官。
《史记·蒙恬列传》载:“子婴进谏曰: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
很显然,子婴是秦始皇的儿子的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第三种:子婴是秦始皇的弟弟。
这个依据的是《史记·李斯列传》的一段记载:
“高自知天弗与,群臣弗许,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即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
这里子婴的身份为“始皇弟”,也就是秦始皇的弟弟、秦二世的叔叔。
在史书记载中,秦始皇同父异母的弟弟只有一个投降赵国的嬴成蛟,同母异父的弟弟倒有两个,不过都被秦始皇下令摔死了,并未成年。
那么,子婴会不会是秦始皇另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呢?
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首先,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子婴的年龄比胡亥大,而且他是宗族的成员之一,且对胡亥的皇位没有威胁;
其次,秦始皇东巡时,子婴的主要工作是"筑高台,置邮亭",保证始皇帝政令的上通下达,为了纪念他,在今天的高邮,还有一条河名叫”子婴河“。
可见,子婴在秦始皇时期,就颇受皇帝的信任和倚重,说明他是有一定的办事能力的。
综上所述,秦二世之所以屠尽兄弟姐妹,却唯独放过了颇有实力的子婴,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子婴只是秦始皇的弟弟,秦二世的叔叔,本身就在“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之外,若不是赵高的临时起意,子婴根本不可能当上秦朝的皇帝。
总结:子婴是一个清醒的人,却又是一个不幸的人。
当他被赵高拥上皇位时,他没有像胡亥一样得意忘形,而是十分清楚赵高的阴谋,所以,子婴才能赶在赵高之前,抢先动手,诛杀权臣、灭其三族。
但子婴接手的大秦帝国,已经只剩一个躯壳,他再有能耐,也回天无力了。
一个月后,刘邦攻入汉中,为了保护全城百姓,子婴捧着玉玺向刘邦投降,此时距子婴登基仅46天,他也因此成了秦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
有人趁机劝刘邦杀了子婴,但刘邦以“杀之不详”为由拒绝了。
再过一个月,项羽进入关中,为了报仇雪恨,他不由分说,下令斩杀了子婴和所有的秦朝宗族,从此,嬴氏子孙的风采一去不返。
秦朝的灭亡,其实罪不在子婴,他不是亡国之君,却当亡国之运。可悲可叹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