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利亚为何失败?
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苏联历史上最著名的克格勃头子,同时也是苏联卫国战争的功勋,苏联元帅中唯一一个暗黑系人物,他在斯大林去世之后成为苏联掌握实权的二号人物,却在争夺斯大林继承权的时候失败。
导致贝利亚失败的是赫鲁晓夫,这个被很多人称之为“莽夫”的人物,却在夺权过程中展示了让人侧目的阴谋手段,拉着一群元帅和领导人物一起亲自上阵,赤手空拳将贝利亚给抓捕了,最后将其秘密处死,实在是令人震惊。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贝利亚出生于1899年,格鲁吉亚人,是斯大林的老乡,而他的崛起也确实离不来斯大林的欣赏。
贝利亚十八岁加入布尔什维克,二十一岁的时候加入契卡,也就是克格勃前身。因为苏联的支持,贝利亚二十二岁就成为格鲁吉亚政治保安总局主席,三十岁的时候成为高加索共和国的领导人。
而随着高加索共和国加入苏联,贝利亚得以在斯大林身边展示自己。
1933年,斯大林在一次度假中遭受袭击,贝利亚奋不顾身地冲上去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斯大林的安全,还指挥手下将刺客杀死,事后开始得到斯大林的赏识。
有人说,斯大林遭袭事件是贝利亚一手策划的,但是这个已经无人知晓实情了,不过贝利亚确实也自此开始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1934年,贝利亚成为联共中央委员,1938年担任苏联内务部委员,后来因为内务部老大叶若夫被斯大林排挤,贝利亚得以取代叶若夫的位置。
苏联内务部听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它却能量巨大,因为它下面有数十万军队。内务部是苏联大清洗的主要执行机构,从1934年到1936年,内务部逮捕了超过一百五十万人,其中一半被枪决。
除此之外,内务部还下设苏联国家安全总局,也就是克格勃的前身,在还海内外拥有大量特工,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四个情报机构之一。
贝利亚在成为叶若夫的助手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代了叶若夫,是因为斯大林对叶若夫产生了不满,甚至是忌惮,所以将他调离内务部,1940年将其处决。
贝利亚掌管内务部之后,开始不断削弱内务委员会的权利,从而加强自身的权利,而且还广泛安插自己的亲信,很快就将内务部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
斯大林对贝利亚是极为看重的,因为他觉得这个老乡很对他的胃口,为人精明而又办事得力,是维护自己统治的得力助手。
1941年,贝利亚成为苏联最高执行机构苏联部长会议的副主席,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之后又开始担任国防委员会委员。此时贝利亚的权利以及触及到内政,外交和军事,是苏联说一不二的实权派人物。
公平来讲,尽管贝利亚从掌管内务部到他去世这段时间里,继续斯大林的清洗政策,杀害了无数人,成为了一个人人畏惧的大恶魔,但是他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在情报工作和武器生产方面的贡献是极大的,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在194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的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贝利亚在大清洗运动中的表现,著名的“贝利亚实验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刑具,进去的人基本上都不可能站着走出去。
还有一段小段子,说斯大林的烟斗丢了,贝利亚抓了是个小偷,他们都承认自己偷了斯大林的烟斗,但是后来斯大林却在沙发下面找到了烟斗。
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贝利亚的很多功绩其实是在后来被人刻意抹去的,除了收集情报和武器生产之外,贝利亚在实施“焦土政策”和工厂后撤,以及在组织防御工事的修筑和外交方面的功劳其实是关键的。
因为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斯大林是毫无准备的,苏联军队也是措手不及,所以贝利亚这个救火队员就及时站了出来,他利用内务部的数十万军队来完成一些紧急任务,逐渐帮助斯大林和苏联军队稳住阵脚。
所以说,贝利亚可不光是靠“杀人”来取得斯大林信任的,他为什么会在战后成为元帅和苏联决策机构的副主席,他在二战中的表现是值得肯定的,不亚于战场上的将军。当然了,贝利亚不像朱可夫那样,因为在正面战争中的表现而声名显赫,贝利亚做的工作不容易被人所熟知,也更容易被人为抹去。
而贝利亚的贡献还远不止于此。二战还没有结束,斯大林就开始让贝利亚着手开始准备核武器的研发;二战一结束,贝利亚又开始负责从德国抢夺科学家。苏联为什么会在二战结束后很快就研发出原子弹,以及苏联工业之所以在短期内就得到恢复,贝利亚的功劳是很大的。
贝利亚不但办事得力,他对斯大林表现出的忠心,也颇让斯大林感动。就比如说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贝利亚基本上寸步不离斯大林,不但保护他的安全,还在第一时间给斯大林建议或者将斯大林的指令传递出去。
朱可夫等苏联将领在外冒死征战才最终成为元帅,而贝利亚只需要待在斯大林身边,然后可以用自己的超强能力在指挥手下替自己工作,从而获得元帅头衔,与朱可夫等人平起平坐,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厉害之处。
冷战开始之后,贝利亚的作用越发凸显。为了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贝利亚派遣大量特工去到东欧国家,通过渗透和发动政变等手段,拉拢一大批国家,建立了亲苏政权,让苏联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争霸的国家。
所以总结起来说,贝利亚确实是个人才,他文韬武略,能力极强。能被斯大林提拔为苏联的三号人物,贝利亚确实有过人之处。
然而贝利亚对斯大林的一切也都是那么认同吗?显然不是。斯大林死后,贝利亚就开始与马林科夫达成默契,对斯大林进行批判。贝利亚为什么这么做,理由很简单,他反对斯大林的专断统治。
不过马林科夫最后认怂了,他不敢明着去损害斯大林的形象,但是贝利亚依然在坚持自己的主张,并且采取了一些行动,他取消了报纸对斯大林的一切歌颂,让斯大林的名字从所有刊物上消失,让斯大林的画像不再出现在苏联任何一个角落。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难道贝利亚以前是在斯大林身边卧底吗,还是说他有什么其他阴谋?
其实这就关乎到斯大林继承人问题了。贝利亚敏锐观察到了,尽管斯大林已死,但是苏联领导阶层几乎还是被斯大林的阴影所笼罩,谁能破除这个阴影,谁就在成为斯大林继承人这个问题上占得先机。
马林科夫首先认怂,这个人原本在斯大林死后作为部长会议主席,是最有可能继承斯大林的人物,但是赫鲁晓夫却在暗地里开始整马林科夫。马林科夫不堪压力,最后辞去了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由赫鲁晓夫等五人组成书记处,赫鲁晓夫担任第一书记。
赫鲁晓夫早在斯大林死的时候,就曾在日记中批判斯大林,但是他也不敢明着干,所以他相比于掌握实权的贝利亚而言,其实是更被动的。
贝利亚在实施夺权计划的过程中,其实优势十分明显,除了掌握数十万秘密警察和特工之外,还掌握了政治和经济大权。赫鲁晓夫尽管是书记处第一书记,但实际上只是负责宣传和意识形态,实在是太被动了。
然后赫鲁晓夫也很清楚地知道,想要夺权,就必去拉拢人心,所以他积极联络一些军中人物,甚至连马林科夫最后都站到了赫鲁晓夫这一边。那么赫鲁晓夫干了什么,可以有这么多人支持他呢?
其实赫鲁晓夫并没有什么值得大家支持的,主要是他善于拉拢人心,更重要的是,大家对贝利亚更为不满。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赫鲁晓夫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有这么多人支持他。
斯大林去世之后,实际权利最大的人物就是贝利亚,绝大多数人已经受够了斯大林的专权独断和颐指气使,而贝利亚权力过大,大有成为下一个斯大林的趋势。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如果让贝利亚成为了斯大林的继承人,那么他们就又没有好日子过了。
关于这一点,朱可夫可谓是感触颇深,他是苏联卫国战争的大功臣,但是因为功高震主被斯大林所忌惮,最后被免职流放到敖德萨军区担任司令员,直到斯大林死后才重新回到中央,所以他是绝对不允许第二个斯大林出现的。
还有其他苏联元帅,基本上跟朱可夫的感受大体相似,比如说伏罗希洛夫和卡冈洛维奇等人,最后与朱可夫站在一起支持赫鲁晓夫对抗贝利亚。
除此之外,贝利亚还在斯大林死后准备实施一些大胆的措施,比如说,释放数百万政治犯,促成德国重新统一,终止苏联加盟国俄罗斯化,等等。这些政策现在看来,我们会认为他是一个卓越的领导人;但是在那个时候,很有可能给苏联带来大混乱,所以赫鲁晓夫等人对此十分担忧,十分害怕因此被贝利亚所害。
所以赫鲁晓夫等人一面对贝利亚表面顺从,一面积极筹划,最后他们决定将贝利亚逮捕并杀死,永绝后患。
1953年6月26日,赫鲁晓夫在克林姆林宫举行部长会议,邀请贝利亚参加。赫鲁晓夫,朱可夫,马林科夫、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人早早就来到会场,贝利亚则姗姗来迟。
会议上火药味很重,因为赫鲁晓夫等人对贝利亚进行了批判,而贝利亚则予以回击。在吵得面红耳赤的时候,贝利亚明显感受到自己中了圈套,所以他还准备掏枪出来。但是赫鲁晓夫眼疾手段,过去按住了贝利亚的双手,朱可夫则大声呵斥贝利亚放下武器,随后其他人也一起冲上去将贝利亚按住,最终成功将其逮捕。
经过六天秘密审判之后,贝利亚最终被判处死刑,罪名是叛国和试图在苏联恢复资本主义制度。不久之后,贝利亚被秘密处决,他的二十多位家人被流放,包含岳父母和年幼的孩子,无一幸免。
那么,贝利亚怎么会这么容易就被俘呢?
事实上,贝利亚是大意失荆州,尽管他掌握了大量的秘密警察和特工,但他万万没想到那些中央委员和元帅将军们,会在部长会议上亲自动手去抓捕他,这在苏联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贝利亚在被抓捕之后,被秘密关押审判,而他的手下也树倒猢狲散,都开始考虑自己的后路问题,有谁会真的去救贝利亚呢?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贝利亚太过于自信了,他不掌握军队,也不去与能够跟自己对抗的军方人物处好关系,导致这么多人都反对他,不失败才怪呢。
贝利亚死之后,赫鲁晓夫就将矛头对准了马林科夫和莫洛托夫,最终成为苏联第一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