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首富”盛宣怀千万家产是如何败掉的?
盛宣怀一生堪称传奇,他与李鸿章交好,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并逐渐借助洋务运动的东风,成为一个家财万贯之人。盛宣怀一生涉及的产业很多,很多都是开中国之先河,就比如说邮政,银行,铁路,等等,对国家的贡献很大,在世界上也很有名。
但是你盛宣怀死后,他的家产基本上很快就被败光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盛宣怀遗产的分配办法。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在上海去世,他的夫人庄德华为他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足足花费了白银30万两。当时去为盛宣怀送葬的队伍从吴江路一直排到外滩,到处都人满为患,警察都不得不出来对道路进行管控。从盛宣怀的葬礼规模来看,我们就知道他留下的财产是很多的。
据说,盛宣怀临死之前留下的财产达到1160万两白银左右,盛宣怀是一个思想十分开放的人,他明白历史上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所以他在生前思考了很长时间,最终确定自己遗产的分配方法。
按照盛宣怀的安排,他的一半财产将会放在自己成立的愚斋义庄之中,这些钱用于投资经营或者存到银行,任何人永远不能动用本金。在赚的钱当中,40%用于做慈善,40%成为盛宣怀本支咨子孙的准备进,20%用于家族公用费用。
具体用途如下:
不得不说盛宣怀真可谓是用心良苦,他建立了我国第一只信托基金,兼顾慈善事业和家族利益,可以说是为子孙考虑得很周到了。为了防止子孙动用愚斋义庄里面的钱,盛宣怀在在生前,还拜托自己恩人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作为信托基金的执行监督人,因为他觉得,李经方当时是清朝大臣,比较有公信力,应该是可以震慑住盛家后代。
盛宣怀的另一半财产则平均分给自己的五房子孙(盛宣怀五房太太的子孙,即盛宣怀的三个在世儿子盛老四盛恩颐、盛老五盛重颐、盛老七盛升颐,以及大房的孙子盛毓常和三房的孙子盛毓邮),每房得116万两白银。至于盛宣怀的五个女儿,按照当时的规矩,一分钱都没有分到。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个时候盛宣怀留下的遗产分配方案,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是具有先进性的,可以说考虑到了很多问题,既保住了自己后代的荣华富贵和持久发展,也努力维持了盛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可以将一些钱拿出来救助穷苦之人,也可以博得好名声。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盛宣怀的夫人和子孙要么败家,要么没有经商头脑,再加上时局不断变化,盛宣怀留下的巨额财产,最终还是化为了泡影。
盛宣怀的家族财产是如何败光的?1,我们先来说说愚斋义庄里的钱是怎么被败光的。
愚斋义庄成立之后不久,庄夫人的思想就开始动摇,她几次试图瓦解愚斋义庄的董事会以把钱弄出来,期间还与盛宣怀的几个对财产有非分之想的兄弟打过官司,但是最终没有成功。不过庄夫人的做法还是对子孙产生了影响,在庄夫人死后,他们开始争夺愚斋义庄的财产。
1927年,庄夫人去世,按照盛家的规定,庄夫人的颐养费一半归五房平分,一半要放入愚斋义庄。愚斋义庄在加入庄夫人一半的遗产之后,总数达到了727万余两。如此巨大的一笔款项,如果所有人按章办事,倒也相安无事,但是盛家的大败家子四公子盛恩颐却节外生枝。
1927年11月,盛恩颐买通了愚斋义庄的董事狄巽公,向上海法院提出,要求将愚斋义庄的资金平均分给五房。此事一出,在盛家乃至整个上海都掀起了轩然大波。
七小姐盛爱颐首先站出来反对,因为按照民国最新的法律规定,未出嫁的女子也有财产继承权,而当时盛家未出嫁的有七小姐盛爱颐和八小姐盛方颐,所以盛爱颐就向法院提出,将愚斋义庄的财产平均分成七份,她与盛方颐也要各得一份。
此事一经爆出,引起了各方面广泛关注。由于当时正值民国政府成立不久,全国时局动荡,各方势力纷争不单,很多势力都希望从愚斋义庄中分一杯羹,其中具有主动权的是江苏省政府和民国政府。
为了得到愚斋义庄的财产,江苏省政府和上海法院批准了盛家后人的请求,将愚斋义庄的财产四六分,六成由盛家五房后人自由支配,四成收回国有。
盛家后人将六成财产拿走,但是盛家后人却不愿意给七小姐和八小姐分财产,七小姐盛爱颐于是将自己的兄弟和侄子们告上了法院。
尽管盛老四提出,盛宣怀是1916年去世的,那时候还没有未出嫁女子可以继承遗产的说法。但是法院依据财产分配的时间是在法律条文生效之后,所以判决盛爱颐和盛方颐应各自获得一份财产。
盛爱颐的这一场官司,尽管付出了一大笔诉讼费,但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女权的官司,最后以盛爱颐的胜利而告终。
而关于愚斋义庄剩余四成财产的归属问题,江苏省政府和民国政为此展开了十分激烈地争夺,最后民国政府占了上风。1931年的时候,民国政府将愚斋义庄的所有财产拿出来变卖,得230万两巨款,被民国政府以“剿匪”的名义查收。
就这样,愚斋义庄在盛家后人和民国政府的合谋之下,在盛宣怀死后十几年就从历史上消失了。因为旷日持久的官司,愚斋义庄基本上没怎么履行慈善义务,这完全违背了盛宣怀的遗愿,而且也让盛宣怀想为子孙提供保障的愿望落空。
而愚斋义庄之所以会落得如此下场,一是因为盛宣怀的思想太超前,缺少专业的受托人和信托监察人(李经方因年老未履职);二是因为盛家后人太过于败家爱,他们无法理解盛宣怀的良苦用心;三是因为时局太乱,愚斋义庄的财产被政府给盯上了。
2,盛宣怀的子孙是如何败光各自家产的。
在瓜分了愚斋义庄的财产之后,五房各自的财产也不少了,但是再多的钱,也耐不住旷日持久的官司费和盛家后代无止境的挥霍和亏损。
在愚斋义庄的财产分配完之后不久,已经结了婚的五女盛关颐也站了出来,要从其中分一杯羹。盛关颐给出的理由是,最新修订的民国法律中规定了,已经出嫁的女子,也享有财产的继承权。
盛关颐就以此为由,把事情闹到法院,要求将原来分成七份的财产进行重新分配成为九份,她与妹妹盛静颐也各得一份。法院最终判决盛关颐胜诉,盛家后人不得不支付这笔钱,这样他们的财产就再一次被稀释了。
而随着盛关颐官司的胜诉,盛家第三代的女人就开始闹了,就又从盛家捞走了一大笔财产,进一步稀释了各房的财产。
即便如此,盛家五房得财产也不少,各自起码还有一百多万两银子可以花。如果懂得理财投资的话,可以钱生钱,做大做强;即便是不懂投资,精打细算过日子,那也可以生活得很好。只可惜,盛家的后人一个比一个败家,一个比一个不会做生意,最后盛家还真就富不过三代。
盛恩颐一人败光两份财产。
首先要说的是盛家实际上的嫡长子和命根子盛老四盛恩颐,他自己得了一房财产,他的儿子盛毓邮以老三盛同颐继子的身份也继承了一份财产,因为盛同颐死的早而且没有儿子,庄夫人做主把盛毓邮过继给盛同颐。
所以说,盛恩颐其实是一人独得了两份财产。
盛恩颐出生的时候,由于盛宣怀的关系,所以很金贵的,他的名字都是慈禧太后亲自给取的。盛恩颐含着金钥匙出生,自然是一帆风顺,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就开始过起了花花公子的生活,生活十分奢侈。
为了显示自己上海滩第一公子的地位,盛恩颐从国外买了全国第一辆进口奔驰轿车,还把车把换成银子做的,刻上自己的名字。
盛恩颐也爱美女,据说他有11个太太,每一个太太都单独配一栋洋楼和一辆汽车,另外还有十几个女佣供她们使唤。
但是盛恩颐最喜欢的就是赌博,他曾经与浙江军阀卢永祥的儿子,人称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卢筱嘉豪赌,一晚上输掉了一整条弄堂,这条弄堂一共有一百多栋房子。输得这么惨,盛恩颐连眉头都不眨一下,果然是豪气冲天。
更要命的是,盛恩颐还染上了烟瘾,一天都离不开。
所以到抗战胜利前后,盛恩颐就把自己和儿子盛毓邮拥有的两份财产都给挥霍完了,甚至后来连吃饭的钱都没有,还要盛毓邮请他吃饭。盛毓邮后来回忆说,那时候他自己也没什么钱,他最怕的事情就是父亲找他吃饭,因为他知道父亲要吃好的,他请不起。
盛恩颐后来还遇到了李鸿章家的败家子李厚甫,两人在大街上遇到,一起路过襄阳公园门口,都想进去听戏,可是最后却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就是没钱。1958年,盛恩颐死在盛家老宅的门房里,很久才被人发现,悲惨至极。
老五盛重颐和老七盛升颐经营不善,最后没落。
盛重颐和盛升颐经管生活品质很高,但他们跟自己的四哥盛恩颐相比,是谈不上生活奢侈的,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严格来说还不算是败家子。但是这两个人没什么才能,也没有继承盛宣怀的经商头脑。
在分得财产之后,盛重颐和盛升颐跟孔宋两家来往很密切,跟着做过一些生意,还赚了一些钱。但是随着时局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盛重颐和盛升颐的财产也逐渐缩水,淹没在了经济发展的洪流之中。
盛毓常的那一份财产确实可惜了。
作为长方子孙继承一份财产的盛毓常,其实也是很有头脑的。二三十年代,盛毓常开了一家房产经纪公司,还用自己的财产在上海上海闸北乌镇路附近买了几百亩地,建了360栋公寓房。
按照盛毓常的设想,随着上海的发展,这些房子肯定会升值,最不济也可以拿来出租给别人,一定是可以赚很多钱的。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凇泸会战之中,闸北两次日军轰炸,盛毓常的房子几乎全部毁于战火,360栋房子只剩下20多栋,盛毓常的财产因此大缩水,一度到了破产的边缘。
盛爱颐运气也不好。
盛家的女儿当中,也基本上没有人可以拿出来说,唯一可以说一说的是前面说的七小姐盛爱颐,一个差点嫁给宋子文的女人。
盛爱颐把争来的钱在上海开了一白多家百乐门,不过那时候上海可没有百乐门,大家对此很陌生,所以生意并不好,盛爱颐就亏损转让了。不过不久之后,百乐门却意外火爆起来。只能说,盛爱颐用自己的钱拉动了潮流,但是自己却无力坚持下去,最后只能帮别人做嫁衣。
不过盛宣怀的第三代之后,也出现了不少人才,比如说第三代中当中的盛毓度,也是盛老四的儿子,后来成为了一名在日本的企业家,十分爱国,几十年不变更中国国籍。还有第四代人当中盛光祖,曾担任中国铁道部部长,知名度很高。
总体而言,盛宣怀的子孙现在过得都还不错,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钱没有也还有资源在,再怎么也差不到哪儿去。
“清末首富”盛宣怀千万家产是如何败掉的?
1916年4月27日,前清著名官商、民国最有钱的人盛宣怀,死了。
盛宣怀死后,留下的遗产比较透明,共计有12952000两白银,放到现在,至少值几十亿以上。
为了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对于这笔巨额遗产该如何分配,盛宣怀生前下了不少功夫,花了不少心思。
盛宣怀有整整十个子女,刚好五儿五女。当时健在的有儿子盛恩颐、盛重颐、盛升颐;孙子盛毓邮、盛毓常;女儿盛爱颐、盛方颐、盛关颐、盛静颐,其中盛爱颐、盛方颐待字闺中,还没有出嫁。
盛宣怀的观念很先进,生前他决定将自己财产的一半拿出来捐给慈善事业,也就是盛家的“愚斋义庄”。以所生孳息十分之四充作慈善事业,十分之六作本支子孙男女读书、婚嫁、经商及祭祀、扫墓、修理宗祠、置办田产、资助盛氏合族义庄。
另一半财产,则拿出来让子孙直接继承。具体怎么个继承法呢?按照中国的老传统,先留出未出嫁女儿的嫁妆,再子孙各房平分,已经出嫁的女儿则完全没份。
客观地说,盛宣怀的遗产分配方案考虑的还是相当周全的,既有以慈善之名维系盛家名声、守住盛家财富的良苦用心,也充分保证了子孙后代的富贵生活。
但巨财不败永远是有前提的,一是时局不能动荡,二是子孙不能败家。如果碰上时局既动荡,子孙又败家,再良苦的用心最终也只能付诸东流,而且还会以很快的速度。
很不幸,盛宣怀死后,盛家不仅碰上了时局动荡,而且子孙一个赛一个的败家。
颇为讽刺的是,盛家败财,起初的裂缝不在别处,恰恰是盛宣怀生前认为最不应该出问题的慈善捐助上。
1927年,盛宣怀去世11年后,世道早已不是当初的样子,全国上下都在革命。江苏的国民革命政府在“反土豪劣绅”的指引下,盯上了盛家的“愚斋义庄”。
这是光鲜的说法,阴暗的说法更为现实真切,那些手握兵权的新军阀怎可能轻易放过这样一块早已放在案板上的肥肉。
江苏的新军阀提出,义庄的资产必须拿出40%充作军费,否则就不客气。
面对强索,盛家兄弟的态度竟然是“趁火打劫”。盛家兄弟说了,慈善事业本就太高调,如今军队介入了,义庄说不准哪天就全部充公了,为防肥水流到外人田,还是趁早将义庄分了的好。
就这样,盛宣怀苦心创建的义庄遭到了肢解,除去被迫交出去的40%,剩下的资产折合白银3500000两,当作盛宣怀遗产,再次由五房平分。
这要放在从前,盛家兄弟这么干,想必闹不出什么动静来,但那时候不一样,就在义庄被解散的前一年,国民政府刚刚通过了《妇女运动决议案》,其中规定未婚女子可以参加遗产分配。
首先注意到这一点是27岁的盛爱颐。此时的盛爱颐还没有婚嫁,虽然先前她错过了包括宋子文在内的好几桩姻缘,但这一回她不打算错过继承权的革命。
通过咨询律师,盛爱颐决定向兄弟侄子们讨个说法,于是一纸诉状将三位胞兄以及两个侄子告上了法庭,要求依法将愚斋义庄十分之六的遗产照七份分配,她和未嫁的妹妹盛方颐也应各得一份。
首富家族不和,女儿争夺遗产,一时间,盛爱颐掀起的官司轰动了整个上海滩。
在当时,这桩官司不仅考验着当事人,而且折射着刚刚走上前台的国民政府是否有崭新的面貌。简单说,于情于理,盛爱颐都应当胜诉,否则就意味着社会依旧是封建的,落后的,止步不前的。
结果,盛爱颐毫无悬念地赢了,通过法律途径成功地为自己争取到了七分之一的遗产,共计500000两白银。
一直在静观这场官司的盛方颐见姐姐赢得如此轻松,立马也向法院递交了诉状,过程和结果与盛爱颐一模一样,盛方颐也得到了500000两白银。
千万别以为,盛家争产到此就可以尘埃落定了,正相反,盛爱颐、盛方颐争夺遗产的举动仿佛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接下来,盛家的女人们借助时代的进步,各自的人脉资源以及能够抓住的把柄,纷纷举勺登场,分舀起这杯真金白银的羹来。
因为争产的人不止一个,咱们不妨用第二季、第三季来讲述。
第二季的争产主角是早已结婚的盛关颐,她的争产依据是新鲜出炉的《民法·继承编》,其中规定已婚女儿也有继承权。
比起盛爱颐、盛方颐,这位盛关颐更不好惹,在盛家如日中天时,宋氏三姐妹中的大姐宋霭龄就是她的家庭教师,后台硬得很。
盛关颐的诉求是什么呢?要求重新分配那笔遗产,不能照七份分,而是要分成九份。
因为有法律依据,又有过硬后台,盛家兄弟根本不是对手,只能任盛大小姐“宰割”。
再说盛家争产第三季。
第三季的主角是盛家的第三代。就在盛关颐打赢争产官司的同一年,盛宣怀已嫁人的孙女盛蓉对其叔叔盛恩颐及其儿子盛毓邮又提出了析产之诉。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盛蓉本是盛家兄弟中盛葵臣的女儿,因弟弟盛艾臣没有生育子女,盛蓉后来被过继给盛艾臣做女儿。而那个盛毓邮呢,本是盛恩颐的儿子,盛艾臣去世后,由盛宣怀的遗孀庄太夫人做主,将盛毓邮立为了盛艾臣的嗣子,但盛毓邮一直跟亲生母亲生活在上海,并没有同继母同住。
盛艾臣去世,盛蓉尽了“孝女”的一切义务,继母去世后,同样如此。
可就在盛蓉以为自己的义务已经尽完时,有一天,她却在报纸上突然看到了一件让她感到愤怒的事——与自己同为嗣子的盛毓邮竟然将继母的外甥毛曾年告了,理由是这家伙盗窃财物。
盛蓉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在财产继承问题上,自己早已被叔叔和兄弟边缘化了,也就是说,盛艾臣这一支的财产,都让盛恩颐和盛毓邮这亲爷俩秘密私吞了。
这官司很复杂,但盛蓉最终还是赢了。
这一赢不得了,1933年又一个自称是盛艾臣嗣女的人(盛毓橘)也提出了诉讼,要求和盛毓邮、盛蓉一同继承盛艾臣的遗产。
够一地鸡毛的吧!
还没完。
盛宣怀的遗孀庄太夫人去世后,老太太的养老钱又成了新的肥肉,盛家的外孙、外孙女们一哄而上,都来和舅舅们争夺起遗产来。
家和万事兴,家乱万事废。
盛家子孙,争产到如此尘土飞扬、鸡毛一地的程度,岂有不败的道理。
冥冥之中也是“报应”吧。
盛宣怀挣下的巨额财产多是灰色的,财不义,子孙不贤,盛家子孙除了争产败家,争得家产后更是败家,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
就拿盛恩颐来说吧,这家伙号称上海滩第一败家子,曾创造过一夜之间赌输一条弄堂,一百多幢房子的骇人记录。
稍微正干一些的,运势也不好,就说盛爱颐吧,拿了那500000万银子,在上海滩开了一间百乐门舞厅,因为开的时候太超前,生意不好,只得亏损转让,可转让后高档舞厅随即在上海滩就流行了起来,盛爱颐辛苦争下了一笔银子,到头来还是给别人做了嫁衣。
就这样,到了民国快结束的时候,盛家后人败光的败光,潦倒的潦倒,那盛恩颐就是个典型,抗战胜利后,他连一张公园门票都买不起,最后死在了自家宅子的门房里。
“清末首富”盛宣怀千万家产是如何败掉的?
败家子在那时最幸运了,我曾祖弟兄四人,民国三年分家每家分一百多亩地,那三家败家子都败光了,土改时都是中农贫农,老二的后代当了队长,老四的后代当了会计。我家的地一点也没有卖,靠辛勤守住了家业,土改时划成了地主,被批斗了几十年,还不如当时卖干花净,人家卖着花着不用出力过的潇潇洒洒,我家幸苦几十年又被批斗了几十年。败家并不是坏事,幸勤并不是好事。
“清末首富”盛宣怀千万家产是如何败掉的?
“千万家产”不能说都是败掉的,日军一波轰炸300多栋房子没了,这就属毁于战乱。盛家衰败有很多原因。
盛宣怀,是继胡雪岩之后,又一大红顶商人,系李鸿章幕僚,发迹于洋务运动。1916年,七十多岁的盛宣怀去世,对大家族来说,接下来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遗产分配。
到底有多少遗产
1917年,盛氏家族召开亲友会议,包括盛宣怀的世交李鸿章的养子李经方,亲信傅筱庵等20多人出席,这次会议是执行盛宣怀的遗嘱以及设立财产“清理处”。
盛宣怀聪明的大商人,怎么会不知道“富不过三代”的道理,为了保住盛家多年积累的基业,他生前遗愿就是家族成员“动利不动本”,可以动用各项事业获得的利益,本金不可动摇。因为盛宣怀曾逃亡日本,这也是受日本三井家族的启发,三井家族竟而屹立数百年。
盛宣怀的这一遗愿并没有得到执行,而只执行了另一半遗嘱,盛氏财产一半归家族公产(即 愚 斋 义 庄),另一半平分给“五房”:大房盛昌颐由其长子盛毓常为代表、三房盛同颐由其嗣子盛毓邮为代表、四房盛恩颐、五房盛重颐、七房盛昇颐,而二房、六房和八房均早夭。
“五房”即由这五个人为代表,平分成五份,其中盛毓邮是盛恩颐的儿子过继过去的,家族里盛恩颐人称“盛老四”,现在他最大,前面三个哥哥早逝,所以盛宣怀活着的时候也最宠老四。
经过了两年多的清理工作,1920年盛氏家族遗产目录算是出来了,盛宣怀财产总计一千三百多万两。
扣除应偿款以及各项提存款如盛宣怀的遗孀(庄夫人和萧姨太的赡养费,未嫁女儿的出阁费)最终用于分配的遗产净值为 11606114.388两,平分下来每房得116万两。这个分配也综合考虑了每房所得财产的预期收益是否均衡,算下来每房每月进项均为4000多两。
争产风波
家中最年长的是盛宣怀的第三任夫人庄氏,也是盛老四的生母。庄夫人活着的时候,家里还是蛮有规矩,基本照章办事,然而1927年庄夫人病逝几个月就出大乱子了。
义庄董事狄巽公、盛老四等要拿回愚斋义庄的慈善基金由五房平分,并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这本来已经是家族公产用于慈善救济以及家族的婚丧嫁娶等公共事项,现在拿回来令人哗然。
家族内部由此矛盾重重,此时已经是民国,七小姐和八小姐没有出嫁,按照法律可以分得一份,所以应该是七份平分。两位妹妹与哥哥协商私下解决,七小姐要求盛老四给她十万大洋出国留学,盛老四拒绝了。
于是七小姐和八小姐先后把哥哥告上了法院,结果两位小姐胜诉,分得一份。经过这一风波,愚斋义庄的财产六成被盛家分掉,因为有人参了盛家一本,控诉盛家怎么可以拿回当年官商合营的东西,于是剩下的四成充公,就此愚斋义庄解体。盛老太爷泉下有知估计要气吐血。
盛家财产90%在上海。接下来,就看各房子孙怎么“花”钱了,
大房长孙盛毓常
盛毓常不败家,但是运气不好,有两次重大的财产损失,从而使家境每况愈下。
一,盛毓常拿到祖父的巨额遗产后,就开始盖房子,在上海闸北区乌镇路自家的空地上盖360栋石库门房子,相当于现在搞房地产的,不过他不卖,只出租收租金。
钱还没赚到,石库门房子却在1937年日本人轰炸闸北时,遭遇了猛烈炮火,360栋最后只剩下20栋,损失惨重。
二,盛毓常还继承了很多祖父的古董,字画有数百件,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件叫“雨过天晴”的瓷器,据说是当年慈禧御赐。
盛毓常和管家的儿子宋治钧一起把这些收藏品带到日本名古屋搞展览。这次展览由一名叫奥田的日本牙科医生负责具体事宜,奥田认识藤山爱一郎,后来出任过日本外相,所以展览顺利的举办了。
就在此时,盛毓常的私人律师拍电报要他赶紧回上海,有个重要签字。盛毓常犹豫了一下,打算速去速回。宋治钧留在名古屋照看。
没想到,盛毓常刚回到上海“七七事变”爆发,抗战全面开始,他无法前往日本。在日本的宋治钧也无法久留,于是宋就把这些收藏品装箱封好,寄存在一个叫龙名馆的旅馆,自己赶紧回到上海。
从此这批珍贵的文物就下落不明,后来盛家人有联系到藤山爱一郎,他承认有展览这回事,但是后来这些展品去哪了他不清楚。多年后,盛家也有人来到当时寄存的旅馆,龙名旅馆还在。他们委托律师调查,可是一直没有头绪。
时运不济,家里的生活越来越拮据,子女有十几个,连学费都难凑齐。不过,盛毓常这一支的子女都非常争气,学习刻苦,大多是大学毕业。因为种种原因辍学的也能在家自学,精神可贵。他们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却也都浴火重生。
三房盛毓邮
盛毓邮是过继给三房,顶门户的,分得祖父的遗产时,只有9岁,还不会花钱就成了百万富翁。而他的亲生父亲盛恩颐非常能花钱,儿子不会花钱,就由老爸帮他花。
晚年的盛毓邮回忆,他最怕父亲请吃饭,做西装,因为之后父亲就要跟他借钱。老爸借钱不能不给,借了从来不还。
不过,盛毓邮是盛家一道独特的风景,平时刻苦读书,先是考上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又留学英国。毕业回国后,抗战又爆发了,一大家只能待在家里,这期间盛毓邮娶了一个称心如意的妻子宜兴任家的任芷芳小姐,人美又持家。
儿子要结婚了,盛老四包下了整个百乐门舞厅,大宴宾客,周围道路都堵塞了。新娘婚纱从舞池中央一直拖到百乐门舞厅门口,一大群伴娘伴郎。晚年任芷芳女士有给访问她的人展示当年的婚礼照片,让人着实见识到了什么叫豪门婚礼。
到了五十年代,盛毓邮已经没有什么资产了,把妻儿安顿在老丈人家,自己去香港,新加坡打拼,做过很多工作。后又前往东京,在那里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开办新亚饭店,东京票房。
四房盛恩颐
盛老四,出了名的“豪”,花钱就是送钱,长的清秀帅气,对人有求必应,人缘挺好,不过都是酒肉朋友。
几个人一起打麻将,明显人家联手“抬”他“轿子”,坑他的钱,他自己也知道,还笑称:“做做轿子也蛮好嘛!”基于他这样的心性,很快成为别人“围猎”的对象。赌到一夜之间输掉北京路黄河路上的100多栋房子给浙江督军卢永祥的儿子卢筱嘉。
上海进口德国奔驰第一辆就是他买的,还给自己设计了一个独特的车牌4444,因为他排行老四。他和大盐商周扶九的第三个所以周孽田,人称周三,并称周三盛四。这一对活宝走到哪都前呼后拥,身后跟着一大群人,到哪都是焦点。盛老四给每房姨太太都配了一栋花园洋房和一辆进口轿车,外加一堆佣人。
盛老四也是有工作的,汉冶萍公司总经理,躺在大烟榻上批文件,白天黑夜颠倒,如果白天找他,只能等到下午四五点后,因为他才起床。
盛老四的原配是孙宝琦之女孙用慧,孙用慧婚前就预料自己不会幸福,想拒婚,奈何拗不过父亲。婚后,两人赴欧洲留学,回来后,盛老四还是改不了:找女人,好赌的毛病。后来,盛老四一年到头就过年回趟家,其他时间都住在各姨太太那。
抗战胜利后,盛老四已经没有多少钱挥霍了,儿子盛毓邮,盛毓度都外出打拼,重零开始。解放后,盛老四完全蜕变成了一个普通人,1958年因中风去世。
五房盛重颐
盛老五得以遗产还是比较持重的,不问官场,用心打理自己的生意,1940年之前还是生意兴隆的巨贾。
他的豪宅是淮海中路上曾为日本驻沪领事馆总领事官邸的那座大花园洋房,在上海图书馆隔壁,始建于1900年,德国人建造,英国人买下走后,盛家又买下。
抗战胜利之后,盛老五的生意非常受挫,做股票大伤元气,房地产也不行,不得不以100万美元卖掉豪宅,夫妻二人前往香港。
盛老五在香港开了一家股票交易所,又被人骗,半年之后关闭,几乎赔掉了所有家当。晚年盛老五生活潦倒,连医药费都付不起,1960年去世。
七房盛昇颐
盛宣怀去世的时候,盛昇颐才16岁,一开始结了一个“冲喜”的婚,后来离婚了。他也知道时局变幻,此时盛家已经不行了,需找一个靠山。
盛昇颐利用盛五小姐与宋家的关系,开拓自己的生意人脉,他也成了孔祥熙宋霭龄的常客,经常跑孔府。所以盛昇颐一度官做的很大,生意也是如日中天。他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宋霭龄策划生财之道,还成立了中信经济调查研究所。
抗战胜利后,盛老七生意受挫股票大跌,后台也没了。后来盛老七去了香港,靠典当过日子,日暮穷途。
结束语
盛宣怀的千万家产在五房中间就这么没了,有败家的,有投资失败的,有时运不济的。盛家孙子辈倒是人才辈出,颇有祖父盛宣怀的风采。
“清末首富”盛宣怀千万家产是如何败掉的?
1916年4月27日,曾斗倒胡雪岩,号称“清末首富”的盛宣怀去世了,为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盛宣怀临终前对自己的身后事进行了周密安排。
盛宣怀非常具有前瞻性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慈善信托机构:愚斋义庄,这样既兼顾了慈善事业又维护了家族利益,子孙后代可以源源不断的依靠愚斋义庄过上富足的生活。
而且,按照盛宣怀的设想,子孙后代同样会因为慈善事业被人称赞与重视,这样也可以保证家族后人的社会地位和名声。
同时,为了保证愚斋义庄的长期稳定运行,防止子孙后代私自动用里面钱财的情况发生,盛宣怀甚至还请到了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来担任愚斋义庄的执行监督人。
可以说,盛宣怀对子孙后代绝对用心良苦,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留下的千万两白银却很快就被败光了,后来他的儿子在晚年时,甚至穷的连一张公园门票都买不起。
盛宣怀是清末官办商人,曾官居邮传部尚书大臣(从一品),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号称“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
曾被慈禧评价为:“不可少之人”,孙中山评价他:“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不过鲁迅却认为他是:“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可以说盛宣怀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其实,盛宣怀之所以如此出名,除了他自身的能力素质之外,最主要的是他有一个好靠山:李鸿章。1870年,年仅26岁的盛宣怀就入李鸿章幕,协助李鸿章处理洋务。
此后,盛宣怀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在李鸿章的支持下,斗败胡雪岩,推动上海商业崛起、中国近代工业发展……
有人曾统计过,盛宣怀至少创造了11个中国第一,如: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甚至连中国红十字会都是他创办的。
就这样,盛宣怀的身份地位不断提升,甚至他最喜欢的儿子盛恩颐,这个名字都是慈禧亲自给起的,后来他的子女纷纷与豪门联姻,盛家俨然成了清末民初的超级豪门。
然而,当时的盛宣怀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随着他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他深知自己恐将命不久矣,可自己虽然儿女众多,却没有一个人能挺起这偌大的家业。
如果有一天自己撒手人寰,那整个家族很可能会坍塌,古语有云:“富不过三代”,盛宣怀害怕这个魔咒出现在自己家族身上,他实在舍不得辛辛苦苦打下的殷实家业成为过眼云烟。
于是,盛宣怀苦苦思量对策,最终决定创建一个慈善信托机构,取名为:愚斋义庄,盛宣怀规定,愚斋义庄里的钱财,主要用于投资经营,或者存到银行中获取利息。
而且,愚斋义庄里的本金永远都不能动,至于赚取的增值收益,其中的40%用来做慈善,另外60%用于直系子孙后代花销和家族祭祀等公共费用开支。
可以说,盛宣怀想的这个方案还是非常周密的,因为本金永远不动,增值的部分中除了做慈善外,大部分也落入到直系子孙的口袋中。
按照盛宣怀的这个方案,似乎确实可以帮他的家族摆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实现“富者恒富”的终极目标,可盛宣怀的理想真能实现吗?
当然不能,事实上愚斋义庄在盛宣怀死后,仅运行12年就土崩瓦解了,这里面虽然有当时特殊社会背景的因素,但更主要的还是盛宣怀的儿女不争气,后来很多人曾这样评价盛宣怀的后人:
“钱多,女人多,好赌又不善赌。”
据记载,盛宣怀在1916年病逝后,留下的遗产折合成白银,多达1160万两白银,他在死前留下遗嘱,一半的遗产放到禹斋义庄,剩下的一半平均分给五房子孙。
也就是说,每房子孙都分得大约116万两白银,116万两白银价值多少呢?有人做过计算,这些白银至少相当于现在几亿美金的购买力。
可这些钱并没有让盛家子孙满足,他们都盯着禹斋义庄里的钱,除了没人嫌钱多的因素外,他们也害怕这些钱被对方弄走。
当时,盛家的掌门人是盛宣怀的媳妇庄夫人,由于盛宣怀的前三个儿子要么早殇要么死得早,所以等到盛宣怀去世时,盛家实际的嫡长子就是庄夫人所生的四儿子盛恩颐。
也就是说,庄夫人和盛恩颐在当时的盛家有着绝对的话语权,而我们之所以先说他俩,是因为禹斋义庄的消失,与他俩有直接关系。
话说,在盛宣怀病逝后,庄夫人就耗费白银30万两,在上海滩为盛宣怀举办了盛大的葬礼,据说当时送葬队伍从吴江路一直排到外滩,可谓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
当然了,以盛家的实力来讲,这样奢华的葬礼,旁人也说不出什么,毕竟人家花的是自己家的银子,这只能说明盛家的经济实力太强了。
然而,在盛宣怀死后不久,包括儿子盛恩颐在内的很多人,就陆续找到庄夫人,希望解散禹斋义庄,把钱拿出来大家平分。
庄夫人的思想虽然动摇过,但当时盛宣怀毕竟刚死不久,再加上她也未必斗得过刚刚设立的禹斋义庄董事会,所以庄夫人在世时,禹斋义庄还是正常运行的。
但当时间来到1927年时,庄夫人病逝了,随后盛恩颐就跳了出来,他在当年11月,就向上海法院提出申请,要求解散禹斋义庄,然后把里面的钱拿出来,平均分给五房。
那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就会问了,平均分给五房,盛恩颐只能拿五分之一,他为什么要折腾呢?其实,他是能拿到五分之二的,因为五房中的老三盛同颐早殇,没有继承人。
当时,庄夫人做主,把盛恩颐的二儿子盛毓邮过继给了早殇的老三盛同颐当儿子,所以盛恩颐的二儿子相当于也分得了五分之一家产,这样算起来盛恩颐可以拿到五分之二。
因此,盛恩颐才急着分禹斋义庄里的钱,可盛恩颐刚向法院起诉,他的七妹盛爱颐就站出来向法院提出申请,说按照当时的法律,她和八妹盛方颐都是未出嫁女,理应享有财产继承权。
我们之前说了,盛宣怀死前曾留有遗嘱,他的女儿一分钱都没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肯定心里不平衡,这时候自然盯上了禹斋义庄。
结果,盛爱颐这一闹,彻底把这件事炒得人尽皆知,各方势力摩拳擦掌都想在禹斋义庄里分一杯羹,而盛宣怀选定的禹斋义庄执行监督人李经方,由于年事已高,压根就没精力管这件事情。
最终,在当时的江苏省政府和民国政府干预下,法院于1928年批准解散禹斋义庄,同时还将里面的钱财分为两大块,其中四成收为国有,剩下六成由盛家五房以及盛家七妹、八妹平分。
至此,盛宣怀生前苦心建立的禹斋义庄彻底消失,此时距离盛宣怀病逝只过了12年,可他想为子孙提供源源不断保障的计划却化为了泡影,而且也没有实现做慈善的梦想。
不过,从禹斋义庄中分给盛家的六成钱财的分配问题还没有完,或者可以说,这场财产争夺战刚刚开始,先是七妹、八妹又联合把盛家五房告上了法庭。
理由很简单,法院虽然判决她俩每人可以获得其中的七分之一,但盛家五房并没有把钱给她俩,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虽然法律有规定,可人们的思想依旧非常传统,不想分给女儿。
随后,已经结婚的五妹盛关颐和六妹盛静颐也都站了出来,她俩说虽然自己是出嫁女,但根据当时的法律,同样拥有继承禹斋义庄钱财的权力。
法院经过审理,最终决定把禹斋义庄中属于盛家的六成财产重新分为九份,由五房以及五妹、六妹、七妹、八妹各分得九分之一。
按理说,到这时候终于可以消停了,可见盛家第二代把官司打得这么热闹,盛家第三代女性坐不住了,她们也开始闹腾起来,最终也成功分得了一部分钱财。
总体来讲,对于禹斋义庄钱财的分配,最终闹的是一地鸡毛,盛家的财产在经过多方势力的争夺后不断稀释,缩水得非常厉害。
然而,由于盛宣怀的钱财实在太多了,所以直到此时,盛家依旧非常富有,盛宣怀留下的财产被彻底败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盛家子孙不但败家还不会做生意。
这里面我们举两个例子,分别是特别能败家的盛恩颐,以及不会做生意的盛爱颐,从他俩的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盛家子孙是怎么败掉家产的。
我们先说盛恩颐,盛恩颐可以说是盛家最有钱的,他一个人占了两房的钱,如果他懂得一点节制,或许就不会出现后面的事情了。
盛恩颐特别能挥霍钱财,天天昼伏夜出,就知道吃喝玩乐,他给自己的每房姨太太都配备了高档花园洋房和进口轿车,各种仆人也是雇佣了一大堆,吃的用的都是最好的。
如果说,盛恩颐只是这么挥霍,或许他手中的钱财还真够他用一辈子的,不过盛恩颐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嗜好——赌博,而且他几乎逢赌必输。
盛恩颐曾在赌场创造过一个记录,就是在一夜之间,把自己拥有一百多栋房子的弄堂全输给了浙江总督卢永祥的儿子卢小嘉。
这么输下去,无论有多少钱都得败光,果然又过了十多年,盛恩颐就把钱财输得精光。据说,在盛恩颐晚年的时候,没事就喜欢和李鸿章的孙子李厚甫一起上街溜达。
一次,当两人溜达到襄阳公园附近时,就商量着进去转转,结果两人一聊才发现谁都出不起门票钱,最终两人只能坐在门口看看。
1958年,盛恩颐在穷困潦倒中去世了,享年66岁,如果慈禧知道自己给起名字的这个小孩,晚年竟然如此贫穷,不知作何感想。
说完了盛恩颐,我们再说一下盛爱颐,盛爱颐排行老七,她是一位才女,在她的一生中,有两件事情非常出名,一是与宋子文的恋情,二是为争禹斋义庄的财产,打了中国第一起女权官司。
然而,她的生活并没有多如意,先是与宋子文的恋情无疾而终,后来又花费60万两白银,在上海滩打造了号称“远东第一乐府”的百乐门舞厅。
结果,这个百乐门舞厅,由于太过超前,顾客并不多,加上自己经营不善,最终只能赔钱转让给别人,可是转让之后,百乐门竟突然火了,盛爱颐相当于给别人做了嫁衣。
后来,盛爱颐几经波折,生意也都不太好,钱财也一点点的缩水,不过盛爱颐并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所以直到晚年,她依旧衣食无忧,过得也非常体面。
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身处上海的盛爱颐,依旧能够体面地抽着雪茄,过着悠闲从容的日子,盛爱颐于1983年病逝,享年83岁。
除了盛恩颐、盛爱颐之外,其他盛氏子孙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把分得的钱财都败光了,不过总体来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盛家子孙大多过得还是可以的。
而且,盛家子孙也出了很多人才,比如第三代的盛毓度,他集企业家、学者风范于一身,虽然后来身处日本,但非常爱国,始终保留中国国籍,并多次捐款支持祖国教育事业。
再比如,盛家第四代的盛勤,盛勤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的讲师,成绩非常出色,她的丈夫是著名学者钱文忠。
综上所述,“清末首富”盛宣怀的千万两白银家产,之所以很快就败光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盛家子孙不善经营或者太过败家导致的。
而盛宣怀苦心建立的禹斋义庄之所以很快被解散,一方面是缺乏有力的监督执行规章制度和相应人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时代,财产被民国政府盯上了。
其实,从盛宣怀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想实现“富者恒富”真的太难了,虽然第一代能奋力打拼,但第二代、第三代却很容易躺平,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经常说“富不过三代”的原因。
不过,也正因为世事盛衰兴替,才给了人们拼搏奋斗的希望,有一句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人只要努力,就会有很多希望和机会,希望大家做一个正能量的人,不断努力前行,与其抱怨,不如拼搏,你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定会越来越好!
亲爱的朋友们,对于“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您认同吗?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
文/学史知今
“清末首富”盛宣怀千万家产是如何败掉的?
盛宣怀,虽然也是红顶商人,但他的格局却是官场与商场皆占一半,虽然从名气上来讲,盛宣怀的名气没有那么大,但是盛家却是长盛不衰,不似胡雪岩家族,虽然盛极一时,但仍旧逃脱不了被官方制裁的命运。
若是问为什么盛宣怀家族能够被称为上海滩第一家族,自然要从盛家的格局来看上一看。盛家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初时期,一个有着如此漫长岁月传承的家族,就算可能不一定会是某个第一家族,但绝对会是一个名门望族。
盛宣怀在晚清创下了众多成就,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盛宣怀的商业活动跟洋务运动息息相关。
盛宣怀手握实业,并且身居高位,盛家算作上海滩第一家族绝对是绰绰有余的,盛家最巅峰的时候,要钱有钱,要权有权。
虽然胡雪岩的名气要比盛宣怀高上一些,但是胡雪岩却是被盛宣怀在背地里耍手段搞垮的,尽管盛宣怀的名声不算很好,但他的确也算得上一个有手腕,有心计的名人。
盛宣怀去世的年头是1916年,盛宣怀去世以后,分给子辈的遗产数额巨大,遗产数目总计可以达到约1300余万两。
要知道,当初胡雪岩可是因为几十万的欠款一时间还不上最终被盛宣怀搞垮的。
盛家虽然起源能追溯到明朝时期,但是盛家真正的昌盛还是从盛宣怀时期开始的。
说实话,盛家在盛宣怀以后,并没有出现过多少著名人物,盛家的二代在上海几乎都是一事无成,没有什么成就。
但是到了盛家第三代,就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人物。盛毓邮是盛宣怀的孙子,也是盛家老四的大儿子,盛家分家的时候,虽然盛毓邮年纪小,但却也分得了不少财产。
盛毓邮很小的时候,因为过继给了老三家里,所以老三家里的财产最终落到了他的头上,一百多万两的财产,放到任何一个少年手中,绝对都会让一名少年从此不再平凡。
虽然年少便已经拥有了巨额财富,但这些财富在几十年后,却也被挥霍一空。
盛毓邮靠着自己的本事,没有从此堕落,反而是去日本开了一家新亚饭店,从此又一次步入巅峰。
作为盛宣怀的孙子,盛毓度也是盛家的一个著名人物。
他靠着盛家的名气,在日本集资开办了一座留园饭店,从此创业成功。
成功的盛毓度还是一个促使中日恢复邦交的政治人士,其人在国内和日本都很受欢迎。
自盛宣怀以后,盛家后人虽有亮点,但大多都是平庸之辈,没什么才华,盛家也就逐渐的没落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