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无私“包青天”,一生娶了3个老婆,为何传宗接代的是丫鬟?
包拯生于999年,安徽合肥人。在包拯28岁的时候,也就是宋仁宗天圣五年,他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大理寺评事,到江西永修担任知县。
宋朝很注重孝道,特别是宋仁宗时期,对于孝的重视达到了历史空前的高度。而包拯就很注重孝道。虽然好不容易当官了,但是包拯很挂念家中的父母,于是请求朝廷把他调到安徽任职。后来包拯的工作又有调动,他的父母却不愿意他离开,所以包拯就干脆辞掉了官职,在家安心侍奉父母。
不过几年之后,包拯的父母就相继去世了,包拯建了草庐给自己的父母守孝,到了三年期满他也不忍心离去,还是在乡亲的劝说下,他这才去京城听选,后来又成为了一个知县。由于政绩出色,包拯后来去广东担任知府,干了几年之后被调回京城,成为了监察御史。自此,包拯开启了他辉煌的为官生涯,从监察御史一直做到了转运使,权知开封府尹,权御史中氶,三司使等官职。
需要注意的是,包拯虽然做过开封府尹,但是只是“权知”,也就是代理的意思。而且包拯在开封府待的时间也不长,前后大约不到2年。包拯更不是断案如神的人物,民事诉讼只是他管辖的众多事务中很小的一部分,他不可能天天去断案子。
不过包拯确实是个有名的大清官,他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整顿吏治,敢于谏言,在国防和外交上的贡献很大,对宋仁宗立太子也有过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干臣和名臣。
关于仁宗立太子这事,我觉得有必要讲一讲,因为包拯与仁宗一样,都曾经历过丧子之痛,也都在人生晚期还无子。1058年,因为48岁的宋仁宗无子,朝廷很多大臣都在劝谏仁宗早点立皇室近亲之子为太子,仁宗心里很难过,所以找到59岁的包拯,想听听他的意见。
那个时候,包拯的儿子已经去世了,所以他对仁宗说,我劝你早点立太子,是为江山社稷考虑。我也不怕你怀疑我,因为我没有儿子,不是在替儿子邀宠找靠山。仁宗听了他的话之后,心里好过多了,于是又把立太子只事提上了议程。
我们再说说包拯的妻子和后代的情况。
包拯一生有过二位夫人和一位媵妾,第一位夫人是原配李氏,不过很早就去世了。第二位夫人是官宦人家的小姐董氏,一个知书达礼的人,对包拯的事业帮助很大。董氏在与包拯结婚当夜就对他说,你只管在外报效国家,我自会在家孝敬父母。董氏是包拯的贤内助,还为包拯生下了唯一的儿子包繶,那个时候包拯已经34岁了。
包繶19岁的时候娶崔氏为妻,由于包拯是朝廷高官,所以包繶很小便被授予太常寺太祝的官职。不过在包繶20岁的时候,他还没来得及去上任就意外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包文辅。可是祸不单行,几年之后,包文辅也因为种种原因而夭折了。
就这样,包拯面临着绝后的风险,因为那个时候包拯已经五十六七岁了,这个在古代已经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
不过包拯倒也开朗,他虽然内心悲伤,但是每每想着连官家也无子,所以心中就不再悲天伶人了。随着儿子和孙子的相继离世,包拯家就只剩下他和妻子董氏、儿媳崔氏和媵妾孙氏四人了。包拯夫妇曾劝崔氏改嫁,但是崔氏性情刚烈,不愿意再嫁,于是就留在包家安心侍奉公公婆婆,倒也相安无事。
媵妾孙氏是董氏的陪嫁丫鬟,虽然不是包拯正式的妻子,但是地位要比普通小妾高出许多,是有资格上桌吃饭和出息宴会的。因为董氏已经年纪大了,所以包拯也有意再尝试一下,是否能让媵妾孙氏再为自己生下一个儿子。不过包拯晚年脾气有点不太好,而且因为疏忽大意,在一些事情上没有考虑孙氏的感受。有一次,包拯训斥了孙氏几句,孙氏心里赌气,就跑回娘家去了。包拯毕竟是大官,要面子,所以也不去寻孙氏回来。
不过,因为一次偶然相遇,崔氏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孙氏怀孕了!崔氏知道这意味着包家有后了,所以十分重视,于是经常背着包拯给孙氏送些钱财和衣物,还经常过去亲自照料孙氏。不久之后,孙氏还真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崔氏为了给第二年就六十大寿的包拯一个惊喜,所以就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只是把孩子接到自己的房中养育,名为大嫂,实际上等同于母亲。
1059年,包拯六十大寿的宴会如期举行,在宴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崔氏把孩子抱了出来,然后把事情的缘由告诉了包拯夫妇。包拯夫妇看到孩子之后非常高兴,给孩子取名为包绶。按照时间倒退,孙氏应该是在包拯57岁的时候怀上孩子的,可见包拯真是老当益壮啊。历史没有交代孙氏最后的结局,以包拯的家庭成员情况来看,孙氏应该得到了包绶的赡养。而孙氏则因为为包家守节二十年,还养育了包绶,所以被仁宗封为永嘉郡君,而册封诏书则出自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之手。
包拯在1062年去世,那个时候包绶只有三四岁的样子。宋仁宗到包拯府中祭祀包拯,见到了幼年的包绶,于是授予他公将仕郎、守太常寺太祝。包绶长大之后在朝为官,生四子三女,现在包拯的后裔就是出自包绶这一脉。
有些演义里面,把包拯说成是他的嫂子养大的,其实这是不对的。被嫂子养大的应该是包拯的儿子包绶,因为包拯死后不久,董氏也去世了,包家能够主事也就只有崔氏。包拯生前是大官,多少有些家底,再加上包绶也被仁宗授予了官职,也是有俸禄的,所以日子倒也不至于难过。
根据历史记载,包绶成年后曾掌管大内珍宝,但是因为他为官清廉,家里子女又多,所以他在赴任途中死去时,人们在他的行礼中只发现了一些文书和46枚铜钱,可见他当时已经很穷。当时有人推测,包绶是因为生病加饥饿死去的,死时年仅47岁。包绶算是继承了包拯的衣钵,虽然成就不如包拯,但也算是个清官。
而那个时候,包绶的几个儿子都没有成年,家里又穷,不但没钱把包绶的遗骸从黄州运回合肥,甚至还需要依靠亲戚救济而生活。包绶的儿子有两个也在他去世之后不久也相继患病去世,另外两个儿子在成年后也没什么钱,只是凑钱把包绶的遗骸接回来,安葬在包拯墓葬旁边。
据说,现在在安徽就有数万包拯的后人,在浙江和江西也有一部分包拯的后人,由于族谱记录情况的缺失,所以已经很难分得清具体的分支情况了。
铁面无私“包青天”,一生娶了3个老婆,为何传宗接代的是丫鬟?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辩忠奸┅┅”,每当听到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时,我们就会想到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包青天包拯。千百年来,包拯在历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我们只知道包拯的清廉和铁面无私,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家庭。包拯一生娶了三个老婆,但最终为他传宗接代的却是丫鬟,这是为什么呢?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1、铁面无私“包青天”的一生。包拯,字希仁,出生于999年,庐州合肥人,北宋名臣。1027年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 ,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几年之后,他的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直到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第二年逝世。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铁面无私、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多次论劾权贵,敢于替百姓申不平,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他为开封府尹,用三把铡刀,上斩皇亲国戚,下斩刁钻恶棍,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2、包拯的三位夫人。据记载,包拯一生有两个夫人,一个媵妾。
第一位夫人是李氏,是包拯的原配,很早就过世了。
第二位夫人是包拯续娶的董氏,后封永康郡夫人。董氏原是官宦之家的小姐,从小知书达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包拯成婚后,对包拯说过:“大丈夫当为君上效力,家里自有我来照料双亲。”1973年,合肥文物部门对包拯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从包拯墓葬中出土了包拯遗骨及其墓志。
董氏在包拯的事业上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属于包拯事业有成的强大后援。她是出自大户人家的小姐,自小就已经接触诗词文学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见识上也比较广。在包拯去科举的时候,董氏在家中照顾包拯的父母,董氏对丈夫的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有什么重活都是她干了,为包拯解决了很多烦恼。
包拯在京城获得了一些成就的时候,他想要回家照看自己父母,他的妻子是无条件地支持他,根本没有埋怨过几句。董氏跟其他家庭中的女人不一样,她没有她们那么小气,只想把丈夫束缚在身边,董氏是相反的例子,她很体谅丈夫这样子做。在包拯当官时期,由于包拯整天忙于政事,所以也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她,可是董氏还是没有抱怨过,依然做好妻子的本分。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幸福,之后还生了一个儿子。没想到儿子在青年的时候却早早离开了他们。对董氏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一时接受不了,导致长病不起,没过多久也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第三位夫人媵妾。所谓媵妾,指陪嫁的女子,或指姬妾或陪嫁丫头。媵妾的地位要比妾高很多,有正式的身份,可以出席正式的宴会等等。媵妾孙氏是第二位夫人董氏的陪嫁丫鬟。
除此之外,包拯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包繶,官至太常寺太祝、通判潭州,先于包拯去世。次子包绶,幼名包诞,包拯幼子,官至朝奉郎、通判潭州。长女包氏,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此女包氏,嫁国子监主簿文效。但是,古代女儿嫁出去后,生下的后代一般不能认为是包家后代。
3、为何说传宗接代的是丫鬟?因为包拯与第二位夫人董氏生的儿子包繶,成年后因病去世。
据记载,1、包繶,出生于1033年,北宋名臣包拯长子,生母董氏,十九岁时娶淮阳崔氏为妻。崔氏是当过三朝宰相的吕蒙正外孙女,因此包家与崔家算得上是门当户对。包繶因父亲包拯官居高位,自幼便受到特殊的荫补,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获得宋仁宗赵祯赐封为太常寺太祝,但还未上任便于婚后第二年病故。包繶与崔氏生有一子包文辅。崔氏伤心欲绝,谁知祸不单行,数年之后,五岁的儿子包文辅又夭折,崔氏与包公失去了唯一的长子和长孙,心如刀绞。
但包公夫妇毕竟是开朗之人。不希望崔氏年纪轻轻便在家守节,劝她再嫁,但崔氏执意不从,公婆失去独子已够悲伤,自己再离开岂不叫老人家们更添一层痛苦。便说:“公公是天下尽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养翁姑,心满意足矣。”此后崔氏在包家守节二十年,后来宋哲宗下旨加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为当时大文豪苏轼所撰,收录在《东坡全集‧故枢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堪为一段佳话。
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是有名的大孝子,为创承香火,根据古代的婚姻制度,在董氏死亡后,媵妾孙氏自动过渡为第三任夫人。包拯把对董氏的亏欠全转移到孙氏身上,但媵妾孙氏脾气不好,经常与包拯发生口角,后被包拯打发回娘家了。不想这时,孙氏已有身孕,回家后不久生下儿子包綖。但是,因为包拯和孙氏不和,怕影响孩子,就没告诉包拯生孩子这事。直到1059年,包拯60大寿的生日宴会上。包拯的儿媳妇崔氏抱来一个两岁小孩,非说是包拯的亲儿子。包拯有点懵逼,按时间推算这是57岁高龄播下的种子。后来得知是被他打发回娘家的媵妾孙氏生的,崔氏一直帮他补交赡养费。包拯很罕见的笑了,他给小儿子取名包绶。于是,他再次拥有一个温暖的小家庭。
据史书记载,包绶,幼名包綖,生于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享年四十八岁,北宋名臣包拯次子。生母是包公身旁侍妾媵孙氏,但未出世,生母孙氏便被包公打发回娘家,多亏大嫂崔氏知悉孙氏怀有身孕,便背着包公夫妇,私底下不断派人送钱财衣物等到孙家。孙氏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将男孩抱养在自己房里,名为长嫂,实为养母,翌年,在包公六十岁大寿之际崔氏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公面前,包公夫妇大喜,遂将此子取名包綖。
现在,包拯的后代都是这个媵妾孙氏和包拯所生的儿子“包綖”这一脉繁衍而来。
综合包拯的家庭变故,所以说,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也是一生坎坷,虽然一生娶了3个老婆,但最终为他传宗接代、开枝散叶的却是最后一位夫人媵妾孙氏,也算是第二位夫妇董氏的陪嫁丫鬟了。但不管怎么说,好人有好报,一代清官包拯寿终正寝,也有后代传承香火。包拯的临终遗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更值得我们学习。
铁面无私“包青天”,一生娶了3个老婆,为何传宗接代的是丫鬟?
准确说,包拯一生只娶了两个老婆,即原配李氏和继室董氏,并不是三个!另外一位孙氏的身份只是妾,并不是正室,不能算老婆!在中国古代,妻和妾是泾渭分明的,地位相差之大堪称“天壤之别”!妻坐着、妾只能站着,妾必须视妻为主母。妾生子女为庶出,必须认妻为嫡母,对生母却只能以姨娘、小娘称之。而且,有嫡子存在的情况下,庶出的儿子是没有继承权的!而孙氏便是这样的地位。但是,最终成为包拯继承人的恰恰就是这位妾孙氏所生的儿子包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史载,包拯的原配李氏很早便去世了,并没有为包拯留下子嗣。在李氏去世后,包拯续弦娶了董氏为妻。后来,董氏生下了包拯的嫡长子包繶,而包繶也成了包拯彼时唯一的儿子!包繶十九岁时迎娶了“三朝元老”、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为妻,并生下了儿子包文辅,也就是包拯的嫡长孙。只可惜,天不假年,包繶在婚后第二年便去世了。而包拯彼时已经五十四岁,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其内心的悲痛可想而知。好在包繶还留下了一个儿子,对包拯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慰藉。
不知道是不是上天跟包拯开玩笑,在唯一的儿子去世数年之后,唯一的孙子包文辅也死了……这下包拯彻底绝嗣了!在中国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拯虽然号称“包青天”,却也不能免俗。面对这样的情况,包拯只有两个选择:一、过继一个孙子。二、再生一个儿子。可是,彼时包拯已经年近六旬了,包夫人董氏的年龄即便比包拯小十岁,恐怕也已经五十上下了!在那个年代,想再生出孩子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于是,包拯进行了两手准备。先给儿子包繶过继了一个儿子,作为自己的嗣孙。同时,在征得正室董氏同意后纳了一房小妾,即孙氏。
要说包拯的身体那是没得说,杠杠的!就在一树梨花压海棠之后不久,孙氏便怀孕了!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孙氏怀孕之后,包拯居然把孙氏给打发回了娘家。打发妾回娘家不能用“休妻”二字,但和休妻也差不多了,而包拯对孙氏怀孕之事似乎也并不知情。就在这个时候,包拯的儿媳崔氏知道了庶母孙氏怀孕的事情,私下里对孙氏这位庶母多番照顾,使孙氏得以平安生下了儿子。在孙氏的这个儿子出生之后,崔氏便把这位襁褓之中的小叔子抱回了包家,亲自抚养。
不久之后,在包拯六十大寿时,崔氏趁着老公公高兴,将小叔子抱到了公公包拯与婆婆董氏面前。包拯这才知道,自己又有了一个儿子,于是给儿子取名包綖,后又取名为包绶!也正是因为与崔氏的这层关系,包绶虽然是崔氏的小叔子,却一直视长嫂如母。在包拯夫人董氏去世之后,崔氏成为了包家的女主人,包绶的婚事也是由崔氏这位长嫂一手包办的,先是娶了庐州知州的女儿张氏,张氏去世后,又由崔氏出面,让包绶迎娶了宰相文彦博的女儿文氏为继室。后来,崔氏又做主,将包绶的生母孙氏回了包家养老,算是给了这位庶母一个迟到的名分。而包绶对这位长嫂也是非常感恩的,在崔氏去世之后,包绶不仅连夜返乡奔丧,而且还违背常规,将自己置于了“儿子”的地位,亲自为长嫂披麻戴孝,一时间被传位佳话。这段故事后来被人安在了包拯身上,于是便有了戏曲《铡包勉》里的那位“嫂娘”!实际上,这位“嫂娘”并不是包拯的“嫂娘”,而是包拯的儿媳、包拯次子包绶的“嫂娘”!
最后顺带说一句,包绶后来为官也继承了包拯,刚正不阿的作风,成为了著名的“清官”。只可惜,包绶还没能在官场之上一展拳脚,便于一次赴任途中病逝了,享年四十七岁。包绶去世之后,人们在他的行李之中只发现了四十六枚铜钱……足见其清廉!
铁面无私“包青天”,一生娶了3个老婆,为何传宗接代的是丫鬟?
包青天娶了三个老婆不假,在古代这样的情况是允许的。最后给他传宗接代的是个丫鬟,而且还是孩子出生五年之后才知道的。难道包大人是个渣男?
包拯孙子夭折,正房要给包拯纳妾!包拯的第一任妻子是李氏,但是第一任妻子去世的早,还没有留下任何男丁,便早早地撒手人寰。古代不像现在,如果没有传宗接代,都没有脸去见地下祖宗。
后来在家里操办下,包拯又娶了第二个老婆董氏。董氏也是一个大家闺秀,包拯在外面忙着断案,董氏就负责打理家里的事务。终于在包拯35岁的时候,两人有了一个儿子。
包拯中年得子,当然非常高兴,给孩子取名包繶。好不容易长大成人,也娶了名门之后崔氏。但是天不遂人愿,两个人在结婚两年之后,包繶因病去世,崔氏成为了一名寡妇。
当时包拯看到这样的情况,有感于崔氏还比较年轻,所以就劝她赶紧改嫁吧。但是崔氏死活不愿意,甚至说出“生是婆家的人,死是婆家的鬼。”包拯一看说不过她,干脆就放任她自己去吧。
虽然包家没有留下一个男性后人,包拯对这件事情也没有说什么,但是董氏看不下去啊。虽然有了一个儿子,但是现在儿子死了,不就相当于以后包家要断后了吗?
于是董氏就张罗着给包拯纳妾的事情,其实古代只有这样的情况下才可以纳妾。也就是三四十岁还无后,在正房的操办下可以纳一个小妾。小妾怎么选?其实古人也有讲究的。小妾基本上都是从佣人里面, 或者是正房带来的丫头里面选。为何要这样?是因为正房害怕以后自己地位不保。自己带来的丫鬟,基本上是知根知底。就算是做了小妾,也不敢翻上天来。
在众多的丫鬟当中,董氏选择了孙氏,这个时候包拯已经58岁了。没想到仍然是老当益壮,没多久便让孙氏怀了孕。但是刚刚怀孕的时候,却出了一场岔子。
因为孙氏做的一件事情不如包拯的意,包拯就说了她两句,刚怀孕的人就比较容易生气,结果就和包拯吵了起来。包拯一生气,感觉她只不过是个小妾,我这么大年龄也生不了孩子了,索性把她打发回家里面了。
古代就算是小妾,被主家打发回家里面,也是没脸见人的事情。不过回家之后没多久,孙氏竟然发现自己怀孕了。到底生还是不生?这个时候包拯的儿媳妇崔氏登场了。
原来在包家的时候,孙氏虽然是董氏的陪嫁,但是后来被包拯安排到去照顾崔氏,而且两人年龄相仿,所以感情非常好。再加上后来包拯儿子去世,两个人反而更亲密了。
崔氏得空就来看被打发回家的孙氏,怀孕的事情肯定瞒不过她。她当时就劝孙氏把这个孩子生下来,不过可以先不告诉包拯,看一看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再说。怀胎十月之后,孩子终于出生了,而且还是个男孩。崔氏劝孙氏赶紧回去吧,是个男孩子。但是孙氏还是怄气,既然都已经被休了,还回去干嘛?索性就把孩子交给了崔氏,让她带着回去了。
崔氏把孩子抱回去之后,告诉包拯这是自己领养的。正好包拯家也没有孩子,所以就把他收留了起来,还给他取名叫包诞。转眼的时间,孩子已经5岁了,而包拯也因为年纪大病入膏肓,眼看着就要不行了。
这个时候崔氏知道不能再瞒下去了,要不然可能自己公公死了,都不知道自己还有后人。就把事情告诉了他,最后的结果是皆大欢喜。包拯也没有断后。
包拯后人有四人,其中一脉成富商!1973年的春天,文物局接到了群众的反映,说是发现了一座古墓。经过抢救性挖掘之后,发现竟然是包青天的。由于年久失修,原有的几块墓志铭也模糊不清,勉勉强强只能看个大概。
结合墓志铭和有关史书记载,最后发现包拯有过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个儿子就是我们之前介绍的,至于说两个女儿,一个远嫁给了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一个许配给了国子监主簿文效。
不过由于古代女子的地位比较低,而且普遍认为女子不是自己家的,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所以说等到女儿出嫁之后,包拯的族谱当中就很少记载女儿的事情了。
而有关于包拯的后人,都是我们之前所讲的小妾孙氏所生的包诞。他也没有让包拯失望,在这之后开枝散叶,如今后人主要分布在这几个地区。安徽的舒城和桐城,此处有着一本包氏家族的族谱。在族谱中记载,他们是明朝初年的时候从合肥搬到了桐城,后来在这里开枝散叶。
另外在江西的南城,也有说是包家的后人。但是他们这一脉比较可疑,虽然手上有族谱,但是族谱上面记载不明。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全国各地流行大修族谱,所以难免有攀龙附凤的嫌疑。
不过还有一脉是最肯定的,浙江镇海横河堰河甬东的船王包玉刚。他在1984年游览江南藏书楼天一阁时,在天一阁当中有着一本珍藏的《包氏族谱》。根据族谱的记载,包玉刚是包拯的29代孙。
铁面无私“包青天”,一生娶了3个老婆,为何传宗接代的是丫鬟?
简单来说,给包拯传宗接代的是媵妾,不是丫鬟。
“包青天”也就是北宋官员包拯,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千余年都属正面形象的官员了,即便在现代互联网的普遍泼墨下,他仍然保持着正面形象,原因也很简单,无懈可击嘛。
题主说“包拯一生娶了3个老婆”并不准确,包拯一生只有两个正妻,一个原配李氏早卒,一个继室董氏随包拯走过一生,还有一个媵妾孙氏,是包拯次子的生母,综合起来是两妻一媵。
李氏去世很早,没有生育,董氏跟包拯诞有一子二女,长子名包繶,生于1033年,这一年包拯已经35岁了,在那个年代算是很晚了。
包繶十九岁时娶淮阳崔氏为妻,崔氏是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跟包繶算得上是门当户对。而且宋朝一向有祖荫入官,因为包拯的原因,包繶被宋仁宗赐封为太长寺太祝,可他还未上任就去世了,年仅21岁,留下独子包文辅。
数年后,包文辅早夭,此时崔氏不过二十余岁,包拯也是开明之人,劝她再嫁,但崔氏执意不从,留在包家侍奉公婆。
随着独子独孙的相继离世,包拯可以说无后了,包拯应该是做过努力的,于是有了孙氏的怀孕,这里也不用说什么包拯渣男之类的,这种事在古代稀松平常,董氏自己也是持支持态度的。
不过包拯跟孙氏闹了矛盾,把她送回娘家去了,估计此后包拯也死了这方面的心,他劝宋仁宗早立太子时遭到怀疑,宋仁宗问他想立谁,潜台词就是你想趁拥立之功?包拯随后给出的答案是“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虚指,包拯终年64岁),且无子,非邀福者。”(我建议立太子只是为了国家着想,我年老无子,不是贪图拥立之功)
包拯觉得自己无后了,儿媳崔氏却上了心思,她仍然关注被包拯遣送回家的孙氏,并得知她怀孕了。崔氏背着包拯夫妇,私底下不断派人送钱财衣物等到孙家,等到孙氏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将男孩抱养在自己房里,她名为长嫂,实为养母。
次年,在包拯六十大寿之际,崔氏将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拯满前,包拯父母大喜,将这个孩子取名为包綖,也就是包拯的次子。
1062年包拯去世,宋仁宗亲临祭奠,看到年仅五岁的包綖,想到包拯的忠义,便封包綖为太长寺太祝,并记录在案,等包綖长大后赴任。
在开封的丧礼完毕之后,包绶跟着家人,护送包拯的灵柩返回合肥安葬,包綖也就定居于合肥,由嫡母和长嫂崔氏抚养长大,并在入学后改名包绶。
包绶有四子三女,他们就是血脉上包拯的后人,另外包氏近支有一个孩子过继给了包繶,即包万年,则包拯有六个孙子。
还有一点就是,在董氏的墓志铭中,包绶是她的孩子(二子:长曰繶,早卒;次曰绶,大理评事。),但《宋史·包拯传》记载“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考虑到包繶跟包绶差了24岁,还是《宋史》的说法更准确,虽然一般情况下媵妾的孩子都会算在嫡母名下,但也要提一下生母,像孙氏很少被提及可能是因为她被包拯遣送归家,已经不是包家人了。
铁面无私“包青天”,一生娶了3个老婆,为何传宗接代的是丫鬟?
包拯在民间享有盛誉,但他的家庭并不如意,白发人送黑发人,已知的,包拯就送了两次
第一个是他的长子包繶
包繶19岁成婚,娶了淮阳大户崔氏女,郎才女貌门当户对,很是如意。然而,大好年华,包繶却于20岁时意外病故,只留下不知道满月与否的幼子包文辅,也就是包拯的孙子,那一年包拯54岁
第二个是包文辅
长子死后,包家就剩两个男丁,一个是幼子包文辅,一个是包拯本人。有道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承载包家繁衍重任的包文辅并未活到成年,在四五岁的时候,也随他爹去了,那一年包拯59岁左右
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包家除了包拯本人,再无男丁。如果不想想办法,包拯这一脉就绝嗣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包家为了传承后代,想了两个办法
一个是包繶老婆崔氏从包家本宗中收养个男孩,作为过继子传承包拯一脉。崔氏女这人很不简单,当年丈夫过世儿子也过世,包拯劝其趁年轻赶紧改嫁,崔氏并没有答应,一心为包繶守节,为包拯夫妻养老送终
过继来的男孩取名包永年,后来顺利长大结婚生子,为包家传承了一脉
另一个办法是包拯纳妾,重新开枝散叶。作为包家唯一男丁,在老婆和儿媳妇的劝解下,将近六十的包拯纳了一房妾室,这名妾室姓孙,称作孙氏。婚后不久,孙氏因为不知名原因,让包拯赶回了娘家。包拯当时并不清楚,孙氏其实已经怀孕,后来孙氏生下儿子
这儿子在包拯六十大寿时,被崔氏抱回了包家,取名包绶,也健康长大,传承了包家包绶一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