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疫情仍很严重,为何境外输入最近少了许多,请问是怎么回事?
其实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境外输入病例是比较多的,主要集中在甘肃、北京、浙江、上海以及黑龙江等地。甘肃的主要输入源是伊朗;北京和上海作为国内最大的中转地,来自世界各国的输入型病例都有,但主要集中在欧美;浙江的输入源主要是意大利,光青田一个地方就有10万侨胞的意大利;而黑龙江因为跟俄罗斯接壤,最近俄罗斯疫情大爆发,黑龙江也出现了许多俄罗斯输入病例。
现在我国的输入性病例已经累计达到1675例,主要集中在3月和4月份,从4月底至今,我国输入性病例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是为何?
首先,随着一些国家的疫情逐渐缓和,大规模的回国潮已经有所缓解,该回来的已经回来了,不想回来也没有坚持要回来,现在回国的主要是一些留学生,而且多半集中在英国和美国这些国家;
其次,我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非中国国籍的人士不得进入中国,哪怕持有我国有效的签证也不行。另外,我国还加强了边境管控,严格控制人员的流入。就比如说黑龙江和俄罗斯边境的一些公路也临时关闭,杜绝了输入性病例产生的可能;
再次,国际航班大幅度减少,一票难求,有些想进入中国的人也很难回来了。统计结果显示,现在全球飞机班次下降幅度达到90%,我国的国际航班也大幅度减少。
最后,我国在外的140多万留学生,我国采取的政策是按照实际情况有序地利用专机接回,而不是敞开式回国。前段时间从英国接回的留学生,每位学生的家长都签署了相关协议,协议要求留学生遵守我国相关的防疫政策,并且自行承担风险,并且只有持有协议书的留学生才能登机回国。
另外,现在很多在外的华人华侨已经逐渐平静下来,理性地看待回国问题。而我国驻各国大使馆也为许多华人华侨提供了抗疫爱心包,这让他们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在理解到待在家里才是最安全的这个道理之后,很多人已经不再想要回国了,毕竟回一次国的费用可不低,而且还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
总体来说,现在我国的输入性病例确实在减少,昨日仅仅只有3个病例产生。但是我国不能松懈,因为现在疫情是全球性的,我国取得现在的成果不容易,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就将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国外疫情仍很严重,为何境外输入最近少了许多,请问是怎么回事?
雅也认为: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国内疫情防控方面,我们暂时算是打了场胜仗。但这条战线之外,一些海外同胞迫切希望能回到祖国,新冠肺炎的境外输入病例一度呈快速上升态势,防控境外输入也成了主要任务。但就当前,国外疫情仍很严重,境外输入却少了许多,原因有三:
一、归国机票昂贵,且不确定因素太多
归国机票一票难求,炒至天价,且随时被取消拦截。
举几个例子:意大利境内现有2.6万中国留学生,此外还有一些华人华侨等,意大利出入境政策,航司航线等不断调整,许多国家都暂停了与意大利的航线,回国者不得不绞尽脑汁,并一路过关斩将,包出一架60个座位的飞机,大约需要200万人民币,均摊到每位乘客约为3.5万人民币,搭乘包机回国花了近5万元人民币,更令人无奈的是,即使拿到了机票也可能面临航班临时取消,海关拦截等变数。
巴塞罗那到上海,经济舱票价最低约1.5万元人民币,甚至标到了7.6万元,商务舱价格更贵,许多留学生因此放弃了回国的打算。
所以很多人就没有办法只有保持原地不动。
二、归国转机安全因素堪忧
很多国家的直航停了,就在德国俄罗斯等其他国家转机,而且现在转机的线路也所剩无几,所以很多人就在原地隔离,还能保证安全,如果冒着一路折腾几十个小时的风险回国,安全因素着实堪忧,更不想给祖国和家乡人民添乱。
三、回国接受各种检查,还要隔离14天
北京已经重启"小汤山"医院,专门用于境外来京人员的筛查,疑似病例及轻型、普通型确诊患者的治疗。航空运输,口岸检疫、目的地送达,社区防控形成闭环,不给输入病例留下扩散传播的机会,严格实施隔离制度,一般都要求进行14天的自费隔离观察。
很多想回国的侨民考虑到一走就要牵动一家老小,回国还要隔离14天,花费巨大,若路上染病,更是雪上加霜。留在当地,还基本能保证安全。并且中国侨团组织也会及时尽力帮助侨民解决问题。
结语:我们不阻止所有人进入中国,因为我们要和世界交流,我们疫情初起的时候,也有不少国家没有断绝跟中国的交通。国外上千万的中国人,我们更不能拒绝他们回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严密防控。做好国际交通检疫,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诊断,接触者医学观察,已成为重中之重,对入境人员做好居家和集中隔离,点对点的闭环管理,一刻也不能放松,直到全球疫情消除为止。
国外疫情仍很严重,为何境外输入最近少了许多,请问是怎么回事?
国外疫情仍很严重,为什么输入我国的少了很多,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吧:
1、除了美国等少数国家外,其他国家都采取了较严的管控措施截止5.3日,海外输入病例为3例确诊,1例疑似,主要分布于山东和上海,其中上海就有2例确诊和1例疑似。据查,上海的这2例均来自阿联酋,都是留学生。而阿联酋的防疫措施应该是不错的,从最初的封闭管理,到目前的宵禁措施,阿联酋政府对于病毒的控制还算可以。阿联酋迪拜航空也是全球首个对乘客进行现场快速肺炎检测的航空公司,为什么还会出现确诊病例,目前还没有结论。
实际上从数据来看,目前传出口的国家主要是俄罗斯、美国和意大利较多,因为我国跟这几个国家的经贸往来最密切,山东的这1例就是来自意大利。而美国又几乎是放任不管的,那么危险就会大增。接入口主要是上海、北京等大型城市。
所以,做好传入口和接入口的防疫工作,基本上就能防范疫情在国内传播。
2、目前在国外或者回国的中国人自身都很注意防范这也是输入减少的原因之一,我国的公民都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意识,知道戴口罩等措施既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别人的意识,而其他发达国家,人们大都追求自由,不受约束。
所以,国人都能自觉的采取防范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感染的几率,那么,就减少了输入疫情的几率。
3、对于外国人进入我国,仍然应该采取防范措施我们不怕自己人进来,就怕不自觉的外国人携病毒进入,所以有些管控还得继续。尤其是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对待疫情采取放任态度的国家。
总之,防疫是一个大事,决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对于境外输入,必须确保百分百安全才行。而目前各国的防范措施,以及国人的自身防范,都是疫情进入国内变少的原因。
国外疫情仍很严重,为何境外输入最近少了许多,请问是怎么回事?
在5月3日,海外总共出现77,000例确诊,累计确诊数将近350万人,而在昨日死亡人数达到3200人,累计4万人数超过24万人。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出现了疫情。而且这种趋势并没有明显的转机,应对疫情的路还很长。
但为什么国内的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住了?而且最近境外输入也非常少,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5月3日,全国共出现境外输入三例,累计确诊7例,无症状者13例,可以说这些疫情的数据基本上都是可预期范围内的,也是此前疫情和全球疫情爆发后无法回避的现实。
1、限制入境政策。自3月28日之后,已经开始全面实行限制外国人入境政策,这是最根本的措施。
2、对所有的边境进行严格的管控,避免跨境输入。
3、所有入境人员都需要经过海关和集中隔离等防线阻断,基本上能够实现风险的管控。
4、输入的国际航班大幅度减少,从过去的每周1000多个架次降低到现在100个左右。
5、全球140多万留学生,并不是敞开式的接回,而是按照困难程度有计划的安排包机,且回国的学生全部签订了承诺书,做到风险责任自负,实现全过程风险管理。
6、再加上国内综合性的疫情防控措施以及民众的积极配合。
当然还有更多的原因,我想这可能也是我们境外疫情输入在不断减少的原因,但从整个大趋势上来说,我们还是有着很大的压力,毕竟全球是一体化的,不可能长期限制内外的沟通。
国外疫情仍很严重,为何境外输入最近少了许多,请问是怎么回事?
5月3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上海2例,山东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疑似病例(在上海)。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402例(含重症病例5例),现有疑似病例3例。累计确诊病例167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273例,无死亡病例。
境外输入的2大波第一波是“回国潮”,当中国疫情稳定,国外疫情爆发后,海外留学生回国避难,引起了一波“境外输入”。
第二波是绥芬河口岸从俄罗斯回来的人,俄罗斯是疫情爆发最晚的一个,而且始终没有关闭国际航班,很多欧洲的转机到俄罗斯再来到中国。
还有广州地区的大部分非洲境外输入等等
中国是这次疫情中做的最好的一个国家,也是反应最迅速的国家,值得全世界学习1、迅速封闭边境或严格控制入境人口,并且入境后必须统一隔离。
2、一方有难多方响应,全国的逆行者支援武汉,前段时间又有很多逆行者支援密山口岸,由此看出中国的响应机制是多么完善。
3、提高对入境人员隔离期的监测,借助于武汉的经验,以及医疗物资的充足,对入境人员进行多频率的核酸检测,完全确保无误方可“出仓”。
中国是目前全世界的“净土”,我为华夏人而骄傲!
关注我@Thinkmore
国外疫情仍很严重,为何境外输入最近少了许多,请问是怎么回事?
国外的新冠肺炎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的确诊人员,这意味着国外疫情依然比较严重。虽然国外疫情比较严重,不过最近的境外输入已经减少了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国际航班的减少。由于国外疫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所以很多航空公司减少了航班,这意味着入境人数的减少,由于入境人数的减少,境外输入也变得少了很多。
其次是对入境人员的防控。目前对入境人员的防控更加严格,很多地方都是下飞机后进行集中隔离和检测,所以随着管控的提升,输入病例也是变得更少。
第三点就是很多人抱着不给祖国添麻烦的想法,暂时不再回国。由于国外疫情依然严重,而在回国途中有一定的感染风险,所以很多人都是留在原地,这也会减小境外输入的病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