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号称一代心学大师,龙场悟道后他的仕途为何出现了转机?

王阳明号称一代心学大师,龙场悟道后他的仕途为何出现了转机?这个问题的蕴含的潜台词是说,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的进入了仕途顺遂通达的时期,也即是王阳明所悟之道,为他的升官发财,产生了非常直接的效用。这种理解,非常符合现代成功学的功利主义逻辑,但无论是从儒学,或是心学的角度上来看,这种理解都是不对的。

王阳明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中进士,当时虚岁28。入仕后,先是工部观政,后任刑部主事,因为对军事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才能,后又转入兵部武选司任主事。

正德元年,年少的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宦官刘瑾专权,引起朝臣反对。刘瑾为了打击反对者,逮捕了御史戴铣等忠直之士。王阳明出于义愤,上书论救。结果被刘瑾杖责四十后,发配到贵州龙场做驿丞。这一年是公元1506年,王阳明三十五岁。

有句俗话说,国家不幸诗人幸。在王阳明这里,可以改为官场不幸学术幸。在龙场的这段时间里,王阳明长期思考的一些学术问题,在艰苦磨砺和不断的思考之下,终于达到了豁然贯通的状态。在儒家的学术体系中又开辟了一条不同于程朱理学的“心学”之路。王阳明的这段经历,在思想史上,称为“龙场悟道。”

王阳明28岁入仕,到35岁贬谪,七年时间,做到六部主事的位置。我查了一下《明史职官志》明代六部主事,大约是从五品的官职。王阳明是状元之后,两代为官,二十八岁中进士,三十五岁做到从五品,既不快也不慢,也就是正常速度。从兵部武选司主事降到龙场驿丞,大约相当于今天从厅级降到科员。仅仅是保住了公务员身份而已。

龙场之后的起复与升迁,和王阳明的“悟道”,大约没有什么关系。但与朝廷中的政治斗争肯定是有关系,这是毫无疑问的。王阳明在龙场任职,是三年期限。期满之后,就要调做它用了。假如刘瑾在大明王朝真正可以做到只手遮天,那么,刘瑾不死,王阳明可能很难有翻身的机会。但是,大明朝各部门互相牵制的政治制度设计,使得无论是权臣如张居正,还是宦官王振、刘瑾、魏忠贤等,都很难做到一手遮天。

刘瑾整治王阳明,实际上是朝廷中在皇帝年少昏庸的情况下,外官与内官之间的权力之争。王阳明本质上是外官集团中的一员,而且是在斗争中旗帜鲜明的维护正统的,所以,外官集团极力保护他,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王阳明谪戍期满,复任江西庐陵知县。

正德五年,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除掉刘瑾。王阳明政治上的最大威胁解除。之后,他的官职越做越大了。正德十一年,他做到督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地方,这已经是二品大员了。这时的王阳明已经四十五岁了。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正在江西的王阳明迅速组织平叛,并在短短的35之内,就平定了宁王之乱,生擒朱宸濠。由于当时明武宗的身边奸臣环侍。为了避免卷入政治旋涡之中,王阳明选择了激流勇退,回家养病。

平定宁王之乱,是王阳明的大功劳,可是在武宗一朝,王阳明的遭遇却是大功不赏。直到武宗去世之后,王阳明才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益封为候。

我只所以不厌其烦的陈述王阳明的履历,是想说,龙场悟道的道,不是“为官之道”和“升迁之道”,它是用世之道,修身之道。悟道之后,阅世更深,能力更强,但却与官的大小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与人生格局和理想志向有关系。

王阳明从小的志向是做“圣人”,而不是做大官。做大官是一时的权势,而做圣人是千古之名。王阳明显然是做到了。在儒学千年发展过程中,上有孔孟,下有朱王。王阳明可以无愧了。

大约人们都会承认,王阳明是绝顶聪明之人。可是明朝历史上有好多二十左右就进士及第的。比如张居正和徐阶等。王阳明二十八岁才考中,这大约是王阳明大智若愚之处。也是积极用世,和千古之名的差别。王阳明二十五岁那年,科举落第。身为状元的父亲王华安慰他不必烦恼,下科再考。王阳明说:“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而懊恼为耻。”这大约就是因为人生的追求不一样。王阳明的聪明是有点书生气的固执,又有点学霸气的自信的聪明。也正因此,他才能在一个问题上不依不饶的纠缠几十年,并最终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从少年时的“格竹子”,到“龙场悟道”,他内心想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就是《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止善。明白人生大道,在人格修为上达到“至善之境”,至善之境其实就“做圣人”。《大学》的的修身之道从“格物”开始。这就是王阳明“格竹子”的原因。

我们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格物致知,依然是有道理的,也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接触,了解物之性,事之理。这样的知,应该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道理。可是,后代儒学有发展,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把“知”的范围缩少了。他们探讨的领域仅限于所谓的人生大道,而把自然科学的成分去掉了。这就是王阳明格了七天竹子,差点把自己的小命格掉,也没有格出人间大道的原因。

从十几岁的格竹子,到二十年后的“龙场悟道”,王阳明终于想明白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矣。”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在学术的发展上,是一件大事。但这并不能直接在仕途上给他带来好处。当时现实中,程朱理学还是占统治地位的。科举的时候,还是以朱子的《四书集注》做为标准教材。但是明后期的政治斗争中,也有学术观点的交锋。比如嘉靖时期的“议礼”之争,和万历时期的“立储”之争中,就人明显的学术思想的差异。议礼之争中,支持嘉靖的,多有王学倾向,反对议礼的,多是程朱正统,比如杨涟、海瑞等人都是理学的支持和坚守者。张璁等人,就有心学的倾向。

王阳明的心学和理学比较起来,理学更重规则,人显得刻板。而心学比较灵活,难以把握,这是心学一直没有成为主流的原因。

以上是个人浅见,权当抛砖引玉。

王阳明号称一代心学大师,龙场悟道后他的仕途为何出现了转机?

首先说下贵州龙场,龙场是一个极度恶劣,与世隔绝,群众彪悍的地方,在明代属于边疆了,只有被革职的人和囚犯被发配到那里,王阳明去之前就听说过,知道那里的凶残,那边的县令都制不了这些刁民,有点原始社会的感觉,县令一直期待有人来接替他的职位,他好离开,可见这个地方真不是人待的!

好的回到正题,王阳明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状况下去了龙场,王阳明是怕的,去之前也心虚,毕竟这么一个地方换作你,你敢去?真的会丢了小命的,政府都管不了!

但是王阳明怎么征服这里的人,并且让这些刁民,土匪,恶棍崇拜他,变成他的徒弟呢?

这个就是王阳明心学得到应验和实践的地方,可以说知行合一吧!

1、王阳明首先花了很多时间观察这里,包括百姓的生活等,其实靠近这些百姓,他们都带有敌意,王阳明首先消除他们的敌意!

2,王阳明在这里讲学,教会百姓很多技能,降服他们,有硬也有软,最重要他否定之前暴政,就类似赣南剿匪一样,他觉的匪徒并不算都是坏人很多被逼上绝路,更多是从政者暴政施政,所以王阳明以善意感化!

3,王阳明很聪明经常以智取胜又不怕死,让这里的人觉得很了不起,王阳明教大家知识,用圣理感悟大家教会大家,最后变成大家都来听课,所以知行合一致良知就应运而生了!

黄帝发现本人要给王阳明一个下马威的,没想到王阳明不仅仅平定龙场几十年的暴乱,更稳固边疆,做了前几任都没办法做的事,那时刚好国家需要,就把他调上来,其实也是纯粹指望下,王阳明觉得这是他的机会而且致良知就是要为天下苍生,帮助他们脱离水火,他的仕途也就得到重视!大家记住这是机会也是王阳明之前通过努力塑造自己,大明那时候能文能武的少,王阳明就上去了,所以仕途就改变,后面才有那么多人推崇他的心学,因为得到皇族的认可,最重要帮助黄帝扫清内乱巩固江山!

王阳明号称一代心学大师,龙场悟道后他的仕途为何出现了转机?

谢邀

王阳明仕途的转折和他龙场悟道关系不大。

如果王阳明能随大流,不标新立异,不口出狂言,他的仕途绝对是一帆风顺。不说别的,光他老爹王华就是一条大腿。

王华于成化十七年高中状元,授翰林院编修,弘治年间长期担任皇帝的日讲官,深受弘治皇帝的喜爱。王华在朝堂位高权重,又是皇帝身边的红人,王阳明只需要抱紧他爹这条大腿,日后在官场的前途也是不可限量的。

但是王阳明不屑于这么做,小时候先生问王阳明何为天下第一等事,王阳明说:“科举并非要紧之事,读书做圣贤才是天下第一等事。”

可以说,王阳明从来没有把科举当官放在心上,也从来不介意自己在官场的得失。他只求知行合一、问心无愧。

也因此在官场得罪了不少人,最著名的就是刘瑾、杨廷和。

刘瑾自不必多说,王阳明被贬为驿丞,王华仕途中断都是拜刘瑾所赐。

王阳明在龙场当了四年驿丞后升为庐陵县令,这是因为他的谪戍期满了,作为二甲进士出身,当县令已经是最基本的了,而且明朝的庐陵县其实也就比龙场好那么一点,这里民风剽悍、不事生产,交通闭塞,老百姓最大的乐趣就是打官司,不知道逼走了多少任县令,把王阳明放在这很明显也是没安好心。

一年后,刘瑾倒台,王阳明作为被刘瑾迫害的人,自然会被抬上来以表示政治正确。但是此时他的学说已经小有名气,朝堂不少尊奉程朱理学的大臣对王阳明的学说自然是满满的排斥,所以就算为了表示政治正确把王阳明抬上来,他也只能在南京六部混混日子。

所幸他遇到了一个贵人,王琼。

王琼和王阳明父亲王华是好朋友,又非常赏识王阳明,于是便将剿灭南中地区匪徒的任务交给了他,王阳明很快解决了困扰朝廷多年的难题,并且捎带手还活捉了作乱的宁王。有此一功,王阳明本可以回归朝廷核心的,奈何当时宁王捉的太急了,扫了武宗的兴,再加上武宗身边江彬等人屡进谗言,还有王琼政敌杨廷和的从中作梗,王阳明居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

明世宗继位时曾经对王阳明非常欣赏,极力邀请王阳明入朝帮助自己,但是由于王阳明一直没表态,世宗只能作罢。

后来王阳明又拖着病体远赴两广,熬兵大藤峡,剿灭了在此盘踞多年的乱匪,于归乡途中病逝。

王阳明一生做官最高也就是南京兵部尚书、两广总督,从来没有真正踏入过明朝的核心圈子。他的仕途可以说是相当一般,对于这么一位大智大勇,出将入相的圣贤来说,甚至可以说是憋屈了。

所以说,龙场悟道并没有改变往阳明的仕途,改变的是他对待自身遭遇的心态,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被朝廷如此慢待还能泰然自若。

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作《囚山赋》,韩愈被贬后作“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以表自己愤懑不满之意。

只有王阳明在经历了绝命逃亡、流放龙场、建功不赏、屡遭排挤等种种失意之事后还能说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等大智慧的话,这就是王学的妙处吧。

王阳明号称一代心学大师,龙场悟道后他的仕途为何出现了转机?

感谢邀请!俗话说“境随心转”,一个人的心境一旦改变,那么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就会与以往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件事情,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王阳明先生的“龙场悟道”,是指他在1506年时被朝廷发配到贵州龙场驿,当了三年驿丞,期间悟出了“心外无物,心即理,天理良知自在吾心”、“理不应求之于外,而应求诸于己”的道理。因而一通百通,从孔孟之学,到宋儒理学,自此一以贯之,再无疑惑。

这在不懂儒学的人来看,好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说穿了,只不过是一种哲学思想的创新罢了;但是在真正的儒生来看,却无异于在灵魂深处发生了一场超级核爆炸,内心的那个小宇宙从爆炸中诞生,迸发出足以支撑自己无惧于一切挑战的圣人伟力!

“龙场悟道”,可以说不只是王阳明仕途的转折基础,更是他整个人生的大转折。如果没有这次悟道,他可能就无法承担之后的历史重担,无法成为“立功”、“立言”的圣人。下面,就具体谈谈“龙场悟道”后他的仕途出现转机的原因:

1、朝廷把王阳明这个二甲第七名的进士贬谪到龙场,只是以示惩戒,并不是准备把他永久性地晾起来,其实谪戍期只有三年而已。所以等到1509年秋,三年谪戍期满,朝廷就重新启用了他,派他去庐陵县(今江西吉安)当知县。这件事和“龙场悟道”没有什么关系,无论他是否悟道,1509年他都必然会离开龙场,重新出来做官。

2、大太监刘瑾被杨一清联合宦官张永除去。当初王阳明遭到贬谪就是因为得罪了刘瑾,所以只要刘瑾在朝掌权,王阳明在政治上就不可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万幸的是,在1510年夏,刘瑾被杨一清设计除去了。因此。之前得罪过刘瑾的王阳明,反而拥有了更多的政治资本。

刘瑾一死,朝廷便把王阳明从庐陵知县任上,调入大明王朝的副都南京,委以重任。到这时,王阳明的仕途可以说已经柳暗花明了,他拥有“勇敢弹劾大奸宦刘瑾”的政治资本,有神乎其神的“龙场悟道”传说,有遍布士林的学术粉丝,俨然在无形中为自己树立起了一位耿耿忠臣、一位有良知的大知识分子形象。

3、辗转南北,大肆收徒讲学,“阳明心学”风靡天下。到了1511年,朝廷又把声名日盛的王阳明从南京调入首都北京。这使得王阳明终于有机会在国家的政治中心,更加方便有效地传播自己的学问,以南京和北京两个都城中心,向整个大明王朝辐射。随着一部分人的衷心拥护,另一部分人的激烈辩论,“阳明心学”的影响力、传播度越来越大。而这种儒家学问上的巨大声势,对王阳明未来的仕途无疑有着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以上所述,就是王阳明仕途的转机。至于后来发生江西匪患、宁王叛乱,都属于偶然的历史事件。别的人没能抓住这些历史机会建功立业,但以王阳明的“心术定力”和“精神领袖地位”,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足以迎接各种人生的磨炼和挑战!

正所谓“人需在事上磨,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知行合一,能够在万难之中抓住机遇,处理好各种事件和问题,最终完成了人生的大转折。

王阳明号称一代心学大师,龙场悟道后他的仕途为何出现了转机?

首先是因为明朝的官场环境变化了,之前受宠的大太监刘瑾被整倒了。之前跟刘瑾对着干的势力占据上风,大都受到重用,一朝天子一朝臣。其次王阳明大彻大悟,知行合一,修行甚高!

王阳明号称一代心学大师,龙场悟道后他的仕途为何出现了转机?

王阳明三圣之一,龙场悟道参悟知行合一。

之后仕途顺利,平步青云。

是时势造英雄的历史机遇,王阳明的政治大敌刘瑾被处死,被当时的国防部长王琼看中 ,派往江西剿匪,赶上南昌宁王造反,四十六天灭了准备了十年的宁王。一年三个月扫平江西福建广东土匪十余万之众,晚年带病平定广西少数民族叛乱。前半生寻找圣人之道,后半生传播心学既 心既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传习录流传千古 王守仁流芳百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