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晋国的国君到哪里去了?结局如何?
晋国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悲催的大国之一了。晋国曾今辉煌过,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有它的身影,但是辉煌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很大的祸根,这个祸根就是“分封制”。因为分封,周朝变得七零八落,周王也沦为鸡肋;同样是因为分封,晋国也逐渐走向分列,晋国国君也变成了别人的傀儡。
晋国崛起于献公(?—前651年),称霸于文公(前697年—前628年),而败于平公(?―公元前532年)。简单说来,在晋平公之前,晋国国君掌握全国大权,没有人掣肘,大多数人也都忠心耿耿。但是在晋平公时期,晋国国内的卿族范、中行、智、韩、赵、魏迅速崛起并相互发生争斗,最后弄得晋平公大权旁落,无法立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在晋国称霸的过程中,晋国卿族的势力就在不断扩大,因为代替晋公领兵打仗的就是这些人,而论功行赏的时候晋公又多以土地相赠。久而久之,这些卿族的势力越来越大,财富积累、领地人口增长也越来越快。正所谓此消彼长,臣子的势力在变大,国君的势力就逐渐在减小。
晋平公之前的的几代国君,就出现过赵盾弑杀晋灵公(前624年-前607年)和栾书、中行偃弑杀晋厉公(?―前573年)的事情,那个时候卿族就已经强大到可以左右国君的人选了。但是在那个时候,晋公起码还有点自己的土地和军队,而卿族大多数也还是拥护晋公的,只不过卿族之间存在相互杀伐和明争暗斗的事情。
晋平公时期,他所拥有的土地和人口已经很少了。特别是在晋平公执政的后期,由于他骄奢淫耻、大兴土木、不务正业,致使大权完全旁落于范、中行、智、韩、赵、魏等六卿手中。
晋顷公继位之后,使晋国六卿的权利达到空前的地步。晋顷公元年(前526年),周王室发生了公子朝发动叛乱,杀死了周景王。晋顷公也是姬姓后裔,他本想管这件事,但是他没有这个能力。最后还是晋国六卿出兵消灭了公子朝,才得以平息周王室内乱,并且拥立周敬王上位。
晋公大权旁落得越厉害,六卿之间的矛盾自然也就越大。后来经过相互攻伐和吞并,到了晋幽公元年(前433年)的时候,晋国只剩下韩、赵、魏这三卿了,而晋幽公也只剩下下绛、曲沃这两个小地方作为奉祀了。国家有事,不是三卿去找晋幽公,而是晋幽公去三卿的家里找他们。这个时候,晋国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
在晋烈公十三年(前403年)的时候,周威烈王册封晋国三卿为韩国、赵国和魏国。自此,晋国国君已经衰落到连弱小的周王室都可以欺负的地步了。随着韩魏赵的建国,他们与晋国的地位已经相同了,所而且晋国国君还不得不依附与他们。
到了晋国最后一任国君晋静公二年(前349年)的时候,晋国最后的一块土地也被韩魏赵给瓜分了,晋静公在流亡途中被韩国国君杀死,晋国正式灭亡。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晋国的国君到哪里去了?结局如何?
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掌握晋国实际权力的晋国六卿:智氏、韩氏、魏氏、赵氏、范氏、中行氏,因赵氏与本族别支邯郸氏爆发矛盾,而各自站队,最终导致晋国爆发内战。
范氏、中行氏(智氏同宗)、支持邯郸氏,合兵攻赵氏。晋国国君晋定公,为夺回旁落的大权、激发诸卿矛盾,也在背后支持范、中行、邯郸三家。
而智氏、韩氏、魏氏,为趁乱获取更多利益,削弱公族,所以支持赵氏,攻击范氏、中行氏、邯郸氏。
智、韩、魏三家,之所以选择支持赵氏,攻打范、中行两家,其实是通过攻击国君支持的范氏、中行氏,而达到削弱晋够公族、消灭其所依仗的卿族,来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
周敬王三十年(前490年),经过延续八年的混战,范、中行二家最终被击败,家族封地被没收,族人逃亡齐国,邯郸氏则彻底被赵氏宗家吞并。
失败三家的势力范围、人口、土地,名义上归还国君晋定公,其实是被获胜的智、韩、魏、赵四家掌握。晋国自此进入了四卿专权时期,而国君的影响力一落千丈,再也不能约束名义上的臣子们。
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晋国执政(中军将)被智氏家主智瑶所掌握,智氏因此得以加速攫取政治资源,扩大本族势力,“挟晋君以令三卿”。晋国内外大都被智氏把持,一家独大的局面愈发显现。
周贞定王十一年(前458年),智瑶牵头,智、赵、魏、韩四家,私自瓜分了名义上还属于晋公室的原范氏、中行氏土地,晋出公得知后大怒,以讨伐不臣为由,向齐国、鲁国借兵(可怜,讨伐臣子还要向外国借兵),出兵攻打智赵魏韩四家。
此时的晋国已经不是文公、襄公,甚至悼公时期,国君威权赫赫的时候了,面对晋出公的讨伐,四卿毫不怕,迅速联合出兵,与国君之兵交战。
晋出公本身只有八百甲士的实力,其余都是外借的齐、鲁之兵,没有血战到底的意愿和意志,所以与四卿兵马交战时敷衍了事而已。这直接导致晋出公的讨伐大军被四卿击败,晋公室最后一点实力也丧失殆尽。
击败国君的军队后,四家气势汹汹地直扑国都新田(今山西侯马),一副誓不罢休的样子。晋出公没想到乱臣们的胆子这么大,居然敢反攻国都,看样子弑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无奈之下,晋出公弃都出逃,投奔楚国,结果病死在半路上。
四卿驱逐国君,进入国都新田后,改立晋出公高祖父晋平公的曾孙(也就是晋出公的远房堂叔)公孙骄为新君,即晋哀公。
后来,在得知晋出公死在流亡半路上后,四卿以晋哀公的名义给前国君上谥号“出”,意思是“一边儿玩去,滚得远远的!”(晋出公有被智氏为主的四家驱逐于周贞定王十一年,和被赵魏韩三家驱逐于周贞定王十七年两说,这里采用第一种说法)。
晋哀公原本就是个破落公族,估计平常也是默默无闻,在晋国也就比路人强那么一点点。因为堂侄子晋出公自己作死,所以才有幸(其实是不幸)成为晋君,可想而知这位新国君的权威有多大;或者有没有权威,都是个问题。
晋出公之前,在晋国国内,国君多少还有那么一点点名义上权威,而自晋哀公开始,此后的晋国国君,完全沦为诸卿的傀儡,政治上再无半点作为,得过且过,不过是各大卿族的牌位和借口而已。在联合其他三家驱逐国君,实际操控晋国后,为了限制乃至削弱其余三卿势力,智瑶提出“四卿各献一百里土地、一万户人口”给予新国君,以全臣礼。实际上是逼迫赵、魏、韩三家割让土地人口给智氏(因为晋国大权在智氏掌握,‘给’晋君,其实就是给智氏。相当于朱温要李克用上缴土地人口给唐昭宗一样。)
韩氏家主韩虎、魏氏家主魏驹,思虑再三,自觉打不过智氏,最终还是相继献出土地人口。赵氏家主赵无恤则坚决不从,一口回绝智瑶的要求。
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智瑶以赵氏不臣、不敬国君为借口,用晋哀公的名义,命令魏氏、韩氏一同出兵,攻打不肯服软的赵氏。赵氏不敌,退居晋阳老家,据城抵抗。
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经过三年的战争,赵氏已经精疲力尽,无法再继续抵抗下去,又被智瑶引汾水灌晋阳,眼看覆灭在即。就在这紧要关头,一贯狂妄的智瑶,因为水淹晋阳成功,得意洋洋,当着韩虎、魏驹的面,口出狂言:“今日才知水可灭国!”
而得闻此言的韩虎、魏驹,想起自己的都邑平阳、安邑,也都是在水边,不免心惊;又看见眼前赵氏即将灭亡的景象,唯恐灭门惨剧日后落到自己头上。于是暗中联络赵无恤,在智氏即将获胜的当口,反戈一击,三家联合大破智氏,杀智瑶,并随后灭智氏全族。
此战后,晋国智氏土地人口被三家全部瓜分,赵、魏、韩三家成为晋国的掌权者,各自独立,而以晋哀公为代表的晋公室则毫无所得,沦为看客。
赵魏韩三家合力灭智后,各自扩充实力,实际已经独立建立政权,只是在对外名义上,还使用晋国的称呼,所以暂时保留了晋公室。周考王七年(晋哀公十八年、前434年),当了十八年傀儡的晋哀公去世,三卿拥立其子公子柳继位,即晋幽公。
周考王八年(晋幽公元年、前433年),越发觉得晋公室碍眼的赵魏韩三家,为了彻底消除隐患,干脆将公室所剩无几的土地一分为三,瓜分完毕,只给晋幽公留下了曲沃、绛都两座城,用以收取租税,来祭祀唐叔虞以下历代晋国先君。
(曲沃是晋公室祖先曲沃桓叔为小宗时的封地、绛都是晋国旧都城,以两城供奉晋幽公,算是尊重历史)。
在这以后,晋国出现了春秋以来所罕见的景象:作为国君的晋幽公,非但不能受诸卿朝见,反而得轮流至安邑(魏氏都邑)、平阳(韩氏都邑)、晋阳(赵氏都邑)去朝见三卿家主。这也深刻地显示了晋国此时真正的政治态势。周威烈王十年(晋幽公十八年、前416年),晋幽公因为“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幽公”。就是说他晚上偷偷出门,去找女人淫乐,结果遇到了强盗,被杀了。这是官方的记载,实际上,很有可能是被此时掌控晋公室的魏氏家主魏斯(即日后的魏文侯)因为矛盾给暗杀了,编造了个“淫妇人死于盗”的话,掩饰过去。
不过一个傀儡,死就死了。于是,三卿又拥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继承君位,为晋烈公。到了晋烈公继位时,三卿再也不能满足“卿”的头衔,要名正言顺地建立国家。
于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三年、魏文侯元年、赵烈侯六年、韩景侯五年、前403年),魏氏家主魏斯(魏文侯)、赵氏家主赵籍(赵烈侯)、韩氏家主韩虔(韩景侯),共同朝见周天子,奉上厚礼,请求为诸侯。
周天子自从东迁雒邑,本身就是和吉祥物差不多的样子,天下诸国也多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多敷衍了事。这次三家前来求封,又奉重礼,周威烈王心想反正反对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于是便策命魏、赵、韩三家,正式授予诸侯地位,分别为魏侯、赵侯、韩侯。至此,三家的名份得以为诸侯国,而不再是晋国卿士。
至于原来的晋国,倒没有被废除,还是无声无臭的存在。仅仅据有两座小城的晋烈公,对于原本地臣子成为和自己一样的诸侯,那是半句话都不敢多说,老老实实地做人,依附于新建立的魏国,继续偷生。周安王十三年(魏武侯七年、晋烈公二十七年、前389年),晋烈公好歹是善终,死于绛都。儿子公子欣继位,为晋孝公。
晋孝公在位十二年后,于周安王二十五年(前377年)去世(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有说孝公死于绛都,也有说孝公被驱逐出绛,辗转于屯留、端氏等地,这里采用第一种说法),死前命儿子俱酒继位,即末代晋君----晋静公。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魏赵韩三国将晋静公迁离绛都,彻底瓜分了仅存的晋国土地,然后将晋静公安置于屯留(今长治附近)。虽然没有明着废除其君位,其实也就是个高级囚徒,和庶民无异了。
之后二十多年,晋静公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先是在屯留居住,由魏国负责供养,后来迁端氏,改由韩国照看。再后来赵国攻占端氏,晋静公又被送回屯留。
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最后的晋君----晋静公死于屯留,晋国因此绝祀。
(关于晋静公的死,许多史料记载表明是韩昭侯指使人暗杀的。史书上还保存了晋静公最后的遗言:尔等身为晋臣,实为晋贼,汝三家终有衰败之日,汝之后人,必遭天谴,不得良死!)
晋静公死后,延续七百年的晋国,最后一丝痕迹也从世上消散,只能在历史文献中,去寻找往昔的辉煌。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晋国的国君到哪里去了?结局如何?
魏、赵、韩三家分晋后,晋国仍然还存在了一段时间。那么,晋国的君主是怎么样的一种生存状态,晋国的命运又何去何从呢?
第一,从知氏灭亡后,三家分晋的局面形成魏、赵、韩是在公元前403年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正式从晋国分裂出来。但是这次册封,只是对现实的一种确认罢了。一般认为,三家分晋的时间,是从公元前453年知氏覆灭算起。
大家知道,在春秋时代,晋国是超级强国,它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诸侯国,权力掌握在卿家手中, 君主基本上只是摆设。到了战国初期,晋国实权掌握在知、赵、魏、韩四卿之手,其中知氏实力最强。公元前453年,赵与魏、韩联手,干翻了知氏,杀死知瑶,并瓜分其地盘,正式拉开“三家分晋”的序幕。
此时的赵、韩、魏三家,名义上仍是卿家,实际上已经是三个互不归属的政权。至于晋国的公室政府,实际上是名存实亡了,晋国君主完全沦为三卿控制下的傀儡。
赵、魏、韩三家不断蚕食晋国公室的地盘,软弱无力的晋敬公根本无力阻止城邑一个接一个地落入三家之手。到公元前433年,新上台的晋幽公尴尬地发现自己剩下绛与曲沃两个城邑,其余地盘完全都归属三家。这位可怜的君主放下了尊严,扔掉了颜面,选择了一种现实主义的作法,他不仅没有任何权力号令三家,反而朝于三家之君,沦为赵、韩、魏的保护对象,被当作活化石供奉起来。
第二,为了泡女人,晋幽公离奇死亡公元前420年,晋国发生一件大事,晋幽公死了。
晋幽公死得很窝囊。这位有史以来第一位反朝于三卿的晋国君主,长年郁郁不乐,只在美酒与女人中打发时间。可是他的权力实在太小了,估计后宫中美女也不多,怎么办呢?索性半夜时偷偷摸摸地溜出城去找女人。可是他真的非常倒霉,在半路上被强盗给杀了。
不过,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些史籍上的说法,晋幽公实际上是死于夫人秦嬴之手,这也不难理解,自己的丈夫老跑出去泡女人,作老婆的恼羞成怒,找一帮人冒充强盗把他给做了。
此时三家尚未独立,魏氏的掌门人魏斯带着军队,把杀害晋幽公的强盗一网打尽,并立幽公的儿子姬止为新的君主,史称晋烈公。尽管晋国君主如今惶惶如丧家之犬,可是魏斯安定公室仍然赢得了一片喝彩声。在喝彩声中,魏氏的地位悄悄超越了赵氏。
第三,曲终人散,晋国君主的最后下场公元前403年,魏、赵、韩三家正式从晋国分裂出去,晋国沦为小微诸侯,还存在了一段时间,只是它再也不是那个曾令对手胆战心惊的国家,而是沦为不起眼、只有几处破屋遮风避雨的穷诸侯了。曾经雄震天下的晋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沉了。
公元前389年,晋烈公去世,其子晋桓公立。
二十年后,即公元前369年,赵、韩两国迁晋桓公于屯留。又过了将近十年,韩国与魏国爆发战争,韩昭王出兵攻占屯留,又把晋桓公迁到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又过了十年,时间已是公元前349年,赵国又夺取端氏,又把晋国君主迁到屯留。同时,晋国最后君主悼公(也有资料称静公),被韩玘所杀,晋国的历史至此划上句号。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晋国的国君到哪里去了?结局如何?
晋国作为春秋四强国之一,称霸近百年,即便是最先称霸的齐国也无法与之争锋,秦国更是无法东进,只有楚国硬碰硬和晋国争霸,但大部分根本不是晋国的对手,但就是这样一个强悍的诸侯国,却在春秋末期被一分为三,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瓜分而灰飞烟灭,所以才有了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个诸侯国,不得不说,晋国的历史是相当跌宕起伏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最能体现礼崩乐坏这四个字的一个诸侯国。
晋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其第一任国君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唐叔虞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晋国最初实为唐国,等到唐叔虞儿子继位之后才改名晋。晋国最初是沉寂了很多年的,期间有较长时间的混乱期,尤其是春秋初期,晋国内乱严重,爆发了小宗和大宗争夺国君之位的曲沃代翼政变。
曲沃代翼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最终曲沃武公取代晋侯缗成为晋国的国君,是为晋武公,晋武公之后是晋献公,为晋国的开疆扩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但这个时候动乱并没有彻底停止,相反,为了杜绝曲沃代翼的再次发生,晋献公不仅诛杀晋国公子,更是在晚年弄了一出骊姬之乱,为了让骊姬之子即位,晋献公对申生、夷吾和重耳展开追杀,申生自杀,夷吾和重耳开始在列国间流浪。
这次动乱持续了二十年,直到重耳被秦穆公送回晋国即位,即晋文公。19年的流浪生涯对晋文公的政治生涯大有裨益,所以他即位不久即找到了机会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称霸中原的诸侯。齐桓公当初称霸的时候,晋国刚刚完成曲沃代翼,正是晋献公进行领土扩张的时候,并没有余力称霸,因此齐桓公得以成为第一个霸主。
而等到晋文公继位之后,晋国的称霸时机已经到来,并且自晋文公之后,中原霸主的位子基本就握在了晋国手中,无论是西方的秦国还是东方的齐国都无法和撼动晋国的霸主地位,当时南方的楚国饮马黄河,与晋国展开长达百年的争霸战,偶有机会将霸主位子夺过去坐坐。
除此之外,春秋时期的中原霸主几乎被晋国垄断,甚至有学者认为春秋五霸应当是“齐一而晋四”,即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这未必准确,但从中可以看出晋国在春秋时期确实是强悍的存在,然而就是这样强悍的一个存在,却在春秋末期逐渐被卿族瓜分,以至于韩赵魏三家分晋,到了战国时期,有韩赵魏三国而无晋国了。
说起来,春秋时期的四大强国,晋国最强却也只有晋国分崩离析,齐国虽然出现了田氏代齐,但好歹还是齐国,秦国和楚国并无变化,只有晋国一分为三,变成了韩赵魏与秦齐楚燕成战国七雄的态势。
晋国之所以出现三家分晋最早可以追溯到曲沃代翼时期,曲沃代翼中,小宗胜了大宗,晋献公为了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遂诛杀晋国公子,自此晋国无公族。
晋国的卿族不再出自晋国公族,什么姓氏的都有,这倒让晋文公流浪期的那些随从们占了大便宜,晋文公继位之后设三军六卿,一军设两卿,即将和佐,而中军将为执政卿,六卿是世袭制,而执政卿则是六卿轮流来做,这样时间一长,六卿就把持着晋国的军政大权。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式微,诸侯势大,周天子不仅不能威服诸侯,甚至不得不依仗着诸侯,被诸侯们牵着鼻子走,而在诸侯国内,同样存在着礼崩乐坏,卿族渐渐势大,威胁着国君的权力,时间一长,卿族作乱的事情时有发生。
晋国国内便是这样的情况,六卿势力渐大,到了春秋末期,晋国国君的权力逐渐衰落,而代之以六卿把持朝政。他们在不断地对外和对内战争中获得土地,而六卿之间也有斗争,他们相互倾轧兼并,随着斗争的升级,范氏和中行氏等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土地被其它卿族瓜分,晋国的世家大族以智氏、韩氏、赵氏和魏氏为首,而又以智氏最为强大。
当然,晋国国内卿族斗争激烈,导致晋国对外的争霸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南方的越王勾践已然成为一方霸主,为了恢复晋国昔日的荣光,执政卿智伯要求四家都献出一个万户封邑来增强晋国国力, 当然,他自己提出来的,自然要作出表率,所以他自己先拿出来一个万户封邑。
而韩赵魏三家虽然都不愿意交,但又做不到团结一致,因此韩魏两家先后也不情不愿地交了出来,而赵家是个硬骨头,就是不肯交地。智伯就领着韩魏两家攻打赵家,一直把赵家围困在了晋阳。
这一战本来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但韩魏两家i需努力其实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害怕将来智伯也会攻打他们,又有赵家派出的使者进行游说,于是韩赵魏三家就联合在了一起,反过来攻打智伯,智家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智家偌大的家业就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干净,这就是著名的三家灭智事件。
三家灭智让晋出公大为火光,但晋出公并没有能力收拾这三家,不得不求助于齐国和鲁国,希望两国派兵讨伐韩赵魏三家,结果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攻打晋出公,晋出公出逃,死在路上。他一死,晋哀公被扶立为晋国国君,此时真正属于晋国的土地已经没有多少了,从晋哀公开始,晋国的国君实际上都只是傀儡,土地一点点被韩赵魏三家瓜分。
等到晋哀公去世,其子晋幽公即位之后,真正属于晋幽公的土地不过就是绛和曲沃,堂堂晋国的国君,晋幽公居然还要朝见韩赵魏三家的家主,后来更是在外出的时候被盗所杀。
晋幽公死后,其子晋烈公即位,晋烈公时期,韩赵魏三家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终于在公元前403年,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认,韩赵魏三家变成韩赵魏三个诸侯国,晋国基本已经名存实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诸侯国的资格。
等到晋烈公去世后,其子晋孝公即位,晋孝公比其父更憋屈,但也对自己的处境无可奈何,但他毕竟还算是活得好好的,等到了其子晋静公继位的时候,其形式就更加对晋军不利了。晋静公继位的第二年,韩赵魏三国就直接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将绛和曲沃都瓜分了,更是将晋静公废为庶人,将他迁往屯留,晋国彻底不复存在。
后来晋静公及公室成员又被迁往端氏,只是他们在端氏也没有待多久,到了公元前349年,赵肃侯又将端氏据为己有,再次将晋静公迁往屯留。晋静公就这样被迁来迁去,居无定所,也是在公元前349年,韩昭侯派韩玘将晋静公杀死,晋国的最后一位国君也成为过去式。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晋国的国君到哪里去了?结局如何?
三家分晋,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从此以后,春秋结束,进入战国。
晋国,在春秋时期时曾经一个无比强大的存在,诸侯之首,东周天子式微,一度由晋国来代行天子之事。
为什么晋国这么牛?因为没有晋国,就没有东周的开始。
晋国的第一任国主是唐叔虞,这个人的身份可了不得,周武王是他爸爸,姜子牙是他姥爷。周成王继位后,周公旦辅政,灭了唐国后把唐叔虞分封到唐国,后来他的儿子继位后,把都城搬到了晋水河畔,才改国号为晋。
西周末年,周幽王宠爱褒姒,不但废了原来的申皇后,还废了申皇后儿子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为皇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这申皇后也是有靠山的人,他的娘家不是一般人,爸爸是一方诸侯“申侯”,申皇后带着儿子就回娘家告状去了,女儿在婆家受气了,这还了得,申侯联合北方犬戎打入镐京,在骊山之下,杀了周幽王和伯服,掳走了褒姒。
然后申侯就拥立自己的亲外孙宜臼做天子,就是周平王。但是宜臼联合姥爷杀了自己的爸爸,是严重违反礼仪,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西周贵族们都不承认周平王的合法地位。
在虢国的支持下,西周贵族也拥立了一个天子,就是周幽王的弟弟姬余,史称周携王,西周进入“二王并立”的阶段。
但是,虢国和晋国有世仇,晋国不愿意以看到虢国靠着周天子的势力坐大,所以,晋国出兵杀死了周携王。
因为周平王的得位不正,西周贵族容不下他,他无法在镐京立足,于是,在晋国和秦国的护送下,迁都到洛阳,开启了东周时代。
周平王的继位方式,给各诸侯大开了脑洞,原来天子的威严也不过如此,你看,一个被废了的太子,还能联合姥爷杀了爸爸,自己当天子,那我们是不也可以搞一把独立。
晋国,在晋文公的带领下,成为春秋霸主之一,但是,晋国也没能逃脱周天下的命运,他也被自己的手下给架空,最后分割了。
三家分晋的根源,要追溯到晋国的大宗小宗之战。
西周立国后,定下了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都要分封为诸侯,嫡长子就是大宗,其他儿子就是小宗。
晋穆侯死后,大宗和小宗之间爆发了长达67年的王位拉锯战,最终小宗曲沃胜利,成为晋国国主。晋献公为了防止再次发生大小宗争斗,开始诛杀晋国公子。
信不过之家人,就只能启用外姓人。晋文公继位后,设立了三军六卿制度,国家大权掌握在六卿手中,六卿之位,世袭相传,这就给了六大家族壮大势力的机会。分别是智氏,范氏,中行氏,韩氏,赵氏,魏氏。
公元前497年,因为赵氏和邯郸氏发生矛盾,范氏和中行氏出来力挺邯郸氏,引发六卿大战,最终范氏和中行氏,邯郸氏被灭,其所属的土地,人口被剩余的4卿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瓜分。
此后,晋国大权被智氏把持。
看着4个高管,在眼皮底下瓜分自己的公司资产,老板晋出公看不下去了,要出兵讨伐,可惜他公司的资产早已被掏空,是一个光杆司令。于是他找到远房亲戚,齐国和鲁国,借了点兵马过来讨逆。
这群雇佣兵完全是金钱驱使,在异国他乡为别人作战,本身就没有什么血战到底的决心,所以应付一下就鸟兽散了,四卿联军很快就打到晋国都城,晋出公仓皇出逃,死在了路上。晋出公的“出”字,就是出逃的意思,他这个称呼,是死后后人给他封的。
晋出公死后,智氏找了他的一个远房堂叔过来当国主,就是晋哀公。如果说晋出公还有那么一点一国之主的风范的话,那晋哀公这完完全全是一个傀儡了,是智氏的傀儡。
智氏提出,四卿各献出土地100里,人口1万给晋哀公,以表示对国主的忠诚,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智氏找借口来壮大自己的势力。
韩氏和魏氏都咬牙同意了,但是赵氏比较刚,坚决不同意,于是智氏以国主的名义,命令魏氏和韩氏一起出兵讨伐赵氏。战争进行了3年,赵氏不敌,退守老家晋阳。
公元前453年,指氏引汾水淹没晋阳城,眼看着赵氏就要全军覆没,智氏狂妄的说:“今日才知水可灭国”。一句话,让韩氏和魏氏打了一个激灵,自己的都城也在水边,今天智氏可以灭赵,难保将来自己不被智氏所灭。
于是,关键时刻,韩魏反水,联合赵氏一举歼灭了智氏。至此,晋国已经名存实亡了,晋国土地被韩赵魏三家分割。
晋哀公去世后,公子柳继位,是为晋幽公。
这个时候的晋幽公,连当傀儡的资格都没有了,韩赵魏三家瓜分了他所有的国土,只给他留下了两个城池,曲沃和绛都。曲沃是他们的祖宗当小宗时候的封地,绛都是晋国的旧国都。
不仅如此,作为一国国主的晋幽公,不但没有诸侯大臣的朝拜,他还要轮流的去给韩赵魏三家的主人朝拜,国君当到如此地步,也算是史上罕见了。
受此大辱,晋幽公是不是应该发愤图强,恢复祖业?很遗憾,晋幽公早就已经放弃抵抗,彻底堕落了,甚至私自深夜出城,寻欢作乐,路遇歹人,被害身亡。
史载:
晋幽公“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幽公”。
不过,因为晋幽公的死因过于离奇,很多人还是持怀疑态度的,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官方的说辞,真正的原因是被魏国主人魏斯所害。
一个连傀儡都谈不上的人,他的死对于韩赵魏并没有任何的影响,很快晋幽公的儿子止继位,是为晋烈公。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决定不再和晋烈公玩游戏了,他们要摊牌了,要成为真正的诸侯。
晋国三巨头就坐着车来到了首都洛阳,准备找周天子周威烈王汇报一下工作。当然,这么重要隆重的场合,都不是空着手来到,都给周天子准备了丰厚的礼物。
周天子的境遇,其实比晋国国主好不到那里去,手下一帮诸侯早就自立为王,忙着相互掐架,周天子就是一尊活菩萨,被供到了洛阳城。
突然之间有分公司高管来汇报工作,周天子这个大老板还是很高兴的,尤其是这3个下属也很有眼力劲儿,还带来了重礼。于是,周天子就很亲切的接见了韩赵魏三人。
一番寒暄之后,韩赵魏三人就提出,自己现在的顶头上司太无能,这几十年来晋国的业绩都是他们三人完成的,他们要单干,成立单独的分公司。
周天子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号令诸侯的权力了,但是要想成为诸侯,还必须得由周天子册封,如果没有周天子的册封,你这个诸侯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不会得到大家的承认。所以,韩赵魏三人过来,也就是走个手续而已。
周天子也明白,自己目前手里也就剩下一个大红印子了,如果不是冲着这个大红印子,韩赵魏这三个小子也不会屁颠屁颠的跑到洛阳来看我,更别提给我带什么厚礼了。
算了,做个顺水人情吧。
至此,韩、赵、魏正式成为和晋国平起平坐的诸侯国!
那晋国呢?是不是就没了?并不是
晋国依然存在!
周天子没有取消晋国的封号,晋国也依然还有国土和国主,只不过,晋的国土仅限于曲沃和绛都这两个城池。
公元前389年,晋烈公去世,公子欣继位,是为晋孝公。在位12年
公元前377年,晋孝公去世,儿子俱酒继位,是为晋静公,也是晋国的最后一任国主。
公元前376年,晋静公被撵出了绛都,晋国仅存的最后两座城池,也被韩赵魏三国瓜分。从此,晋静公就开启了流浪生涯,先是住在魏国的屯留,后来又到韩国的端氏,赵国攻打韩国,晋静公又回到了屯留,最终死在了屯留。
曾经的诸侯一哥,周武王嫡亲的儿子开创的晋国,就这样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完毕,彻底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据说晋静公临时的时候曾经留下遗言:
尔等身为晋臣,实为晋贼,汝三家终有衰败之日,汝之后人,必遭天谴,不得良死!
可见,晋静公虽然已经是无一兵一卒,一土一瓦的空头国君,但是贵族的血液仍然在他体内流动,促使他发出君王般的呐喊。
只是他不明白,周朝的君臣之礼从申侯联合犬戎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阳开始,就已经土崩瓦解了,这也是东周天子的腰杆始终硬不起来的原因。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晋国的国君到哪里去了?结局如何?
在春秋时期,晋国算得上是当时绝对的霸主,齐国与秦国,根本就不敢与晋国对抗,就算楚国比较强大一些,敢和晋国一决高下,可是双方在争斗过程中,一般都是晋国胜利多一些,楚国只能当霸主的陪跑者。
就是这么强大的晋国,最后的下场却和周朝有些类似,国君被诸侯不断架空,最后终于爆发了“三家分晋”,以至于晋国从历史上彻底消失,那么晋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在“三家分晋”的过程中晋国国君下场又如何呢?
六强变四强到了公元前497年,经过晋国内部的一系列动乱之后,其实当时的晋国国君实权已经严重被削弱,晋国真正的实权掌握在晋国六卿手上,这六卿分别是智氏、魏氏、赵氏、韩氏、范氏、中行氏。
当时赵氏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与本族的一个别支邯郸氏之间发生矛盾,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处于动乱年代,一旦有这种好事情,其余的人都想出来占点便宜,于是晋国内部的其余五卿就开始站队了。
范氏以及中行氏两大家族因为与赵氏之间有些隔阂,并且他们对当时的晋国国君晋定公还抱有一些希望,所以他们不想赵氏趁机削弱皇权,变得一家独大,因此他们两家都支持了实力比较弱的邯郸氏。
当然了,晋定公本人也是支持邯郸氏的,他明白赵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要是赵氏灭掉邯郸氏,继续削弱自己的皇权,那么晋定公这个国君,貌似就要变成一个没有实权的国君了,他可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
智氏、魏氏、韩式心中有私欲,早就想削弱皇权,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化,所以他们毫不犹豫就支持了赵氏,按照当时的实力情况来看,本来赵氏这一边实力就要稍微强一点,邯郸氏那边好在有晋定公支持,可惜此时的晋定公真正能够掌握的实权也并不大。
战火不断蔓延,这场战争一直持续了八年,在公元前490年,终于以邯郸氏被赵氏吞并,范氏、中行氏被击败逃亡齐国的结局收场,在战争结束之后,邯郸氏、范氏、中行氏的封地被没收充公,也就是说按理来说应该是交给晋定公的。
可是前边我已经说过,晋定公最开始就是支持邯郸氏的,因此他和赵氏这群人站在了对立面,如今赵氏等人取得胜利,就意味着晋定公在实力上已经彻底被赵氏等人碾压了,所以充公的封地,自然轮不到晋定公来享有。
通过八年的战争,晋国国君的实权再次被削弱,晋国从原本的六卿时代,变成了现在的四卿时代,似乎在这场战争中,晋定公成了一个吃瓜群众,全程参与,但是什么也没有得到,反而还失去了威严与更多实权。
四卿变三家公元前476年,智氏的家主智瑶成为中军将,掌握了晋国的实权,在权力上开始碾压魏赵韩三卿,智瑶想要一家独大的野心,在此时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了,可是因为他掌握实权,并且人多势众,其余三家还是不敢轻易惹怒他。
随着野心的膨胀,智瑶开始了自己一家独大行动的第一步,那就是继续削弱君权,当然这件事情其余三家都是一致同意的,所以在公元前458年,在智瑶的带领下,他们四家瓜分了之前属于范氏以及中行氏的那些土地(充公给晋定公的)。
晋出公得知四家居然野心如此之大,不觉怒火中烧,他决定发威给四家一点颜色看看,于是征集兵马准备对四家动手,可尴尬问题随之而来,晋出公征集半天人马,却发现自己仅仅有800士兵属于可以调动的,这么少的人,怎么可能打得过四家联手的军队呢?
晋出公左思右想,最后没有办法只能去找邻国齐国和鲁国借兵马来对付目无王法的四家,当然兵马是借到了,只是这些兵马的战斗力很差,明明就不关他们的事情,你晋国是死是活,与齐国和鲁国有什么关系,别人才不愿意给你卖命呢。
毫无疑问,晋出公这次战争最后以失败结束了,并且因为这场战争晋出公变得更加悲哀起来。战争失败后,晋出公深知自己的危险所在,便离开国都新田,投奔楚国去了。奈何晋出公命运不济,在投奔楚国的半路上就去世了,至于他的死是否与四卿有关,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晋出公刚死,四卿就冲进都城新田,改立公孙骄为新国君,也就是我们后世所称的晋哀公。晋哀公本来就没有什么实权,是四卿扶持上位的一个傀儡而已,后来的生活中虽然贵为晋国国君,可是早已经没有了一点点国君该有的尊严与威信。
国君这里基本上是已经搞定了,智瑶实现一家独大的第一步顺利完成,下边就是对帮助自己一起收拾国君的其余三卿下手了,智瑶提出一个新的要求,说为了表示对新国君的礼貌与支持,“四卿各献一百里土地,一万户人口”给新国君。
很显然给国君是假,想要削弱其余三卿来满足自己的野心才是真。魏氏、韩氏虽然也明白一些智瑶的意思,可是迫于智瑶的权威之下,最终选择顺从,只有赵氏看穿了智瑶的野心,坚决不同意。
既然你不同意,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智瑶随即便联合魏氏以及韩氏对赵氏展开疯狂攻击,想要直接把赵氏给灭掉,经过一段时间抵抗,赵氏发现自己实力不足,便逃回自己老家晋阳躲起来。
结果智瑶穷追不舍,硬是追到晋阳与赵氏继续坚持打了三年,在赵氏精疲力尽奄奄一息之际,智瑶想出一个灭掉赵氏的最佳方法,那就是借助赵氏所在晋阳靠近水源的地理特点,对其进行水攻。
赵氏在智瑶的水攻之下,眼看就要灭族了,就在这时,魏氏以及韩氏恍然大悟,自己的家乡也挨近水源,要是赵氏被灭,接下来被灭的肯定就是自己了,于是双方偷偷联系赵氏,三方联合起来反攻智氏,智瑶被杀得措手不及,直接灭族。
此战之后,晋国算是从原本的四卿时代,正式迈向三卿时代了,同时三卿手里的实权越来越大,晋国国君手里的实权则在不断缩水,可即便如此,三卿似乎还是并不满足现状,接下来又会如何发展呢?
三家分晋公元前434年,当了18年傀儡的晋哀公去世,他在位期间,可以说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干,就是眼睁睁看着四卿之间不断争斗了,结果到头来自己什么也没有得到,还把小命熬没了,简直就是血亏啊。
晋哀公虽然去世了,但是晋国此时还没有结束,因为三卿尚且没有想好接下来要如何合情合理合法地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他们表面上还是依附于晋国,并且继续立了一个新国君晋幽公。
晋幽公比前边的国君还要惨,才上位就被魏赵韩三卿将皇室所剩无几的土地分了,只留下曲沃与绛都两座城池,用来给晋幽公收点租金,勉强维持自己生活。被三卿分掉仅剩的土地之后,晋幽公被要求需要过一段时间去三卿的地盘拜见一下三卿,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防止晋幽公有其余想法,另外一方面就是充分展现三卿此时的地位。
晋幽公悲伤抑郁,从此以后沉迷于酒色之中,可是自己身边没有那么多美女,于是晋幽公就偷偷溜出宫去找美女,结果在出宫之后,遇到强盗就被杀了,简直活成了一个笑话。
晋幽公去世之后,三卿拥立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继承国君之位,也就是我们所称的晋烈公。晋烈公上位之后,三卿野心开始暴露,他们觉得以前这个“卿”的头衔似乎不能满足自己地位身份了,想要晋烈公封他们为诸侯。
晋烈公亲眼目睹了之前父亲晋幽公在世时的很多事情,心里当然明白三卿心里所想,更加明白就算自己不答应他们,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得到想要的东西的,于是晋烈公顺水推舟,将三卿封为魏、赵、韩三国的诸侯,让他们正式建立起来属于自己的国家。
至此,三家分晋的局面已经形成,后来的岁月里,就是等待晋国国君销声匿迹了,晋烈公死于绛都之后,儿子公子欣继位,史称晋孝公,晋孝公在位十二年后死于绛都,传位于儿子晋静公。
公元前376年,晋静公被从绛都迁离到屯留,后来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晋静公颠沛流离于屯留与端氏之间,最终于公元前349年在屯留去世,随着晋静公的去世,晋国算是彻底从历史上销声匿迹了,这个存在七百多年的帝国,就这样惨淡收场,实在可悲可叹。
结语晋国的灭亡过程,就是弱肉强食的最佳证明,自己被六卿、四卿乃至后来的三卿不断侵蚀,终于变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最终它从历史上消失,也仅仅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而已,只是在这种规律背后,留给人们的,除了无尽感叹,还有诸多深思!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