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张柬之在八十多岁时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结果是何下场?
张柬之是近湖北襄阳人,进士出身,但是他很长时间郁郁不得志,一直在地方上做一些小官。直到他七十多岁的时候,才因为参加贤良科目考试获得第一,被朝廷封为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张柬之好不容易混出了头,但是又因为向朝廷谏言得罪了武则天,结果遭到贬黜,又回到了地方任职。
事情是这样的,突厥可汗默啜想将自己的女儿嫁到唐朝来,以达成和亲。武则天觉得这事可行,就有意让魏王武承嗣的儿子武延秀娶默啜可汗的女儿。本来都商量好了,武则天只不过拿到朝堂之上说一说,走个流程。大臣们都没说话,唯独张柬之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对武则天说:自古无天子娶异民族女子的事。
武则天就很生气了,你这是搞民族歧视啊,这极其不利于我大唐与突厥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贬官!于是,张柬之就从一个京官变成了合、蜀二州刺史。说是刺史,封疆大吏,可合、蜀在古代乃是偏远之地,烟瘴之气严重,那时候多少人因为到这里做官,就再也没回去了。张柬之当然很生气,就说了一句逆耳忠言就被贬黜到这鬼地方来,武则天也太不讲道理了。
张柬之自知无力回天,便既来之则安之。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把合、蜀二周治理得井井有条。朝廷看他还有些才能,就把他调到荆州大都督府担任长史,张柬之这才逐渐安定下来。
后来,武则天要宰相狄仁杰给她举荐几个宰相级别的人才,狄仁杰回答武则天说,你要是想找几个文采斐然的宰臣,李峤、苏味道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你想找一个出类拔萃的天下奇才,那么张柬之是最合适的人选!
武则天心里打鼓,这个张柬之不就是被自己贬黜到合、蜀去的那位吗,这个不知道眼力见的家伙,哪是什么天下奇才。但是碍于狄仁杰的面子,便下旨将张柬之封为洛州司马。
不久之后,武则天又让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对武则天说,我之前推荐的张柬之就是宰相级别的人才,可不是拿来当司马的。武则天还是将信将疑,便任命张柬之为秋官侍郎。
后来武则天又让姚崇推荐人才,姚崇说,张柬之虽然七十多岁了,但是他沉稳,有谋略,是个做大事的人。您得赶快启用他,因为岁月不饶人,他干不了几年了。
武则天这才下定决心,先是任命张柬之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又晋升凤阁侍郎,张柬之就这样成为了武则天的宰相。但是在张柬之的骨子里,他是不喜欢武则天的。这个女人篡夺了大唐的江山,还独断专权,大兴冤狱,陷害忠臣。而且她还有可能把江山交到姓武的人手里,李唐江山就要被断送了,这可不行!
张柬之在担任宰相期间,确实矜矜业业,表现出了很高的治国才能。但他在私底下却一直时刻准备着,迟早有一天要恢复大唐的江山。
机会没多久就来了。
公元805年,也就是张柬之80岁这一年,武则天生了一场大病,张柬之的面首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把控朝政。张柬之感觉到机会来了,就联系朝中大臣崔玄暐、敬晖、桓彦范和袁恕等人,又联系了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等人,一起共谋举事。众人表示都愿意听大相公(张柬之)的安排,铲除张氏兄弟及其党羽,逼迫武则天恢复大唐江山。
后来,姚崇也从灵武回到了京城,他也参与了进来。张柬之和姚崇又秘密请示太子李显,李显也同意了他们的计划。之所以要请示太子李显,其实这是一部很高明的棋。如果成功,大家就是功臣;如果失败,那么李显就是主谋,也好有个垫背的。
不久之后,“神龙政变”发生,张柬之等人带兵进入皇宫,斩杀张氏兄弟及其党羽,包围了皇宫。武则天无奈,只要让李显暂理朝政,不久之后就传位给了李显。
张柬之因为恢复大唐,拥立中宗李显居功甚伟,被封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后又加“特进”,可谓人生到达了巅峰。
武则天虽然垮台了,但是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宗族之人在朝中位高权重,党羽众多,根深蒂固,连李显一时半伙也拿他们没办法。更何况这些人都是李显得亲戚,他只想让武则天退位,也没想要把武氏宗亲怎么样。
这个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亲侄子,他不但是梁王,位高权重,而且还是唐中宗李显的皇位韦氏的情人。张柬之知道了这事,便向李显告状。武三思就联合党羽进行反击,说张柬之是污蔑自己,陷害韦后。在李显的立场来说,即使这事是真的,那也不能认,总不能给自己安一顶绿帽子吧。于是,李显下旨,免除张柬之的宰相职务,让他去襄阳当刺史,也好回家安享晚年。
但是张柬之刚到襄阳没多久,武三思就痛打落水狗,又构陷张柬之,将他流放泷州。张柬之那时已经八十二岁了,身体本来就不行,再加上忧郁愤懑,不久就死掉了。
张柬之于李唐王朝功在千秋,但最终还是败在了武氏手上,可谓悲哉!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流言!
历史上张柬之在八十多岁时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结果是何下场?
张柬之在历史上的名气不是特别大,如果不是特别熟悉历史的人或许并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是他在历史上终结了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人物的政治生涯,这个人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这个名字估计中国人不知道的就非常少了,武则天的政治生涯中罕遇敌手,即便如长孙无忌这样的唐朝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又是皇亲国戚,也一样败在武则天的手中。而张柬之又如何能够终结武则天对中国将近半个世纪的控制和统治呢?之后他的命运如何呢?
神龙政变的背景从公元660年和丈夫唐高宗一起临朝处理政务开始,到公元690年正式称帝,改唐为周,再到神龙政变前夕,武则天已经控制或统治中国将近半个世纪。随着她的年老,皇位继承问题也已经或明或暗的成为了当时政坛的最大焦点。
从公元698年开始,武则天着手解决继承人问题,当时武则天在立儿子(李显、李旦)还是立侄子(当时是姑侄的叫法,即武承嗣、武三思)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但是以狄仁杰为代表的朝臣、以张易之、张昌宗为首的男宠都纷纷劝说武则天立子不立侄,再加上这一年突厥寇边,武则天下令募兵抗敌,结果一个月也没有募满千人,后来听说是太子挂帅,很快就有超过五万人前来应征,这件事也让武则天深刻的认识到民心思唐,于是武则天断绝了让武氏子弟接班的念头,基本明确立儿子李显为继承人。
此后武则天开始着手弥补李、武两家关系的裂痕,尽管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她自己造成的。公元699年武则天安排李、武两家子弟盟誓。她希望自己死后李、武两家能和睦相处,共享富贵。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夫妇和武三思等李、武两家的代表都配合了武则天的这一安排。但是效果估计武则天自己都不见得相信。
安排好继承人的问题后,武则天开始对朝政变得懈怠起来,可能也是身体日益衰老,她开始躲在深宫中修养,平日里只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厮混。这也导致了武则天统治晚期的最大政治危机的来临。
公元699年,李武两家盟誓之后,武周朝廷的继承人问题看似已经明确,李、武两家也暂时平静了下来。失去皇位继承权的武家在当时虽然不敢公开挑战武则天的安排,但是对于促成李显复位的一些政敌是显然要打击报复的。比如劝说张易之兄弟拥护李显复位的宰相吉顼就在公元700年被陷害遭到贬谪。
而李、武两家的平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武周朝廷突然冒出的新势力——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张氏兄弟因为年轻英俊成为武则天的男宠,从697年开始成为武则天最喜爱的男人,也使张氏兄弟成为武则天统治晚期最有权势的人,甚至连自己的子女和武氏家族都不能相比。
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张氏兄弟在朝廷内更加权势滔天;
公元701年,太子李显的儿子、女儿、女婿议论了张氏兄弟,被武则天怒斥,迫使李显下令儿子、女儿、女婿自缢谢罪;
公元702年,李显携弟弟李旦和太平公主共同上书请求为张氏兄弟封王;
公元703年,张氏兄弟诬陷朝臣代表魏元忠,使其被贬。
短短几年时间,张氏兄弟从名不见经传到权倾天下,连太子李显的儿子、女儿(同样也是武则天的孙子、孙女)都要被迫自杀谢罪,而且李显和李唐皇室的成员还要上书请求为他们封王。可想而知李唐皇室的成员对张氏兄弟有多恨。同样的李显的女婿还是武承嗣的儿子,也一样被要求自杀,而且武三思等人也不得不阿谀奉承讨好年纪轻轻的张氏兄弟。这样看武氏家族也对张氏兄弟没有什么好感。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李、武两家开始联合,朝廷大臣也展开了针对张氏兄弟的攻击。武周朝堂上除张氏兄弟之外最有势力的团体或者家族就这样默契的联合了起来,张氏兄弟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公元704年,李武两家的策划下,朝臣们开始攻击张氏兄弟的贪腐问题,企图迫使武则天疏远和打击张氏兄弟,结果虽然证据确凿,但是武则天为了心爱的“小鲜肉”直接包庇赦免了张氏兄弟,并为他们安排了替罪羊。同年年底,朝臣们再次抓到了张氏兄弟的把柄,又一次证据确凿的定罪,结果武则天依旧包庇张氏兄弟。这几次朝堂上的政治攻击都被女皇武则天蛮横的化解了,看来护起短来的女人是让这些大臣们毫无办法的。但是这时年逾八旬的张柬之登场了,他在这一年九月被拜为宰相。
历史的车轮终于来到了公元705年,也就是神龙元年,当时老迈的武则天已经生病长期静养,朝廷里的大臣很难见到她,身边的事务和国家的朝政都由张氏兄弟把持。眼见可能发生变故的李、武两家和朝廷大臣们开始酝酿逼宫。而这个逼宫的主谋在历史上记载就是刚刚出任宰相不久的张柬之。但是我们从历史记载的分析,李、武两家显然是支持了这一逼宫行为的,至少是默许的。否则仅凭刚刚拜相不久而且年逾八旬的张柬之和区区五百名士兵就搞定了叱咤风云半个世纪的一代女皇武则天?个人认为不可能!
事变的实际经过其实非常简单,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人率领五百士兵从玄武门入宫,直接杀掉张氏兄弟然后报告女皇武则天(其实就是逼宫)。武则天当面质问了参与政变的张柬之等人然后呵斥躲在他们身后的太子李显。但是年迈的武则天显然也已经不愿和他们争斗什么了,很快她接受了政变的结果,两天后,她下诏传位李显。和玄武门事变一样,三天时间整个政变就结束了。
神龙政变之后张柬之等人的地位和唐朝的政治格局705年正月的神龙革命,不仅仅使李显重新登上皇位,而且使武周政权又变回了李唐政权。张柬之等人也因此加官进爵。其中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因为是主要的策划和实施者都被封为公爵,同时也在中宗李显的朝廷担任要职,成为当时朝堂官员中的领袖人物。
但是很快新的政治博弈开始了。中宗登基后,权力很快被韦后把持,本来中宗李显就性格懦弱,韦后性格强势,在他们夫妻流放受罪之时,李显又对妻子心怀愧疚,所以复位后任由韦后把持朝政。而权力欲望很强的韦后和野心很大的女儿安乐公主也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势力集团。她们都想效仿武则天控制朝政甚至登基称帝。
而韦后母女的行为很快被武氏家族的领袖武三思发觉,他开始积极联合韦后母女,甚至有传闻他本人也是韦后的情人,他还让自己的儿子娶了安乐公主,从而使的韦武两家迅速结成了政治联盟。与有野心但是政治经验和能力有欠缺的韦后母女相比,武三思的政治斗争能力显然高出不少。他成为这个集团在朝堂上的重要官员,同时还吸纳了上官婉儿这样的优秀女官成为韦后母女在后宫干预政治的重要帮手。
韦武集团登场后,第一个目标就是当时中宗的太子李重茂,因为太子的存在就是韦后登上女皇宝座的最大障碍,是安乐公主成为皇太女的最大障碍,当然也是武三思借由韦后母女重新掌控朝政并伺机实现自己政治野心的最大障碍。
但是打击太子李重茂首先必须打压控制朝廷中的文官集团,毕竟这些人肯定会从礼法制度的角度维护太子李重茂的地位,如果没有打压控制住文官集团,韦武集团的政治企图就无法实现,而当时文官集团的领袖正是以张柬之为首的神龙革命的五位功臣。
于是武三思开始着手谋划打击张柬之等人,老谋深算的武三思很清楚当时朝堂上的势力分布,一是以韦后和他为首的韦武集团,二是以李旦和太平公主为首的李唐皇室的其他成员,三是张柬之为首的文官集团。
武三思首先通过韦后和中宗将张柬之等五人进封为王爵,从而剥夺他们的实际政府权力,典型的“明升暗降”的手段。而正因为此次加封王爵,张柬之等五人也被称为“神龙五王”。随后不久,武三思等人又罗织罪名诬陷张柬之等“五王”,使得唐中宗李显将张柬之等“神龙五王”都贬谪边疆,张柬之到了贬谪之地后忧愤而死,其他“五王”成员也都死于非命。
在针对“神龙五王”和太子李重茂的打击过程中,武三思通过中宗不断增加李旦和太平公主的封地和权益,换取这两位当时在政坛非常有影响力的皇室成员的默认和中立。但是他们的逼迫使得太子铤而走险,武力抗争,虽然兵败身死,但是武三思一家却被李重茂杀掉,直接导致武氏家族开始衰落,也使得韦武集团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领导人物,也为后来韦武集团的彻底覆灭埋下了伏笔。
终上所述:张柬之在神龙革命前一年出任宰相,在武则天专宠包庇张氏兄弟的恶劣政治形势下,果断采取措施,联合联络争取李、武两家的支持,在这些政治势力的支持下,领兵发动政变,逼迫一代女皇武则天退位,又迎立李显复位,恢复大唐国号。
李显复位后,张柬之也因功被封为天官尚书,汉阳郡公;随后被政敌武三思算计,先是被进封为汉阳郡王,爵位虽然高了,但是却失去政府权力。再后来被诬陷诽谤非议韦后,被中宗李显贬回老家襄阳养老,不久又流放泷州,随即忧愤而死,可谓下场凄惨。
公元710年,韦后势力倒台,李旦登基张柬之随即和其他五王一起被平反,被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文贞。唐玄宗开元六年,配享中宗庙庭。唐德宗建中年间又追赠他为司徒。
历史上张柬之在八十多岁时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结果是何下场?
神龙政变成功后,次年就被针对死了。
张柬之的死可以说是简直太憋屈了,张柬之就只比武则天小了一岁,而且发动政变的时候已经80岁了,本来成功后还封了王,但是没料到栽在武三思的手里了。
其实神龙政变是大家都预料不到的,包括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袁恕、敬晖这五个主要的策划人,也就是后来的五王,他们都没想到。
公元704年,武则天已经老态尽显了,而且有病在身,一副随时走的样子。虽然已经定下了太子之位给李显,但问题是,武则天的两个小白脸还在蹦跶。武则天病重期间,只允许张易之、张宗昌服侍,而事实上,武则天到底去没去世大家都不知道。
秦代始皇帝就是这样被李斯、赵高钻了空子改了圣旨,然后大秦就这样废了。如果武则天死掉了,被二张篡改遗嘱,那李唐就真的完了。因此,五王就和李显说了这个事,李显同意进宫一探虚实,就这样本来是想砍死二张就算了,谁知道弄成了政变。
大器晚成我老张,一片忠心向李唐张柬之这个人,很传奇。
早年是个人才,甚至说是难得的人才,年纪轻轻便中了进士,去了清源县当二把手,当了个县丞。在他那个年纪,能当上二把手可以说是前途一片光明。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李唐早期关陇世族、贵族根深蒂固,几乎把控了人才上升的渠道,这个问题,连李世民在世都没办法解决。
所以老张在清源县一干,就干了几十年,而且都还是二把手,县令都熬死好几茬了,估计县民都换了三代了。直到武则天摄政,这种现象才开始改变。
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最高的一个角度莫过于武则天打破贵族垄断,任用民间人才。其实是的,因为后来的第一丞相张柬之,就是得了武则天的政治红利才能出头。
公元689年,武则天开启“制举”考试,这个制举,和科举不一样。当年李世民就搞过几次,制举就是在官员的基础上,再次选拔有用的人才,再次提拔重用,或者放进中央。
就这样,已经六十四岁的老张去赴考了,还考了第一,武则天都懵了,怎么还有这样的人才,居然蹲在清源县干了几十年二把手。可见大唐的官场早期是很黑暗的。
永昌元年,以贤良召,时年七十余矣。对策者千余,柬之为第一。授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
就这样,一片忠心和满腹才华的老张踏上了兴唐之路,这就是说他大器晚成的原因。
而张柬之也开始走进了狄仁杰、姚崇等人的视线,两位武则天时期的大臣实名推荐,这个张柬之就是个天生做丞相的,为人老成持重,有才华有思维。
张柬之表示:你干几十年县丞你也老成!
就这样,在张柬之被贬去四川一次后,因为狄仁杰的实力推荐,张柬之再次回到中央,当了个副宰相。
最后直到姚崇离职调任,这个姚崇就是被誉为“四大贤相”(杜如晦、房玄龄、姚崇、宋璟)之一的那个姚崇。
他离职之前再次推荐,把张柬之说出了花,而且提醒武则天说张柬之已经老了,你要赶紧重用,搞得好像老张的保质期快过了,要搞促销一样。
而武则天作为皇帝,自然会听宰相的话,把张柬之提拔为宰相,而且还是第一序列那种。
老张上位后,他这个人对于当时朝堂来讲是牛掰的,几十年蛰伏,就问你们怕不怕!
但老张是个忠臣,一片忠心向大唐。他成为宰相后,武则天立马就病倒了,这弄得老张很尴尬啊,而且武则天还把张易之、张宗昌两个面首当作代言人,老张一上台就要和这两个小白脸针锋相对,太无奈了。
于是,张柬之联合崔玄暐等五人,开始计划去“看望”一下武则天。
神龙政变:糊里糊涂的政变公元705年,这一年老张80岁。
这一年他意气风发,精神抖擞。与他一起的崔玄暐、桓彦范、袁恕、敬晖都是大唐的忠臣,都是心向李家,为了避免传位出幺蛾子,几个人联系禁军,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就要把张易之、张宗昌两个小白脸砍死。
大家一拍即合。
而这个时候,姚崇也回来了,他回来就是为了配合神龙政变。而张柬之联合了李多祚,不久便发动了这场政变。
当时的速度很快,张易之、张宗昌无法闪躲,当场被砍头。很怀疑神龙政变是不是一群老男人为了砍这两个小白脸泄愤才弄出来的,当然,这是开玩笑的。
大家一冲进宫里去,把武则天吓坏了,她想不出来有谁要造反,后来一问,太子、宰相、禁军都在,就是为了进来砍她的两个小白脸而已。武则天说完就让大家砍完了就回去吧,就是这个时候,政变真的成为了政变。
桓彦范这时候跳出来,对着武则天说:
“太子还要去哪里,这皇位本来就是先帝以及陛下为太子准备的,要不陛下你提前禅让吧,让太子登基”
桓彦范这一出或许把老张和大家都搞蒙了,但大家都是久经官场的人物,仔细一想想,好像也是这么回事。
于是,二张的党羽全部被杀、被抓。第三天,武则天宣布禅位,李显再次登基为帝。
之所以说稀里糊涂,那就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立即逼武则天下位。神龙政变其实就是二张与李唐君臣之间的矛盾,大家看两个小白脸不顺眼,也为了防止武则天静悄悄去世,于是才有了这场政变。
大概是桓彦范看出来了,这样政变之后,干脆一步到位,保护太子也保护自己,干脆让武则天禅位。
而李显自然也很惊喜,没想到还把皇帝提前混到手了,于是他封了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袁恕、敬晖五人为王。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顺利,但其实有一个天大的隐患没有解决,那就是武家集团。
无奈武家手太长,老张郁郁而终神龙政变后,被封王的老张其实都已经是耄耋之年了。
不过他还是很意气风发,准备大展拳脚。
可惜的是,老天又抓弄了他一次,不给他机会。
武则天以巧妙的方式保住了武家,而且李显称帝后,与武家的关系极好。好到什么程度呢?
李显的老婆韦后在后来和武三思有一腿,李显都对此无动于衷。而韦后是李显最爱的人,陪他度过患难,所以武三思的攻击方向很简单,以韦后引起李显和五王的矛盾。
最后,五王全部被贬,老张一把年龄了先是给弄去了管襄州,最后又被贬到泷州,发配到广东去。
老张就这样郁郁而终了。
不过老张算是好命的了,比如桓彦范,还被武三思派人折磨而死,其他三王也并不好过。
归根结底,李显登基后并没有灭掉武家,就因此造成了后患,五王被除掉,再过不久自己也要被弄死。李显也好,张柬之也好,始终都还是对武家仁慈了,可惜心狠手辣的武三思并没有打算放过他们。
公元710年,虽然武三思已经死了,但是韦后和膨胀了起来,她与自己的小女儿一起毒死了唐中宗李显,李显最终也尝下这份仁慈的苦果。
而不久后,李旦一家子才闪光式登场,在李唐倾覆前刹住了车。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历史上张柬之在八十多岁时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结果是何下场?
张柬之的人生曲线,画出来让人瞠目结舌。他年轻的时候入太学,就以出众的才华,被认为是宰执之才。后来以进士之身,出任清源县丞。
县丞是县令的助理,八九品,起点虽然低了点,但毕竟是刚入仕,也不算意外。真正意外的是,进士出身的张柬之,竟然在基层“钉住了”,一直混到年近六十四岁,依然是个芝麻官,划了一道人生的平行线。如果不是因为长寿基因,这条平行线直接把他带进棺材了。
永昌元年,满头白发的张柬之,混在一千多名年轻人中,参加了贤良对策。贤良对策是汉朝遗留下来的人才招聘方式,即皇帝对各地推荐上来的人才,当廷问策(内容是时事政治),应聘者当场书面答题,叫“对策”,类似于后来的殿试。
结果,这次对策张柬之一炮走红,他以第一名的身份,被授予监察御史。按殿试规则,张柬之就是状元郎。监察御史品级虽然不高(八品或从七品),但好歹除掉了地方芝麻官“钉子户”的“恶名”。不久,他被提拔为凤阁(中书省)舍人,进入决策枢要机构。
后来由于两次进言得罪武则天,张柬之又被调任地方,任刺史、荆州大都督府长史。
这一晃又是十余年,人生的曲线稍稍仰了个头,又归于平行线。武周长安年中,张柬之拳拳腰板,再有两年,他就八十周岁了,这个年龄还在四处漂泊为官,翻翻史书,几千年有几个?看起来,所谓宰执之才,只能留着辅佐阎罗王了。
姜太公八十拜相是神话传说,西汉公孙弘七十出仕,七十六岁出任丞相是真事。张柬之复制了公孙弘的奇迹,他的人生曲线,就从这一刻开始,直接坐上了“神舟六号”。两个生命中的贵人出现,他们就是张柬之的推进器。
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狄仁杰,他比张柬之小五岁。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说:“陛下如果想要治世之才,非张柬之莫属。”于是武则天任命张柬之为洛州司马。
过几天武则天又让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说,我向你推荐了张柬之,你不用。武则天说,我已经提拔他了。狄仁杰说,我推荐的是宰相,你却任命他为司马。武则天说,那好吧,到中央来试试吧,任秋官侍郎(刑部侍郎,刑部尚书的副职,三品)。
第二位贵人现身,他就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姚崇,比张柬之整整小二十六岁,时为宰相。姚崇对武则天说:“张柬之这个人沉稳有谋,能决大事。如果陛下要用他就赶快,他已经太老了。”
武则天在狄仁杰和姚崇不断地劝谏下,终于授予张柬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鸾台即门下省,凤阁即中书省,同平章事就是与两省一把手等同,位列宰相,兼任中书侍郎。
终于没把一身才华留给阎王爷!画了一辈子平行线,收官阶段直接向天开炮。张柬之的“非典型”职场生涯,还没有画上句号,神龙元年,八十岁的张柬之,发动了震惊历史的“神龙政变”,把不可一世的女皇武则天拉下马,李唐光复。
神龙政变后,中宗李显复位,张柬之因功被任命为天官(吏部)尚书,同鸾台凤阁三品,封汉阳郡王。骨干分子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同时被封王,所以神龙政变亦称“五王政变”。
可是不到半年,张柬之就被授“特进”,罢知政事。特进,地位等同于三公,不过只是荣誉称号,手上的实权被罢夺了,像泥菩萨一样被高高供起。
罢职就罢职吧,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也该退养了,于是张柬之请求回老家襄州养病。李显下旨任命张柬之为襄州刺史,为他祭路神,百官出定鼎门相送。
别以为这是一次正常的退休程序,如果你看到其他四王的经历,就会不寒而栗。与张柬之同时,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己都被罢职,改任地方刺史。也就是说,这是一次对政变功臣的一次集体清洗!
原来,李显登基后,朝局迅速进入新一轮的政治斗争,在这一次斗争中,以张柬之为首的功臣们,遭受了新势力的打击。这场斗争由三个矛盾引起,并因张柬之的决策,导致功臣派失利。
随着李显的登基,有一派势力迅速崛起,他们的核心骨干份子,包括韦皇后、武三思和安乐公主,我们姑且称之为后族势力。
韦皇后跟着李显提心吊胆生活了一辈子,不过这个女人不一般,野心勃勃,人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学习婆婆好榜样”。
安乐公主是李显的女儿,武三思的儿媳。这个妮子也不知道哪来的胆气,居然跟老爹理直气壮地提出要求:废掉太子,我要当皇太女!太子李重俊不是嫡出,因此安乐公主与韦后一个鼻孔出气,都想干掉李重俊。
武三思本来跟李家不对付,由于武则天确定还政于李唐后,一心撮合李武两家和平相处,所以令两家相互结亲。就是在这个机缘下,武三思与韦后成了亲家。
武三思眼见失去了成为皇储的机会,见风使舵,一头扎进了后族势力。《新唐书》还给武三思与韦后的亲密合作,备足了理由:这二人发展成了情人关系,甚至说李显睁一眼闭一眼。
李显熬了半辈子,终于解放了,后族势力当然不甘心,将朝政大权“旁落”于张柬之他们手中。由此爆发了双方一系列矛盾。
为了搞倒功臣派,武三思炮制了两起冤案,加在“五王”头上:
第一起,王同皎谋反案。王同皎是李显的女婿,也是神龙政变的功臣,由于不满韦后、武三思的夺权,计划发动政变干掉武三思。结果被大诗人宋之问兄弟告密,失败了。崔玄暐等人被武三思以参与谋划的罪名,被流放外地,后惨遭杀戮。
第二起,韦后与武三思奸情案。武三思四处散布自己与韦后的奸情,并将这个罪名强加到“五王”头上。张柬之后来就是因为这个罪名,被流放泷州。
- 第二个矛盾:功臣势力与皇权的矛盾
史书中的李显很不堪,其实那是刻意丑化了他。张柬之等人与后族势力的矛盾,本质上是功臣与皇权的矛盾,是李显故意扶植后族势力,对付功臣派。
神龙政变居然瞒过玩了一辈子鹰的武则天,请问哪位皇帝不害怕?上台之前李显是获利者,上台之后,他就是跟老妈一样,受到张柬之等人威胁。
政变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张柬之通过敬晖、袁恕己、李多祚、李湛等人,掌控了禁军。禁军本来是保卫皇帝的,反过来威胁皇权,李显怎么可能纵容?
所以,李显必须将他们连根拔起,换做自己的心腹。韦后他们本来就没有势力,可以说,他们是在李显的支持下,新培养起来专门对付功臣势力的。
禁军是北衙军,南衙军也不在李显手上,而是在李旦手上,这就导致第三个矛盾的产生。
- 第三个矛盾:皇族势力内部的矛盾
从史书表面看,张柬之是神龙政变的老大,其实那都是假象,只能说张柬之是台前总指挥,幕后老大另有其人——相王李旦。
限于篇幅,不能详细列举证据,只说几个简单的结论。当初狄仁杰和姚崇,之所以竭力推荐张柬之出任宰执,其实那时候就已经在为政变做准备,这些人大多都曾经在相王府任职。张柬之就是李旦、太平公主的幕后老大,姚崇是中间串联人,张柬之是行动总指挥。
张柬之利用宰相身份,及太平公主的暗中支持,将敬晖等人安插进禁军。同时另一支武装,南衙军就在李旦手中,袁恕己就是奉李旦之命,率南衙军配合张柬之行动。
所以,张柬之与皇权及后族的矛盾,本质上是皇族内部的政治斗争,远比我们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由此,我们就明白了,李显之所以迫不及待地干掉“五王”,不能单纯从道德层面,批判李显忘恩负义,他的目的就是为了砍断李旦和太平公主的爪牙,保证皇权的安全,所以下手格外地狠。
在李显发展后族势力的时候,曾有人向张柬之建议,除掉武三思。但是张柬之拒绝了,说想让李显自己看出危害,自己动手,而不是由臣子胁迫君主。
其实这话言不由衷。首先武三思本来就是李显用来对付李旦、张柬之的,其次除掉武三思,就代表李旦、张柬之与皇帝撕破了脸,风险太大。
作为一名靠政变走向顶峰的臣子,张柬之恐怕早就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好,他本来就是皇族内部斗争的棋子,哪有他自主行动的空间?“五王”李旦能保则保,保不住只能让他们当牺牲品。
由此,包括张柬之在内,“五王”的下场已经注定。
神龙二年,被流放到泷州(《旧唐书》作新州)后,在忧愤交加中病故,享年八十一周岁。相对于张柬之,其他“四王”等人就惨了,崔玄暐病逝于流放途中;桓彦范受尽酷刑后惨死;敬晖被凌迟处死;袁恕己被灌毒,十指磨光后被击杀。
当然除了他们,还有一批神龙政变功臣先后遇难!
两年后,由太子李重俊联合李多祚等人,发动了景隆政变,干掉了武三思,逃过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又三年后,由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导演的唐隆政变爆发,这一次韦后与安乐公主余党,被全部剿灭,相王李旦登基,总算替张柬之等人报了仇。
历史上张柬之在八十多岁时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结果是何下场?
张柬之能够成为历史名相,就是因为他在八十岁高龄时,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发动了“神龙政变”,推翻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女皇武则天,重新光复了李唐江山。
张柬之虽然在年轻时,就已经涉猎经史,才华横溢,还考中了进士。但是,张柬之在很长一段时间的仕途,真的可以用波澜不惊来形容,他在太学生、清源县丞岗位上竟然一直做到了65岁的高龄。
如果放到现在,65岁,早该退休,回家领着退休工资,过清净日子了。但张柬之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真正的是大器晚成之人。
张柬之65岁时,在武周朝廷的贤良科召试中以策问第一的成绩,从上千人中脱颖而出。张柬之因此受到提拔,被授予了监察御史之职,成了京官。很快,又被授予凤阁舍人。凤阁是武周时期的机构名称,即中书省。
原本张柬之安安稳稳做官,成为宰相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但再升升官,混个中书省的副职,然后告老还乡,颐养千年,或者老死于工作岗位之上,都是可能的。但是,张柬之却偏偏有个特点,就是坚持原则,敢于直谏。
张柬之曾上书武则天,直言反对皇室宗亲娶突厥首领的女儿和亲,得罪了武则天,被赶出了京城,就任合州、蜀州刺史。
而当时的朝廷,每年还会派五百士卒去姚州戍边。因为地险和瘴气,派去的士兵基本上都死在了当地。姚州,大概就在当年诸葛亮南征孟获的地方。所以,张柬之又上书,用诸葛亮七擒孟获后,不留官、兵等为例,劝谏不要再派兵去了,纯粹是耗费财力,人力,却徒劳无功。结果,再次触了霉头,被武则天从刺史的位置给贬到了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板凳上去了。刺史怎么说还是地方首长,这下直接成幕僚了。
这张柬之是越混越差了,那为什么快到了八十岁时,竟然还做了宰相,最后还能发动“神龙政变”,成就如此辉煌的大业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了,他就是千古名相狄仁杰。
张柬之和狄仁杰有相似之处,两人年龄相仿,张柬之大狄仁杰5岁;而且两人都敢于直谏,都是从内心深处忠于李唐的。
狄仁杰在武则天选继承人时,就曾说服武则天立了李显为皇太子。张柬之的执着,也让狄仁杰觉得,张柬之是他实现复兴李唐大业的最好人选。所以,在武则天让狄仁杰推荐贤能时,狄仁杰两次极力推荐了张柬之,最终把张柬之送上了宰相的位置。狄仁杰之后又推荐了姚崇、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等十余人。
因为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五人是发动“神龙政变”的五大核心,而且均是由狄仁杰推荐的。所以,就有些史料说,“神龙政变”就是狄仁杰早已经谋划好,用来推翻武则天的。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狄仁杰实际上的想法可能略有不同。毕竟“神龙政变”发生在狄公去世五年之后,狄仁杰是无法预料这么长远,这么详细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划没有变化快,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狄仁杰所推荐之人,皆是忠于李唐的。狄仁杰推荐他们,就是想在自己死后,由这些人来保证在武则天去世后,中宗李显可以顺利登基。只要中宗复位,那么光复李唐江山,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狄公的谋划,还是很深远靠谱的,至于怎么做,就要靠张柬之等人的临场发挥了。
张柬之等人虽然位居朝廷大员之位,但在武则天病重之后,能够天天见到武则天的则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等人。而且,二张两人弄权,为了把持朝政,竟然害死了太子李显的长子李重润等人。这让张柬之等人觉得必须除掉张易之、张昌宗两人。但是除掉两人,必然会得罪武则天。所以,商议之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逼宫武则天,迫使武则天退位,扶持时为太子的李显复辟,则可万事大吉。
“神龙政变”成功了,武则天退位做了太上皇,被软禁宫中,李显成功复辟了。张柬之等五位主要谋划大臣,也因功先被授予郡公,后又晋封为郡王,可以说是达到了唐朝异姓大臣的巅峰地位。
可是,“神龙政变”并不彻底,留了一个漏洞,因此,张柬之等五王最后都没有落下好的结局。我们都知道“斩草除根”、“除恶勿尽”,武则天虽然因病,被软禁,失去了权势,但是,武氏家族还在。而且,李显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武氏家族的人相对而言,还是要比张柬之等人跟中宗李显更亲近。再加上李显的皇后韦氏,因为跟随李显不离不弃,深得李显信任。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勾结韦后,深得李显信任,“五王”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很快张柬之等人就遭到了武三思的构陷。武三思跟中宗打小报告,说“五王”诬陷韦后,用以中伤五人。中宗李显并不是一个什么英明神武的君主,听信了武三思、韦后的谗言,下诏将“五王”分别流放。而张柬之先被贬到了老家襄州(现在的襄阳);后又被流放泷州(广东罗定),“忧愤卒,年八十二(虚岁)”。
张柬之辅佐中宗,重登大宝,最后却被中宗所猜疑,这让耿直的张柬之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所以,张柬之最后是在忧愁愤懑中去世的。好在他发动神龙政变的时候,已经80岁了,第二年去世,也算高寿了。最主要的是,通过神龙政变,张柬之走上了人生巅峰,让历史永远记住了他,这绝对值了!
历史上张柬之在八十多岁时发动神龙政变,推翻了武则天的统治,结果是何下场?
唐朝是一个名相辈出的朝代。由于唐朝采用的是群相制,终唐一朝(包括武周时期)共有300余位宰相。在这长长的宰相名单中,名相不胜枚举。“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的敢于直谏的魏征、举贤荐才、匡正则天的狄仁杰等宰相们都星光熠熠,被人们称为千古名相。
在武周朝,还有一位名相,他就神龙政变的主导者张柬之。他主导的神龙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登基。他在八十之际的这次壮举,被杜枚称为“手提社禝、上还中宗”。那么对大唐有中兴之功的功臣张柬之会迎来怎样的命运呢?
张柬之同狄仁杰一样,都是大器晚成之人。张柬之高中进士后,任清源县丞。直到永昌元年(689年)才被招考录用为监察御史,当时张柬之已64岁了,按现在的政策早到了退休年龄了。后又经过多年的升迁才升至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
张柬之不畏龙颜,敢于直谏。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突厥默啜可汗趁契丹等反唐之际,便请求以其女与武则天之子和亲、悉归突厥降户为条件,表示为唐效力。武则天正值外忧内患,意欲以侄孙武延秀(武承嗣次子)迎娶可汗之女为妃。张柬之认为从未有天子迎娶过异族女子,这是对王朝的侮辱,从而表示强烈反对。
触怒了武则天的张柬之被赶出了朝廷,被外放到地方任合、蜀二州刺史、荆州长史等职。在狄仁杰和姚崇的推荐下,张柬之再度入朝,历任司刑少卿、秋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晋升凤阁侍郎,成为宰相。
张柬之为相时,当时朝廷的政治格局是这样的。武则天已届晚年,精力倦怠,对朝政的控制力也日趋减弱。而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俩却倚仗武则天的恩宠,干预朝政,飞扬跋扈,连武则天的子侄们都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由于张易之的挑拨离间,太子李显还失去了一子一女和一婿。李显的嫡长子邵王李重润与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婿武延基(武承嗣长子)暗地议论张氏兄弟干政,被张易之在武则天面前煽风点火,搞得太子李显被武则天痛骂。李重润、李仙蕙、武延基均被武则天赐死,在二张的蛊惑下,武则天对自己的子孙都痛下杀手,可见二张的存在对李氏宗室构成了多大的威胁,连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兄妹都服软,上书武则天请求封张昌宗为王。
张氏兄弟不但离间太子李显与母亲武则天之间的母子关系,还大肆陷害不依附于自己的朝廷重臣,造成武则天与朝臣之间的君臣关系紧张。
当时二张兄弟有意提拔自己的弟弟张昌期任雍州长史,但宰相魏元忠以张昌期能力不济加以反对,这可是把张氏兄弟得罪透了。于是张氏兄弟就构陷魏元忠和司礼丞高戬两人暗地称皇帝垂老,应站队太子。张氏兄弟还拉来张说作证。
张氏兄弟的这招可是一石两鸟啊。要知道宰相魏元忠还是太子左庶子,是辅佐太子的官员,而司礼丞高戬还是太平公主的相好。张氏兄弟对魏元忠和高戬的诬陷一旦做实,不但去除了眼中钉,还间接打击了太子李显和太平公主。
哪知,证人张说立场不够坚定,临场变卦。于是气急败坏的张氏兄弟指认魏元忠、高戬、张说三人共同谋反。武则天为了维护张氏兄弟的颜面,就把魏元忠三人赶出朝廷,魏元忠被贬为高要县尉,而张说和高戬被流放岭南。
张氏兄弟倚仗武则天的宠爱作福作威,打击皇族,构陷重臣,造成武则天与李氏宗室、朝臣关系紧张,也使武则天还政于李唐的决定充满变数。因此铲除张氏兄弟势在必行。虽然倒张派也抓到了张氏兄弟贪污巨款的把柄,但由于有武则天这个强硬的靠山,张氏兄弟毫毛未伤,反而倒张派折了两位大将。宰相韦安石被下放到扬州,宰相唐休璟被贬到东北。看来通过正常的途径扳倒张氏兄弟是行不通的。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卧病中的武则天几乎跟外界断绝了联系,只有二张兄弟服侍,别人一概谢绝探视。当时鸾台侍郎崔玄暐认为这样不妥,上书武则天称让太子李显与相王李旦服侍武则天,武则天却不以为然。
武则天病重,又与外界断绝联系,这让忠于李唐的朝臣和李唐宗室都惶恐不安。虽说此前武则天已立李显为太子,但此时的武则天被二张兄弟控制,说不定二张兄弟又会鼓捣出什么幺蛾子。再说二张兄弟如果再与武氏兄弟联手,那局势更不堪设想。于是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右羽林将军敬晖、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五大臣决定联合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发动兵变,诛杀二张,逼武退位。
张柬之对这场政变进行了精心的部署。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兵变开始。张柬之兵分三路,他自己亲带一路指向玄武门;另一路则护送太子李显前往玄武门;第三路由李旦、袁恕己等领兵控制外围局势。
政变将士冲进皇宫后,首先杀死了张氏兄弟。张柬之告知武则天,张氏兄弟谋反已被诛。随后,桓彦范请求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武则天眼看大势已去,只得答应。
在这场政变中,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服诛,他们的三个弟弟也被杀死。其亲信也被李旦、袁恕己等抓捕,张氏兄弟的势力被彻底铲除。但此次政变也留有遗憾,那就是张柬之等人没有乘胜追击,除恶务尽,铲除武三思等武家势力。
在诛杀张氏兄弟后,洛阳长史薛季昶曾提醒敬晖借机铲除武三思,以除后患。敬晖也曾向张柬之提及此事,但张柬之认为铲除武三思一事留给皇上李显做比较好,这样李显借锄奸一事可以确立皇威。薛季昶听后感叹,日后不知会身死何地。薛季昶一语成谶,正是因为没有借机诛杀武三思,为日后政变五大功臣的惨死埋下了隐患。
政变的第三日,李显在时隔二十二年之后再度登上皇位。参与政变的朝臣张柬之、崔玄暐、袁恕己、敬晖、桓彦范都升官进爵,位列郡公。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也分别被加封为“安国相王”和“镇国太平公主”。这些朝臣和宗室都是政变的功臣,此时都权势煊赫。这时中宗李显为了加强皇权,壮大自己的力量,制衡这些功臣,就开始重用武三思等人。
李显为笼络武三思,还曾亲自到访武府,对韦后和武三思的好事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并且还把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中宗李显睁眼说瞎话硬说武三思也是神龙政变的功臣,并赐给他丹书铁券,也就是免死券。
武三思成了李显的红人,他在朝中的势力迅速崛起。 武三思的再度崛起引起张柬之等五大臣的高度警觉。张柬之等五大臣与武三思数度交锋,武三思在李显面前数进谗言,指责张柬之等为权臣。在武三思的建议下,张柬之等五大臣由郡公升格为王,但被革除了宰相职务。五大臣没有了实职,成为手无寸权的人。
张柬之等被削除实权,明升暗降后,武三思为防五大臣东山再起,仍不罢手。张柬之等人先后被赶出京城,下放地方担任刺史,其中张柬之来到襄州担任刺史。
神龙二年(706年),中宗李显的女婿王同皎愤恨武三思专权,意图除掉武三思。但由于宋之问、宋之逊兄弟俩的出卖,王同皎事泄被害。这桩案又被武三思利用,称张柬之等五大臣也参与其中,于是张柬之等人被前去王爵,流放偏远的岭南。
张柬之此时已届八十二岁高龄,他和六十七岁的崔玄暐经不起路途艰辛,在流放途中忧愤而死。这也正好逃过了随后武三思派来的御史大夫的毒手。而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三人死状甚惨。敬晖被凌迟处死;桓彦范被在竹槎上反复拖行,骨肉分离而不死,又被乱棒打死。而袁恕己被逼喝下野葛汁,毒发疼痛难忍,指甲抓地时全被磨尽,受尽折磨仍不能死,后又被打死。
在神龙政变中,张柬之等没有借机铲除武三思等武家势力,导致失势的武三思与韦后勾结再度崛起,打击张柬之等五大功臣,最终导致了五大功臣的惨死。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终不会缺席。乱政的武三思在神龙三年的景龙政变中,被太子李重俊杀死。睿宗李旦即位后,武三思又被掘墓暴尸。而张柬之等五大臣在李旦即位后,被平反昭雪,追复官爵。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他们又被配享中宗庙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