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为何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没进清皇陵,而是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

孝庄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她一生辅佐了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但是没有一个人说她专权误国,反而对她都十分敬重,因为她懂得在什么时候时候该管,什么时候不该管,这跟慈禧太后是很不一样的。

据史书记载,孝庄是个很有智慧、品德和才能的人,特别是在她辅佐康熙的时候,展现出了极高的人格魅力,每每在康熙陷入困境的时候挺身而出,一次次化解危机。两人从而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康熙26年12月25日,孝庄去世,她死前给康熙留下遗照说:

为了我身后之事,我要特意嘱咐你,我的老公皇太极死了很久了,葬在盛京,现在不适合轻易动他的坟墓;如果在他旁边另外再建一座坟墓,我又怕太劳民伤财。所以我就不和他葬在一起了。其实我一心念着你你父亲福临和你,不忍心离你们太远,所以我死后你就把我葬在河北遵化的皇家园陵吧,这样我就没什么遗憾了。

康熙皇帝虽然很想遵循孝庄的遗愿,但是他也很为难,因为早就有流言说孝庄跟多尔衮有扯不清的关系,如果真的不让孝庄和皇太极合葬,那这件事情就会遭到天下臣民更多的非议,实在是不利于孝庄的名声。

康熙很久都拿不定主意,就决定先把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的东面五间房拆除,运到河北遵化的昌瑞山下建造一处行宫,取名“暂安奉殿”,用来暂时停放孝庄的尸体,等到最终决定了孝庄埋葬的地点,再举行葬礼。

孝庄的尸体这一放就是三十七年,还是雍正皇帝最后拿定主意将她安葬了。

雍正的决定是,在“暂安奉殿”的原址上建造一处陵墓,用于安葬孝庄,取名昭西陵。雍正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有人向他进言说昭西陵位置在皇太极昭陵的西方,按照阴阳八卦的说法,两座陵墓可合二为一,也可一分为二;而昭西陵的位置刚好在清东陵大红门的东外侧,被一道风水墙阻隔开,不在清东陵的范围之内,但又可以跟清东陵遥望。这样既可以让别人对孝庄和皇太极不合葬没有异议,又满足了她希望离自己的儿子和孙儿近的问题。

孝庄下葬的这一年,刚好是她和皇太极结婚的100周年。

两个人不葬在一起,而是在一张所谓的八卦图中相望,实在是佩服古人的“智慧”。虽然当时雍正把这件事圆过去了,但是后世对于孝庄为何不与皇太极合葬感到十分怀疑,怀疑的原因无非还是她与多尔衮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都是些宫廷秘史,不用过多解读,也不影响孝庄这个人的总体评价;更何况,即使这事儿是真的,那也是舍身取义的行为,不足为耻。

大家对这事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孝庄为何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没进清皇陵,而是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

孝庄是中国历史最传奇的女人之一,身后留下了诸多谜团。她是皇太极五大福晋之一,全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她生前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幼主四十余年,为满清初年的政治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康熙二十六年,75岁高龄的孝庄太后病逝。按照古代礼法,她应该被送回沈阳昭陵,与丈夫皇太极合葬,可奇怪的是,孝庄留下遗嘱,不与皇太极合葬,留葬遵化清东陵。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孝庄的灵柩居然停放了三十七年,才入土为安。

事实上,孝庄的陵寝,还被一道风水墙隔断,孤零零地伫立于东陵之外。这就留下了三个谜团:孝庄为何不与皇太极合葬?她的陵园为何被隔在东陵外面?她为何死后37年才得以安葬?

孝庄遗嘱中的三个理由很牵强

孝庄不与皇太极合葬,并非康熙自作主张,而是孝庄自己的遗嘱。临终前,她对这个安排说了三条理由:

  • 1.太宗(皇太极)已经安葬多年,卑不犯尊,打开先帝地宫不合适;
  • 2.如果在太宗的昭陵边另起坟茔,耗费太大,劳民伤财;
  • 3.我一直挂念你们父子(顺治、康熙),不忍心远离。

三条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其实很牵强。中国古代帝王丧葬,确实有“卑不犯尊”的规矩,皇后如果先死,可以提前进入地宫等候,皇后如果后死,就不能再打开地宫,只能在附近另建地宫,同陵不同穴。

可是,满清开国之初,并没有这种规矩,即便有,孝庄也应该被运回沈阳昭陵安葬,而不是留在遵化东陵。

孝庄也知道自己的解释太苍白,于是又借口太劳民伤财。岂不知这个说法更站不住脚,难道葬在东陵就不需要劳民伤财了?那你怎么没有一句“丧事从俭”的遗嘱呢?

第三个理由大家只能哈哈一笑,挂念子孙就不要丈夫了?丈夫才是女人的根,将来接受供奉,也得跟着丈夫。

所以,孝庄的解释,有顾左右而言他之嫌。

民间传说很劲爆,但是不靠谱

有位叫张煌言的诗人,毫不客气地揭开了孝庄的遮羞布:“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裏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意思是慈宁宫的那位太后,梅开二度嫁人啦!

嫁给谁?当然是“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她的小叔子。你都改嫁了,好意思再跟前夫合葬吗?今天葬进去,明天就被前夫踹出来!

关于孝庄下嫁的事,民间各种版本传得有鼻子有眼,从孝庄与多尔衮青梅竹马,到皇太极横刀夺爱,再到怨男怨女藕断丝连,再到共保顺治前缘再续。还有人以满清遗俗,小叔子娶寡嫂,不足为奇,顺治连“皇父”都叫了,等等理由作佐证。

其实这些都很扯淡,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太后下嫁”的事。

孝庄是蒙古人,12岁嫁给皇太极,那一年多尔衮13岁,两人在此之前根本没见过面,哪有青梅竹马?

顺治即位也不存在后台操作。皇太极驾崩后,豪格与多尔衮争位,各不相让,最后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一致:俩人都落选,从皇太极的其他儿子们中间选一个。这个协议达成后,候选人只有两个:福临和博果尔(其他都是庶子),福临因为年龄优势当选。

所以,福临登基的整个过程,孝庄都没资格插手,也不存在幕后交易,孝庄也不需要感谢多尔衮。

汉人因为对满清的仇视,编造了“太后下嫁”的故事,这种香艳的故事,自然吸引眼球,越传越真。事实上,除了“太后下嫁”的传说,还有孝庄“色诱洪承畴”的故事,其实都不靠谱。

所以,因为改嫁了,孝庄不能,也不好意思与皇太极合葬的理由不成立。

隐藏在孝庄内心的痛,才是真相

其实历史不能过度解读,无论是风云人物还是平头百姓,都是人,普通人,回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就会发现很多谜团都是后人制造的。

孝庄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就两个原因:一是身份尴尬,二是感情尴尬。

后人称布木布泰为“孝庄文皇后”,那是雍正追谥,她生前并不是皇太极的皇后,皇太极只有一位皇后,即孝端文皇后哲哲,孝庄的姑姑。

按照古代丧葬规矩,只有哲哲才有资格与皇太极同穴合葬,其他人只能葬在妃嫔陵园区。比如比孝庄早去世的康惠淑妃巴特玛璪、懿靖大贵妃娜木钟(博果尔生母),都被送回沈阳,安葬在昭陵妃嫔陵园。

这个结果对孝庄来说很难接受,她虽不是皇后,却是皇太后、太皇太后,怎么能跟一般的妃嫔葬在一起?

考虑到孝庄的特殊情况,破一破规矩,让她跟皇太极合葬行不行?恐怕孝庄既不敢,心里也不大愿意。因为她根本不受皇太极宠爱,皇太极一生只爱两个女人,一个是皇后哲哲,一个是海兰珠,孝庄的亲姐姐。

皇太极一生除了早逝的元妃,还有五大福晋。福晋就是汉人所说的嫡妻,汉文化嫡妻只有一个,皇太极有五个,分别是:哲哲、海兰珠、娜木钟、巴特玛璪和布木布泰。

五大福晋也不是完全并列,以上就是身份从高到低的排列,也就是说孝庄布木布泰是老疙瘩。

让孝庄最耿耿于怀的,就是她这个老疙瘩的地位。按时间顺序,孝庄是继哲哲之后,第二个嫁给皇太极的嫡福晋,可是每当皇太极新纳一个福晋,她的地位就被下降一位,最后硬被挤成了尾巴梢。

所以,孝庄绝不像民间传说的那样,受到皇太极宠幸,恰恰相反,她是皇太极心目中最不受待见的一位!人家都是步步高升,孝庄却年年退步,这种境遇放在谁身上都受不了。

因此,孝庄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的真正原因就是,按常规礼制,她只能葬在妃嫔陵区,即便破例可以合葬,她心理阴影面积太大。

孝庄遗嘱给子孙留难题,给后人留遐想

孝庄“不按理出牌”,弄出这么个遗嘱,难坏了孝顺的大孙子康熙。

按奶奶的愿望,把她葬在东陵,可是女人都要随从丈夫安葬,她该被葬在哪里?这可不是谁跟谁居住生活的问题,丧葬涉及太多文化禁忌,不能乱来。

康熙也没有好办法,只能在东陵大红门外,临时修建了一座安奉殿,将孝庄的灵柩停放在“暂安殿”,不修地宫,不入葬,意思是“临时停放”。

后来康熙觉得灵柩总这么停放着,有违“入土为安”的风俗,就下令用土把殿门永久封闭,就算入土为安了。可怜的大孙子,被折磨成啥样了!

雍正三年,恰逢孝庄嫁给皇太极100周年,趁着这个时机,雍正下旨,将安奉殿改建成“昭西陵”(对应沈阳“昭陵”),建地宫,才正式安葬了孝庄。

不过,昭西陵依然解决不了,与东陵其他陵园建筑的从属关系,怎么办?于是就修建了一座风水墙,将昭西陵与东陵隔开,整体上都在东陵,事实上又隔开,解决了陵园关系问题。

更绝妙的是,昭西陵处于东陵最南端的入口处,以后爱新觉罗子孙祭祀祖先,第一个都要先拜祭孝庄,既符合她的辈分,又突出了她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孝庄给后人留下的难题,外人确实很难理解,所以又被误解成,孝庄不敢见爱新觉罗家族的祖先。扯得没边,爱新觉罗家族的祖先,都葬在东北了,啥时候跑遵化显灵了?

孝庄为何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没进清皇陵,而是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

孝庄太后沒有下嫁

许多史学家对太后下嫁的传闻持否定态度,认为太后下嫁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捕风捉影之事,甚至是敌视满族的文人士子的故意编造、恶意中伤的产物,根本与史实不符。

一,政治婚姻之说

说孝庄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之间有难以言说的恋情是可能的,但是说为了保住顺治帝的皇位,孝庄太后被迫接受政治婚姻,下嫁多尔衮,则是完全不可能的。首先,顺治的皇位是经过八旗之间剑抜弩张的斗争,最终作为权力平衡和斗争多方互相妥协的结果而最终确立的,并非多尔衮的个人因素决定的。其次,清军入关后,多尔衮确实曾大权独揽,对顺治帝构成了极大的感胁,然而并不是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就能阻止他称帝野心的。而事实恰恰相反,下嫁多尔衮不是增加反而是削弱了孝庄太后牵制多尔衮的能力。因为,按照清初八旗制度的规定,两黄旗作为太宗皇太极的遗产,其合法继承人应该是继承帝位的福临。

孝庄太后只有作为太宗的遗孀和当今皇上的生母,才能与儿子共同享有继承权,才能被两黄旗承认为女主人。如果她下嫁了多尔衮,就不再是皇太后了,而成了摄政王妃,这样就理所当然不再被两黄旗认可了,而失去两黄旗的支持,孝庄太后将无所凭依,对多尔衮的制约将更加有限。所以,太后下嫁对维护儿子的帝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并且以历史上看,孝庄太后一直是两黄旗的女主人,而这恰恰证明了她设有下嫁多尔衮。

二,沒有必然联系的风俗说

对于有人认为按照当时满族有兄死则弟娶其嫂的风俗,太后下嫁有可能之说。事实上,清朝入关以后,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满族贵族内部也逐渐视“族内婚”为犯法。比如,顺治七年多尔衮强娶侄儿豪格的妻子,就引起了许多人的非议。据《汤若望传》记载“是为全国之所愤慨非难的一件事情了”。虽然当时人们迫于多尔衮的淫威,敢怒不敢言,但是他死后,这件事受到了很多人的抨击,成为了他的一大罪状。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娶自己的皇嫂,无疑罪名会更大。以多尔衮和孝庄太后的英明,都不可能作出这种极不明智的选择。既便,满族有兄死弟娶其嫂的风俗,也不能以此推测多尔衮娶了皇嫂,这中间没有义然的联系。

三,皇父之称疑问之说

至于“皇父摄政王”的称谓,已故著名史学家孟森认为,清朝入关后,逐步接受了汉族的文化,“皇父”的称呼可能如同古代“尚父”“仲父”一样,都是皇帝对臣下的尊称。比如周文王称吕望(姜子牙)为尚父,意为可尊尚为父辈;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是事之如父的意思。虽然称呼中都有“父”字,其实并非真的成了父亲,而只是对功高重臣的一种尊称。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也应该是如此。另外,满族本就有将亲属称谓与爵秩称号联系起来以示宠幸的习惯。比如,多尔衮被称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就是这种称号。

四,难以取信的《建夷宫词》之说

明旧臣张煌言所作《建夷宫词》,其题名,建指建州,不称“后金”“清”,且称“夷狄”的“夷”,这本身就带有明显的民族偏见且怀有敌意。据考证《建夷宫词》作于顺治年,而《清会殿事例》上则记载:“顺治十年建慈宁宫于隆宗门之西”也就是说孝庄太后最早于顺治十年才搬进慈宁官的,那么说“慈宁官里烂盈门”,在慈宁官中大办婚事,必须在顺治十年之后,而事实上多尔衮早于顺治七年十二月病死,太后嫁给谁呢?另外,据《清实录》中记载,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正月娶自己的政敌、顺治的大哥豪格的妻子时,曾张灯结彩,铺张了一番。因此,张煌言很可能把多尔衮娶博尔济锦氏当成了“太后下嫁”,写进了《建夷宫词》。再说,张煌言作此诗时,身在江南,根本不在京城,很可能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五,风水墙外的风水

孝庄太后没有与皇太极合葬,而是葬于清东陵外,据分析主要源于以下原因:首先,满族人入关以前,实行火葬;入关后,由于受汉族文化影响,逐渐认为火化是不仁不孝,也开始实行土葬。而孝庄太后知道自己死后肯定要土葬的,这样一来,皇太极的墓必须经过改建,才能放下两个骨灰罐和一口大棺木,而按制“卑不动尊”,这对死者大不敬。鉴于此,才决定另行安葬;其次,说太后葬在风水墙外,是罚她为儿孙看陵园之说,试想,如果太后真的下嫁了,清廷后来认为是件大丑事,那么必定会严加封锁,讳莫如深,不可能对她如此公开惩罚,留笑柄。太后之所以葬在“风水墙”外,主要是顺治帝的孝陵占据了东陵区的最佳位置(因为他是入关后去世的第一个皇帝,当然要选择至高无上的墓穴),当初也没有考虑孝庄太后会不入盛京昭陵,也就沒有在清东陵为她留下一个好地方。由此,当孝庄太后要求葬在孝陵附近时,让康熙帝犯了大难,因为太后是顺治帝的母亲,身份最高贵,把她葬在陵区的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顺治帝的孝陵。而孝庄太后又遗言“一定要在孝陵附近为我找一块地方安葬”,只有把她葬在孝陵附近,但又不能葬于陵园,否则就成了一个体系,无法区别。正因此,康熙帝不知如何是好,迟迟不能定夺,这也是太后灵柩迟迟不能安葬的原因。一直到雍正王朝,雍正看到大清江山永固,康熙儿孙满堂,便认为多蒙太后疵佑,也说明太后“安厝”之地为风水宝地,便决定把她葬在了那里。

实际上,孝庄太后的陵墓被称为昭西陵,与孝陵近在咫尺,却独成体系,其名义上仍与沈阳皇太极的昭陵是一个体系。并且按照清室拜祭皇陵的规定,拜谒时应从高辈分的人拜起,昭西陵处于清东陵门口,正好符合了这一要求。由此可见,太后葬于清东陵风水墙外,完全出于实际情况的需要。

孝庄为何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没进清皇陵,而是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

清朝孝庄文皇后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皇后,以“贤惠”著称。她尽其一生,共培育了清朝初期两位杰出的皇帝:顺治帝和康熙大帝。(孝庄文皇后)

她对清皇室有着如此杰出的成绩,那为何待她死后,她的昭西陵并没有和丈夫皇太极的昭陵建在一起,而是单独地建在了一边(昭陵的西边)?给了后人无限的猜想。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清东陵总共入葬清朝:

5位皇帝,

15位皇后,

136位嫔妃,

1位皇子

总共157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其中156人入葬时,都是必须经过正门的“大红门”的,唯独1位皇后入葬时没有经过正大门,而是被葬在了陵园之外。此人就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亲生母亲:孝庄文皇后!(孝庄皇后剧照)

为什么孝庄的陵墓没有和丈夫皇太极葬在一起呢?针对这个神秘的疑惑,野史上有以下说法:1、因为另嫁给了多尔衮

野史民间传闻,说皇太极死后,31岁的孝庄皇后不耐寂寞,另嫁给了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因此,她就失去了入葬皇太极昭陵的资格。

2、后人惩罚孝庄皇后给昭陵看门

传闻皇太极死后,孝庄皇后嫁给了多尔衮,皇室后人们觉得此举甚是丢尽了皇族的颜面。于是,在孝庄死后,故意不让她经过正门,葬在了陵园之外。以示惩罚。(《孝庄秘史》多尔衮与孝庄)

3、陵墓位置是孝昭皇后托梦选定的

相传,孝庄皇后死后,康熙皇帝原本是要将祖母(孝庄皇后)和祖父皇太极葬在一起的。可是在下葬途中,发生了一件奇事:

途中共有128名杠夫(抬棺材的工人)被孝庄皇后的灵柩压得透不过气,简直寸步难行,迫不得已将孝庄皇后的灵柩暂放于此。并且派人立马上报康熙皇帝,康熙得知后,当晚就梦见了祖母孝庄皇后,祖母对康熙拖梦话:我不要和皇太极葬在一起了,我现在暂放灵柩的位置,有着最好的风水,就葬在这吧!不得延误!(清东陵正门“大红门”)

第二天康熙皇帝醒来后,立马下令工人在暂放灵柩的位置,动工兴建孝庄皇后的陵墓。因此,孝庄皇后就没有和皇太极葬在一起。

其实,这以上的3种传闻,都是不可信的,都被野史附上了奇幻的色彩。不葬在一起的真正原因是以下几种:

1、孝庄皇后生前给孙儿康熙帝留下了遗嘱:

由此可见,孝庄皇后是非常舍不得康熙,不想被葬的很远,康熙帝顺从了祖母的遗嘱,将祖母的陵墓葬在了近一点的昭西陵。(昭西陵全景图)

2、在我国清朝,人们是以“左”为贵的!将孝庄皇后的陵墓建在了昭陵的西边(也就是左边),更彰显了孝庄皇后的尊贵之位,表明了康熙皇帝对祖母的崇仰之情。

所以,康熙皇帝将孝庄皇后的陵墓建在了昭西陵,是他对孝庄皇后的孝顺和尊崇之意。

孝庄为何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没进清皇陵,而是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

孝庄去世后,按照祖制她的棺椁要被运送到关外与皇太极合葬,谁知康熙当晚却做了一个梦,梦里孝庄说道:

我绝不与太宗合葬,如今,梓宫停放之地,就是上吉佳壤,可即地安葬,切记吾言,休得违误。

当时快要棺椁被送到清东陵附近时变得异常沉重,128名壮汉都扛不动,康熙无奈只能先暂停安放自己的奶奶。

当然,这是野史的记载,《清史稿》中是这样记载的,孝庄死前对康熙说:

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附近安错,我心始无憾。

意思就是,太后舍不得康熙父子,想要在他们身边,并且她也不想去打扰皇太极,所以就让康熙把自己埋在顺治陵墓周围。

康熙和自己奶奶的感情一直非常深厚,也非常听话,就这样,孝庄的棺椁被安置在地面长达35年之久都没有安葬,最后还是在康熙死后三年,雍正快刀斩乱麻才将孝庄下葬,将她葬在清东陵附近,起名叫昭西陵。

孝庄的这种说法一直不被人认可,要知道,慈禧比咸丰晚去世47年都合葬在了一起,可是孝庄的墓却在不在清东陵内,这就让后人产生了疑惑。

后世普遍认为孝庄下嫁多尔衮了

当时的很多人都认为孝庄下嫁了多尔衮,而不与皇太极合葬更加深了人们的猜测。

清王朝296的历史里,只有孝庄的陵墓不在清代的皇室陵墓中,对于辅佐了三位皇帝却孤零零飘荡在外的孝庄,这有些不合常理。

所以很多人认为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孝庄认为自己有愧于皇太极,所以选择不与皇太极合葬。

孝庄为何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没进清皇陵,而是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

孝庄文皇后原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是历史有名的女政治家,历经三代帝皇,辅佐孙子康熙开创了康乾盛世。皇太极是她的夫君,按照皇家丧葬传统,一般妻子死后是要跟丈夫合葬的,但是,孝庄却留下遗言:

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在这里,孝庄列举了三个不愿和皇太极合葬的原因:

  1. 皇太极死得早,他安息已久,孝庄不忍心再惊动丈夫的亡灵。
  2. 如果在皇太极的陵寝旁边再建一个,不免劳民伤财。
  3. 孝庄思念儿子和孙子,不想离他们太远,就想日日陪伴子孙。

这就是,史料中记载的,孝庄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的原因,历来都被认为是官方欲盖弥彰的说辞。

有人认为,孝庄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的原因其实是她无颜面对皇太极,因为她曾下嫁多尔衮,这个说法已经被史学家们一致否定了,缺乏史料证据,也不符合历史发展常理,所以,这个说法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认为,这个官方说法其实很符合孝庄的个性,但是都流于表面,其实还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 孝庄作为皇太极的侧福晋,在皇太极生前并不得宠,皇太极的正妻是哲哲,也是孝庄的姑姑,因姑姑无孕,为巩固部落地位,孝庄和姐姐海兰珠才被送到皇太极的身边,协助姑姑传宗接代。

所以,孝庄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却有不忍惊动丈夫亡灵的意思,其实也是她作为一个女人最后的骄傲,她宁愿在儿孙的身边看着儿孙,也不愿意挤在姑姑和丈夫中间。

  • 皇太极的陵寝在盛京,而孝庄去世的地点在北京,两地相距甚远,要劳民伤财地把自己运送到盛京,还要重新修建陵墓,大动土木,这对于一向节俭朴实的孝庄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出身蒙古部落的孝庄具有品行端庄、包容善良、倡廉拒侈、富有智慧的特性,她们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一生节俭的孝庄,在世时力倡廉俭。

据史料记载,清廷立国之初,内外战事不断,国库空虚,孝庄在后宫倡导节俭的生活,把节省下来的宫廷开支和自己的私房钱都拿出来贴补军饷;每逢旱涝灾害,孝庄都要在后宫呼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带头捐献财物,为灾区百姓筹集物资;孝庄生日时,顺治、康熙不免要大肆庆祝,但是孝庄总是拒绝,并且下令停办宴席,身体力行倡廉拒侈。

这样一位廉俭爱民的太后,她怎么忍心在自己死后还要劳民伤财?

  • 孝庄不愿意离开子孙,其实孝庄和顺治的感情也不是很好,却要求把自己葬在顺治的陵寝附近,其实也有死后监督顺治的意思。

顺治少年登基,与母亲相依为命,本来应该与母亲感情非常好才对,但是俗话说,有了媳妇就忘了娘。

痴情专一的顺治帝其实不适合在帝王之位上,他的皇位是母亲为他争取来的,是以被“摄政王”多尔衮挟制为代价得来的,他这个皇帝当得听憋屈的,谁让他技不如人呢?

所以,当董鄂妃这个绿茶出现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从小到大都没得到的虚荣心在董鄂妃身上得到了满足,孝庄帮他选的皇后不合他的心意,他要立董鄂妃为后,却遭到孝庄的极力反对。

母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顺治甚至为了董鄂妃要出家。

孝庄眼见儿子不顾天下百姓、不顾祖宗江山,只为了一个女子就这样胡闹,所以,她觉得自己死后也应该在儿子身边继续监督儿子,不让儿子死后胡作非为。

  • 孝庄和康熙感情甚笃,康熙也不愿意祖母离自己太远。

康熙是在孝庄的影响下长大的,祖孙感情非常好。

康熙外出去巡视,沿途每天都向祖母报告行踪起居情况,不让祖母担忧,还把自己抓到的河鲜快马送回京城给祖母尝鲜。

康熙陪祖母出游,每每遇到上坡的地方,康熙都要亲自下马为康熙扶辇,深怕祖母受到颠簸惊吓。

孝庄生病时,康熙亲自侍奉汤药,还要开坛祭天,宁愿自己折寿也要让祖母延年。

孝庄去世后,康熙遵从遗愿,将孝庄的灵柩停放在顺治帝陵墓附近,康熙几乎每年都会去吊唁祖母。

以至于孝庄的灵柩停放在孝陵一停就是30多年,直到康熙去世都没有让孝庄入土为安,不仅是因为康熙不知道要怎么安置祖母,也是因为康熙一直怀念祖母,不愿让祖母离他远去。

一直到雍正时期,才在孝庄停灵的地方原址修建了昭西陵,让孝庄入土为安。

作为清初期最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作为满蒙联姻的牺牲品,在波诡云谲的政坛中,为儿子和孙子扫除障碍,为大清江山鞠躬尽瘁,为大清的发展指引方向,却从不僭越,只做一个幕后指点的长者,并不恋栈权力,她用权,却不弄权,她爱子,却不溺子。

所以,康乾盛世的画卷中,也有孝庄浓墨重彩的一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