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何将年仅22岁的漂亮女儿许配给41岁的老头?
李鸿章将女儿嫁给的人就是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
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是李鸿章的挚交,当年打太平天国的时候一起刀枪火海中走过来的交情,铁哥们儿。后来张印塘与太平天国交战失利,被革职军前留用。张印塘是老张家第一个做官的人物,这一次革职对他影响很大,心理有点承受不住,不久便郁郁而终。张印塘死的时候,张佩纶只有7岁。
张佩纶倒也争气,背负着父亲的遗憾,他发奋读书,在23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二甲靠前的名次,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编修大概相当于储备干部,以后是重点培养的对象。
张佩纶很珍惜这个机会,他很努力地工作,很快就被提拔为光绪皇帝的侍讲,成为了光绪皇帝的近臣。张佩纶为人正直,喜欢谈论天下大事,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很快便名声鹊起,与陈宝琛和张之洞等人成为当时清流派的主将。
再后来,张佩纶被提拔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副部级高管。当时李鸿章也混得不错,北洋大臣,对张佩纶也很是看重。由于当时中法战争爆发,张佩纶又是个主战派,于是被派到福建当船政大臣。可是后来福建水师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张佩纶不仅颜面扫地,而且被革职查办。没办法,张佩纶就进入了李鸿章的幕府,以期东山再起。
本来张佩纶是先后娶过两个老婆的,但是都病死了。等到他进入李鸿章幕府的时候,他已经41岁了,依然是光棍一个。李鸿章也很够意思,让张佩纶做自己的师爷,做做文职工作,倒也算是安稳。
李鸿章当时有个女儿,叫做李经璹,小名菊耦,当时22岁,还未出嫁。由于工作的关系,张佩纶经常出入李鸿章的府邸,一来二去,竟然跟李经璹对上了眼。李鸿章心想着,女儿年纪也不小了,再加上跟张家这层关系,可以嫁。更何况张佩纶还是个进士,虽然现在不得志,但起点高,以后也还有机会,让女儿嫁给张佩纶,也不算是辱没了她。于是当下李鸿章就拍板,将婚事定下来了。
要说这李经璹也不是个简单女子,长着一张当时流行的鹅蛋脸,眉毛黑而细,眼镜大而圆,标准的美女一个。更厉害的是,李经璹还很有才,写得一手好诗,音乐方面的造业也很不错。也许是太过优秀,所以到了22也没嫁出去吧。这次跟张佩纶对上眼,也算是极好的缘分。
两人婚后日子过得倒也不错,但是很长时间了,张佩纶的事业却没有很大的气色。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张佩纶和李鸿章的大儿子李经方闹了矛盾,李经方气不过,带着一帮官员上奏折弹劾张佩纶。好在李鸿章从中斡旋,张佩纶最终被赶回老家南京生活。
当时南京经历过太平天国的闹腾之后,城市建设还不怎么样,李鸿章担心女儿在生活上受委屈,就给了她很大一笔陪嫁。这笔陪嫁有多大呢,我们不清楚具体数目,只知道后来张爱玲从他父亲那里分到了八处洋楼,还有许多田产。
后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大清国失利,李鸿章因为被派到日本签了个《马关条约》,被国人视作卖国贼。本来张佩纶还抱着重新进入官场的希望,但是因为李鸿章的原因,他从此放弃了做官的梦想。张佩纶晚年在颓废中度过,最后与他的父亲一样郁郁而终。
李经璹在婚后为张佩纶生下一儿一女,儿子张志沂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张佩纶死时,李经璹才37岁。李经璹一个人拉扯着儿女,但不幸在1912年染上肺病,病逝于上海,享年41岁。
李鸿章为何将年仅22岁的漂亮女儿许配给41岁的老头?
此位老头就是张佩纶,近代才女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1848年11月24日—1903年2月4日),字幼樵(又字绳庵、篑斋),直隶丰润县齐家坨人。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二甲进士,授翰林院侍讲;同治十三年(1875年),以编修大考擢升侍讲;光绪元年(1874年)充日讲起居注官;后为李鸿章幕僚。
早年在京城与李鸿藻、潘祖荫、张之洞、陈宝琛、宝廷等同为“清流”,以弹劾大臣而闻名。
光绪八年(1882年)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针对法国侵略越南和觊觎中国边疆事,上奏章十数篇,主张抗法。因在中法战争中主战,受命以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结果法军舰侵入马尾港后发起进攻,福建水师覆灭,马尾船厂被毁,与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被褫职遣戍。
光绪十四年(1888年)获释,再次成为李鸿章幕僚。此前张佩纶娶妻朱芷芗于(光绪六年)1879年去世,继室边粹玉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在其被流放期间病殁;面对鳏居的张佩纶,李鸿章爱其才能,将自己的21岁小女李鞠耦许配给40岁的张佩纶作续弦。夫妻二人虽然年龄悬殊,但从张佩纶《涧于日记》中写到“以家酿与鞠耦小酌,月影清圆,花香摇曳,酒亦微醺矣”,可见夫妻二人关系和睦;时文人有诗曰“篑斋学书未学战,战败逍遥走洞房”,生动戏谑其战场失意,情场得意。
张佩纶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被劾“干预公事”,旨令回原籍,遂迁居南京。 晚年在消极颓废中度过,在岳父李鸿章去世一年后,也追随而去,留下37岁的李鞠耦带着一子一女度过余生,于1912年病逝于上海。
笔者认为李鸿章之所以能够将21岁的女儿嫁给40岁的张佩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①欣赏张佩纶的才能,翰林出身,又以“清流”而闻名;②在封建时代,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其实在当时21岁的女子已经属于大龄女青年了。
李鸿章为何将年仅22岁的漂亮女儿许配给41岁的老头?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题目中所说的这个老头就是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是晚清政坛上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他的续弦夫人是李鸿章的女儿,这位相府小姐就是张爱玲的亲奶奶。
晚清大臣李鸿章(中)
李鸿章为什么将女儿嫁给张佩纶?这还得从头说起。
张佩纶是直隶丰润人,1870年中举,随即中进士,入翰林,当时才23岁,可谓是少年得志。张佩纶是北京政坛上有名的清流人物,所谓清流,是指当时官场的一批言官,他们以儒家正道为标准,主持清议,经常上奏折弹劾大臣,议论朝政。张佩纶与张之洞、宝廷等人就是当时清流的代表人物。
张佩纶
这些清流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好纸上谈兵,实际上没有任何具体经验。当时主持朝廷政务的一些务实大臣对他们极为厌恶,李鸿章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李鸿章在恭亲王奕䜣支持下,设了一个圈套,将一批清流领袖派到地方担任实职,张佩纶被朝廷派到福建,会办福建海疆事宜。不久马江之战爆发,张佩纶放弃指挥,率先逃跑,当年抨击他人的清流领袖被流放军台效力。
1888年5月21日,张佩纶结束流放生涯,离开张家口,随即去天津拜见李鸿章。在此期间,李鸿章将小女儿嫁与张佩纶,同年11月15日,张佩纶在天津结婚。
李鸿章女儿、张佩纶夫人
张佩纶比李鸿章女儿大17岁,娶过两个太太,并且还犯过严重错误,李鸿章为什么将其招为女婿呢?
张佩纶孙女张爱玲
我觉得无非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李鸿章与张佩纶之父有旧,有照顾旧人之后的意思;二是李鸿章对张佩纶的才学甚为欣赏,这可能是主要原因;三是对当年设套坑害张佩纶一事有愧疚之意。
李鸿章为何将年仅22岁的漂亮女儿许配给41岁的老头?
李鸿章,中国晚清时期重臣。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
对清朝政府来说,李鸿章为官前期还是有些功绩的。先是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在剿灭太平天国起义中立下汗马功劳。
然后率军覆灭东捻军、西捻军。与此同时,李鸿章还是“洋务运动”的领头人,学习西方列强的洋枪大炮,北洋水师就是其一手炮制出来的。
学习洋人的先进技术本来是好事,但李鸿章为人诟病的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中饱私囊,大发战争横财。
不但如此,李鸿章还大肆收取贿赂。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俄《马关条约》等逼迫中国出让利益,割地赔款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对外强敌环伺的政策上,李鸿章实际上就是晚清政府腐败无能的代言人。
李家有女李经璹李经璹,字菊耦。 李鸿章的第二个女儿,在1888年22岁时嫁给了张佩纶。
张佩纶之前已有过二任妻子,但都已病死了。张佩纶娶李菊耦时,已经四十岁了,不过婚后夫妻二人也算相处和睦,并且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名张志沂,也就是一代才女张爱玲的父亲。
按理说,李家有权有势有财,而李菊耦虽已有了22岁,但长得也够标致,嫁谁不好,李鸿章偏偏舍得将其嫁给张佩伦这个有着亡妻史的“老头子”呢?
李鸿章爱才心切张佩纶少年得志,1870年中进士,入翰林,当时才23岁,可谓是少年得志,可谓是一名年轻才俊。在光绪年间任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是清朝政坛上有名的言官,前途看着一片光明。
张佩纶由于勇于直言,在清朝政坛名声大起。后来中法战争爆发,张佩纶连上数十道奏章,极力主张反击法国侵略者。
可惜的是,清军和法军实力相差悬殊,出战的福建水师最后全军覆灭。
以清廷的尿性,战败后张佩纶成了替罪羊,被革职流放到边疆。到了1888年,张佩纶流放期满,李鸿章并没并没有嫌弃张佩伦的罪官之身,招其做了幕僚、心腹师爷。
张佩纶是故人之子张佩纶的老爹张印塘,在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其间,和李鸿章曾在合肥、巢县一带并肩作战。两人一起蹈过火海抗过枪,性格也合对方胃口,两人便结为了至交。
军人都是很义气干云,特别讲究义气的,而战场之上结交的友谊又特别可贵。两战场之上结交遂结为至交。
张印塘此人性格比较耿直,在目睹列强侵扰,朝局日益败坏,前景渺茫,很快就含郁而终了。
李鸿章爱惜张佩纶的才能,而张佩纶又是挚交故友之子,加上女儿李菊耦对年长自己很多岁的张佩纶也不反感。所以,李鸿章会撮合自己女儿和张佩纶的好事。其实也不知道李张二人初次见面时是怎么样的,也不排除二人是一见钟情,结婚是遂了心愿。单从表面上来看,这段婚姻也是属于天作之合的。至于后来张佩伦官场失意,终日借酒消愁度日,这只能说人的初愿是美好的,只是人生无常,就算权势如李鸿章,也没法去改变。李鸿章为何将年仅22岁的漂亮女儿许配给41岁的老头?
1888年,李鸿章将珍爱的小女儿李鞠耦嫁给大17岁的、曾经有过两次婚姻的张佩纶,在当时被视为奇事,也引来了各种各样的议论。归根结底的原因,是李鸿章爱护张佩纶这个人才, 实际上这桩婚姻的政治背景非常淡。
张佩纶,字幼樵,直隶丰润人,1848年生,23岁时高中进士,可以说是一时的才俊。此后,张佩纶在清廷中央任职,因为笔锋强劲,思维敏锐,敢于参劾,被称为清流健将。不过,张佩纶和直隶总督李鸿章的关系却迥异于其他的清流人物,张佩纶的父亲张印塘是李鸿章在太平天国战争中的战友,私交甚好,也因此张佩纶虽然用于谏参,但不会触及李鸿章,不但如此,张佩纶实际上也成为了沟通李鸿章和清流党的一架特殊桥梁,在二者间帮助暗通款曲。在这一期间,李鸿章对张佩纶就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深深叹服张佩纶的才华,遇到直隶、北洋的很多建设事务,往往都和张佩纶进行商议。
1884年中法战争后,张佩纶因为马江之败身败名裂,被革职充军口外。而革职期间张佩纶的所有用度,实际上都是李鸿章在暗中供应,到了1888年5月21日张佩纶结束流放生活,也是因为李鸿章为其缴纳了2000两台费。可以说,李鸿章对张佩纶的爱护已经超出了故人之子的程度,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又是一种几乎情同父子的感情。
在这种背景下,1888年流放归来的张佩纶落魄不已,而且夫人也已去世,处境一塌糊涂。而李鸿章作主将女儿李菊耦许配给张佩纶(按照当时的观点,年龄已经20多的李菊耦也算是大龄未婚),彻底将张佩纶变成李府中人,其中所体现的仍然是对张佩纶的关护、爱惜,也能看出李鸿章的惜才。
而张佩纶和李菊耦婚后,可以说是神仙眷侣,两人日常谈诗作画,伉俪情深,实际上成了一段佳话。
李鸿章为何将年仅22岁的漂亮女儿许配给41岁的老头?
光绪十四年(1888年),晚清重臣李鸿章将年仅22岁的女儿李经璹嫁给了一位年过四旬的三婚老男人,他就是一代才女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李鸿章做出这样令人不解的决定呢?
从清流翘楚到船政大臣张佩纶是直隶丰润人(今河北唐山),字幼樵,同治十年进士,授翰林院侍讲。同光时期,清流派在朝中的势力很大,张佩纶正是清流领袖之一,他与张之洞,宝廷,黄体芳并称为“翰林四谏”,是当时名震京城的人物。所谓清流,是指德行高洁而具有名望的封建士大夫,他们通常抨击时弊,弹劾疆臣,评议政务,所代表的是改良社会的进步力量。张佩纶不仅满腹经纶,且颇有经世之志,想实实在在为国家出一份力。1883年,中法战争初起,张佩纶主张以武力抗法,针对法国侵略越南觊觎边疆之事,上奏章数十篇,诏命以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
马尾海战被褫职遣戍1884年7月15日,法国海军侵入马尾港,马尾海战爆发。由于朝命有“彼若不动,我亦不发”的指令,张佩纶、何如璋传令福建水师各舰“无旨不得先行开炮,必待敌船开火,始准还击,违令者虽胜尤斩”。8月23日,法舰首先发起进攻,清军将领畏战,弃舰而逃,致使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马尾船厂被毁,法军以仅伤亡20人的代价取得了海战胜利。战败追责,张佩纶和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被褫夺职务,流放关外。直到1888年才获释回京,被李鸿章延揽入幕。此时的张佩纶穷困潦倒,境况堪忧。李鸿章一直是“海防论”的积极主张者,而张佩纶担任过船政大臣,对海防事务颇有一番见解,李鸿章非常赏识张佩纶的才华,因此不惜降尊纡贵,延揽入幕。
以爱女嫁之不惜万金谋起复张佩纶在与李经璹婚配前曾有过两段婚姻。原配妻子朱芷芗于1879年病故,续弦的继室边粹玉又在他流放关外的第二年亡故,留下两个嗷嗷待哺的儿子。李鸿章识才爱才,鉴于张佩纶眼下的艰难处境,将年仅22岁的二女儿李经璹许配给他为妻。1888年,在进入李鸿章幕府后不久,张佩纶与李经璹喜结连理,此时的张佩纶已经41岁,这是他的第三段婚姻。李鸿章为替女婿谋求起复,不惜花费万金贿赂光绪帝生父,醇亲王奕譞,因慈禧太后痛恨马尾海战之败,最终未获成功。张佩纶于危难中得李鸿章施以援手,对他充满感激,在他所著的《涧于日记》中,只要提及李鸿章,均称为“合肥师”。李鸿章祖籍合肥,清末有用籍贯指代某人的惯例。
甲午战争爆发前,张佩纶建议岳父大人“示弱骄敌,再图大举”,遭御史端良弹劾“干预公事”,被驱逐回籍,于是南下侨居于南京。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上奏保荐张佩纶,清廷以四品京堂起用,可张佩纶坚辞不就。张佩纶和妻子李经璹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女儿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1903年,张佩纶病死于南京,终年56岁。李经璹37岁开始守寡,抚养一双儿女长大,当时儿子才7岁,女儿只有2岁,1912年,李经璹因肺病去世,享年46岁。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