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蜀汉灭亡跟谯周这个“汉奸”有关,为什么刘禅不杀他?

刘禅确实是接受了谯周的建议才投降魏国的,但这不足以说明他是“汉奸”。

我们习惯将投降者定义为卖国求荣,将宁死不不投降者定义为忠君爱国的典范。事实上,大多数投降者也确实如此,而那些宁死也不投降的人大多也都留下了很好的名声。但是,问题还得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投降的不一定就是错的,不投降的也未必就一定对。

比如说,西汉李陵孤军被围,如果不投降只能全军覆没,所以他选择了投降匈奴,难道我们说他不该投降吗?更何况我们后来知道他投降是权宜之计,只是因为汉武帝听信了谗言才断了李陵回归的后路罢了。再比如说,崇祯皇帝面对李自成的百万大军,他不跑也不投降,找了一颗歪脖子树上吊自杀了,现在又有多少人认同他这么做呢?不管是跑还是投降,都可当做是权宜之计,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现在说说谯周。

谯周是当时蜀国文坛的老大,有名的大儒,陈寿都曾是他的学生。就谯周的生平来看,虽然他从来没有当过管理军政的官,但是他很关心民生国事,也是一个典型的爱国主义者。历史上记载谯周的几件事我就觉得很说明他的为人。

第一件事是,刘禅当时喜欢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也喜欢声色犬马,外出游玩。谯周很看不下去,就写了个很长的折子递给刘禅,折子里引经据典,大谈先主刘备生前品德如何好,他的遗志是多么伟大,希望刘禅减少享乐,把心思都放在国事上。刘禅看了很受用,改正了很多,而且还升了谯周的官;

第二件事是,谯周非常反对诸葛亮屡屡北伐,因为这样很伤国力,百姓的赋税很重,生活质量很差。但是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刘禅明令禁止官员前去奔丧,谯周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去了五丈原。这说明,谯周不是再否定诸葛亮这个人,他也知道诸葛亮是为了国家发展着想,他们仅仅是政见不同罢了;

第三件事是,魏国攻打蜀国,邓艾直扑蜀国都城而来。刘禅因为听信黄皓的谗言,认为魏国不可能打得过来,于是不守城不布防。结果前方诸葛瑾战死,邓艾又天降神兵,打到了蜀国都城城下。这个时候,谯周劝刘禅投降,理由:现在的形势对蜀国不利,失败是迟早的事,早点投降也可保全许多士卒百姓的生命。

第四件事,如果大家觉得谯周是因为想苟且偷生,卖主求荣,才劝刘禅投降的,那我们看看蜀国投降后他是怎么做的。魏国灭亡后,司马昭封谯周为阳城亭侯,让他到洛阳任职,谯周走到汉中的时候就称病不前。后来司马昭派人去看望谯周,谯周与之交谈,连话都说不清楚,又没走成。等到司马炎称帝之后,又派人去催促谯周来洛阳,谯周没办法,这才去了洛阳。在洛阳的三年里,谯周一直称病在家休养,后来又以病重请求会封地休养,但司马炎不准。不久之后,谯周就去世了。

从上面几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谯周是怎样的一个人。至于是不是别人眼中的汉奸,大家可以自己判断一下。反正在刘禅眼里,谯周是他尊敬的学者,他也认可谯周是个忠臣。投降之后的刘禅在魏国过得也蛮滋润的,怎么可能杀谯周呢?

据说蜀汉灭亡跟谯周这个“汉奸”有关,为什么刘禅不杀他?

谯周绝对不是汉奸,咱们先简单了解下谯周的基本情况,贫寒家庭出身的谯周,是依靠自己的勤奋好学,一步步努力而走入仕途。纵观历史上对谯周的记载,没有一点劣迹的存在,他身上的标签大多是“朴实”“大儒”“才学”等一些褒义词。

谯周还是蜀国有名唱反调反对北伐的人,他认为北伐会耗费大量的国力,其实谯周的这个观点并不能把他打成反动派,不能说他和诸葛亮、姜维的思路相反就不对了。后世对他的印象不好,主要还是在蜀国危机时,他主动劝刘禅投降这个事。其实当时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贻误战机已经失去了翻盘的机会,对曹魏的凌厉攻势是毫无准备的,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刘禅接受了谯周的建议投降。

有人也许会说刘禅没有骨气,后来他乐不思蜀的故事也证明了,还不如他儿子刘谌骨头硬。有没有从另一面看刘谌忠烈名声代价有多大?刘谌杀死了自己的妻儿,随后自杀!而他做了这一切之后,事情的发展却什么也没有改变。如果当时刘禅坚强的做垂死抵抗,那么不但他刘氏家族会被屠戮殆尽,全城的老百姓也会遭战火的洗礼死伤无数。谯周是审视大局之后,才做出劝刘禅投降的决定,以谯周这样有才能的人,难道不知道劝刘禅投降会被后世唾骂吗?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因为这是他在看清形势后,不得已而为之。谯周自己背上骂名,却解救了蜀国大量百姓免于战火,随后没多久谯周就抑郁而死了。

点击关注更多精彩历史

据说蜀汉灭亡跟谯周这个“汉奸”有关,为什么刘禅不杀他?

谢谢邀请。

阿呆认为,蜀汉的灭亡是必然的。从关羽围困樊城时候,抢了孙权东吴的军粮“湘关米”开始,就是抽掉了蜀汉发展的基石:孙刘联盟。从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蜀汉的灭亡。

蜀汉灭亡跟谯周这个“汉奸”有关?阿呆不这样认为。

谯周,是蜀地的大儒,那是精研六经,颇晓天文,在蜀国是主管文化教育的,也是刘禅的老师。蜀国的稳定是和谯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谯周是蜀地本土势力的代表,谯周如果不支持刘禅的政权,刘禅早就当不成蜀君了。

认为谯周是汉奸,是因为谯周在魏国三路伐蜀,邓艾大军逼近成都的时候,谯周力排众议,劝说刘禅投降魏国。

阿呆认为,谯周是高瞻远瞩。

第一,蜀国的气数已尽。从221年的夷陵之战失败,蜀国一直都是“癞蛤蟆支桌子——硬撑”。蜀国明明可以“保其岩阻”据险坚守,发展经济和积蓄军事实力的,却被诸葛亮一次次不顾反对的“北伐”消耗掉。偌大个蜀国,只有区区九十万人口,而且八分之一的人要去当兵上战场。可见凋零到啥程度了。

第二,魏军大举入蜀,抵抗是错误的选择。邓艾的军队已经到了成都,蜀国的主力部队还在剑门关。最后的抵抗,徒劳,而且后果严重,垂死挣扎,只会死的更难看。谯周的投降策略是对的,起码保住了十多万人的性命。正如司马懿所谓:“能战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退,不能退则降,不能降则死。”明知不能战则战,这是找死。

第三、事实证明,谯周的做法是对的。刘禅的主动投降,不仅保住了自己和皇室的性命,也保住了大臣们的性命,也使得蜀国的百姓免遭战争的荼毒。放下面子,降低身段,放弃个人利益,换取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谯周虽然落了个“汉奸”的骂名,但他对蜀地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正是因为谯周才使得蜀国几十万人得到安宁,得到好的归宿。

刘禅在投降后,被带到许昌,封为安乐公。尽管不是君王了,但也是生活安逸衣食无忧,得到善终。是谯周救了刘禅,救了蜀地百姓和蜀国几万将士,何罪之有?刘禅有什么理由要杀他?

据说蜀汉灭亡跟谯周这个“汉奸”有关,为什么刘禅不杀他?

谯周这个人,人们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好。诸葛亮、姜维北伐时,他反战,邓艾兵临城下,蜀国主力尚存时,他主降。但是如果说蜀国灭亡是因为谯周,那是太抬举他了。

首先,谯周是文官散官,从未进入重臣行列,他虽然对朝政一直都有议论,但他的影响力远未到能左右蜀国政局和走向的地步。

其次,谯周劝后主刘禅降魏,是认清时势的明智之举。蜀国之所以灭亡,一方面是姜维多次北伐造成内部割裂,人民负担加重,人心思变,另一方面成都平原几十年未遭战火,邓艾奇袭成都,蜀人心胆已裂,姜维主力尚存,但远水不及近火,蜀国不投降也得灭亡,谯周不过看清了时势,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而已,不应受到指责。

谯周是个儒者,他心中抱持着正统思想,他一直认为魏国是正统,蜀国投降是符合天意人心的。

既然谯周与后主刘禅没有任何冲突,怎么可能会去杀他?

据说蜀汉灭亡跟谯周这个“汉奸”有关,为什么刘禅不杀他?

谢谢邀请!魏国分兵三路攻打蜀国,邓艾度阴平走了几百里的山路威逼成都。刘禅的蜀汉政权惶惶不可终日,刘禅和大臣们商议对策。整个朝廷的官员分成了两派,一是南逃,二是投降,投降里面有说投吴国,有说投魏国的。只有刘禅的儿子刘堪力主抵抗到底,结果自刎于刘备的陵墓前。 刘禅也主张投降,一是百姓免于杀戮,二是光禄大夫谯周为代表的投降派有势力。谯周是巴西人,他是蜀汉集团巴蜀山头的代表。诸葛亮在世时,是以荆州为代表势力把握着权利。谯周虽然与诸葛亮关系还好,却不大主张北伐,特别是后期姜维的北伐,使蜀汉集团财力不支,谯周不同意,他主张修生养息。他还写了一本书《仇国论》反对姜维北伐,这与姜维格格不入。 魏国大军来了,谯周极力主张降魏,他说降吴,吴必被魏灭,是两辱矣。南逃时局不稳,难免会出现叛乱。只有投降魏国,魏国会好好的对待我们的。 刘禅在谯周的极力劝阻下投降了魏国,当姜维的军队听到投降的消息,多数流泪痛哭。谯周主降也是刘禅主张的,说谯周误国,也有些牵强,因为巴蜀的官员们倒是很想换给政府管理蜀地。刘禅谯周等投降后被封为侯,果然北善待。只是可惜,刘备一代英武皇帝,半生的基业,竟然轻松的被刘禅谯周等人葬送,实在是悲哀啊!一个国家,外侵进入,政权中心竟然考虑的不是抵抗,而是投降,刘禅无能不说,谯周这样不忠于自己的政权,主张投降安居的投降派,还需要我们后人再为他辩白吗?

据说蜀汉灭亡跟谯周这个“汉奸”有关,为什么刘禅不杀他?

刘禅为什么不杀谯周?不能杀,也没必要杀。

为什么不能杀?

谯周是蜀地的大儒,号称“蜀中孔子”,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桃李满天下,是蜀汉当地士族的代表,在蜀汉派系中属于益州派,随着蜀汉政权的建立时间不断推进,益州派在蜀汉政权中起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以当时谯周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是不能随便杀的,可能要动摇国之根本的。

为什么没必要杀?

首先,众所周知,谯周一直以来的态度是反对北伐(诸葛亮死之前,并没有反对诸葛亮北伐,可能是对诸葛亮能力的认可,但对姜维北伐一惯持反对意见),认为北伐导致国力过度消耗,主张休养生息,徐图发展。甚至写了一篇《仇国论》来说明姜维北伐有多大的后患。总说谯周劝降后主投降,但是实际上后主的意见是什么呢?

  • 《汉晋春秋》中有说: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后主不纳,遂送玺缓。是日,谌哭於昭烈之庙,先杀妻子,而后自杀,左右无不为涕泣者。
  • 20. 《三国志·卷三十三·蜀书三·后主传第三》也有类似说法:是日,北地王谌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
  • 21. 《汉晋春秋》还提到: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

可见,邓艾打过来的时候,蜀汉政权内部不是没有反抗力量。北地王刘谌就请求背城一战,但刘禅不同意,无奈刘谌先把老婆杀了,然后自杀了。 南中监军霍弋也请求带兵前来守卫成都,刘禅还是不同意。 谯周只是说出了后主内心所想,或者说谯周和后主的想法是一致的,那还有必要杀了谯周么?难道要学某些人那样先立牌坊再做婊子,杀了谯周明志,再降曹魏保命?

再多说一点,蜀汉政权中不论是支持北伐的阵营,还是提倡休养生息的阵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都不算是什么错误,一方寄希望于快速突破,以求一统天下;另一方打算徐图发展,静待敌军犯错。到了邓艾偷渡阴平、逼近成都之时,顽强抗敌,以保一国之尊严,自然是可敬的,不过从中原华夏整体考虑,三国混战多年,民生凋弊,能和平保一方百姓之周全,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谯周可以说成是“汉奸”,也可以说是和平主义者。

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也不尽相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