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充和为什么不喜欢林徽因而喜欢陆小曼?

民国代有才女出,各领风骚数十年。

说到张充和,就不得不说一说民国的姐妹天团。人们都只知道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组成的“宋氏三姐妹”,其实还有一个姐妹天团也十分地让人津津乐道,那就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组成的“合肥四姐妹”。

△前排右一张元和,左一张允和,后排右一张兆和,左一张充和

合肥张家在民国时期是民们望族,“合肥四姐妹”的父亲张武龄是民国有名的教育家,而张武龄的祖父张树声更是著名的洋务运动专家,历任两广总督和直隶总督,是平息太平天国叛乱的淮军当中的第二号人物。到了张武龄这一代的时候,张家家境殷实,坐拥良田万亩又颇有投资。张武龄有四女六子,四个女儿堪称四朵奇葩,因为张家的每个女儿都有一段堪称动人的故事。

老大张元和精通昆曲,嫁给了昆曲名家顾传玠;老二张允和擅长诗书格律,嫁给了语言学家周有光;老三张兆和是著名的文学编辑,嫁给了大文学家沈从文;老四张充和精通书法,曾在耶鲁和哈佛大学执教,嫁给了著名的汉学家傅汉思。

△张充和和傅汉思

老么张充和是那种典型的大家闺秀加才女,为人低调谦和,淡迫名利。张充和一生求学,在诗词、书法和昆曲上都颇有造诣,与陈寅恪、金岳霖、胡适之、张大千、章士钊、卞之琳等人即是朋友也是学友,被誉为是张爱玲、冰心和宋美龄之后的“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民国是一个动乱的时期,也是一个才子佳人争鸣的美好时期。在女性当中,陆小曼和林微因是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但是她们又很不相同。张充和曾公开表示讨厌林微因而喜欢陆小曼,这又是为什么呢?

△林微因

其实不光是张充和,包括冰心和杨绛也都不喜欢林微因。很多人喜欢林是因为她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她出身显赫,富有见识,能够从容地在名师大家面前大谈人生理想,而又不失体面。但是她又太过于自我,事事都以自己为中心点,不愿意当配角,有点像一个被宠坏的小公主。这一点是被冰心和张充和所不喜欢的。

张充和曾今亲口说过一段往事,那是在昆明的时候,只要有林微因在,大家都只能听她说话,别人插不上嘴,她永远把自己当做众人的中心和焦点。还有人说张充和是在嫉妒林微因,我倒觉得未必,以张充和的教养的学识,虽名气不如林微因,但是她在才能上绝对不输给她,这在民国文艺圈内众人都知道的事情。

陆小曼在张充和眼中却很不一样,因为她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相对而言,陆小曼的身世就要平淡一点,年轻时因为徐志摩插足陆小曼的婚姻而离婚,继而与徐志摩结婚,仅仅过了六年,徐志摩就因飞机失事而罹难去世。张充和晚年的时候,和她的好友苏炜合著一本书,这本书叫做《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里面有一段话记载了张充和对于陆小曼的印象:

不过我对陆小曼,却有不错的印象。记不起是什么样的场合,谁介绍我认识的她,反正是在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的时候,她人很温雅,话不多,也会唱曲,一笔山水花鸟画,画得很像样子……

△陆小曼

陆小曼性格恬淡,人品才气都不错,她的婚姻遭遇也被张充和所同情。也许是像陆小曼这样的人比较符合张充和的审美,而林微因与张充和的性格差距实在太大了。

张充和敢于讨厌别人都喜欢的林微音,也是一种真性情的体现。不过民国佳人已逝,谁讨厌谁,谁喜欢谁都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们为我们留下的一段段传奇佳话。

张充和为什么不喜欢林徽因而喜欢陆小曼?

张充和,天下闻名的“合肥四姐妹”中最小的妹妹,曾以国文满分的优异成绩、数学零分的离奇分数,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她自幼由叔祖母收养,接受了十分严格的传统文化训练,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通,被誉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张充和在北大学习期间,因病休学,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后又恰逢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张充和加入了逃难的队伍,先后流落昆明、重庆等地。她虽没拿到毕业证,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才华如光芒般四溢。在重庆,张充和结识了章士钊、沈尹默、焦菊隐等名流,相互诗词唱和,不失风雅。章士钊将她比作蔡文姬,焦菊隐将她誉为李清照。

1947年,久闻其名的北大校长胡适,特聘请张充和到北大教授书法和昆曲。真是缘分,到北大后,她结识了当时在北大教书的美籍汉学家傅汉思,二人相识、相恋、相知,第二年结为了夫妻,随后,千里重洋,定居美国。

才女眼里的才女如何?对林徽因、陆小曼等同时代的才女,张充和是怎么评价的?这容易引起人的遐想和兴趣。

张充和晚年生活在美国,与旅美作家苏炜是邻居,苏炜经常上门向张充和求教,张充和偶尔谈及自己的故事和对当时人事的一些看法,苏炜后写成《天涯晚笛》一书,经张充和审阅后出版。在此书中,曾记录了张充和对林徽因和陆小曼的看法,她说:“大家都喜欢的,我未必喜欢呀,就像林徽因,大家都喜欢她。在昆明的时候,她爱说话,永远是众人的中心,只要有她在,大家就得都听她的,没有别人说话的时候……”

“不过我对陆小曼,却有不错的印象。她人很温雅,话不多,也会唱曲,一笔山水花鸟画,画得很像样子……”

张充和为什么不喜欢林徽因而喜欢陆小曼?这与她的经历和学识有关。

“合肥四姐妹”中,张充和虽然最小,却遭受过最大不公的。张充和生于合肥望族,但父母先前生下了元和、允和、兆和,三个女儿,怀上她后,迫切指望生一个儿子,但一出来,仍是“不带把的”,没实现父母的希望,自然受到轻视,还只八个月大,就被父母送给叔祖母扶养了。但恰恰是这个叔祖母,将她视如掌上明珠,悉心教养,终成一代才女。

元代冯子振《西湖梅》诗曰:“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这首诗可以在一定层面上概括张充和的人生,尤其是她对人生的认知和取舍。张充和是一个内心淡定的人,一个内敛的人,往往不喜欢臧否人物,但一旦臧否,必客观公正,出乎内心。

正因为她的淡定,所以不喜欢女子热闹繁忙得交际花一样,她对林徽因的看法就基于此。林徽因喜欢出风头,成为男人争相追逐的对象,她自己又喜欢热闹,喜欢被追逐,享受这片虚荣的霞光,这个小虚荣,明眼人一看就明白,然而,张充和的内心对此则是不屑的。

而欣赏陆小曼,她在话语中其实已经道出了原因,温雅,话不多,还会唱曲,画得一笔好山水,这就是张充和欣赏陆小曼的原因,淡定、温雅、有才华,而又不事张扬。

张充和为什么不喜欢林徽因而喜欢陆小曼?

可能是因为喜欢拎得清的女人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的这首《断章》短短四句,似乎没写什么,却似乎什么都写了:

那窗,那桥,那柳,还有站在水边,凝视远方的人。

有人说,这个“你”,就是民国“最后的才女”——张充和。

在灿若星辰的民国传奇女子里,张充和似乎并不起眼;

但说起“十分冷淡存知已,一曲微茫度此生”这句诗,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这句诗,是张充和70大寿所写,也是对她一生的诠释。

不疾不徐,不远不近,看得开,放得下,更能拎得清。

爱情中拎得清,才能活得舒服

张充和出生在合肥名门张家,是“张家四姐妹”中最小的妹妹。

张家四姐妹,前排左一为充和

张家当时有多厉害?曾祖张树声曾任直隶、两江总督、两广总督,还积极支持洋务运动;

父亲张武龄生于清末,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推动女子教育。

张充和便在这样一个高贵又开明的家族里诞生。

她既有遗传自母亲的美貌,又有承袭于家族的书香,张充和自幼便出落地十分标致,蕙质兰心。

吾家有女初长成,十六七的充和出落得亭亭玉立,再加上古灵精怪、热情开朗的性格,令她去到那里都能招来许多追求者。

卞之琳,是其中最为深情的一个。

卞之琳

他们在沈从文的家中相识,张充和是沈从文的妻妹,而卞之琳是沈从文的好友。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卞之琳写给充和的情书多达数百封,每一次见到充和的日子,都被他反复念叨,成了他自己的纪念日。

张曼仪女士编选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卞之琳》所附的《卞之琳年表简编》中,很多时间线都是这样的:

某年某月去苏州探望张充和;

某年某月把某本诗集送给张充和;

某年某月又前往重庆探访张充和。

满满地都是对张充和的爱。

若是普通女子,就算不爱,也会感动地接受这份感情吧。

但张充和不:“我自始至终对他都没有兴趣,就看见他在那里埋头作诗,你说我能怎么办?”

张充和在沈从文家

不爱就是不爱,就算你追求五年,十年,二十年,还是不能爱。

因为假若勉强接受这份感情,那不但委屈了自己,更是伤害了对方。

事实也证明,充和是聪慧的。

三姐张兆和便是禁不住沈从文的苦苦追求而委屈下嫁,婚姻生活没有一丝幸福可言;

名媛陆小曼也是被徐志摩的追求所感动,嫁于诗人,最终二人互生嫌隙,再没有当初的浪漫。

对于爱情,张充和拎得清。

她清楚爱情不是一时感动,飞蛾扑火,而是终身的责任,和永恒的承诺。

爱就爱了,不爱,就不给对方留一丝幻想。

拎得清爱情的女人,才能活得舒服。

婚姻中拎得清,才能过得快乐

说来也奇,卞之琳追求了张充和许多年,她都没有同意,原因是:“我喜欢古典文学,但卞写新体诗。”

但后来,喜爱汉文学的她,竟然与德国人傅汉思结为连理。

1947年,充和在北大开设昆曲和书法课,住在姐夫沈从文家里。

傅汉思是沈从文的朋友,时常到他家请教沈从文。

然而时间一长,沈从文发现,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傅汉思并非为他而来,而是看上了充和。

于是“从那以后,我(傅汉斯)到他家,他就不再多同我谈话了,马上就叫张充和,让我们单独呆在一起。”

时间长了,就连家里的孩子们都知道了他们的关系,淘气地喊“四姨傅伯伯”。

一开始,充和只是淡淡笑笑;但没过多久,她便接受了这份感情,义无反顾嫁给了傅汉思。

1948年,34岁的张充和跟比自己小三岁的傅汉思成婚。

张充和与傅汉思

为什么拒绝追求许多年的卞之琳,反而接受了相识不过短短几个月的老外?

充和是这样说的:

“汉斯这个人从来就没有什么复杂心思,人很老实,也很热情开朗,是我喜欢的,而且你欺负他,他也不知道。”

充和喜欢和简单纯粹的人在一起,亦如她自己一样。因为漂亮的皮囊千篇一律,但有趣的灵魂却万里挑一。

婚前,她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即使被人称为“老姑娘”,也不会将就地去爱一个人;

婚后,她也不会做攀附于乔木的萝丝,与丈夫相互独立,又彼此扶持。

张充和最喜爱的一张照片

这一切,都源自充和清晰的婚姻观:三观一致,彼此尊重。

与傅汉思结婚后,他们去了美国。即使生活琐事不断,充和依旧没有放弃事业。

傅汉斯入了耶鲁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张充和去了耶鲁大学讲授中国书法和昆曲。

他们的生活,就像傅汉思寄出的家书中的一句话:“我们结婚了,非常快乐。”

婚姻中拎得清的女人,过得洒脱又快乐。

生活中拎得清,才能取悦自己

爱情上,婚姻中都拎得清的张充和,对于生活更是清醒独立。

她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琴棋书画,几乎无一不精。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昆曲和书法。

汪曾琪称赞她的昆曲:“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

张充和昆曲扮相

章士钊酷爱充和书法,将其誉为“蔡文姬”:“文姬流落干谁事,十八胡笳只自怜。”

才情如此高,相貌如此美,本能与林徽因,陆小曼一样,叱咤民国风云。

然而,她不屑于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学,反而是自娱自乐为多。

昆曲,充和多是唱给自己听:“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

文章,充和多是为抒发情感而写:“我写东西就是随地吐痰,留不住。谁碰上就拿去发表了”。

书法,充和更是沉浸于其中:“ 我可以不打扮,也可以没有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是我必须要有的,也一定要用最好的。只要有空,我就不得不拿起笔练上一会。”

外表淡薄,内心却丰盈。

充和曾写过一首清雅的田园小诗,来抒发自己的心境:

当年还胜到天涯,

今日随缘遣岁华。

雅俗但求生意足,

邻翁来赏隔篱瓜。

除却浮华,回归本真,这便是张充和一生的写照。

她很清楚,所谓表演,那是演给别人看的。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难免会有取悦他人的意思,真正的趣味就少了很多。

而她要的是生活,琴棋书画诗酒花,这些不是高高在上的镜花水月。这些,是生活。

而生活,无需取悦他人,但一定要取悦自己。

拎得清生活的女人,内心富足,心灵充盈。

拎得清,才能获得幸福

张充和这一生,在大众面前十分低调,但无论如何都掩盖不了其芳华。

她曾经得到过很多名人的评价,但最为契合的应该是这一句:

“她是真山真水之间的留白。

留白,看似无声,实为大美。

这是充和晚年的好友,美国耶鲁大学的旅美作家、批评家苏炜对其的评价。

晚年张充和

她是如此丰富,却又是如此简单。她明明可以光耀一时,去甘愿隐去自己,成为一抹留白。

然而,正如周国平所说: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丰富而安静”的张充和,从来都拎得清:她有清晰的人生道路,不着急,不盲从,静静地享受人生蜕变和自我成长。

既让自己舒服,又让别人尊重。

愿你也能成为一个拎得清的女人,在人生沉浮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张充和为什么不喜欢林徽因而喜欢陆小曼?

陆小曼诱惑了三个男人!

卢秀辉

他本来有大好的前程,他与美国三十四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是同学,可因为一个女人耽误了。

他娶她时,他28岁,她19岁。他英俊潇洒,美国西点军校毕业,刚从巴黎和会回来,他是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上校武官。她貌美如花,17岁就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部长)顾维钧聘用兼职担任外交翻译,名闻北京社交界。

真正的郎才女貌。

千不该万不该,他招惹了一个人。

千不该万不该,她招惹了一个人。

他在巴黎和会期间,认识了梁启超,他拜他做了老师。老师又不是只有他一个学生,老师有一大把学生,其中有一个学生叫徐志摩。

认识了徐志摩的倒霉男人叫王庚,王庚的妻子叫陆小曼。

王庚想好好做出一番事业,徐志摩想好好风流快活,陆小曼想人哄、有人宠,轰轰烈烈爱一回。

王庚1922年结婚的,1924年去了哈尔滨做了警察局局长,哈尔滨、北京来回奔波。这时,徐志摩上了王庚家,认识了漂亮的嫂子,嫂子认识了风流的徐志摩。王庚常说:志摩,我忙,让嫂子陪你玩。

陪着陪着,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嫂子。和现在的情况差不多,最后知道真相的永远是受害人。王庚知道真相的时候,陆小曼不知道肚子里的孩子是谁的。聪明女人不糊涂,她一定要堕胎。她知道堕胎对两个男人都有交代,对徐志摩表现了对爱情的坚贞;对王庚,保留了离婚前的体面。

那个年代,堕胎,是新鲜事,离婚也是新鲜事。徐志摩和陆小曼偷情的事上了报纸,徐志摩受不了压力,出国了。陆小曼闹着要离婚,王庚想想,离吧。

从道德讲,徐志摩追求陆小曼,陆小曼对原配丈夫王庚不忠,徐志摩对朋友王赓不义。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时,请的证婚人是梁启超。梁启超想,我要为我的学生王庚讲几句话啊,所以他在讲证婚词时,严肃的批评了徐志摩和陆小曼。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至于离婚再娶。小曼!你要认真做人,你要尽妇道之职。你今后不可以妨害徐志摩的事业……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徐志摩陆小曼结婚两年以后,就认识了翁瑞午。那个时候外界就有各种各样的流言去揣度他们的关系,翁瑞午同陆小曼的感情确实非同一般,翁瑞午坦然自若的出入徐志摩的家中,跟陆小曼一起抽大烟,奇怪的是徐志摩总是不予置喙。在他认为,夫妻是自由的,任何一方没有权利用爱的名义捆绑对方。而陆小曼抽大烟,就是翁瑞午教的。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于当晚参加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的讲演,飞机飞到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失事。从飞事上取下的徐志摩的唯一遗物,是铁盒子里装的陆小曼山水画长卷,徐志摩带到北京去,是找人题字的。

徐志摩一死,陆小曼的最后一个男人正式登堂入室了。上海中国画院保存着陆小曼刚进院时写的一份履历,里面有这样的话:“我廿九岁时志摩飞机遇害,我就一直生病。到1938年卅五岁时与翁瑞午同居”。她一直靠翁瑞午供养,养了她二十多年,供应她黑(大烟)白(米饭)之需,厮守了33年,帮她按摩了33年。翁瑞午家有贤妻和五个子女,他的开支很大,陆小曼一个人的开支就超过了他的家庭,还要供她跟贺天健学山水,他靠变卖家传书画文物维持。1953年,翁瑞午的发妻逝世,陆小曼正式成为他的续弦。

台湾陈定山《春申旧闻续篇》中说:"现代青年以为徐志摩是情圣,其实我以为做徐志摩易,做翁瑞午难。"

而陆小曼1956年4月,才被安排为上海文史馆馆员。1958年,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

上海画院的这个画师,毁了三个男人。

王庾离婚后,终生未娶,没有子女。42岁病逝。

徐志摩,因家庭断了经济才去北京谋生的,主要是陆小曼太靡费了。

翁瑞午为她苦了妻子、家庭。

张充和为什么不喜欢林徽因而喜欢陆小曼?

有人问林徽因,日本人打进来怎么办,林说,后面不是有江么。冲着这句话,就爱她一辈子

张充和为什么不喜欢林徽因而喜欢陆小曼?

林又不是人民币,需要人人都喜欢吗?她的一生可以和她比的实在寥寥无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