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乾陵旁有麦田怪圈,你怎么看?
乾陵,也就是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人们都知道里面埋葬着巨大的宝藏和秘密。然而现如今却有人在乾陵之外发现了同样很神秘的事情-怪圈。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考古学者在翻看签乾陵资料时偶然发现,乾陵在不同时期的航拍图片上均有一个大圆圈,圆圈的直径大约110米,圆圈的环厚大约2到3米。在航拍图上看,圆圈轮廓明显,处在地势平坦农耕田地当中,与周围的农作物色差明显。但是当你在平坦的地面上观察时,很难分辨出怪圈任何明显的特征。
这件事引起了考古学者的注意,在经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之后发现,圆圈的圆心有一座陵墓。这座陵墓的主人被确认是唐朝时期少数民族将领李瑾行,李瑾行因功被唐高宗封为燕国公,并得到了死后陪葬乾陵的权利。
在查阅史料后专家提出一个推论:由于李瑾行是少数民族将领,唐朝为了表示对李瑾行的尊重,特意用李瑾行所属的民族靺鞨族的丧葬礼仪来安葬他。而在靺鞨族的风俗当中认为,如果人死之后安葬地靠近水边,将会给后人带来好运。于是,李瑾行被安葬在乾陵左前方一个靠近水边的地方,并且在陵墓四周修建了一个围起来的沟渠,叫做“围墓沟”,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怪圈,其作用就是防止水位过高引起陵墓淹水。
由于时间久远,圆圈被树木,草丛覆盖。再加上水土的流失,圆圈已经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才不被人们所察觉。
武则天乾陵旁有麦田怪圈,你怎么看?
一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的乾陵航空图,一个怪异的圆圈吸引了无数人。
有关专家去乾陵考察去了。等到了乾陵当地,他们向当地居民打听这个圆圈的下落,没想到居然没有一个人听过!这可就纳闷了。
他们对照着地图找了半天,在平坦的土地上是一望无际。根本看不见怪圈的影子。后来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换算,他们找到了图片中圆圈的“圆心”。这个“圆心”是唐朝一个大将的坟墓,大将的名字叫李谨行。
李谨行是唐朝时靺鞨族的一名将领,因为在从军期间屡立战功而被唐高宗封为燕国公。他在生前为唐朝的边防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死后被朝廷特许陪葬乾陵。
他也是陪葬乾陵的十七位宗亲、功臣中唯一的蕃将。当时为了体现对李谨行的重视,唐朝廷特地按照靺鞨族的风俗安葬了他。
靺鞨族的人们认为,人死后如果能与水相邻将会有好运,不论是对于逝者还是后人都很好。因此当地的人将李谨行的墓地修在了一个四处环水的地方。并在他墓葬的周围修起了一个围沟,俗称“围墓沟”。
这个围墓沟主要是用于排水的,防止下雨时李谨行墓地水位过高将墓地给淹了。
人们一直苦苦追寻的圆圈正是这个围墓沟形成的。
因为时代的变迁,它已经与地面其他土层差不多高,农民只是在种地时才会觉得那块土壤略矮一些。
时光书简
以史为鉴,为你讲述时光里的故事
武则天乾陵旁有麦田怪圈,你怎么看?
当地人不知道很正常,因为乾陵的“麦田怪圈”,只能在高空中看到。
这个事情要说起来就比较早了,在2006年的时候,陕西省文物局文物修复中心的科研室主任秦建明,在研究不同年代乾陵航拍照片时发现,照片上出现了一些圆环,其中一个直径110米的大圆环。这个圆环正处在平坦地带上,而且都是耕地。这么明显的圆环,应该早就被发现了,为什么当地没有人发现?
来到实地考察才发现,不仅当地人没有发现过,就连他们带着地图寻找,都没有发现任何的踪迹。也就是说,这个大圆环只能在空中看到。
开始的时候,秦建明怀疑是不是拍照时的光晕现象,但是通过不同年代的航拍图对照,发现这个大圆环是一直存在的。圆环的直径约110米,环宽3米左右,呈现出淡淡的暗色调,和周围的色调有明显的不同。
这个大圆环的中心,正好是乾陵的陪葬墓李瑾行墓。这个神奇的圆环引起了很多研究人员的注意,现在基本上认定是人为的,可以肯定不是外国的那种麦田怪圈。
有研究人员认为,李瑾行是少数民族人,圆环的形成只是他们民族传统的墓葬方式。
当然,曾经也有研究人员担心,这会不会是盗墓贼留下的痕迹,会不会是对乾陵进行盗掘留下的痕迹。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盗墓贼一般都是很有目的性的,如果目标是乾陵,针对乾陵直接挖掘就行了。在地上挖一个这么规则的大圆环,和盗墓能有什么关系?
武则天乾陵旁有麦田怪圈,你怎么看?
这个事不用大经小怪,当时这个地方已经动土了,水向低处流,时间长了,这片土地雨水多,在天空看着这片地有圈有时还动呢,好多营养肥料往里边流的也多,庄稼还长的好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