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袁崇焕平反?
知道什么叫得了便宜还卖乖吗,乾隆对待袁崇焕和钱谦益的态度就是。
为什么把钱谦益拿出来说,有对比才有伤害。
我们知道,袁崇焕被崇祯帝凌迟处死的理由当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通虏谋叛”。钱谦益就完全不同了,他是主动投降,而且还劝别人投降。在大清统治的初期,清朝为袁崇焕营造的形象是:袁崇焕是朋友,钱谦益也是朋友。而大清心里想的是:袁崇焕是最大的敌人,钱谦益是最好的朋友。所以,袁崇焕死,钱谦益活。这符合大清战略的需要,虽然很阴险毒辣。
事情过去一百多年后,天下平定,人心渐安,乾隆却不自在了。乾隆的价值观总的来说还是蛮正的,他认为忠奸应该分明,袁崇焕是忠,就该为他平反。而钱谦益是奸,就应该被批判。是不是顿时觉得乾隆帝的形象高岸伟大了,那你就错了。乾隆帝价值观正,不代表他就没有自己的小心思。
乾隆帝自称“十全老人”,其实大家都知道,盛名在外,其实难符。乾隆此人好面子,好大喜功,也好收拾人心。袁崇焕是大明的忠臣,天下有识之士心里都清楚,而现在却把他和钱谦益这个民族败类摆在一起,实在是不得人心。那怎么办,给袁崇焕平反。天下已经被大清一统,没有任何威胁了,不需要再让袁崇焕背上骂名了。相反,如果给袁崇焕平反,同时把钱谦益这个典型给撸下去,不失为一个收拾人心,同时为自己谋求好名声的绝佳手段。乾隆就是高!
于是,乾隆公布历史档案,为袁崇焕平反,并赏赐他的后人做官。然后把钱谦益打入《贰臣》,而且捎带把洪承畴也拉了进去。此番一运作,就犹如当年康熙帝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一样效果明显,乾隆帝顿时在国民心中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历史对乾隆帝的这一做法评价很高。于是,袁崇焕满意了,乾隆满意了,天下人满意了,后世之人也满意了。这就是乾隆帝的高明之处。(此处求钱谦益和洪承畴的心理阴影面积)
此事告诉世人一个道理,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历史会公平地对待。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袁崇焕平反?
乾隆的别有用心,连死人都利用。袁崇焕跟乾隆是有世仇的,致使乾隆的爷爷的爷爷重伤身亡。同时,也是当时清朝名副其实的敌人。乾隆并非是心血来潮出于善良和同情而是出于利用的目的。如果袁崇焕活过来,肯定已经非常无语,死也不想再被清军利用。
要想搞清乾隆动机需要挖掘三个问题,翻案前夕乾隆正在经历什么?是什么诱发了乾隆抬出袁崇焕?抬出袁想解决什么问题?
首先定位时间,清史记载是乾隆四十七年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乾隆给军机大臣下了一道命令:“谕军机大臣等: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当时在发生什么?一是一次巨大官场腐败案,一是各种文字狱。
四十五年,第五次南巡,大贪官王亶望没收的财产就折合白银300万两,甘肃省有一多半大小官员都参与了“捐监冒赈”案,可以说是塌方式腐败。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让乾隆触目惊心。
乾隆四十年至四十七年由乾隆发起了连续5/6次大型的文字狱案,比如:四十四年的戴世道案,一句“长明宁易得”被认为是怀念明朝,咒骂本朝强迫剃发,被斩立决,亲人也都被牵连被杀。四十六年程明湮案、四十七年卓长龄案等密集发生,且罪名多是怀疑民心偏向明朝。
对于乾隆来说,整个官场的贪污腐败已经存在极大的统治危机,因为各种腐败和压迫很多地方已经频繁爆发小规模的农名起义,白莲教、天地会等,特别是四十七年接连几个文字狱案牵连众多,让乾隆开始怀疑自己统治地位的稳固性。
因此,一场整风运动呼之欲出。
这时乾隆就一直想找机会做做整风运动,一是整治官场,一是整治民风。政治思想运动要有个由头和主线,而忠诚无疑是最好的切入点,百姓忠诚则无动乱,官员忠诚则少腐败。
忠诚的典范是谁?为何先选袁崇焕?
刚才也说了,文字狱中好多百姓还是对明朝有感情有眷顾,选择满族的忠臣必然没有群众基础,选择投降明朝来的大臣因时间还不长不能服众。刚好那晚他看到明史中有个有争议的人物袁崇焕对明朝非常忠诚,为官廉洁。只要树立袁的忠君爱国形象就是对崇祯皇帝形象的矮化,可以很好的打击百姓对前朝的憧憬。
同时,也可以很好的教育自己的官员,都学学袁同学一定要忠君爱国爱民廉洁,能少贪点就稍微收敛些,特别要学袁的“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就能一举双得,民族英雄就这样又被清朝拉出来再次利用了一次。同时袁只是整风运动的一个由头,乾隆为扩大影响一次还给下面四种人翻案。
乾隆还提出要给四种人翻:守城战死与被俘处死者;不甘国亡而在家自杀者;抛妻弃子为复明而四处流亡者;至死不入新朝做官者。“凡明朝尽节诸臣,即同为国抒忠。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袁崇焕平反?
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乾隆的平反诏书上的大意就是说:“袁崇焕虽然与大清统治者抗衡,但是他是忠于明朝政府的,袁崇焕的悲剧是崇祯皇帝的疑心造成的,乾隆帝对于袁崇焕的遭遇是很同情怜悯的。”乾隆帝对一个已经死了一百多年的前明忠臣平反既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王朝统治者的自信,也是他企图展示自己英明君主形象的目的,同时,这也是他笼络广大汉族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此举一箭三雕,不可不谓高明。
一、展示自信,沽名钓誉:
乾隆四十九年,这时的清王朝,经过康熙、雍正以及乾隆几代人的努力,国力已经达到鼎盛,国内呈现出海晏河清、盛世太平的景象,经过多次文字狱打击奴化思想洗脑,广大汉族人对于满洲人的统治已经由反抗到默许再到认可,这时的乾隆帝已经不必担心汉族武装力量和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了。乾隆帝选择此时给袁崇焕平反充分体现了他对清王朝统治的自信。同时也通过对袁崇焕平反而强调崇祯皇帝的昏庸和多疑,借此来反衬自己的英明睿智。此时的乾隆帝志满意得,这样做对他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二、肯定忠臣,笼络士人:
袁崇焕虽然与清朝为敌,甚至打伤了清太祖努尔哈赤,但是他作为明朝的忠臣这点本身并没有错误,非但没有错误,而且是大大的忠诚,乾隆帝为他平反也是对于他忠诚明朝、忠诚君主的一种认可,同时也为了提醒广大汉族知识分子要忠君爱国,要为国尽忠。
三、忠臣惨死,心生怜悯:
袁崇焕的惨死让很多人扼腕叹息,他的悲惨遭遇让乾隆帝心生同情的同时也心生崇敬,他这样做也是向世人宣扬他作为君主的开阔胸襟和容人之量。
总的来说,乾隆帝为袁崇焕平反主要的目的就是贬低明朝,特别是贬低以崇祯皇帝为代表的明朝统治者,并通过对明朝统治者的贬低来抬高自己,同时借此收买民心,特别是广大汉族人的民心。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袁崇焕平反?
袁崇焕从被杀到平反,间隔了150年,这是很长时间的,和他相同经历的南宋岳飞、明朝于谦都是很快就平反了,岳飞被宋高宗赵构杀后,他儿子宋孝宗就给平反了,于谦被明英宗杀后,他儿子明宪宗给平反了,而袁崇焕比较悲剧,当朝已经灭亡,没有平反条件,直到150年后乾隆才给他平反;另外岳飞各地有岳飞庙、于谦有忠节祠,享受民间香火,而袁崇焕没有这方面的待遇,只有一个墓。
图为袁崇焕画像。
先说一下当时背景,袁崇焕这人是崇祯杀的,清军入关后表面上对明朝皇帝比较尊敬,清廷认为他们是从李自成手上夺的江山,把李自成、张献忠称为逆贼,编入《流寇传》大肆攻击,对崇祯还不错,不但皇太极厚葬了崇祯,顺治还跑去哭了一回,认崇祯做了“大哥”。而背地里又大兴文字狱,剿灭一切星星之火,清廷这种表面一套暗里一套没有解决社会问题。
图为邵武的聚奎塔,当年袁崇焕任知县时所题。
就算在最鼎盛的乾隆时期,地区叛乱,反清复明的事件此起彼伏,对于乾隆来说,明朝那么好为什么还要灭亡呢,大清做了这么多工作怎么还有造反的,可明朝皇帝包括崇祯先帝们已经盖棺定论了,不好再反驳,想让百姓顺从,那就从侧面做文章抹黑崇祯,袁崇焕就是很好的切入口。
图为袁崇焕墓。
1782年《四库全书》大功告成,1783年开始编写《逆臣传》和《贰臣传》,写这两本书为了体现清廷顺应民心,为袁崇焕平反就很好的切进来了,首先给袁崇焕后裔袁炳封官加爵,1784年乾隆第六次南巡,亲自拜谒范仲淹祠、韩世忠祠,班师回京后下诏正式给袁崇焕平反,并把袁打造成一个民族英雄,这样一个英雄都被前朝皇帝杀掉,明朝活该灭亡,说白了一点,乾隆平反不是为了袁崇焕,而是为了自己统治长治久安作打算。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袁崇焕平反?
在乾隆以前,明末的那些人物,清廷一般都不怎么在意的,也不会过多的解读。然而到了乾隆,却悄然掀起了一股为前朝人物翻案的风气,袁崇焕只是这股风气中的一个,只是因为他的身份很特殊,是明末最后一个能够刚赢清廷的人物,所以得到的关注,以及解读就多了一些。
首先,我们来看看,乾隆为什么要给前朝人物翻案,以及编纂《贰臣传》来给那些投降清朝的前明文臣武将们定性。
其实,乾隆这么做的原因,并不是维护民族团结,而是在宣传强调一个很重要的观念,那就是“忠君观”、众所周知,中国文字狱最甚莫过于清朝,而清朝文字狱最甚莫过于乾隆朝。乾隆老爷子给人评价定性的唯一标准,就一个字“忠”。
道德瑕疵不重要,人品不好不重要,贪污成风也不重要,只要一个“忠”字贯穿到底,给自己当奴才当到死,这就是乾隆的对待大清臣民的要求。而宣传这个“忠君”思想,乾隆的武器就是给前朝人物翻案。
这么做的好处有两个,首先是通过这些忠臣孝子的事迹,来强调“忠君”的重要性,以此来加强皇权,将“忠君”更进一步与道德情操相结合,把那些个贰臣拿出来唾弃鞭挞,是为了阐述“不忠”的代价。
其二,是为了营造一种明朝失天下,清朝得“受命于天”的思想氛围,你看,明朝明明有那么多的忠臣,却最后亡国了,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昏君奸臣当道,忠臣总是受到迫害,所以明朝亡国了。而我大清,我乾隆能够穿过100年的历史迷雾,从故纸堆中慧眼识忠奸,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乾隆是千古难得的明君啊,那么你们有什么理由不效忠我大清,效忠我乾隆?
那么乾隆的这种政治思想,于袁崇焕又有什么关系呢?
袁崇焕这个人,其实相当复杂,可以说是明末清初最有争议性的人物,在明朝,他是受到人人唾骂的卖国贼,然而事实证明,袁崇焕并不是一个卖国贼,顶多就是一个牛吹吹得有些大,而自持甚大的人。要说他跟皇太极搞串联,这是没有的,但他确实跟清朝私自和谈,以此来完成自己队崇祯“五年平辽”的政治许诺。
而对于乾隆来说,把袁崇焕这么富有争议性的人物,推上忠臣孝子的位置,除了完成自己“忠君观”的舆论宣传,清朝正统性的确立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从思想舆论上打击那些在民间活动的不安分的抗清分子。
树立人物典型,历来都是舆论宣传中的重要手段,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首崇满洲制度使得满洲的英雄们很难成为汉人的“英雄”,然而那些早些年投靠清廷的汉臣们,本身也存在政治污点,不适于清廷宣传“忠君观”,在缺乏“典型”人物的清代,这就需要一批能够迎合汉人“忠君观”的“典型”。
明末恰好就有这么一批典型,他们忠君爱国,但屡造昏君奸臣的陷害,而这其中死得最惨的一个就是袁崇焕,人家史可法好歹是壮烈殉国,而袁崇焕是被打上了反贼的烙印千刀万剐而死。这样的人物典型,最合适用来重塑忠君观的同时,又能极大地削弱明朝的正统观,所以老袁,无可奈何的就成为了乾隆的政治工具,把老袁捧得越高,就显得明朝越是腐败不堪,这是多么好的“典型”呀。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袁崇焕平反?
因为清要不断的抹黑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