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都有谁?
记得以前读《千字文》,里面说到一句话: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句话讲的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他们分别是:秦国的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廉颇、李牧。这个“四大名将”的说法来源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并流传至今。
关于这个名单,白起、王翦和李牧这都是大家公认的。但是,廉颇却被很多人争议,说他的战绩并不足以挤进这个名单,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前三人的一些主要的功绩。
白起。主要战绩:
1、伊阙之战当中,斩杀韩魏联军24万;
2、三次攻打出国,攻陷楚国都城,烧毁出国宗庙,杀楚军35万;
3、长平之战,坑杀赵国40万人。
白起
王翦主要战绩:
先灭楚国,后灭百越、燕国、赵国、齐国。帮助秦始皇统一全国。
王翦
李牧主要战绩:李牧的主要功绩是在抗击匈奴的数次战役中功绩彪炳,其意义远高于中原诸国之间的征伐,功在千秋;还有就是在抗击秦国进攻的数次战役中大败强大的秦国。
不难看出,此三人作为名将都是战绩彪炳,各有作为,对国家都有很大的贡献。
配图
但是说到廉颇,很多人就会想起他负荆请罪的故事,和他在长平之战前期龟缩防守的方略。但是在我看来,廉颇名列“战国四大名”将还是有道理的。
廉颇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记载: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是岁(将相和当年),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写的很清楚,廉颇出名很早,年轻时就因伐齐有功被拜为上卿,闻名于各诸侯国。后来又屡次攻齐防秦,打趴齐国,打败强大的秦国。廉颇在长平之战之前,历经大大小小数十战,在攻打齐国,抗击秦国方面功劳很大。如果没有这些战役,赵国不可能强大起来,也许早就被齐国和秦国吞并。廉颇的功绩之所以没人被人们注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长平一战。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长平一战,廉颇因离间计失去主帅位置。致使赵括40万大军被秦国坑杀,赵国从一蹶不振。在战争初期,廉颇采取防守的态势,却收到了质疑。其实当时秦国真正害怕的人,恰恰是廉颇,就怕赵国坚守不出,这样秦军就很被动,很有可能就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了。因为此战赵国是战败国,后来再也没有大的作为,直到被秦国灭亡。偏颇错失此战役的控制权,廉颇自然被掩埋在整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在此后燕国攻击赵国的战役中,廉颇率领赵国打败燕国,迫使燕国向赵国割城献地。后来赵国伐魏,也取得了胜利。要知道,这两场战役是发生在长平之战赵军损失殆尽之后的,更现实胜利来之不易。
由此可见,廉颇是一个攻守兼备的将领,对于赵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名列“战国四大名将”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