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庆余年》中,如日中天的宰相林若甫为什么突然提出告老还乡?
在庆国一个最普通的秋天,发生了一件大事,市井瓦肆、街头巷尾都在议论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刑事案件,苦主状告的是当地的刺史以权谋私霸占民田。谁也没想到,刚刚嫁过女儿跟范家联姻,门生故吏遍地,权倾朝野的宰相林若甫在风头最劲的时候选择退休,上书告老还乡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起跟白羽了解一下。
一、被弹劾的宰相
案件的起因很简单,有一位吴娘子的老公因为一桩奸细案件死在了京城。紧接着,山东刺史派彭廷生派人大肆整治吴家,不但谋夺了吴家的产业,还把她的儿子被无辜下狱,在大牢中受刑致死。吴娘子悲愤之余,来到京城告御状。没想到许多衙门推三阻四,都不敢接这个案件。
凑巧的是,她遇到了一位敢仗义执言的,没有参加春闱考试举人。这位举人相公热情地为她四处奔走呼吁,为了她的安全,这位举人还利用他老师的关系,搬进了一位老御史的家中。
这位苦命的女人和这位热情的相公在去大理寺述供的路上居然遭遇了一场刺杀。更凑巧的是,遇到了二皇子和靖王世子,恰逢其时将他们救了下来。事有反常必有妖,不出几日,都察院御史就开始集体上书,弹劾当朝宰相林若甫,非法夺取他人家产,谋害无辜百姓。因为这位山东刺史,正是林若甫的门生。
宰相毕竟是百官之首,无论怎样处理都会引发轩然大波。更何况,这件案子也并不复杂,当初,林若甫的二儿子林珙在谋士吴伯安的怂恿下处心积虑对付范闲,并直接策划了牛栏街刺杀事件。两个阴谋家还在把酒言话之时,就被大宗师五竹找上,杀了个干干净净。
吴伯安事后被朝廷定性为北齐奸细,说他串通北齐杀害了林珙。宰相为儿子报仇其实也还说的过去。而且这件案子的第一责任人是山东路刺史,怎么连累不到宰相的头上。更何况,靖王爷听说此事之后痛骂儿子一顿,然后立刻进宫与皇兄庆帝一夜长谈。庆帝也没有追究此事的意思,宰相林若甫居然在第二天立刻就写了辞职报告。这又是什么神仙操作呢?
二、来自方方面面的报复
林相事后跟谋士袁宏道交谈时说的很清楚,如果他想整吴家,绝对不会弄的如此明目张胆,也不会搞的路人皆知,更不会留下任何把柄。林相经营官场多年,他敏锐地察觉到,那个热心的举人虽然是个小人物,其背景绝不单纯。
经过勘察,这名热情过头的举人就是跟范闲有过节的贺宗纬。贺宗纬的背后又有都察院撑腰,都察院是长公主的势力范围。吴伯安其实也是长公主的人,他挑动林珙这个不安分的家伙其实也有借刀杀人的意思。而长公主的翻脸无情,其实就是在报复林相的负心,报复林相与范家联姻,报复他曾经做的一切。
在林相看来,更多的问题来自其实出在女婿范闲身上。之前范闲借醉酒吟诗表现的光彩夺目,范闲又揭开了春闱案的黑幕,加上接踵而至的江南盐务贪污案、紧接着就是范闲大闹刑部公堂。刑部尚书因为贪赃枉法被革职查办,涉案的十七位官员统统都被处以极刑,礼部尚书郭攸之也被判处斩刑,一时间朝野轰动。
报复与反报复,控制与反控制,一直都是庆国官场几十年来的主题。而这一切其实都来自于庆帝的想法,长公主、太子、二皇子、林相、范建各成一股势力。之前是长公主加林相的势力太大了,需要削一削。林相与范建这对老冤家联姻之后,范闲的势力又大了,还得再削一削。于是,林相主动请辞,就是为了给范闲腾出空间,让他这个圣眷正隆的当红炸子鸡大展拳脚。
不得不说,林相这个做法非常高明。做为官场老狐狸,他通过这件小事就嗅到了潜在的政治风险,立马退得干干净净,彻彻底底,铺盖一卷就回老家梧州养老。对外宣称是看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对宦海风云产生了疲惫。
因为只要林相还在朝廷中担任百官之首,哪怕是自己不出面,他的朋友、亲属、门生,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一定会再次被卷入新的政治旋涡。更何况,他惊讶的发现身边竟然也安插着长公主的间谍。更麻烦的是,长公主反目之后,庆帝的心思也不放在他的身上了。
三、皇权与相权之争
其实,庆帝的谋划要更加长远,甚至超过了林若甫的想象。庆帝北伐在即,他瞄准的其实是林若甫的宰相位置。在林相退休之后,接替他的是胡大学士。这位胡大学生终生也没有当上宰相,因为朝廷从此再没有新的宰相出现在这个位置了。林相麻烦缠身的背后,其实还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博弈。皇帝虽然有绝对的权利,却并不具备处理所有事物的超能力,需要借助宰相和六部九卿等官僚组织来实现统治。皇帝是元首,宰相是肱股,宰相既是皇帝与百官之间的桥梁,其实也在利用传统和制度在对皇权进行约束。
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如果皇帝政治能力强,就可以实现独裁。朱元璋当年除掉胡惟庸,直接统管六部,是为了加强统治让皇权进一步延伸。为了监视百官,才设置了“锦衣卫”代天巡狩。而在庆国宇宙中,监察院这个庞大的机构已经存在多年,拿掉林若甫只是时间问题。
有意思的是,在《庆余年》的世界中庆帝是大宗师,是体力和精力远超凡人的超人,处理政务也是一把好手。他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地虚弱和分割相权,并层层分解把这些权利分散到范建、舒芜,范闲、言冰云、贺宗伟、这些新生代官员手中,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权利架构。除此之外庆帝还培养了护卫和内廷两个独立的部门。取代林若甫宰相位置,已经是蓄谋已久的想法了。
白羽点评:林若甫隐退的背后,看似波澜不惊,其实还是领导班子明争暗斗、争权夺利的老问题。皇帝避开宰相,看似减少了行政层级,实则侵蚀了统治法理。因为相权的根本,体现的还是程序正义,对皇帝这种天生独裁的生物而言,起到的是尊重行政规则,遵守行政规律,释放的是道统的善意。而庆帝在搬走了林若甫这个奸相之后,达到了“乾纲独断”的目的,在独夫民贼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被称为奸相的林若甫为什么能在政坛屹立多年?居然让女婿讨小老婆
宁才人爱的人究竟是庆帝还是陈萍萍?一场关于叶轻眉的阴谋
小说《庆余年》中,如日中天的宰相林若甫为什么突然提出告老还乡?
在庆国一个最普通的秋天,发生了一件大事,市井瓦肆、街头巷尾都在议论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刑事案件,苦主状告的是当地的刺史以权谋私霸占民田。谁也没想到,刚刚嫁过女儿跟范家联姻,门生故吏遍地,权倾朝野的宰相林若甫在风头最劲的时候选择退休,上书告老还乡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起跟白羽了解一下。
一、被弹劾的宰相案件的起因很简单,有一位吴娘子的老公因为一桩奸细案件死在了京城。紧接着,山东刺史派彭廷生派人大肆整治吴家,不但谋夺了吴家的产业,还把她的儿子被无辜下狱,在大牢中受刑致死。吴娘子悲愤之余,来到京城告御状。没想到许多衙门推三阻四,都不敢接这个案件。
凑巧的是,她遇到了一位敢仗义执言的,没有参加春闱考试举人。这位举人相公热情地为她四处奔走呼吁,为了她的安全,这位举人还利用他老师的关系,搬进了一位老御史的家中。
这位苦命的女人和这位热情的相公在去大理寺述供的路上居然遭遇了一场刺杀。更凑巧的是,遇到了二皇子和靖王世子,恰逢其时将他们救了下来。事有反常必有妖,不出几日,都察院御史就开始集体上书,弹劾当朝宰相林若甫,非法夺取他人家产,谋害无辜百姓。因为这位山东刺史,正是林若甫的门生。
宰相毕竟是百官之首,无论怎样处理都会引发轩然大波。更何况,这件案子也并不复杂,当初,林若甫的二儿子林珙在谋士吴伯安的怂恿下处心积虑对付范闲,并直接策划了牛栏街刺杀事件。两个阴谋家还在把酒言话之时,就被大宗师五竹找上,杀了个干干净净。
吴伯安事后被朝廷定性为北齐奸细,说他串通北齐杀害了林珙。宰相为儿子报仇其实也还说的过去。而且这件案子的第一责任人是山东路刺史,怎么连累不到宰相的头上。更何况,靖王爷听说此事之后痛骂儿子一顿,然后立刻进宫与皇兄庆帝一夜长谈。庆帝也没有追究此事的意思,宰相林若甫居然在第二天立刻就写了辞职报告。这又是什么神仙操作呢?
二、来自方方面面的报复林相事后跟谋士袁宏道交谈时说的很清楚,如果他想整吴家,绝对不会弄的如此明目张胆,也不会搞的路人皆知,更不会留下任何把柄。林相经营官场多年,他敏锐地察觉到,那个热心的举人虽然是个小人物,其背景绝不单纯。
经过勘察,这名热情过头的举人就是跟范闲有过节的贺宗纬。贺宗纬的背后又有都察院撑腰,都察院是长公主的势力范围。吴伯安其实也是长公主的人,他挑动林珙这个不安分的家伙其实也有借刀杀人的意思。而长公主的翻脸无情,其实就是在报复林相的负心,报复林相与范家联姻,报复他曾经做的一切。
在林相看来,更多的问题来自其实出在女婿范闲身上。之前范闲借醉酒吟诗表现的光彩夺目,范闲又揭开了春闱案的黑幕,加上接踵而至的江南盐务贪污案、紧接着就是范闲大闹刑部公堂。刑部尚书因为贪赃枉法被革职查办,涉案的十七位官员统统都被处以极刑,礼部尚书郭攸之也被判处斩刑,一时间朝野轰动。
报复与反报复,控制与反控制,一直都是庆国官场几十年来的主题。而这一切其实都来自于庆帝的想法,长公主、太子、二皇子、林相、范建各成一股势力。之前是长公主加林相的势力太大了,需要削一削。林相与范建这对老冤家联姻之后,范闲的势力又大了,还得再削一削。于是,林相主动请辞,就是为了给范闲腾出空间,让他这个圣眷正隆的当红炸子鸡大展拳脚。
不得不说,林相这个做法非常高明。做为官场老狐狸,他通过这件小事就嗅到了潜在的政治风险,立马退得干干净净,彻彻底底,铺盖一卷就回老家梧州养老。对外宣称是看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对宦海风云产生了疲惫。
因为只要林相还在朝廷中担任百官之首,哪怕是自己不出面,他的朋友、亲属、门生,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一定会再次被卷入新的政治旋涡。更何况,他惊讶的发现身边竟然也安插着长公主的间谍。更麻烦的是,长公主反目之后,庆帝的心思也不放在他的身上了。
三、皇权与相权之争其实,庆帝的谋划要更加长远,甚至超过了林若甫的想象。庆帝北伐在即,他瞄准的其实是林若甫的宰相位置。在林相退休之后,接替他的是胡大学士。这位胡大学生终生也没有当上宰相,因为朝廷从此再没有新的宰相出现在这个位置了。林相麻烦缠身的背后,其实还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博弈。皇帝虽然有绝对的权利,却并不具备处理所有事物的超能力,需要借助宰相和六部九卿等官僚组织来实现统治。皇帝是元首,宰相是肱股,宰相既是皇帝与百官之间的桥梁,其实也在利用传统和制度在对皇权进行约束。
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如果皇帝政治能力强,就可以实现独裁。朱元璋当年除掉胡惟庸,直接统管六部,是为了加强统治让皇权进一步延伸。为了监视百官,才设置了“锦衣卫”代天巡狩。而在庆国宇宙中,监察院这个庞大的机构已经存在多年,拿掉林若甫只是时间问题。
有意思的是,在《庆余年》的世界中庆帝是大宗师,是体力和精力远超凡人的超人,处理政务也是一把好手。他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地虚弱和分割相权,并层层分解把这些权利分散到范建、舒芜,范闲、言冰云、贺宗伟、这些新生代官员手中,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权利架构。除此之外庆帝还培养了护卫和内廷两个独立的部门。取代林若甫宰相位置,已经是蓄谋已久的想法了。
白羽点评:林若甫隐退的背后,看似波澜不惊,其实还是领导班子明争暗斗、争权夺利的老问题。皇帝避开宰相,看似减少了行政层级,实则侵蚀了统治法理。因为相权的根本,体现的还是程序正义,对皇帝这种天生独裁的生物而言,起到的是尊重行政规则,遵守行政规律,释放的是道统的善意。而庆帝在搬走了林若甫这个奸相之后,达到了“乾纲独断”的目的,在独夫民贼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被称为奸相的林若甫为什么能在政坛屹立多年?居然让女婿讨小老婆
宁才人爱的人究竟是庆帝还是陈萍萍?一场关于叶轻眉的阴谋
小说《庆余年》中,如日中天的宰相林若甫为什么突然提出告老还乡?
我是@剪剧为乐的萧千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林若甫,南庆第一权臣,统领六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立于朝堂文官队列之首,稳坐当朝宰辅之位十数载。可是权势如日中天的他突然告老还乡,其中原因有三:
表面原因——被都察院弹劾范闲在牛栏街遇刺后不久,策划这场刺杀的林珙和吴伯安就死在了葡萄架下。之后吴伯安被鉴察院认定为北齐的奸细,而身为林若甫次子的林珙则被认为是受了吴伯安的蛊惑,但是老来丧子一度让林若甫悲痛欲绝。
后来吴伯安在山东老家的儿子被任山东刺史的林若甫门生设计下狱,在牢狱中酷刑折磨致死,吴家的家产也都被官府巧取豪夺、罚没侵占。于是家破人亡的吴夫人到京城告御状,却遭遇慑于林若甫权势的各级衙门诸般推诿。
就在吴夫人走投无路时,得到了已在京城略有才名的士子贺宗纬的帮助,为其告御状奔走呼号。之后贺宗纬更是亲自陪同吴夫人去大理寺鸣冤,但在途中却碰到自称林府护卫的刺杀,恰好被结伴出行的二皇子与靖王世子救下。
有了二皇子和靖王世子作为人证,山东刺史以及作为其座师的林若甫便遭到整个都察院的联名弹劾。虽然庆帝没有追究其责任的意思,但身为当朝宰辅的林若甫却主动上书要求告老还乡。
深层原因——失去庆帝支持林若甫深得庆帝的信任,位居南庆朝堂百官之首十数载,门生故旧遍及天下。但是范林两家联姻之后,范闲成为林若甫的女婿。可是,此时的范闲娶了林婉儿,便是掌握了皇室内库财权,又得陈萍萍看重执掌鉴察院提司腰牌,能够动用鉴察院的力量。
而且其父范建身为户部侍郎,又暗中掌握皇室虎卫。如果再加上一个位居百官之首的宰相岳父为其在朝堂为其保驾护航,那么范闲所掌握的力量便会过于强大。可是庆帝有意扶持范闲成为一代权臣,因此屹立南庆朝堂十余载的林若甫便失去了庆帝的支持。
所以,洞悉庆帝心思的林若甫便借着被都察院弹劾的机会,主动要求告老还乡为范闲腾出位置。否则如果林若甫继续恋栈权位的话,很可能便会被庆帝借机除去。与其被动削官,还不如自己主动归老,这样还能够保存一定的实力以及与庆帝之间的几分君臣情分。
根本原因——范闲成为林家唯一的依靠牛栏街刺杀事件之后,林若甫次子林珙死于非命,而长子林大宝又自小心智不全。唯一的女儿林婉儿又因为长公主李云睿的缘故不能够明里相认。于是在林若甫失势或者年老后,林家便没有了能够依靠的对象。
可是范闲娶了林婉儿,而且他对林婉儿也确实是一片真心,所以成为了林家女婿的范闲便成为了林家在林若甫之后最大的靠山。因此在得到林若甫的认可之后,范闲便得到了林家的全力支持。故而林若甫在洞悉庆帝有意扶持范闲的心意之后,便主动要求告老还乡。
所以尽管整个都察院都弹劾林若甫欺压百姓,可是在庆帝没有丝毫追究意思的前提下,他依然坚持告老还乡不仅是为了范闲这个女婿铺路,更是为了在自己百年后让林家依然有坚实的靠山能够依靠做出最大的努力。一方面稳固范闲在庆帝心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更是保存自己最后的一点实力,以备不时之需。
以上是千户君的个人观点,如有补充建议的朋友,可以@剪剧为乐的萧千户留言讨论;也希望认可千户的朋友能够点赞关注评论转发,谢谢!(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小说《庆余年》中,如日中天的宰相林若甫为什么突然提出告老还乡?
林若甫的告老还乡,是庆国朝堂进入范闲时期的标志。
随着林若甫退出庆国朝堂的,还有礼部尚书郭攸之因为春闱舞弊被执行绞刑,以及刑部尚书韩志维被鉴察院查出贪赃枉法被从一品降到七品,到夷州到州判,不出意外也会死在那里。
这一系列的动作表面的原因,是范闲要上位。
核心的原因,是庆帝在剪除长公主和范闲在朝堂中的势力。
庆帝这样做的原因,跟陈萍萍的推波助澜也肯定脱不了关系。
陈萍萍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推动范闲上位,挡在范闲前面的石头,必须全部搬开,包括林若甫也要走。
而长公主虽然远在信阳,但是长公主依然也在通过二皇子,在京都之中打击范闲系的势力。
林若甫全面倒向林婉儿和范闲之后,长公主知道跟林若甫的政治合作已经走到了尽头,林若甫未来所有的宝都已经压在了范闲的身上,那么长公主已经不能从林若甫身上榨取到任何利益了,所以长公主也要林若甫付出代价。
可见庆国最有势力的三方力量,都要林若甫退出朝堂。
庆帝要去掉范闲在朝堂的帮手,陈萍萍也知道范闲要上位林若甫必须离开,长公主则要报仇,大势如此,林若甫也看得很清楚。
至于,那些执行的细节,则是各方势力的一次洗牌和露头。
庆帝也通过这件事情,进一步看清了庆国朝堂的派系,比如二皇子跟李弘成、靖王,甚至跟长公主。
庆帝是布局、诱杀的高手。
他要扶植范闲,自然也不能让范闲一人独大,所以必须得给范闲找一个对手。
贺宗纬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中,进入了庆帝的视线,作为年轻一代里很知名的才子,被庆帝选来放到朝堂里,做范闲的对手。
整件事情里面,获利最大的一方是陈萍萍。
庆帝在表面上是胜券在握,但是范闲毕竟不跟庆帝一条心,而是跟陈萍萍一条心。
所有的为范闲清理对手的举动,只会让范闲越来越强,而且庆帝给范闲找的对手只能是文官,太弱了,对于范闲本身的核心势力并没有什么打击,这也说明庆帝并没有什么能力把手伸进陈萍萍管理的鉴察院里面去。
林若甫的离开,是范闲上位的必然结果,而且林若甫的离开,也并不是所有的林系势力的消亡,而是蜇伏待机。
庆帝深知林若甫在庆国朝堂经营了20余年,树大根深,有太多多太官员依附在这个体系里面,甚至有很多人都是看不到、看不清的。
林若甫的离开只是打击林系势力的第一步,甚至是最无关紧要的一步,庆帝后面又再次布局,再真的伤到了林若甫。
庆帝所做的这一切是为了集权,进一步集权。
把长公主手里的内库收回交给范闲,甚至把陈萍萍鉴察院也收回交给范闲,把朝堂上林若甫的文官系统也收回,不设宰相。
庆帝借范闲的手对付长公主、陈萍萍、林若甫,过后这些老狐狸全部消亡的时候,庆帝再把范闲打落尘埃,这样庆国所有的权力将集中到庆帝一人手中。
这才是庆帝所盘算和筹划的。
只是庆帝没有预料到的是范闲的成长速度超过了他的预期,陈萍萍手中的牌大得逆了天,北齐小皇帝是范闲的情人,这一切让原本天衣无缝的安排,全成了给范闲做嫁衣。
小说《庆余年》中,如日中天的宰相林若甫为什么突然提出告老还乡?
审时度势,识时务,林若莆做到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小说《庆余年》中,如日中天的宰相林若甫为什么突然提出告老还乡?
宰相林若甫突然提出告老还乡,明面上是庆帝与朝野相逼,实际上老谋深算的林若甫有五大方面的原因。
林若甫出身贫寒,并非高门大族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从苏州评事做起,旋即调入京中任詹事府主簿,又调至南衙十二卫司阶,再入老都察院任掌印给事中,又入翰林院学士。在庆帝新政年,调入六部负责具体事务,为吏部侍郎、尚书,一直升到文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大人。
在整个庆国,除了皇帝陛下可以要宰相的性命与权位,别的人都不行,这是所有官员的共识。在整个庆国,除了监察院那位院长大人可以当面唾宰相一脸口水,别人都没那么大的胆子,这是所有权贵的一致看法。
范闲的老婆林婉儿,是宰相林若甫与长公主李云睿的私生女。南庆有规定驸马不能入朝为官,只能空有爵位。由于李云睿对权利的追求,不甘心嫁给一个永世不能出头的驸马,造成林婉儿成了私生女,真可谓是一见公主误终生。
真正让林若甫下定决心归隐的,还是来源于大儿子林珙的死。林若甫有个谋士叫吴伯安,是长公主李云睿安插在林若甫身边的人。吴伯安在李云睿的安排下,怂恿林珙和北齐在牛栏街刺杀范闲,林珙、吴伯安死于范闲之手。吴伯安的儿子在山东被林若甫的门人彭亭生授意折磨致死。
吴伯安的妻子在长公主李云睿的安排下进京,经贺宗纬之手,住进了一位都察院老御史的旧宅,开始告御状。长公主李云睿、二皇子等人安排杀手在京都的大街上,意图刺杀吴伯安的妻子,但却异常不巧地被二皇子与靖王世子联手救了下来,造成似乎是相爷的手下想要杀人灭口的假象。此事被捅到了宫中,朝野相逼,宰相林若甫由此提出告老还乡,黯然归隐。贺宗纬因为扳倒林若甫,由此开始发迹。
实际上,林若甫提出告老还乡,一是大儿子林珙死后,有点心灰意冷,为智障儿子大宝和林婉儿安排出路。二是为满府子侄,还有林氏族人,谋划后路。三是庆帝想让林若甫让出位置,李云睿想让他归老。四是给范闲留存文官势力,一旦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启用。五是无巧不巧的京都刺杀吴伯安妻子之事。
在京都叛乱中,林若甫以为机会来了,将手上的文官力量释放出来,给予范闲支持帮助,以为可以东山再起。没想到,庆帝安然归来,两年时间将林若甫的门人整治得凄惨不堪,将林若甫留在京都最后的实力都拔得干干净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