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雍亲王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雍正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的桥段,属于是邬思道导演的,夺嫡系列剧中的一集。中心思想是进一步树立,雍正一心为天下,而不是狭隘的谋私。

太子二度被废

康熙将对爱妻的爱,全给了太子胤礽,将其接照接班人来培养,有些放纵,以致于任意妄为。哪怕是“张五哥顶包”一案,引发了大清建国以来最大的司法腐败,康熙借张廷玉儿子生病,说了一句:朕儿子的病,怕也是好不了。一个“怕”字说明了还对太子寄予希望,望其回头是岸;其次心情极其复杂,要开始考虑太子新人选。

太子呢,尝到权力的甜头,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发而不可收拾。始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法跨越君臣的界限。复立后的太子,更深感权威受到挑战。于是,写信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以此要挟百官。东窗事发,在部下的怂恿下,殊死一搏,发动政变。事败,二度被废。

争夺大将军王

如此,太子之位虚悬,胤禩与雍正两个阵营跃跃欲试。是时傅尔丹兵败西北,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康熙急需一名大将,领兵西北,挽回颓势。更长远的考虑,康熙日渐年老,继承人也提上日程。胤禩与雍正再清楚不过,此次领兵西北便是当选太子的重要砝码,双方势在必得。

八阿哥阵营:胤禩在太子首度被废之时,与佟国维密谋太子之位,遭到康熙斥责,地位一落千丈。其次胤禩本人也无统兵之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违心地,在八阿哥阵营内部推荐出老十四。

雍正阵营:胤祥因帮太子谋杀郑春华,以及派兵剿灭江厦镇两事的过失,遭到康熙圈禁。雍正痛失帮手,但也不能干着急,并无统兵之才的他,临阵磨枪,练起了弓马功夫。只不过效果不尽人意,打那指那。

邬导演分析剧情

无奈之下,雍正以全家身家性命为赌注,上书保荐胤祥担任大将军王。旁观的邬思道,早在八阿哥阵营导演的“张德明相面”闹剧中,洞悉其心,判断出康熙的真实意图,提出雍正推荐胤祥不当的四条理由:

胤祥外公为蒙古喀尔喀大汗,出任大将军王,统兵西北,恐有不当之处;

傅尔丹真实兵败原因,是胤禩阵营背后搞的鬼。一旦傅尔丹兵败,胤禩他们便有机会上位,建功立业,从而在继位上取得领先;

即使胤祥出任,也会受得胤禩主导的户部,老十四主部的兵部的钳制,功败垂成,进而累及雍正;

更重要的是,康熙此举意在考察皇子。雍正若争得大将王,反而影响此前树立的一心为天下的形象。

邬导演指点迷津

为此,邬思道分两步棋走:

让雍正主动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进一步赢得康熙的“印象分”;

力保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目的在于制约老十四在西北粮饷,以免尾大不掉,威胁日后的夺嫡。胤禩阵营得了便宜,也不好意思再争陕甘总督。

后记

前腿雍正还在斥责年羹尧送的寿礼,后腿便换了一幅面孔,当着老十四的面说预备好的寿礼,也算了老十四的一份。弄得来之前,还在为寿礼发愁的老十四,犯嘀咕:老四什么时候变“暖男”了。要不说好皇帝先得是好演员,状况百出下,也能随机应变。于是,两兄弟拿着寿礼,在母亲面前“和谐”了一阵子,之后实现了既定目标,皆大欢喜。

雍正王朝中:雍亲王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雍正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的桥段,属于是邬思道导演的,夺嫡系列剧中的一集。中心思想是进一步树立,雍正一心为天下,而不是狭隘的谋私。

太子二度被废

康熙将对爱妻的爱,全给了太子胤礽,将其接照接班人来培养,有些放纵,以致于任意妄为。哪怕是“张五哥顶包”一案,引发了大清建国以来最大的司法腐败,康熙借张廷玉儿子生病,说了一句:朕儿子的病,怕也是好不了。一个“怕”字说明了还对太子寄予希望,望其回头是岸;其次心情极其复杂,要开始考虑太子新人选。太子呢,尝到权力的甜头,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发而不可收拾。始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法跨越君臣的界限。复立后的太子,更深感权威受到挑战。于是,写信任伯安,索要《百官行述》,以此要挟百官。东窗事发,在部下的怂恿下,殊死一搏,发动政变。事败,二度被废。

争夺大将军王

如此,太子之位虚悬,胤禩与雍正两个阵营跃跃欲试。是时傅尔丹兵败西北,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康熙急需一名大将,领兵西北,挽回颓势。更长远的考虑,康熙日渐年老,继承人也提上日程。胤禩与雍正再清楚不过,此次领兵西北便是当选太子的重要砝码,双方势在必得。

  • 八阿哥阵营:胤禩在太子首度被废之时,与佟国维密谋太子之位,遭到康熙斥责,地位一落千丈。其次胤禩本人也无统兵之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违心地,在八阿哥阵营内部推荐出老十四。
  • 雍正阵营:胤祥因帮太子谋杀郑春华,以及派兵剿灭江厦镇两事的过失,遭到康熙圈禁。雍正痛失帮手,但也不能干着急,并无统兵之才的他,临阵磨枪,练起了弓马功夫。只不过效果不尽人意,打那指那。
邬导演分析剧情无奈之下,雍正以全家身家性命为赌注,上书保荐胤祥担任大将军王。旁观的邬思道,早在八阿哥阵营导演的“张德明相面”闹剧中,洞悉其心,判断出康熙的真实意图,提出雍正推荐胤祥不当的四条理由:
  1. 胤祥外公为蒙古喀尔喀大汗,出任大将军王,统兵西北,恐有不当之处;
  2. 傅尔丹真实兵败原因,是胤禩阵营背后搞的鬼。一旦傅尔丹兵败,胤禩他们便有机会上位,建功立业,从而在继位上取得领先;
  3. 即使胤祥出任,也会受得胤禩主导的户部,老十四主部的兵部的钳制,功败垂成,进而累及雍正;
  4. 更重要的是,康熙此举意在考察皇子。雍正若争得大将王,反而影响此前树立的一心为天下的形象。
邬导演指点迷津

为此,邬思道分两步棋走:

  1. 让雍正主动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进一步赢得康熙的“印象分”;
  2. 力保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目的在于制约老十四在西北粮饷,以免尾大不掉,威胁日后的夺嫡。胤禩阵营得了便宜,也不好意思再争陕甘总督。
后记

前腿雍正还在斥责年羹尧送的寿礼,后腿便换了一幅面孔,当着老十四的面说预备好的寿礼,也算了老十四的一份。弄得来之前,还在为寿礼发愁的老十四,犯嘀咕:老四什么时候变“暖男”了。要不说好皇帝先得是好演员,状况百出下,也能随机应变。于是,两兄弟拿着寿礼,在母亲面前“和谐”了一阵子,之后实现了既定目标,皆大欢喜。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雍正王朝中:雍亲王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西北准噶尔部是清朝前期的强大对手,从康熙皇帝在位的中期开始,准噶尔部屡屡进攻清朝的西北地区。清朝虽然也曾经击退了准噶尔部的进攻,但是由于国力有限,清朝无力彻底消灭准噶尔部。康熙57年,清朝西北地区的6万多军队全军覆没,准噶尔部磨刀霍霍,准备进攻清朝的甘肃和青海等地。为了围堵准噶尔部,清朝方面需要派遣大将前往西北地区,康熙皇帝准备在皇子中挑选一位出任大将军王。此时的康熙皇帝已经垂垂老矣,而且病入膏肓,谁掌握了军权,就等于能够在皇位的争夺中占据优势。由于西北的战事越来越大,清朝在西北地区聚集了20多万军队,这相当于清朝一半的家底。

对于雍亲王胤禛来说,自己的助手老十三胤祥仍被囚禁在宗人府,根本不可能被释放。雍亲王本人并不擅长军事,因此,雍亲王非常发愁,因为这等于把军权拱手让人。此时,雍亲王的首席谋士邬思道分析了当前的局势,老十三胤祥能够率兵出征是最好的结果,但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既然不能,那就退而求其次,推荐老十四胤禵为大将军王。虽然老十四胤禵是老八集团的成员,但是并不是核心成员,老八对老十四很不信任。老八的计划是自己出任大将军往,并不愿意让给老十四。老十四和老八貌合神离,对于这一点,邬思道看的非常透彻。对于雍亲王来说,绝不能让老八掌握军权,这是底线。

在这样的情况下,让老十四胤禵掌握军权未尝不是一个办法。老十四胤禵也很静明,自己对皇位有野心,但自己没有机会,只能在老八集团暗中蛰伏。现在西北发生了战争,正是自己出手的机会。其实,老十四对老八也很警惕。自己在西北作战,如果后方军需供应无法保障,那前线的大军就会不战自乱。为了防止老八集团暗中捣乱,老十四胤禵举荐了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从这一点来说,老十四胤禵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是老十四最好的选择,因为年羹尧是四哥的人,四哥最少不会坑自己。

紧接着,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前往西北前线作战。老八集团自然要暗中牵制老十四的军事行动,老十四身边的几个主要将领都是老八的人。但老十四的手段很高明,老十四利用一封假信件成功的策反了心腹大将鄂伦岱。结果,鄂伦岱投靠了老十四,老十四成功摆脱了老八集团的控制。在康熙皇帝生日之前,老十四完成了一次大捷,为康熙皇帝的生日献礼。老十四进献的生日礼物是天上的一枚陨石,等鄂伦岱送到京城以后,老八集团悄悄换成了一只死鹰。对于老八集团的小动作,康熙皇帝心知肚明,但此时的康熙皇帝已经无力理会这些事情了。

随后,康熙皇帝去世。雍亲王胤禛利用康熙皇帝的金牌令箭放出了老十三胤祥,而老十三胤祥则利用自己在军队中的影响力,控制了城外的丰台大营,掌握了京城附近的武装力量。事已至此,老八集团已经无法形成什么太大的威胁。至于远在西北的老十四,虽然拥有20多万大军。但陕甘总督年羹尧负责西北大军的军需供应,接到雍亲王的命令以后,年羹尧立刻切断了大军的后勤补给线,同时命令甘肃和陕西进入戒严状态。老十四原本拥有一把好牌,却由于用人不当,最后满盘皆输。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雍正王朝中:雍亲王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雍正王朝》中,四爷与胤禵虽是同父同母,但两人都对皇位情有独钟,所以竞争激烈,一直都是对头。胤禛是权谋手腕高超的的“演员”,做任何事都会通盘考虑,长远打算;胤禵军事才能突出,但政治上比较幼稚。这对兄弟,明面上关系最好的一次,就是胤禛举荐胤禵为大将军王。既然两人暗地里较劲,胤禛为何还要举荐胤禵呢?

当时,传尔丹折戟沉沙,并非自己不能打,而是受制于后援补给。八爷党为了争取兵权,处处刁难。败报传回,康熙准备在皇子中选一个大将军王,代皇帝出征,但老爷子也放出风,谁能成为大将军王,谁就是下一个帝王。八爷党因此而出现误判,老八和老四都想要,以至于留下裂痕。

四爷差点也上了康熙的“当”,先是自己练箭,接着又想保举老十三,但经邬思道一番指点,顿时豁然开朗。

打上为国举贤的标签,赢得康熙赏识

康熙派谁为大将军王,心里早就有了主意,之所以没有透露,就是想考验几位皇子,看谁更有肚量。凡是争得死去活来的人,那就说明心胸不够宽广,很可能被排除在候选人员之外。

胤禵是军事科班出生,又管理多年兵部,擅长行军布阵,出任大将军王可谓专业对口。关键是派他去西北,后援不至于受制于人。他想去,可又不能毛遂自荐,这是朝堂忌讳,只能寄希望于别人举荐。

举朝上下都知道,胤禵是八爷党的人,胤禛自成体系,两人水火难容。胤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举荐了胤禵,这会让满朝文武都觉得,四爷不仅仅是“孤臣”,也很有胸怀,能够以大局为重。康熙也会认为,胤禛为国举贤,有仁君的格局,印象分也会增加不少,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四爷夺嫡成功的概率。

如果举荐胤祥,即便成功了,也会是一个大麻烦,人家会说你胤禛搞“小团伙”,何况后续还有很多问题;失败了,那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二选一,举荐老十四更加划算,为自己脸上添金。

进一步分化八爷党,减少竞争压力

这个大将军王的头衔,给人的感觉就是谁拿到了,谁就是储君。老八对皇位孜孜以求,肯定会争取大将军王,那就会与胤禵形成直接竞争关系。

八爷党本就树大根深,如果内部团结,一致对外,其他人根本不是对手;如果内部出现裂痕,对手才有机可乘。胤禛在这种时候举荐胤禵,胤禵的心态明显就会出现变化,我帮你胤禩干坏事、背黑锅,你居然连个大将军王都舍不得,看来还是自己的亲兄弟靠谱。

胤禵做了大将军王,胤禩心里必然不高兴,肯定也会对他有看法。此外,胤禵是带着兵,去西北打仗,京城的对手就少了一个;胤禩没有胤禵,军事影响力也受到削弱。只要两虎相争,胤禛就能鹬蚌得利。

与胤禵私相授受

胤禵当上大将军王,就会掌控十万大军,这让胤禛也有几分压力。但邬思道的分析是,西北用兵,看似两军对垒,其实打的是钱粮和后勤补给。控制后勤,就能制约前线。陕甘总督负责粮草接济,只要控制了陕甘就能制衡西北的大军。

因此,胤禛做了一个局,小两口夫唱妇随,引导胤禵上钩,接着以保举胤禵为大将军王为条件,换取胤禵保举年羹尧为陕甘总督。胤禵也知道陕甘总督意味着什么,但为了大将军王,也只好接手条件。可以说,胤禛这招,完全是无中生有。

此外,当时正好是德妃过生日,胤禛当着母亲的面说出保举之事,既能表现出兄弟和睦,也显示了自己的孝心。

秋媚说:胤禛把一张牌的威力,发挥到极致,让父母兄弟满意的同时,还达成自己的目的。尤其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举荐,既能让八爷党内部相互猜忌,还能赢得大家敬佩。

雍正王朝中:雍亲王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在《雍正王朝》中,雍正听取了谋士邬思道的建议,保举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而这一举动可以说是为雍正最终能够成为“九子夺嫡”的胜利者,进而在康熙去世后成功继承皇位,奠定了非常的坚实的基础。

那么,雍正为什么要举荐身为“八爷党”重要成员的十四阿哥胤禵担任“大将军王”,他又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利益”,在这里我就来为大家细细道来。

起初雍正想要保举胤祥出任“大将军王”,而这更多的还是一种私心。

盘踞在西北的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发动叛乱,传尔丹率领的六万军队全军覆没,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决定从自己的皇子中选择一位封为“大将军王”,并让其统领西北大军前往平叛。

这时的雍正瞬间想到了与他关系密切的十三阿哥胤祥,毕竟他的弓马技艺远逊于胤祥,再加上胤祥曾有过统兵作战的经验,所以雍正保举胤祥出任“大将军王”确实是属于“举贤不避亲”,因为胤祥确实有这个能力去率兵平定叛乱。

然而,雍正这样的打算虽然有着一定的“于公”成分,但是这其中更多的还是出于他的私心。

一来,此时的胤祥仍然被康熙圈禁在宗人府之中,雍正在看到胤祥的凄凉处境时,心中也是极度的伤感与同情,他不希望自己的这位弟弟再在宗人府之中徒耗青春,他想看到的是胤祥能够重获自由,并且继续为康熙所重用。

二来,胤祥遭到康熙的圈禁,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帮助雍正,所以雍正觉得他是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胤祥这位他最为亲密的战友和兄弟“解救”出来的。

三来,就是雍正也确实意识到了这个“大将军王”的重要性,毕竟这是要统领当时全国数量最大、战力最强的一支军队,谁拿下了“大将军王”,无疑将坐拥非常强大的支持力量,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威慑力,同时也会在“九子夺嫡”中占据非常有利的主动位置。况且,此时的八阿哥胤禩等人也在积极谋划,妄图夺下这个“大将军王”,雍正自然不会将这个重要的战略“筹码”轻易放弃,他也要放手一搏。

只不过,雍正想要保举胤祥出任“大将军王”的举动却遭到了邬思道的强烈反对。

在邬思道看来,西北战场的惨败,并不全是传尔丹的责任,如果没有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等人的牵制与掣肘,传尔丹必然不至于落得一个全军覆没的结局。所以,如果是十三阿哥胤祥出任“大将军王”,结局也必然是一样的。况且胤祥的喀尔喀蒙古大汗外孙的出身使其在竞争“大将军王”的过程中遭遇诸多的阻碍与反对,甚至可以说是毫无胜算的,“大将军王”的人选只会出自“八爷党”。

而更为重要的是,在“大将军王”的“谜底”已然确定的情况下,康熙还要让众位皇子和朝臣进行举荐,这其中也是有着他更为深层次的目的所在,这才是邬思道真正的关注点所在。

举荐“大将军王”,无疑是康熙对于雍正的又一次考验。

这个时候的康熙皇帝已经是对局势洞若观火,他非常清楚,十四阿哥胤禵几乎就是“大将军王”的唯一人选。当然,胤禵本身就与十三阿哥胤祥一样文武双全,并且常年掌管兵部,由他出任“大将军王”,率领大军前往平叛本就无可厚非。

但在康熙看来,让册封胤禵为“大将军王”的过程,可以让其实现“一石三鸟”的目的。

首先,就是保证平叛的成功。

前文中也提到了,传尔丹的全军覆没,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在于这些“八爷党”皇子们的掣肘,目的就是要抢夺西北大军的掌控权。所以,当胤禵出任“大将军王”,真正统领西北大军的时候,不仅仅是胤禵将会全力以赴,认真平定叛乱,同时,包括八阿哥胤禩在内的所有“八爷党”成员,也将采取同对待传尔丹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方式来对待胤禵。

这样一来无疑就增加了朝廷胜利平叛的砝码,对于康熙来说,他的目的也能顺利达成。

其次,康熙也想借此机会来挑拨“八爷党”内部的关系。

此时的朝堂上“八爷党”几乎是处于“一家独大”的局面,虽然在“百官举荐新太子”的过程中,“八爷党”遭受到了重大打击,但实力依然不容小觑,而这不仅对康熙皇权威严的一种威胁,同时也将对未来皇位继承的走向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康熙并不想让这些“八爷党”皇子中的任何一位来做自己的接班人,所以他能够做的,就是从内部分化、瓦解“八爷党”中众位皇子之间的关系,而十四阿哥胤禵便是最佳的人选。一方面,胤禵有着自己的野心,并不甘于长时间的“寄人篱下”;而另一方面,相较于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䄉,他与八阿哥胤禩的关系相对较为疏远,并不是绝对的铁板一块。这些都为康熙从胤禵身上寻找突破口创造了条件。

果然,在胤褆当上“大将军王”后,胤禩等人就对胤禵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而这也直接导致了“八爷党”的内讧,进而给雍正的顺利登基创造了非常好的机会。

再次,保举“大将军王”,实际上也是康熙对于雍正的一次考验。

在此之前,康熙一直要求雍正做“孤臣”,目的就是要雍正将整个国家、整个大清王朝放在心中,而不是一味的计较个人的处境与得失,更加不能够将个人的厌恶与情谊放在朝廷之前。从这个角度来看,康熙是非常不希望雍正只是从自己角度出发,保举十三阿哥胤祥出任“大将军王”的,因为于公于私,十四阿哥胤禵来做这个“大将军王”,才是最佳的选择。

与此同时,按照邬思道的说法,这个时候的康熙还在观察雍正是否有着“人君”的气度。

十四阿哥胤禵隶属于“八爷党”,尽管他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但终归是政敌,在皇位继承上,双方是竞争关系,并且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正是因为如此,康熙对于自己离世后,自己的这些皇子们的处境感到了一丝担忧,他希望看到的是不管谁来继承皇位都能本着这份兄弟情谊,依旧善待乃至重用对方。相比于八阿哥胤禩等人,他更相信雍正能做到这一点。

而他等待着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无疑就是本着这样想法。一方面,他希望雍正能够展示出他的度量与胸怀,对胤禵予以认可与包容;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雍正和胤禵这对亲兄弟能够借此拉近关系,从而搅乱当前的“夺嫡”局势。

最终,康熙看到了他想要看到的结果,而雍正也从保举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的过程中,收获极为丰富。

雍正保举胤禵出任“大将军王”,为其顺利继承皇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在此之前,康熙仅仅是将雍正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的话,那么雍正保举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这一刻起,康熙已然决定将皇位传给雍正。

毕竟,雍正在这个时候所展示出来的“人君”气度也就此得到了康熙的认可,而这也正是康熙所希望看到的,雍正的表现可谓是让康熙对其加分不少。

当然,雍正的这一举动也成功的“蒙蔽”了十四阿哥胤禵,进而产生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结果。

其一,“八爷党”内部的裂痕出现了。

对于胤禵来说,他也是有着自己的野心和考量的。在此之前,他曾在康熙面前与十三阿哥胤祥大打出手,看似是在为八阿哥胤禩出头,实则是将所有矛盾的焦点汇集在胤禩身上,同时也用“苦肉计”博取胤禩的感动,从而掩盖自己伪造太子手谕这件事情,可谓是用心良苦。

而如今,雍正主动表示愿意扶保胤禵出任“大将军王”,并且在二人生母德妃乌雅氏面前说明此事,以展示自己的帮助弟弟的决心,让胤禵产生了“错觉”,以为自己可以得到雍正的支持,进一步明确了脱离“八爷党”以谋求自立夺位的决心。

果然,从这个时候开始,“八爷党”的内讧出现了,先是八阿哥胤禩安插鄂伦岱在胤禵身边做了卧底,紧接着胤禵又不管不顾胤禩等人的劝阻,执意取得平叛胜利,最终导致了“毙鹰事件”的发生,结果是胤禵和胤禩闹了个两败俱伤,雍正则是坐收了渔翁之利。

其二,雍正拿下了陕甘总督这一重要职位。

雍正听从了邬思道的建议,保举胤禵出任“大将军王”,并且极力举荐年羹尧来做这个陕甘总督,实际上这就是与胤禵的一场政治交易。当然,此时的胤禵对于雍正也是有着感激之情,不管是出于信任,还是出于满足雍正需求的角度来说,他也同意了雍正的安排。而年羹尧也在胤禵平叛的过程中,也给予了其极为重要的支持与帮助,只不过年羹尧的一切行动都是在雍正的部署下完成的。

可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的真正目的,是要从粮饷、军需上对十四阿哥胤禵进行牵制,并且利用自己的职权形成对于胤禵及其统领的西北大军的第一道防线。于是,在康熙去世、雍正登上皇位后,马上安排年羹尧在西北实施戒严,并就此掐住了胤禵大军的粮草补给咽喉,使得胤褆全然没有了起兵造反的可能。

而这个时候的胤禵才明白,雍正让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这步棋的阴险之处,可当他幡然悔悟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综上所述,雍正听从邬思道的建议,保举十四阿胤禵出任“大将军王”,看似是失去了让十三阿哥胤祥离开宗人府,重新获得自由的好机会,同时也将十数万大军的统领权拱手相让,然而,雍正却是从其中受益良多。

首先,他展现出来的“人君”气度,进一步赢得了康熙的好感与信任,这也最终使得康熙下定决心,准备将皇位传给雍正;其次,雍正成功激发了十四阿哥胤禵的夺嫡野心,而“八爷党”的内讧也就此产生,雍正可谓是坐收渔利;其三,雍正的亲信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实现了对胤禵的牵制与掣肘,最终确保了雍正的皇位稳固。

由此可见,保举胤禵出任“大将军王”,的确是为雍正日后的成功登基奠定了极为坚实基础,并且绝对是雍正能够在“九子夺嫡”的进程中最终胜出的关键一环。这里不得不佩服邬思道的高瞻远瞩与深谋远虑呀。

雍正王朝中:雍亲王推荐老十四,担任大将军王,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雍正王朝》中,在夺嫡晚期,胤禛和胤禩为了争夺大将军王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因为按照朝廷的舆论来看,大将军王的人选,必然将会是未来储君的人选,所以即便是胤禛这种韬光养晦的人,也不得不争一争了。

不过胤禛身后有个邬思道,他及时的给胤禛点明了争夺大将军王背后,康熙皇帝的考验,分析了当大将军王需要具备的条件后,胤禛立刻抽身,停止了和胤禩的斗争。

邬思道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就已经给胤禛说明白了,朝政中一切重要的决策,只有康熙皇帝一个人能决定,只有康熙皇帝做出的决定才是唯一正确的决定,所以在选择太子人选时,胤禛再次推荐废太子胤礽,在康熙皇帝面前加分不少。

他开始隐忍,不向胤禩那样树大招风,做出了一心为民的姿态,康熙皇帝也非常信任他,反而是胤禩党羽众多,遭到了康熙皇帝猜忌。傅尔丹兵败后,康熙皇帝急需一个皇子去西北镇场子,皇子中适合的人选就两个胤祥和胤禵,所以两党人自然都要保举自己的人上。

不过邬思道很快就想明白了康熙皇帝的意图,皇子们推举党羽是为了给自己增加筹码,皇帝是为了维持统治,所以皇帝心中的人选就不会掺杂太多的私人情感,而胤禛需要选择的也就是康熙皇帝心中的人选。

四爷党的胤祥,此时被圈禁,他外公是喀尔喀蒙古大汉,单是这一点康熙皇帝就不能让他担任大将军王到西北打仗。而西北战事要想胜利,军饷,粮草要源源不断的供应,而管着兵部,户部的都是胤禩的人,所以除了选八爷党的人到前线,四爷党就算让年羹尧去前线也要打败仗。

最关键的是,康熙皇帝要给自己选择一个接班人,如果胤禛就只想着找自己的人补上去,那么之前费尽心思树立的形象也就崩塌了,所以最后胤禛按照邬思道的谋划,举荐胤禵为大将军王,这样既能确保西北战事能赢,又能维持自己在康熙皇帝面前的形象。

但是胤禛就能放心让胤禩一党上位,让胤禵手握重兵在西北建功立业?当然不能,他马上就为年羹尧争取了陕甘总督的职务,这就是在为未来布局,胤禵就算当了大将军王,以后年羹尧把粮草一断他也翻不了天,而八爷党还以为自己离皇位更近了一步。

胤禛推举胤禵为大将军王,实际上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但是这个时候他更明白的是,夺嫡已到关键时刻,要想胜利更是要跟着康熙皇帝的意图走,并且一直留着后手,这也是胤禩始终赢不了胤禛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