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死后,顾命八大臣碍手碍脚,为何慈禧只杀肃顺?

咸丰晚期因身体原因,给了慈禧参政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而且自慈禧手握朱笔为咸丰代批奏折之时,就已经算是参与朝政了。但以肃顺为代表的权臣势力必定会参与权力之间的角逐,并一度将慈禧逼入险境,所以他们之间注定“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所以在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第一个开刀的自然就会是肃顺,但肃顺也是铁骨铮铮的一个汉子,被磨烂了舌头和牙齿,虽血流不止却依旧破口大骂不停,挺直腰杆宁死不跪,最终被打断了双腿,跪下被执行死刑,这一点不由得让我们敬佩不已。

肃顺又何以落得如此下场?只因他得罪慈禧太深太深!

1)致使慈禧失宠

这一点就比较有趣了,但这一点也只是存在野史中,据记载,有一次肃顺为了讨咸丰皇帝开心,便找了八个江南大美女送给了咸丰皇帝,咸丰欢喜的不得了,自然也就冷落了慈禧、慈安她们,可能一开始肃顺本意并不是针对慈禧,仅仅只是为了讨皇帝欢心,但也因此在慈禧内心埋下了仇恨。

2)建议咸丰“立子杀母”,差点害死慈禧‘

在慈禧为咸丰诞下皇子后,肃顺为了防止以后外戚干政,便向咸丰皇帝提出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做法,可是咸丰这个人啊心软,想到自己小时候就丧母的情景,不由心头一酸,在加上自己仅有这一个儿子,不忍心他像自己一样,自幼便没了母亲,慈禧这才躲过了一劫。

其次是咸丰以为自己还年轻,还有个几十年可以活,两者结合便不在理会肃顺这件事了,还在酒后把“立子杀母”这件事情说给了慈禧听,慈禧听后更是把肃顺恨入了骨。

3)权力的角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咸丰皇帝在去世之前,安排包括肃顺在内的八名辅臣的同时,为了保证自己年幼的儿子能坐稳皇位,同时还给了慈禧和慈安一人一枚金印,用以防止权臣乱政。

原本咸丰皇帝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是天衣无缝的,但是他低估了人的野心,咸丰皇帝前脚刚走,肃顺就带着其他七位辅臣,逼迫慈禧与慈安交出金印。

但慈禧、慈安两宫太后也并非软柿子,以肃顺等人“违抗咸丰皇帝遗照”为由,将这八大辅臣给喝退了,两股势力之间,谁也拿谁没有办法,至此二人的矛盾到了一个不可调节的一个地步,所以慈禧必杀肃顺。

所以后来慈禧边联合六王爷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政权,同时将肃顺拿下,此后清朝进入了为期进近半个世纪的“慈禧时代”。

咸丰皇帝死后,顾命八大臣碍手碍脚,为何慈禧只杀肃顺?

谁说“八大臣”中慈禧太后只杀了肃顺一个?反问提问者一句,肃顺同父异母的亲哥哥——世袭罔替的“铁帽子”郑亲王端华是怎么死的?被慈禧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赐死的!这兄弟二人不过就是死法不同罢了,结局没有任何区别,不是吗?在菜市口被问斩是死,难道被赐死就不是死?无非就是给世袭罔替的“铁帽子”郑亲王留点“体面”罢了……毕竟,肃顺只是郑慎亲王乌尔恭阿庶出的儿子,而端华却是嫡子、而且还承袭了郑亲王爵位!这点“面子”还是要给他老祖宗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留的。

当然,这里面或许也有慈安太后的因素。原因其实很简单,端华不仅是咸丰帝的堂兄弟、而且还是慈安太后的亲姑父,端华的嫡福晋钮祜禄氏是慈安太后的亲姑姑!虽然出于政治原因,慈安太后也同样非杀端华不可,但给自己这位亲姑父留下最后一丝“体面”还是可以的,也算是给自己的亲姑姑一点交代吧……至于肃顺,留没有那么多道道了,他不过就是郑亲王一脉的小宗旁支而已,砍了也就砍了!更何况,总得找个人来“明正典型”吧?不砍肃顺砍谁呢?

▲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画像

总不能是怡亲王载垣吧?他也同样有一顶世袭罔替的“铁帽子”!既然要给已故的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留“面子”,那已故的怡贤亲王胤祥呢?“面子”也总得留吧?所以,世袭罔替的“铁帽子”怡亲王载垣也同样不宜公开屠戮于市。更何况,这不仅是给不给他们老祖宗留面子的问题,公开屠戮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政治影响也是相当负面的!所以,载垣最终被慈禧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赐了三尺白绫,自尽了……所谓“八大臣”这就已经死了仨了!怎么会只有肃顺被杀了呢?提问者显然是根本没搞清楚状况。

▲怡亲王载垣画像

▲怡贤亲王胤祥画像

至于景寿,那是肯定不能杀的。他的正室夫人寿恩固伦公主不仅是咸丰帝同父异母的姐姐、而且还是恭忠亲王奕訢一母同胞的亲姐姐!换句话说,景寿与恭忠亲王奕訢的关系比跟咸丰帝的关系还要更近一层。在“祺祥政变”之中,恭忠亲王奕訢的作用举足轻重,之后更是一度权倾天下、连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都不得不有所忌惮。在“祺祥政变”刚刚结束之后就拿他的亲姐夫开刀,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恐怕还没有那么傻……所以,“八大臣”中,景寿的结局是最好的。仅仅是象征性地被革职就完事了,连一等公爵位和固伦额驸都没有被革去!同治元年,刚刚被革职不久的景寿便被重新启用、出任了武职正一品的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紫禁城的安保工作。慈禧太后能够同意景寿出任领侍卫内大臣,至少说明他跟端华、载垣、肃顺之间的关系其实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亲密无间”,不是吗?

▲一等诚嘉毅勇公、固伦额驸景寿画像

剩下的匡源、穆荫、杜翰、焦佑瀛并不是“八大臣”中的重要角色,真正被咸丰帝重用的还是端华、载垣和肃顺这三位宗室“黄带子”,充其量也就是再加上咸丰帝的姐夫景寿。又或者说,匡源、穆荫、杜翰、焦佑瀛,包括固伦额驸景寿,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咸丰帝用来“掺沙子”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那三个爱新觉罗成为第二个多尔衮!之所以搞出三位宗室来辅政,咸丰帝其实也是在刻意营造一种权力平衡,同样是为了防止第二个多尔衮的出现。这或许就是景寿能够在同治元年便被重新启用、出任领侍卫内大臣的重要原因所在,因为他本就是咸丰帝用来制衡那三位宗室“黄带子”的存在,跟他们根本不是一路人!在搞掉了“首恶”端华、载垣、肃顺之后,慈禧太后也就没有必要再赶尽杀绝了,将匡源、穆荫、杜翰、焦佑瀛四人革职、流放也就可以了,反正他们也就是些“打酱油”的角色,根本翻不起什么浪花儿……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

算来算去,慈禧太后恐怕也只能是把肃顺给“西市问斩”了,不是吗?他是宗室“黄带子”,代表性强、影响力大,公开将他斩首,震慑力也足够了!这是匡源、穆荫、杜翰、焦佑瀛那些人、包括固伦额驸景寿所无法相比的。同时,他又是“八大臣”中的实权人物、甚至是“灵魂人物”,杀掉肃顺足以瓦解整个“八大臣”集团了!所以,最终只有肃顺被送去了菜市口公开问斩。但“八大臣”中被杀的绝不止肃顺一个,端华、载垣同样也被杀了,只不过是被赐自尽罢了。匡源、穆荫、杜翰、焦佑瀛虽然后来全部被赦免了,但也彻底告别了官场,回家当起了寓公。唯有恭忠亲王奕訢的亲姐夫景寿,安安稳稳继续当他的一等公、固伦额驸,一直活到了光绪十五年,死后还被授予了谥号“端勤”。从“端勤”二字也能看得出,慈禧太后对景寿的印象似乎还不错,不是吗?

▲肃顺画像(存疑)

咸丰皇帝死后,顾命八大臣碍手碍脚,为何慈禧只杀肃顺?

咸丰晚期因身体原因,给了慈禧参政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而且自慈禧手握朱笔为咸丰代批奏折之时,就已经算是参与朝政了。但以肃顺为代表的权臣势力必定会参与权力之间的角逐,并一度将慈禧逼入险境,所以他们之间注定“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所以在咸丰皇帝死后,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第一个开刀的自然就会是肃顺,但肃顺也是铁骨铮铮的一个汉子,被磨烂了舌头和牙齿,虽血流不止却依旧破口大骂不停,挺直腰杆宁死不跪,最终被打断了双腿,跪下被执行死刑,这一点不由得让我们敬佩不已。

肃顺又何以落得如此下场?只因他得罪慈禧太深太深!
  • 1)致使慈禧失宠

这一点就比较有趣了,但这一点也只是存在野史中,据记载,有一次肃顺为了讨咸丰皇帝开心,便找了八个江南大美女送给了咸丰皇帝,咸丰欢喜的不得了,自然也就冷落了慈禧、慈安她们,可能一开始肃顺本意并不是针对慈禧,仅仅只是为了讨皇帝欢心,但也因此在慈禧内心埋下了仇恨。

  • 2)建议咸丰“立子杀母”,差点害死慈禧‘

在慈禧为咸丰诞下皇子后,肃顺为了防止以后外戚干政,便向咸丰皇帝提出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做法,可是咸丰这个人啊心软,想到自己小时候就丧母的情景,不由心头一酸,在加上自己仅有这一个儿子,不忍心他像自己一样,自幼便没了母亲,慈禧这才躲过了一劫。

其次是咸丰以为自己还年轻,还有个几十年可以活,两者结合便不在理会肃顺这件事了,还在酒后把“立子杀母”这件事情说给了慈禧听,慈禧听后更是把肃顺恨入了骨。

  • 3)权力的角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咸丰皇帝在去世之前,安排包括肃顺在内的八名辅臣的同时,为了保证自己年幼的儿子能坐稳皇位,同时还给了慈禧和慈安一人一枚金印,用以防止权臣乱政。

原本咸丰皇帝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是天衣无缝的,但是他低估了人的野心,咸丰皇帝前脚刚走,肃顺就带着其他七位辅臣,逼迫慈禧与慈安交出金印。

但慈禧、慈安两宫太后也并非软柿子,以肃顺等人“违抗咸丰皇帝遗照”为由,将这八大辅臣给喝退了,两股势力之间,谁也拿谁没有办法,至此二人的矛盾到了一个不可调节的一个地步,所以慈禧必杀肃顺。

所以后来慈禧边联合六王爷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政权,同时将肃顺拿下,此后清朝进入了为期进近半个世纪的“慈禧时代”。

咸丰皇帝死后,顾命八大臣碍手碍脚,为何慈禧只杀肃顺?

严格的来说,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太后只杀肃顺的说法并不严谨,因为在辛酉政变之后,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之中,被杀的不仅是肃顺一人,实际上还有两个人,那就是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只不过相对于肃顺的菜市口问斩而言,载垣和端华的死法体面了一些,毕竟是皇族同宗,慈禧太后还是留给了这两位政敌王爷最后的尊严,载垣和端华最终被赐狱中自尽,也算是留两个全尸。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单单肃顺被斩首示众呢?慈禧太后为何如此痛恨他?这里面其实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首先、肃顺是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中的核心:

咸丰皇帝在临终前授予八位大臣赞襄政务王大臣的身份为的是在自己百年之后,这八位大臣能够齐心协力辅弼幼主。根据咸丰皇帝的遗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从这个排名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八位大臣中,肃顺非但没有排名首位,甚至还被排在了额驸景寿之后,在八大臣中位列第四,这实际上是与当时的身份和官位有关的。怡亲王和郑亲王是世袭铁帽子王,地位尊崇,景寿为道光皇帝的女婿,属于外戚,因为与皇家沾亲带故,钦此排名也在肃顺之前。但是片名的前后并不能说明权力的大小,肃顺虽然在八位大臣中排名第四,但是实际上在八位大臣中,肃顺hi排在首位的,八大臣中实际上也是以肃顺为核心,通常八大臣草拟的诏书都是由肃顺拟定,郑亲王和怡亲王通过,而景寿则基本沉默不言,没有意见。因为肃顺是事实上的八大臣之首,并且在八位顾命大臣中,肃顺的权力也是最大的,因此对于慈禧太后而言,也是威胁最大的一位,所以也集中了慈禧太后对于八大臣的所有仇恨于一身。

其次、肃顺曾在咸丰帝临终前建议杀掉慈禧:

肃顺最为慈禧太后所忌恨的一点就是他曾在咸丰皇帝病重之时进言建议杀掉当时还是懿贵妃的慈禧太后。据说当时咸丰皇帝已经病重,因此便开始筹谋布局自己死后的政治格局,再一次召肃顺觐见时候,病重的咸丰皇帝隐约之间向肃顺透露了对于自己那位热心于权力,热衷于朝政的懿贵妃的深深的担忧。肃顺深知懿贵妃为人,一直以来懿贵妃帮助咸丰皇帝批阅奏章,干于朝政的种种作为都为肃顺所不齿,因此在咸丰皇帝表现出这种担忧之后,肃顺便当着咸丰皇帝的面建议其效仿汉武帝行“钩弋之事”。

所谓的“钩弋之事”指的就是汉武帝晚年担忧自己去世后,太子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干于朝政而将其赐的故事,肃顺此举实际上是想一劳永逸的解决懿贵妃,但是咸丰皇帝担心懿贵妃死后,性情温和的皇后慈安无法驾驭震慑八位大臣,尤其是不能制衡肃顺,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出现清初时期多尔衮、鳌拜那样欺凌幼主的跋扈之臣,鉴于此,咸丰皇帝最终没有赐死懿贵妃。但是事情没有不透风的墙。咸丰皇帝与肃顺的这段对话被咸丰皇帝身边的御前太监安德海完整的记忆下来并将其一字不差的转告了懿贵妃。我们可想而知,面对一个要杀了自己的人,性格强势报复心强的懿贵妃该有什么样的恨,慈禧想杀肃顺,实际上就是在这时候开始的。

第三、肃顺为庶出,相对于载垣和端华而言出身不高:

肃顺之所以没有被像载垣和端华那样赏赐一个体面的死法,这里既有慈禧太后对他的仇恨之外,实际上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肃顺的出身没有载垣和端华高贵,鲜为人知的肃顺与端华为同父异母的兄弟,端华位其父郑亲王嫡出的王子,而肃顺则是其父的一名小妾所生的庶出之子。古代嫡庶有别,肃顺这样的身份实际上不足以被慈禧太后单独挑出来问斩,这实际上也是慈溪太偶对于肃顺的一种讥讽和羞辱。慈禧太后要表明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罪臣是没有资格享受皇家的恩典的。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咸丰皇帝死后,顾命八大臣碍手碍脚,为何慈禧只杀肃顺?

在咸丰皇帝死后,对于慈禧而言,顾命八大臣确实是碍手碍脚,但慈禧并不是只杀了肃顺,还有两位亲王被逼自尽。

顾命八大臣

咸丰十一年七月,清朝皇帝咸丰病逝,临死前立皇子载淳为帝,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并设立顾命八大臣,以帮助年幼的同治皇帝管理国事。

而这顾命八大臣分别是:

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这八位大臣辅佐同治皇帝登基之后,又对两位皇太后加封号,之后又极力打压恭亲王奕䜣和僧格林沁,还反对慈禧垂帘听政。

要知道此时朝堂之上分为三大势力,一是顾命大臣一派;二是恭亲王奕䜣和僧格林沁一派;三是慈禧一派。

而八大臣一下子就将朝中剩余的两大势力全部得罪了,结果导致慈禧和恭亲王联手对抗八大臣。

祺祥政变

在咸丰十一年十月,肃顺在护送咸丰遗体回北京的路上,就遭到了秘密逮捕。

慈禧掌权之后,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责任全部推卸给八大臣。

之后肃顺第一个被处斩,随后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被逼自尽,其余四位大臣全部革职。

这场权力的斗争,最后以慈禧大获全胜宣告终结。

慈禧为何只公开处决肃顺

肃顺是顾命八大臣之首,还是皇室宗亲,却是唯一一个被公开处斩的顾命大臣。

要知道其余两位亲王只是被逼在家中自尽,剩下的四位军机大臣也只是革职流放。

只有大学士肃顺下场最惨,这又是为何?

肃顺曾建议咸丰处决慈禧

肃顺曾多次在咸丰皇帝身边暗示慈禧野心勃勃,将来肯定会把持朝政,因此他建议提前处决慈禧,以绝后患。

但这件事泄露了风声,咸丰皇帝还没有被肃顺说动,慈禧就已经知道了肃顺的密谋,这让慈禧大为恼怒,在慈禧宫变成功后,自然不会放过肃顺。

肃顺既是皇室宗亲,还是有能力的大臣

肃顺是皇室宗亲,而且很有能力,他极为重视汉臣,并为朝廷举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清末名臣。

他还亲自处理科举贪污案,整顿官场腐败之风,可以说他是一位有抱负,也有能力的大臣。

咸丰八年,在英法联军侵华之后,俄国也趁火打劫,出兵黑龙江抢占瑷珲,并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

咸丰九年,肃顺奉命与俄国重新划分国界,俄国大臣还想要讹诈清朝,但肃顺不为所动,甚至扬言不惜出兵与俄国一战,这种强硬的态度确实打压了俄国的嚣张气焰。

总得来说,正是因为肃顺有能力,所以肃顺死的才最快,而且他还是皇室宗亲,在朝中威望极高,如果不处死他,他很有可能会再次发动政变推翻慈禧。

因此慈禧才下令公开处决肃顺,并逼剩余的两位亲王自尽。

顾命大臣中的皇室成员全部被处决,剩余的四位军机大臣很难再东山再起。而且慈禧也担心将八大臣全部处死会酿成大乱,毕竟这八位大臣在朝中根基深厚,不杀他们也有利于安抚朝臣。

咸丰皇帝死后,顾命八大臣碍手碍脚,为何慈禧只杀肃顺?

这只是因为您对这段史实无知且不懂装懂。

祺祥政变中,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九月三十日,抢先抵达北京的慈禧、奕䜣下诏逮捕顾命八大臣,扈从载淳、慈安、慈禧的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七人当即被捕,十月二日深夜,被刻意支开护送咸丰灵柩回京、夜宿密云的肃顺也被捕。

十月初六日,诏载垣、端华赐死,肃顺斩决,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五人都革爵职,其中穆荫、杜翰更被拟发往新疆军台。载垣是袭爵怡亲王,在顾命八大臣中爵职最高,怡亲王是“铁帽子王”之一,他被赐死导致王系转移到往上追溯7代才同出一源的载敦头上。

肃顺是哪天被斩史无记载,应该是十月初六当天或翌日,他也是顾命八大臣中唯一被“明正典刑”的——但绝不是唯一送命的,之所以载垣、端华可以赐死他却要被砍头,除了慈禧最恨他之外,他爵位只是三等辅国将军(端华庶弟),地位远不如载垣(世袭怡亲王)、端华(世袭郑亲王)尊贵是重要原因(那两个都是铁帽子王,都弄到菜市口砍了动静太大,会令皇族和八旗不安)。

剩下的5个,穆荫“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情节尤重”所以处分最重,但实际上只是发往军台,未去大西北很快也回到家中闲居,同治三年(公元1861年)病故;杜翰是被杀三人外和慈禧冲突最多的,因此差点送命,仅因为父亲杜受田是咸丰恩师,考虑观瞻才留下一命,因此也被弄去军台,但未动身就作罢,后死于同治五年;匡源和焦祐瀛仅仅是革职,前者死于光绪七年(1881年),后者死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死时都没有官爵。

只有六额驸景寿在顾命八大臣中本就和肃顺等疏远,也很少掺和他们和慈禧间的斗争,加上和皇室亲戚关系最近(妻子是道光六女儿),所以革职时就被保留了一等公的世爵和额驸品级,不到半年后就被重新启用出任蒙古都统、御前大臣等要职,同治三年(1863年)甚至爬到了武职最高的领侍卫内大臣(共6人,唯一的有编制正一品武职),他死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顾命八大臣中活得最久的,也是唯一死后获得谥号(端勤)的。

很显然,针对顾命八大臣的清算是非常狠辣和彻底的,其残酷程度远胜过唐朝对“王叔文党”的清算(后者“从犯”都保留了一定职位,其中程异等后来还被重用),除了情况特殊的景寿,其余7个被处死3人,“一抹到底”4人,堪称连根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