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祥的女儿,为何被雍正收养在宫中,难道也是为了牵制胤祥?

和硕和惠公主(1714年—1731年),雍正帝养女,怡贤亲王胤祥第四女。康熙五十三年生(1714年),生母为胤祥嫡福晋兆佳氏。后养于宫中,雍正七年十二月下嫁喀尔喀博尔济吉特氏多尔济塞布腾,九年去世,年仅十八岁。

和硕怡亲王胤祥的女儿,被雍正收养到了宫中,如果是为了以此牵制怡亲王胤祥,我认为这一点并不成立。

首先,怡亲王胤祥和雍正的关系不用多讲,无论是《雍正王朝》等影视作品,还是各种正史和民间野史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胤祥是从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开始,就坚定的站在了雍正这一方。雍正登基后,不仅册封胤祥为怡亲王,就连胤祥的生母敏妃章佳氏,都被雍正册封为敬敏皇贵妃,棺椁被按照皇贵妃的规格与标准重新安放,而胤祥也在雍正一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起到的作用和历史贡献远大于《雍正王朝》中所讲述的,所以从他们这对兄弟的关系来看,说雍正让胤祥的女儿入宫是为了牵制胤祥,并不成立。

其次,当时,并不是只有胤祥的女儿入宫,当时,和硕和惠公主被雍正养于宫中,序齿为四公主,大公主为雍正次女和硕怀恪公主(1717年去世,追封),二公主为理密亲王允礽,也就是康熙朝的废太子六女和硕淑慎公主,三公主为庄亲王允禄嫡长女和硕端柔公主,四公主就是怡贤亲王胤祥第四女和硕和惠公主。所以并不是只有胤祥的女儿在宫里,废太子和庄亲王的女儿也在宫里被雍正抚养,并且均给予了和硕公主的封号,可见对于继位亲王的女儿都是非常重视。

再次,按照古代的惯例,如果一定要有重要人物的子嗣作为人质的话,那么一般都是会用他们的儿子,特别是嫡长子作为人质,在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下,这样的牵制作用会更大,可是当时的怡亲王众多儿子都在世,包括后来继承和硕怡亲王爵位的弘晓,雍正继位时,弘晓更是不到两岁,但是雍正没有将胤祥的儿子们带进宫来,说明雍正根本就不是要牵制胤祥。

那么,雍正要胤祥,以及废太子和庄亲王的女儿进宫,并由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亲自抚养这是为什么呢?原因还是在于他们宗室女儿的特殊身份,宗室家的女儿是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婚姻的,因为她们的婚姻基本都是政治联姻,而他们也要用自己一生的幸福去为了整个国家的政治利益而服务。雍正的亲生女儿和硕怀恪公主在雍正登基前就去世了,所以雍正也需要有一些名义上的女儿来承担政治联姻的目的。

怡亲王之女和硕和惠公主,于雍正七年(1729年)下嫁喀尔喀博尔济吉特氏多尔济塞布腾。

庄亲王之女和硕端柔公主,于雍正八年(1730年)下嫁科尔沁郡王博尔济吉特·齐默特多尔济。

废太子即理密亲王之女和硕淑慎公主,于雍正四年(1726年)下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观音保。

所以,这才是雍正将他们召进宫抚养的目的,而不是要牵制他们的父亲。

胤祥的女儿,为何被雍正收养在宫中,难道也是为了牵制胤祥?

和硕和惠公主(1714年—1731年),雍正帝养女,怡贤亲王胤祥第四女。康熙五十三年生(1714年),生母为胤祥嫡福晋兆佳氏。后养于宫中,雍正七年十二月下嫁喀尔喀博尔济吉特氏多尔济塞布腾,九年去世,年仅十八岁。

和硕怡亲王胤祥的女儿,被雍正收养到了宫中,如果是为了以此牵制怡亲王胤祥,我认为这一点并不成立。

首先,怡亲王胤祥和雍正的关系不用多讲,无论是《雍正王朝》等影视作品,还是各种正史和民间野史中,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胤祥是从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开始,就坚定的站在了雍正这一方。雍正登基后,不仅册封胤祥为怡亲王,就连胤祥的生母敏妃章佳氏,都被雍正册封为敬敏皇贵妃,棺椁被按照皇贵妃的规格与标准重新安放,而胤祥也在雍正一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起到的作用和历史贡献远大于《雍正王朝》中所讲述的,所以从他们这对兄弟的关系来看,说雍正让胤祥的女儿入宫是为了牵制胤祥,并不成立。

其次,当时,并不是只有胤祥的女儿入宫,当时,和硕和惠公主被雍正养于宫中,序齿为四公主,大公主为雍正次女和硕怀恪公主(1717年去世,追封),二公主为理密亲王允礽,也就是康熙朝的废太子六女和硕淑慎公主,三公主为庄亲王允禄嫡长女和硕端柔公主,四公主就是怡贤亲王胤祥第四女和硕和惠公主。所以并不是只有胤祥的女儿在宫里,废太子和庄亲王的女儿也在宫里被雍正抚养,并且均给予了和硕公主的封号,可见对于继位亲王的女儿都是非常重视。

再次,按照古代的惯例,如果一定要有重要人物的子嗣作为人质的话,那么一般都是会用他们的儿子,特别是嫡长子作为人质,在中国的传统思想观念下,这样的牵制作用会更大,可是当时的怡亲王众多儿子都在世,包括后来继承和硕怡亲王爵位的弘晓,雍正继位时,弘晓更是不到两岁,但是雍正没有将胤祥的儿子们带进宫来,说明雍正根本就不是要牵制胤祥。

那么,雍正要胤祥,以及废太子和庄亲王的女儿进宫,并由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亲自抚养这是为什么呢?原因还是在于他们宗室女儿的特殊身份,宗室家的女儿是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婚姻的,因为她们的婚姻基本都是政治联姻,而他们也要用自己一生的幸福去为了整个国家的政治利益而服务。雍正的亲生女儿和硕怀恪公主在雍正登基前就去世了,所以雍正也需要有一些名义上的女儿来承担政治联姻的目的。

怡亲王之女和硕和惠公主,于雍正七年(1729年)下嫁喀尔喀博尔济吉特氏多尔济塞布腾。

庄亲王之女和硕端柔公主,于雍正八年(1730年)下嫁科尔沁郡王博尔济吉特·齐默特多尔济。

废太子即理密亲王之女和硕淑慎公主,于雍正四年(1726年)下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观音保。

所以,这才是雍正将他们召进宫抚养的目的,而不是要牵制他们的父亲。

胤祥的女儿,为何被雍正收养在宫中,难道也是为了牵制胤祥?

有清一代,怡亲王是特殊的,是第一个恩封的铁帽子亲王。这样的恩典很吓人,因为每一代怡亲王都会有很多儿子,除了世子还会产生大量郡王贝勒。所以怡亲王的忠诚度对雍正来说无须怀疑。特殊加恩收养女儿封和硕公主,是宣示怡亲王与众不同的方式。

胤祥的女儿,为何被雍正收养在宫中,难道也是为了牵制胤祥?

清世宗(雍正)将怡贤亲王胤祥的女儿收养宫中很显然不是为了牵制胤祥,自古都是以子为质,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女为质的。如果雍正真的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牵制胤祥,他大可以把后来的怡僖亲王弘晓或者宁良郡王弘皎收养宫中,如此一来,为质的效果岂非更佳?事实上,以雍正和胤祥之间的关系,雍正根本犯不上如此。

胤祥,雍正的十三弟、最最铁杆的兄弟、没有之一。雍正即位之前胤祥就是铁杆的支持者,即位之后雍正对胤祥的信任更是达到了近乎是历代帝王的巅峰、无以复加。在雍正八年胤祥去世之前,雍正基本上只负责决策层面的事情,执行、操作层面的事情几乎全部交给了胤祥负责。清朝宗室结交朝臣是大忌,即便皇子也不行。但是,雍正却公开鼓励朝臣多与胤祥亲近,有事可以直接找胤祥解决,这也足以说明问题了。胤祥去世之后,雍正更是破天荒地“违规”送给了胤祥一顶清初只能凭军功获得的“铁帽子”(亲王、郡王世袭罔替的许可),除了这顶铁帽子之外,又加送了一个宁郡王的爵位。有清二百余年,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除此之外,胤祥去世之后,雍正不仅给了胤祥“贤”这个亲王的第一美谥,还一反常规为胤祥开启了臣下不用避帝讳的特例,将胤祥之名由原本为避帝讳更改的允祥又改回了胤祥,并且在其谥前冠上了“忠敬诚直勤慎廉明”这八个雍正送给胤祥的赞美之词。胤祥全称“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怡贤亲王”,这是皇太子乃至皇帝的生父(醇贤亲王奕譞)都没有的待遇,某种意义上等于是半皇帝的待遇了。而且,胤祥的园寝也被雍正大规模升级,规模不仅超越了所有亲王、甚至超越了后来乾隆嫡长子永琏的端慧太子园寝。同时,雍正还将胤祥作古多年的生母敏妃章佳氏重新追谥为敬敏皇贵妃,并为之开启了皇贵妃入葬帝陵地宫的先例,将其葬入清圣祖(康熙)景陵地宫。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雍正对于胤祥的信任几乎是无以复加的,有很多方面甚至是违制的。换句话说,雍正如果有些许不信任胤祥,完全可以不这么做,而且没有任何可以被指责的理由。但是,雍正却做了,足以说明雍正内心是真心信任这个弟弟的。因此,把胤祥的女儿养在宫中是为了牵制胤祥纯属无稽之谈。

更何况,雍正养在宫中的侄女也不仅仅胤祥的女儿和硕和惠公主一个,废太子、理密亲王允礽和庄恪亲王允禄的女儿也被养在了宫中,和胤祥的女儿一样获得了和硕公主的封号,即和硕淑慎公主(允礽女)、和硕端柔公主(允禄女)。废太子、理密亲王允礽自不必说,雍正把他的女儿养在宫中,和给他的儿子弘皙晋封理亲王、并允许其称呼自己“皇父”差不多,一是稳定人心,二是强调自身的正统性。允禄的情况和胤祥实际上差不多,他也是被四哥送了一顶“铁帽子”的,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以过继的形式承袭的。但是,同样是“违规”了,因为庄靖亲王博果铎虽然绝嗣,承泽裕亲王硕塞系的小宗旁支还在,理论上应该由他们承袭,却被雍正硬生生给了允禄,足见允禄和雍正的关系。

雍正把胤祥和允禄的女儿养在宫中,实际上并不是为了牵制他们,相反还是一种拉拢或者说是表彰的手段,是为了强调二人地位的“非一般”。按清制,亲王的嫡女只能封郡主,雍正却给了这两个侄女和硕公主的地位(相当于皇帝庶出的女儿,皇帝嫡出的女儿为固伦公主,特例除外),这是对于胤祥和允禄的表彰。晚清的恭忠亲王奕訢同理,他的女儿被孝钦显皇后(慈禧)封为了固伦荣寿公主,同样是为了拉拢或者说是表彰奕訢。只不过,慈禧手笔更大,直接给了皇帝嫡出女儿的待遇——固伦公主。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雍正儿子少,女儿更少,只有一个女儿,和硕怀恪公主,和弘时一母同胞。而且,和硕怀恪公主在康熙五十六年、雍正即位前便去世了,年仅二十三岁。雍正把侄女收养在身边,多少有点儿弥补没有女儿这一缺憾的心理。同时,清朝和外藩蒙古长期以来都有联姻的传统,皇帝、皇子娶外藩蒙古贵族女子,同时也将女儿、姐妹嫁于外藩蒙古贵族。雍正唯一的女儿早亡,而且还嫁给了满洲人,即位之后的雍正已经没有女儿可以与蒙古联姻。这时候,侄女们进入了雍正的视野。既然没有亲闺女了,侄女不就是最亲的“闺女”了吗?从后来的历史来看,也的确如此,雍正这三个拥有“女儿”名分的侄女都嫁给了外藩蒙古贵族。不要因为这样就觉得雍正对几位兄弟不好,把人家亲闺女远嫁蒙古。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清朝的公主大部分的结局都是如此,即便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也是一样,后来清高宗(乾隆)的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了丰绅殷德只属于少数情况,这和汉朝的“和亲”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胤祥的女儿,为何被雍正收养在宫中,难道也是为了牵制胤祥?

封建皇权社会中,“君臣知遇”的案例很多,皇室兄弟之间感情和睦的也不少,可像雍正皇帝和其十三弟——怡亲王胤祥这样的兄弟关系,还真不多见!经历了“九子夺嫡”的残酷洗礼,雍正皇帝刚一上台便开始疯狂清算昔日夺嫡政敌,再加上其原本就“阴骘雄猜、沉默寡言”的脾气性格,以致世人多认定雍正皇帝就是一个残忍无情的冷血动物。

可就这样一个冷血动物,在面对康熙帝皇十三子——怡亲王胤祥的时候,却变成了另外一幅模样。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究竟有多信任和恩宠胤祥?我们用三个较为典型的案例予以说明:

1、雍正皇帝登基后,一边辣手无情的清算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等人,一边却对同为皇室兄弟的胤祥极为信任和委以重任。雍正七年,胤祥的权力达到顶点,手握朝廷政治、军事、财政、人事、皇族内政等诸多大权。后世常用“常务副皇帝”来称呼这一时期的胤祥,可谓至允至当。

2、根据《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的记载,雍正皇帝曾经在一位官员的奏折中有过这样的朱批之言:“怡王色变,朕不得已就范”。能让雍正皇帝信任到这个程度,能让雍正皇帝做出让步,胤祥所得恩宠之甚,可见想见!

3、雍正八年五月,44岁的怡亲王胤祥病逝,雍正皇帝将其评价为“自古以来,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亲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以赐”;将其名“允祥”改回“胤祥”,不避皇帝名讳;更是对其“和硕怡亲王”爵位的承袭做出明确要求:“世世相承,永远弗替”,恩赐不可随意减、佐领属下不可随便改!

注意,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位“恩封”的铁帽子王,皇恩浩荡,可见一斑!

可就算如此,还是有人就雍正皇帝对胤祥的信任和恩宠提出了异议:不管怎么样,胤祥都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子,雍正皇帝几乎将整个国家都交给他的同时,也不得不对其有所防范,将其幼女收为养女就是最具说明力的例子。

那么,雍正皇帝将胤祥的幼女收为养女,也就是后来的“四公主”——和硕和惠公主,真就是为了牵制胤祥?

当然不是!

这是有三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收养公主是清朝皇室的惯例

根据《清玉牒》的记载,雍正皇帝之前的历代清朝帝王均有过收养公主的先例,其中努尔哈赤有一位“养孙女”,皇太极有一位,顺治皇帝有三位,康熙皇帝有一位。根据《清史稿·公主表》的记载,清朝开国之初,皇太极还曾专门就“皇帝养女”的封号做出过规定——“诸王女育宫中者,为和硕公主”

也就是说,将皇室宗亲的女儿收为养女,乃系历代清朝帝王的惯例,这既是对诸王的安抚和拉拢,又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牵制办法,更是对“满蒙联姻”基本国策的充分保证。

就雍正皇帝和胤祥之间的关系而言,雍正七年的胤祥掌握着全国三品以上武官的任免;就连封疆大吏的任免,雍正皇帝也必然会有一句“是否问及王意见”;如果没有绝对的信任,雍正皇帝断然不会给予如此倚重,自然也就不需要什么“收养牵制”了。

所以,雍正皇帝收养胤祥幼女为“养女”,更可能是对胤祥的奖励和恩宠,是用以抬高胤祥身份的一种特殊手段而已!

然后,雍正皇帝子嗣稀少的客观原因造成

“康雍乾盛世”的三位帝王而言,康熙皇帝一生共育有皇嗣55位,乾隆皇帝一生共育有皇嗣27位,而雍正皇帝的皇嗣仅有14位而已。

而且,雍正皇帝皇嗣的存活率非常低,10位皇子中,活到成年的皇子仅有4位;4位公主中,活到成年的仅有1位,而且全部薨逝于雍正皇帝登基之前。也就是说,雍正皇帝登基以后已经没有公主可供其继续完成“满蒙联姻”的基本国策。如此前提下,雍正皇帝只能采用顺治、康熙两代帝王都曾用过的办法——收养,收养近支皇室宗亲的女儿为养女,以便继续和蒙古部盟的联姻联亲。

作为雍正皇帝的“铁杆兄弟”,胤祥的女儿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最后,这是雍正皇帝对胤祥表示恩宠的另一种形式

除了胤祥的幼女,雍正皇帝还有另外两位“养女”,分别为废太子胤礽所出第六女——和硕淑慎公主、庄亲王胤禄所出嫡长女——和硕端柔公主。

胤礽、胤祥、胤禄,雍正皇帝为何单单选择了这三位皇室兄弟的女儿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三位都是雍正皇帝的“自己人”

雍正皇帝登基后,为了改善自身形象,赢得皇室宗亲的支持而对被圈禁于咸安宫的废太子胤礽,大加恩宠,对其家眷后代更是极为厚待。胤礽第二子弘晳,不但被接连晋封成为“亲王”,还可以公开称呼雍正皇帝为“皇父”。同样,将胤礽的女儿收为养女,也是出于恩宠、厚待的目的。

“九子夺嫡”期间就坚定站位于皇四子胤禛的皇十六子胤禄,同样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和倚重,怡亲王胤祥病逝以后,胤禄几乎取代了胤祥的位置,成为了雍正皇帝最为信任的皇室兄弟。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皇帝病重,更是将胤禄任命为“顾命大臣”,带领胤礼、鄂尔泰和张廷玉共同辅佐新帝乾隆。

在如此关键的时期,雍正皇帝都对胤禄如此信任;在雍正皇帝能够绝对制约胤禄的雍正初年,雍正皇帝还会用“收养”的办法对其予以牵制?当然不可能!那么,雍正皇帝此举同样是出自“以示恩宠”的目的!

同样,收养胤祥的女儿,也是出于此等目的!

后记

诚然,雍正皇帝登基后对昔日夺嫡政敌展开的清算行动,是冷血残酷的,是令人发指的,但如果不是这些前朝政敌拼命抹黑雍正皇权,对雍正新政百般掣肘,雍正皇帝又何来如此大的怨气和愤怒?

从雍正皇帝对待胤祥、胤禄、胤礼的具体举动来看,雍正皇帝绝非冷血动物,而是一个看重兄弟情的温暖帝王、温柔兄长。为了巩固“满蒙联姻”的基本国策,为了恩赏这些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兄弟,雍正皇帝也不过是延续了清朝历代帝王“收养公主”的惯例而已,和“牵制”毫无关系。这样一位罕见的勤政、有为帝王,不该再被误解,更不该再背负如此骂名!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七·诸王六》、《清玉牒》、《清史稿·公主表》、《清实录·世宗实录》

胤祥的女儿,为何被雍正收养在宫中,难道也是为了牵制胤祥?

胤祥确有一个女儿被雍正收养在宫中,她就是和硕和惠公主,生母为胤祥嫡福晋兆佳氏。但是,雍正将其养在身边绝不是要牵制胤祥。一来,古代重男轻女,儿子尚不足以威胁政治家父亲,何况是女儿呢?二来,胤祥是胤禛最忠诚的拥护者,是他最信任的弟弟,两人手足情深,亲密无间,不存在牵制胤祥之说。

那么雍正为何要将胤祥的女儿养在身边呢?

比起多子多孙的康熙,雍正真的是缺少子孙福气,儿女早夭者甚众。像雍正最宠爱的年贵妃,先后生下三子一女,雍正为表重视,将三子名字皆冠以福字开头,然而这些孩子都是无福之人,早早便夭折了。据记载,雍正只有一个活到成年的女儿——和硕怀恪公主,于康熙五十一年嫁给纳喇星德,康熙五十六年就去世了,享年23岁。

满清的统治需要蒙古的支持,所以一直延续着皇族公主下嫁给蒙古贵族联姻的风俗,雍正登基后已没有亲生女儿可嫁,于是按照祖制,收养宗室之女封为公主,成年后到蒙古和亲。

能够以公主封号下嫁到蒙古的都不是普通的宗室女,都是皇帝信赖的嫡亲血脉。虽说女儿嫁到蒙古,从此天远地远,为人父母者都不愿意女儿吃苦远嫁,但这是关乎大清稳定的联姻大事,能被选上的女眷也是一种荣耀。

雍正一生共收养了三个女儿,最后都嫁到了蒙古和亲,生活的都不算美满。

和硕淑慎公主—废太子胤礽第六女,19岁时下嫁给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观音保,九年后观音保去世,淑慎公主守寡50年,享年76岁。

和硕和惠公主—康熙十三子胤祥之女,16岁下嫁给喀尔喀博尔济吉特·多尔济塞布腾,两年后香消玉殒。

和硕端柔公主——康熙十六子允禄之女,嫁给科尔沁博尔济吉特·齐默特多尔济,去世时40岁。

值得一提的是,和硕和惠公主成亲之后并没有归牧,就是没有去夫家的草原而是留在了京城生活。可能是雍正和怡亲王两位父亲舍不得掌上明珠离开自己,远走他乡,再者和惠公主的夫婿本来也是常年住在京城的,成亲以后岳父送座豪宅生活在京城也是不错的选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