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死后在墓碑上写“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而不写“魏王之墓”?他内心还是向往做一个治世能臣吗?

一、曹操不想背僭越之名;二、汉室老臣尚在,为子孙安危计,明哲保身。

不得不承认,“挟天子而令诸侯”是一步好棋,曹孟德不做,也会有别的人做。况且曹操并非第一个“挟天子”的人,董卓已经走在前面。袁绍想做,晚了一步;刘备、孙权想做,没那实力。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了晚年,会想到追求永恒,当然寿限不可违,人能做的往往是青史留名,庇护后世子孙。曹操也想永垂青史,而他不想看到“魏王”流传千古。

为什么呢?大汉天下,刘邦立誓,“非刘姓不得称王”。曹操称魏王,那是早有图谋不轨之心。我们能想到曹操称魏王,一是内心真想,权欲使然;二是忠臣官升一等,名正言顺;三是“魏王”之于天下更有号召力,形势使然。曹操在世之时称魏王,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然为什么死后墓碑上写“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那就是我们讲到的初衷或者初心问题,曹操起步之时,或者在其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就是天下子民,就是光复汉室天下。虽然乱世群雄都会有蠢蠢欲动的僭越之心,然而临终之时,还是会想到初心问题,也就是一生戎马的正义性问题。

“魏王”只是虚名,这就跟司马懿不称帝是一样的,有实权了不称帝,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曹操在实力上称帝也是没有问题的,然为什么留给子孙称帝,就是要等到时机绝对成熟:一帮汉室老臣死的死,亡的亡,剩下的就是曹家的家臣了,曹丕称帝也就顺理成章了。司马懿不也是这个打算吗?等到曹家的家臣流失殆尽,剩下的就是司马家的家臣了。

总而言之,曹操在世之时称“魏王”,自己及群臣的权力欲望得到满足,在天下竖起一杆坚挺的大旗,一举多得!临终之时称“曹侯”,既可青史留名(忠心可鉴),又可庇护后世子孙,还可防止汉室子孙给他刨了祖坟。曹孟德真是聪明加智慧啊,司马懿也学会了!然而后来曹丕会什么“迅速”称帝呢?恰恰就是为了防止曹家的权力旁落了,这叫顺利交接。

曹操为何死后在墓碑上写“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而不写“魏王之墓”?他内心还是向往做一个治世能臣吗?

提到曹操,后世对他的评价可谓是极具争议,俨然就是矛盾的集合体。基本上,赞誉者有之,诟病者更是不在少数,甚至还被认为是挟天子令诸侯的“国贼”。

问题来了,就是这样一位“国贼”,为何死后的墓碑上却不刻“汉故魏王之墓”?而要刻“汉故征西将军之墓”?本着实事求是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详细解答这个问题。

事实上,“汉故魏王之墓”并没有真正出现在曹操的墓碑上,而只是曾经的设想而已。据他在《让县志明本志令》中记载: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155年,曹操出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文学家,三国时期魏国的核心奠基人和实际缔造者。208年,他被汉献帝加封为丞相,赤壁之战后被加封为魏公,取得汉中后被加封为魏王。到了220年,他由于头风病死于洛阳,其子曹丕称帝后追赠“武皇帝”,庙号太祖。

在封建社会,丧葬制度一直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汉武帝登基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开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制度,从而使得厚葬之风越来越盛行。除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外,古人传统的“死者为重”观念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基本上,从汉武帝以后的两汉时期,一直都在延续着厚葬的风俗,从后世出土的大量陪葬品就能说明问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海昏侯刘贺的墓,那里足以堪称为“黄金大墓”。

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有一座古墓遭到盗掘,遂立即开始抢救性挖掘。历时五年的时间,这里前后出土了一万多件文物,除了编钟、编磬、琴、瑟、箫、竹简和木牍以外,玛瑙、绿松石、宝石和黄金也不在少数。

在十常侍被除后,皇权的威严已经消失殆尽,各地豪强纷纷都加入到诸侯混战当中,“穷兵黩武”的风气已经弥漫开来。受此影响,丧葬的习惯也发生了重大改变,本来追求风光厚葬的王侯贵族们,逐渐开始接受一切从简的丧葬方式。

曹操过世后,灵柩被安葬于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地带,而按照他在临终前的《遗令》中要求:

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运回邺地安葬。

由于丧葬一切从简,曹操陵墓没有大规模的封土,也没有专人看守和保护。于是,祭殿在几年后就逐渐遭到了毁坏,但墓地却完好无损,也没有被盗掘。

为了坐实曹操猜忌多疑的性格,后世还存在着“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不过,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判断,他当时死后并没有秘葬,也没有设立所谓的疑冢。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成功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并且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消灭西蜀后,他又在咸宁六年消灭了东吴,从此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一系列诸侯割据和分崩离析。

春风得意的晋武帝司马炎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自己的西晋只不过就是昙花一现的过渡而已。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国势日渐衰弱,终于在316年被匈奴人所消灭。

317年,西晋皇室在南渡江南后逐渐站稳了脚跟,司马睿在建邺城(今属江苏省南京市)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之后,南迁的汉人大都希望发动北伐以收复北方失地,南北方之间经常会发生战事。

北方的前秦苻坚在统一中原后,于383年强征各族大举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南北,史称“淝水之战”。晋相谢安以少胜多,趁着敌人渡河之际发动猛攻,之后顺势北伐直抵黄河流域,使得北方地区再次陷入分裂之中。

在南北朝时期,曹操的墓地虽然破败不堪,但具体位置依然清晰可见。到了唐代以后,这个墓葬继续存在于公众的视线之内,唐太宗李世民从洛阳出兵亲征高丽,途径邺城时还进行祭拜并且作了《祭魏武帝文》:

昔汉室三分,群雄并立。夫民离政乱,安之者哲人;德丧时危,定之者贤辅。伊尹之匡殷室,王道昏而复明;霍光之佐汉朝,皇纲否而还泰。立忠履节,爰在於斯。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观沉溺而不拯,视颠覆而不持,乖狥国之情,有无君之迹。既而三分,肇庆黄星之应,久彰五十启期,真人之运斯属,其天意也,岂人事乎?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在北方兴起,不断向南侵犯。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统地位,赵宋王朝将三国的刘备视为正统,而曹操则开始受到贬抑,评价趋于负面。

一场“靖康之耻”,不仅使得宋钦宗和宋徽宗沦为了笑柄,也使得北宋变成了南宋,从此只能在江南偏安一隅。赵氏皇族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统地位,对曹操的贬抑越来越严重,终于演变成了一代“奸臣”和“国贼”。

既然成为了“奸臣”和“国贼”,那曹操的墓葬便成为了是非之地,所有的地上设施都荡然无存,具体位置也逐渐成谜。同时,为了符合他“奸诈狡猾”的人设,“七十二疑冢”的提法从此开始出现,而且被越传越悬。

1998年4月,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村民徐玉超起土时,竟然挖出了一块名叫鲁潜的墓志铭。经查,此人是后赵时期的正三品官员,其中明确记载:

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根据当地村民的推论,其中的“墓”应该是指曹操的墓地,大致位置就在西高穴村附近。不过,经过多次的挖掘和勘察,始终都没能找到准确的位置,此事也就被不了了之。

到了2006年冬,随着狗年春节将至,西高穴村的所有村民都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中,家家户户都在张灯结彩。突然,村外传来了一声巨响,但很快就淹没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中,竟然没有任何村民出外去查探。

直到开春以后,当地村民纷纷引水浇灌自家的耕地,竟然在田间发现了一处新开的大洞。由于河南地处中原地区,地上地下都存在着大量文物,大家很快推断出这就是春节期间那声巨响所炸出的盗洞。

此事很快被上报到河南省文物部门,考古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潘伟斌立即带队赶到现场,亲自下到墓室内进行勘察。经过初步断定,他认为这是东汉时期的墓葬,而且墓主人的身份非常高贵,最起码也是王公一级。

建国初期,由于政府缺乏文物保护的意识,许多墓葬甚至皇陵都遭到了不科学的挖掘。因此,在万历皇帝明定陵的惨痛教训后,逐渐形成了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的政策。

2008年,河南警方抓获了一个盗墓团伙,还缴获了一块精美的画像石被证实出自西高穴村的这座古墓。为了保护墓中的珍贵文物,文物部门申请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终于获得了有关部门的批准。

随着考古挖掘工作开始,这座东汉古墓逐渐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也揭开了自己神秘的面纱。该墓采用了“甲字形”结构,整体坐西向东而建,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砌墓,主要由墓道、前室、后室和侧室构成,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很显然,比起动辄数千数万平方米的古墓来,这里显然是有些“寒酸”。

由于构造简单,由于防盗简陋,该墓已经在近两千年来多次被盗掘过。幸亏,仍然还残留了一些随葬的物品,比如银器、铜器、玉珠、水晶、陶俑、石圭、石璧、铁甲、铁剑、铁镞、玛瑙、石枕、石牌和遗骨等。

在这些出土文物中,以刻铭石牌和刻铭遗骨最为珍贵,分别是“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和“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而且,在警方追缴回的一件石枕上,还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的铭文。以上这些,将墓主人锁定为曹操。

墓内的三个棺椁均已经损毁,但三具人骨还算是完整,已经被科学证实是一男两女。其中,男性去世时60多岁,而且存在着极其严重的蛀牙,史料中多次记载曹操的头风症或许不是早先推测的脑瘤,而是由牙疼引起的神经疼痛。而另外两具女性人骨,一个过世时大约50岁,另一个过世时大约20岁。

众所周知,曹操的一生不仅风流成性,而且妻妾成群。根据史料记载,他的妻妾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十五个,比如丁夫人、卞夫人、刘夫人、环夫人、杜夫人、尹夫人、秦夫人和孙姬、李姬、周姬、赵姬等。

除了以上这些妻妾外,未记入史料的年轻侍妾应该会更多。别的姑且不提,就只以卞夫人为例,她是丁夫人之后的继配夫人,先后为曹操诞下了曹丕、曹彰、曹植和曹熊。据《三国志·明帝纪·后妃传》记载:

秋七月,武帝卞后祔葬于高陵。

曹丕登基以后,安排自己的生母卞夫人死后与父亲曹操合葬应该是大概率事件。不过,卞氏是在70岁才过世的,与墓中的这两具女性人骨存在较大差异,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质疑。

在关于曹操墓的真伪之争中,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质疑。作为汉墓研究学者和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刘心长认为西高穴村的汉墓的确存在一些特征,但也存在着一些致命伤,认为暂时称为“疑似曹操墓”更加合适。

除了卞夫人的人骨年龄与历史记载不符以外,刘心长还归纳了以下几个疑点:

一、作为支持方主要证据的“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铭文石牌与墓中其他石牌的形制和字体均不同,无法保证不是后人作假;

二、曹操被谥封的“武”,“魏武王”的称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没有出现过,铭文的石牌明显是常识性错误;

三、“高大封土”不符合曹操生前的要求,他明确表示过“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儿子曹丕不可能违背父亲的遗愿;

四、翻阅所有的史料,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曹操生前打虎的记载,“格虎大戟”的出现太过蹊跷。

作为河南安阳高陵考古领队,潘伟斌是坚定的支持者,他首先驳斥了“伪造石牌”的揣测,认为太过于荒唐和离谱。而且,墓中出土的文物和墓志都能说明问题,这里必定就是曹操的墓地。

关于这处墓地究竟是不是曹操墓,支持者和反对者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双方都说得头头是道。到了2009年12月27日,经过有关部门的闭门研讨,最终认定位于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为真。

2010年6月,安阳曹操高陵墓成功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之后又入选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从此,关于这里是不是曹操墓的争论,终于落下了帷幕。

现如今,河南当地政府开始依托曹操墓进行规划布局,准备打造成三国文化遗址和公园。或许,这里将会成为今后研究三国历史和魏晋文化的重要场所,也将会成为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史不假

曹操为何死后在墓碑上写“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而不写“魏王之墓”?他内心还是向往做一个治世能臣吗?

提出这样的问题,若不是提问者在抖机灵,那就是提问者对历史一窍不通……曹操虽然承袭了祖上的费亭侯爵位,而且还留下了《上书让费亭侯》《谢袭费亭侯表》等几篇与这件事相关的文章,叫他“曹侯”也未尝不可。但是,晚年的曹操已经进位为魏公、魏王了。更重要的是,这个魏公、魏王是汉王朝的魏公、魏王,并不是后来曹魏王朝追尊的!换句话说,曹操死的时候,身份已经是汉王朝魏王而非费亭侯,墓碑上又怎么可能是“曹侯之墓”呢?

前些年被考古学者发掘的西高穴汉墓也作证了这一点。不管这座汉墓是曹操真正的陵寝还是一些人所谓的疑冢,有一点事肯定的,里面出土的冥器上刻着的都是“魏武王”、而非“费亭侯”或“曹侯”之类!如“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等。也就是说,曹操入土时,不仅是魏王,而且还有谥号“武”,所以叫做“魏武王”。连墓中培养的冥器都刻着“魏武王”,曹操墓如果真有墓碑,自然也应该刻“魏武王”,不是吗?因此,所谓“曹侯之墓”根本站不住脚……

当然,有人又要说了,曹操后来不是被追尊为皇帝了吗?他的墓中冥器为何刻的是“魏武王”?原因其实很简单,魏武帝是他儿子魏文帝曹丕称帝之后追尊的。在曹操入土时,他的身份只是汉王朝的魏王,加上谥号“武”,叫做“魏武王”也便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等到曹丕称帝之后,曹操已经入土,正所谓“卑不扰尊”,再把曹操的地宫挖开、把“魏武王”改成“太祖武皇帝”是对死者的大不敬。所以,曹操墓中的冥器也就只能继续是“魏武王”了。

那么,提问者说到的什么所谓“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东西的确是存在的,但并不是出现在曹操的墓碑上,而是在曹操的一篇文章里,这篇文章叫做《述志令》、也叫《让县自明本志令》。说白了,其实就是曹操的自我标榜罢了,在文章中曹操说自己是汉王朝的“忠臣”,并无篡位之心。自己死后,墓碑上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足矣。

曹操是个什么玩意儿,众所周知。他虽然至死也没有称帝,但进位魏王、加九锡和称帝又有多大区别呢?无非一个虚名而已!话又说回来,就算他自己愿意自降身价、当“曹侯”,他儿子曹丕也不会愿意,不是吗?曹操人都已经死了,墓碑上刻什么,他还能做得了主吗?提问者显然是把曹操那篇自我标榜的文章与真实的曹操墓碑混为一谈了……

曹操为何死后在墓碑上写“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而不写“魏王之墓”?他内心还是向往做一个治世能臣吗?

一、曹操不想背僭越之名;二、汉室老臣尚在,为子孙安危计,明哲保身。

不得不承认,“挟天子而令诸侯”是一步好棋,曹孟德不做,也会有别的人做。况且曹操并非第一个“挟天子”的人,董卓已经走在前面。袁绍想做,晚了一步;刘备、孙权想做,没那实力。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了晚年,会想到追求永恒,当然寿限不可违,人能做的往往是青史留名,庇护后世子孙。曹操也想永垂青史,而他不想看到“魏王”流传千古。

为什么呢?大汉天下,刘邦立誓,“非刘姓不得称王”。曹操称魏王,那是早有图谋不轨之心。我们能想到曹操称魏王,一是内心真想,权欲使然;二是忠臣官升一等,名正言顺;三是“魏王”之于天下更有号召力,形势使然。曹操在世之时称魏王,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然为什么死后墓碑上写“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那就是我们讲到的初衷或者初心问题,曹操起步之时,或者在其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就是天下子民,就是光复汉室天下。虽然乱世群雄都会有蠢蠢欲动的僭越之心,然而临终之时,还是会想到初心问题,也就是一生戎马的正义性问题。

“魏王”只是虚名,这就跟司马懿不称帝是一样的,有实权了不称帝,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曹操在实力上称帝也是没有问题的,然为什么留给子孙称帝,就是要等到时机绝对成熟:一帮汉室老臣死的死,亡的亡,剩下的就是曹家的家臣了,曹丕称帝也就顺理成章了。司马懿不也是这个打算吗?等到曹家的家臣流失殆尽,剩下的就是司马家的家臣了。

总而言之,曹操在世之时称“魏王”,自己及群臣的权力欲望得到满足,在天下竖起一杆坚挺的大旗,一举多得!临终之时称“曹侯”,既可青史留名(忠心可鉴),又可庇护后世子孙,还可防止汉室子孙给他刨了祖坟。曹孟德真是聪明加智慧啊,司马懿也学会了!然而后来曹丕会什么“迅速”称帝呢?恰恰就是为了防止曹家的权力旁落了,这叫顺利交接。

曹操为何死后在墓碑上写“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而不写“魏王之墓”?他内心还是向往做一个治世能臣吗?

论帝王封号,曹丕是曹操的“爹”,曹丕是真帝王,他经历了登基大宝,有金印宝册,是名副其实的帝王,曹操被追认!儿子给爹封王!

这个魏王是这么来的,曹操死的时候,汉献帝给曹操的称号是征西将军,爵位给的是“候”!这也是为什么他死的时候,墓碑上写的就是“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的原因!

经常看三国演义的人,有一个虚假的印象是:曹操征战袁绍之后,统一北方成为北方第一军团势力,大汉天子汉献帝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他就是傀儡皇帝,有其名无其实,在三国演义中汉献帝刘协给曹操了很多特权和封号,如:魏王,大将军等等职位!

曹阿瞒一辈子征战天下,从白手起家开始,到创立基业,再到拜将封侯,带着自己的家眷、兄弟、宗亲、还有曹家得门人,从身无立锥之地开始奋斗,一路杀伐,一路征战,最后奠定了曹魏集团在北方称雄天下的局面。

但凡有点才干的人,总是想对这个世界做出一点贡献,对这个世界进行一点点修缮和改进,能谋得全局利益和谋得局部利益,或者是推动某件事情的发展,这是每一个有报复人的理想。

曹操作为一个长在中枢,天天耳濡目染朝廷里的那些“你来我往,相互倾轧,相互颠覆”各集团之间的利益纠纷,相互的争斗,对于大汉天下来说造成了很大的不必要的虚耗。年轻的曹操对这些东西是非常的反感,非常的气愤。曹操举孝廉之后,刚步入真正的官场,对政治还是懵懵懂懂的时候,便弄了个“五色棒”,来推行吏治同时来解决当前朝廷中存在的一些趋炎附势、谄媚的风气。好巧不巧,就是杀了当时的蹇硕的叔父。得罪了当朝的权贵,但虽然后来平息了,但是曹操对于他自己的做法并没有忏悔,反而觉得自己做的正确。

当官的时候,自己改变不了这个世界,所以他比较灰心丧气!尤其是董卓入关之后,对汉朝的统治,让他充分的认清了治世之能臣,臣已经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只能掌握天下兵马,才有真正的话语权,才能真正的掌握这个世界。

因此才有了曹操刺杀董卓不成,逃回家乡招兵买马,拉起旗帜,开始了自己轰轰烈烈的征战生涯。

因此曹操只是吃汉家饭长大的,虽然最后取得了曹氏天下,但是从内心上来讲,他只想做一个改变世界的人,而不是称王称霸。

曹操为何死后在墓碑上写“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而不写“魏王之墓”?他内心还是向往做一个治世能臣吗?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曹操。

我们就从在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曹操的七十二座陵墓之谜说起。

曹操早年就曾是一个摸金校尉(盗墓者)。他自己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所以他釆取了"疑冢"的措施。

布置疑冢,一方面为了防止盗墓,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生前,他因多疑错杀了许多人,死后,他𣎴得不防别人的报复。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邺城所有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 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正平只有坟三尺,千古安眠鹦鹉洲。

曹操的真墓,现在哪里都不清楚,他的墓碑从何而来?我们现在,在各地看见曹操的各种陵寝、墓地、陵园等,其后人在墓碑上写什么的都有。以讹传讹,随心所欲,没有史考价值。

曹操的"魏王"名称是历史实事铸成的,他无需在身后标榜显耀。

如果在某地发现一块刻有"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的墓碑,这可能是曹操后人为洗脱曹操贼臣逆子,欲簒夺帝位的历史罪名,而彰显曹操只是一个汉王朝的西征将军,是个"治世能臣"而已。这个墓碑说明不了历史的真相。

感谢阅读,欢迎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