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永胜县“金官镇”这个地名有何来历?

金官镇位于丽江市永胜县西北,距永胜县城28公里,全镇总面积155.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70米,辖有睦科、章斐、军和、翁彭、清河、杨伍、金官、西湖、普枫、翠湖、大源11个村委会,84个村民小组。

三川坝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坝子,被誉为“滇西北的粮仓”。有名的,还有坝子里的一个集镇——金官镇。

在丽江,在滇西,像金官古镇这样建得早的街道还不多。据永胜县志记载,金官古镇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街也和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金官建街,是在“洪武调卫”后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如果不是朱元璋的南兵西调,我们就想象不出现在的金官古镇又是什么一个街道。

是年,“洪武调卫”军官金鸣时带部队居此,金鸣时就是当地最大的官,所以地名也就取为“金官”。他们在金官有戌边的职责,但也开荒屯田、发展经济。几年下来,金官的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当地军民就先自发地赶起街来了。金鸣时为了规范镇上的赶街时间和地点,发布安民告示,在金官设立集市贸易,每5天赶集一次,并在金官按统一的规划建设街道。街的建设,也是中原样式,一点也没有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味道。

金官古镇上的人,到现在为止还保持着许多湖南人的特点。镇上的老奶奶头上戴高包头,当地人称“首巾”。“首巾”要结婚后的女子才戴,未结婚的女孩子戴帽子或留长发。留长发不戴帽子者,当地人称“打凉头”。成年妇女戴的“首巾”为黑色布料做成,用一块黑布,折成细细的皱折,然后再缝好两头,象一片圆形的荷叶,戴在头上。妇女还系宽腰带,长围裙。有时候,围裙卷起来,还可以在里面放上东西,这时候,围裙就叫做“衣兜”。镇上的人说话更有特色,把“我”称为“爹”,说“我们”,要说成“爹们”。“我”用“爹”来代替,是金官古镇非常流行的口头语,甚至在整个三川坝子里也能通行。他们说医院为“医万”,街为“该”,鞋为“孩”,说衬裤是 “小衣”,月亮为“太阴”,太阳称“热头”,石头为“牛子”等等,这都和湖南口音相通。这里称呼男性同辈人叫“老表”,好象是叫同志一样,绝对不会叫错。有人说金官人叫谁都是老表,就笑话说:“你们是江西老表还是湖广老表。”其实,金官人的祖先,正是从湖南和江西迁到三川来的,只是在600年间,没有人过多地提起这件事而己。

金官古镇建起街来,就成了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的驿站。金官古镇位于丽江“三川”坝子的中心地带,同时,它作为三川最大集贸市场,也就成了三川人和丽江赶马人心里的中心。短短几年,金官古镇就成了丽江最大的集贸市场,是全省八大集贸市场之一。在旧社会,金官古镇的名气比现在还要大。整个滇西,知道丽江古城的人,就知道永胜有个金官古镇。丽江古城的人常吃从金官街上驮到丽江的大米,常讲述金官马帮的故事。金官古镇的人也向往着玉龙雪山下的那座古城,古城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纳西文化,吸引着金官古镇的人。金官古镇和丽江古城相隔不远,现在只是两小时的车,过去是3天的马路。3天的马路,对赶马人来说,并不觉得遥远。

金官古镇过去还是丽江马帮最大的集散地之一。外省的马帮,丽江的马帮,金官本地的马帮,都喜欢到古镇上住店或备货。金官古镇是三川的中心集市,街上不但有大米、小麦、蚕豆、玉米、黄豆等等一些温带粮食作物,而且还有蚕丝、红糖、土碱、三川火腿、鸡蛋鸭蛋这样一些土特产品。金官街上有的东西,丽江没有;金官街上没有的东西,马帮们从丽江驮来。像盐、布匹、药品等等物资,就是靠马帮从丽江古城驮到街上来的。金官街赶集的人最多,坝子四周山上,居住着4个乡、10多万人,他们每个街子天都要到金官镇来,出卖他们的产品,买回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所以,这条街上的东西最好销。有人说,在金官街上,连狗屎都能卖掉。意思是说,到了金官街上,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从这样一句乡村土语里,可想而知金官街的市场之好。

因此,就有很多的商人到金官来做生意。这里自古就有四川人、浙江人、江苏人……他们来卖东西或者买东西,把钱赚了回去,也把钱消耗在金官街上。到了街天,这里的赶街人是人山人海。一条不起眼的街上,赶街的人一个挨一个,挤得水泄不通。走在街上,你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有时候被挤得脚都不能着地,让人拥着走。到了冬天,是乡下农闲的日子,赶街的人更多。春节年关,每天到街上的人每天有4万多,金官街上的每一条巷子里,到处都挤着人。我们无法描述金官古镇上的这种赶街奇观,很难说清金官为什么会有这种奇特的赶街现象。

丽江永胜县“金官镇”这个地名有何来历?

古代以地方武装主官姓氏为名,明清时代的北胜州(金官镇)是汉民族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统治阶级的武装力量军事重镇。

丽江永胜县“金官镇”这个地名有何来历?

三川坝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坝子,被誉为“滇西北的粮仓”。有名的,还有坝子里的一个集镇——金官镇。

在丽江,在滇西,像金官古镇这样建得早的街道还不多。据永胜县志记载,金官古镇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建街也和当时的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金官建街,是在“洪武调卫”后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如果不是朱元璋的南兵西调,我们就想象不出现在的金官古镇又是什么一个街道。是年,“洪武调卫”军官金鸣时带部队居此,金鸣时就是当地最大的官,所以地名也就取为“金官”。他们在金官有戌边的职责,但也开荒屯田、发展经济。几年下来,金官的经济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当地军民就先自发地赶起街来了。金鸣时为了规范镇上的赶街时间和地点,发布安民告示,在金官设立集市贸易,每5天赶集一次,并在金官按统一的规划建设街道。街的建设,也是中原样式,一点也没有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味道。

金官古镇上的人,到现在为止还保持着许多湖南人的特点。镇上的老奶奶头上戴高包头,当地人称“首巾”。“首巾”要结婚后的女子才戴,未结婚的女孩子戴帽子或留长发。留长发不戴帽子者,当地人称“打凉头”。成年妇女戴的“首巾”为黑色布料做成,用一块黑布,折成细细的皱折,然后再缝好两头,象一片圆形的荷叶,戴在头上。妇女还系宽腰带,长围裙。有时候,围裙卷起来,还可以在里面放上东西,这时候,围裙就叫做“衣兜”。镇上的人说话更有特色,把“我”称为“爹”,说“我们”,要说成“爹们”。“我”用“爹”来代替,是金官古镇非常流行的口头语,甚至在整个三川坝子里也能通行。他们说医院为“医万”,街为“该”,鞋为“孩”,说衬裤是 “小衣”,月亮为“太阴”,太阳称“热头”,石头为“牛子”等等,这都和湖南口音相通。这里称呼男性同辈人叫“老表”,好象是叫同志一样,绝对不会叫错。有人说金官人叫谁都是老表,就笑话说:“你们是江西老表还是湖广老表。”其实,金官人的祖先,正是从湖南和江西迁到三川来的,只是在600年间,没有人过多地提起这件事而己。

金官古镇建起街来,就成了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的驿站。金官古镇位于丽江“三川”坝子的中心地带,同时,它作为三川最大集贸市场,也就成了三川人和丽江赶马人心里的中心。短短几年,金官古镇就成了丽江最大的集贸市场,是全省八大集贸市场之一。在旧社会,金官古镇的名气比现在还要大。整个滇西,知道丽江古城的人,就知道永胜有个金官古镇。丽江古城的人常吃从金官街上驮到丽江的大米,常讲述金官马帮的故事。金官古镇的人也向往着玉龙雪山下的那座古城,古城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纳西文化,吸引着金官古镇的人。金官古镇和丽江古城相隔不远,现在只是两小时的车,过去是3天的马路。3天的马路,对赶马人来说,并不觉得遥远。

金官古镇过去还是丽江马帮最大的集散地之一。外省的马帮,丽江的马帮,金官本地的马帮,都喜欢到古镇上住店或备货。金官古镇是三川的中心集市,街上不但有大米、小麦、蚕豆、玉米、黄豆等等一些温带粮食作物,而且还有蚕丝、红糖、土碱、三川火腿、鸡蛋鸭蛋这样一些土特产品。金官街上有的东西,丽江没有;金官街上没有的东西,马帮们从丽江驮来。像盐、布匹、药品等等物资,就是靠马帮从丽江古城驮到街上来的。金官街赶集的人最多,坝子四周山上,居住着4个乡、10多万人,他们每个街子天都要到金官镇来,出卖他们的产品,买回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所以,这条街上的东西最好销。有人说,在金官街上,连狗屎都能卖掉。意思是说,到了金官街上,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从这样一句乡村土语里,可想而知金官街的市场之好。

因此,就有很多的商人到金官来做生意。这里自古就有四川人、浙江人、江苏人……他们来卖东西或者买东西,把钱赚了回去,也把钱消耗在金官街上。到了街天,这里的赶街人是人山人海。一条不起眼的街上,赶街的人一个挨一个,挤得水泄不通。走在街上,你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有时候被挤得脚都不能着地,让人拥着走。到了冬天,是乡下农闲的日子,赶街的人更多。春节年关,每天到街上的人每天有4万多,金官街上的每一条巷子里,到处都挤着人。我们无法描述金官古镇上的这种赶街奇观,很难说清金官为什么会有这种奇特的赶街现象。

丽江永胜县“金官镇”这个地名有何来历?

金官、梁官、宋官、满官、陶营(现涛源)、新营、清驿,都是以武装主官姓氏为名……明清时代的北胜州是汉民族统治少数民族地区统治阶级的武装力量军事重镇,北接四川,武装威慑当地彝、栗粟、纳西、白族等

丽江永胜县“金官镇”这个地名有何来历?

同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