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

在我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是相当深刻的,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氏的家族,他们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庙,所以这种家庙一般被称为祠堂

祠堂是祭祀祖先或者先贤的场所,不仅用来祭祀祖先,还作为宗族中各房子孙们办理婚事等事件的场所,比如电视剧《白鹿原》中,白鹿祠堂就是非常重要的故事线之一,有的时候宗亲们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常在祠堂进行。

祠堂的规模一般比普通民宅要大得多,而且祠堂一姓一祠,外姓人不能进入,越是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比较讲究,也成为一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祠堂存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如果你是南方人,从小到大应该见过的祠堂不少,但是对于现在很多人还是陌生的,特别是北方。

相对于南方很多宗族有祠堂来说,北方几乎没有祠堂,很多人有个疑问,那就是为何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呢?

之所以北方几乎没有祠堂,是因为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祠堂,大多是清朝一代建成的,祠堂保存起来大多比较困难,北方频繁的战争加剧了北方很多地区比南方更为动荡,很多北方人很难几代人或者几十年安稳的生活在同一个村落,祠堂自然没办法长久保存下来。

还有些为了逃荒逃难到北方的,人们来自天南地北,不同的姓氏组成了一个村落,宗族观念自然非常淡薄,更不可能成立祠堂。

而且解放后,在一定时期,北方原本存在的祠堂大多被推倒、砸烂,大部分把原来的祠堂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祠堂里存有的家谱有的也被焚烧破坏掉,北京更接近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在祠堂被损坏方面也远胜于南方。

现在的北方地区已经难见祠堂,而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等地方,一方面祠堂没有遭到破坏,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比较注重传统,因此有较多的祠堂。

祠堂文化是纪念祖先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传承体现,虽然祠堂在我们现代生活中已经不重要,但是却成为很多人心中信仰的归宿。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

南方人(大多数)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从中原南迁的,来到南方为怀念远在北方的远祖先辈,所以建立祠堂。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这其实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北方历来的战乱不断,人口流动性太强,使得一个宗族的人经常处于分离状态。

第二:南方相对稳定,人口流动性小。

第三: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在清算时期受到的冲击小,因此南方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宗族文化,而北方却几乎很难再见到!

窦文涛曾在《圆桌派》上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企业家群体南方多,北方少?

马未都认为这就是宗族文化的原因造成的。

马未都说:南方企业很多都带有宗族性质,一旦碰到困难了,大家总是相互支援,困难很快就过去了。

而在北方企业中,经常会有一个家族企业因家产之争而分崩离析的现象。

老马说:“这背后其实就是宗族文化的不同造成了。

2019年热映的电视剧《破冰行动》中,毒窝塔寨村就是如此,剧中林家大房、二房、三房都着很深的矛盾,甚至为争斗二房派人杀了三房的儿子,然而他们在对外这个问题是却能保持一致。

这就是中国的宗族文化所形成的凝聚力,有宗族就必然有祠堂,这在《白鹿原》中就有着很深的表现,族长白嘉轩就是白鹿原上的大家长,具备惩罚所有村民的权力,田小娥不守妇道,白嘉轩在祠堂当众处罚她。

祖宗文化发展到今天,却呈现出一种南北各异的景象,在南方宗族文化依旧盛行,特别是两广地区,在南方各省每年清明时都会有大型的宗族祭祀活动,而在北方宗族文化却如何消失了一般。

中国人对于祖先是很敬畏的,但宗族文化在南北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南方的宗祠文化

一直以来,南北方由于地域的差别形成很大的文化差异,一直以来就有南拳北腿、南粥北面的说法,北方人豪爽,南方人斯文,南北差异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祠堂是供奉祖先、是当地族人的悼念自己先祖的一个神圣之地,族中之人,无论是结婚、生子、升学、升官等都要去祠堂祭拜,寻求祖宗的庇佑。

无论好事、坏事都喜欢在祠堂中向祖宗倾诉,在《白鹿原》中,黑娃在经历了一切后,跪在祠堂中忏悔自己的罪过,接受族里的惩罚,最终又成了白鹿原的一分子,祠堂又多一层公堂的身份。

古代曾盛传一句话叫”族有族规“,从很多电视剧中,我们也能看出族长是一个具备和法官同等效力的角色。

根据《汉书》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立祠堂,及时祭祀礼不绝。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祠堂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在西汉儒家文化开花后,祠堂文化也就此在神州大地上生根发芽。

在最初的官僚体系中,一个地方最大的行政官员是县令,县令以下会有村长、里正这样的非国家编制管理人,同时结合宗族自治的形式,一般由村长和族长共同治理。

讲到这里,大家就需要了解另一个词了”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简单来讲周天子的分封制,第一继承人是长子或嫡出之子,视为宗子,若长子为嫡子,未来第一人就是长子,或长子不是嫡子,则嫡子是第一继承人,而其他非第一继承人则是小宗。

简单来讲,就是皇后的儿子是将来的皇帝,而妃子的儿子只能当王爷(小宗)。

小宗分封后,他的儿子又以同样的方法确认继承人身份,由此类推,最终形成了宗族。

所以在封建社会中,宗族的势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大于行政势力的,所以一个村中,同时存在族长和村长两个人时,往往最终说了算的人是族长。

因此,供奉着祖先的祠堂也有一层公堂的身份,族长一般是由辈分最高,且德高望重之人担任,对族人有劝导、管教、处罚的权力,违反族规者族长有权处置,甚至逐出族门。

这一文化曾经并非南方人所独有,北方一样盛行,然后现在却成了南方的特有现象。

北方战乱太多,导致宗族难以聚集

古代的北方历来都是战乱最多的地方,匈奴、金人、西夏、蒙古等,几乎每一个汉族王朝背后一定会有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在对中原虎视眈眈,这也造就了许多北方老百姓因为战争而被迫搬迁,人口的流动使得同一姓氏的族人开始分散,有的人住着住着就散了。

山西大同人口的外迁、走西口、闯关东等例子都可以看出,北方人外迁的频率一直很高。大的流动性也导致了宗族概念的模糊化,宗族文化不能很好的发展。再加上,北方游牧民族的混入,形成汉人与少数民族的杂居,在双方文化的相互渗透下,儒家的宗祠文化被不断地冲击着。

南方环境稳定,适合文化发展

自衣冠南渡后,北方的文化人将书卷气、经济带入南方,南方稳定的环境、适合的温度、肥沃的水土,使得耕种业、诗书文化渐渐浓厚。

北宋南迁后,南方地区经济又一次推向了高潮,而北方人由于不适应南方的气候,让宋得以在南方偏安一隅,正因如此,北方地区由于连年的战乱人口流失,而相对稳定的南方宗族文化开始生根发芽。

渐渐地在南方,同一宗族聚集的势力逐步壮大,许多村寨都是同一姓氏,外姓人很难融入其中,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南方也开始重视宗族、祠堂文化,许多地方开始有了自己的族谱,有人专门负责修族谱,记录每家每户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与此同时,祠堂也渐渐地成了他们的精神建筑。

最终形成了南方多宗族、祠堂,而北方较少的情况。

新中国建国后,宗族文化曾经历过一段黑暗的清算时期,当时北方由于离首都近,因此受到的冲击更大,清算也比较彻底。而南方地区因为距离远,受到的冲击小,因此得以保存。

最终演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了南方人重视宗族文化的现象,特别是在两广、福建等地宗族祠堂的观念很重。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因为历史渊源的问题有些事情又有南北之分,如武术分有南拳北腿,南方的拳术常被人津津乐道,北方的腿法也很刚烈凌厉等等。在一些风俗文化上,我国的南方和北方也有很多不同,诸如南方人很注重自己的宗族和祠堂文化,那么到了北方就几乎没有祠堂类似的建筑与习俗,大家知道是为什么吗?

简单来说南方祠堂就是摆放祖宗灵位,用于祭祀祖先的庙宇,是当地族人悼念自己祖宗的一种祭祀式建筑。另外,祠堂还可以当做该族子孙结婚的见证,平时谁家有儿子娶老婆,或女儿嫁出去,都会在祠堂办设宴席。

还有生子后,摆的满月酒,考中大学后的入学酒,以及一些丧事宴席等,南方人大多都会选择在自己的祠堂里举办。祠堂不仅地方宽敞,还有整套的餐桌椅子、用具、大厨房也是专门给族人办宴席所用。

另外,南方祠堂除了祭祀老祖宗外,还是一个惩戒族人的“公堂”。古代盛传一句话,叫族有族规,意思是作为本村本族的人要遵从自己的族规,若是有人犯错,就由宗族族长出面给予惩罚。这时,身为族长的人就会和一些族里辈分高的长辈在祠堂之下对犯错族人处罚,一般有言责训导,罚跪,挨板子,严重者还会被逐出族门。

对于南方的祠堂文化,我们可以追溯到汉代。在西汉时代,儒家文化遍地开花,儒学者甚众,慢慢的整个天下就以儒学为主导。身处各地的宗族和祠堂就成了儒家文化的一种分支类型,从而让族人们有了更强的宗族信念。

文献《汉书》有描述:“文翁终于蜀,吏民立祠堂,及时祭祀礼不绝”。

通过这句记载,我们可看出在汉代时期,南方的祠堂文化就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和发展。因此,南方人逢年过节,都会到自己的祠堂拜祭祖先,有囍事或丧事也会在祠堂设宴,遇到什么重要事情,宗族会议也往往在祠堂召开。

反观北方,则很少见有他们的祠堂,其实原因很心酸。

因为古代北方多是战乱之地,经常发生战争,老百姓流离失所,被生存所迫四处迁徒。人口流动率特高就很难有同一姓氏的族人聚居在一起,有的人住着住着,当敌人入境杀过来时自己又得跑了,留下的建筑多被敌人烧毁砸坏。

如走西口、闯关东等例子都可看出,北方人的移居频率很高,族群更是在迁徒中被冲散走散,故此就形不成特有的宗族文化与信仰。有的北方人,长期受到匈奴等游牧文化影响和冲击,也不能很好的发展自己的族群文化,相比这些南方就稳定多了。

据悉,当年北方的游牧部落多以长江为界,往往打到长江就退回去了,因此让南方地域少受了许多战争灾祸。有人说,游牧民族不想打入南方,是因为不习惯南方的潮湿天气,认为不值得在那里居住所以就没有打南方土地的主意。

因此南方的发展向来都比较稳定,且水草肥沃,耕种发达。很多从各地迁徒到南方的族群就定居了下来,在得到长期的发展繁殖之后,慢慢形成自己的姓氏村镇。使得很多村庄都是同一个姓氏,而外姓很难融入他们,久而久之,也就想办法搬去跟自己姓氏一样的村落定居。

后来,同一姓氏的族人为了纪念自己祖宗和受到儒家文化熏陶之后,就重视起建祠堂这一种习俗文化。而大部分有祠堂的族群也有自己的族谱,有族人专门负责记载每家每户的子女,娶了那个地方的外姓女子,本姓的女子又嫁到哪里去了且婚后与男家生了几个儿女等,这等于是记载该姓氏族群的开枝散叶过程。因此祠堂也就成了他们心里和行为上的精神建筑。

另一点,南方居住着的汉族人比较多。北方因长年战乱问题,游牧民族与北方人多有通婚混血的例子,有的北方村落为汉胡杂居,在双方的文化融合下,纯汉族的礼仪和儒家文化就被冲击了。甚至有的汉人传统习俗慢慢被忽视。

诸如,历史上的靖康之耻,五胡乱华等,游牧部落人大肆入侵北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逼得很多北方汉人妥协。而有的北方人就被迁移来到南方,从此保留下自己的传统文化。如今在两广地区,都能见到不少族群祠堂,以及闽南福建地区,都保存着较好的祠堂文化。

自从大清亡后,在抗日战争里中国遭到一系列的破坏,很多旧建筑都在过程中被摧毁,也包括不少族氏祠堂。可从新中国诞生以来,南方地区的人们风气渐渐恢复,很多流连国外的侨胞们,会思念家乡,有能力的组织捐款,给自己村修缮祠堂,祖庙。从而让祠堂文化迅速恢复。使得族人们又能像以前一样,有祠堂可以祭祀,有祠堂可以摆宴席了。

而北方人因为上述的历史因素,导致他们很少有祠堂观念,很多北方人生下来都不知道祠堂是什么,所以对于宗族和祠堂文化较为不太重视,反而南方人在以前很多都是住在自己村里,大家都同一个姓氏,有事情互相照顾,因此祠堂观念就很重。但如今随着城市大规划,很多村子的同族人都有条件到外面买房子,随着他们的散居会不会逐渐不再重视祠堂文化呢?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

一、宗祠文化

题主一语道破!如今宗祠文化底蕴,去广东福建一带会探寻得较为多些了,因为北方相对少些,而宗祠文化究竟利弊如何呢?

著名主持人窦文涛在《圆桌派》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企业家群体南多北少呢?马未都认为这就是宗族文化的原因造成的。

那么,什么是宗族文化呢?宗族文化是宗族长期演变之后,不仅成为一个同姓的亲属集团,而且还演变成的同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

诚然,广东福建等地宗族文化盛行,中国人对血缘关系天生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在同一宗族内,大家认同感都非常强烈。

在遇到诸如企业困难等问题时,往往更能拧成一股绳以共渡难关,并使企业更为发展壮大,可以说南方多以宗族为单位一致对外。

曾经的公司老板就是福建晋江人,有次他邀请我们中层参加他们宗族宴席,真的感受到了宗祠文化的魅力,这种氛围感觉很有力量。

而北方有些不同,可能有的企业会在同族里,因争夺家族家产而分崩离析,最终濒临破产而倒闭。北方大多企业对外的单位是家庭。

所以,宗祠是维系社会结构的纽带,是定期集会、祭祖和商议宗族大事等场所,宗族文化中的环境、家风、牌坊、祭祖、族谱等元素,又充满了神秘色彩。

那么,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原因分析如下~~

二、从中华历史进程看,大多南方人是从北方中原地方迁徙过去的,由于背井离乡、思念故土,为缅怀北方的祖先而修建了宗祠

纵观我国历史,宗祠文化可以追溯到汉代。西汉时期儒家文化盛行,各地宗祠文化成为儒家文化的一种分支类型,从而让同族人有了更强烈的宗族信念。

中华民族诞生于黄河流域,然后向周边发展壮大,中原及关中等地已成富庶之地,但长江以南地区仍旧人烟稀少、发展缓慢。

后来北方人口增多,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为争夺资源而频频发生战争,再加上天灾人祸,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

为躲避战乱,北方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南迁,虽然每次迁徙都是一部血泪史,却为他们带来了安定。北方人由北到南定居,为记住中原的根以及先人,因而修谱、建祠堂等。

而在频繁迁徙中,北方原有的固定族群被拆散,宗亲观念逐渐淡薄,迁徙南方的北方人却相反,他们开始缅怀中原的祖先,再加之南方相对稳定,因此就更缅怀先人了。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是很少打过长江的,因为他们不适应南方的气候。

但是一旦到了南方,由于生活稳定、物产丰富和南方水域众多等,在经历几代后已完全适应并繁衍生息,由此形成固定的宗族实力,开始延续世代相传的族谱。

三、迁徙到南方的汉人比较多,而大多数南迁的汉人则保留了许多祭拜祖先等的传统习俗和礼仪

北方大多胡汉杂居,通婚混血,对于汉族传统习俗越来越不重视,导致祭祖祭拜等的汉族传统习俗和礼仪等被弱化,宗祠也就越来越少。

而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和靖康之耻之后,中原地区汉人迁到南方,由此保留许多传统的习俗,在南方地区中,尤以广东福建等地宗族观念更为强烈。

这是因为,他们是秦汉时期第一批南迁的汉人,保留着正宗而传统的祭拜祖先的观念,甚至在一些地方,族规比法律还要管用。

四、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方所受波及比南方严重,北方许多古建筑、宗祠等遭到巨大破坏,这是北方宗祠少的重要原因

在皇权专制时代,宗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粘合器,既保证了地方上的自治,又让国家得以稳定,据说县级以下的机构都是家族自治,起核心作用的就是宗族文化。

因为在生产力低下时,只有靠抱团取暖才能生存,这时家族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家族里分工明确,经商的经商,会读书能考取功名的就读书,以成为家族保护伞。

因而在宋朝时,南方就出现过人才井喷的势头,一是因为南方经济发达,有钱供更多人读书;二是家族的保护作用。而北方在这方面要弱些,考上进士就没那么多。

新中国成立后,宗族文化被当作腐朽文化开始清算,北方所受所以辐射力强些,最终清算得彻底些;而南方离得远,受波及自然就小。

如此北方的宗族社会结构就解体了,变成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单元,而广东福建一带受冲击力比较小,故这一传统能保留到现在。

五、南方地区华人华侨多,回乡探亲祭祖,捐钱出资修建修复宗祠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方地区的民风逐渐恢复,很多国外的华人华侨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怀念祖籍,因为人最不能忘记的就是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

由此,组织捐款或自行出资给村里修缮祠堂、祖庙等,以让漂泊异地的游子可以祭拜和缅怀祖人,因而让宗族和祠堂文化得以迅速恢复。

而北方因为上述等历史因素,对宗祠文化观念就淡漠些,很多人生下来可能都不知道宗祠是做什么的,因而宗祠文化不被重视。

总结

综上,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既有历史厚重的原因,也有儒家文化的熏陶,还有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脉脉乡愁。

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媒介,对于海外移民与祖国家乡的关系,对于海峡两岸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祠堂文化,不仅与书院文化、家庙族府、地方庙宇文化等建构起地域性文化的立体形态,也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得住乡愁,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

祠堂,基本功能就是祭祀祖先,通过祭祀祖先,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它是乡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原动力。

祠堂,不单维系了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为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

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祠堂,北方人不注重祠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华夏人民自古重视封建礼教。从最初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也是为了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文化而创办儒学,祠堂也就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纵观历史,中国人民对于种族,家族观念是比较强烈的。

皇位的继承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一般情况下,只有皇帝的亲生儿子才能继承皇位。古代,大家族联姻也是讲究门当户对,血统纯正。

祠堂开始于汉代,祠堂也是宗教文化中的一种,祠堂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 “孝”包含内容较多,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孝亲敬长的优良文化传统。对现代文明也起到促进作用。

一般都是南方的祠堂多,北方的祠堂少。为什么南方人注重祠堂,而北方人不太注重祠堂文化?以下就是我列举的原因。

首先,南北方文化差异较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北方地形多以山脉,森林,平原荒地为主。多养牲畜维持生活,特别是内蒙古地区多以放牧为主。北方气候较干旱,北方人性格豪爽,大大咧咧。

所以,北方文化以游牧文化为主,北方人对生和死看得比较淡。一般人去世后,会直接下葬于土地中,不会建造祠堂等进行祭拜,一般都是直接去坟墓所在地进行祭拜。

北方人对死者非常尊重,会进行土葬,水葬等方式,让死者安息。埋葬死者时,地点一般选在列祖列宗坟墓处,也讲究家族,但没有建立祠堂的必要。

因为北方人觉得死者的肉身不在了,这个人不存在了,没有入土为安的概念。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北方人宗族观念还是比较淡薄。

南方地形以平原为主,濒临海洋,大江大河纵横交错。南方水土好养人,南方人多温柔,内敛。他们不会像北方人那样豪放,他们更多的是南方人独有的柔美。南方人非常重视祠堂文化,注重宗教家族观念。

他们对于死者也非常的尊重,每年的清明或者其他时间,会去祠堂对祖先和自己家族死去的人进行祭拜。古时候的南方,皇帝更是注重宗教与血缘家族观念,保留了许多中原正统文化。所以,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南方人依旧重视祠堂祭祀。

其次,古代社会稳定形式不同。北方人多以游牧民族为主,大多数性情豪爽,而北方也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地区。少数民族统一其他民族,大多数是通过战争进行统一,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人们流动性比较大,不会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

因此,宗教文化统一不到一起。历史上也发生过著名的北民南迁事件。当时北方战乱太多,许多百姓逃离到了南方,而南方社会较稳定,不易发生战乱,南方远离政治中心,有任何战争,对于南方的影响是最小的。

所以,南方人居住稳定,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居住地,为祠堂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南方人有着浓厚的宗教文化,也跟战争少有关。

战争少不用为换住所而发愁,居住条件稳定,家庭关系稳定,因此会重视宗教文化。而北方人一直都在躲避战乱,居无定所,所以不会传承宗教文化其中的祠堂文化。

再次,礼仪教育的接受不同。北方大多数是以游牧民族为主,居无定所,逐草而生,北方游牧民族没有固定的家,只有随着季节草地更替得住所。所以,更多的时间,北方人都是在奔波劳累,没有时间接受礼仪的教育与教化。

在性格上,北方人大多都是粗犷豪爽的性格为主,每天都在思考自己如何继续生存的问题,没有时间注重礼仪与教化,没有对礼仪教育过多的重视。

反观,南方自古都是繁华大都市的所在地,南方人民一般都很富裕,且一般有经商头脑,钱财都很充足,有更多的钱投在教育上,大多数的私立高校都在南方建立。私立学校一般都是只有家庭条件富裕的孩子才能上得起的学校,所以,南方也注重家庭的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但是南方人更是注重礼仪,因为他们的钱是足够可以撑起他们学习礼仪。

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就可以体现宗法,血缘,从而对祠堂文化非常的重视,家族观念也比较看重,更看重的是亲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而北方人每天都在为生存而考虑,没有闲暇时间来学习礼仪,所以对祠堂文化也不是很上心。

第四,受到大运动的影响,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开展了破四旧行动,破除旧文化,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事件。这次运动大家都知道,它不仅阻碍了我国文化的发展,也破坏了很多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全国各地都不能在运动中幸免,不仅对当时著名的文豪就行批斗,还烧了文化知识分子的家,抢掠一切东西。严重破坏了我国当时文化的繁荣,阻碍了我国当时知识分子的发展。无数文豪被批斗,精神受到严重的创伤,有些知识分子受不了,就自尽了,这里面就有我国著名作家老舍。

当时,在首都北京,破四旧行动规模很大,波及广泛,包括传统文化的书籍,书法,画等,还有最重要的传统习俗都被扼杀,很多民间祖传的技艺,基本上已经失传。当时没有传人还敢继续传承,这里就包括了祠堂文化。

祠堂文化也被认为是传统文化,是不被允许的,破坏之大。但是,破四旧行动对南方的祠堂文化影响相对较小,所以,南方比北方流传下来的祠堂文化更被重视。

现在,福建,广东流传了很多富有丰富历史的祠堂,大多数地区的家族大祠堂都被保留下来。

祠堂文化作为宗教文化的一种,每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方的特色。每一个地方的祠堂文化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

北方人民,生活朴实无华,无过多对钱财的需求。大多数的百姓,他们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对于家族观念意识淡薄。在祭祀上,更多的是对于死者归于天地之间的尊重,更多的就是土葬和天葬。

对南方人来说,他们出于对死者尊重,会建立祠堂,每年的时候都会在一定时间进行祭祀祖先。北方人祭祀祖先是直接去坟墓前祭祀,而南方人更多的是在祠堂里祭祀。

此外,祠堂文化也代表着宗教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宗教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一种物质文化遗产。不管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他们从来都不会忘祖归宗,每个中国人民都注重自己的血缘关系和宗族观念,每个中国人最终都会落叶归根,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自己的亲人身边。

我们自古以来都有这样的传统,我们中国人民更不会忘本,永远记住自己是一家人。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南方人注重祠堂,北方人不注重祠堂,并不是北方人不注重认祖归宗。而是,北方人也有自己的方式来记挂自己的祖先。

作为一个纯正的北方人,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我们家这边的祭祀方式。

每一年腊月三十,我们会按时祭祖,总是忘不了,每一年大年三十,太阳一落山,在爷爷家正房的屋子里面,奶奶就会拿出来各种祭祀要用到的物品,不一会,院子里面就会聚集一群人,爷爷就会和他的一些兄弟在屋子里面摆上各种上供用到的食品,摆上香炉,等所有东西都收拾好以后,就准备诚心诚意邀请列祖列宗回来过年了。

而这个时候,妈妈就会对我们这些小孩子严加管教,不允许说错话,不允许做错事,做什么都要小心谨慎,妈妈也会比以前更谨慎的做事情,生怕得罪了来家里过年的老祖宗,同时,也是为了表示自己作为小一辈对老祖宗的尊重。

并且家里的男孩子还需要跟着向供奉的老祖宗磕头,贡品一直不断,直到大年初二,才会准备把老祖宗送走。每一年的过年总是少不了这一环节。

而且,每一年一进腊月爸爸就会催促妈妈准备好上坟需要用到的物品,准备在腊月在一点给老祖宗上坟。其实,不仅是过年需要有这样的准备,逢年过节,爸爸和大爷都会去山上看望老祖宗,来寄托对他们的挂念。

所以说,地域之间的不同,会影响大家纪念祖先方式的不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