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雍正皇帝,还是乾隆皇帝,为何都不敢重用岳钟琪?
岳钟琪是四川成都人,岳飞的二十一世嫡孙,岳飞三子岳霖系后裔,四川提督岳升龙之子,出生于武将世家。
名门之后,总是会引起众人的关注,岳钟琪在康熙时期很受重用,但是无论是雍正皇帝,还是乾隆皇帝,为何都不敢重用岳钟琪呢?
岳钟琪一生历经康雍乾三朝,在为稳定大清西南局面的战斗中立有大功,他一生戎马,平西藏,定青海,镇戍边疆,功勋卓著,并且被封为三等威信公。
因为在封建帝王时代,做臣子的必须臣服于皇帝,无论军工多大,功高震主是很危险的,而且当时朝中的重臣大多是满人,岳钟琪是汉人,他以军功先后担任川陕总督、甘肃提督以及甘肃巡抚,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妒忌。
因为他人的忌妒,岳钟琪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先是在成都大街上出现疯子卢宗汉高喊“岳钟琪要率川陕兵丁造反了”等口号,接着又出现朝中大臣谣传他想拥兵来对抗朝廷的事情。
虽然最后雍正派人查出岳钟琪是清白的,但是雍正是个疑心非常重的帝王,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从此对岳钟琪内心增添了不信任,心里埋下了怀疑的种子,总是想找个机会铲除掉这个心头大患。
在岳钟琪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时候,由于敌方太狡猾,岳钟琪进击三年不成,雍正终于找到机会铲除岳钟琪,他借口岳钟琪进击准噶尔部失利,以“误国负恩”加以免官拘禁,并且给岳钟琪罗织罪名,给岳钟琪判了一个“监斩候”,虽然是死刑,但是属于缓期执行。
直到雍正帝死后,岳钟琪才被乾隆皇帝赦免,赦免后,岳钟琪已经63岁,参与了平定大金川土司叛乱,乾隆十九年,岳钟琪不顾重病出征,凯旋班师的时候,卒于资州,时年六十八岁。
无论是雍正皇帝,还是乾隆皇帝,为何都不敢重用岳钟琪?
岳钟琪是清代历史汉将之中权势最大的汉族将军,即便后来的曾国藩和左宗棠权力也未必能超过岳钟琪。
岳钟琪在权力巅峰时期,八旗的满族将士也要归他调遣,可以说在年羹尧被雍正整死之后,岳钟琪基本取代了之前年羹尧的地位,而且权力基本不比年羹尧差。
下面就说一说这位接替年羹尧的岳钟琪,他可不是不被皇帝重用,而主要是备受猜忌。
岳钟琪是岳飞嫡系子孙岳钟琪是康熙时期议政大臣、四川提督岳升龙之子,岳钟琪家族是抗金英雄岳飞的嫡系子孙,岳钟琪是岳飞第21世孙,岳钟琪家族都是岳飞第三子岳霖的后代。
其实说来也挺幽默,岳飞一生以驱逐鞑虏,恢复宋朝江山为己任,致力于抗击满清的祖先大金国,而他的嫡系后代岳钟琪居然是满清最为忠心、权力最大的汉族将军,真的可以说是非常的讽刺和幽默。
由于是岳飞的后人,所以岳钟琪出身武将世家,自小就有从军报国的志向,他的父亲岳升龙更是康熙朝的功臣,当年岳升龙随康熙亲征葛尔丹,立下赫赫战功,被康熙任命为四川提督,也算是武将中的高官了。
因为岳钟琪出身将门世家,所以他步入仕途并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是他老爹岳升龙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托关系花钱给他弄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职,他由此直接步入了仕途。
这知府本来是文职官员,到了康熙五十年(1710年),准葛尔汗国屡屡骚扰边境,于是岳钟琪趁机向父亲岳升龙请愿,由文职知府改为了四川松潘镇中军游击。
到了康熙五十六年(1716年),准葛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勾结沙俄攻进拉萨,围攻布达拉宫,杀害了臣服清朝的拉藏汗,囚禁了达赖和班禅,准葛尔汗国妄图和沙俄平分中国青藏地区。
这康熙怎么能容忍,于是康熙派了爱子老十四胤禵为大将军王,率军赴青藏地区出征策妄阿拉布坦,这时候32岁的岳钟琪获得同样年纪轻轻30岁胤禵得青睐,从游击被提拔为副将。
骁勇善战,成为西北军方第二号人物岳钟琪作战英勇,而且还非常富有谋略,可以说是智勇双全,也正是岳钟琪向胤禵献策用出其不意的战术平定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
所以岳钟琪在西北前线上屡立战功,到了康熙去世后,雍正即位,西北又爆发了蒙古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担心老八一党的老十四把持兵权,于是派四爷党的心腹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去西北前线接替了老十四,把老十四召回京中圈禁起来。
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后,岳钟琪此时已经因为屡立战功,被提拔为西北军前线的第二把手,在西北军前线岳钟琪可谓是仅次于年羹尧的二号人物。
其实早在老十四统军时代,岳钟琪就已经算是西北军的二号人物,按理说老十四被召回京,也应该由岳钟琪升任西北军统帅,但就因为岳钟琪不是雍正的嫡系心腹,雍正即位之初不敢轻易地把西北军政大权交给不熟悉的岳钟琪,所以空降了年羹尧去管理西北。
所以说从这也可以看出皇帝的信任有多么重要。
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后首要任务就是平定青藏地区的罗卜藏丹津叛乱,在此次平叛中年羹尧和岳钟琪同时向雍正递上了平叛策略,雍正采取了岳钟琪的战略,让年羹尧紧密配合岳钟琪。
果然在年羹尧和岳钟琪无缝配合下,罗卜藏丹津叛乱很快被年羹尧率军平定,由此岳钟琪也让雍正知道了西北军中还有这么一位智勇双全的干将,为未来雍正决心除掉年羹尧找到了接班人。
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率军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同时年羹尧的个人权力也达到了顶峰,雍正都称年羹尧为“恩人”,而年羹尧也越来越得意忘形,真的拿自己当雍正的恩人看待。
军功自傲的年羹尧在第二年也就是雍正三年(1725年)就被雍正弄死了,年羹尧被雍正赐死后,岳钟琪基本就成为了西北军接替年羹尧的人物。
岳钟琪被封为三等公,总督川陕甘三省兵马通过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发现了才能卓越,且不结党营私,实心为国的岳钟琪,这也是雍正决心整死年羹尧,用岳钟琪替代年羹尧的决定。
岳钟琪之所以能获得雍正欣赏,不外乎他不攀附党羽,西北军前后有胤禵和年羹尧两大权力煊赫一时的人,但是岳钟琪始终对胤禵和年羹尧都是公事公办,没有私下的情谊和来往。
岳钟琪没有因为胤禵对他的提拔而倾向于老八一党,也没有与年羹尧狼狈为奸,所以雍正就喜欢这样不结党的人才。
所以当年羹尧被赐死后,岳钟琪就迎来了仕途巅峰,他开始被雍正重用。
年羹尧死后,岳钟琪接任年羹尧出任川陕总督,并被赐爵为三等公,手握川陕甘三省财政兵马大权,连八旗的满族将士都归岳钟琪调遣,可以说雍正很是重用岳钟琪,而岳钟琪出任总督后也开始积极配合雍正在川陕甘推行雍正新政中的改土归流政策。
雍正五年(1727年)是四川和云南交界地区乌蒙土司禄万钟因为新政中的改土归流触犯了他的利益,所以他在云南东川叛乱,川陕总督岳钟琪和云贵总督鄂尔泰联合剿灭这场叛乱。
在这场平叛中岳钟琪和鄂尔泰却因为意见分歧产生了矛盾,后来叛乱被平定后,岳钟琪再度和鄂尔泰因为在推行改土归流方面产生分歧,二人由此交恶,也为岳钟琪日后沦为阶下囚埋下了伏笔。
权力盛极一时的岳钟琪最终还是没有得到雍正的信任平定乌蒙叛乱后,岳钟琪却遭遇了陷害,成都有一个疯子在大街小巷沿街大喊“川陕总督岳钟琪要率领川陕甘三省兵马造反了!”
后来这个人被抓以后,官府才发现这个人是个疯子,但是岳钟琪不能因为这个疯子说疯话而置之不理,他并非满洲贵族出身,本身就是汉将,而且还手握三省军政大权,身处嫌疑之地,他赶紧连夜给雍正上书自辩,并派人将这个疯子押送京城面见雍正。
历史上雍正给批复岳钟琪这封自辩奏折也是写了很多字,但是雍正回复的这些字中林林总总无非就是一个意思“朕很相信你”,主要就是对岳钟琪进行安抚,然后雍正为了向岳钟琪展示对他信任,下旨将这个疯子在京城枭首示众,并公告全国,岳钟琪是忠君爱国的能臣大将。
可以说这次疯子事件,史书记载很模糊,但是根据现有的史料推测,这个疯子很有可能是鄂尔泰派来陷害岳钟琪的棋子。
这次事件虽然雍正表示很信任岳钟琪,不过大家要知道,雍正虽然是历史上非常具有改革精神和很大作为的英明皇帝,但他的猜忌心也帝王之中非常重的一位,所以这件事虽然没有引起雍正的很大猜忌,但也给雍正心里对岳钟琪留下了一个疙瘩。
随后雍正六年(1728年)又发生了曾静和其门人张熙引发的吕留良案,更是将岳钟琪推向了风口浪尖。
曾静一案其实始于雍正对政敌兼弟弟老八胤禩的迫害,雍正四年(1726年)老八胤禩被雍正彻底整垮,迫害致死,在临死前老八放出了大招,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派门人四处散播雍正篡位论,
曾静在民间得到这个传闻,认为是清朝末运将至,正是反清恢复汉人江山的大好时机,于是曾静开始谋划反清壮举。
曾静反清第一步就是得有兵马,他后来听闻了岳钟琪经历了疯子诬陷事件,认为岳钟琪受到了雍正猜忌,岳钟琪恰好手握川陕甘三省兵马,实力雄厚,而且岳钟琪还是岳飞的嫡系后人,岳飞是什么人,那可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于是曾静就派了弟子张熙持书信去四川劝说岳钟琪共襄反清大计,曾静的书信中对雍正是极尽侮辱谩骂,同时鼓励岳钟琪效仿先人岳飞恢复汉人江山。
曾静万万没想到岳飞的嫡系子孙岳钟琪确实是精忠报国之人,只不过他忠的是满族所建立的清朝,他报的是大清国。
岳钟琪不仅不没有造反,反而假意顺从套出了两人所有预谋,然后将曾静和张熙师徒二人押送京城交给了雍正。
雍正这回不仅没有责怪岳钟琪,连曾静都没有责怪,而是把曾静看过的著述反清著作的作者吕留良家族全部诛杀,而将已经死去多年的吕留良开棺戮尸。
雍正没有表现出猜忌岳钟琪,不代表他内心不猜忌岳钟琪,他没有杀曾静是为了拉拢汉人士族,故意展示自己胸怀。
而经历过疯子喊街和曾静事件后,雍正虽然表面没有猜忌岳钟琪,但是实际内心中已经对他颇有防范,而且雍正还经历了年羹尧骄横妄为之事,他对汉族将军提防也越来越严了。
同时就像曾静给岳钟琪写的信中所说一样,岳钟琪毕竟是岳飞的后人,雍正怎么敢百分百信任他,雍正之所以重用岳钟琪,完全是因为年羹尧被赐死后,西北军队上没有能堪大用的人才,所以才不得已而重用岳钟琪。
岳钟琪最终还是沦为了阶下囚雍正七年(1729年)准葛尔的葛尔丹策零起兵反叛,雍正派了黑龙江将军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统率满洲和蒙古士兵从北路进剿叛军;同时雍正任命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统率统率西北的汉军从西路进剿叛军。
这场平叛战争持续了三年,葛尔丹策零十分狡猾,他利用诡计和地理优势,先让傅尔丹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斗导致了一位副将和七位王公贵族在战阵中阵亡,傅尔丹被盛怒之下的雍正囚禁回京问罪。
这时候西北只剩下岳钟琪还在苦苦与葛尔丹策零支撑战斗,但是岳钟琪也接连失利,这时候雍正的猜忌之心就彻底爆发了,因为在此之前岳钟琪对阵准葛尔叛军时都是屡战屡胜,他非常善于针对准葛尔叛军制定战斗策略,为什么这回如此失利,甚至雍正把傅尔丹全军覆没的罪名都猜到了岳钟琪身上。
在岳钟琪战斗失利后,雍正盛怒之下将岳钟琪的麾下的总兵和副将斩首示众,严责岳钟琪,将他贬为三等候,由宁远大将军改成了署理护宁远大将军印,这就相当于把他的大将军职位也撤下来了。
这时候已经从云贵总督任上升入中央出任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的鄂尔泰趁机在雍正面前极力弹劾岳钟琪,雍正下旨召岳钟琪回京,由岳钟琪的副将张广泗护宁远大将军印。
岳钟琪怀着忐忑的心情回京后,就再度遭到了副将张广泗和鄂尔泰的联合弹劾,雍正下旨将岳钟琪罢官夺爵下狱交兵部议处。
这监狱里一呆就是两年,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兵部议处结果才出来,兵部故意揣摩雍正心态,认为雍正对岳钟琪产生了猜忌,所以故意给岳钟琪判处了斩立决的决定。
这就多亏了岳钟琪和年羹尧为人行事不一样了,岳钟琪向来低调内敛,从不张扬,不违法违规,也不得意忘形,所以雍正只是猜忌他,并没有想将他整死,于是雍正特意下旨将岳钟琪改判为斩监候,并处罚金七十万两。
可以说岳钟琪经此事件是即被罢官判刑还倾家荡产,这一个斩监候岳钟琪就一直被囚禁到雍正去世乾隆即位后才被放出来。
乾隆即位后依旧开始重用岳钟琪乾隆二年(1737年),岳钟琪和傅尔丹都被乾隆特赦出狱,出狱后的岳钟琪被贬为庶人无官无爵,于是岳钟琪隐居到了四川金堂县,天天就是念经拜佛,练练拳脚武艺。
这期间满清朝廷对这位曾经的功臣是不闻不问,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小金川发生叛乱,乾隆多次派兵平叛未果,正当乾隆着急忧虑之时,乾隆想起了曾经被自己特赦出狱的岳钟琪,他常年在西北带兵,熟知地形和战略。
于是乾隆下旨启用岳钟琪为四川提督,这时岳钟琪已经年满62岁,离开官场十多年了,岳钟琪本不想应乾隆征召,但是害怕再次被迫害,岳钟琪只得勉强复出。
岳钟琪到了前线以后,他是归昔日的老部下弹劾他的张广泗调遣,岳钟琪到了前线很快就摸清地形和形势,针对叛军局势他向张广泗提出了合理建议,连乾隆的亲信监军讷亲都赞成岳钟琪的谋划,但是张广泗却不采纳。
张广泗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岳钟琪的怀疑,于是他开始调查张广泗,他发现这个张广泗是被金川首领莎罗奔派来的奸细所蛊惑,于是岳钟琪联合讷亲将此事密奏给了乾隆。
乾隆知道后大怒,命令岳钟琪就地将两名间隙斩杀,并且将张广泗召回京城,由岳钟琪出任主帅,张广泗被召回京之后就被盛怒之下的乾隆斩首示众了,岳钟琪由此也算是报了当年张广泗陷害自己之仇。
岳钟琪掌帅印后,很快就摸清了莎罗奔的战略意图,岳钟琪针对这些进行谋划,莎罗奔很快就被岳钟琪打的投降了。
之前乾隆平定莎罗奔叛乱两三年都没有成效,而岳钟琪出任主帅后不到一年就平定了莎罗奔叛乱,当然,这其中与岳钟琪常年威震西北也有关系,莎罗奔早在康熙六十一年的时候就跟随过岳钟琪作战,后来雍正实行改土归流,也是岳钟琪帮助莎罗奔及其族人争取到了最大利益,莎罗奔及其族人都视岳钟琪为恩人,所以莎罗奔在最后所有战略意图都被岳钟琪摸透的情况下放弃抵抗投降了。
乾隆对于岳钟琪能神速般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感到十分惊讶,随即大喜,乾隆恢复了岳钟琪之前的官爵,随后岳钟琪又为乾隆平定西藏珠尔墨特叛乱,平定了重庆民间起义。
在临死前岳钟琪还在负责平定重庆民间起义,起义被平定后,在乾隆十九年(1754)岳钟琪在回军途中病逝,享年68岁。
写在最后岳钟琪深沉刚毅而多智谋,对士卒很严厉,但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卒们都愿意为他卖命。
整个清朝,作为汉臣中能官拜大将军,连满族士卒也听命于他,仅仅岳钟琪一人。即使清朝后期的汉臣曾国藩和左宗棠等人也没有岳钟琪当年那般权力。
岳钟琪这一生也为中国版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让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全部隶属中国,123万平方公里的西藏纳入中国版图。
但是作为汉人将军,而且还是岳飞的嫡系后裔,岳钟琪在满清政府中备受猜忌,雍正始终都不信任岳钟琪,对他虽然重用,却也时刻提防。
到了乾隆时期的岳钟琪已经年纪老迈,乾隆就不像父亲雍正那么猜忌岳钟琪,但是乾隆对岳钟琪评价很高,毕竟岳钟琪为乾隆的“十全武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乾隆把岳钟琪列为“十全武功”里的五大功臣之一,并称之为“三朝武臣巨擘”。并且在岳钟琪死后,乾隆亲自赐谥号为“襄勤”。
这些都说明乾隆对岳钟琪还是比较信任和重用,毕竟岳钟琪在乾隆时代年纪太老迈了,也不需要再过多提防了。
所以说岳钟琪不是没有受到雍正和乾隆的重用,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岳飞嫡系后裔的身份而被雍正帝所猜忌,雍正对岳钟琪可谓即是重用又是提防,而乾隆对岳钟琪评价还是非常高。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无论是雍正皇帝,还是乾隆皇帝,为何都不敢重用岳钟琪?
岳飞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抗击金国,这个由女真族所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可岳飞的后世子孙之中也有这样一位,却是用其一生来拱卫和守护着由女真人后裔满洲人所建立的大清王朝。
这位岳飞的后人,便是其二十一世子孙,清朝横跨康雍乾三朝的名将岳钟琪。
纵观岳钟琪的戎马一生,可谓是战功卓著,并且其本人也是为官谨慎、谦逊低调。可即便是如此,岳钟琪的人生,也可谓是充满了坎坷,甚至还险些丧命于雍正皇帝之手。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岳钟琪过于特殊的“汉人”标签,使得康雍乾这三代帝王,对其尽管充满了“爱”,但同时,也带着深深的“惧”。
雍正时期的岳钟琪,来到了其人生的巅峰时刻。岳钟琪,出身于典型的军旅世家之中,其父岳升龙也是一位功勋显赫的名将。
“三藩之乱”爆发后,岳升龙先是主动检举揭发自己上司暗中投靠吴三桂的行为,平息了事端,随后又在西北战场屡立战功,职位不断升迁。康熙亲征噶尔丹时期,岳升龙同样做出了非常积极的贡献,进而被康熙皇帝擢升为四川提督。
在四川提督任上,岳升龙勤勤恳恳,成绩突出,极大的维系了四川、青海、西藏等地区的安宁,得到了康熙皇帝极高的评价。
“太平时节本无战,上将功勋在止戈”对于岳钟琪来说,父亲岳升龙不仅使其军旅生涯的重要导师,同时也给了岳钟琪很高的人生起点,而岳钟琪也充分继承了其家族一贯的卓越军事指挥才能,并且在康熙朝晚年的时候,开始名声鹊起。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准噶尔蒙古首领噶尔丹的继任者策妄阿拉布坦打动叛乱,率兵攻进西藏,占领了拉萨,杀死了当时西藏地区的实际控制者拉藏汗,同时进一步威胁到了青海以及四川西部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封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率领十多万大军开赴西北,进行武装平叛。
此时的岳钟琪,以四川永宁协副将的身份参与到了这场平叛战争中,其作战勇猛,指挥得当,一路上披荆斩棘,接连攻克敌方主力,给予叛军以重创。之后,岳钟琪作为先锋,一举攻克了拉萨城,并且平定了城中动乱,可谓立下了不世之功。也正是因为如此,岳钟琪被康熙封为左都督,升任四川提督。
之后,岳钟琪又先后指挥了多场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战斗,因功获得了骑都尉的世职。
然而,对于岳钟琪来说,康熙朝晚年的优异表现仅仅是个“起步”,伴随着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登上皇位,岳钟琪也逐渐迎来了其人生中的“巅峰”。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的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使得当时皇位并不稳固的雍正皇帝,瞬间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危急局面之中。
于是,雍正任命自己的“藩邸故人”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接替已经被调回北京并被削去兵权的十四阿哥胤禵,统领西北大军平叛。与此同时,岳钟琪,也被任命为征西副将军、参赞大臣,随同年羹尧出征西北。
而在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中,岳钟琪也是居功至伟。
作为年羹尧的副手,他非常积极有效的配合了年羹尧的指挥,并且身先士卒,作战勇猛,所领部队屡立战功,特别是在围歼罗卜藏丹津本人以及追剿其残部的过程中,岳钟琪更是堪称立下首功。
就这样,在顺利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岳钟琪也被雍正封为奋威将军,同是晋封为三等威信公,授太子太保衔,并且担任甘肃巡抚,辖管甘肃、青海两地军务政要。
此时的岳钟琪俨然成为了西北地区仅次于年羹尧的“二号人物”。
在这之后,雍正与年羹尧的矛盾日趋尖锐,雍正对于年羹尧也是极度不满。
终于在雍正三年(1726年),雍正以“九十二条大罪”赐以年羹尧自尽,岳钟琪也在雍正的安排下,接替年羹尧成为了川陕总督,并且节制西北地区军政民务。
这个时候的岳钟琪,俨然来到了其人生的巅峰阶段。
“曾静逆案”的爆发,成为了岳钟琪人生的转折点。其实,对于当时的雍正来说,让岳钟琪接替年羹尧称为西北的“头号人物”,也是一种必然性的选择。
一方面,岳钟琪早在康熙朝时期就开始在西北任军职,战功卓著,在西北地区的军队中有着一定的声望,并且他本人为人也非常的低调,在朝堂内外的口碑非常的好。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长期供职于西北与西南地区,使得其对于这一地区的各种民族矛盾、军事冲突、地理形势等也都是非常的熟悉和了解。
于是,雍正在年羹尧倒台后,将岳钟琪“扶正”,同时也将当时整个清朝人数最多、实力最为强盛的西北大军就此交付岳钟琪统领。
然而,伴随着雍正六年(1728年)“曾静逆案”爆发,将岳钟琪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之上。
当时,湖南教书先生曾静派自己的学生前往岳钟琪的大帐鼓吹“反清复明”,恢复汉人江山的言论。
岳钟琪在大惊失色的同时,主动选择了“自证清白”,随即将此事报告给了雍正。
于是,曾静被雍正抓捕并且押送到了北京进行审讯。而根据曾静的交代,他是受到了吕留良的“反清”思想的影响,进而进言岳钟琪劝其谋反。
雍正在盛怒之下,将吕留良扒坟掘墓、挫骨扬灰,全家人进行了流放,同时撰写《大义觉迷录》澄清事实,并且让曾静去给自己歌功颂德。
至于主动检举此事的岳钟琪,尽管已经被证明自己是“无辜”的,可雍正对其的疑心也就此形成,并且在朝堂上,也开始出现对于岳钟琪极为不利的言论与声音。
紧跟着,在雍正十年(1732年)的时候,岳钟琪就此迎来了其人生的“转折点”。
这一年,策妄阿拉布坦的继任者噶尔丹策零率部偷袭哈密,与岳钟琪部将进行了战斗,尽管噶尔丹策零的这次偷袭被打退,但是清军这面依然损失了一众部队以及大批军需粮草。而就在噶尔丹策零撤退之际,清军这面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追击与歼灭,让叛军逃之夭夭。
得知此事后的雍正不仅下令将涉事的将领处死,同时严厉斥责了岳钟琪。
“攻敌不速,用人不当”而就在雍正的“引导”与“撑腰”之下,这场与岳钟琪并无太多直接关联的“小败”,被不断地发酵,包括鄂尔泰在内的一众官员,也随即对岳钟琪进行了疯狂的弹劾。
就这样,岳钟琪被罢职议罪,并且还被判以“斩立决”,后来雍正念其功勋以及“岳飞后人”的身份,改为“斩监侯”,进而将其投入大牢。
直至雍正去世,也没有被放出来。
实际上,对于雍正而言,尽管岳钟琪能力非常出众,做人做事也非常的得体,但是终归是不能对其放心的。
首先,岳钟琪是汉人,但不是汉军旗人,并且与雍正皇帝并没有直接的利益牵绊。
这里用年羹尧与岳钟琪做一个比较。
年羹尧,镶白旗汉军出身,在康熙朝时期就是雍正的“藩邸故人”,再加上雍正迎娶了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为侧福晋,对其更是宠爱有加,这就使得年羹尧与雍正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其中既有亲缘关系,又是利益的共同体。
然而,岳钟琪一路是被康熙提报上来的,与雍正本就关联度不高,再加上岳钟琪本身并非汉军旗人,不能算作广义上的“统治阶级”,对其的信任程度必然是不能与年羹尧相提并论的。而在此之前,包括洪承畴、孔有德、尚可喜、佟图赖、巴颜等统领过庞大军队的将领,无一例外的都是汉军旗籍。
所以这个时候的岳钟琪所处的境遇,实际上与后来清朝末年时候的曾国藩是颇为相似的,遭遇猜忌与防备是无法避免的。
其次,就是雍正担心,“曾静逆案”不会只是个个案,后续仍有发生的可能。
实际上,岳钟琪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人,在加上其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军队,但凡想要“反清复明”的人,都会想到岳钟琪,毕竟在当时是几乎是唯一可以推翻大清王朝的路径了。
如果在这之后,真的有越来越多的人劝谏岳钟琪造反,那么谁也不敢保证,岳钟琪在反复的劝说与利益的诱惑,甚至是民族大义的感召下,不会起兵。
所以,用这样的方式将岳钟琪拿下并就此囚禁,也可以算是雍正“防患于未然”的一种方式。
于是乎,一代名将岳钟琪,在其人生最为“巅峰”的时候,迅速陨落,就此从坐镇西北地区的“头号人物”,成为了雍正皇帝的“阶下之囚”,真可谓是造化弄人。
乾隆朝时期的岳钟琪被重新利用,但此时的他也只能是“发挥余热”了。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
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皇帝开始了他的“平反”与“大赦”,被囚禁了数年的岳钟琪就此被放出,回到成都养老。
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金川叛乱”爆发,乾隆皇帝派去大军面对复杂的地形和民族矛盾,竟然是一筹莫展,几次战斗皆大败而归。
于是,乾隆皇帝决定重新启用已经赋闲在家、阔别军旅长达十年之久的岳钟琪,并将重新提拔为四川提督,命其随同大学士傅恒出征金川。
凭借对四川地区的熟悉与了解,岳钟琪果断而又迅速的平定了“大金川叛乱”,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褒奖。而在此后西南地区的一些列镇压少数民族动乱的战事中,岳钟琪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此时的岳钟琪已经是人到暮年,并且其权势、地位已然是不能同期巅峰时候同日而语,于是这次的“出山”之后,并没有再出现“曾静逆案”这样,劝谏其举兵造反的。不仅如此,就连朝堂上,也没有了对岳钟琪的反对声音,甚至就连他多年前被人鼓动造反的事情也再也没有被提及。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此时的岳钟琪就是有了二心,也没有这个能力与实力去落实实施了,另一方面,其实大家对于雍正惩治岳钟琪的原因,早已是心知肚明,这样的“何患无辞”的“欲加之罪”,包括乾隆皇帝在内的朝堂上下,也是不会再过多的提及,来“打脸”雍正的。
最终,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横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名将岳钟琪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其也算是在人生的末年被“平反昭雪”,得以善终。
而乾隆帝赐其谥号为“襄勤”,也算是对其一生战果与贡献的高度赞扬。
无论是雍正皇帝,还是乾隆皇帝,为何都不敢重用岳钟琪?
雍正元年,雍正提拔岳钟琪为参赞大臣,随年羹尧出征青海。
所谓参赞大臣,职责主要就是辅佐统帅分统军队,其等级略次于将军。换句话说,参赞大臣相当于是军队的二把手,也就是说,当时岳钟琪在军中的地位,要仅次于年羹尧。这一年,年羹尧44岁,岳钟琪37岁。
雍正二年,岳钟琪因平定青海又功,被封太子太保,三等威信公,授兼甘肃提督。其后不久,雍正又让他兼甘肃巡抚,督办甘肃、青海两地军务政要。
雍正三年,年羹尧被赐死天牢后,岳钟琪接任了年羹尧川陕总督一职。此时,岳钟琪官至总督,封三等公爵,手握川陕甘三省兵权,可谓是当时满清封疆大吏中最有实权的人物。
雍正五年,有疯子在街上大肆造谣说岳钟琪要率川陕兵丁造反,雍正直接将该疯子以“造谣惑众,诬陷大臣罪”斩首示众。
雍正六年,靖州秀才曾静劝谏岳钟琪率军造反,为宋、明二朝复仇,但岳钟琪直接将其诛杀,雍正听闻后,又加封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少保。这一年,岳钟琪43岁,其所拥有的权势和地位已经和当年年羹尧最巅峰时不相上下。
关键是,此时的岳钟琪仍然是汉人,而年羹尧获封时早已经入旗成为满人。换句话说,岳钟琪是作为汉人大臣被拜为大将军,连满族士卒也听命于他,这在清朝历史上,岳钟琪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汉人。
雍正七年,准噶尔的噶尔丹策零率军入侵科尔沁、喀尔喀草原,雍正帝特意派吏部侍郎、大司马查郎阿和刑部侍郎常赍,带着宁远大将军印信和雍正帝特授的兵、吏两部黄带等御用之物赴陕西,在西安东郊筑台,隆重拜授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让其率军出征。
此后三年,岳钟琪率军屡战屡败,以至于清军四位将军临俘自尽,一位副将军、七位王公大臣在混战中阵亡。后来岳钟琪又因用人不当,导致被噶尔丹策零抢走大量军用物资,雍正不得不下诏严责岳钟琪“攻敌不速,用人不当”。
最终,岳钟琪因为作战不利让雍正寒了心,此时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鄂尔泰也乘机奏本,极力弹劾岳钟琪作战失败之事。最终,雍正下诏削去岳钟琪三等公爵和太子太保封衔,降为三等侯,但仍让他掌管大将军印,继续统兵作战。
可惜的是,前线的战事情况仍然非常不利,雍正最终只好下旨诏岳钟琪离疆返京,由副将军张广泗护宁远大将军印。而当岳钟琪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一路风尘赶到京城时,张广泗弹劾他的奏折也随之到了雍正帝的龙案。
面对副将军张广泗和军机大臣鄂尔泰的合力弹劾,再加上岳钟琪确实作战不利的事实,雍正就只能下诏将岳钟琪“交兵部拘禁候议”。此后岳钟琪在监狱里待了两年,最终被兵部判“斩决”。但雍正念及其当年平青海之功,便将“斩决”改为“斩监侯”,也就相当于是将死刑改为无期徒刑。
不久后,雍正去世,乾隆继位,而在乾隆继位后的第二年,他就下令结束岳钟琪的无期徒刑,让其出狱重新做人;后来岳钟琪回到成都作为一个平民百姓生活了十一年。这十一年里,也是岳钟琪一生最平淡安稳和幸福的时刻。
据记载,这十一年里,岳钟琪每天清晨早起,便在爱闲亭中打几路拳脚,舞几套刀剑,然后牵着他心爱的战马,沿着浣花溪畔溜达;茶余饭后,喂一喂鸡鸭家禽,或者漫步于乡间田埂;晚来掌灯,他伏于几案,或挥毫吟写田园诗,或秉烛夜读《楞严佛经》,可谓是悠闲自在。
等到乾隆十三年,由于大金川叛乱而清廷出兵多时未果,乾隆帝第一时间想到岳钟琪,于是他下诏册封岳钟琪为四川提督,赐孔雀花翎,让其率军出征。这一年,岳钟琪62岁。
此后一年,在岳钟琪的努力下,大小金川之乱终于打上圆满的句号。
两年后,岳钟琪又率军出征西藏,再次平定西藏的叛乱。四年后,重庆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此时岳钟琪已经68岁,但乾隆帝还是第一时间想到岳钟琪,于是又下诏让其率军出征,岳钟琪也不负所望,很快平定叛乱。
然后,在班师回成都的路中,岳钟琪因为病情恶化,溘然长逝,乾隆帝闻讯悲痛不已,特下诏赐谥“襄勤”。后来,乾隆皇帝在他的怀旧诗里,还把岳钟琪列为五功臣之一,并称之为“三朝武臣巨擘”。
客观来说,在一个以满人为尊、汉人处处受压制的王朝,岳钟琪的这番官场经历,大家真觉得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没有重用他吗?
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便是号称人臣典范的郭子仪,也有过三次被迫辞官归隐的经历,而且有两次还是在郭子仪立下赫赫战功之时被罢免的。这样对比起来,岳钟琪的被囚被贬又算什么呢?
说句不好听的,在满清前期,满人还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年代,如果岳钟琪的这番经历都不算重用的话,那真不知道什么才叫做重用?
无论是雍正皇帝,还是乾隆皇帝,为何都不敢重用岳钟琪?
欢迎关注[小丞相123](๑><๑)
对于提问,岳钟琪是岳飞的第二十一世孙,很多人可能以为这会影响雍正、乾隆对岳钟琪的猜忌而不敢重用。但是,小丞相认为这并不足以成为皇帝不重用的理由,反而在历史上,岳钟琪是被雍正、乾隆重用了的。
1.雍正时期。
岳钟琪从康熙五十年开始就从戎,担任四川松潘镇游击(就是红军过的松潘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开始平定窃据西藏的策旺阿喇布坦的叛乱中,岳钟琪以奇兵取胜。康熙提拔他为四川提督,这可是一省军事主官了。
雍正元年,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岳钟琪随年羹尧出征。雍正二年,年羹尧到西宁立足未稳,被叛军围城,岳钟琪率六千精兵赶到与年羹尧里应外合,全歼叛军。
岳钟琪因功被封为“奋威将军”,后收复青海失地大半,又被封为太子太保,三等威信公,兼任甘肃提督,雍正还为他写了诗三首,赐金扇一把、黄带一副,可谓恩荣被宠。
雍正三年,青海彻底平定后,年羹尧倒台,雍正又授岳钟琪为川陕总督,领兵部尚书衔,这可是朝廷一品大员,手握川陕甘三省军政大权。雍正十年,封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出征西北,领西路大军,平定准噶尔部策零叛乱。
在此期间,如果雍正不信任岳钟琪,怎敢把如此大的军权让岳钟琪掌握了五六年之久。
2.乾隆时期。
乾隆十三年,平定大金川叛乱的战役开始,乾隆起复岳钟琪。岳钟琪用计快速平定金川之乱,引莎罗奔等投降。
乾隆十五年,岳钟琪以64岁高龄,带兵平定西藏珠尔墨叛乱,出征康定,叛乱很快平息。乾隆十九年,岳钟琪在平定重庆邪教武装过程中病逝。
岳钟琪去世后,乾隆也作诗感怀,并赐谥号“襄勤”,并把他列为乾隆朝五功臣之一,并称其为“三朝武臣巨擘”。
3.赋闲时期。
雍正五年,一个疯子沿街大喊岳钟琪造反,雍正六年曾静那个傻书生叫岳钟琪造反,岳钟琪佯装答应,结果骗取口供后立即抓捕二人。
很多人觉得,雍正十年,岳钟琪被夺官削爵下狱是因为上述两件事。但是,小丞相认为不尽然。对于这件事,我们要辩证看待:
一方面功高都会震主,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战争完了就该清算功臣了,如果雍正真的觉得岳钟琪有反心,怎么可能留其命,年羹尧不反尚且家破人亡。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岳钟琪下狱,恰恰是奸人陷害,这个人就是权臣鄂尔泰,岳钟琪应该是在雍正五年改土归流时得罪了他,另一个人是他的副将张广泗,这厮不是什么好鸟,后来因贻误战机被乾隆杀了。
最后,小丞相认为,从岳钟琪的父亲岳升龙开始就为朝廷效劳,时代不一样了,不可能受岳飞影响,他们一直都很忠臣事清。而《清史稿》也记载,终清世,汉大臣拜大将军,满洲士卒隶麾下受节制,钟琪一人尔。
综上所述,可见岳钟琪是被重用了的。
码字辛苦啊,欢迎点赞,关注[小丞相123](๑><๑)
无论是雍正皇帝,还是乾隆皇帝,为何都不敢重用岳钟琪?
他是岳飞的直系后代,战功卓著,将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大清版图,却被判了个死刑,要不是雍正皇帝在判决中多加了三个字,他真的要老命不保了。那么,他到底是谁,为何差一点就丢了性命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探究竟!
他就是清朝名将岳钟琪,他是岳飞的21世孙,岳飞三子岳霖系的后裔,出生在武将世家,绝对的根正苗红。他的老爸岳升龙也是清朝名将,岳钟琪自幼受父亲的影响,文武双全。在他23岁的时候,他捐官做了候补知府,选择做了一个文官。随后,他还没有做两年文官,准噶尔汗国又发生了叛乱,自幼喜欢军事的岳钟琪,毅然决定弃文从武,就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康熙五十八年,准噶尔部入扰西藏,岳钟琪奉命入藏,他奇兵入藏,犹如神兵天降,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他率军夺桥渡江,攻下敌堡,歼灭准噶尔军,直抵拉萨,成功平叛此战。此战,岳钟琪出奇兵,献计策,剿抚并用,将123万平方公里的西藏纳入大清版图,崭露出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卓越军事才能。不久之后,他就升任四川提督。
在雍正元年,岳钟琪又随大将军年羹尧西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出归德堡(今青海贵德),断敌退路。次年正月,授奋威将军。二月,袭破罗卜藏丹津大营,平定青海叛乱,将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全部隶属清朝。此战后,岳钟琪被雍正皇帝授川陕总督,加兵部尚书衔。第二年,他奉命将云贵两地"改土归流"。
雍正七年,岳钟琪受命为宁远大将军率师西征准噶尔军,但由于战事不利,受到了雍正皇帝的严责。军机大臣鄂尔泰趁机极力弹劾岳钟琪,雍正皇帝以"误国负恩"等罪被夺官拘禁。随后,兵部判决居然是“斩决”。雍正帝接到兵部议奏折子,左右权衡,最后,念及其当年进西藏、平青海之功,改“斩决”为“斩监侯”,这才保住了岳钟琪的性命。
乾隆二年,岳钟琪被释放,变为庶人。他回到了成都,过了几年闲云野鹤的生活。乾隆十年,大小金川叛乱,乾隆皇帝想到了老将岳钟琪,授予他四川总督。62岁的岳钟琪奉命出征,平了大小金川之乱。乾隆十九年,岳钟琪抱重病出征镇压陈琨时,病逝于今四川资阳,终年68岁。乾隆皇帝赐谥“襄勤”,赞其为“三朝武臣巨擘”。
岳钟琪被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重用,虽然在汉人当属特例,但是终究还是因为他汉人的身份,还是得不到清朝皇帝的信任,才因为一点失误,就落得了差一点被雍正皇帝给砍了头的下场。总之,他比年羹尧聪明,虽然战功卓著,但却懂得收敛,才没有被雍正皇帝下定决心除掉,也算落得了善终,不错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