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种儿子?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他在位期间,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继续实行仁政,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社会稳定。

朱瞻基的治国能力以及才能都是明朝历史上出类拔萃和臣民共仰的明主,也是明代少有的贤君,但是他的儿子朱祁镇和他相比却相差悬殊。

朱祁镇的一生是非常不那么光彩的,宠信奸佞太监,打败仗,在瓦刺部落当俘虏、杀忠臣于谦,因此很多人好奇的是,明宣宗朱瞻基如此文韬武略,作为一代明君的他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种不成器的儿子呢?

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是很重要的,但是朱祁镇和自己的父亲朱瞻基相比,恰恰缺少了青少年的磨砺,这决定了他一生的性格。

明宣宗朱瞻基虽然从小就深得祖父朱棣的喜欢,骑射俱佳,但是当时朱高煦等人对朱瞻基父亲朱高炽的皇太子位置虎视眈眈,朱瞻基从小就跟着朱棣数次征讨蒙古,懂得随机应变,有危机意识,因此磨炼了他的意志力,以至于朱瞻基登基以后,有能力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成为盛世明君。

但是对于朱祁镇来说,他的人生是没有磨炼的,他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未来的储君,是万人敬仰的皇太子,但是他的父亲朱瞻基36岁就驾崩,朱祁镇在9岁就继承皇位。

只有9岁就继承皇位的朱祁镇,还只是个孩子,因此所有军国朝政大事都是他的奶奶太皇太后张氏主导,当时的张氏主导了一个摄政团,还有辅政大臣,朱祁镇没有插手朝政的机会。

朱祁镇身处的环境特别安逸,他根本不知道朝政残酷的斗争以及紧张的局势,因此朱祁镇并没有锻炼的机会。

同时因为有奶奶张氏以及母亲孙氏皇太后的主导,凡事都已经帮他铺好路,朱祁镇自然对朝政没有足够的热情和责任心,更没有为后来的帝王生涯积累政治经验。

朱祁镇的童年更多的是和太监们在一起,也就是在这时期,太监王振成了他最亲密的小伙伴,后来在奶奶张氏太皇太后去世以后,朱祁镇开始了亲政,但是此时的王振已经大权独揽,而朝中原来的辅政大臣相继死去,朱祁镇变成了一个孤家寡人,没有人帮他拿主意,他似乎都不能分辨什么是忠奸。

总而言之,明宣宗朱瞻基雄才伟略,但是儿子朱祁镇却政治才能非常平庸,原因更多的在于朱祁镇的成长轨迹缺少磨炼。

朱祁镇童年和少年时期有人给铺好路,他不需要自己去争取就能拥有一切,习惯了让别人来替自己做主,这样的性格在他童年还看不出来弊端,但是等朱祁镇亲政以后,他对太监王振偏听偏信,轻易相信别人,不辨忠奸,因此和他的老爹一代明君朱瞻基差的很远。

明宣宗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种儿子?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10年,是突然暴毙身亡的。当时朱祁镇才8岁。

在这关键时刻,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大明风华》里的张妍)不得不临朝听政,大政方针几乎都出自三杨内阁。当时有一个呼声,那就是拥立张太后的另一个嫡子越王朱瞻墉,毕竟“兄终弟及”也是一个选项。

但是最终张太后否定了这个选项。原因是毕竟作为嫡长子朱祁镇,根据《皇明祖训》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更关键是当时的大明国泰民安,也不存在导致“主幼国疑”局面的外部压力。

所以朱祁镇天然命好,他不即位,别说那帮文官不答应,就连朱瞻基活过来也不会答应。毕竟朱瞻基出生4个月,就被立为太子了。为了朱瞻基和孙若微,活生生地牺牲了一个原配皇后胡善祥。

在正统7年,张太皇太后死前。内宫的女人们其实都没有任何的掌权经验,自然包括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而朱祁镇更是如此,真正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大明的内阁。这也是“三杨内阁”有名的原因之一。

正统11年,“三杨”中的最后一个杨溥去世。也就意味着大明的内政实质性地交给了一帮新晋的文官,而主政的也开始交给了毫无执政经验的朱祁镇。

正统14年,朱祁镇23岁。他一直长于深宫,毫无历练,只信任身边的宦官。瓦剌太师也先分四路攻击大明。面对这种局势,朱祁镇听从王振的建议,御驾亲征,解救大同。

朱瞻基在位时,原本就有例行巡边。还曾经主动出击,打过经典的“宽河之战”,以3000骑兵大破兀良哈数万大军。

但是,朱祁镇和朱瞻基的差别很大。朱瞻基15岁的时候就跟着朱棣秦征漠北了,常年在军中历练。而朱祁镇几乎没有出过宫,身边不是女人就是太监。别说队打仗一窍不通,就连真正的局势也是无法分清的。

王振利用朱祁镇,想实现自己驰骋沙场的愿望,未果后盖希望实现衣锦还乡的愿望。但是朱祁镇却彻底被他忽悠得差点丢了大明和自己的小命。

崽卖爷田心不疼。不是自己挣来的,永远不知道珍惜。朱祁镇命好,因为他是朱瞻基的嫡长子,所以他是皇帝,没人反对。大明却差点斗交待给他了。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明宣宗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种儿子?

这事儿明宣宗真得稍微背点锅,虽然他死的时候朱祁镇才9岁,重大教育问题多数不是他完成的,但宣宗这个当爹的前期教育确实有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少。无论言传还是身教宣宗都给朱祁镇做了不少错误示范,再加上老师选得不对,朱祁镇同学就华丽的成了一个昏君。

其实咱们得说朱祁镇的天赋还是不错的,实录里记载为”天质秀杰,龙颅魁硕逈异常,伦巾帽皆须式样加广大为之,乃克适用“。意思是这孩子脑袋特别大,刨除大剂量服用三鹿而罹患巨头症的可能性后,唯一的解释是丫很聪明。

我们都知道宣宗快30岁才混上这么一个儿子,自然宝贝的不得了,孩子刚满月就大赦天下一回,还很是正经的搞了一次出生时五色祥云盖顶的封建迷信活动,让这个大儿子的人望瞬间爆棚。然而我们还知道宣宗这货有点没正形,他很快开始了错误示范。

宣宗的错误示范一

其实说宣宗没正形完全不冤枉他,朱祁镇刚冒话的时候,这货就当着很多重臣的面把儿子抱怀里瞎逗,问儿子:”以后当皇帝了能让天下太平不?“

朱祁镇大嗓门喊:“能!”

宣宗很高兴:“有搞事情的敢带一票兄弟出去砍人不?”

朱祁镇继续大嗓门喊:“敢!”

然后没谱老爹巨爽,把裤腰带也解了,衣服也脱了,全披儿子身上,又把儿子抱上了御座。左右大臣也开始跟着起哄,立马上演了一幕跪地不起,三呼万岁的表忠心戏码,让宣宗和朱祁镇爽上加爽。

其实这一幕仔细想想,如果排除事先排练过的可能性后,唯一能看出来的是朱祁镇这娃有点虎X,一个虎X孩子不上大嘴巴子扇清醒早晚得惹祸。可偏偏那没谱老爹还给了奖励,最后朱祁镇果然也惹下踏天大祸,明朝差点变成南宋了。

宣宗的错误示范二

如果第一个错误示范是言传的话,那么第二个就是身教了,宣宗这家伙确实算个天才,明朝皇帝里能称得上文武双全的也就他了。从资质上说他应该比朱祁镇还好,在加上有朱棣这样的狠爷带着,成就很喜人。

丫诗写的不错,起码比后世写四万多首那哥们强;画画也挺牛,笔法圆融洒脱,当职业画家混饭吃没问题;骑射功夫也算了得,战场上秀连珠箭的事儿都干过。算的上文武双全的顶级人才。

但他有一个聪明人常有的恶习——爱好太广泛,什么都能拿来玩玩。没事斗个蛐蛐啦,玩个投壶啦、出去打个猎啦,他天资奇高,这么多爱好也没影响当个好皇帝,所以给了儿子一个错误的印象,当皇帝很容易。可惜朱祁镇既没有他老子的天资,也没有朱棣、姚广孝那样的名师,这不就等着悲剧嘛?

宣宗的错误决定

宣宗做出最错误的决定就是给朱祁镇选老师,话说当时明朝不是没有牛人,三杨也好、于谦也罢,教朱祁镇都绰绰有余。可偏偏这缺德爹找了个割鸡分子当东宫局郎,督促太子进学。

找个太监也就没什么,你倒是找个像样点的啊?当时宫里也不是没有好太监,金英、范弘这种位高权重的不行,还有李永昌呢啊!那是能和于谦一起讨论军务的兵法大家。再不行还有阮安啊,那是清廉到让无数文官羞愧的好人。最不济找刘永诚也行啊,好歹是狂虐兀良哈的猛人,不至于土木堡叫也先给包饺子吧?

然而宣宗这个没谱的给朱祁镇选的那孙子叫王振,这货文不成武不就,浑身上下就一张嘴好用,简称叫能忽悠。就这样,虎X学生加嘴炮老师组合诞生,明朝的国运也就急转直下了.....

总结起来吧,朱祁镇变成那个操性,宣宗其实是有责任的。他极端错误的言传身教又给儿子找了个傻鸟老师,于是朱祁镇同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完全扭曲,最终让这个虎X孩子在昏君的路上狂奔不回......扯淡完毕......

明宣宗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种儿子?

子女来自于偶然,而父母则是子女的必然!

传奇的明宣宗

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传奇,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朱棣把帝位传给朱高炽就是因为看在了他的面子上。当时解缙一句“好皇孙”才使朱棣下决心传位于皇长子朱高炽的。

明宣宗是一个典型的唯物主义者。

中国各朝代的帝王大都很迷信,相信“上天之命”、“运气”、“瑞相”之说,都把自己看成是上天所生的“圣明之主”所以自称“天子”,降到人间来统治芸芸众生的。

从历史来看,这种神秘、隐藏的功能也的确是有的。不过要是迷信到荒诞不经的地步,求神问药,企图长生不老,或者还想死后来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那就想多了,我们不禁要说:“亲,你想多了!好事大家都有份,至少有很多人积累的功德比你还多。”

纵观明朝的皇帝,特别是后来宣宗的那些子孙们,就都这样想,要不炼丹服药,要不求仙,嘉靖帝竟然二十多年不上朝,打坐求道服丹,把一个国家治理的乱七八糟。

不过,宣宗不相信神仙,也不相信人会长生不老,长命百岁,这在历代帝王中也算是一个“破除迷信”的皇帝。

宣德九年(1434年),有一个和尚来见宣宗,称他想要一些钱,用来修建寺庙,来祝福宣宗长寿。

当时才37岁的宣宗,听完这个和尚的胡言乱语,痛骂他一顿,把他推了出去。

宣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人人都想长生不老,是人之常情。自古以来,没有不这样想的。商朝的祖乙,周朝的文王,都是长寿的人,在位都很久。那时,哪里有和尚、道士?秦始皇寻求神仙,梁武帝从事佛学,北宋徽宗崇信道士,都应验了吗?可惜,世人至今还不省悟,真是可叹啊!”

宣宗这一番话乍听没毛病,令人信服。可要是深究起来,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对一个人来说,37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这个年龄是人生的黄金岁月。可这年十二月份,宣宗突然得病,过了年,也就是宣德十年(1435年)的正月初三,他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

于是,他向文武大臣发出一道旨意:“我的病治好的希望不大了,这大概就是上天注定的吧!让皇太子继承皇位。嗣君年幼,惟望皇太后朝夕教诲训导,你们文武大臣尽心辅佐……”

宣宗死时年仅37岁。在最后时刻,他也承认了自己的死亡是上天注定,可能与他不相信命运,不敬天地鬼神有关吧!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宣宗还留下一份“遗书”,诏告全国。在遗书中他说道:“生死是人之常情,寿命的长短有一定的限度。人的生死符合自然规律,寿命的长短也有极限。这些都是不能违背的。唯一遗憾的是不能继续光大祖辈的宏图伟业,也不能奉养母亲到终年,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

既然没有神仙、上天,哪里来的九泉之下呢?又何来的遗憾和不安宁呢?

宣宗还是没有把问题深入的考虑清楚,为什么在壮年的时候撒手人寰?

明英宗朱祁镇与太监王振

宣宗驾崩,年仅九岁的英宗即位。由于太后不愿意垂帘听政,便将早朝罢掉。

还真有不好权势的女人,可偏偏就是因为你的不好权势,差点把大明朝送掉。

这时候应该扶上马送一程。你的孩子还小,他没有自主能力,你怎么放心呢?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导致太监王振专权,并且从他开始揭开了太监专权的序幕,明朝可悲的命运从这里掀开了篇章。

太监王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

宣宗皇帝颁布诏书,允许有子者进宫服务,当然是不能带“凶器”,男子进宫的凶器当然是男性生殖器。于是,王振挥刀自宫修炼起了辟邪剑谱。

王振是一个文化人,从他能自行阉割进宫服务来看,这是一个“狠人”,能对自己下手的人,这样的人不简单。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王振进宫时备受宣宗喜爱的是宦官刘宁,他虽然是司礼监太监,可他不认识字,宣宗便把刘宁调到南京守备,王振正式当上了首席太监,替皇帝管理一切奏章。这时候看出文化的重要性来了。

如果一个文化人,他把文化当作耍流氓的工具,要远远比没有文化的人厉害的多。

王振就是这样的流氓文化人,他成天围在皇帝身边,欺上瞒下,在代皇帝批答奏章和传达皇帝旨意时,常常歪曲篡改,或加入自己的看法,扰乱朝政,以便逞威。

但是宣宗对太监的控制还是很严的,如果犯法,则会重罚。所以王振还算收敛。

因为王振曾专程陪太子朱祁镇读书,英宗即位后仍喊王振为先生。王振也装作道貌岸然的样子,用一些小忠小信来掩盖自己的大奸大恶。

当时朝廷主持政务的是著名的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便是名垂史册的“三杨辅政”。王振也常常麻痹他们。一次小皇帝与小太监在一起玩球,第二天,朱祁镇正在内阁,王振跑去奏道:“以前的皇帝喜欢玩球,为了一个球差点把江山输掉,您怎么同他们一样,不为江山社稷着想呢?”

小皇帝惭愧得无地自容,“三杨”听了感慨不已,说:“宦官中居然有这样的人!”

而王振每次到内阁传旨,都表现得十分谦让,于是“三杨”对他越来越尊敬,而王振的权势越来越大。

装得了一时,不可能装一世。后来王振逐渐扰乱朝政,收集兵权,抑制文臣。矫旨提拔官员,打击朝廷重臣。一次,因为英国公张辅汇报迟延,王振竟然让皇帝打他二十板子。张辅可是靖难老臣,朱棣都高看一眼,没想到朱祁镇要打他板子。

王振的行为终于引起了太皇太后的注意和不满,她一边决定将军国重任交给永乐、洪熙、宣德三朝老臣来处理,一边遏制王振势力。

她把王振宣进大殿,十分生气地说道:“你服侍皇上,做了许多不法之事,如今死罪难免,赐你一死。”

王振大惊失色,正要辩解,太皇太后身边的宫女,早已将剑架在了他的脖子上,王振早已吓得魂不附体了。

朱祁镇一见这阵势,生怕他的“王先生”遭到不测,急忙跪地为王振求情。

随即,大臣们为了给皇帝面子,也为王振求情。

要是这一次决心杀了王振就好了,就不会有以后的“土木堡之变”,也不会有英宗被俘了。

正统六年(1441年)英宗亲政,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去世。太皇太后的死使王振更加肆无忌惮地陷害忠良,排除异己,干预朝政。

这年冬天,王振把洪武年间置于宫门前的“内官不得干预政事”字样的铁碑偷走,并且损坏。从此以后掀开了太监正式干预朝政的序幕。

正统十四年(1449年)九月一日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王振被愤怒的明军将领打死。而在京城的王振家族,上上下下,不分男女老幼,同党、奴仆均被出任监国的朱祁钰处死。王振为他的恶行付出了应该有的代价!

打贼不死,入骨三分。要是当初太皇太后和大臣们处死这个恶贼,就不会有这样的历史了。

回到题目,明宣宗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样的儿子,主要是选人不当,如果当初不是宣宗留下这么一个祸害给儿子就不会有后来这些事了。一个流氓文人,能自宫,这是一个危险人物,就像是《笑傲江湖》里的岳不群一样,能够把自己的“家伙”割掉,还有什么事不能做呢!

明宣宗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种儿子?

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

一、明宣宗如此英明伟大,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样无能的儿子?真给老爸丢脸。

二、明宣宗如此平庸,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样英明的儿子?

其实,不管提问的朋友是想怎么表现宣宗朱瞻基跟英宗朱祁镇的性格反差,实际上,宣宗朱瞻基跟英宗朱祁镇父子无论是在性格、人品还是在位时做出的成绩都相差无几,可以说半斤八两,不分伯仲。

两人的人品还行,都比较重感情,还很敬业,虽然没能像祖上朱元璋那样开疆扩土、大展宏图,但也能守住家业,没有败家亡国,算是守成之君。

先说说朱瞻基的优点。

朱瞻基开创了仁宣之治(仁宗在位时间太短,仁宣之治大多应算在宣宗身上),政绩斐然。

他在位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一年,但在位期间任用贤臣,关心民间疾苦,从严治军,锐意改革。

当时的明朝可谓是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繁荣、国泰民安。

马屁很多人拍了,我们只说他的缺点。

一、重用宦官,给大明留下隐患。朱元璋登基后,鉴于历史上宦官干政的教训,曾经约法三章:不许宦官识字,不让宦官当外臣,任职不能超过四品。但朱瞻基却破戒让太监学文化,为宦官干政创造条件。

朱瞻基喜欢蟋蟀,而且是酷爱,人称蟋蟀天子。他为了一心抓蟋蟀,有时候处理公文的事就让太监来代劳。

朱瞻基如果仅仅是培养一两个太监学文化也就罢了。他在上任第一年就在宫中开设太监学校——内书堂,让太监接受正规教育,还聘请高级教师(翰林学士)授课。太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自然也包括历史知识和驭人之术,树立了远大理想,为日后干政创造了条件。

第二、宣宗朱瞻基对北部边疆的政策过于软弱,为明朝灭亡做了铺垫。

朱元璋建国之初,为了边疆安定,多次派大军用武力制止游牧民族侵扰,维护了边疆的和平局面。

而宣宗登基后,调整了对外政策,对少数民族武装采取妥协、退让的怀柔策略,以外交沟通和经济收买来维护边疆和平。所谓收买就是只要蒙古那边来进贡,就不论贡品价值使劲给钱。

宣宗改战略扩张为战略收缩,放弃安南、内迁奴儿干、同时解散下西洋人员。

仁、宣二宗对蒙古军事上的不作为政策,为蒙古统一局面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土木堡之变的直接导火索就是进贡待遇。)

宣宗时期,河套地区竟然有空地三千里无兵守卫,蒙古人就趁虚而入,开始蚕食,成为心腹大患,史称北虏入套。

对于英宗我们先说他的过错,再说他的政绩。

按照血统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孬种儿混蛋。老子朱瞻基平庸,儿子朱祁镇也很一般。

朱祁镇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皇帝。因为当皇帝不是当道德模范,好人是不能从政的。

朱祁镇最大的毛病就是重用太监,不过这也是革命传统,不是英宗首创,因为在宣宗的时候,太监就开始评阅奏章,往文件上盖大印了。

只是到了英宗的时候继承了这个光荣传统并发扬光大罢了。

英宗喜欢太监王振,到了一会不见就魂不守舍的地步。有一次皇帝举行盛会大宴宾客,英宗不见王振闷闷不乐。王振也在外面大发牢骚,自比是辅佐成王的周公,英宗得知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赶紧叫王振过来赴宴。还命令百官到门口迎接,太监的骄横和英宗的无能可见一斑。

需要指出的是,土木堡之变,英宗正是受到了王振的怂恿,御驾亲征才让明军一败涂地,自己也成为俘虏的。

不过在太监王振在土木堡之变中被杀,英宗后来复辟之后,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吸取教训没有再让宦官对朝政妄加干涉。

朱祁镇的犯下的第二个错误是诛杀于谦这个大忠臣。

从明朝的角度来说,于谦无疑是个忠臣,因为他带兵成功抵御了瓦剌入侵,挽救了危如累卵的明朝政权。

从朱祁钰的角度讲,于谦也是个忠臣,因为朱祁钰当初就是在于谦拥护下登基的。而且英宗被瓦剌放回的时候,也是于谦拍着胸脯对英宗归国犹豫不决的朱祁钰说,没事的皇上,有我呢。

但从朱祁镇的角度讲,于谦就不是忠臣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跟自己不是一个阵线的,是你死我活的敌我矛盾。朱祁镇当了皇帝后,手握兵权的于谦对自己是个巨大的危胁,说于谦是个定时炸弹也一点都不过分。再说,于谦不死,政变的合法性就成了问题。

如果不杀于谦,那英宗就是十足的白痴了。虽然杀于谦是杀了一个民族英雄,但站在人性的角度去分析,这样做是合乎情理的,任何人换成是英宗,都会这样做。

英宗的政绩。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及八年的软禁生活后,英宗开始任用李贤、王翱等贤臣,平定了石曹之乱,让国家步入正轨。

英宗非常敬业,"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

《明史》赞曰: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

在普通百姓看来,英宗绝对是一个好人,他对每一个跟他相遇的人都肝胆相照、深信不疑,不管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

对身边大臣石亨飞扬跋扈,英宗一忍再忍,不忍下手。朱祁镇在杀于谦的时候也是由于再三,在大臣的怂恿下才艰难做出抉择。

朱祁镇跟宦官阮浪聊得来,竟然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一个金绣袋和一把金刀慷慨相送。

伯颜帖木尔是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的弟弟,负责看守土木堡之变被俘的英宗,但两人渐渐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英宗被释放回国的时候,伯颜帖木尔一送再送,到了不得不分离的时候,伯颜帖木儿忍不住痛哭失声:"我的皇帝,今日一别,几时得见?"

一个阶下囚要有多大的人格魅力,才能让看守自己的敌方将领如此留恋?

明英宗的最大亮点就是结束罪恶的殡葬制度,而且还是在自己临终的时候。

一个人活着为公而忘私并不难,难的是死神来临的时候,还能想到别人。

人到临终恐惧死亡,贪恋生命,很少想到别人的利益。在此刻提出废除殡葬制度,真的是忘我,确实难能可贵。

他说:"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啊。我死后千万不要这样做,今后也不能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看了这篇文章,你还会以为朱祁镇不如宣宗朱瞻基,还会觉得他给老子丢脸了吗?

明宣宗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种儿子?

作为明朝的一代明君和仁宣之冶的主要开创者之一,明宣宗朱瞻基为什么会有朱祁镇这个不成器的儿子?这就是天命使然,翻读史书你会发现,尽管每个王朝的统治者都希望自己的继任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往往事实是一代不如一代,直至王朝的灭亡。

明英宗朱祁镇的身世

朱祁镇是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年仅九岁继位,继位之初,由于祖母张太皇太后的摄政和三杨等贤臣的辅佐,朝政相对清明,随着祖母的去世和三杨的离任,朝政逐渐被权监王振把持,后来在其蛊惑下御驾亲征,土木堡一战,不但明朝30万精锐丧失殆尽,而且英宗本人也被蒙古俘获。被蒙古人囚禁一年后放回,回到大明后,又被其弟当时的皇帝明代宗朱祁钰囚禁7年,直至夺门之变的发生,重新继位,再到驾崩,他的一生可以说跌宕起伏很富有传奇色彩。

明英宗朱祁并不是如此不堪

从严格意义上讲朱祁镇在明朝的众多皇帝中不算昏君。执政水平还属于中等偏上的。然而他最大的历史污点是两件事。第一,错打一仗,听信王振的馋言出征土木堡。此役不但把明朝的家底,三十万精锐损失殆尽。皇帝本人也被人抓了去,丧失了国格。第二,错杀一人。英宗朱祁镇在通过夺门之变复位以后。错杀的股肱之臣一代忠良于谦。这也是长期被后世诟病的地方。然而在当时从英宗的角度出发,于谦处于反对他的敌对阵营,在他看来自己得势以后杀掉这样的一个“敌人”是理所当然的。

综上所述,明英宗朱祁镇竟然尽管不如他的老爹一代明君朱瞻基,但在明朝众多的奇葩皇帝中还算正常。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犯下两个为人诟病的历史错误,在我看来是有情可原的。他是因为一生中的两大错误,才给人造成他是昏君的感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