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中,朱棣死后秘不发丧,用咸鱼掩盖气味,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在《大明风华》电视剧中,朱棣在外征战途中,重病缠身死在军营中,享年65岁,朱棣死后,太子党人内侍深夜召集杨荣、金幼孜密谋,决定秘不发丧。
他们用咸鱼掩盖气味,封锁朱棣死在军营的消息,并且连夜兼程回京向太子朱高炽报丧,朱高炽在京城准备充足,因此终于得以顺利登上皇位。 电视剧毕竟有很多艺术加工成分,因此很多人有疑惑,真实的历史上,朱棣死后秘不发丧也是用咸鱼掩盖气味的吗?
用咸鱼掩盖气味这个情节应该是借鉴了历史上的秦始皇秘不发丧,秦始皇在前210年,死于东巡途中的沙丘宫,秦始皇死后,赵高和胡亥经过一番密谋,假造秦始皇发布诏书,由胡亥继承皇位。
并且日夜兼程赶往咸阳,为了欺骗臣民,车队不敢捷径直接回咸阳,而是继续摆出继续出巡的架势,绕道回咸阳。由于当时正好是大夏天,因为高温原因,秦始皇的尸体逐渐腐烂发臭,为了不被别人发现秦始皇已经病逝,胡亥等人命人买了很多鲍鱼装在车上,放在秦始皇尸体旁边,如此一来,秦始皇尸体的腐臭味被掩盖。
虽然历史上朱棣死后确实秘不发丧,但是并没有像影视剧上演绎的用咸鱼掩盖气味。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死于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的榆木川,因为当时距离京城太远,因此朱棣死后,随行的大臣为了防止军心涣散,应该秘不发丧。更重要的是,当时朱高炽的太子党杨荣等人是支持朱高炽的,而朱高煦和朱高燧夺嫡之心众人皆知,如果朱高煦等人知道朱棣死于路上,而现在朱高炽还没继位,那必然会叛乱,发兵谋反。
到时候不仅朱高炽的皇帝之位不保,大明还会有社稷之危,为了朝局稳定,他们决定秘不发丧。可是朱棣的尸体一直放着也不行,因为怕腐臭,那样子就没办法瞒住众人了,为了处理朱棣的尸体,杨荣命人将军中收集所有锡器,熔化后打造了一个圆桶,将朱棣尸体密封起来。
为了以防万一,杨荣还将做圆桶的工匠灭口,并命令膳房每天一日三餐给朱棣送饭,有军情和奏折照样递进去,只是皇帝的车帘没有掀开,皇帝也没有说话,如此这样,军中一切正常,竟然没人发现朱棣已经驾崩多日。
杨荣等人安排好一切,回到了京师,向太子朱高炽报告了此事,处理得当,运筹帷幄,使得朱高炽得以顺利继位。杨荣等人对待朱棣的尸体虽然有失皇家体面,以及有损朱棣九五至尊的身份,但是这也是杨荣的良苦用心,一切为了皇太子朱高炽顺利继位,也算没有辜负朱棣的信任。
《大明风华》中,朱棣死后秘不发丧,用咸鱼掩盖气味,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大明风华》是由张挺执导,汤唯、朱亚文等主演的古装戏。该剧改编自莲静竹衣的《六朝纪事》,讲述了明朝孝恭孙皇后孙若微,从选秀入宫被封为嫔妃,后立为贵妃,最终登上皇后宝座,历经五帝六朝的故事。
豹眼不太喜欢看现在的古装历史剧,也没有看过《六朝纪事》,不清楚朱棣死后秘不发丧,是否有采用咸鱼掩盖气味的描写。但看了友友们的回答,几乎都说这是扯淡。不管是电视剧在扯淡,还是小说原来就已经在扯淡,无非就是个娱乐,为了博一下眼球,图个热闹就是了。
作为艺术形式,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剧,都是一脉相承的,从《诗经》到《汉赋》、建安文学,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出于艺术的需要,适当地虚构一些情节,都是必要的手法,但只要合情合理,就是好的作品。但是不是扯淡,那就需要了解一下历史背景,是不是符合历史基本事实和艺术本身的规律。
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1402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进攻南京,赶走了其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登上了皇帝宝座。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平,于是在北平大修土木,并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为了稳定北疆,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北征得胜回朝,病死于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
据白话《明史·成祖本纪》记载:
(1424年)七月七日,刻石于清水源崖壁上。十五日,派吕震告诉皇太子随即回师,诏告天下。十七日,到榆木川,病情突然加重。留遗诏传位皇太子,丧礼尊从高皇帝遗制。十八日,成祖死,终年六十五岁。太监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秘密商量,保守秘密不发驾崩消息,用锡熔化后制成内棺装殓成祖遗体,用龙车运载,所到之处早晚饮食同往常一样。豹眼专门查阅了《明史·成祖本纪》原文,与白话版本的记述基本一致,此段情节没有出入。
根据传记记载,朱棣驾崩后,太监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等人密谋,秘不发丧,用锡融化后制成内棺装殓明成祖遗体,用龙车运载,所到之处,早晚饮食同往常一样。
从其遗诏传位皇太子,在朱棣灵柩回到京城之后,皇太子朱高炽顺利登基来看,太监马云等采取这些措施,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政局,不希望节外生枝。
当年秦始皇驾崩后,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发臭。为了遮人耳目,胡亥与赵高、李斯等人购买一些鲍鱼装在车上,用鲍鱼的味道掩盖尸体的腐臭味,迷惑大众。
当时,胡亥等人的做法,纯粹就是一场阴谋。为得是矫诏斩杀公子扶苏和蒙恬,让胡亥能够顺利篡位。皇帝的车驾弄一些臭鱼烂虾陪伴,这本身就是欲盖弥彰,自欺欺人。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有总比没有要好。
而马云等人的做法就高明多了,当时也是在秋七月,天气依然很热,尸体也会腐烂发臭。由于技术的发展,他们采用熔锡的方法,制成封闭的内棺,尸体就不会发臭。即便发臭也不会有异味出来。
他们之所以如此,也不是出于阴谋,而是为了政局的稳定,帝王在外驾崩,什么事情都可能出现。
永乐二年(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朱棣每次出征,都是太子监国。
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宠于朱棣,串通宦官、寺人,阴谋夺嫡。后因为侍郎胡濙秘密上疏,朱棣才打消了更换太子的想法。
但是,朝廷中觊觎太子之位的依然大有人在,绝不会就此消停。如果朱棣驾崩的消息传到京城,很可能发生变故。马云等人秘不发丧,而且以此方法处理,是非常合适、聪明的。
因此,《大明风华》移花接木,把秦始皇的故事,演绎到朱棣身上,没有大错。为了艺术效果,这是通行的手段。符合历史基本史实,做一些艺术加工是完全可以的。至于观众、读者是否认可,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做得好观众就买帐,否则就被吐槽。
但就艺术本身来说,没毛病,不算是扯淡。如果绝对按照史书来,那就不是再创作,而是考古历史、历史探秘啦。
《大明风华》中,朱棣死后秘不发丧,用咸鱼掩盖气味,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帝王之死,秘不发丧者必事出有因,或是战争焦灼时稳定军心,如成吉思汗死于西夏中兴府时;或是储位不定时谋立大统,如秦始皇死于沙丘时。朱棣是在第五次北伐回师途中病逝,此间确实出现了秘不发丧的事情,但这个事情并不是因为害怕剧中所讲的汉王、赵王的威胁,此时的二人一个获罪、一个就藩,根本没有兵权,亦不在随征的军中。按照史料的记载,当时杨荣、金幼孜担心距离北京较远,二人与太监马云商量后秘不发丧,防止军中将领出现异动,并熔锡为棺,将朱棣封于棺中,并没有臭鱼这么招人耳目的事情,此事在历史上称为“榆木川之变”。
汉、赵二王并无太大威胁从人物所在的历史时间来看,朱棣第五次北伐是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正月至七月,该年正月,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率军进犯山西大同、开平等地。朱棣闻讯后调动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之兵于北京、宣府集结待命,准备开赴漠北征讨,这个时间点能够解开剧中诸多历史漏洞。
先说汉王朱高煦,他确实觊觎储君之位,永乐二年(1404),朱棣就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太子一旦立下,按朱元璋定的规矩,剩下的成年皇子就要封王赴藩,此时的朱高煦受封汉王,藩地在云南。朱棣毕竟是藩王出身,朱高煦不愿就藩也就没在督促,可他与太子朱高炽明争暗斗许久,表露出夺嫡野心,到了朱棣第二次北伐回京后,发现了他的诸多不法之事和不臣之举,于是剥夺了官服,还囚禁起来。朱高炽出面求情之后,朱棣剥夺了汉王两卫军权,直接赶往改封的山东就藩,这时候是永乐十五年(1417)。赵王朱高燧就更加离谱,永乐二十一年(1423),朱棣病重,他策划毒杀朱棣后起矫诏废太子,然后继承大统,因被告发而身败名裂,差点让朱棣处死,又是朱高炽好言相劝才躲过一劫,但待罪之身也终遭弃用,更别提随军出征了。
那么这里就得问剧中的三大营不是在此二人手中吗?下面来看看三大营是怎么回事。这个三大营的建制是洪武初年所设,本属大都督,朱棣夺权成功后,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迁都北京,将这个建制一分为二,留南京一套京营班底,北京另创京师三大营。这个北京京营分为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故有三大营之称。其中的五军营是朱棣起兵时的嫡系步骑精锐,也是三大营之最,五军是由中军、左﹑右掖军和左﹑右哨军组成,这五军首任长官分别由张玉、朱能、李彬、徐忠、房宽担任。但张玉战死后,朱棣设五军总兵一名,首任总兵为丘福,这个人便是朱高煦的死党,所以剧中借此将五军营说为汉王掌管,估计与此有关,但丘福在永乐七年就战死,所以朱高煦即使能用的动五军营,也是永乐七年之前的事。
“以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为中军;武安侯郑亨、保定侯盂瑛为左哨,阳武侯薛禄、新宁伯谭忠为右哨;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为左掖,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为右掖;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为前锋”。——《明史》在丘福死后,朱棣对三大营改制,五军营也更换统帅,并以张辅为总兵,这个张辅是个实打实的太子党,所以五军营理当与太子亲近。而剧中说的三千营属于朱高燧,这个更加离谱,三千营的建制起初是以三千蒙古骑兵为基础,所以才有三千之名,后扩编成军,纯骑兵建制,但并不是冲锋杀敌的职能,而是分为五个司,分掌皇帝的旗 ﹑舆服﹑兵仗金鼓、御用宝物,属于仪仗职能。神机营就更不用说了,承担火器攻击的军队,也是分为中军、左、右掖和左、右哨,中军设四司、哨军设三司。在朱棣第五次北伐时,同样是以中、掖、哨为统軍模式,三大营的提督内臣、统兵武臣皆是只对皇帝一人负责,除了朱棣本人,谁也没有调动之权,更别提不在军中的汉王、赵王。
反倒是剧中提及了朱高炽调动备倭兵,这个按照明朝的军制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明朝为筹划海防,在沿海地带创设备倭兵,这个与卫所制度相辅相成,但又不完全一致。卫所是以军户为基础抽调军人,而备倭兵是沿海地带的户民“四户一丁”抽调而建,但也是以卫所的形式操守驻防,主要分设南京至福建一带、山东一带。朱高炽受命监国,从内阁到兵部,朱高炽的嫡系都担当重任,调兵是行得通的。综合来看,朱高炽的储位是比较稳固的,汉、赵二王并不能在此时带来威胁,所以剧中的挂臭鱼防二王是杜撰而成。
榆木川之变朱棣第五次北伐并没有获得太大成果,也没有剧中那么多交战,剧中说的马哈木早在永乐十四年(1417)就死于与阿鲁台的内斗中,剧中的脱脱不花是永乐二十年(1422)出生,朱棣第五次北伐时,他才两岁,也先此时都还未出生,这些都是剧中杜撰的事件。朱棣大军北伐的目标是阿鲁台,明军从二月追寻到六月,都未见到阿鲁台的身影,所以朱棣在六月十七日便下令班师。此时明军的位置在今蒙古境内哈剌哈河下游的答兰纳木儿河,班师至七月十八日,朱棣便病逝,此时的位置在榆木川。榆木川的位置在今天饱受争议,一说是河北沽源县北、一说是多伦县西北蔡木山与克什克腾旗交界处、一说是多伦县东南三道沟林场、一说是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东南。
“杨荣、金幼孜入御幄密议,以六师在外,离京尚远,乃秘不发丧,亟命工部官括行在及军中锡器,召匠人销制为椑,敛而锢之,杀匠以灭口。命光禄官进膳如常仪,号令加肃,比入境,寂无觉者。”——《智囊全集》但不管位置如何,《明史》中讲到这个地方离北京还是比较远的,此时在朱棣帐中的并不是剧中提到的杨士奇,而是“三杨”之中的另一位杨荣,朱棣五次北伐都带着杨荣随军作为军事顾问,另一位就是朱棣的智囊金幼孜。朱棣驾崩以后,随行太监马云不敢发声,于是就秘密的向杨荣、金幼孜汇报,杨金二人认为距离京师太远,恐怕将士知道皇帝驾崩后难以控制局面,又因在敌境,消息传出后,倘若敌军趁机来袭更加难以应对。故而就找来匠人熔锡为棺封存朱棣遗体,然后将匠人杀之灭口,为了掩人耳目,金幼孜令马云“所至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令,人莫测”。
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皇太子。二人曰:“谁敢尔!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罪不小。”众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遗命传位意,启太子。荣与少监海寿先驰讣。既至,太子命与蹇义、杨士奇议诸所宜行者。——《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军中的隐瞒工作做的天衣无缝后,太监马云建议写一封赦令送给太子,告诉太子提前准备登基与国丧。但二人觉得赦令是皇上还活着才可以写,皇上去世了就不能写,否则就是矫诏,因此只是按照朱棣去世前的遗嘱草拟了传位诏书。次日,杨荣随御马监少监海寿先行动身回京,欲将遗诏和朱棣驾崩之事报于太子,到了八月一日,杨荣抵达京师,朱高炽得到消息后派朱瞻基前往开平奉迎朱棣梓宫,可见此时朱瞻基并没有随军从征。朱瞻基到达军中时,此时的北伐军已经进入明朝境内,算是安全回到国中,朱瞻基宣布成祖驾崩、太子即位,改年号为洪熙。
在这次政权过渡中,杨、金二人处理的比较妥当,秘不发丧主要是为了稳定尚在境外的军队,当然也有防范汉、赵二王作乱的意思,这种防范最主要的还是担心军中有人向二王传递消息。而将军队平稳带回后,保证政权稳定的过渡才是关键,后来朱瞻基平叛朱高煦并没有耗费太大工夫,而且削朱高燧兵权时,他也只有三卫护卫兵,成不了大气候。所以剧中对于汉、赵二王的描写过于夸大,且臭鱼之法也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与真实历史有所出入。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大明风华》中,朱棣死后秘不发丧,用咸鱼掩盖气味,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朱棣驾崩的时候,太监马云开挂了。他仿佛老祖宗赵高附体,想出了掩人耳目的办法:用一个密封极好的大金属棺材,保证朱棣遗体不腐败发臭,最终稳定了危局。这和赵高当年用咸鱼掩盖秦始皇的尸臭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的初衷在我看来也是一样的不可告人。
大明王朝建国后,虽然把蒙元打回了老家,但蒙古人仍时不时地侵扰边境,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后,为了面对蒙古人的骚扰,干脆把首都搬到了北京,以“天子守国门”的架势防御蒙古人,但即便如此,马背上的英雄们仍然三天两头来抢劫。朱棣自然也不是朱允炆那样的窝囊废,动不动也来个御驾亲征,打的蒙古人几度灰头土脸。
时间到了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蒙古人在正月里就对大同、开平一带实施抢劫,朱棣的好心情在大过年的就被破坏了,于是马上调兵遣将征集粮草,预备春暖花开的时候按老规矩打丫挺的。到了四月三日,各项准备工作就绪,朱棣带着十多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直奔茫茫草原中的蒙古鞑靼领导人阿鲁台。
用民间一句俗语形容阿鲁台这个人,那就是“又穷又不老实”,这家伙前几次被朱棣打怕了,但又惦记着大明境内的人口财富,所以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抢劫。这次听到朱棣又亲自带着大军来了,吓得赶紧跑的远远的,和朱棣玩起了游击战。朱棣的大军在草原上兜兜转转,最终也没看到阿鲁台部队的影子,到了六月下旬时,后勤补给也快消耗一空,朱棣只能下令班师。
朱棣回程中的心情复杂,在七月七日走到一个名为清水源的地方时,他看到路边的石崖高达数丈,觉得这地方正好适合写“到此一游”,于是便命令随行的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写了文章刻在上面,好让后世知道他曾经来过。这也体现出另外一点:已经64岁的朱棣,估计也明白此行是自己最后一次亲征了,英雄迟暮廉颇老矣,他的心里酸酸滴。
大家注意,接下去戏肉来了!根据史书记载,七月十六日到了苍崖戍(哨所名)时,朱棣不豫(身体不舒服),第二天到了榆木川时,朱棣大渐(病危),留下传位皇太子的遗诏后就驾崩了。接着,“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熔锡为椑以敛,载以龙举,所至朝夕上膳如常仪。”
史书文字极其严谨,从行文的先后顺序来看,出主意用锡打造大棺材存放朱棣遗体,然后秘不发丧的主意,很显然是太监马云提出来的,然后两位大学士又对此进行了补充和丰富,最后成功地封锁了消息,他们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给远在京城的皇太子朱高炽送信。朱高炽紧接着派儿子朱瞻基赶到北伐大军中,掌握了兵权后给才发布了朱棣的死讯。
马云在此事件中的表现,历来被认为是稳定了大局的智勇双全之举,因为当时汉王朱高煦对皇位有野心,如果暴露了朱棣的死讯,朱高煦很可能利用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发动叛乱,如果那样的话,大明王朝便将选入混乱之中,孤悬在外的十几万大军的命运也未可知了。
但我们仔细推敲,却可以发现,马云的的这种做法,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首先,朱棣在驾崩之前,应该有足够的时间接见军队主官,并对后事做出妥善的安排;其次,朱高煦此时正在封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按照路程算即便有人通风报信,朱高煦也来不及反应,秘不发丧之事,纯属多此一举;最后,北伐将士的家属都在国内,而皇太子朱高炽正坐镇京城,部队根本就没有哗变的可能,又何必掩人耳目?
更令人生疑的是《明太宗实录》上的一段记载:车驾次翠微冈,上(朱棣)御幄殿……杨荣、金幼孜侍……谕荣、幼孜曰:东宫历涉年久,政务已熟,还京后,军国事悉付之,朕惟优游暮年享安和之福矣!荣、幼孜对曰:殿下孝友仁厚,天下属心,允称皇上付托。上喜,顾太监马云赐荣、幼孜羊、酒。
说的是朱棣在回京途中,对杨荣、金幼孜两人说:太子这些年历练的不错,等回京后我就把国家的事都交给他,自己退休养老安享晚年了!杨、金两人回答说:太子为人十分仁慈厚道,天下人都喜欢他,一定不会辜负皇上的期望。朱棣高兴之下,还让马云赏赐了两人酒肉。
这事怎么看都显得假,朱棣的性格不到闭眼根本就不会放权,怎么会对两位主要助手说出这样的话?即便说出来那也是试探,杨、金两人应该高呼陛下万寿无疆才对,又怎么可能不知死活地替朱高炽站台,难道不要命了?这种情况下朱棣居然还很高兴,赏赐两人酒肉,岂非咄咄怪事?
这样的记载显然是在给朱高炽背书,显得他皇位的合法性。我们在结合马云等人此前的表现,更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朱棣驾崩前留下的传位遗诏,可能被太监和文臣上下其手给篡改了!太监马云终于和他的老祖宗赵高一样,干了一件大事!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大明风华》中,朱棣死后秘不发丧,用咸鱼掩盖气味,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先抛开史实不说,只说《大明风华》这部剧安排这一出完全就是画蛇添足!因为这部剧中,朱棣死的时候是冬天,大雪纷飞,汉王还在烤火呢,即便是死了,也不会发臭,晾那么多臭咸鱼分明是欲盖弥章,汉王,赵王不起疑才怪!
剧中这样设定大约是想学一下李斯、赵高当年怎么处置秦始皇的尸体。当时李斯秘不发丧,把始皇尸身载辒凉车中,车上装上鲍鱼(古人所说的鲍鱼即为盐渍的咸鱼)。
可是不要忘了,秦始皇死于七月丙寅,正是最热的时候,而且秦始皇生病就是走到琅琊时就中暑生病,死在沙丘。
当然历史上的朱棣也是死在热天,1424年8月,朱棣北征归师途中死在榆木川,这个剧中做了改动。《大明风华》中,朱棣死后秘不发丧,用咸鱼掩盖气味,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大名风华》中,朱棣死后秘不发丧在历史上是真的,而用咸鱼掩盖气味纯属原著作者及导演编剧为了剧情饱满杜撰的,是假借了秦始皇死后秘不发丧的历史桥段,朱棣死后用咸鱼掩盖尸体气味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那我们来说一说,朱棣死后为什么要学秦始皇、刘邦、成吉思汗一样秘不发丧呢?又怎么样掩盖尸体气味的呢?
行军途中如果泄漏朱棣死讯,会导致军心不稳,很可能出现哗变或遭蒙古兵突袭。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明史·卷七》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棣死于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的榆木川(海拉尔大兴安岭西坡一代)。实际上,朱棣在第五次出征前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加上几个月的鞍马劳顿,回师途中就病重了,弥留之际召见英国公张辅,遗诏传位太子,第二天就驾崩了。
行军途中,主帅死亡本就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儿,而此时又是回师途中,如果冒然发布朱棣驾崩的消息,将会导致军心不稳,出现不可控的情况,比如:很可能会出现军官领兵哗变,自立为王,或者鞑靼阿鲁台部知晓朱棣驾崩的消息后会进行突袭,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朱棣近侍太监马云,连夜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商量对策,最后决定秘不发丧,朱棣车驾饮食公文传递一切照旧。而后几个人还因为遗诏的事儿起了点小争执,有人建议以其他名义写道敕令通知太子,杨、金二人则认为:“先帝在世时诏令称‘敕’,如今皇上已经驾崩了如何称‘敕’,如此是为诈,罪不小。”二人这是担心事发后会落个大不敬之罪,所以就草拟遗诏让马云安排御马监少监海寿随同杨荣快马加鞭回京向太子朱高炽报丧。
朱棣随从中的太子党成员杨荣和金幼孜等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封锁消息,防止朱高煦知情后起兵叛乱。当然,朱棣驾崩秘不发丧的原因还有更重要的一层,那就是防止消息走漏,以免让一直觊觎皇位的汉王朱高煦得了先机。太监马云、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包括跟金幼孜一起报丧的御马监少监海寿都是与太子朱高炽交好的人,也可以说是太子党成员,那么作为太子党成员,在帝位悬空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如何保证自己的主子能够顺利登上皇位,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未来的荣华富贵。
所以他们起初密谋的时没有让英国公张辅参与,这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张辅能征善战,手握兵权;其次,张辅早年曾跟父亲张玉同朱高煦参加过靖难之役,所以张辅张玉父子跟朱高煦的关系相当不错。冒然让张辅参与,如果张辅持反对意见,搞不好他会拥兵自立,或者他会跟朱高来个里外联合抢夺帝位。基于这两个原因,马云、杨荣、金幼孜没有让张辅参与密谋。
朱高煦对皇位觊觎已久,在靖难之役时朱高煦曾几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因此朱棣对朱高煦颇为器重,曾在战场上亲口允诺会封其为太子,由于朱高煦能征善战,朱棣也曾说过,其最像自己。朱棣登基后,朱高煦仰仗战功以及父皇对自己的宠爱自高自大,常常对别人说自己很像李世民,奈何朱棣可不是李渊,后来朱棣发现朱高煦压根儿就不是当皇帝的料,就把太子之位给了宅心仁厚的长子朱高炽,然后又立高炽的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孙。这让朱高煦非常生气,不仅自己的皇位没戏了,连自己后代皇位也没戏了,于是就开始筹备起兵造反,朱棣知晓后非常恼火,差点将他贬为庶人,幸好哥哥朱高煦在朱棣面前鼎力相劝,朱高煦才逃过这一劫。
从此,朝野之中,无人不知朱高煦的不臣之心,所以防备朱高煦叛乱,朱棣之死秘不发丧势在必行!
朱棣秘不发丧,掩盖尸体气味的方法时至八月,虽然漠北一带已经天气转凉,但是朱棣的尸体如果长时间不处理定然会腐烂,发出尸臭,这样势必会走漏朱棣驾崩的消息。这时候杨荣、金幼孜想了个办法,把军队里的锡器全收集起来铸了口锡棺材将朱棣草草入殓,然后“所至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令,人莫测”。
这办法着实不错,就地取材,解决了大问题。而《大明风华》剧中用咸鱼一说是不太靠谱的,榆木川距海边太过遥远,不像当年秦始皇病死邢台沙丘,那地方离着大海近,弄点咸鱼方便快捷,这榆木川(具体位置有争议)离着大海相对较远,弄咸鱼不现实。
所以读书观影,千万不要过于相信小说和电视剧,毕竟很多剧情都架空的,想了解真正的历史还是多读史书为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