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对清宫后妃的最高赏赐是抬旗,抬旗对后妃来说是独特的荣耀吗?
前段时间热播的《延禧攻略》和《如懿传》引发了一阵清宫热,这两部电视剧中都有一个小细节,《延禧攻略》中,被抬旗的就是剧中的女主角魏璎珞,她本是清朝的包衣,选秀入宫为宫女,在机缘巧合下被乾隆看上,成为宠妃后被乾隆抬旗入镶黄旗满洲。
在《如懿传》中同样有抬旗的剧情,在乾隆皇帝登基后,高贵妃的父亲得到乾隆重用,为了笼络高贵妃以及高贵妃的父亲,乾隆为本来属于汉军旗的高贵妃抬旗入镶黄旗,并赐姓高佳氏,高贵妃地位瞬间增高。
其实电视剧中提到的抬旗是有历史根据的,清朝确实存在这种抬旗制度。清朝皇帝对后妃们最高的赏赐就是抬旗,抬旗对后妃来说确实是独特的荣耀。
抬旗制度清代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虽然现在很多人常常认为正黄旗为八旗中最高地位,其实是错误的,镶黄旗因为早期皇帝亲掌此旗,因此镶黄旗处于八旗中上三旗的首旗地位。
八旗中下五旗分别为: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虽然同在八旗,地位却和上三旗有着天壤之别。
抬旗,就是清朝政府改变皇亲以及贵族功臣的旗籍,是提高地位的一种制度,比如把本来是下五旗的抬到上三旗,这就是抬旗,抬旗在清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地位和命运,这也是满洲所独有的制度。
清宫后妃抬旗是无上的荣耀前面提到,清朝的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虽然各旗中的旗人地位有区别,可是八旗中所有待选的秀女却不分上下,一同选择,因此被选入皇宫的妃嫔身份会很不一样,有上三旗和下五旗的高低之分。
如果八旗秀女被选秀入宫成为皇帝宠妃的话,就有机会被抬旗,清宫后妃的抬旗,是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这是一种重要的荣耀,因此也代表了皇帝的恩宠,如果不是特别得宠的妃嫔,是不会有此殊荣的。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是皇后或者皇太后,都是要以下五旗抬入上三旗的,清人笔记《养吉斋丛录》记载,:
“皇太后、皇后丹阐(丹阐的汉语意思是母家之意),在下五旗者,皆抬旗”如果本来皇后就出生在上三旗中,出身高贵,自然就不用去抬旗了,比如顺治帝的董鄂妃,后来被追封为孝献皇后,本来出身在正白旗,属于上三旗,因此即使万千宠爱在一身,也无需抬旗。
本身出生在上三旗中无需抬旗的皇后还有康熙帝的孝诚皇后为满洲正黄旗、雍正帝生母为满洲正黄旗、雍正帝孝敬皇后为满洲正黄旗,乾隆帝乌喇那拉皇后为满洲正黄旗等。
因此本身出生于上三旗中的皇后和妃嫔无需抬旗,地位已经是尊贵的了,而其他处于下五旗的后妃却朝夕盼望皇帝能给她抬旗,能拥有无上的荣耀。
清宫中被抬旗的后妃大清入关以前,因为各方面的典制都不完善,因此并没有抬旗制度,后来清朝入关后,各方面典制度完善,因此出现了被抬旗的皇后的妃嫔。
1.康熙生母佟佳氏
清朝最早实现抬旗的皇后是康熙皇帝的生母佟佳氏,因为她的父亲佟图赖隶属汉军旗,作为顺治帝的妃子,佟佳氏并不受宠,因此顺治在位期间,并没有给佟佳氏抬旗。
在康熙皇帝登基后,为了抬高自己生母的地位,于是康熙十六年将佟佳氏抬入满洲八旗中的首旗镶黄旗,佟佳氏家族也因为被抬旗而获益良多。
2.嘉庆生母,令贵妃
嘉庆生母,也就是乾隆的令贵妃,后来被乾隆追封为孝仪纯皇后,孝仪纯皇后本姓魏,本来是正黄旗包衣,最先以宫女的身份被选入皇宫,后来脱颖而出,成为了乾隆的宠妃。
魏氏容颜秀美,而且温柔贤淑,深受乾隆宠爱,因此被抬入满洲镶黄旗,赐姓魏佳氏,抬旗后的她在宫中地位稳固,从此青云直上。
乾隆十三年,魏佳氏被晋为令妃,乾隆二十四年,魏佳氏被晋为令贵妃,乾隆三十年一跃成为执掌六宫的皇贵妃,代行皇后之责长达十年之久。
3.慧贤皇贵妃
乾隆时期还有位被抬旗的皇贵妃就是慧贤皇贵妃高佳氏,高佳氏是大学士高斌之女,慧贤皇贵妃本是乾隆没当皇帝之前的侧福晋。
雍正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刚登基二十一天的乾隆皇帝就封高氏为贵妃,同时下令将高氏母家由内务府包衣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可见慧贤皇贵妃也得到了乾隆帝非比寻常的宠爱。
4.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本来属于满洲镶蓝旗,但是入宫后的慈禧深得咸丰宠爱,并且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成为了后宫赢家,在自己的儿子同治继位后,慈禧作为皇太后,名正言顺被抬入满洲镶黄旗。
5.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
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本身属于蒙古正蓝旗,虽然蒙古族在清朝时期有着高贵的血统,但是在那个时代,毕竟满洲属于正统的统治阶级,因此阿鲁特氏由蒙古正蓝旗被抬入满洲镶黄旗。
结语综上所述,抬旗在后妃们的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抬旗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皇帝的宠爱,同时如果一旦被抬旗,对后妃们意味着福从天降,有了在后宫中改变命运的资本,连整个家族都会改变命运,获益良多,因此抬旗对后妃们来说是独特的荣耀。
清朝皇帝对清宫后妃的最高赏赐是抬旗,抬旗对后妃来说是独特的荣耀吗?
满清的八旗,正黄、镶黄、正白旗为上三旗,由皇帝亲领,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由诸王统领,所以对于旗人来说,旗籍和家族、世系一样,是身份的标志之一。
八旗盔甲。上三旗也是八旗中人口最多的,到清末时有造册兵丁3万人,男女总人数超15万,皇帝身边的侍卫全部由上三旗中选出。按照旗籍制度,旗人都是旗主的奴仆,上三旗的人当然都以是皇帝的奴仆为荣,所以上三旗最为荣耀。
康熙生母佟佳氏,其家族本是汉军正蓝旗,因功抬入汉军镶黄旗,生康熙后进接抬入满州正黄旗。这里就有问题了,下五旗的女性嫁给皇帝,成了宠爱的妃子,但根本旗制,这些尊贵的妃子见了本旗主还是要行奴仆之礼,就显得尴尬了,另外女性的旗籍是随丈夫的,于是从康熙开始,只要嫁给皇帝册立的皇后、贵妃等,一律抬入上三旗,称为“抬旗”。
田文镜,本是汉军正蓝旗,治理黄河有大功,抬入正黄旗。抬旗现象不只限于皇帝的妃子,《养吉斋丛录》记载,抬旗有两种,一种是皇帝妃子,一种是旗人官员,有军功、政绩突出者,由皇帝特旨,也能抬入上三旗,比如雍正重臣田文镜,本是汉军正蓝旗,因功抬入汉军正黄旗,为上三旗;乾隆重臣阿桂,满州正蓝旗,因战功抬入满州正白旗,为上三旗。
阿桂,本是正蓝旗,因新疆战功抬入正白旗。满清的八旗,除抬旗外,还有换旗、降旗、出旗等情况,换旗是在上三旗或下五旗之间相互改换,比如顺治时期的喀兰图,由蒙古正黄旗改为满州正黄旗;降旗,一般是获罪的官员;出旗,发生在清朝中后期,由于旗人不事生产,人口太过庞大臃肿后,有些底等旗人生活困难,于是乾隆以后,旗人可以出旗自行谋生。
清朝皇帝对清宫后妃的最高赏赐是抬旗,抬旗对后妃来说是独特的荣耀吗?
随着近些年清宫戏大行其道,抬旗也成了人们非常熟悉的东西,似乎皇帝一高兴就给谁谁谁抬旗,而某位妃嫔家族一旦被抬旗,便鸡犬升天了……
何为八旗八旗是清朝独特的编制,亦军亦民,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形成八旗定制。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将被俘和归附的蒙古人、汉人、朝鲜人等等也编入了八旗之中,遂形成了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三种编制,以满洲为尊、蒙古次之,汉军地位最低。
所谓八旗,并不是指满洲、蒙古、汉军各八旗、总共二十四旗,而是八旗某一旗下包含满洲、蒙古、汉军多少不等的牛录,总数依然是八旗,而不是二十四旗。以正黄旗为例,正黄旗下分为正黄旗满洲、正黄旗蒙古和正黄旗汉军多少不等的牛录,而不是满洲正黄旗、蒙古正黄旗和汉军正黄旗三个旗。
与此同时,在八旗满洲内部有包含着很多独立编制的包衣牛录,这些人大多是原女真贵族的世奴和后来战争中女真、满洲俘虏或者归附于其的汉人、朝鲜人、蒙古人甚至包括一些满洲人。虽然仍然属于八旗满洲,却是单独编制的牛录,包衣属于奴籍、低人一等。至少理论上他们比汉军地位要低,为什么呢?以洪承畴为例,他降清后最初被编在了包衣牛录之中,后来清太宗为了“照顾”他的脸面,才将他改编入了汉军牛录。可见,至少清初包衣理论上的地位要低于汉军,不是吗?
何为抬旗有了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和包衣有高低贵贱之分,就有了抬旗存在的土壤。因为八旗是人为编制而不是天然形成的东西,所以它并不是一成不变或者无法改变的东西。前面说到了洪承畴由包衣改入汉军的事情,其实这就是抬旗的雏形。为了给功臣奖励、为了抬高外戚的身份,抬旗应运而生了。
抬旗指的是由地位低的牛录编入地位高的牛录,并不单纯指从地位低的八旗蒙古、汉军牛录编入满洲牛录。例如八旗满洲内部的包衣牛录抬入普通满洲八旗牛录,也同样叫抬旗。此外,因为下五旗由入八分宗室王公分掌而上三旗由皇帝亲掌、上三旗地位高于下五旗,所以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也叫作抬旗。这种抬旗可以是在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内部,也可以由下五旗蒙古、汉军抬入上三旗满洲等。
什么人才有资格抬旗在现而今的清宫戏中,似乎皇帝一高兴就可以给人抬旗,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被抬旗!其实不然,抬旗在清朝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不是一般人能够获得的,否则也就没有其存在的意义了。清朝能够获得抬旗待遇的基本上只有两类人:一、功臣;二、高级外戚。
给功臣抬旗是一种超过金银、爵位的恩赏,因此能够获得抬旗待遇的功臣通常都是功勋非常卓著者,如雍正年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功臣年羹尧就被雍正帝从下五旗的镶白旗汉军抬入了上三旗的镶黄旗汉军。再如乾隆年间枢臣阿桂,就是因军功由下五旗的正蓝旗满洲,抬入了上三旗的正白旗满洲。能够获得抬旗待遇的功臣,基本上就是年羹尧、阿桂这种级别的,一般人是没有资格的。
再就是高级外戚了,这里之所以要加上高级两个字是因为清朝有规定,只有皇后和皇贵妃(副皇后)家族才有资格举族抬旗,单独编制一个牛录!以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家族为例,佟佳氏家族原隶正蓝旗汉军,后来举族抬入了镶黄旗满洲。从下五旗汉军牛录直接改编入上三旗满洲牛录者,整个清王朝独此一家!再如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家族,魏氏家族原本为正黄旗满洲包衣,因为孝仪纯皇后晋封皇贵妃之故,举族出包衣,编入了镶黄旗满洲并单独编制为了一个世管牛录。
综上所述,除了前面说到的功臣和高级外戚之外,清朝抬旗获得抬旗待遇的人其实是非常少的,并不像电视剧里那样,皇帝一高兴了就给人抬旗。正是因为抬旗的人少,这种“恩赏”才显得非常荣光!试想,如果抬旗是一个烂大街的玩意儿,雍正帝和乾隆帝有必要拿这个东西来赏赐年羹尧和阿桂吗?那不是成心恶心人吗?
抬旗的好处有哪些既然抬旗是一种荣誉,那么它究竟有没有实惠呢?还是就相当于一张奖状?当然是有实惠的!包衣抬旗就不多说了,它直接让包衣出了奴籍,这是有利于子孙万代的事情。清朝有规定,上三旗包衣适龄女子都必须应内务府选秀,选中者必须入宫充当宫女。不管你是总督家的小姐、还是将军家的千金,只要你是包衣籍,就必须老老实实进宫当下人、伺候人,这是包衣的义务!换言之,一旦出了包衣牛录,那就可以参加户部组织的选秀,选中者进宫直接当主子!就算进不了宫,也可以被指给宗室王公作配偶,而且以嫡福晋为主,最差起码也是个侧福晋!而包衣就只能当“格格”(低等侍妾)了。
再就是升迁上的好处了,清朝对于皇帝亲掌的上三旗是有很多优待政策的,这里只举一条——上三旗功勋子弟是清朝侍卫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清初,侍卫一职几乎为上三旗所垄断!侍卫在清朝可是有实打实品级的,最低的蓝翎侍卫也是武职正六品。对比一下清朝的科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文职从六品。更重要的是,侍卫是可以以原品级转任文职的!换言之,你辛辛苦苦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都通过了,而且成绩也很好、考中了状元,也只是一个从六品。可是,上三旗子弟只要当上侍卫,那就比你状元高级,人家是正六品!这还只是最低的蓝翎侍卫。事实上,不少上三旗的功勋子弟起步就是头等侍卫,正三品!
以康熙帝的表弟兼小舅子隆科多为例,康熙二十七年,隆科多就被康熙帝直接授予了正三品的头等侍卫职务,不久之后又被提拔为了从二品的正蓝旗蒙古副都统。从白丁到从二品高官人家只用了短短小几年时间,就算你高中状元,自从六品翰林院修撰干起,干到从二品也不知猴年马月了。尹继善从进士到从二品的江苏巡抚用了六年时间,就已经被称为是清朝官场的异数了!这还没有算入其父尹泰与雍正帝的私人关系。由此也足可见抬旗的好处,那可不单单是一张奖状,而是后世子孙一辈子享受不尽的优待!
清朝皇帝对清宫后妃的最高赏赐是抬旗,抬旗对后妃来说是独特的荣耀吗?
1、在八旗之一的镶黄旗里,一般写成是“头旗内头参领下头佐领人”,皇帝是镶黄旗满洲第一参领第一佐领,但是实际上,皇帝是上三旗的旗主,所以这个户口只是依例写下的,并无实质作用。
2、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八旗里每一旗分满洲,蒙古,汉三个部分(论民族的话,里面还有高丽人,回人,甚至还有俄罗斯人)。
相当于给上了个皇家直系贵族的旗籍户口。
3、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三旗。旗主是皇帝。多守卫皇宫。
下五旗: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旗主是王公贝勒。多守卫北京和外地。
满族八旗,又称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有清一代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正式创立。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清朝年间,八旗头旗为镶黄旗,其次是正黄旗,正白旗作为上三旗。
4、
5、
努尔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
努尔哈赤生前的八旗旗主大致是这样的
正黄(45牛录)和镶黄(20牛录):努尔哈赤
镶红旗(26牛录);代善长子岳托八旗战袍
正蓝旗(21牛录):莽古尔泰
镶蓝旗(33牛录):阿敏
清朝皇帝对清宫后妃的最高赏赐是抬旗,抬旗对后妃来说是独特的荣耀吗?
当然有关系。
自顺治时期形成两黄正白的上三旗制,酋长对宠妃的最高奖赏就是抬旗。
上三旗之中也是有鄙视链的,两黄看不起正白旗,镶黄旗看不起正黄旗,因为努尔哈赤亲自担任过镶黄旗旗主(虽然两黄旗本是皇太极改色的)。
但是,对满军整体来说,上三旗是皇帝亲将的亲兵,没有旗主(就是等于实际少了几层主子)。又负责防御京畿,守备皇宫,地处繁华地区,子弟晋升容易,从军可以走侍卫,从政考笔帖式,比散居全国的下五旗又高贵又实惠。
抬旗有两种含义:1、本旗之内,汉军八旗抬蒙军,蒙军抬满军。2、下五旗满军抬旗入上三旗满军。
需要区分的是入旗,就是非旗的在民遍入八旗之内,比如乾隆新编的俄罗斯佐领与朝鲜佐领,同时,满清默认的汉军八旗与汉族通婚,这当然就有汉族女子入旗。
历史上最牛的抬旗,当然就是康熙对母族的关照,直接将镶黄旗汉军的佟养正一支抬为镶黄旗满军。只此特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