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当年曾受胯下之辱,后来帮助刘邦打天下杀人无数,为啥不杀当年的那个无赖呢?

韩信在还没发迹的时候,贫困潦倒,曾经有无赖在街头威胁他在众人面前,在无赖的胯下钻过去,韩信当时心有大志,为了保全自己,忍辱在无赖胯下钻下去,引得街头众人嘲笑,后来韩信帮助刘邦打天下杀人无数,而自己也衣锦还乡,为啥不杀当年的那个无赖呢?

韩信作为刘邦军队的大将军,帮刘邦打天下杀人无数,在垓下之战中,韩信带领的军队大败项羽的十万大军,在项羽乌江自缢后,刘邦取得了天下,于是刘邦封韩信为楚王。

韩信当了楚王,回到楚国后,召见了当年在他吃不上的时候馈赠他饭团的洗衣服的老妇人,并赏赐了她千金。

韩信衣锦还乡,当年曾经羞辱韩信的无赖听到以后怕极了,本来想着抓紧收拾盘缠,出去躲两天,谁知韩信已经带人来到了他家院子里,无赖心想自己可能死定了,毕竟在常人的思维里,如果不处置他,韩信如何解气呢?

韩信看到了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少年,现在也变成了为生计奔波操劳的中年大叔了,因此非但没有杀他或者责罚,反倒封他为中尉,这让那位无赖非常感激,连连磕头道谢。

之所以韩信不杀当年让他遭受胯下之辱的无赖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韩信已经作为楚王,不能格局太小,如果一剑杀了这个无赖,不仅没有任何好处,反倒会有损自己名誉,给人的印象是有仇必报的心胸狭隘之人。

还有一个原因是韩信当时刚进入楚地为楚王,要树立自己仁德的好名声,赢取民心,对待曾经欺负自己的屠夫都如此大度包容,百姓自然真心顺服,而且屠夫自然也会感激涕零,到处宣扬韩信的大度和品德。这也是韩信最想要的结果。

韩信不杀掉屠夫,而给他封官,正是体现了韩信“以德报怨”,也彰显了韩信作为千古名将广阔的胸怀,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

韩信当年曾受胯下之辱,后来帮助刘邦打天下杀人无数,为啥不杀当年的那个无赖呢?

韩信帮刘邦打天下时的杀伐和杀那个无赖有着本质区别。

1. 战争中的杀伐是不可避免的

有战争,必然就有伤亡。哪怕是仁义之师宋襄公再世,身处战场也要杀人的。既然战场上的杀伐是无可避免的,那韩信一生无败绩,杀的人当然可以堆成山,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是个杀人魔头,至少没有像白起、项羽那样一次就活埋了几十万人。

既然如此,韩信并不是见人就杀,那他也并非一定要杀掉那个无赖。

2. 从小就志向远大

当时,韩信身处逆境,食不果腹,常去别人那里蹭饭吃。时间一久,大家都很讨厌他,韩信得知后,只能悻悻离开。

后来,一洗绵的大娘见他可怜,连续提供饭菜于他几十天,韩信高兴之余,对大娘表示日后定要重重报答她。而大娘却认为他长得人高马大,却不思量谋生计养活自己。

韩信母亲死后,家中贫困无法埋葬,可他还是寻找到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

无论多么贫穷,他不愿浪费时间在田间或屠场,韩信也没有放弃心中的梦想。他先后追随项梁项羽叔侄及刘邦,只为了一日能大展宏图。当他得不到项羽的重用时,就改投刘邦,后一度离开刘邦也是因为得不到重用。

一粥一饭不能阻止他放弃梦想,一官半职也不能让他折腰。

3. 韩信心甘情愿地接受胯下之辱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与其说韩信受辱,不如说别人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性情更加坚忍,更坚定自己的梦想。所以,当众人笑看着他钻过别人的胯下时,又怎么会知道这是韩信故意受辱来激励自己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啊!

如今,韩信凯旋归来,不但不处罚那个羞辱过他的人,反而任用他做了中尉,人们皆认为韩信以德报怨,胸襟宽广,都对其心悦诚服。而这件事传扬出去,又成就了韩信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千古美名。

结语:是啊,杀一庸人无益于韩信半分,而受一胯下之辱却鞭策自己成就王侯功业。

这买卖,划算啊!您说呢?

我是“读春秋思无忌”,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也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

韩信当年曾受胯下之辱,后来帮助刘邦打天下杀人无数,为啥不杀当年的那个无赖呢?

虽然我们从后世的眼光看韩信,他是一个千年难出的杰出军事家,谋战派的鼻祖,战无不胜的兵仙,然而再多的荣誉也无法掩盖韩信的内心,其实他更是一个有着战国遗风的武士。

春秋战国800余年的统治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最早的礼仪,秦始皇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是一个世袭贵族政治时代,阶层固化,权力世袭,没有所谓的农民起义,也没有所谓的平民政治和官僚政治,政治权利全部都在世袭贵族手中。

要想理解韩信的行为,理解韩信为什么不杀污辱他的无赖,就得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

韩信无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他身无分文却喜欢佩带刀剑,他身材高大却从不参与劳动,他四处乞食却性格高傲,他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这就是韩信。

这么看,你就比较好理解韩信的行为,韩信因为家道中落,家中没钱吃饭,因此四处乞求食物,因为他出身贵族,所以他并不参与劳动而养活自已,他觉得自已出身贵族就不应该劳动,春秋战国的阶层是相当固化的,出身为农,世代为农,出身为士,祖辈为士,这就是典型的战国遗风之一。

韩信虽然四处乞求食物,可他也是有自尊心和傲气的,他想的着是以后能够图报,春秋战国的养士之风非常盛行,战国四大公子每家都养着几千“士”,这些人养着是为了将来能有一用,但更多的“士”就是毫无用途,仅仅就是养着,韩信就是把自已当成“士”。

韩信想的是:我吃你的饭将来会报答你,但你不能污辱我。所以韩信会在将来发达当了齐王之后,仍然赏赐百钱给南昌亭长,一是还情,二是严正告知我韩信看不起你,这也是韩信身上的战国遗风之一。

而知恩图报就是韩信身上的战国遗风之三,韩信接收了漂母的饭食,在发达以后赏赐漂母百金,而南昌亭长只给百钱,这就是区别,知恩图报的区别。

韩信的知恩图报还体现在对待刘邦的态度上,正是因为韩信身上的这种战国遗风,所以在蒯通劝韩信背叛刘邦自立时,他怎么也不肯,韩信拒绝蒯通自立时是这么说的:

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刘邦以国士礼遇优待韩信,韩信就用国士礼遇报答刘邦,这是韩信身上非常明显的战国遗风。

最后说到韩信为什么没有杀那个污辱他的无赖,反而让这个人在手下当官呢?

这同样是韩信身上的战国遗风,你可以理解为衣锦还乡、以德报怨。

这个污辱韩信的无赖存在就是韩信成功的最好证明,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还特意找到这位无赖,封他做官,而且还对身边的其他人说:

这是位壮士。当年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死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韩信不仅没有杀这个无赖,反而称对方是壮士,并且说自已当初不是不能杀他,是因为杀他没有意义,所以选择隐忍,所以今天我就成就了事业,从韩信的话中,你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韩信的得意洋洋,听到了韩信的忍辱负重,听到了这个无赖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韩信的伟大,这样的人,韩信当然不会杀,当然要留着,这简直是活证明啊!

所以,当有人看到这个无赖时,身边就有其他人指着无赖对另外的人说:看,这就是当年污辱大王的无赖,大王当年没有杀他,忍辱负重,成就功名,现在大王不仅没有杀这个无赖,还封了个官给这个无赖,我们大王真是了不起!

是不是感觉更加衬托韩信的高大上,没错,这也是韩信想要的效果,这么想就对了。

韩信当年曾受胯下之辱,后来帮助刘邦打天下杀人无数,为啥不杀当年的那个无赖呢?

耳熟能详的韩信受胯下之辱

韩信受胯下之辱虽有四个版本之多,可基本都沿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版本。

这个版本大致是说,韩信小的时候就没了父母,主要靠钓鱼换点钱来维持生活,并且常常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

一次,韩信配着剑,无所事事到处溜达,被一个屠夫看见,就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思量再三,当着围观众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称“胯下之辱”。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没写韩信在钻过屠夫裤裆的那一刻,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可那一刻,在韩信的心里定是难受之极。

从一介平民到被后人奉为“兵仙”的韩信,在如何处置当年的屠夫这件事情上,可谓十分得体。

杀与不杀虽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杀屠夫的弊端显而易见。以韩信的身份与地位,杀掉一个屠夫那是轻而易举的。可问题是就算杀了屠夫,也只是为了解一时之恨。既捞不到任何好处,还落得个挟冤记仇心胸狭隘之名。

堂堂一个楚王,去翻一个屠夫的旧帐,这胸襟与格局也未免太小了。

不杀屠夫有三个好处:

一、屠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宣传工具

不杀屠夫,屠夫等于捡回了一条性命,自会感恩戴德,逢人必夸韩信是以德报怨,心胸宽广之人,活脱脱就是一个流动的宣传工具。

二、可以利用不杀屠夫一事来吸引天下英才

能忍受“胯下之辱”而不杀,甚至不记前嫌还授与官职。在天下英才的内心里,那是何等的胸襟与气量?这样的领导上哪儿去找?

三、从有利于塑造自身正面形象的角度来考虑,不杀屠夫,等于是给自己加分,树立了一个榜样。

因此,杀与不杀看似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

韩信当年曾受胯下之辱,后来帮助刘邦打天下杀人无数,为啥不杀当年的那个无赖呢?

不可因小失大。韩信功成名就回到故乡,非但没有杀那个无赖反而让他升官发财。在韩信落魄对他有帮助的人都得到赏赐。

韩信年轻的时候,父母早死后,因为没有一技之长生活穷困潦倒,而韩信学的是兵家只有在乱世之中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那时有一位亭长觉得他不是凡人,韩信在亭长家蹭了几个月的伙食,却被亭长老婆看不过去,合计气跑了韩信。后来有一位老妇人见韩信饿的可怜,给了韩信一顿饭吃。后来有淮阴的屠户无赖挑衅韩信,叫嚣韩信杀了他不然就从胯下钻过去。韩信碍于秦法的严苛无奈的钻过去。

大汉建立后,韩信因功被封为楚王,再次回到家乡淮阴,找到那位亭长只给了他一百钱,找到那位给他一饭之恩的老妇人一百金。找到那位淮阴无赖,非但没有杀他,反而认为他是一条好汉,把他招进军队封他作为中尉的军官。正是通过那次胯下之辱,使韩信发奋图强,最终名列汉初三杰之一。

韩信当年曾受胯下之辱,后来帮助刘邦打天下杀人无数,为啥不杀当年的那个无赖呢?

韩信受胯下之辱的事情至今广为流传,虽然我们在看到这则故事的时候会付诸一笑,但是对于当事人韩信来说却是一生的污点。虽然后来韩信发迹了,但是这件事应该是他不想要回想的丢人往事,可是偏偏他却无法摆脱。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韩信后来在征战的过程中杀死了很多人,他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韩信,为什么后来没有将那个无赖杀死泄恨呢?

这件让韩信不堪回首的往事发生在他小时候,当时韩信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少年,每天只知道带着一把宝剑四处乱逛,当时有一个无赖撞见了韩信,然后开始嘲笑韩信虽然个子比较高,但是带着一把宝剑只是假把式,简直就是软弱无能。当时韩信听后非常气愤,接下来那个无赖又指着韩信说,如果胆子大的话,就用宝剑杀死他,否则就要从他的胯下钻过去。年纪还小的韩信只能选择从无赖胯下钻过去,而当时看到这一幕的人全部都嘲笑韩信胆小无能。

长大之后的韩信英勇无比,刘邦的成功离不开韩信的帮助,他也是刘邦的功臣之一,所以为了感谢韩信,刘邦让韩信做了齐国的君王。后来韩信又被刘邦安排到楚国去做楚王,当时韩信其实非常不想当楚王,因为当年让他受胯下之辱的那个无赖就在楚国,回到楚国韩信就要面对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人。但是此时的韩信身份已经不同了,所以他在面对那个无赖的时候虽然心中有很多怨气,但是也不能够显露出来。不仅如此韩信还将这个无赖封为了中尉,听到这个消息后,这个当年羞辱过韩信的无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那么韩信为什么没有杀掉他呢?原因之一是韩信深知当年自己所受的屈辱在楚国人尽皆知,他想要逃避是不可能的,而此时的韩信已经是一国国君,他如果将那个人杀死,就表示韩信是一个心眼小的人,心胸如此狭窄怎么能做国君呢。所以韩信不仅没有苛待那个无赖,反而让他做官,这样还可以给自己留个好名声,得到百姓的认可。

原因之二是韩信了解人性,人们都喜欢为弱者说话,而当时的韩信是强者,他如果将那个无赖杀死虽然一时痛快,可是百姓们都会站在那个无赖的一方同情他,这样对于一位国君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韩信那么聪明,怎么会做蠢事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