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的福临能够继承皇位,孝庄皇后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谢谢悟空邀请。

福临是皇太极的第九子,按理说继承皇位的希望并不大,因为福临非嫡非长,更没有军功,然而6岁的福临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得以成为大清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确实是离不开他的母亲孝庄太后在背后做推手,不过最大的原因是当时的政治局势。当时皇太极驾崩后,八旗贵族大臣忙着哀悼先皇的同时,也在想着一个更为关系重大的迫切问题,那就是先皇没有指定储君,谁来继位为君呢?皇位之争日趋激烈,当时有能力竞争皇位的人选有两位,其中皇太极长子豪格作为皇太极长子,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而另一方的多尔衮因为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军功又高,自然呼声也很高。自古以来,夺权靠的是支持者,而支持者中最关键的力量永远是军方,当时掌握在豪格手里的正蓝旗坚决支持豪格,而两黄旗因为一直和皇太极出生入死也坚决拥立皇太极儿子,这样一来多尔衮看起来毫无优势,如果豪格登基,多尔衮必定不服,多尔衮登基,豪格也会不服,两个人都想争皇位反倒会不利于八旗的稳定,这样会让大清辛苦打下的基业毁于一旦,自然都不愿意做罪人,既然这样,代善提议那就两个都不立,从其他皇子里面找。多尔衮也为了大局,选择放弃皇位,避免八旗相争。这个时候,孝庄及时看清了形势,孝庄和多尔衮可不是电视剧里面演的那种小儿女情长,孝庄这个女人很有头脑,她知道这个时候皇位要在皇子中产生,因此动了心思。于是孝庄面临的是豪格和多尔衮两方,如果想让儿子福临登基,必须寻求盟友,而豪格自然是不会搭理她的,豪格当时支持博果尔,那孝庄只能找多尔衮的帮助了,于是孝庄找到了多尔衮,对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现在局势紧张,他和豪格都不可能当皇帝,不如支持福临,她和多尔衮达成了盟友的关系,并许诺只要多尔衮答应扶持福临登基,就给他摄政王的名号和权力,多尔衮对于孝庄抛出来的“橄榄枝”表示不错,这样福临是明面上的皇帝,自己还是实权在握,因此欣然答应。福临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她的母亲庄妃是蒙古科尔沁的格格,而当时另一位和福临竞争的皇子博果尔的母亲是林丹汗福晋改嫁,为了维持满蒙的关系,自然更胜一筹,而且福临当时比博果尔年龄大一点,懂事一些,品行和性格都不错,因此大臣们更倾向于福临继承皇位。就这样6岁的福临在多方势力的运作下当上了皇帝,这里面有孝庄太后的作用,那不是决定性的,之所以福临继承皇位还是因为当时的大环境导致的。

6岁的福临能够继承皇位,孝庄皇后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如果福临登基的分数是100的话,我认为孝庄最多只是占了其中的10分,多尔衮只是为了扶持一个傀儡,占了50分,豪格占了剩余的40分。

多尔衮和豪格两虎相争,多尔衮实力最大,但是没有压倒性的实力,而因为皇太极的突然死亡,未立太子给了多尔衮机会,不承认豪格。两方妥协之下,让福临捡了个皇位大礼包。而也是多尔衮一直没有生出自己的儿子,让福临有了来日方长的机会,不然老早就是一杯毒酒了事。

在这其中,孝庄的眼泪最多只占了10分。清史是一个被皇权玷污了很多次的历史,文字狱之下,有不顺之意就是大杀特杀,而康熙算是被孝庄一手带大,所以美化孝庄就是应有之意了。

6岁的福临能够继承皇位,孝庄皇后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孝庄皇后即清孝庄文皇后,本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爱女。

她13岁嫁给清太宗皇太极,被封为“庄妃”庄妃娇柔弱质、美艳庄重,大家闺秀的身体里却流淌着成吉思汗后代的血液,充满了勇敢、刚毅、信心和智慧。在满族宫廷斗争的漩涡和明清大决战的大潮中,孝庄皇后搏击了一生,先后辅佐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三朝皇帝,主持了入关、定都、灭明三件大事,对清代的建立、巩固和政治清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孝庄当时在朝廷中的地位不亚于唐代的武则天,但她却不称帝;她的权力不小于后代的慈禧太后,但她也没有“垂帘听政”。因此,孝庄历来都为后人所称道。有关于她的传说也颇多。

策划福临登基1644年,皇太极驾崩,一场激烈的皇位之争随之展开了。当时,可参与竞争的有3个人: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十四弟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其中,豪格和多尔衮都是有实力的亲王。豪格是众兄弟中唯一封王的儿子,并得到举足轻重的八旗部队中半数的支持;而多尔衮呢,战功卓著,威望正隆,手中握有两支部队,兵精将勇,并有豫亲王多铎和武英郡王阿济格的效忠,两大集团互不相让。而福临此时才6岁,且没有任何实力,但他是庄妃的亲生儿子。庄妃足智多谋、静观其变,暗中筹划,决定利用两大集团的矛盾,为福临争夺皇位。

庄妃审时度势,放眼未来,感到皇太极打下的江山不但要保住,而且统一中国的大业也指日可待。豪格和多尔衮,无论谁登基,都免不了引发一场大内战,这也不是他俩希望的。所以,豪格屡次假意推辞,多尔衮也迟疑不决,那么拥戴“第三者”福临就是绝好的机会。这其中的关键在于争取实力派的支持!庄妃权衡利弊,为了大清江山,为了自己的儿子福临,她作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利用多尔衮,争取多尔衮!

于是,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了女人所有的手段和政治家所有的伎俩,使一向将大一统视为已任的多尔衮与自己达成协议:坚决拥护福临登基。以后的一切随即水到渠成,庄妃不动一刀一枪,化解了一场剑拔弩张的皇位之争。福临称帝,庄妃坐收“渔人之利”。福临即位之后,次年改为顺治元年,当时31岁的庄妃,被

尊为皇太后,史称“孝庄皇太后”。

定都燕京在顺治执政的初期,关内一片混乱。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消息传到清廷,震动朝野。为完成清太宗皇太极的遗愿,孝庄当机立断,决定启动全国兵马,大举入关,统一中国。她告诫多尔衮,人关后要严明军纪,笼络民心,迁都北京,以稳定中原。不久,李自成兵败,他放火烧毁明朝宫殿,洗劫了府库,仓皇败走。清廷迁都势在必行。但是,清廷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不愿背井离乡远离自己祖先的发祥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是孝庄皇太后,力挽狂澜,决定破釜沉舟,举行一场史无前例的迁都大进军。她带着年幼的小皇帝,拜别了皇太极的昭陵,承担起迁都的全部风险和重担。她的车子率先走在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的最前面。面对着李自成留下的空城和焦土,面对着成千上万人无吃无住的极大困难,是她,雨绸缪,强令朝鲜国支援大米十万石;是她,坚定下旨:定都燕京!最终,李自成败亡,鲁王、唐王等南明小朝廷先后被灭。清太宗为之耗尽毕生精力而终未能完成的宏愿,终于实现了!传说庄妃为了确保福临即位,曾与多尔衮有婚约。多尔衮权倾朝野、羽翼丰满,想要废帝自立,可谓易如反掌。一旦生变,不但孝庄母子性命难保,就连大清江山也将断送在八旗内乱中。因此,她委身下嫁也是明智之举不久,多尔衮病逝,庄妃这才没有嫁给多尔衮。你是怎么看呢?

6岁的福临能够继承皇位,孝庄皇后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公元1643年,皇太极猝死之后,面对至高无上的皇位,经过激烈的争斗,皇太极的九子,6岁的福临幸运地登上了皇位,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一结果有太多的影响因素来自于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

此时的清朝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还奉行强者为王的简单丛林法则。皇太极走的太匆忙,没来得及交代身后事,特别是没来及交代由谁继承帝位。没有明确的继承人,这就给了各拥实力的满清勋贵们争夺上位的机会。在为数不少的人选中,呼声最高的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和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前者已经34岁,得到皇太极亲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人马的支持;后者得到兄弟多铎等人支持,坐拥正白旗和镶白旗。其他人选中,代善年事已高,无意于争夺皇位,皇太极的其他儿子如九子福临、十一子博穆博果尔年幼,基本上没有什么强有力的支持者。

为了皇位,豪格和多尔衮各不相让,甚至险些兵戎相见,僵局难以打破。豪格以退出皇位争夺为条件,要求多尔衮也要退出。由于当时清朝还在关外,其八旗旗主和勋贵对皇位的确立有相当大的发言权,由于意见分歧严重,不论是豪格还是多尔衮都无法取得多数支持,不能达成有效妥协,那么清朝皇位可能会空缺一段时间,这将不利于大局。在这个时候,谋略更加出众的多尔衮决意推出替代方案,推选九阿哥福临作为皇帝人选,毕竟福临年幼不能亲政,自己凭借威望和资历可以代为摄政,同样可以达到实际掌握朝政的目的。虽然孝庄皇后贵为后宫之主,但手里并没有实权,再加上自己来自蒙古部落,在清朝皇室内部没有太多有力的盟友,虽然有心让自己的儿子上位,但由于年幼没有实权,兵强马壮的豪格和多尔衮更有机会登上大位。面对一贯交好的多尔衮伸出的橄榄枝,孝庄皇后没有犹豫,这是他们最好的机会。由于福临是皇后之子,年幼没有实权,平衡了各方力量,是比较好的妥协人选,最终得到了八旗旗主和勋贵们的认可。于是,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年仅6岁的福临渔翁得利,幸运地登上了皇位。

总的来看,虽然孝庄皇后支持自己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但由于自己是一介女流,影响多限于后宫,在外廷没有什么实权,在册立皇帝的军国大事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发言权。即使是有点影响,不过是起到推波助澜的附和作用。

6岁的福临能够继承皇位,孝庄皇后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孝庄在顺治继位时只是想帮助了啊,只是那时的情况,她还没实力,也没资格,只能坐山观虎斗!

1643年,皇太极突然驾崩。皇太极没有指定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那就只能遵循旧例,由当年努尔哈赤定的规矩,由贵族诸王商量决定了。这就意味着继承人不一定非得从皇子中选择,在无形之中,这就加大了庄妃母子的压力。庄妃和福临也不是一点儿优势都没有啊,毕竟福临在皇子中的地位还是很特殊的,福临的劣势是他年纪太小,优势就是他是正宫后妃嫡出的皇子,地位高贵,这是年纪长于他的皇子们无法改变的事实。皇太极死时,他的大儿子豪格已经三十五岁了,但庄妃的儿子福临时年六岁,因此豪格对福临继位形成了很大威胁。还有来自他的叔叔、伯伯。这些人在努尔哈赤的时代就出生入死,立下过汗马功劳,此时还年富力强的人不在少数。与年幼的福临相比,他们的能力和名望当然会更胜一筹,这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睿亲王多尔衮和礼亲王代善。代善由于年事已高,一心只想安度晚年,所以自己也就退出了竞争!但是代善的态度,却对事情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豪格(两黄旗支持)、代善(两红旗支持)还有多尔衮(两白旗、镶红旗支持),他们三个人各有长短,共同之处是他们三人都战功卓越、经验丰富,背后都有各自的势力!但是豪格也有很多不利的方面,比如他的母亲不是正妃,而且豪格本身不是一旗之主,他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虽然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是他也开始积极准备!多尔衮也暗藏心机当年皇位被皇兄夺了去。而今皇兄仙逝,正是夺回本属于自己的皇位的良机。 虽然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是也决定争夺!

皇太极死后第六天 ,讨论立储的会议在崇政殿开始。豪格和多尔衮的争夺,一时间难分高下,代善也只想全身而退谁也不帮。眼看双方势力要火拼,血雨腥风,在所难免!多尔衮心想这样势必动摇大清国的基业。但是如果立豪格为帝的话,自己又将无处容身了,想到这里,权衡利弊,整好豪格的假意推脱真中下怀,多尔衮说:“既然肃亲王无意继承皇位,不如我们再推举他人吧。” 多尔衮知道,在这样的时候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为了大局利益,必须想一个折中的办法。机敏的多尔衮权衡利弊,终于提出了立九皇子福临为帝的意见。

多尔衮接着说,福临年幼,最好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我共同辅政,等小皇帝长大后再归还政务。多尔衮以退为进,虽然自己没有当皇帝,但是作为摄政王,实际的权力其实也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样福临才当上了皇帝,老谋胜算的多尔衮为自己没能当上皇帝找了个最好的人选,孝庄皇后也乐见其成!顺治的继位,和孝庄没有关系。

6岁的福临能够继承皇位,孝庄皇后起到的作用有多大?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经历过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清朝刚刚建立的时候,还叫后金,按照当时后金的实力,想要完全攻占全国,应该是不太可能的事,可是偏偏中原汉人内乱不止,这才使得后金有机会入主中原。

而进入中原之后,一代雄主皇太极忽然暴毙,死前就连自己的继承人都没有指定。大位空缺,又没有指定的继承人,有能力的人自然就开始争夺皇位,多尔衮和豪格两个人互不相让,一时间僵持不下,眼看要就要爆发内乱,这时候济尔哈朗为了缓解内部争斗,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两人都不立,另外立一个皇子,由他们两人辅政。

这个方法在现在看起来有些荒谬,但是两个手握重兵的人居然就这样答应了,实在让人费解。那么这个办法被一致同意之后,剩下的就是选一个继承人了。作为皇太极长子的豪格自然不能,那么生下的儿子们呢?

首先是那些已经成年的皇子自然也不能立,因为这个皇帝立出来就是傀儡,成年人做一定不会受制于人,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难题,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内乱,于是当时皇太极已经成年的皇子都失去了这个资格,只能从几个幼小的皇子中选。

当时年幼的皇子有六个人,从皇太极的第六个儿子常舒开始,他当时7岁,比顺治大一岁,而福临当时6岁,比福临小的还有两个,十子韬塞5岁,十一子博穆博果儿才2岁。这样看来,最适合即位的就是常舒和福临这两个人了。

那位什么众多亲王选择立福临,而不立常舒呢?当时两人同为孩子,看不出什么区别,那么唯一能左右选择的就是他们的母妃了。顺治的母亲就是著名的孝庄太后,而常舒的母亲是则是伊尔根觉罗氏庶妃,地位十分低下,而且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不一般。

首先常舒这个人,他的一生都没有被重用,一开始仅仅被封为镇国将军,康熙年间才被晋升为辅国公,没多久又被削去了所有爵位,在去世前一年才恢复了辅国公的爵位,反观他的兄弟们,只要活到成年的,基本最差的也是郡王。

可见常舒因为出身问题一直被冷落,甚至老老实实想封个王都不行,所以更别说即位为皇帝了。所以年龄合适,出身比较高贵的福临就成为了最为合适的人选,当有人提出立福临的时候,多尔衮几乎马上就同意了。

这也不是全部的原因,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后来还成了亲,因此多尔衮还被称为“皇父摄政王”可见多尔衮想娶孝庄这个想法并不是突发奇想,又私心的多尔衮也想拥立孝庄的儿子,来让孝庄还这个人情,所以在多尔衮提出想娶孝庄之后,孝庄不敢拒绝,闹出了皇太后下嫁亲王闹剧。

不管如何,事情还是按照多尔衮所想的方向发展,年幼的顺治即位,他不但是摄政王,甚至还娶了太后,可以说他才是真正的皇帝,可是他的死也是一个谜团。一次外出打猎的时候,正是壮年的多尔衮和自己的哥哥皇太极一样,暴毙而亡。没有人管制之后,十四岁的顺治镇定自若,开始亲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