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为什么传位给雍正?

谢谢悟空邀请。

康熙皇帝在位61年,一生有35个儿子,可是真正活到成人有资格竞争储君的是12个,公元1722年,康熙驾崩,享年69岁,康熙去世后,雍正登上了皇位,于是很多人好奇康熙皇帝儿子众多,为什么传位给雍正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雍正本身德才兼备,行事低调

康熙的儿子们都很优秀,可是雍正的才能更出类拔萃些,做事情果断,为人低调,在其他皇子们争夺皇位的时候,为皇位打破头的时候,雍正坐在书房里精研佛法,一派闲云野鹤的风范,表现的很沉稳,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一个劲的做实事,这是身为一个君王最基本的条件。

况且当时的清朝国库还是有点亏空的,纵观皇子之中,真正倡导节俭和有几把刷子的只有雍正,雍正在户部那几年一直是兢兢业业,政绩卓著,康熙有时候临时交给他差事的时候,44岁的雍正都完成的迅速周到,康熙也看在眼里,雍正从不玩虚的,从来不结党营私,对满汉官员一视同仁,对贪赃枉法绝不手软,当时清王朝初期的烂摊子需要一个实干家来担当。

第二:康熙特别喜欢雍正的儿子弘历

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必须多算几步,而不是仅仅看眼前,康熙喜欢弘历无疑给雍正登基增加了砝码,当时康熙第一次见弘历的时候,就惊的放下了自己手中的酒杯,弘历敏捷得体、沉着冷静、灵气逼人,凭着阅人无数的经验,康熙确定这位弘历不是等闲之辈,接着考了下弘历的学问,康熙就认定这是所有孙子中最出色的一位。

于是康熙下令把弘历的八字拿到宫里亲阅,后来看到弘历的命格也是福泽深厚、贵不可言、寿元高厚,弘历也就是未来的乾隆皇帝,他的八字显示他是个长寿的人,在康熙眼里,认为他的八字一定可以当个皇帝,因此再次下令把弘历带回宫中养育,这是极大的恩宠了,因为康熙众多孙子中,只有弘历养育宫中,康熙还经常教授弘历读书,因为喜欢自己的孙子而传位于雍正,这的确合情合理,因为当时的雍正已经44岁了,古代人寿命很短,如果雍正驾崩,皇位理所应当是弘历继承,确实是康熙传位给弘历的理由。

第三:其他皇子并不适合做皇帝

虽然和雍正竞争的皇子很多,可是最强力的对手就是老八胤禩了,不过胤禩有个硬伤,就是和大臣们走的太近,和满朝文武关系不错,依靠别人做事,如果当了皇帝,想改革或者触动文武大臣的利益是做不到的,如果动不了这些利益集团,那改革就是一句空话,而雍正可以,雍正是冷面冷心,很多人都被他得罪光了,即使很多人私心骂他,他还是一心励精图治,这点也是康熙看重的地方。

综上所述,雍正可以当皇帝,确实是康熙深思熟虑的结果,事实证明,康熙没有选错人,在康熙皇帝去世时,清朝的国库里只有700万两银子。但是到了雍正皇帝去世时,国库储银超过5000万两,可见雍正确实是位实干家,不负众望!

我是小聪历史客栈,本文章首发于悟空问答,坚持原创,每日更新,喜欢请关注我哦!

康熙皇帝为什么传位给雍正?

谢邀!

说到康熙晚年的储位争夺战,先是有早些年二月河的《雍正王朝》,再有后来各种通俗说史,一直都是坊间热点话题。

至于说康熙为什么最后选择了雍正作为接班人,这不能单纯从康熙角度来看,立储是个双向的过程。如果没有雍正的积极而有分寸的争取,也不会有康熙的抉择。打个比方,你在单位能不能获得提拔,主动权在上司,但是你如果不去争取,也不会轮到你。

在康熙诸子中,四阿哥胤禛一开始并不显山露水,相反予人一副修仙求佛的超然模样。为什么呢?因为按照常理,这帝位原本就与他无缘。最有可能的是赫舍里皇后所生的胤礽,他老早就被立为太子。

储君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一方面储君是皇帝心仪的继承人,另一方面储君又是皇帝的威胁。胤礽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平衡,卷入了朝廷的党争,结果落得个两次被废的下场。

胤礽出局之后,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的呼声渐高。胤禩在朝廷内外有不错的群众基础,但就是太有人望,分寸又过了,也引起他那多疑父亲的警惕。结果也是出局,当然胤禩那个“辛者库贱妇”的母亲,也为他减分了。

胤禩出局了,十四阿哥胤禵成夺冠大热门。孟森先生也说过:“圣祖末年,诸王大臣所默喻上意,知为将来神器之所归者,乃十四阿哥胤禵。”

这恰恰是最危险的!诸王大臣自作聪明,以为康熙要传位十四阿哥了。老皇帝在世,能让大臣猜出这种心思吗?人望越高,胤禵离皇位也就越来越远。

下面谈谈为什么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能胜出,成为最大赢家。

雍正能够成功,关键就在于他能装,这不是装逼的装,而是要装淡泊,装孝顺,也就是兵法上的示弱。另一方面,暗地里又要悄悄积累自己的势力。

胤禛手下有个谋臣叫戴铎曾经给他设计过一个精妙的夺嫡方案,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让他要装!

戴铎先是分析了康熙的性格,“皇上有天纵之资,诚为不世出之主”。康熙不是一般帝王,所以“处英明之父子难”,当他儿子很难,既不能太出色,又不能太蠢。不能让他怀疑你不轨,又不能让他觉得你不上进而放弃你。

戴铎给胤禛献上了一个方案:“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让老爹觉得你是个孝顺又有大局观的皇子!

不管是夺嫡,还是做生意,信息极为重要,尤其是要掌握皇帝的信息。所以戴铎建议,“至于左右近御之人,俱求主子破格优礼也。一言之誉,未必得福之速,一言之谗,即可伏祸之根。这一招当年唐朝隐太子李建成用过,只不过他遇到了敢于铤而走险的李世民,所以才输得那么惨。

除了装和收消息,戴铎还建议胤禛千万别贪财,“不贪子女玉帛,天下可反掌而定|”。

在实践中,胤禛做的其实比戴铎建议的还要好。在父亲、朝臣和一众兄弟的视野里,胤禛是个老实人,而且很有情谊,对于朝廷的政治斗争似乎毫不在意,完全超然其外。

昭梿的《啸亭杂录》中记载:“理密亲王(即胤礽)时为储位,上(胤禛)事之最敬,而王先受宵小言,待上甚薄。及王被罪,圣祖将王缚置空庐,不许人渴见。上亲持汤羹以进,守者遏之,上日:"吾惟知尽昆弟之情,不知顾己之利害也。"圣祖闻而善之。”

胤禛最终能胜出,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能以一副仁孝面目出现,而把政治斗争的那些阴谋全放在桌面下面做。胤禛登基成为雍正皇帝之后,他自己也不无得意的说:

朕蒙皇考慈爱教育,四十余年来,朕养志承欢,至诚至敬,屡蒙皇考恩谕,诸昆弟中独谓朕诚孝。

康熙皇帝为什么传位给雍正?

谢谢邀请!传位给雍正,是康熙的最佳选择。

一、雍正适合做帝王,雍正雄才大略,是个铁腕人物,敢说敢干,又能兼顾左右,大清没有立嫡立长之说,在大清创业和入主中原前期,基本上谁优秀让谁继位!

二、比雍正大的几个阿哥都不着调,有的急于掌权,有的碌碌无为。康熙很失望,把阿哥关进宗人府不商量。

三、比雍正小的老八、老十四也是人选,但不是最佳人选。老八舞文弄墨,沽名钓誉,收买人心,在大臣中有八贤王之称,引起康熙警惕。老十四能打仗,但太年轻,缺乏历练。

四、雍正有个好儿子,叫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康熙很喜欢,相当于康熙有了一个“好圣孙"。雍正即位,他有个好儿子,因此雍正当皇帝顺理成章。当然雍正心机重,又有贵人指点,继位为必然。

那些雍正篡改遗诏,什么传位于什么的不可信,那时遗诏有汉文满文两种文字,改得了汉文改不了满文,那时没简化汉字,要不你改改试试。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雍正是个合格的皇帝,至少为康乾盛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康熙皇帝为什么传位给雍正?

因为综合各方面情况来说,老四的确是康熙帝的最佳选择。其次康、雍交替之际的皇位传递其实疑点颇多,甚至留下了雍正帝是否篡位的争议,如果以这个疑点放大来看的话,那么不一定是康熙帝选择了雍正,有可能是雍正自己通过某种不正当的方式继承了帝位。

一、雍正帝的确是康熙帝的最佳选择

公元1722年,康熙帝驾崩,传位于四阿哥胤禛,是为雍正帝。

康熙帝共有24个儿子,按理说为了帝国稳定持久的发展,一般都会选择年富力强的阿哥继位,像雍正帝45岁这个岁数,的确算是“高龄”,并非是一个最佳选择,像十四阿哥胤禵当时才34岁,可以说年龄方面,雍正帝的确劣势很大很明显。

但其实回顾一下康熙朝历史,会发现以各方面来说,雍正帝的确是康熙帝的最佳选择。

以继承制度来说,康熙帝以前,清朝并非是“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的传递更多属于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结果。

像顺治帝之所以可以继位,是因为父亲清太宗皇太极猝死,大哥豪格和十四叔多尔衮争夺皇位,结果是两强相争,顺治帝因为年幼而渔翁得利,双方势力都可以接受,而且顺治帝年幼好控制;还有康熙帝之所以可以继位,有个重要原因在于在当时天花肆虐的情况下,他得过天花而不死,拥有了免疫力,所以有这个重要原因加持,康熙帝最终继位。

到了康熙帝坐稳皇位以后,对于清朝的继承制度定为“嫡长子继承制”,虽然随着实际上的嫡长子太子胤礽被二立二废,意味着康熙帝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失败。

但在当时环境下,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失败了,但影响力其实还是很大的,我们再来看看老四雍正的身份,虽然他的生母是德妃并非皇后,可实际上他也可以说是康熙帝的嫡子,因为当时后宫不允许生母抚育自己的儿子,也就是除却太子以外,出身一般的阿哥,基本上由其他妃子或者大臣养育,这其中四阿哥胤禛最为特殊,他是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所以这样来看,雍正帝也算是康熙帝的嫡子。

可以说除却太子胤礽以外,雍正帝这个嫡子算是在当时众位阿哥中地位最高的,而太子胤礽二立二废以后,以“嫡长子继承制”来看雍正这个嫡子自然是最合适的了。

再按顺序来说,雍正帝之前,大阿哥因为夺嫡,又是诅咒太子胤礽,又是建议康熙帝杀死太子胤礽,落得一个夺爵圈禁的下场,早就出局了。

二阿哥(也是嫡次子,但嫡长子早夭,所以是实际上的嫡长子)就是废太子胤礽。

三阿哥胤祉,客观来说能力还是不错的,但他的能力更多在文学上,所以编书成就不错,至于政治上,相对其他兄弟来说,他的政治能力很一般很平庸,入不了康熙帝的法眼,对谁也都构不成威胁。

而按照顺序来说,接下来自然就该到老四雍正了。

再说说其他竞争对手,康熙晚期有九位阿哥参与夺嫡,是为九子夺嫡,所以我们就说这九位夺嫡阿哥,在老四雍正后面的竞争对手,老八本来机会很大,可惜支持他的人太多了,所以招了康熙帝的忌,早早出局;至于老九和老十,能力并不突出,主要就是支持老八;老十三更不用说了,老四的坚定支持者。

最后也就是老十四,可以说是康熙后期,雍正的最大对手,可是如果康熙帝真的打算传位于他,又怎么将这个最重要的阿哥送到千里之外呢?

还有康熙驾崩之前,曾让雍正帝代行祭天大典和巡视仓库等等,可见其能力还是受到康熙帝认可的。

所以各方面来说,老四雍正帝,的确是康熙帝的最佳选择。

二、以篡位争议之说来看,有可能康熙帝理想的继承人选并非雍正帝

雍正帝自登基起到了今天,一直都有传言他是篡位,而非合法继位。

关于这点很多人会以“康熙遗诏”反驳,其实现存辽宁省档案馆的康熙遗诏并非康熙帝亲笔所写,而是康熙帝死后三天,根据在场唯一证人隆科多口述润色而成拟就并颁布天下的,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问题。

真正的让很多史学家质疑,并且引发雍正帝有着是否篡位的争议之说,在于当时有着诸多疑点。

就以康熙帝驾崩时在场的人数来说,雍正帝是前后矛盾,先是一直说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场,等到清除了八爷党等反对派,彻底掌握朝局以后,雍正又换了一种说法,说不只是隆科多在场,还有其他七位阿哥在场,意思是自己的继位无可争议,有着诸多王公大臣见证,而且将这个说法写入《清圣祖实录》之中。

但这个后面的说法实在是漏洞太大,没有说服力,所以等到雍正帝儿子乾隆帝继位以后,也并没有以这个说法来佐证雍正帝的继位合法性,而是直接说道:“圣祖大渐,授位皇考,其时系内大臣隆科多宣传顾命”。意思是在场只有隆科多一个人。

也就是说康熙帝驾崩时就隆科多一人在场,而隆科多又是雍正帝派系之人,这其中有什么猫腻就不得而知了。

还有一个疑点,那便是雍正帝最大的竞争对手老十四。

关于老十四,雍正帝的说法是康熙帝封他为大将军王,看似是重用,实则是疏远他。再结合古代王朝规律来说,一般太子或者说皇帝默认的继承人,是不会让其远在外地带兵的,所以雍正帝这个说法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但仔细看看史料记载,其实这个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康熙帝的去世有些突然,不然也不至于只有隆科多一个人在场,而在去世前两个月,康熙帝在与老十四的密折中,已经商定了来京事宜,按照康熙六十年老十四回京的惯例来看,老十四回京应该到了十一月十七日左右,而康熙帝驾崩于十一月十三日。

而且康熙帝驾崩两个月之前,曾在回复臣子的朱批之中多次说道自己身体不错,很健康的。

结果是商定大将军王老十四回京以后,而且在老十四即将回来的前几天突然驾崩,多少有些不正常。

我们再来看看康熙末年老十四的声望有多高呢,在老十四出征在外的时候,当时西藏的上层统治集团,甚至在藏文记载中将老十四写为皇太子;还有一些大臣,甚至在奏折中以呈奏皇帝的格式,来处理给老十四的奏折。

这些难道康熙帝是一点都不知道吗,肯定不会的,而康熙帝没有指责这种行为,就更加意味深长了。

所以认为康熙帝将老十四派在远在千里之外,是疏远他,将其排除在继承人选之外,是不对的,别的不说,最起码康熙帝在九月份就已经商定让老十四回京了,结果在他快回来之前,康熙帝突然去世,至于康熙帝想让老十四回京干什么,就不清楚了。

正因为以上这些疑点,所以雍正帝有着是否篡位的争议,当然,这里注意一下,只是争议,并没有确定雍正帝是真的篡位了。

不过我们将这个疑点放大的话,有可能康熙帝并非选择的是雍正帝,而是45岁的雍正帝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继位,当然这只是猜测,大家姑且一听,姑且一笑吧。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大家吐槽、点赞、关注~

康熙皇帝为什么传位给雍正?

关于清圣祖(康熙帝)为什么传位给清世宗(雍正帝)这个问题,本人不想去扯野史小说里那些什么“十改于”,也不想说什么清世宗能力出众、他儿子清高宗(乾隆帝)深得祖父清圣祖喜爱云云。只用排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皇位只能是清世宗的。

众所周知,清圣祖皇子众多,到康熙五十一年第二次废太子时,清圣祖成年(以古人虚十六岁算成年,实际上很多朝代更早)且活着的儿子就有允禔、允礽、允祉、胤禛、允祺、允祐、允禩、允禟、允䄉、允裪、胤祥、允禵、允禑、允禄、允礼。

这其中有几个是自己不愿争储的,如允祺、允祐、允裪、允禑。允祺天生豁达,性情温和、不喜争斗,他的这种性格是清圣祖与清世宗都公开认可的,自然不会卷入储位之争。允祐因为有轻度残疾,自知争储无望,索性本分做人、不掺和。允裪自幼是苏麻喇姑养大的,深知宫廷斗争的惨烈,早早置身事外了。而且,从后来允裪经常因为犯一些低级错误受到降爵、罚俸的处分来看,这位皇子做事过于随性,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材料。至于允禑,史籍记载较少,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他和胤祥一样,都是清世宗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养大的。很可能允禑和胤祥有些类似,与清世宗关系比较融洽。这一点从允禑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却能在雍正四年受封贝勒并于雍正八年晋封愉郡王,多少也能看出一二。总之,这几位在所谓“九子夺嫡”中都置身事外了,原因或许各异,但起码说明他们自己都觉得自己争不来这个储位,清圣祖就更加不可能选择他们了。

除了主动退出的,就是出局的了。康熙五十一年,允礽第二次被废,彻底出局,这位就不铺开说了。胤禔于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时,迫不及待想取允礽而代之,暗示父亲清圣祖杀掉允礽,之后又被允祉告发以巫蛊之法魇阵允礽,被清圣祖革爵幽禁,也算是出局了。

与此同时,允祉因为告发允禔的事情,被清圣祖认为居心叵测,虽然事后晋爵诚亲王,但却被父亲清圣祖否决了皇位继承资格。此外,允祉的党羽以清流为主,自古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在被父亲否决之后,允祉基本上也没有能力再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储位、甚至皇位了,他也被排除了。

允禩在康熙四十七年因为结党谋求储位,遭到了清圣祖革爵的处分,虽然第二年又恢复了贝勒爵位,但是已经被父亲清圣祖打入另册,指望父亲传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允禩经营多年、党羽众多,加之又有允禟这个“金主”兼“智囊”的支持,翻盘的机会还是存在的,而这也是他后来下场最惨的原因之一。换句话说,允禩虽然有实力,但通过传位途径获得皇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清圣祖放弃允禩可能还有几个原因:第一、允禩与朝臣结党犯了大忌,已经威胁到了清圣祖的皇权,清圣祖为了自己的善终,必须提前除害。第二、允禩过于滥仁,实则以滥仁收买人心,而这正是清圣祖曾经做过,且尝到了恶果的作法,晚年的清圣祖想纠正却已经没有精力了。允禩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或许也是清圣祖放弃允禩的原因之一。第三、允禩的生母良妃卫氏出身太低,连清圣祖自己都觉得丢脸,甚至在训斥允禩时说良妃卫氏是“辛者库贱妇”。让这样一个儿子接班,或许清圣祖自己觉得太跌份了。

允禟是允禩一党,他不可能跟允禩争储、争位。而且,允禟因为经商多次被清圣祖斥责,甚至称之为“奸商”,清圣祖自然也不可能传位于他。至于允䄉,是能力实在不行。作为出身仅次于皇太子允礽的皇子,守着庞大的额亦都-遏必隆钮祜禄氏家族,却甘心委身投靠允禩,足见他根本不具备争储的能力,清圣祖就更加不可能传位给他了。

胤祥、允禄头上带着清世宗给的两顶铁帽子,就不用多说了,他俩必须是清世宗的铁杆盟友!允礼是阿灵阿的女婿,清世宗即位之后高调处置自己已故的姨父阿灵阿,并且杀了自己的表弟、阿灵阿的儿子阿尔松阿,却在给阿灵阿的女婿允礼不断加官进爵,先封果郡王、再晋果亲王。由此可见,允礼也早已投入了清世宗的怀抱。只不过,在所谓“九子夺嫡”期间,胤祥是公开为清世宗站台,而允禄和允礼是在暗地里使劲儿而已,他们不可能跟清世宗争位。

除此之外,胤祥康熙五十一年之后因为鹤膝风(骨结核)一直在养病,允禄和允礼是成年的皇子中年龄几乎最小的,而且他们生母地位都很低,这也注定了他们几乎不可能成为清圣祖的接班人选。

换句话说,康熙五十一年胤礽第二次被废之后,真正的候选接班人只有两位,那就是一母同胞的清世宗与允禵兄弟。康熙五十七年,清圣祖封允禵为大将军王时,曾经让很多宗室、朝臣误认为清圣祖要传位于允禵。事实上,恰恰相反,清圣祖此举根本不是选择了允禵,而是将允禵支离了权力核心,与兄弟、朝臣隔离,是在为清世宗上位铺路。这一点从康熙六十年清圣祖将清世宗的大舅哥年羹尧提拔为川陕总督也能看得出,如果清圣祖有意让允禵即位,断然不会把允禵后援供给的途经地全部交给年羹尧。此外,允禵相对于清世宗短板明显,虽然军事能力不错,可是城府不及清世宗深、政治手腕也不如清世宗老辣。而且,允禵在出任大将军王、领兵西征之前,长期作为允禩集团边缘人物出现,因为与清世宗的关系,允禩对他是既拉且防,允禵根本没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而允禩只是想借助允禵翻盘,允禩集团的势力很难为允禵所用。而康熙五十七年之后,允禵身处军营,能发展的党羽也只能以丘八为主,难成气候,这或许也是清圣祖最终放弃允禵而选择清世宗的原因之一。此外,允禵心胸狭窄、无容人之量或许也是一个原因。

当然,清世宗的能力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从雍正一朝十三年清世宗的作为就能看得出。这里我们就不去说了。清圣祖之所以选择清世宗,说到底,其他儿子各有各的弱点,只有清世宗相对均衡发展,更适合当这个皇帝。最终,其他儿子都被排除了,也只能是清世宗了。

康熙皇帝为什么传位给雍正?

皇帝将皇位传给第一长子以外的继承人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首先,康熙将皇位传给雍正,这是因为雍正不仅才能出众,而且在朝廷当中有较强的地位和统治能力。

嫡长子继承制一直是中国以来最严苛的权利变更方式,但是自从西汉纷争以来名存实亡,康熙之所以把权力让给雍正,这背后也是嫡长子制度弊端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有的时候先出生的老大很有可能在

才能上有所不足,从历史相关的案例可以看到曹操在权力变更方式上就想出了很多的方法,曹丕和曹植两个人才能特别出众,并且在处理朝政方面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却没能继承曹操的权利,这背后也是嫡长子制度带来的弊端,康熙之所以把权力给雍正,也是因为老大并没有这个实力,能够统治朝廷,建立属于自己的威望,而雍正早年间就帮助康熙解决了灾民问题,并且在朝廷当中也有较强的声望和地位,因此在这方面继承制度也不会引起太大的政治动乱,在当时康熙还特意找算命先生给自己算过,自家的朝廷能够维持多少年,此算命先生告诉康熙将权利给才能丰厚的雍正后世还

可以延续世世代代,这种说法也印证了雍正在民间和朝廷上的声望。

其次,康熙选择四子雍正作为皇帝也是出于自己的喜爱程度,并且在朝廷之下雍正在背后的支持率也要远高于其他继承人。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康熙和雍正的关系是他与他所有儿子当中最好的,并且在雍正年轻的时候,康熙就一直代他处理朝政,在教育方面,康熙对雍正的教育也十分关心,当然雍正也特别出色,在作

诗写文章方面也是有一定基础,后面在康熙面临国库空虚的时候,雍正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在当时的朝廷贪腐问题上做出了一定的表率,这也成为了雍正树立声望和让父亲威望见识自己处理政务的能力。

【点击关注笑看风云在际,了解更多古今中外史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