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晚期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谢谢悟空邀请。
唐玄宗前期还是很励精图治的,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开创了开元盛世,领导大唐进入了整个中国古代的巅峰时期。可是在统治后期,唐玄宗晚期却越来越昏庸,他昏庸到什么地步呢?我们一起来看下:
一:骄奢淫逸、宠爱杨贵妃
唐玄宗后期过于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开创了大唐盛世,后期应该好好享受了,在自己最宠爱的武惠妃去世以后,唐玄宗整日夜不能寐,后宫虽然很多美人,可是都没有他如意的,后来听宫里人告诉他,武惠妃的儿媳妇,也就是寿王的妃子杨玉环美妙绝伦,艳丽无双、倾国倾城、还擅长音律和舞蹈,正合唐玄宗口味,于是唐玄宗不顾伦理道德,将自己的儿媳杨玉环召进宫来,封为贵妃。
对杨贵妃极尽宠爱,夜夜必宿杨贵妃宫里,从此君王不早朝了,为了让她吃上喜欢的荔枝,唐玄宗还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以便荔枝能及时地用快马快速运到长安,因为荔枝摘下后五天内会变味儿,但是为了博得贵妃一笑,在唐玄宗眼里也就值得了。
杨贵妃爱美,喜欢穿不同的漂亮衣服,唐玄宗就给她安排了700多人给她专门做衣服。有了杨贵妃唐玄宗的奢侈越来越盛,也带动了贵族大臣的奢侈之风,巴结杨贵妃的都升了官,也就刺激更多的人去争着献给唐玄宗杨贵妃更多奇珍异宝,自然没有人脚踏实地的处理朝政以及关心国家大事。
二: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
唐玄宗晚年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最善于揣测唐玄宗的意思,与宫中的很多宦官和嫔妃交往很密切,经常误导唐玄宗,而且还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朝纲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唐玄宗为了取悦杨贵妃,重用宠信杨国忠,杨国忠是杨贵妃哥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国忠也平步青云,当上了唐朝宰相,杨国忠一手遮天,贪污受贿、专权误国、败坏朝纲,导致朝政混乱,与安禄山的矛盾导致安史之乱。
三:重用安禄山导致安史之乱
唐玄宗后期重用宠信安禄山,在安史之乱之前,掌握兵权的是西北的王忠嗣,他发现安禄山有叛乱的动机,并且反复告诉唐玄宗小心。但是安禄山故意认唐玄宗作父,每次都故意卖傻逗他开心,唐玄宗也就被糊弄过去了,唐玄宗昏庸到相信安禄山,后期唐玄宗还差点杀了王忠嗣,然后将他免职,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以上种种可以说明唐玄宗晚年确实很昏庸,大家看后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我是小聪历史客栈,本文章首发于悟空问答,坚持原创,每日更新,喜欢请关注我哦!
唐玄宗晚期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唐玄宗晚期丧失了锐意进取的精神,陶醉在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中。他逐渐怠于朝政,将精力转到了酒色享乐上。而历朝历代,一旦皇帝纵情享乐,奸佞小人就趁机上位了。
唐玄宗晚期开始讨厌疏远为人正直,遇事敢于直言力争的张九龄,亲近花言巧语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李林甫揽权19年,大唐朝政在他手中日益败坏。
唐玄宗晚期独独宠爱杨玉环一人。为了终日与她相伴,他甚至都不上朝了。他把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视为心腹,升他为宰相。国政大权都落在了杨国忠手里。这个杨国忠比李林甫更甚,这个唐朝的政治危机就愈加严重了。
唐玄宗后期,十几年没换边帅,导致有的边帅兼任几镇的节度使。他们的势力愈来愈大,这为唐朝带来了严重的军事危机。因为安禄山善于逢迎,对杨贵妃极力讨好,所以被唐玄宗封为平卢节度使,后来就是他,给了唐王朝沉重的一击。
唐玄宗晚期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唐玄宗后期昏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昏庸。唐玄宗前期能够勤政廉政,重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臣,国家形势蒸蒸日上,但到了后期,安于享乐,重用奸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等,他们都是为了自己利益,讨好皇上,弄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直接导致唐朝的衰落。
二是财政体系改革,将原本属于中央控制的地方军事、财政大权下放给节度使。这样做的初衷原本是为了减轻中央财政负担,让地方节度使自行经营,自负盈亏。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安禄山、史思明等节度使利用这个权限趁机壮大,最后发动了“安史之乱”。
三是杀子,李隆基因所宠武惠妃谗言,将三个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并杀害,改立三子忠王李玙为太子。听人说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什么礼节,就将她招进宫里,安于美色。
四是迷信神仙道术,唐玄宗从雄心勃勃地以道治国,到沉迷于道术,以道术为救命灵符,体现了他个人从奋发到颓靡,从强者到弱者的变化,也是唐代社会由强至衰、统治者从有力到无力的折射反映。
唐玄宗晚期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唐玄宗前半生英明果断,任用贤臣,裁撤贪污腐败官吏,整顿朝堂不正之风,国家开始进入繁荣发展阶段。
可惜身居高位的唐玄宗在开创了盛世繁华之后,逐渐开始被权力与欲望所腐蚀,身边的贤臣也被他驱逐,只留下阿谀逢迎的小人,最后导致国家吏治一片混乱,边境又被各大军阀占据,最终酿成了一场泼天大乱。
驱逐贤臣,任用小人此时的唐玄宗自以为开创了万世基业,天下稳固,因此越发的听不进谏言,曾经的贤臣都被驱逐,如名相张九龄被罢免,一些正直有作为的贤才无法得到重用。反而像李林甫这种靠着逢迎帝王而上位的小人,得到了升官的机会,这导致朝堂上一片乌烟瘴气。
李林甫这个人才学全无,而且品行不端,但是他非常懂得察言观色,对于人心的揣摩几乎登峰造极,因此他才能讨得唐皇的欢心,而且他还做了十九年的宰相,可想而知,当时的朝政被他搅乱到何种地步。在新唐书上就有对李林甫的评价:
林甫特以便佞,故得大任不仅如此,李林甫为了巩固地位,不断打击敢于向皇帝进谏的臣子,而且那些对国家有所作为,品行端良的臣子都被他除去,只留下一群奸佞贪腐小人。
任用蕃人节度边境,最终祸端四起李林甫曾经向唐玄宗进言说,让他任用蕃人等边境少数民族为节度使,这样可以防止大臣拥兵作乱。唐玄宗英明一世,没想到晚年糊涂到听信了这样的谗言,结果导致边境地区被安禄山这样的心怀叵测之人割据,最终造成一场大乱。
此时的唐玄宗彻底的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以为天下相安无事,没有人敢作乱。谁也无法想象,一个一手开创出大唐盛世的帝王,还能昏聩至此。
公元744年,唐玄宗还曾对身边人说,他想要朝政大权交给李林甫,然后自己放心享乐。幸亏他的近侍高力士劝他不要将大权交给别人,以免造成大乱,他才没有做出这样荒唐之举。
资治通鉴上就有记载,唐玄宗只顾享乐,把朝政交托李林甫
上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林甫。李林甫死后,唐玄宗又开始重用杨国忠,结果此人比李林甫还要不堪,而且他拍马屁功夫更加纯熟。在他的引导下,朝堂内外买官弄爵,贪污腐败,国家的吏治彻底崩坏。
痴迷杨贵妃,放纵安禄山唐玄宗对女色一直痴迷,得到杨玉环之后,放纵之心愈盛,每日沉浸在男女欢乐之中,他于公元745年册封其为贵妃,不仅如此,他还大崇奢靡之风,后宫之人衣着用度无一不是精挑细选,国家就在这样的局面下逐渐走向衰败。
更为致命的是,他竟然放纵了安禄山这头猛虎,不仅不断给他升官,还对他不加约束,使得他一人节度三地,拥有了作乱的资本。而且唐玄宗此时已经不听良言,不管何人劝他小心安禄山,他都不听不信。
唐玄宗的做法致使朝堂上没有可用之臣,边境上全是心怀叵测的乱臣贼子,最终中央虚弱无力,边境虎视眈眈,唐朝的元气彻底被他掏空。
可惜此时的唐玄宗还以为天下无事,朝堂内外一片和谐呢。他在公元754年,还曾说过这样的话:
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唐玄宗见证了唐朝从兴盛到衰落的整个过程,一个辉煌的帝国在他手中走向衰败,前半生有多么英明,后半生就有多么昏庸。
唐玄宗晚期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唐玄宗李隆基,他的一生前后判若两人。是他,把武则天死后的大唐乱局收拾得太太平平,让人民过上了安定的小康生活,被后世称为“开元盛世”。又是这个唐玄宗,在他人生暮年却好像脑子进水,硬生生把一个好端端的大唐推向了灾难的深渊,弄得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连大诗人杜甫都在离乡背井,到处流浪。唐玄宗的昏庸,笔者例举二、三。就在唐玄宗56岁那年,不知因何竞疯狂般地迷恋上了自己的儿媳才22岁的杨玉环,这让他的儿子何其尴尬,根本无地自容。宠爱杨贵妃一人也就罢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表兄楊国忠是来者不拒,要啥给啥。让一个不学无术的街头小混混真的混到宰相之巅,甚至还让他一人身兼40多个朝廷,好像缺了他杨国忠,大唐朝廷就没法混下去似的。还有,唐玄宗默认安禄山拜小自己十多岁的杨贵妃为干妈。因此,发生在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安禄山身上的笑料一箩筐,可创中国帝王昏庸史之最。
唐玄宗晚期昏庸到了什么地步?
早期的唐玄宗,英明神武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开创了开元盛世,但是后期得唐玄宗开始疏远正人贤臣,罢免了敢于直言力荐的张九龄,任用花言巧语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导致李林甫独揽大权十九年,唐朝在他的掌握中日益败坏。
唐玄宗又宠幸杨玉环,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此重用他的哥哥杨国忠把他升任为宰相,国政大权一下子就落在了杨国忠手里,杨国忠比以前的李林甫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还宠信亲近安禄山。
每次读到安史之乱,心就抽抽的疼。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虽然以后在“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李忱带领下有所复兴,但是大唐王朝的辉煌一去不复返。
听说安禄山的大军压境,李隆基等朝廷重臣不是想着如何御敌,而是收拾行李连夜带着杨贵妃逃出长安。
然而百姓,还不知道皇帝已经逃出长安,平民百姓惨遭杀戮。剩下的将士发现皇帝出逃更是无心恋战,安禄山顷刻间就攻下了长安城。
当李隆基带着杨贵妃一行行到马嵬的地方将士们发生哗变,以陈玄礼为首的将士要求杀死杨国忠以及杨贵妃。这这时候可情况可以说是危在旦夕,如果处理不好,唐玄宗李隆基自己的性命也难保,这时候高力士劝说唐玄宗赐死杨贵,杨贵妃在马嵬上吊自杀。
前期的李隆基和后期的李隆基都怀疑不是一个人,
前期英明神武在从小显示出过人的才能在在和太平公主发动的唐隆政变,铲除韦氏一党都特别的应有有计谋,但是到了晚年的李隆基过分的自信,昏聩,可能真是年纪大了吧,以至于节度使做大,中央的权力控制不到边将。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端。
从另一个角度说来,李隆基可能就是活的年岁太长,如果想他家族中的其他皇帝活到四十多岁,那么安史之乱就有可能不会发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