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过牛,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地主刘德怎么样了?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还乡,并没有处死当时的地主刘德。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小时候是个给地主放牛的放牛娃,当时他在的那家地主叫刘德,刘德和平时大家所想的地主一样,富的流油,还抠抠嗖嗖的,平时舍不得给朱元璋还有下人们吃饭,所以朱元璋经常饥肠辘辘。

朱元璋小时候其实就很有大无畏精神,因为太饿了,做梦都想吃牛肉,所以一不做二不休,放牛的时候联合其他小伙伴把地主家牛给吃了,后来地主知道后,把他痛打一顿,还报官捉拿他,朱元璋走投无路,去寺庙当了和尚,后来参加了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成为了明朝开国之君,不得不说,朱元璋草根出身,成为九五之尊,让人不得不钦佩。

估计在当上皇帝以后的朱元璋心里,童年的阴影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可能特别对虐待殴打他的地主刘德最难以忘怀,当了皇帝后的朱元璋来了次衣锦还乡,却没有杀了刘德。

刘德是万万没想到以前的放牛娃竟然当了皇帝的,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当时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带了一些官员来到了安徽凤阳的村子里,乡亲们看到朱元璋回来都感动涕零,夹道欢迎。

可是刘德就彻底怂了,当时他已经是个老人了,他怕啊,自己把自己锁在自家屋子里,生怕朱元璋会对他清算,朱元璋让手下把刘德带了出来,当时刘德想的是这下死定了,到了朱元璋面前一个劲的磕头,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自己错了以及求皇帝饶他一次小命之类的话。

朱元璋并没有杀刘德,还给了他三十亩良田,刘德感情涕零,朱元璋不杀他是因为刚登基要恩泽天下,作为皇帝应该大度宽宏、以德报怨,没必要和一个小百姓过不去,这样还能图个好名声。

可见朱元璋还是有广阔胸襟的,毕竟刘德当时苛待小时候的朱元璋也是正常的,谁能想到当时连饭都吃不上的放牛娃,日后能成为九五之尊的大明开国皇帝呢?

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过牛,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地主刘德怎么样了?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困家庭,他的家庭属于贫困中的极品——赤贫,家中的老鼠都被饿的含着热泪离开了。

父母没文化给他起个像样的名字,只好用数字代替称呼,朱元璋最初叫朱重八,他家祖辈传流都是以数字为名,比如他父亲叫朱五四,他叔叔叫朱五六,他哥哥叫朱三四……

朱元璋8岁时,为了活命去了地主刘德家放牛,当时他的小伙伴徐达和汤和也在刘德家放牛。

地主刘德为富不仁,每次放牛回去都要看看牛的肚子鼓不鼓,不鼓说明没吃饱,哥仨免不了一顿毒打,最后还不让吃饭。

▲地主刘德

哥仨气得没办法,有一天,朱元璋想出了一个制裁刘德的办法。在放牛时他对徐达和汤和说:“刘德太可恶了,这回咱们把他的小牛犊烤着吃了”。

徐达和汤和听了急忙摇摇头说,“刘德每天回去清点,少了牛还不打死咱们?”

朱元璋附在二人耳边一阵嘀咕,徐达和汤和听了哈哈大笑,伸出大拇指说,“就你小子坏,亏你想的出来,哈哈……

第二天,三人早早赶着牛上山了,随后把小牛杀了烤着吃了,最后把现场清理干净,唯独剩下一条牛尾巴。

原来朱元璋想出的妙计是把牛尾巴放在山石缝里,露出一点点,让徐达和汤和装作用力往外拉,然后他急忙跑回刘德家,装作火急火燎的让刘德赶紧上山。

▲小时候朱元璋

“小牛犊掉山涧了,幸亏被拉住了尾巴,我们力气小快拉不住了,德叔快点去吧”朱元璋此时嘴上像抹了蜜,一口一个“德叔”叫着。

随后刘德随朱元璋跑到了出事地点。刘德赶到后,徐达和汤和拉出那条牛尾巴,泄气的说,你们来晚了一步,拉断了牛尾巴了,小牛犊掉到了万丈深渊了。刘德望着黑咕隆咚的山涧,心疼的直落泪……

朱元璋哥仨完美的骗过了刘德,这件事在朱元璋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于35年后,因此事改变了地主刘德的命运。

▲放牛娃朱元璋

刘德35年后被朱元璋厚赏!

(话接前言)转眼间,朱元璋为刘德家放牛7年多了,公元1343年,安徽凤阳发生了一场瘟疫,朱元璋的父母染病去世。

朱元璋和哥哥身无分文,于是跪求刘德看在父母一辈子为他打工的面上,给块墓地好把父母安葬。但是刘德无情拒绝了,并骂骂咧咧把兄弟二人赶了出去。

就在朱元璋兄弟万般无奈下,朱元璋的邻居刘继祖伸出了援手,给了朱元璋一块墓地,朱元璋的父母得以入土为安,这一年朱元璋16岁。

父母都死了,朱元璋身无牵挂,他发誓不再为刘德家放牛,于是踏上了四处漂泊之旅。

▲乞丐朱元璋

朱元璋当过乞丐,当过和尚,苦难的经历造就了朱元璋奋发向上的精神,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内心强大心怀天下,朱元璋要砸烂旧时代,开创新未来。

经过25年的血雨腥风拼杀,朱元璋在40岁时终于推翻了暴元,在南京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实现了他的帝王梦,荣华富贵不回乡如锦衣夜行。公元1370年5月,朱元璋御驾回老家凤阳祭祖,顺便看看自己的恩人刘继祖。

等回乡后才知道刘继祖已经作古,追封恩人名号,赏赐他儿子100顷田地,并授其子孙后代世世为官。

当时朱元璋回乡吓坏了地主刘德,刘德屁滚尿流跪在朱元璋面前请罪,一边扇自己耳光一边痛哭流涕。

▲朱元璋的恩人刘继祖

朱元璋走上前很大度的扶起刘德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意思是说,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当时那么贫穷,你怎么会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

最后朱元璋没有为难刘德,还赐给了他20顷的良田,并免除了5年的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刘德最后的结果。

结语: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朱元璋不报复刘德就不错了。为何还要以德报怨赏赐无数呢?讲真他赏赐恩人刘继祖无可厚非,对刘德这样做让人匪夷所思。

其实从头想想就明白了,当初不是刘德给他碗饭吃兴许他早饿死了。别说刘德剥削朱元璋,朱元璋放牛是有报酬的,况且他还偷吃了刘德家的一头小牛犊。

▲明太祖朱元璋

到后来朱元璋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眼界宽了。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当了皇帝就与以往不同了。比如到后来朱元璋禁止吃牛肉,明朝是禁止吃牛肉的,因为当时牛是生产工具,牛皮是用来制作铠甲的原料。

朱元璋不会对之前的事斤斤计较。讲真他杀刘德举手之劳。朱元璋心想,刘德不欠我家的墓地,刘德给墓地是情分,不给墓地是本分,谁家土地是大风刮来的,都是用血汗换来的。马云钱再多凭什么给你钱呢?想想这些你就能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做了。

文/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过牛,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地主刘德怎么样了?

元末,安徽凤阳的一个小小刘姓地主怎么也不会猜到,那个给他放牛的小孩朱重八,日后竟会成为皇帝。

时间回到元末,公元1343年,这一年是朱重八改变人生的转折年,十五岁的他,面对饥荒的乱世,父母和大哥先后去世,而且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当时朱家连块可以安葬朱重八亲人的地都没有,因为是给刘德种田放牛,所以朱重八哀求老东家给一块安葬父母,刘德拒绝。

刘德有一族兄弟,名为刘继祖,看着朱重八与其二哥的悲惨遭遇,于是慷慨地给出了一块让朱重八安葬自己的亲人,朱重八无比感谢刘继祖。俗话说,造化弄人,刘继祖怎么也没想到,当年一个善举,竟然让自己送出的这块地成为了后世一个皇朝的祖陵,而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因此显贵。

公元1345年,为了吃饱肚子的朱重八进入了皇觉寺,但谁知道,皇觉寺也不能让他吃饱肚子,于是这一年开始,朱重八开启了长达三年的乞讨之旅,他将以一个卑微的秃头乞丐身份走遍元朝最富裕,但是也最混乱的地区,这为他的参军埋下了伏笔。

公元1352年,汤和致信朱重八,25岁的他正式踏上了一条逆转人生的路。

他慢慢开始改了名字,叫朱元璋。

在红巾军的岁月里,朱元璋也算是从基层干起,少年时的条件窘迫,朱元璋的文化也大致是这段时间猛补得来的,随着郭子兴的退幕,朱元璋开始登上了神州大地一方势力的前台,他开始拥有了李善长、刘伯温、常遇春、徐达等得力助手,能文能武,这批人,将会为他的大明江山打下无比夯实的基础。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其实他回过凤阳老家。

公元1366年,距离朱元璋称帝还有两年,已经是吴王的朱元璋返回了老家,此次算是衣锦还乡,毕竟生活的变化之大,让人无法言喻。

“吾昔微时,自谓终身田野间一农民尔,及遭兵乱措身行伍,亦不过为保身之计,不意今日成此大业,自吾去乡里,十有馀年,今始得归省陵墓,复与诸父老子弟相见,追思曩时,诚可感也!”

朱元璋回去不是“报仇”的,而是报恩。当年老家里,虽然有着刘德这样自私冷血的小地主,但是也有着刘继祖、汪母这样的热心邻居,对于朱元璋自己来说,刘、汪两家人是自己最值得感谢的人,而这个刘家里,其实也包括了刘德。

这次回来,朱元璋是为了把父母大哥的坟地充实一下,这也是后来的朱明祖陵。为了报答刘、汪两家人,而且朱元璋自己身边也的确没有了可以安排的亲人用来看守皇陵,于是刘英、汪文两人被安排为朱元璋祖陵的守护者,事了,朱元璋又赏赐了一些财宝给老乡们,就出发逐鹿中原了。

前途艰险,生死未卜。

直到公元1368年,确定已经几乎拿了天下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同年徐达北伐大都,元朝灭亡,至此,朱元璋算是基本完成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战斗宣言。成为皇帝的朱元璋,他的历程也是世人无法想象的,从一个乞丐和尚成为了天子,自古以来也没有这种天命的剧本,因为刘邦也没有如此不堪,反差也没有这么巨大。

皇朝确立,身份再变,朱元璋的先祖们也不能再是平民身份了,而是要追封皇帝。

既然要追封皇帝,那么祖陵就要成为皇陵,过了几年,朱元璋再次返回凤阳老家,这次回来,可以说是“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了。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

报恩,朱元璋返回家乡后,给已经去世了的刘继祖追封为义惠候,这个爵位是世袭罔替,让刘家与明朝始终,除此之外,朱元璋也一改用宗室之人看守皇陵的习惯,用了刘英、汪文作为祖陵的主要看守人。

时过境迁,很多事情都在改变,不过朱元璋该做的还是都做了。而报恩报完了,当年刘德不肯给朱元璋一块安葬父母,这个“仇”朱元璋也要报。

朱元璋是怎么报的?

其实真要打打杀杀,在吴王的时候,朱元璋就能回来收拾刘德了。可是,当年也没有提过报复刘德一事,即便称帝后再次归来,刘德战战兢兢出来拜见朱元璋,朱元璋也没说要拿下刘德,把他全家处死泄愤。之所以不这样做,一是因为刘德当年其实没有什么违法,只是冷血罢了。

朱元璋对刘德说: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

虽然话很现实,但这句话里可以看得出朱元璋的真诚,他说他理解刘德,首先是元末那样的社会环境,汉人几乎都不是人,不然也没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了,刘德今天帮了朱元璋,明天很有可能就要饿死,乱世之前,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朱元璋还说你当时也不知道我如今能当皇帝。

这其实就是有一点暗讽的意味了,但也无伤大雅,反而太过官方才显得虚伪,对于曾经的老东家,自己说一句这样的话也没有错。除此之外,朱元璋还给了刘德数十亩良田,免了几年的税。

所以这就是朱元璋的“报仇”,之所以能说是报仇,因为刘德当年才是给朱元璋饭吃的人,虽然很苛刻,但最后刘德却只是捞到一点点好处而已,这种好处还是朱元璋宽容大量施舍的,所谓杀人诛心,这也足够让刘德后悔了,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传出去,朱元璋以德报怨,也只会让刘德的形象越来越差,大家都会看不起这个抠抠索索,冷血无情的地主。

对于朱元璋来讲,不管心里是还有余冤,或真的放下了,刘德其实也不是为他人生里崛起的一股“另类”的动力,如果刘德当年对朱元璋好一点,那么朱元璋也不会去寺庙,也不会行走几年去乞讨,当年的汉人都苦不堪言,一旦让朱元璋安稳下来,那么他也只是朱重八,而不是朱元璋,更不是洪武帝。

成事在人,但也看天命。

当一个人真的走投无路的时候,才有可能打破一切的常规。其实朱元璋对待刘德,就和汉朝韩信对待当年让他钻过裤裆里的那个人,韩信功成名就,他没有回去把那个人揪出来报仇,反而是给他官做,还告诉别人,若不是他,韩信也不会崛起,这其实就和现在那句,要感谢每一个伤害过你的人,是一个道理。

可话说回来了,不管是刘德,还是当年侮辱过韩信的那个人,难不成被以德报怨的他们会变得更好吗?其实未然,因为受害者越慷慨,众人只会对施害者越愤怒,纵观历史,这俩人难不成因为没有被报复而有过好名声吗?

心存善念总无错,不然遗臭万年的命运,谁也无法预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过牛,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地主刘德怎么样了?

草根皇帝朱元璋出身农家,朱家贫困潦倒,家徒四壁,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朱元璋为了混口饭吃,小小年纪的他,只得替当地的地主刘德放牛。

朱元璋在晨光熹微中,踏着朝露赶着牛群上山,找到早肥水美的地方让牛儿吃得饱饱的,傍晚披星戴月赶着牛儿回到刘德财主家。

经过刘德的严苛检查,每头牛的肚子胀得鼓鼓的,才能混口饱饭时,否则,不但没有饱饭吃,而且不是破口大骂就是一顿毒打。

有一次,朱元璋和汤和等小孩饿极了,便杀了一头牛犊烤着吃了。

还想了个瞒天过海的方法:把牛皮包上石头扔进山谷,把牛尾巴插在石壁上,谎称牛犊掉落山涧。

刘德到现场一看,看出了朱元璋几个的小伎俩,把朱元璋和汤和等人痛打了一顿,还扬言再犯,就赶出刘家,让他们去乞讨。

屋漏偏逢连夜雨。朱元璋十六岁那年,一场瘟疫席卷了他的家乡安徽凤阳,朱元璋的体弱的父母不幸染病双双撒手人寰。

然而朱家没有一寸土地,朱元璋只得求救于地主刘德,想向刘德借一块地埋葬自己的父母。

然而吝啬的刘德不但严辞拒绝,而且出言相讥,借地,你一个佃农将来拿什么还?有多远滚多远!

朱元璋和哥哥不断地向刘德哀求,刘德心如磐石,始终不肯借地,幸得刘德的哥哥刘继祖慷慨相助,才让朱元璋父母入土为安。

朱元璋和哥哥用烂衣破席卷了父母葬在了刘继祖一块菜地里,千恩万谢后离开家乡去皇觉寺为僧。

时事造就英雄,后来朱元璋跟随农民军起义夺得天下,衣锦还乡。

他不但免了家乡人的许多赋税,赏赐了恩人家土地100顷,还封了当时送他土地安葬父母的刘继祖家爵位。自然而然想见一见当年的老东家刘德。

但当年的地主刘德听闻朱元璋当了皇帝回到家乡,吓得魂不守舍,便跑到西坡上躲起来,不敢见朱元璋。

刘伯温跟随他送饭的女儿,来到山后一个草棚,终于找到了刘德,听到皇上要找他,一下子便吓昏了过去。

刘伯温赶紧掐紧刘德的人中,他女儿也赶忙喂他茶水,刘德才慢慢地醒来。

刘德想是祸躲不过,便把朱元璋小时候在自己这里受过的苦一五一十告诉了刘伯温,同时向刘伯温讨教自己该如何是好。

刘伯温向他耳语阵,刘德频频点头,随后跟着刘伯温前来复命。

刘德见了朱元璋,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只得磕头如捣蒜,口中不断地喃喃自语:“草民有罪!草民有眼不识泰山,草民罪该万死!”

朱元璋一看刘德,这当年高高在上,时常吆喝斥骂自己的地主刘德怎么变成粗鄙的乡野村夫。

没想到二十多年过去,垂垂老矣的老东家居然对自己磕头认罪。

朱元璋见刘德头发斑白,便问道:

“刘德,你还记着朕当年吃你的小牛犊的事吧!”

刘德一边狠扇自己耳光一边哭着求饶:“皇上,草民瞎了眼,错怪了皇上,您还记得村子西边的牛尾坡吗?

那头牛跑了,我追到西坡,就大声呼喊,我的牛犊呢,只见您向西一指,我就看见牛犊朝石头缝里钻了进去。

我紧紧抓住牛的尾巴,后来这个尾巴就变成了长长的石头,您出家以后,人们把西坡叫做牛尾坡了。”

朱元璋兴奋地说:“刘德,你是不是在给朕讲神话?”

刘德连忙拱手作揖说:“皇上,您就是神,您用手一指,我就看见了我那牛犊钻进了石头缝里,要不是我亲眼所见,还真让您背了吃牛的黑锅了。”

朱元璋见众乡亲都面面相觑,正等待他的发落刘德,他连忙站起身,扶起白发苍苍大腹便便的刘德说:“嫌贫爱富是人之常情,你当年也不知道我会成为皇帝。”

刘德哪敢站起来,跪在地上拜了又拜,感激涕零地说:“谢皇上的宽宥,皇上圣明,皇上不计小人过,皇上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报之一笑道:“免去你家五年的赋税,赐良田20顷。”

刘德听言,又是磕头如捣蒜,千恩万谢才退出。

从此刘德一改以往为富不仁的品行,开始一心向善,对乡亲们也宽厚仁慈,和凤阳的老百姓一起安居乐业。

而朱元璋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宽恕刘德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一段佳话。

地主刘德不但没有受到报复,反而受了赏赐,这虽与刘德的认错服软请罪,善于向人请教,说朱元璋未卜先知点石成金有关。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通过这次对刘德赏赐展现了一代帝王的胸襟,获得家乡老百姓的好口碑。

有书君认为朱元璋没有为难报复刘德,有其必然的原因:

帝王形象无小事。朱元璋衣锦还乡当然是为了让家乡父老尊重他,敬仰他。

而不是来兴师问罪的,对于一个几十岁而又对自己毫无威胁的服软的老人报复他,不如收服他,让老百姓看到一个宽容大度的好皇帝。

以德立威,获得良好的声誉,对于开国之初的朱元璋是有利于树立伟大的形象,实施政治抱负的。

朱元璋能从一个农民通过起义成为一个开国皇帝,其中刘德的冷嘲热讽是朱元璋奋发图强的内驱力,没有他当年的刻薄寡恩。

朱元璋说不定还安无现状,不会起义,更不会有今天的君临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元璋还得感谢刘德把自己逼上绝路。

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过牛,他当上皇帝以后,以德报怨,不但不为难地主刘德,还赐了良田。

不仅表现出朱元璋的宽厚仁慈,还让自己的美名传播,传为历史佳话。这正是朱元璋驭权的高明之处。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过牛,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地主刘德怎么样了?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原名叫朱兴宗(原名重八),家住钟离太平乡的孤庄村。小时候的朱元璋就是个孩子王,最喜欢玩的就是装皇帝,把树叶子撕碎成一条条的,然后黏在下巴上(他面容奇特,下巴比上颚长出一寸,黏胡子刚刚好),头顶一块木板,身上批一块黄布包袱,端坐在土堆上。那些小伙伴周德兴,汤河,徐达等就手持一些破木板子,当成朝板,跪成一排排的,山呼万岁!

杀牛犒劳群臣

朱元璋非常享受这个游戏,当老大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但是身为“皇帝”也不能光高高在上,也要为众大臣谋福利,至少不能大家饿肚子,特别是有人说想吃肉的时候。肉从哪来?朱元璋这帮小伙伴刚好在给刘德放牛,既然有大臣们都想吃肉了,而眼前又有现成的牛,那还等什么。朱元璋胆子本来也大,捆住了一头小牛娃,招呼其他人过来帮忙,周德兴抄斧子冲着小牛头上就来了一斧子,其他人有捡拾柴火的,有生火的,几个小伙伴兴高采烈的开启一场户外烧烤。

小牛娃能有多少肉,几个半大孩子一顿饕餮后,就只剩下了牛皮、牛骨头和牛尾巴了。这时候有的孩子开始害怕了,要是刘德知道他们吃了小牛,还不剥了他们几个的皮。

不愧是孩子王,朱元璋胆子大,主意还多,他让小伙伴埋了牛骨头和皮,又把牛尾巴插到山上石头缝隙里。然后朱元璋领着刘德到了山下,指给他看,还面不改色地告诉他,一头小牛钻到了山上的石头缝隙里了,死活也出不来了。刘德狠狠打了朱元璋一顿,把朱元璋赶回家,朱元璋因此丢了饭碗。你说朱元璋恨不恨刘德,十几岁的孩子心里肯定是憋了口气,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收拾收拾刘德。

天降横祸

元至正四年,旱灾、蝗灾、加上瘟疫像是商量好了,一股脑儿冲到了淮河流域,肆虐无忌。

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有时候一个村里一天就得死十几个人。孤庄村的老朱家也没能幸免,朱元璋的老父亲朱五四(朱世珍)、老母亲陈二娘,和大哥朱重四(朱兴隆)纷纷去世。

老朱家穷啊,穷得叮当响,一分钱都没有,更别提地了。但是人死为大,朱元璋去求田主刘得,祈求他能看在多年佃户的面子上,施舍一块坟地,结果刘德破口大骂,“呼叱昂昂“(《御制皇陵碑》)。

邻居百姓看着都不忍心了,最后刘继祖施舍了一块地。地是有了,但是寿衣棺椁还是没有啊,最后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就用些破衣裳包裹了尸身,抬到坟地草葬。出殡那天,老天爷偏偏不赏脸,电闪雷鸣,一场狂风暴雨从天而降。哥两个躲在树下避雨,等天放晴后一看,尸身再也找不到了。原来暴雨引发了泥石流,已经掩埋了尸身。兄弟两个只能勉强在泥石流上薄薄堆了个土馒头,然后抱头痛哭,真是要多惨有多惨!

后来朱元璋执笔写《皇陵碑》时还一把鼻涕一把泪,写到:“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佛门不渡红尘客

朱元璋刚出生的时候,肚子胀得鼓鼓的,三四天都不会吃奶,眼看就要一命呜呼了。有一天,朱五四老爷子做了个梦,梦里朱元璋不成了,朱五四走投无路,就抱着他打算舍给庙里头,看看菩萨能不能救他,结果庙里的和尚不接,朱五四老爷子就又给抱回来了。忽然间,朱元璋大声啼哭起来,朱五四的梦才醒了,梦醒了,他发现朱元璋能吃奶了,真是菩萨显灵,后来朱五四老夫妇就去给庙里许了愿,给朱元璋舍了身。

瘟疫肆虐后,朱元璋家破人亡,一家人剩不下几个,刘德那铁定是不会让他再回去放牛去了,索性,朱元璋就应了父母当年的愿,舍身去了孤庄村一角的皇觉寺当了沙弥。

但是旱灾、蝗灾、加上瘟疫实在太厉害了,田地里颗粒无收,几百年的皇觉寺也开始闹饥荒了,结果朱元璋仅当了五十天的小沙弥,就被他师傅高彬和他师娘(高彬大和尚有老婆)给打发出去当了游方僧,四处化缘,说白了就是四处讨饭。颠沛流离几年后,朱元璋回到了皇觉寺,可是百年老寺已经被元军给烧了。

因为当时的韩山童号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称大明王,而彭莹玉也是个和尚,所以元军忌惮了和尚两字,开始大肆烧庙。

朱元璋在仅存的伽蓝殿里,跪在菩萨面前,投了数次双珓,祈求菩萨给他指条明路,结果每次菩萨给的明路都一样,那就是造反!

再见刘德

公元1370年5月,已经是大明帝国皇帝的朱元璋衣锦还乡,回到了孤庄村。想当年朱元璋是从一个放牛的小牛倌、小沙弥,再到郭子兴的亲兵......这样一步步走来的。他人生中第一份职业就是刘德的小牛倌,他怎么会忘记,特别是当初的那顿毒打,让朱元璋记忆犹新。

地主刘德早就吓坏了,屁滚尿流,跪在朱元璋面前涕泪横流,恨不得把自己的脸抽成猪头。

所有人都认为朱元璋不凌迟刘德,也要给他来一个五马分尸,以泄心头之恨。但出乎意料,朱元璋扶起刘德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不仅没有杀刘德,朱元璋还变得通情达理起来,反过头来劝慰刘德,还赐给了他20顷的良田,并免除了5年的赋税和徭役,帝王的胸襟和气度彰显昭昭。不仅是刘德,其他众乡邻,还有随从众大臣都被朱元璋的大度所感动。

是朱元璋生性善良,以德报怨?非也!能从一个放牛娃逆袭成开国帝王,没有一颗冰冷的心,早就被人杀几百遍了。朱元璋生性泼辣,又极其嗜杀。根据朱元璋自己所写的《大诰》等书记载,他执政期间,凌迟、枭首、种诛就有几千案,最有名的就是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恒案,几个案子加起来杀的人就有十几万了。

刘德当年毒打朱元璋,在朱元璋哀求舍地的时候,又高声怒骂朱元璋,以朱元璋睚眦必报的性格,怎么会放过刘德。朱元璋只需要动动小手指头,或者使个眼色就能灭了刘德九族。但是朱元璋已经是个帝王了,帝王权术讲的就是玩弄人心,杀一个刘德只能泄一时的私愤,可如果放过刘德,薄施恩惠,全天下的百姓都会夸赞朱元璋胸襟开阔,以德报怨,对子民爱戴有佳。权衡利弊之下,宽恕刘德才是作为帝王的最好选择。

刘德还是当年的刘德,但朱元璋再也不是当年的放牛娃朱重八了!

我是@三疯奇谈,感恩遇见,一起成长!

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过牛,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地主刘德怎么样了?

在封建等级时代,一个穷了五代的农民摇身变成天子,这是千百年来人人都不敢想的事情。然而朱元璋却做到了,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同时,因为农民身份变成了皇帝,朱元璋在位时深知老百姓的疾苦,因此从他开始,更多的穷苦百姓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可以说朱元璋有着迈进时代的意义。

小时候的朱元璋叫朱重八,也叫朱八八,老爹叫朱五四。取这样一个名字并不是朱元璋的老爹足够文盲,而是元朝政府为了方便户籍管理、省事而出的狗屁取名制度。那个时代的人今天要交这个税,明天要交那个税,真是可怜元代那些贪官污吏绞尽脑汁地想出各种税来,就连老百姓睡觉都要交“睡觉保护税”。穷人穷得叮当响,哪里有毛贼会来抢劫。但贪官却认为那是因为他们治理的好,才没有贼人出入,所以得交这份睡觉税。

朱元璋的家庭本来都是靠租赁地主得的田过日子,遇到好地主五五平分,遇到霸道地主二八份还算不错的了。得到了这么点谷子,又要开始交这种那种税,简直了锅盖都要翻个底朝天了。朱元璋母亲饿死的时候,家里桌子上就剩一碗粥了,里面只有五六粒米饭。几天后,就一个接一个地饿死了。最后就剩朱元璋和他的侄子了,因为他们吃了地主刘德家的牛。

朱元璋给地主刘德放了十多年的牛,跟朱五四一样兢兢业业,到他16岁时,贪官已是遍地生花。交不起税就抢农民家留给来年春天的谷种,断人活路。朱元璋已经饿了好多天了,于是他在给刘德放牛之际,拉上徐达、汤和、朱文正等人把刘德家的牛仔给杀了,饱餐了一顿。当然刘德是不知道牛仔被朱元璋吃了,朱元璋谎称牛犊丢了,但依然被刘德狠揍了一顿。

朱元璋老爹饿死的时候,他跑去求地主刘德赏口棺材和一块葬地。他觉得朱五四给刘德干了几十年,这点应该会可怜他。但刘德拒绝了他,其实朱元璋也料到了,因为刘德打他的时候简直是往死里打。刘德对朱八八说:“你爹给我打工,我没亏待他,没缺过他的工钱,他干活,我付钱,我又不欠他什么,凭什么死了还要我出钱。”按章程来讲,刘德确实说得没错,但按人情来说,道理说也说不完。

幸得另一位地主刘继祖好心,把朱五四给安葬了。刘继祖和刘德是什么关系,历史已无从考证了,但他们都姓刘,都是当地地主,相必祖上是有关联的。所以,这里要区分的是,刘德是按他的地主章程办事,而刘继祖是按人情来处理他的事情。就对与错而言,刘德只能说心狠,他并没有错;而刘继祖可以说是心地善良。

可刘德也没有想到,朱元璋会咸鱼翻身,而且还变成了皇帝。在朱元璋回到凤阳老家后,村民跪拜,刘德低着头在队伍中不敢吭声,但朱元璋是个记恨心很重的人,所以他第一件事就是在找刘德和刘继祖,刘德化成灰他都认识。朱元璋喊住刘德,刘德吓得直哆嗦,没想到朱元璋还走过去把他扶起来,并对他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意思就是说你做的事都是人之常情,朱元璋不怪他。

朱元璋对人情分得非常清楚,要按人情算,他欠他手底下那批将军和臣子们,那是还都还不清,可那些人的结局,都是个惨字。所以,朱元璋也是个按章法办事的人,他也觉得刘德没有错。并且还赐给了刘德30顷良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刘德给租田地,他全家早就饿死了,并且还有刘德的那头牛仔,可以说是救了他的命,只不过朱元璋不好意思说罢了,打内心深处,朱元璋是个感恩的人。同样,朱元璋也封了刘继祖的儿子为义惠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