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病逝后,为何他却跑到崇祯皇帝坟前去哭诉?
谢邀。
在顺治帝最宠爱的妃子董鄂妃病逝以后,为何顺治皇帝却跑到崇祯皇帝坟前去哭诉?这是为什么呢?
在清朝历史上,顺治算的上一位贤明的帝王了,在多尔衮去世以后,顺治亲政,也推行了各项有利朝政的措施,重用汉官,使清朝初期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满族统治后,满汉文化有融合肯定也有冲突,顺治帝深知汉族文化博大精深,提倡满人学习汉族文化,重用汉臣,他还学习推行了很多汉人的政策,想推动经济发展,可是这样,满族官员非常不满。满族官员认为江山已经打下来了,为什么还要在文化上投降?都对顺治的全盘汉化不以为然,顺治对此没办法,只能在这种冲突中苦苦挣扎,朝堂之上,顺治帝本就抑郁难忍,可是,上天也不眷顾自己的后宫中,董鄂妃病逝后,留下顺治一个人在世间。朝堂之上的权臣党争,自己心爱妃子的去世,让顺治悲痛欲绝,感觉到一种压抑感。
这时候的顺治想到了崇祯,顺治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也是一位对朝政兢兢业业的皇帝,如果崇祯皇帝也是处于盛世之中,可能也会创造一番伟业。可是面对当时满目疮痍的大明朝,崇祯也无力回天,当李自成的起义军攻进城门的时候,崇祯皇帝脱去了自己的龙袍,去到了故宫后面景山上一棵老槐树上自缢身亡,当时才三十四岁,崇祯死之前,在衣服上写了一句话,“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后来顺治帝看到这句话,非常钦佩崇祯皇帝,觉得他是位明君。
顺治皇帝在自己心力交瘁的时候,跑到崇祯皇帝坟前哭诉,其实也是觉得自己和崇祯也差不多,朝廷在自己的手中,可是很多政策根本推行不起来,很多满族大臣都排斥汉臣以及汉族文化,只顾自己的既得利益,手下的大臣都是阳奉阴违,根本指挥不动,不把皇帝当回事,形成了有君无臣的局面,吸引顺治来崇祯坟前的是他们骨子里共同的忧伤,崇祯是家国命运的忧伤,顺治皇帝是内忧外患,自己的爱情也没了,他觉得自己表面上是皇帝,其实却什么也没有。感觉到深深的无力感。
以上是我对顺治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病逝后,为何他却跑到崇祯皇帝坟前去哭诉的看法,你们看后有什么想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顺治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病逝后,为何他却跑到崇祯皇帝坟前去哭诉?
有其父必有其子,顺治皇帝和他老爹皇太极一样都是“痴情种”,都是为了美人放弃了江山也放弃了自己。与其说顺治皇帝在崇祯坟头哭,不如说是顺治在哭自己,身为一国之君面对心爱女人的去世,却无能无力,既救不了,也不能陪其一起死,身不由己——心里苦(哭)。但更多的是羡慕崇祯皇帝可以潇洒做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杀妻杀女杀自己——做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
其实顺治皇帝的爱妃(董小宛)去世以后,顺治皇帝的去处也引起很多的猜忌和议论,一直有“出家”和“天花”两种说法。
顺治皇帝为何要到崇祯皇帝坟前哭呢,两人有何相似之处?
两人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两人都是思想上进的有为青年,都胸怀着拯救天下苍生,期待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决心,都为了国家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奈何现实很残酷,两位帝王热心青年都被现实折磨的心灰意冷。
当时的两人一个在明末,一个在清初。崇祯皇帝当政期间的明朝,早已经内忧外患,千疮百孔,任凭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多么努力,多么勤俭节约,甚至上任之初就亲手处置了宦官魏忠贤等众党羽,也依然没能力挽狂澜拯救大明朝,最后含恨而死,崇祯皇帝临死前说到: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一颗歪脖树成了崇祯皇帝最后的归宿。
身在清朝初年的顺治皇帝,虽然在皇太极众多儿子中脱引而出幸运的继承了祖宗打下来的江山,执政道路却也不顺利。
自六岁开始登基做皇帝一直受制于人,活在多尔衮的阴影下,能力得不到施展,为了能够亲政处理国事,顺治皇帝一直忍辱负重,日思夜读。好不容易熬死了多尔衮得以提前亲政。
当时清朝虽以入关,但根基未稳,特别是满人崇尚武,和汉人尚“文”背道而驰。而多尔衮的穷兵黩武让百姓敢怒不敢言,多尔衮死后“反清”势头高涨,顺治皇帝虽亲政但面临着朝廷诸多琐事和感情事宜,让顺治皇帝心力交瘁力不从心。
由其是在心爱女人董鄂妃的去世,顺治皇帝心理的精神支柱彻底坍塌。
面对众人的不理解和孝庄太后指责,身在深宫的顺治无处诉苦,想到前朝皇帝崇祯,体会到做崇祯皇帝的不已,感慨遇到知己,大哭一场释放内心的压抑。
相同的历史事件,不同的解读观点。我是微风之语欢迎大家的关注评论。
顺治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病逝后,为何他却跑到崇祯皇帝坟前去哭诉?
在顺治皇帝心中,自己这个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有着和明朝末代皇帝一样的悲哀和无奈!
顺治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病逝后,为何他却跑到崇祯皇帝坟前去哭诉?
一个人最无助的时候莫过于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离世自己却无能为力,就算他是帝王也不能更改这个残酷的结果,顺治帝在董鄂妃去世的时候深刻的感受到了。
董鄂妃的离去对顺治帝而言不是一个女人的离开而是心的死去。
崇祯帝面对风雨缥缈的大明江山无能为力,最终吊死煤山以死谢罪,顺治帝面对他唯一拥有的女人的离去也是心如死灰。俩人面对情况不同,但境遇相似,想当年他能登基为帝完全是各方妥协的结果,登基为帝后他也与傀儡无异,政权不能插手,生活被人监视,连娶个媳妇儿都不能做主,这样的人生对他而言生不如死直到一个女人闯进他的生活,那就是董鄂妃的出现让顺治帝感受到一丝温暖。
董鄂妃进宫后的当月,顺治帝破天荒的封其为贵妃,仅次于皇后,其后第二年董鄂妃为其生下一个儿子后,顺治帝不管自己之前有三个儿子,直接宣布董鄂妃为其生下的儿子为第一子,皇位继承人意味明显。可惜这样美好的日子随着皇四子的夭折和董鄂妃的病逝而宣告终结。
董鄂妃病逝后顺治帝悲痛异常,但又无人可诉说,于是便跑到崇祯帝的墓前放声痛哭。他痛哭一是因为爱人的离去,二是因为权力的不由己,多尔衮没去世前多尔衮掌权,多尔衮去世后权力被他的母亲掌控,表面上他拥有整个国家实际上他只是个傀儡,这种无奈无人可诉说,崇祯帝成为他诉说的对象,同是天涯沦落人,一诉衷肠聊解心宽,在董鄂妃去世半年后,顺治帝也追随她离去。
顺治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病逝后,为何他却跑到崇祯皇帝坟前去哭诉?
福临对明朝崇祯帝非常推崇,亲自为他撰写碑文,立于思陵之前。据说,他还曾亲自到思陵失声痛哭,说:“大哥大哥,我和你都是有君无臣啊!”
顺治皇帝最宠爱的妃子病逝后,为何他却跑到崇祯皇帝坟前去哭诉?
顺治住在紫禁城,皇帝不能到处旅游,只能老老实实待在北京城,甚至北京城的很多地方他也不能去。顺治帝心情郁闷痛就想找一处安静的地方好好哭一顿,发泄一下情感。而符合条件的地方真没多少。
第一:必须是皇帝能过得去的地方,也就是不能出北京城,最好就在紫禁城内的某个地方;
第二:要去的人少,人多了,顺治帝也就发泄不了;
第三:最好对自己心情有所共鸣的地方。
刚好崇祯帝墓符合这三个条件,顺治帝能过得去,前朝皇帝墓去的人少,都是至高无上的皇帝,都对某些事无能为力,所以顺治帝就在崇祯帝的墓旁边发泄发泄。
估计就是这样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