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中国和日本即将迎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回顾风风雨雨的半个世纪,中日之间出现过可喜的发展局面,也出现过不和谐的音符。在纪念两国邦交正常化50周年研讨会的开幕式上,国务委员兼外长还发表了一段视频致辞,其中提到:
50年前,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政治胆识,打破冷战坚冰,排除重重干扰,作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政治决断,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崭新的一页。50年来,双方先后达成四个政治文件和一系列重要共识,奠定了两国关系的政治法律基础,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回顾历史,重温中日之间是如何实现邦交正常化的?
1945年8月15日午时,天皇裕仁亲自宣读的“终战诏书”录音向全世界播放,日本以此形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不过,在这份投降书中,他不仅没有提到过“投降”二字,反而还继续为自己的侵略行径进行掩饰,实在有些无耻:
曩者对美、英二国之宣战,实亦出于庶几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至若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领土,固非朕之本志。
面对裕仁的巧言令色和美化战争之举,《新华日报》当即就严厉驳斥“日皇毫无悔过之意,敕书没有‘投降’二字”。不过,在美国的默许纵容下,在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下,日本就这样“蒙混过关”了。
在日本投降后,美军对其进行了单独占领,作为美国远东军司令和西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麦克阿瑟常驻东京并且成为了日本的“太上皇”。出于政治需要和军事考量,裕仁和天皇制都被美国人有意保留了下来,从而为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埋下了隐患。
裕仁虽然可以免于战争审判,虽然可以保住自己的小命,但“天皇的颜面”却不能完全保持,这是所有同盟国的底线。于是,他不得不揭下了所谓“神的面具”,公开发表《人间宣言》并且承认自己不是“具有人类形态的神”。
在美国的主导下,日本政府开始推行教科书审定制度,将之前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和军国主义思想全部剔除。然而,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为了拉拢日本成为自己的后勤基地而放松了管控,竟然默许其在教科书中“停止对发动太平洋战争进行批评,避免提及入侵中国”,将之前使用的“侵略”二字改为了“进出”。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敌视大陆,有意扶持台湾进行对抗。为此,我们执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睦共处。
到了70年代初,伟人根据国际时局的变化通过“乒乓外交”实现了“以小球博大球”的目标,从而明显缓和了中美两国的关系。1971年7月9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派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作为特使秘密访华,积极为日后的中美元首会晤铺平道路。
作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作为与美国关系密切的盟国,日本却对此一无所知。直到7月15日,首相佐藤荣作在开完内阁会议后才收到了美国方面发来的一份备忘录:
基辛格已于7月9日至11日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尼克松总统将于明年5月以前访华。
作为日本的老牌政客,佐藤荣作于1964年11月出任首相,始终都执行“跟美亲蒋反华”的政策,导致中日关系长期停滞不前。向来都忠实的“小弟”,竟然发现自己被美国大哥给欺骗了,自己甚至如同小丑一般。
面对尼克松政府的这种“越顶外交”,日本国内一片哗然,纷纷指责自己的政府无所作为。受此影响,佐藤内阁立即陷入到了极为尴尬的境地,甚至有些“猪八戒照镜子”的窘迫,支持率大幅下挫。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和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2758号决议。随着美国调整对华政策和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迅速崛起,日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对华政策,否则黄花菜都凉了。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展开访华之旅,双方还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其中,美方这样明确表示:
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4月,眼见自己的“大哥”已经大步向前,日本外务省也在《中国政策要纲方案》中基本接受了中国提出的“复交三原则”。与此同时,中日之间通过“以民促官”和“以经促政”的努力,也对日本政府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迫使政府加快步伐迅速跟进。
1972年6月17日,对华态度消极的佐藤荣作无奈宣布辞掉首相和自民党总裁的职务,田中角荣成功当选自民党总裁并且完成了组阁。之后,他迅速就中日关系发表主要声明:
在动荡的世界形势下,应该加速实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邦交正常化,强有力地开展和平外交。
面对日本方面抛来的橄榄枝,我国老一辈领导人高瞻远瞩,决定暂时搁置争议去发展中日关系。1972年7月10日,中日友协副秘书长孙平化率领上海舞剧院前往东京访问和演出,周总理委派他向田中首相转达中国方面的邀请:
欢迎田中首相到北京当面谈,一切问题都好商量。
到了7月16日,总理在会见访问北京的日本社会党前委员长佐佐木更三时,更是明确表示:
如果日本现任首相、外相或其他大臣来谈恢复邦交的问题,北京机场随时向他们开放。
收到中国方面的邀请后,大平正芳外相代表日本政府发表声明,表示田中首相已经决定在近日访华,具体行程正在积极接洽中。9月21日,经过友好协商后,中日两国政府同时在北京和东京发表了政府公告:
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愉快地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将于9月25日至30日访问中国,谈判并解决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问题,以建立两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
事实上,田中角荣上任不久便前往中国商讨恢复邦交正常化的问题,这是冒着极大风险的。如果此行没有达成既定目标,如果此行引起了美国的不悦,如果此行遭到了极右翼势力的阻挠……,自己的政治生涯也就宣告结束了。因此,他在临行前还私下对大平外相这样表示:
我们搞恢复邦交正常化问题,不知会怎样。人生一世,花开一季,总是要死的,要死就一块死吧,我是有这个思想准备的。
1972年9月25日上午,田中角荣一行人员按预定时间降落在北京机场,周总理亲自前往机场迎接。随后,他被安排在钓鱼台18号楼入住,前不久尼克松访华时也曾住在这里,由此不难看出接待的规格是很高的。
当天下午,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田中角荣,双方在“安徽厅”举行了第一次的正式会谈,就一系列问题坦率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意见。在会谈结束后,又设国宴招待了日当代表团的全体成员,致祝酒词时讲到: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历史上,我们有着两千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两国人民结成了深厚友谊。但是,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了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当讲到此处时,周总理有意停顿了一下并且环视一周,只见所有的日本客人都在认真倾听并且低头不语。于是,他才将自己的话锋一转:
当前的世界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田中首相就任以后,毅然提出了新的对华政策,要加紧实现同我国的邦交正常化……。我深信,经过双方的努力,求大同,存小异,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定能够实现。
总理的致词结束后,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之后,田中角荣代表日本政府发言,他首先回顾了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历史,接下来才沉重地表示: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其间,我国给中国人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
第二天的会谈刚一开始,周总理就对昨日的“田中讲话”提出了严正交涉,认为不利于实现两国邦交的正常化,气氛一度有些紧张。他严肃地指出:
在昨天的宴会上,田中首相讲“添了很大的麻烦”,这一表达引起了我国的强烈反感。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用“添麻烦”来表述明显是通不过的。
田中首相慌忙进行解释,再三表示日文中“添麻烦”就是道歉和谢罪之意。如果这样的表述引起了不适,日方可以将讲话内容重新修改为:
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由于中日双方都秉持着真诚友好的态度,之后几天的会谈都很成功,很快就联合公告的主要内容达成了共识。其中,我方还主动放弃了战争赔偿的要求,并同意将此承诺明确写入联合声明,表明了自己改善两国关系的诚意。
中日双方的会谈基本结束后,极少出面接待外宾的伟人还在9月27日会见了到访的首相田中角荣、外相大平正芳和内阁官房长官二阶堂进。期间,他将宋朝朱熹《楚辞集注》的影印本以国礼相赠,还就之前的“添麻烦”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只说一句“添麻烦”,以后的年轻人也不会满意的。在中国,这是把水溅到女孩子裙子上时才说的话。
在与领袖会面后,中日谈判中的所有问题都全部迎刃而解,双方在9月29日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其中,主要提到的内容如下:
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决定自1972年9月29日起建立外交关系,并尽快互换大使;决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两国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
随着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周总理引用“言必信,行必果”来寄语两国关系的未来,而田中角荣首相也手书“信为万事之本”予以回应。当日下午,日方代表团乘专机前往上海参观和访问,然后再从上海启程回国。
从上海返回东京前,周总理和姬鹏飞以及社会各界6000多名群众前往机场欢送田中角荣一行人员。登机之前,他紧紧地握着总理的手,发自肺腑地表示:
中国人民如此盛大的欢迎和欢送,实在令我非常感动。
送别日本代表团后,总理也立即乘飞机返回了北京。尽管连日都操劳,他还是拒绝了工作人员让睡一会儿的建议,非常欣慰地表示:
我们和日本是两千年的历史,半个世纪的对立。今天,终于已经看到时代螺旋式地前进了!
从此以后,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可能有人会问,中日之间为何不用“建交”,而要用“邦交”进行表述?
事实上,邦交和建交只是具体的提法不同而已。由于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这样表述显得更加亲切一些。而且,两国经历了十四年的战争,为了真正凸显出“重归于好”和“永不再战”的决心,才别出心裁地使用了“邦交正常化”的表述。
回顾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来之不易,值此五十周年之际,更需要两国政府和民众共同珍惜。“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来就是我国处理中日关系的准则,我们期待日本在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问题和南海问题等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重蹈覆辙。@文史不假
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首先我们学会检讨一下自己(如性格与本性,或难移),然后再去了解对方产生双重性的问号。如留下的痕迹,贪婪,蚀性腐性。给它人的印象,。自己弱性悬殊性的腐蚀性。
做事者讨论问题时,首先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思想上修正的正确性。真正做到安定繁荣昌盛,空间的安全性。理念性,道理性,强大与弱小。
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没有什么卑劣与邪恶,只是你当时太弱,试想一下,华夏族弱的时候,周边哪个民族或国家可曾高尚过。匈奴人,金人,蒙古人,都还不是杀戮成性,血溅中华…然你强盛之时,周边有什么国家对你明目张胆使用卑劣与邪恶。所以,天行健,君子唯自强不息。国家也是如此,日本的人文可以欣赏,但中国强大的国力已令日本不敢再对中国人行使卑劣与邪恶。
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一位网友对日本人态度的转变,令人深思。她告诉我,由于历史的原因,她内心历来排斥日本人,不愿意与之交流。有一次出去旅游,一个日本女人向她微笑致意,可是她却毫不理睬,马上背过身去。她知道这样很不礼貌,可是她就是无法与之交流。但是,在今年武汉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时候,她被日本人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感动了。她说,以后如果有机会,她愿意到日本去看看。
我知道,现在有很多国人,对于日本人的态度,还是跟那位网友以前的态度一样。可是,给旧中国造成深重灾难的,是当年的日本人,而不是现在的日本人。我们应该憎恨的,是当年的日本人,而不是现在的日本人。我们应该厌恶的,是现在愚顽不化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而不是普通日本人民。我们每年纪念南京大屠杀,是为了牢记历史屈辱,牢记历史教训,警告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而不是仇恨现在的普通日本人民。把这些疙瘩理顺了,也就明白以后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日本人了。
旧中国遗留给我们的历史包袱太沉重了。我们要面向世界,走向未来,就不能总是把历史包袱背在身上。纪念南京大屠杀是完全有必要的。除此之外,更多的日子,我们应该轻装上阵。
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在历史上中国形成的朝贡体制,主要目的是彰显国威,根本就不是求财,因为朝堂的回赠一般都不会少于貢品,高兴时,多达貢品的数倍。甚至大明航海都是显摆一下,就回家吃饭。
称自己是上邦天国,其它都是夷邦蛮国,那份深入骨髓的傲慢,真不是今天的我们可以理解的,被夷人欺压了上百年,有那么多人下跪慕洋实属正常。
先祖已去,留下那么多后人,在寒风中战栗,在别人鄙夷的呵斥声中求生,这是一份怎样的凄凉。这一切还不算什么,更糟糕的是,这些不肖子孙怨天尤人,把自己的先祖说得一钱不值,好像中华文明就是一个罪过,连人都是罪过。这才理解了日本人那份“脱亚入欧”的自卑来自何处。
日本人自称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怎么说并不重要。那个岛国的确明白中华文明的价值,但并不了解中华文明的本质和内涵。它们其实是镜子里的我们,不过是幻象而已。
我已经没有先祖的那份荣耀了,想试一下平视那些夷人,而不是仰视,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到。
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我觉得对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对日本我们应该看到人家的长处,如科技,工业,人文,等都比中国先进。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对他的过去也应该坚决反对。但决不影响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要知道日本是国际上公认的发达国家,而我们中国仅是发展中国家而已。在这里我们必须承认现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绝对不能好高骛远,妄自菲薄,以为我们国家什么什么都好,什么什么都世界第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