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背景是什么?它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吗?

1842年8月29日,清廷代表爱新觉罗·耆英和爱新觉罗·伊里布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南京条约》,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条约共包含十三款,主要内容如下:

一、宣布战争即日结束,中英两国关系进入到和平状态;

二、清政府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这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三、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元为被焚毁的鸦片款项,1200万元为英国的军费和损失,300万元为英国商人的债务;

四、清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所有;

五、清政府无权自主关税,必须与英国政府进行重新协定;

六、即刻释放对方的军民,规定双方官吏今后可以平等往来;

七、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进行自由贸易。

到了1843年7月22日和10月8日,爱新觉罗·耆英与璞鼎查又先后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算是《南京条约》的补充和细则。以此为标志,将关税协定、租界制度、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权益都予以落实了。

可以说,《南京条约》不仅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而且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成为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问题来了,这是满清政府对外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吗?作为满清政府最早签订的国际条约,更早前的《尼布楚条约》属于不平等条约吗?

《尼布楚条约》又称为《涅尔琴斯克条约》,是满清的全权代表索额图和沙俄的全权代表费耀多罗于1689年9月在尼布楚(今属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定的边界条约。有人认为,它维护了中俄双方百年的和平局面,是一份平等的国际条约;也有人认为,它使得满清丧失了大片的领土,是一份不平等的国际条约。

本着实事求是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走近《尼布楚条约》,深入了解签订它的历史背景和后世影响。为了杜绝抄袭,本人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游牧民族,女真族历来都以狩猎为生,相对于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明朝来说非常落后。在当时的辽东大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女真部落,直到努尔哈赤才统一了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以北的诸部女真。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宣布建立起统一的女真国家“大金”,史称为“后金”,自立大汗并且建元“天命”。到了1618年,他以“七大恨”为名正式起兵反明,击败数倍于己的各路明军后将势力扩入辽河流域,逐渐占领了辽东的大部分地区。

1644年,满清的摄政王多尔衮亲率满蒙骑兵倾巢而出,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的策应下突入山海关,从此以后入主中原。伴随着统治力的南移,他们逐渐降低了对黑龙江以北这些人迹罕至之地的关注和经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方的强邻沙俄却一直对此地虎视眈眈。从16世纪后期开始,沙皇伊凡四世已经对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进行“撒尿圈地”,不断进行渗透,偏执于领土的扩张。

到了1636年,沙俄的势力终于扩张到了鄂霍次克海,彻底占领了西伯利亚全境并且将其确立为自己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当时,满清政权正全力与明朝政权进行对抗,为了集中精力向南突破山海关一线,他们几乎无暇北顾。

尝到了缓慢渗透的甜头,沙俄不知收敛反而继续得寸进尺,继续得陇望蜀,不断向南蚕食土地。在十七世纪中期以后,他们甚至还越过了外兴安岭地区,一度将军事力量侵入到了黑龙江流域,甚至还威胁到了满清的龙兴之地。

面对沙俄的贪得无厌,面对大后方的岌岌可危,满清终于决定展开反击以抵御沙俄。同时,清军入关后也逐渐完成了对整个国家的统一,终于有精力开始加强在黑龙江流域的军事存在。

1657年时,沙俄在尼布楚河与石勒喀河汇流处突然建立了雅克萨城和尼布楚城,准备以此为根据地与满清政权长期对峙。从此开始,双方不断爆发军事冲突,很长时间内都是互有胜负。

1681年,康熙皇帝终于平定了为祸多年的“三藩之乱”,可以腾出手来解决边疆问题了。很快,满清派出使节出访沙俄,要求对方立即撤出盘踞在雅克萨等地的军队和边民,否则武力解决。

1682年,小沙皇费奥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夭折,他的姐姐索菲娅趁机掌握了政权,扶持同父异母的弟弟彼得一世为新沙皇后自己摄政。关于这段历史,金庸在武侠小说《鹿鼎记》中进行了夸张的演绎,相信很多人都记忆犹新。

为了体现自己的强势,索菲娅不仅对康熙皇帝的警告不予理睬,而且还派兵窜至瑷珲一带进行劫掠。忍无可忍下,清军连续两次出兵攻击沙俄军队,成功夺取了雅克萨城。

赶走沙俄军队后,康熙并不想在此花费太多的精力和物力,下令拆除雅克萨城后全部撤回了瑷珲。不过,满清政权的宽忍并没有感动沙俄,他们在清军主动撤退后再次卷土重来,重新修建了雅克萨城并且加固了防御工事。

1686年,康熙皇帝再次下令清军攻击雅克萨城,而且颇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由于地处严寒,由于人迹罕至,此处用兵非常艰难,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围攻才第二次赶跑了沙俄军队。

眼见军事失利,索菲娅只好派遣费奥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戈洛文作为特使出访中国。来到北京后,他代表沙俄向满清求和,希望两国就边界问题展开谈判,避免今后的军事对抗。

康熙皇帝原本计划强硬回怼沙俄,坚持要求对方撤出全部的军力。不过,由于新疆的准噶尔部也在此时蠢蠢欲动,而且还得到了沙俄在背后的支持,他只好答应了索菲娅的谈判请求。

由于地理和环境因素的限制,两次雅克萨战役的规模都不算大。因而,清军虽然连续取得两场胜利,但实际战果并没有多大,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作为一片寒冷的不毛之地,满清深知大规模用兵的不易。而且,即便是真的取胜了,真的占领了,那经营和统治的成本也是巨大的,甚至有些得不偿失。

沙俄也深知,自己的人口稀少,根本无力调集大规模的军队占据这里。退十万步讲,即便真的占领了这里,也随时都有被清军夺回的危险。

可以说,无论是满清,还是沙俄,两国都有进行谈判的愿望。因此,在双方的谈判代表陆续抵达尼布楚后,正式谈判工作便很快开始了。

在谈判初期,满清政权占据着很大的主动权,提出了如下的主张:

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及通此江一河一溪皆属我地,不可弃之于鄂罗斯。

对此,沙俄代表自然不能接受,提出了如下的主张:

以黑龙江、牛满河、精奇里江进行划界,尼布楚和雅克萨皆归属自己。

就在满清和沙俄争锋相对进行谈判之际,准噶尔部作乱大举侵犯喀尔喀地区的蒙古诸部。喀尔喀诸汗虽然合力抗击准葛尔部,但在军事上还是处于了下风,被迫纷纷内迁并且请求康熙皇帝平叛。

受此影响,康熙帝同意在谈判中进行大幅度让步,将“以尼布楚为界”改为“以额尔古纳河为界”,甚至还同意让出尼布楚。不过,他将收回雅克萨城作为最后的底线,否则将不惜再战。

双方代表经过又一轮的讨价还价,终于在1689年9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绰尔纳河和格尔必齐河作为两国的边界;

二、缔约之日后彼此互不收容对方的逃亡或叛逆人员;

三、沙俄军队退出雅克萨城,此处归属中国;

四、两国臣民凡获许可俱准往来和贸易,但不得私自越境;

五、划分国界后,当地的原住民可自由选择离开或留居;

六、两国所有的既往之事,概不再追究;

七、本条约正副文本彼此交换,上述各款应以满文、俄文、汉文和拉丁文铭刻碑石立于边界处,永资信守。

通过条约内容不难看出,满清虽然保住了大部分的黑龙江流域,甚至两次开战的雅克萨城也被明确规定属于中国。但是,在外兴安岭以北和贝加尔湖以东却丧失了大面积的领土,差不多有二十五万平方公里。

这些领土,虽然基本都停留在名义上,也没有真正被满清政权纳入过实际管辖和控制。但是,《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却明确归属了沙俄所有,使其领土面积迅速扩张。

平心而论,满清虽然表面上失去了部分领土,但却换来了沙俄的退兵。尤其是,换取了沙俄在准格尔叛乱时的表面中立,为康熙皇帝彻底肃清叛乱提供了条件。

由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沙俄和满清结束了战争状态,双方开始大力发展商业贸易。从此开始,沙俄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将满清的皮毛、瓷器、茶叶和药材等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成为闭关锁国下满清政权的一扇窗口。

不过,《尼布楚条约》只划定了中俄双方的东段边界,中段边界因为分歧太大而没有划定,最终演变成了悬而未决的问题。正是利用了这个漏洞,沙俄在康熙皇帝过世后开始接连蚕食。

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满清与沙俄先后签订了《布边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终于划定了双方的中段边界。不过,这是以满清彻底放弃贝加尔湖以南的广袤地区为代价的。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具有近代主权国家性质的条约,满清政府第一次使用了“中国”的概念,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据《中国通史》记载:

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在平等的谈判基础上所订的第一个条约,其内容基本上体现了两国政府规定的原则。

《尼布楚条约》丧失了大片的领土,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满清政府利用这次和平局面迅速出兵平叛,消灭准葛尔部后初步形成了现如今的版图,同时与沙俄维系了一百多年的局部和平。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这份条约基本属于平等条约,算不上是满清政权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文史不假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背景是什么?它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吗?

1689年,中国与沙皇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国对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领土的主权。但是与中国相隔万里的沙皇俄国是怎样来到东方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主因背景是什么? 这个条约是平等条约吗?本文告诉你。

1.沙俄东扩是《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初因

俄国直至16世纪时,仍是欧洲一个不大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同中国相隔万里。从16世纪中后期,俄罗斯统治者逐步对外侵略扩张,在明代崇祯五年(1632年),沙俄扩张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后,建立雅库次克城,作为南下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从此,它便不断地派遣武装人员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沙俄雅库次克长官戈洛文派波雅科夫率兵132人沿勒拿河下行南侵,于这年冬天越过外兴安岭,侵入中国领土。十一月,这些侵略者到达精奇哩江(今结雅河)中游达斡尔头人多普蒂乌尔的辖地后,四处抢掠,这些强盗竟然灭绝人性地杀食达斡尔族人,被黑龙江地区人民称为“吃人恶魔”。

清顺治六年(1649年),雅库次克长官派哈巴罗夫率兵70名,从雅库次克出发,于这年末侵入黑龙江,强占我国达斡尔头人拉夫凯的辖区,其中包括达斡尔头人阿尔巴亚的驻地雅克萨城寨(今黑龙江左岸阿尔巴金诺),遭到当地人民的顽强抵抗。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清政府令宁古塔章京(官名)海包率所部进击,战于乌扎拉村,打死沙俄侵略者10人,打伤78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六月,宁古塔都统沙尔瑚达率战舰40艘同侵略军激战于松花江下游,歼敌270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水军破敌于古法坛村,斩首60余级,溺水死者甚众。

沙俄的侵略东扩,野蛮侵占我黑龙江流域土地,是《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初因。在这之后,由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保证这段中俄边境150多年的安宁。至于沙俄和其他西方列强一起,疯狂瓜分中国领土,尤其是沙俄又相继侵占我江东六十四屯,瑷珲以及今天的远东地区,从中国侵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那是后话了。

2.雅克萨之战促成了《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经过中国军民的多次打击,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军一度被肃清。后来,沙俄侵略势力又到雅克萨筑城盘踞。清政府虽多次警告,都无济于事。在同沙俄的长期交涉中,清帝看到,若非“创以兵威,则罔知惩畏”,于是决意征剿。同时也认识到,“昔发兵进讨,未获翦除”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黑龙江一带没有驻兵,从宁古塔出兵反击,每次都因粮储不足而停止;二是沙俄侵略军虽为数不多,但由于“筑室散处,耕种自给”,加上尼布楚人与之贸易,故使其得以生存。于是造成我进彼退、我退彼进,“用兵不已,边民不安”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清朝康熙皇帝“采取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方略,即发兵扼其来往之路,屯兵永戍黑龙江,建立城寨,与之对垒,进而取其田禾,使之自困,同时再辅以严正警告。如果侵略军仍执迷不悟,则坚决予以翦灭。为此,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建设,准备剿灭沙俄侵略军。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月二十三日,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命都统彭春赴瑷珲,负责收复雅克萨。四月,清军约3000人在彭春统率下,携战舰、火炮和刀矛、盾牌等兵器,从瑷珲出发,分水陆两路向雅克萨开进,于五月二十日抵达雅克萨城下,当即向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发布通牒,可托尔布津恃巢穴坚固,有兵450人,炮3门,鸟枪300支,拒不从命。清军于五月二十三日分水陆两路列营攻击,重创沙俄侵略军,托尔布津慌忙乞降,乞求在保留武装的条件下撤离雅克萨。经彭春同意后,俄军撤至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清军赶走侵略军后,平毁雅克萨城,即行回师,留部分兵力驻守爱珲,另派兵在瑷珲、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屯田,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

沙俄不甘心被撤出雅克萨,继续拼凑兵力,准备再次入侵。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从莫斯科派兵600多人增援尼布楚。康熙得报后,要求下令反击,从七月二十四日到八月十十五日,清军两千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团团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沙皇彼得大帝急忙向清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1686年2月,以沙俄御前大臣戈洛文为首的俄国谈判使团离莫斯科东来,在尼布楚城,与清朝派出的代表索额图进行谈判。

3.《尼布楚条约》是个相对平等的条约

1689年8月,中俄双方代表来到中俄交界处的尼布楚城,22日,索额图和戈洛文各带随员来到谈判地点,谈判地点设在距双方驻地各5里的地方,搭起了两座紧连在一起的大帐篷。

戈洛文代表沙俄政府提出以黑龙江为界,河北岸划归俄罗斯帝国,南岸属于中华帝国。索额图根据史实,说明黑龙江两岸一直是中国领土,是俄国强行占领了中国的土地,要求归还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以勒拿河与贝加尔湖为中俄两国国界。双方各不相让,谈判进入僵局。

恰在谈判的时候,国内的噶尔丹又发生叛乱,并且有和沙俄勾结的迹象,为避免沙俄与噶尔丹两线作战,清廷在谈判中作出让步,同意将贝加尔湖以东的原属蒙古茂明安部的领地让与沙俄。而此时,俄占区的尼布楚周围的居民由于不堪忍受沙皇的残暴统治,纷纷起义,并要求与清朝使团联合进攻尼布楚。这下戈洛文发了慌,于是同意中俄边界以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为界,再沿外兴安岭向东直到海边。河东岭南归中国,河西岭北归俄国,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划为待议地区。俄方保证拆毁雅克萨城堡,把军队撤离中国领土。1689年9月7日,中俄双方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索额图和戈洛文分别在条约上签字、盖章,相互交换条约,这个条约就是《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虽然把原属于中国的一些土地让给了俄国,但这是清政府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同意的,也是双方商议的结果。所以说,《尼布楚条约》是个相对平等的条约,特别是重要的是,此后150年间,中俄这段边界一直比较平静。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背景是什么?它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吗?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问题,此条约应该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签订的背景应该是清政府软弱无能,在沙俄的胁迫下签订的。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背景是什么?它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吗?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同别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最多的国家,而在康熙时期的《尼布楚条约》是清朝割让中国领土的开端。

1689年,索额图带领传教士徐日升和张诚在内的清朝使团前往尼布楚,清朝和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中国”第一次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亮相国际条约上。《尼布楚条约》有满文、俄文、拉丁文三种文本,在这次条约签订过程中,葡萄牙人徐日升和法国人张诚,收受俄国人的礼物后,将康熙皇帝谈判的底线全部提前透露给了俄国人,造成了清朝谈判极为被动。徐日升供职于钦天监,张诚作为皇帝的宫廷教师,康熙皇帝特别信任这两个外国人,还赏赐他们黄马褂,官封三品,可是最后他们辜负康熙的信任。幸亏签订条约的那段时间,喀尔喀蒙古人和布里亚特人在尼布楚发动对俄军的进攻,让清朝在谈判桌上重新掌握了些许主动权。

经历了多次谈判,最终中国做出了根本性的退让,在《尼布楚条约》中把贝尔加湖以东,原属于中国的尼布楚富庶地区让给了俄国,割让了大量领土。同时,还将北诺斯山与南支之间北到北冰洋,东到白令海峡,包括堪察加半岛和整个乌第河流域在内,超过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大疆域,变成了至今无法解决的领土争议地区。

《尼布楚条约》第一次官方划分了中国和俄国的边界问题,后来经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边界往中国领土内迁移,清朝割让中国领土的步伐踩不住刹车。1858年,软弱的清政府和俄国《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国,同时将乌苏里江以东的大片领土划为清朝和俄国公管地带。在两年后的1860年,清朝又和俄国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1864年,清政府和俄国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让中国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淖尔南北44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给俄国。继《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朝又通过以上三个条约共割让了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给俄国。

回到《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代背景,“康雍乾”盛世常用来形容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繁荣强盛,但是康熙皇帝在位的鼎盛时期,为何同俄国签订了失地的《尼布楚条约》?

首先分析号称“大清帝国”这边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杀权臣鳌拜,平三藩之乱,统一台湾,这些都大耗国力。康熙九年,即1670年,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发起叛乱,而且飞速扩张。此时,康熙皇帝三征噶尔丹,终于在1697年灭了噶尔丹的叛乱。而俄国从顺治时期的1652年就开始大肆侵占中国领土,康熙皇帝也曾分别在1685年和1686年派兵攻击俄国侵略军。但是,当时为了全面解决清朝国家内部的噶尔丹叛乱,康熙皇帝便对俄国做出了让步,同俄国签订了失地条约《尼布楚条约》,急于划清边界,集中精力对付噶尔丹。

沙皇俄国从皇帝伊凡四世起,开始了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侵占和统治。1636年,俄国征服了整个西伯利亚,并于1650年左右的顺治年间开始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进行野蛮的烧杀抢掠。

处于极速扩张的俄国,趁清朝内乱时期,同清朝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如果康熙时期各种叛乱已经在签订条约前解决,肯定会派兵和俄国决一雌雄,更有甚者,清朝有可能会占领部分俄国与中国边界地区。而且此时,俄国正在进行多地区的扩张,兵力不足,为了争夺黑海的出海口正在和西方的奥斯曼帝国征战。

(文中图片源于网络)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背景是什么?它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吗?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一、沙皇俄国对黑龙江的入侵

沙皇俄国原是一个欧洲国家,领土与中国并不接壤。至17世纪俄国先后吞并了西伯利亚诸汗国,越过乌拉尔山,征服了西比尔汗国,并建托博尔斯克城,作为向东扩张的据点。接着,又占据叶尼塞河流域,建叶尼塞斯克城。不久,又推进到勒拿河流域,建雅库次克城,又向东扩张,一直达到鄂霍次克海。叶尼塞斯克、雅库次克遂成为俄国哥萨克人侵黑龙江流域的两个据点。

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当俄国哥萨克在阿尔丹河流域建立塞堡时,才知道有关黑龙江这条大河的最初消息,竞比中国人晚了近三千年。此后,俄国就不断有人入侵黑龙江流域。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俄国雅库次克督军彼得·戈洛文派遣70余名哥萨克入侵黑龙江,因中途受阻,未果。

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彼得·戈洛文又派瓦西里·波雅科夫率133人深入黑龙江。他们自雅库次克出发,到达精奇里江上游,顺流而下,冬季到达乌姆列坎河口。好客的达斡尔人给他们提供食物,并介绍了与博格达汗(即清朝君主)内地的交易情况。然而他们强盗行径不改,到处烧杀抢掠,使当地达斡尔人不得安宁,终于奋起反抗。

1644年(顺治元年),他们沿精奇里江窜至黑龙江,当到达松花江口时,当地的虎尔哈人消灭了其中的许多人。由此他们不敢从原路返回,而从海上遁逃,历时两年才回到雅库次克,生还者仅15人。

1649年(顺治六年),俄国又组织了第二次对黑龙江的武装入侵。由哈巴罗夫率领的70名哥萨克于次年越过外兴安岭,到达雅克萨以西的鄂尔河口。当地的达斡尔人得知消息,及时撤离,哈巴罗夫把军队留在这里,他返回搬兵,又带来137人,并携有要求当地人做他们的奴隶的“训令”。

1651年(顺治八年)哈巴罗夫率200名入侵者到达古伊古达儿村时,要求居住在此地的千余名达斡尔人和50余名满族人向俄国纳赋。达斡尔人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坚决抵抗,结果661人被杀,361名妇女儿童被俘,是年秋,俄国哥萨克袭击了旧瑷珲城,又到达黑龙江下游赫哲人居住的乌扎拉村,四出抢掠,遭到当地赫哲人和朱舍里人的联合抵抗。赫哲人和朱舍里人向清廷报告说,这里来了“罗刹”,要求派兵保护。清廷命宁古塔章京海色率600人包围了乌扎拉村,哈巴罗夫被迫向黑龙江上游撤退,并遣使莫斯科要求增援。1653年(顺治十年)哈巴罗夫回到莫斯科。

1654年(顺治十一年),俄国又派斯捷潘诺夫代替哈巴罗夫,率领370名哥萨克第三次人侵黑龙江。他们窜到松花江骚扰,与清朝军队相遇,结果被打败,退出松花江,向黑龙江上游逃窜,至呼玛河,建呼玛城堡。年底,清廷派固山额真明安达往征黑龙江上游的“罗刹”。清军包围了呼玛城堡,分三路围攻。

哥萨克拼死抵抗。清军因携带的粮食有限,只好撤围。此次战役之后,清廷将作战基地由宁古塔移向乌喇(今吉林)、卜魁(今齐齐哈尔)及黑龙江城(今爱辉),并恢复了乌喇造船厂。盘据在呼玛城堡的哥萨克,为解决粮食困难,又窜到黑龙江下游费雅喀人居住的地方抢掠,并在那里建立科索戈尔斯克越冬站。

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廷派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率军打败了俄军,斯捷潘诺夫率500人沿松花江而上,沙尔虎达率军激战于黑尼江松花江汇合处,打死和活捉了270名哥萨克,其余230人逃回雅库次克或尼布楚。

顺治十七年(1660年)宁古塔昂邦章京巴海辛军大破哥萨克于黑龙江下游古法坛村,至此,入侵黑龙江中下游的沙俄匪徒全部被肃清、清军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第一阶段的胜利。

沙俄派哥萨克从雅库次克入侵黑龙江,另派哥萨克从西面入侵黑龙江上游流域,顺治十一年(1654年),占领了尼布楚,当地的蒙古族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康熙四年(165年),又南下占领了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所属的楚库柏兴(色格楞斯克),并东进占领了雅克萨。土谢图汗多次向沙俄提出抗议,并于康熙十三年(1673年)、十四年两次派人去莫斯科交涉但是沙俄是不甘心退出已侵的地区的。康熙十九年,沙俄又成立了“尼布楚督军区”,并在额尔古纳河东岸建立了额尔古纳堡。

康熙二十年清廷派大理寺卿明爱前往黑龙江与沙俄交涉,雅克萨俄军头目拒不谈判。圣祖决策,以武力驱逐侵略者。

二、两次雅克萨之战

1.战争的准备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平定了吴三桂之乱,二十二年又收复了台湾,就转而解决北部边疆的安全问题。收复台湾的前一年即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圣祖先至盛京“谒陵",巡视东北边疆,观看了松花江上的水师演习;九月,派副都统郎谈、彭春率数百人以捕鹿为名,到雅克萨附近侦察,为反击沙俄做准备。

郎谈在侦察回来之后,向圣祖建议,待春暖花开之后,水陆两军并发,速战速决,收复雅克萨。圣祖并未采纳郎谈关于发动进攻的意见、而是下令在黑龙江城和呼玛两地建立城堡,与俄军对峙,并贮备粮食,修造船只,筹划屯田,开辟驿路,进行充分的准备。九月,圣祖下令,从宁古塔调兵五六百人,达斡尔兵四五百人,到黑龙江建城永驻,并带家眷同往,此即后来的旧瑗珲城,自此至康熙二十四年,清廷从多方面积极准备。

首先在康熙二十二年抽调乌喇、宁古塔兵1000人驻守瑗珲,次年又调1000到黑龙江屯田戍守,从北京抽调500人,还抽调了山东、山西、河南利福建的部分汉军。

其次,从盛京抽调600人到瑗珲帮助筑城。再次,就是征贮粮食,共征集1.2万石,设仓库贮存,同时在黑龙江流域开垦屯田1500多垧。此外,在乌喇造船厂准备了大型战船10艘,二号战船30艘,江船10艘,并有几百艘运粮船;开辟了长达四五千里的自辽河到黑龙江城的运输线以及从乌喇到黑龙江城的驿站。

与此同时,沙俄也在进行备战:沙俄加固了雅克萨城堡,城门及司令部都建立了炮楼。在尼布楚增驻哥萨克骑兵,从雅克萨到尼布楚之间驻有2000余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沙俄又招募1000名哥萨克人前往雅克萨增援。同时还把雅克萨从“尼布楚督军区”划出来,单独成立“雅克萨督军区”,并任命托尔布津为¨雅克萨督军”。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沙俄还在尼布楚和雅克萨一带建置了众多的农庄。

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圣祖调兵永驻黑龙江之后,在当地人民的配合下,至次年,已基本肃清黑龙江流域散在的沙俄侵略军。圣祖为表明清朝不愿意与沙俄打仗,而愿意谈判的意愿,又派了两名使臣前往尼布楚,要求俄方派人到齐齐哈尔谈判,但是遭到俄方的无理拒绝。又释放了一批沙俄俘虏回国,并携带一份咨文到雅克萨,俄方却一直不予答复。在和平的努力迄无结果的情况下,圣祖才决定以武力收复雅克萨。于是,雅克萨反击战爆发了。

2.第一次雅克萨战争

康熙三十四年(1685年)正月,圣祖下达以武力收复雅克萨的命令。他指出:兵非善事,不得已而用之。向者罗剎,无故犯边,收我逋逃,后渐越界而来,扰害索伦赫哲、飞牙喀、奇勒尔诸地,不遑宁处,剽劫人口,抢掳村庄,攘夺貂皮,肆恶多端。是以屡遗人宣谕,复移文来使,罗刹竞不报命,反深入赫哲、飞牙喀一带,扰害益甚,发兵黑龙江,扼其来住之路。罗刹又窃据如故,不送还逋逃,立即剪灭”。他任命都统彭春为统帅,副都统班达尔善、护军统领佟宝、副都统马喇及銮仪使侯林兴珠参赞军务,决定春暖冰融后即出兵。

是年三月十七日,清朝再次致书俄方,要求俄军撤出雅克萨。然而俄方仍然不予答复。四月二十八日,清军3000人已集结在黑龙江城。五月二十二日,清军又向俄方发出最后通牒,俄军依仗城防坚固不肯迁归。清军决定发起强攻。二十四日,清军截击一队沙俄援军,击毙30余人,俘虏10余人。二十五日,清军攻城开始,炮火齐发,击毙俄军100余人,城内着火,又无防火设备,火光冲天,一片混乱。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走投无路,被迫投降,并举行了投降仪式,托尔布津发誓决不重来,率余下的700余人撤回俄国。

清方派兵送至额尔古纳河,第一次雅克萨反侵略战争性利结束。彭春等收复雅克萨之后,只将城堡一烧了之。雅克萨周围的庄稼没有收割,也没有设立哨所,还未等朝廷的命令下达,就擅自匆忙撤军。而沙俄见有隙可乘,在两个月后卷土重来,重新占领了雅克萨。

3.第二次雅克萨战争

当托尔布津率领残部回到尼布楚,沙俄所派的拜顿率领600人也赶至尼布楚。当他们得知清军已撤离雅克萨之后,就在八月重新返回雅克萨,重筑城堡,还做了长期的固守准备。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清廷才得知俄军又重新占领雅克萨的消息。圣祖立即部署了第二次雅克萨之役。

他命令萨布素将军率军2000人攻取雅克萨,派郎谈、班达尔善、马喇等参赞军务。五月上旬,清军由瑷珲出发,月底到达雅克萨附近扎营。清方致信俄方令其投降,俄军置之不理。此时雅克萨的俄军有826人,并配备有12门大炮。清军控制着黑龙江江面,切断了从尼布楚来援的俄军的通路。六月初,清方从南北两面攻城,毙俄军111人,“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也被击毙。但是,雅克萨城防较之前一次修筑得较牢固,一时难以攻下。而清军只有50枝火枪,其余的武器均为弓箭刀矛,攻坚力较差。因此,清军停止强攻,改为长期围困。

经过5个月的围困,雅克萨城内的俄军只剩下150人,是年十二月,城内俄军只剩下66人。当雅克萨城即将被清军攻破之时,萨布素却接到朝廷停止攻城、解除围困的命令。原来沙俄派出的使节已到达北京,表示愿意谈判。

三、《尼布楚条约》的缔结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三月,圣祖在雅克萨战争前夕,再次致书沙皇,敦促俄军撤出雅克萨,双方进行谈判,再次表达了和平解决的愿望。此信用俄、蒙、拉丁三种文字写成,交给6名沙俄俘虏、取道喀尔喀蒙古,送往莫斯科。是年秋末冬初,有两名俄俘到达莫斯科,将清方的书信交给沙皇。是年十一月,沙皇接到有关第一次雅克萨战争俄军失败的报告,十二月,决定接受清方的建议,派使团谈判。

同月,俄方谈判信使由莫斯科出发、康熙二十五年八月,沙俄谈判信使由中国北部入境,十一月十日到达北京,为此清方才下达了停止攻城撤销围困的命令。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一月三十日,沙皇正式任命费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戈洛文为俄方谈判的全权代表,正式谈判。使团组成,随行军队938人。二月初五日使团从莫斯科出发,途中得知第二次雅克萨战争的消息。戈洛文原想与清军打一仗再谈,因此他下令雅克萨和尼布楚要坚守待援。但是当其先遣部队到达尼布楚时,中俄双方停战令已下,俄方的谈判信使又赶来与戈洛文会面,并将圣祖的信交给戈洛文。

康熙二十六年九月俄国使团到达楚库柏兴,又接到沙皇的训令,中心内容是:由于俄土战争爆发,为避免两头作战,可以放弃雅克萨,以换取占领尼布楚广大地区,并要求戈洛文千方百计地去实现,如果实在不行,则采取拖延谈判的战术。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三十日,圣祖派出谈判代表团从北京出发,前往楚库柏兴,与沙俄使团谈判。清朝谈判使团的首席代表为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依次是都统、国舅佟国纲和理藩院尚书阿尔尼、左都御史马齐等。耶稣会传教士徐日升和张诚任译员,率领护卫800人。但是,又发生了噶尔丹叛乱,使团中途受阻.于七月二十二日返回北京,并派人通知俄方,希望双方使团能在北京进行谈判。

康熙二十八年五月二十三日,俄方代表到达北京。经双方商定:谈判地点改在尼布楚(今俄属涅尔琴斯克)。五月二十六日,清方谈判使团第二次出发。此次使团分水陆两路前往谈判地点。六月初七日萨布素由水路先期到达尼布楚;十五日索额图亦由陆路到达尼布楚。俄方谈判使团在戈洛文率领下,二十四日由楚库柏兴出发,八月十九日到达尼布楚。

谈判正式开始之前,双方的朝廷均对自己的使团有明确指示,圣祖向索额图明确指出,此次谈判方针为:“今以尼布潮(即尼布楚)为界,则鄂罗斯货易无栖托之所,势难相通。尔等初议时,仍以尼布潮为界。彼使者若恳求尼布潮,可即以额尔古纳为界”。

沙皇对戈洛文的指示是:第一方案是以黑龙江为界;第二方案是以比斯特拉河(牛满江),或者以结雅河(精奇里江)为界;第三方案是以雅克萨为界。

经协商,双方同意谈判会场设在尼布楚城附近。在同等距离上,双方各保持500名士兵。八月二十二日,中俄在尼布楚的谈判正式开始。谈判一开始,双方代表就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经过艰苦、复杂的谈判和中方的一再让步,双方终于在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1689年9月7日)达成了协议,并举行了签字仪式,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

四、《尼布楚条约》是不平等条约吗?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在基本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双方代表都是在各自的朝廷事先指示的范围内进行谈判、交涉,条约所涉及的问题,没有超出双方朝廷愿意接受的范围。

缔结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应该说,对中俄双方都有利。就清朝而言,虽然在贝加尔湖以东至尼布楚地区的领土问题上作了很大让步,但是促使俄军撤出雅克萨,收复了黑龙江流域被俄侵占的领土,并从法律上明确肯定了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的领土。

另外由于中俄双方签订了条约,停止战争,就使清朝及早腾出手来解决噶尔丹叛乱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完成国家的统一。

就沙俄而言,他们虽然撤出了雅克萨及黑龙江流域,但是他们却取得了清朝承认他们对尼布楚及其以西领土的占领,巩固了沙俄在该地区的统治。同时由于中俄签约停战,也使沙俄可集中力量解决在西方所面临的问题。

同时,清朝在中俄商业贸易方面作出了让步,使沙俄打开了同中国通商的门户,因而沙俄获得的利益是明显的。所以双方签约之后,沙俄代表喜形于色。“中国钦差大臣与全权大臣互道珍重,互相拥抱,互相祝贺,然后分手。”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背景是什么?它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吗?

《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保障了中国东北边境一百多年的安定和平,为清王朝后来平定西北、西南地区的叛乱提供了稳定富饶的大后方,对于清朝的发展和繁荣、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和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当时尼布楚地区游牧的是蒙古布里特亚部落,他们并不属于清朝,清朝也并未对这一地区实行有效统治,因此谈不上清朝割让了本国领土给俄国,其实质只是一块无主地的归属问题。而且《尼布楚条约》签订时,喀尔喀蒙古也不属于清朝。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平等条约。清军入关后,兵力大部分移到内地,所以驻扎在东北的清兵有所减少,黑龙江一带屡遭沙俄的侵扰。当时清朝忙于攻取江南、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等等,无暇顾及东北黑龙江一带,给沙俄入侵造成空隙。

康熙帝继位后,鳌拜专权,政局混乱,鳌拜对沙俄入侵又隐瞒不报,致使沙俄先后占据雅克萨、尼布楚等地。他们在两地修建碉堡,建立殖民地,强征当地居民的赋税,甚至向清朝发布外交文书,要清朝皇帝向他们称臣。甚至还无理要求中国每年向沙俄进贡白银4万两和丝绸等物资。这一切都遭到康熙帝的严辞拒绝。

三藩平息后,国内基本安定。康熙帝以为应适时出兵黑龙江,给沙俄侵略者以应有的回击,以保卫祖国领土主权不受侵犯。为此康熙帝于公元1682年借回盛京拜谒太祖、太宗陵寝之机,亲自调查边境情况。

经过实地了解,康熙帝对出兵黑龙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为了更好地掌握沙俄的实际情况,回京后,他即派都统郎坦率几百健卒,化装成猎人,深入雅克萨一带侦察敌情,勘察地形交通。郎坦等人经过一个多月的侦察,取得了可靠的材料,绘制了地形图回到北京。

公元1683年康熙帝派兵驻守瑗珲等地,任命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派户部尚书伊桑阿到吉林督造船只,修通水路,扩建陆路,使边境与北京的通信几天就可以通达。

经过二三年的准备,到康熙二十四年,出兵击退沙俄侵略者。

1689年9月7日,中俄双方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索额图和戈洛文先在条约上签字、盖章,然后宣读誓词,相互交换条约。这个条约就是《尼布楚议界条约》。

综上,清朝为了不使沙俄支持准噶尔,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承认了沙俄对于远东地区的占领,勉强算是一个平等条约。但是,俄罗斯认为《尼布楚条约》是不平等条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