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不英年早逝,历史会改写吗?
1957年6月,毛主席在菊香书屋北房与即将上任的新华社社长兼《人民日报》总编吴冷西谈话。席间,他这样谈到:
汉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其实,文、景二帝乃守旧之君和无能之辈,所谓“萧规曹随”而已,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了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还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到了1965年3月,毛主席在与身边的工作人员交谈时,再次提到了汉武帝: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汉武帝是第一个颁布《罪己诏》的皇帝,这个罪己效应对后世影响是很大的。
不难看出,毛主席对汉武帝的评价还是很高的,算得上是封建君主中出类拔萃的一位。他在位期间,对内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加强中央集权,对外通过“汉匈战争”来扩大国家的疆域面积。
回顾汉武帝这一生的征战四方,最为倚仗和信任的将领当属卫青与霍去病,赞誉为“帝国双璧”。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二人的丰功伟绩,汉武帝刘彻的历史地位也将会大打折扣。
卫青出生低贱,依靠“裙带关系”才得到汉武帝的信任。不过,他凭借累累战功堵住了悠悠之口,虽不是歼灭匈奴最多的将领,但却是军事贡献最大的将领。期间,不仅打破了“匈奴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而且扭转了大汉王朝在军事领域的被动守势。
霍去病虽然是私生子,但得益于卫氏的崛起,并没有吃太多的苦。凭借小姨卫子夫和舅舅卫青的庇护,他自小就有了优越的生存环境和受教育条件,尤其喜欢舞刀弄枪和研习军法。
年仅十七岁时,霍去病就敢率领八百名骑兵深入大漠对匈作战,从此一战成名被委以重任,还取“勇冠全军”之意赐爵为“冠军侯”。由于积极贯彻执行了汉武帝提出的“大迂回、大穿插”战略,他数次深入敌境进行长途奔袭作战,年方十九岁就被授予大司马之职与大将军卫青共掌军权。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年轻有为而且备受器重的军事将领,却在二十三岁时便猝然离世了,令整个大汉王朝都无比扼腕。而且,由于史书中关于霍去病之死的记载非常“模糊”,甚至充满“暧昧”,以至于后世对此一直都众说纷纭,纷纷猜测他的真正死因。
今天,文史不假抱着还原真相和尊重事实的态度来讲述历史,努力揭示霍去病的人生经历和死亡原因。为了抵制抄袭现象,本人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实属无奈之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西汉成功的军事家和不成功的政治家。他代表华夏政权不仅大幅逼退了匈奴人,而且第一次占领了河西走廊,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提供了可能,死后被安葬于茂陵,谥号为“景桓”。
刘彻登基之初,西汉刚刚经历了“文景之治”,国力已经得到恢复。通过六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已经今非昔比,终于可以与匈奴一较高下了,终于可以一雪前耻了。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筹划已久的“马邑之谋”事机不密而最终落空,导致朝廷上关于“战或和”的争论又一次甚嚣尘上。随着一句“寇可往,我亦可往”,锐进进取的刘彻终于乾纲独断,就此开始了延续几十年的汉匈战争。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全面拉开了对匈奴的战争姿势,而且毫不避嫌重用自己的小舅子卫青。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毒辣的,汉军虽然兵分四路出击匈奴,但其余三路皆无功而返,名将李广甚至还被俘虏后侥幸才逃脱,只有卫青大获全胜。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被擢升为汉军的主帅,就此拉开了大规模兵团作战的序幕,取得了漠南之战的大胜。汉朝不仅击溃了长期盘踞在河套地区的匈奴楼兰王和白羊王,而且还收复了丢失已久的河套地区。
之后,汉朝在此设立了朔方郡和九原郡,还通过移民屯田和戍守边关来巩固胜利果实,匈奴多年来对长安的威胁也终于解除。以此为标志,年轻的卫青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汉朝大将军。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年纪轻轻的霍去病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以“嫖姚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谁都看得出来,他此次出征完全就是为了历练而已,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作为全军统帅,卫青显得有些顾虑重重,不敢再像之前那样深入敌境数百里。不过,初出茅庐的霍去病却英勇至极,仅仅率领本部的八百骑兵便敢孤身犯险,深入匈奴腹地杀敌两千余人,其中包括了单于的叔祖父。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被册封为骠骑将军独自统兵出征,从而正式开启了汉匈之间的第二次大规模战役——河西之战。为了避免卫青的军权过盛,汉武帝开始有意闲置他而重用霍去病。
霍去病再一次证明了汉武帝的眼光毒辣,率万人骑兵出陇西后一路不歇,秘密越过乌鞘岭奇袭匈奴。之后,继续挥军猛进并且穿越了焉支山(今甘肃山丹东南),深入敌境多达一千多里,在皋兰山下才遭遇了匈奴的主力部队。
没有后援的霍去病毫不畏惧,成功将匈奴的休屠王和浑邪王都打得丢盔弃甲,而且俘虏了浑邪王子及其相国、将军多人后才胜利凯旋。不过,河西之战并没有就此结束,只是中场休息而已。
霍去病凯旋后不久,汉武帝再次派军出兵匈奴。同时,还派出张骞和李广率部牵制左贤王所部,使他能够亲率骑兵越过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后翻越祁连山,一直深入匈奴后方两千多里。大战过后,汉军不仅杀敌三万,而且还俘虏了匈奴名王五人及高官数十人,收降了浑邪王残部的四万人,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
战报传回长安后,汉武帝在欣喜之余下旨建立酒泉、武威、张掖和敦煌四郡,整个河西地区都尽归大汉王朝。当时,匈奴内部流传着一首悲伤的《匈奴歌》:
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两次大战过后,匈奴受损严重,按理说没有主动出击的实力。但是,野蛮的游牧政权除了抢掠以外别无他途,依然在西汉边境烧杀抢掠,只是躲得更远一些而已。
豪横的汉武帝自然不能容许匈奴继续扰边,于是再一次发动了大型战役“漠北之战”。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兵分两路深入漠北,主动寻找匈奴人作战。
卫青率主力部队直扑匈奴王庭所在地,不料在横跨大沙漠后却未能擒住单于,只是歼灭和俘虏了两万人而已。而霍去病却又一次幸运值爆表,不仅直接与单于对战,而且俘获屯头王和韩王等人,歼灭和俘虏了七万多人。甚至于,他还一路攻杀到了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这是匈奴人的圣地所在。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霍去病大获全胜后,登狼居胥山建造祭坛并且代表汉武帝祭拜天地,从而成就了“封狼居胥”的美名。不过,这件事也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得胜还朝后,霍去病被汉武帝加封为大司马享“万户侯”,开始与大将军卫青平起平坐。不过,仅仅两年后的元狩六年,他却突然间离世,事前没有任何的征兆。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元狩六年而卒。
另据《汉书·霍去病传》记载:
去病薨。
很明显,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班固的《汉书》,都没有对霍去病的死因做出详实说明,前者用了“卒”,后者用了“薨”,就这样一笔带过了。对于这样一位功勋卓著而且风华正茂的军事将领,二十多岁英年早逝却含糊其辞,这本身就是非常不合理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种史料却对汉武帝如何哀悼霍去病,如何祭奠霍去病进行了详细记载,这更加显得欲盖弥彰。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而另据《汉书·霍去病传》记载:
上悼之,发玄甲,陈自长安至茂陵。
问题来了,霍去病究竟是如何死亡的?有人认为死于瘟疫,有人认为死于疾病,有人认为死于外戚。甚至于,还有人认为死于汉武帝之手。
接下来,文史不假为您一一分析各种可能性。
一、死于瘟疫霍去病在短暂的军事生涯中,坚决执行了汉武帝的“大迂回和大穿插”战略,数次率领骑兵深入敌境。这样,虽然能够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最大限度发挥了骑兵奔袭作战的特点,但显而易见的隐患就是没有后勤供给,完全依靠就地取食。
为了遏制霍去病的凌厉攻势,匈奴人也在不断地思考对策,思考破解之法。其中,他们想到最阴损也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投毒”,将患瘟疫而死的动物尸体丢入水源,导致汉军士兵在饮水后感染瘟疫,从而丧失战斗力。
汉军如果真的感染了瘟疫,那绝对不是霍去病一人死亡,巨大的传播力和破坏性必定造成大量的死亡。不过,史料中并没有关于汉军感染瘟疫或者大量减员的记载,而且短暂的潜伏期也不会等到两年后才发作。
二、死于疾病众所周知,霍去病从小就体弱多病,故而才会取名为“去病”,这种说法是目前流传最广的,也是最被官方和民间认可的。据褚少孙编修的《史记·建元已来侯者年表》记载:
光未死时上书曰: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
司马迁的《史记》问世后,由于保存不当而出现了部分遗失,导致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不全。为此,褚少孙搜集了其它的史料和记载,对缺失部分进行了补充和修善,以弟弟霍光的口吻明确认定霍去病死于疾病。
由于霍光在其兄长霍去病的保荐下充当了郎官,就此步入了政坛并且一步步赢得汉武帝的信任。刘彻驾崩前,任命他出任大司马大将军,与金日磾和上官桀等人共同辅佐刘弗陵登基称帝。
之后,霍光长期把持朝政二十年,甚至还决定了汉帝的废立,可谓是权倾朝野。他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势必不愿意再次翻出旧案,甚至因此而得罪汉武帝,故而褚少孙的记载可信度并不高。
三、死于外戚卫青出身不高,凭借姐姐的“裙带关系”才获得汉武帝擢拔,之后凭借军功在军中立足,更迎娶了平阳公主为妻。而卫子夫也同样不容小觑,不仅成为了大汉皇后,而且还诞下了太子刘据。于是,卫家终于成为了当朝的第一外戚集团。
自从刘邦起兵造反开始,刘氏长期都依靠外戚势力。立国后,外戚的势力一直都很强大,甚至还屡屡威胁到皇权,从之前的吕太后、窦太后和王太后,到现在的卫皇后,向来豪横的汉武帝自然心存戒备。
为了打压卫家,汉武帝已经开始有意疏远卫子夫和卫青,甚至连带到不甚喜欢太子刘据。而且,还刻意扶持霍去病崛起,据《汉书·霍去病传》记载:
自是后,青日衰而去病日贵。青故人门下多去事去病,辄得官爵。
对此,虽然卫青和卫子夫还能容忍,但卫氏集团的其他成员却不能接受,比如平阳公主和卫伉等人。他们不敢将矛头对准汉武帝,只能去伺机除掉霍去病,毕竟这关系到了太多人的利益。
四、死于汉武帝前文提到过,霍去病通过“封狼居胥”达到了人生巅峰,通过祭告天地来宣誓大汉王朝的威严。但是,这种封禅和祭天仪式不是谁都可以的,只有受命于天的封建帝王才可以,而且还必须是贤能君主。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在鄄地会盟,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之后,他希望可以亲自封禅祭天,立即就遭到了丞相管仲的坚决制止。据《史记·封禅书》记载:
古之封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 今凤皇、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
啥意思?管仲为了能够劝阻齐桓公封禅祭天,就连“凤凰”和“麒麟”等神话中珍禽异兽都搬出来了,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他成为众矢之的。毕竟,当时的周天子才是天下之主,唯他才有资格。
试想一下,当时的春秋霸主齐桓公都没有资格封禅,那霍去病有这个资格吗?显然是没有的!
事实上,霍去病“封狼居胥”已经触犯到了汉武帝的逆鳞,这是对于皇权的公开蔑视,他只是为了平衡朝局才选择引而不发。但是,霍去病并没有意识到巨大的危机,依然还在维系自己与卫氏外戚集团的亲情,最终成为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元狩六年时,身居高位但却很少参与政治事务的霍去病,竟然破天荒地联合了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子少傅等官员共同上疏,请求汉武帝能够“册立三王”。据《史记》记载:
今臣去病上疏,昧死请立皇子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
表面上,这起事件和卫氏外戚集团没有关联。实际上,其中的关联却非常大,终于因此而触怒了汉武帝,暗自下定决心要铲除霍去病。
原来,“皇子封王”是西汉的惯例,只不过受封以后就要离开长安各自就藩,相当于远离了权力的中枢。汉武帝为了提防卫氏集团,也为了警示太子刘据,有意拖延册立三个儿子刘闳、刘旦和刘胥封王就藩的时间。
在霍去病的带领下,群臣们依照祖制纷纷上疏“册立三王”,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卫氏外戚集团。汉武帝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将三个儿子分别册封为齐王、燕王和广陵王,遵循旧例安排他们离京赴任。
在这次“册立三王”的事件中,汉武帝明显感受到了来自卫氏的威胁,也感受到了两大军事将领联手的隐患。因此,他虽然舍不得霍去病的军事才能,但还是决定“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忍痛除去他以稳固皇权。
没过多久,霍去病就突然离世了。文史不假个人推测,他极有可能是被汉武帝秘密赐死的,不幸成为了皇权和外戚斗争的牺牲品。@文史不假
霍去病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不英年早逝,历史会改写吗?
他是杀伐四方的天神
(霍去病剧照)
就像上天派来拯救大汉的天神,所向披靡,征战四方,马踏匈奴,封狼居胥。完成了他的使命后选择归去。
是长安城最耀眼的少年
(霍去病剧照)
是那个可以让我的眼里泛起光的少年,明媚刺眼,仿佛所有的阳光都倾落在他身上。旁人的非议也好质疑也好,一切都不重要,他依旧是那个最优秀的少年。
是骄傲的少年将军
(霍去病剧照)
他可以刚愎自用,可以好大喜功,可以一意孤行,可以骄傲轻慢,可以喜怒无常。因为他有资本,不仅因为他的家世,更为了心底的自信和傲人的功绩。他可以有很多很多的不完美,但只要他是霍去病就够了。可是人们只看到了他的光芒,却看不到他身上的伤。
历史的进程定会被改写(巫蛊之祸的进程会改写)如果霍去病还活着,也说明以卫青—霍去病—刘据为核心的太子党又多了一个强力领袖,巫蛊之祸很可能提前。汉武帝发动巫蛊之祸,并不是脑子不好使,受了奸臣蛊惑,而是单纯的忌惮太子的势力,担心太子抢班夺权。大家可以看看《卫将军骠骑列传》后面的附传,“校尉裨将以从大将军侯者九人。其裨将及校尉已为将者十四人”,这还不算霍去病的门人。
(卫青剧照)
不管卫青霍去病有心无心,这都是一股难以忽视的势力,在加上太子的姨夫丞相公孙贺,汉武帝坐不住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霍去病在世,巫蛊之祸肯定会来的更早。当然,要是汉武帝仍到征和二年在发难,那历史上很可能就会记载,汉武帝为江充暗害于甘泉宫,太子闻之,起兵平乱,诛江充九族后继承大统。
霍去病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不英年早逝,历史会改写吗?
霍去病出身低微,但是他有一个好舅舅卫青和一个好姨妈卫子夫。
霍去病明白,要想保住现在的地位和生活,光靠裙带关系是不行的,必须建功立业。
从15岁开始,霍去病就开始跟着卫青出征,参与讨伐匈奴的战役。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18岁,跟随卫青第五次讨伐匈奴。
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仅率领800人马,就斩杀了2028个敌人。
一战成名。汉武帝非常高兴,封霍去病为“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再次讨伐匈奴,攻陷匈奴浑邪王、休屠王两部,歼敌四万余人,俘虏匈奴王五人,还有匈奴的王子、相国、将军等一百二十多人。
当年秋天,霍去病率兵出击河西地区(今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并攻陷了祁连山。
公元前119年春,卫青、霍去病带兵进入漠北地区,寻找匈奴主力。
在这场战役中,霍去病是大显神威,他率军纵横2000里,一路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最终消灭敌军七万余人,还抓获了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以及将军、当户、都尉等八十多人。
最重要的是,霍去病占领了匈奴的圣地狼居胥山和姑衍山,并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
这个意思,也就是告诉世界和匈奴人:我霍去病已经打扮了匈奴人,我们已经胜利了。
随后,霍去病继续追击匈奴残部,一直打到瀚海(现在的贝加尔湖)。
匈奴单于虽然不甘心失败,可是面对霍去病这样的对手,也只能叹口气,再也不敢发兵进攻汉朝了。
霍去病的人生达到了顶峰,公元117年,年仅二十三岁的他突然去世。
霍去病不仅在战场上是英雄,其实他还是个文艺青年,他写过一首《琴歌》的诗:
四夷既护,诸夏康兮。
国家安宁,乐未央兮。
载戢干戈,弓矢藏兮。
麒麟来臻,凤凰翔兮。
与天相保,永无疆兮。
亲亲百年,各延长兮。
至于说如果霍去病没有英年早逝,会不会在改写历史,我觉得也有可能。
霍去病是个将才,但在做事上比较护亲,有这样一件事,说是在一场战役中,汉军失利,本来是大将军卫青的责任,他却把所有罪过推到了飞将军李广的头上,六十多岁的李广气得挥剑自杀了。
李广的儿子李敢气愤不过,就打了卫青一顿,卫青当时没有反抗,可是在后来跟随汉武帝的一次打猎中,霍去病竟然偷偷用箭射死了李敢,汉武帝亲眼所见,可是没有追究,反而命令所有人,就说李敢被鹿触死。
就因为一顿打,霍去病就帮助舅舅杀了李敢,可想而知,如果霍去病一直活着,在后来的巫蛊事件中,面对自己的姨妈和表弟被人陷害,依他的做事风格,他能置身度外吗?如果他没有权势,可能他会力不从心,想管管不了,但如果他一直带兵打仗,要人有人,要权有权,我觉得他绝对有可能站出来,为自己的亲人伸张正义的。
大家好,文华说,每天给大家讲喜欢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关注评论和指点。
霍去病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不英年早逝,历史会改写吗?
霍去病(前140年一前117年):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后任大司马。武帝时,匈奴攻扰北方诸郡,他于元狩二年(前121年)两次率兵击败匈奴,斩获四万余人,控制河西四郡,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元狩四年(前119年),又和卫青深人漠北,击败匈奴主力,控制了河套地区。他先后六次出击匈奴,病故时年仅二十四岁。他出身卑微,其父平阳县令霍仲孺在平阳侯曹寿家做事时,与卫青的姐姐卫少儿私通,生下霍去病。因此,卫青是其舅舅,也成为影响他一生的重要人物。
汉匈百年战争中涌现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霍去病,他以短暂的24岁人生书写了战争史上的不败神话,以六出匈奴的丰功伟绩保卫了汉王朝的边境稳定,以河西、漠北大战的硕果促进了汉匈民族间的融合。
说到霍去病,不能不提到他的对手匈奴人。匈奴是古代著名的游牧民族,长期活动在我国北方草原上,过着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而迁徙的生活。匈奴人粗犷而剽悍,常南侵中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筑成西起临洮、东迄辽东的古代世界伟大工程之一的万里长城,用来保护北方农业区域免遭游牧人的侵袭。派大将蒙恬收复河套,徙民几万家于河套,对加强边防起到积极作用。但匈奴仍给秦留下“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悲歌,也给西汉王朝烙上“白登之围"的耻辱。汉初采用黄老思想,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中经“文景之治"至汉武帝,新兴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反击匈奴成为时代的主题。
“时势造英雄"。西汉打造了许多历史名将,像大将军卫青,“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诗》)的李广,“借问大将谁?恐是霍骠姚"(杜甫《后出塞诗》)的霍去病等。
作为将帅,智勇双全是其必备的素质,然而他的智勇大大超过同时代的人。河西受降一幕集中体现他的这一品质:元狩二年秋,匈奴单于对浑邪王休屠王在镇守西边时,被汉军擒杀几万人十分生气,想把他们召来杀掉。浑邪王和休屠王很害怕,计划投降汉朝,先派遣使者在边境拦阻汉人,让他们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李息正在黄河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后,立即飞报武帝。武帝听说,担心他们诈降以偷袭边境,就令霍去病率兵前去迎接。休屠王后悔降汉,被浑邪王杀死,吞并了休屠王的部众。霍去病渡过黄河后与浑邪王部众彼此相望,浑邪王部将见到汉军,很多人不愿投降逃遁很多。霍去病飞马驰人浑邪王大营,与浑邪王相见把想逃亡的八千人杀了,单独将浑邪王一人送至驿站乘传车到武帝居处,并率浑邪王的部众渡过黄河。投降的匈奴兵众有四万多人,号称十万。到了长安,武帝赏赐数十巨万,加封霍去病食邑一千七百户。
元狩四年的最后一次远征,使他登上人生的颠峰。霍去病率众深人二千多里,越过大沙漠,与匈奴左贤王的部队遭遇,擒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以及将军、丞相、当户、都府等八十三人,在狼居胥山祭祀天神,在姑衍山祭祀地神,登高眺望翰海,共斩杀或俘虏匈奴七万零四百三十人。武帝加封霍去病五千八百户食邑,增设大司马一职,卫青、霍去病同为大司马。并规定,霍去病的官级俸禄与卫青一样。
历史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舞台,也暴露其冷峻的一面甚至是残酷的一面。来历。历史不容假设,也不能假设。霍去病就是霍去病,仿佛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长空。他怀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也曾双手沾上了同僚的鲜血。抛弃时代的局限性,我仍喜欢他。也许只有他在战争之余会去体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
霍去病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不英年早逝,历史会改写吗?
封狼居胥,登临瀚海,帝国之鹰
霍去病是怎样的一个人?如果不英年早逝,历史会改写吗?
霍去病 这个名字在每个知道点中国历史的人眼里,都是战神转世,少年英雄,千里跋涉,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典范,每次出场都自带光环!十七岁的霍去病就官拜骠骑校尉,他第一次随舅舅卫青出征,就独自率领八百轻骑,穿越沙漠长途奔袭大破匈奴,斩杀数千不说,据说连匈奴爷爷一辈儿的王,都逮了好几个,年纪轻轻获封冠军侯!此后仅仅一年又被封为天子侍中。霍去病领兵作战,不拘泥古法,擅长迂回穿插,快速长途奔袭,在他参加的两次河西之战中,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因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被葬于茂陵。汉武帝十分悲伤,调遣边境五郡的铁甲军,从长安到茂陵排列成阵,给霍去病修的坟墓外形像祁连山的样子,把勇武与扩地两个原则加以合并,追谥为景桓侯。少年英才,百战百胜,堪称完美的传奇,但是其实他也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是那个在西汉同样出名的皇后,平阳卫子夫的亲姐姐,这样不但有大名鼎鼎的舅舅卫青,还有万人之上的姨夫汉武帝刘彻,显赫的家族让霍去病从小就过惯了锦衣玉食,呼奴喝婢的生活,军旅生活中的他,不关心下级士兵的疾苦,每次出征作战他携带米肉等精美膳食,只知道自己享用,就算坏掉他也想不起来分给挨饿的士卒,有时候来了性质,还会让饿着肚子的士兵陪他,踢球玩耍!霍去病从小就被汉武帝刘彻刻意培养,再加上姨母卫子夫得宠,舅舅卫青威加四方,朝堂之上基本上没有人敢招惹这个高富帅,和汉武帝比较相似,在优越的环境中生长,做事只看结果目的,不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为了应对和匈奴的战争大量鼓励饲养战马,把大量的资源耗费掉,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另一个作为军队统帅不顾士兵饥饱,虽然在对匈奴的作战中取得了很大的战果,但是也同样使国家因为穷兵黩武付出了代价,不断的用兵征战让国家陷入贫穷。所以说,虽然霍去病在军事指挥方面堪称流芳千古的一代名将,但是谈到对治理国家有所帮助,他显然是不合格的,如果他不是早逝,和汉武帝搭档治理国家的话,他们俩的这种人格缺陷,长久下去只会让强盛的西汉帝国逐渐的走向衰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