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末期,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如果真的实施,会有什么后果?
1945年5月8日,威廉·凯特尔元帅代表德国政府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事宣告结束。由于意大利早在1943年9月8日已经宣布投降,所以整个轴心国阵营就只剩下日本还在负隅顽抗,甚至还喊出了“一亿玉碎”的口号。
1945年7月17日,美国、苏联和英国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会议,杜鲁门、斯大林和丘吉尔(后为新首相艾德礼)代表各自政府敦促日本尽快投降。作为同盟国的重要一员,中国虽然没有直接参会,但公告发表前还是征求了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意见。
接到同盟国的最后通牒,接替小矶国昭出任首相刚刚三个月的铃木贯太郎立即就懵圈了。这个老头儿已经77岁,曾经是一名海军大将,现如今早已经耳聋眼花,是裕仁天皇和皇太后节子连番劝说才勉强接手了这个烂摊子。
尽管内心深知日本必败无疑,但铃木贯太郎首相还是显得非常犹豫,也非常谨慎,迟迟不敢明确表态。因为,当时的日本海军已经被美国人消灭殆尽,而海军出身的他自然也就没有了可以豪横的底气和靠山,只能仰人鼻息和看人脸色。再准确一些,只能仰陆军的鼻息,看陆军的脸色。
做一下背景介绍和前情提要,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历来就不和睦,互相都看不顺眼,“狗咬狗之争”经常发生。基本上,两者的关系就类似于国民党内的军统和中统,始终视对方为眼中钉和肉中刺。
日本陆军完全继承了明治维新以前的封建余毒,思想异常顽固和守旧,对天皇绝对忠诚,是军国主义的最坚决拥护者;日本海军则成军较晚,深受英国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思想相对开明一些,属于军国主义的坚决跟随者。
明治维新后,天皇终于干掉了长期的幕府统治,使自己从一个傀儡变成了真正意义的皇帝,从而也开启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回顾他的倒幕运动,基本上依靠了“四大强藩”的鼎力支持,否则绝无可能实现。
这“四大强藩”分别是长州藩、萨摩藩、土佐藩和肥前藩,随着土佐藩和肥前藩的逐渐衰落,剩下的长州藩和萨摩藩就成为了明治政府和军队中的主导力量。久而久之,实力最强的长州藩控制了陆军,实力稍弱的萨摩藩则控制了海军,从而形成了“长之陆军、萨之海军”的传统。
长州藩和萨摩藩虽然都支持明治天皇,但他们两者之间却是水火不相容,历史上曾经有过血海深仇。1864年,日本也面临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入侵,长州藩主张武力抵抗,而萨摩藩则主张妥协退让,随后在“七卿流亡”和“禁门之变”等事件中演变成了流血冲突和上层内斗。
从此以后,长州和萨摩的梁子算是结下了,而且历经数代都没有化解开。因此,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打从娘胎里出来就是泾渭分明和楚河汉界,能够和平相处和齐心协力才怪呢。
当然,除了尖锐的历史矛盾外,日本军队中奇葩的“二元制”也是加剧陆军和海军矛盾的重要因素。据说,明治天皇深知长州藩和萨摩藩的恩怨,设立参谋本部统管陆军和海军,还颁布了《海军军令部条例》和《战时大本营条例》等法令平衡双方的争议,但实质上依然还是“陆主海从”。
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的满清朝廷越来越认识到坚船利炮的威力。加之,奕訢、曾国藩和李鸿章等洋务派的积极推动,终于使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下旨筹建新式海军。
1875年,李鸿章从英国订购了8艘小型炮艇,成为中国新式海军的第一代战舰。之后,陆续购买了“超勇”和“扬威”两艘重型巡洋舰,又从德国订购了“镇远”和“定远”两艘新型铁甲舰,还有数艘鱼雷艇和其它军舰,北洋舰队尽管尚未真正成军,却也算是初具规模了。
1886年北洋舰队造访日本长崎,在停留期间,中国水兵与日本警察发生了激烈的群体冲突,造成数人死亡和数十人受伤。面对日本政府的无理狡辩,清廷表现得非常强势,在英国和德国的联合调停下才达成了和解,史称“长崎事件”。
“长崎事件”是清政府少有的一次外交强硬,也成为清政府最后的一次外交强硬。受此“奇耻大辱”,整个日本国内都沸腾了,海军更是兴风作浪和借题发挥,趾高气扬地积极推动“陆海对等”,要求与陆军实现平起平坐。
眼见自家的海军和自家的陆军闹得不可开交,为了适应对华强硬的态势,明治天皇于1893年5月19日以“敕令52号”的形式公布了《战时大本营条例》。其中,进行了这样的规定:
在天皇之大纛下设置最高统帅部称为大本营,参谋总长及不久成立的海军军令部长分别作为其幕僚长,并且参与帷幄之机密。同时,分别设立陆军部和海军部指挥陆、海军之作战。
《战时大本营条例》可以说是近代日本军令与军政、陆海军分离体制、统帅权独立和帷幄上奏等制度的集中表现。说白了,日本最高统帅部的军事机密事务由大本营的参谋长、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共同处理,而战时则各自负责,保留了足够的独立性和对等性。
至此,日本陆海军的“二元制”终于形成,为二战中两个军种的各种奇葩事件埋下了隐患。例如,由于相互敌视和相互攀比,陆军有什么海军也要有什么,反之亦然。
或许您觉得可笑,但这是如假包换的事实。根据史料记载,在1941年“偷袭珍珠港”之前,日本海军掌握的船舶总吨位约为150万吨,但日本陆军掌握的船舶总吨位却达到了210万吨,简直比海军更像海军。真是“军备竞赛害死人啊”!
而日本海军也毫不示弱,你陆军有的我海军也要有,甚至还秘密研发生产出了两栖坦克、自行火炮和装甲战车,整体质量和性能都优于陆军正在使用的装备。啥叫作?这就叫作!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石油和钢铁完全依靠进口,再加上美国的封锁和禁运,很快就变得捉襟见肘。引用现如今的时髦话来形容——日本的陆军和海军“内卷”严重,难怪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军事家和战略家蒋百里会这样表示:
日本陆军的强是世界少有的,海军的强也是世界少有的。不过,两个“强”加在一起,却成为了“弱”。
在1945年7月,日本海军已经所剩无几的同时,日本陆军尚有360万左右的部队。其中,驻扎于中国东北的关东军拥有60万人,这是最后一支成建制的精锐部队。此外,中国关内还有100万的二流部队分散各地,日本国内也有200万左右的预备役部队。
日本陆军乐观地估计,尽管目前部队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似乎依然具有一战之力。凭借着这最后的家底,他们对于海军出身和接近耄耋的铃木首相根本不屑一顾,丝毫都不放在眼里。
在内阁紧急会议上,首相铃木贯太郎和外交大臣东乡茂德等人都认为,只要盟军能够保证天皇的地位,日本可以接受《波茨坦公告》。不过,陆军大臣阿南惟畿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等人都坚决反对,不仅拒绝投降,还鼓吹“一亿玉碎”计划:
一亿国民总玉碎,弹草如泥,匍匐山野,确信神州不灭,皇国永存。
由于陆军的坚决反对,由于天皇裕仁的态度暧昧,铃木贯太郎内阁只得作罢,还正式通过了《义勇兵役法》。其中规定,所有年龄在15岁到60岁的男性国民,所有年龄在17岁到45岁的女性国民,除已经加入现役或服务于科研军工单位者外,皆须编入“国民义勇战斗队”,以增加2800万的兵力守卫本土。
由于当时的日本已经“吃干喝尽”,政府再也无力武装这些所谓的“国民义勇战斗队”,只好要求他们自行筹措武器和装备。于是,除了少数老掉牙的火器以外,大部分人都使用的是弓箭、武士刀、镰刀、铁叉和铁锹,颇有堂吉诃德的遗风!
面对日本陆军的强大压力,铃木首相不仅颁布了《义勇兵役法》,而且还得亲自视察备战情况。在看过一次集中军训后,他实在忍不住破口大骂:“纯属胡闹!难道这是儿童在玩打仗游戏吗”?
即便如此,铃木贯太郎首相还是不得不在1945年7月29日代表日本政府正式拒绝了《波茨坦公告》。期间,日本陆军已经制订好了所谓的“总决战计划”:
一、全力保卫皇国的本土,以“玉碎”战术为主;
二、只要首都东京不沦陷,日本就绝不会投降;
三、关东军固守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直至全体“玉碎”。
在被称作日本“陆军之城”的广岛,所有人都已经处于了癫狂状态。其中,中青年男子已经绝迹,要么已经从军,要么已经战死;小学生们早已扔掉了课本和书包,排着队去领取手雷,叫嚣着与登岛的盟军同归于尽;妇女们则纷纷涌进了兵工厂,为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夜以继日地生产自杀式武器。
有一名新婚女子,为了能让丈夫义无反顾地上战场,留下遗书后竟然在深夜自己割喉自尽。作为“玉碎计划”的典型,她的事迹竟然被广为传颂,引得全国妇女们纷纷效仿,真不知道该可怜?还是该憎恨?
面对日本的全民疯狂之举,美国人的确有些发怵了!为了减少伤亡,接替罗斯福担任总统不久的杜鲁门只得修改了早已制定好的登陆计划,决定使用刚刚试制而成的原子弹去对付日本。
其实,早在德国投降前夕的1945年3月初,以美国为首的盟军联合司令部就已经制定了登陆日本的“没落行动”作战计划。这一计划简单来说分为三步:首先登陆九州岛南部,以此为跳板登陆本州并且直取东京,最后占领日本全境。
1945年3月9日夜,334架B-29轰炸机突然袭击了东京。不过,这次丢下的并不是炸弹,而是超过2000吨的燃烧弹,瞬间就引起了地狱般的熊熊烈火,使得8.3万日本人当场烧死,10万多日本人受伤,近41平方公里的东京市区彻底烧毁。
大量投掷燃烧弹的可怕之处在于,因为燃烧造成了极高的温差,会在燃点附近形成每秒20到30米的火焰旋风。由于东京特殊的木质结构,所经过的一切生物和建筑几乎荡然无存,故而得名“李梅烧烤”。据一位日本记者报道,东京被大量燃烧弹轰炸后变成了一座火海,很多身上着火的人都跳进湖里想要灭火,但却被烧开的湖水了煮“熟”了。
一周以后,300架B-29轰炸机又光临了神户,再次如法炮制投放了大量的燃烧弹。为了避免无谓的平民伤亡,美军开始在轰炸前投下警告性的传单,而且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造成了日本民众的巨大恐慌。负责指挥这些轰炸任务的柯蒂斯·李梅将军,在战后曾经这样回忆:
杀日本人并没有使我感到不安,使我不安的是战争。
据统计,日本有超过50万人被燃烧弹直接烧死,比两颗原子弹造成的伤亡还要多一倍。而被炸毁房子导致无家可归的人数,更是超过了800万之多,极大地动摇了所谓的“玉碎计划”。
事实上,“李梅烧烤”只是大战前的开胃菜而已。为了实施庞大的“没落计划”,盟军联合司令部不断调兵遣将,准备动用比当年诺曼底登陆时更多的兵力和装备。
而且,“没落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也是群英荟萃,几乎囊括了当时美军中所有的大佬,比如尼米兹上将、麦克阿瑟上将、莱希上将、马歇尔上将、阿诺德上将和约瑟夫·金上将,清一色的五星上将。纵观美国历史,只出现过十位五星上将,而在二战中只出现过七位五星上将,除了艾森豪威尔身处欧洲以外,其余的六人全都在此聚齐。
虽然盟军登陆日本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这个“东风”却着实不好借来,这个“决心”实在难以下定。由于日本的死硬抵抗,又是“神风特工队”,又是“玉碎计划”,使得美国人不得不考虑伤亡问题。而且,日本列岛多是山湾纵横的破碎地形,能够容许大规模登陆展开的地方就那么几处,绝对是易守难攻,这已经成为了公开的秘密。
根据登陆计划,盟军从6月28日开始进行外围的攻势,对九州岛沿海进行了猛烈的炮击,以尽可能摧毁日军的岸防工事和陆基航空兵力量。同时,借机侦察日本的防卫力量和火力部署,以便减少未来登陆部队的人员伤亡。
最终,“没落计划”的执行日期被确定为1945年11月1日,这一天被命名为“X日”。方案报送白宫的同时,军方也预估了登陆日本本土的伤亡人数。据解密的《日本登陆作战要纲》预测,美军登陆并且占领日本全境,阵亡士兵将会在11万人以上,伤员和失踪者也将在30万人以上。
1945年7月16日,美国秘密执行的“曼哈顿计划”取得重大突破,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不过,因为担心这一新式武器过于恐怖的毁灭力,杜鲁门政府一直都在犹豫是否要将其投入到战场。
为了减少美军的人员伤亡,为了迫使日本尽早投降,杜鲁门总统最终才下定决心使用原子弹去轰炸日本。而这个艰巨的任务,则交给了保罗·蒂贝茨和查理士·斯文尼去具体实施。
1945年8月5日,保罗·蒂贝茨驾驶着一架B-29轰炸机从塞班岛的美军基地起飞,直接飞往日本广岛投下了那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不过,顽固死硬的天皇裕仁竟然在陆军的坚持下拒绝投降,又遭到了查理士·斯文尼驾驶B-29轰炸机投下的第二颗原子弹“胖子”的轰炸。
面对这一连串的紧急事件,天皇裕仁再也不能若无其事了,立即授权铃木首相于8月9日下午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具体商讨是否要接受《波茨坦公告》。很明显,他已经做好了投降的打算,只是希望由内阁提出来会体面一些。
这场会议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的凌晨才结束,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等陆军死战派依然拒不投降,依然要继续执行“一亿玉碎”计划。但是,首相铃木贯太郎、外交大臣东乡茂德和海军大臣米内光政等人却已经不再争辩,反正多说无益,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听凭天皇本人圣裁。
裕仁终于低下了罪恶的头颅,明确表示要把“朕的臣下作为战犯引渡出去是不能容忍的,但现在我们忍不住也得忍了”。最后,他假模假式地“含泪恩准”,同意首相和外相等人提出的“以保持天皇制度为条件投降”。所以,如果从这个方面讲的话,日本当年并非无条件投降。
到了8月12日,日本天皇已经同意投降的消息逐渐流出,绝大多数民众都默默接受了这个现实。不过,一批深受军国主义蛊惑的中下层军官们却显得群情激愤,坚持认为这是那些贪生怕死的政客们和将领们误国,还制定了自以为周密的行动计划:
一、先得到陆军大臣和总参谋长的认可,这样可以“事出有因”;
二、再得到近卫师团长的支持,出动军队控制皇宫,同时将包括首相铃木贯太郎在内的内阁“议和派”全部隔离;
三、继续和盟军进行谈判,可以适当放弃一些既得利益,但绝不会无条件投降。
8月14日夜,天皇裕仁在皇宫内录制好了《终战诏书》的录音,准备在明日正午12点向全世界播放。为了抢夺并且销毁这段录音,以畑中健二、古贺秀正和竹下正彦为代表的下层军官们竟然决定提前兵变,甚至不惜闯入皇宫。
这些人都是一些佐官级别,实在不具备什么号召力和影响力。为此,他们决定展开“游说”,首先选定负责皇宫警备的近卫师团长森赳中将,遭到拒绝后竟然拔枪射杀了对方。
枪杀森赳后,畑中健二和古贺秀正等人伪造了对方的手令调动部队冲入皇宫,史称“宫城事件”。不过,他们实在对皇宫太过陌生,又对天皇太过畏惧,四处翻找都没有寻到那段投降录音。
兵变的消息很快就被军团司令田中静一知悉,他立即下令近卫师团的士兵全部退出皇宫。这下,作为带头人的畑中健二等人变得里外不是人,只好在宫门前剖腹自杀,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这出荒唐到近乎闹剧的“兵变”。
1945年8月15日正午12点,天皇裕仁通过广播电台发表了所谓的“终战诏书”录音,正式宣布日本接受由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联合发表的《波茨坦公告》。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而所谓的“一亿玉碎”计划也没有最终实施。
假如,杜鲁门总统没有下令投放那两颗原子弹,同盟国势必会登陆日本本土作战。那样的话,“一亿玉碎”计划就能实施,结果会如何呢?五个字:天下太平了!@文史不假
二战末期,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如果真的实施,会有什么后果?
就是“十亿玉碎”,日本也照样战败。“一亿玉碎”是日本在二战末期眼看大势已去,提出的丧心病狂的“本土决战”计划,在挨了两颗原子弹以后,日本迅速投降了,因而没有得到实施。
1945年的日本,萧索和肃杀的气氛萦绕在每一个日本士兵的头上,由于在前线的菲律宾的巴丹半岛战役中,日军除了蒙受巨大损失外,也将马尼拉的深水港拱手让给了菲律宾,这下日本的本土将直接暴露在美国的海军炮火之下,东京的安全岌岌可危。
日方代表在“密苏里号”上签署投降书
然而日本早在1944年就已经陷入绝对的颓势,1944年在菲律宾的莱特岛附近,日军和美军的主力舰队就爆发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场面空前恢弘的大海战,双方舰艇的总吨位之和超过200万吨,也是最后一次航母和航母、战舰和战舰之间的直接对决,这也标志着“口径即是正义的坚固巨炮时代彻底结束”。而由于莱特岛的丢失,来自东南亚的橡胶和金属资源就再也不能轻松地运送回日本本土了,日本的资源补给线已经遭到美军切断,换句话说,等待大日本帝国的,唯“覆灭”耳。
随着战线愈发向日本本土推进,日本本土上空的盟军轰炸机也逐渐多了起来,除却海外各军港、机场,日本的各大城市也成为了盟军轰炸的主要目标,为了瘫痪日本军工产业以及起到瓦解日军战斗力的目的。截止到1945年初,日本各大城市几乎无一例外,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轰炸和破坏,在一系列的轰炸下,足足有超过55万人丧生,另外有30余万人受伤,约莫1%的日本总人口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失去了战斗力。
日本军部并没有意识到局势已经十分不妙,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狂热派仍然认为皇国“武运昌隆”,于是于1945年初日本军部制定了“本土决战”计划,计划在日本本土和盟军展开陆上决战,哪怕以牺牲全体国民为代价,也要守住国土。在阿南惟几的《高全军将士书》中,明确提出了“一亿玉碎”的口号:“一亿国民总玉碎,弹草如泥,匍匐山野,确信神州不灭,皇国永存“,可见那时候的日本军部有多么疯狂,完全视国民的性命于不顾,在他们眼里,死再多的人也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日本军部大本营估计,美军将会在1945年10月下旬发起对本土的登陆战役,从开阔的太平洋方向驶向日本列岛,选择平坦且靠近主要城市带的滩头登陆,这一判断与美国方面的计划相当吻合。美军原计划于1945年11月在九州南部的鹿儿岛登陆4个军,随后再次登陆本州的房总半岛,最终攻克东京。
日本制定了“决三号作战”和“决六号作战”两个本土决战计划,预计到1945年10月,将本土陆上兵力扩充到315万人,除了海外的关东军、中国派遣军和南方军等三个总军,新组建第一和第二总军(集团军群)。第一集团军群的指挥官为杉山元大将,辖第11、12、13三个方面军,负责以东京为中心的关东地区的防御,总兵力95万人以上。第二集团军群由畑俊六大将指挥,辖第15、16两个方面军,负责九州中西部地区的防御,总兵力90万人以上。另组建两个航空军,配备神风自杀飞机1600架,普通战机900架提供空中支援。
日本的最终目标,在于动员全体国民参战,使美军因精疲力竭而停火。要求所有年龄在15-60周岁的男性国民,以及17-45周岁的女性国民,皆须编入“国民义勇战斗队”,以最终把日本本土的兵力增加到2800万。
东条英机的美梦做的倒是不错,他甚至想过如果本土作战失利,还准备将政府搬到中国东北的长春去,凭借“精锐的关东军”继续负隅顽抗,但是东条弄错了一点,那就是关东军早已没有了当年之勇,最初入侵中国东北的关东军的确是日本的精锐,但是随着日本兵源不足,原先的关东军已经遭到多次抽调,而补充进来的都是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甚至是未成年的孩子,作战素养低下,加之苏联已经于8月9日出兵中国东北了,仅仅七天,关东军的战斗力就被彻底瓦解。
“一亿玉碎”下,日本的少女都被动员起来,随时为皇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然而日本军部估计也没空思考关东军的问题了,因为早在苏联进军东北前三天,美国已经在广岛投下了一颗“灿烂的烟花”,苏联出兵同天,第二颗课原子弹“胖子”被投放在长崎,不可一世的日本军部在吃了两颗原子弹后,再也没有硬气继续负隅顽抗,只能选择投降,自然“一亿玉碎”也没有真正实施,而就算日本全民皆兵,在武装到牙齿的美军面前,损失惨重的只可能会是鬼子自己。
二战末期,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如果真的实施,会有什么后果?
后果就是,盟军不用登陆,只需派少量兵马封锁日本列岛,结合飞机对农田实施破坏,最多到1946年,日本很有可能会损失数千万人口,并且整个国家出现结构性崩溃。
到那时,恐怕得求着盟军投降协议了。
因为,早在1944年日本国内已经面临非常严重的饥荒,1944、1945、1946三个年度又出现了气候问题的粮食欠收,导致粮食安全雪上加霜。
日本是一个非常贫瘠的岛国,二战的时候总人口已经高达7000万,所以该国没有能力依靠国内的粮食产出实现全国性温饱,大约1/3的粮食需要从海外进口。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两年之后,日本又不得不考虑将资源(例如生产化肥的原料)投入到战争之中。
这直接导致日本粮食的亩产量在正常年景都已经大幅度降低。
据统计,施肥量的减少导致国内的粮食亩产量下降了大约26%。
随着日本海上航线被盟军切断,再加上常年的战争对物资的巨大消耗,日本上下已经在1944年陷入饥荒。
当时,为了能够尽可能减少国内的饥荒,日本不得不尽可能开辟土地,房前屋后甚至是学校的操场也变成了农田。
日本老百姓想尽办法吃农作物的各个部分。
根据当时日本人的回忆,他们会把红薯各个部分,包括叶子到根茎煮熟吃掉以果腹。
(红薯叶子)
为了补充蛋白质,他们经常到田间地头捉虫子吃。
此时,平均每个日本人每天的热量摄取只有1793卡,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城市人均的热量摄入量就更低了。
这还不算,那几年气候也不好,44、45、46三年气候反常,在粮食单产已经下降,外界在美国封锁下无法运进粮食的时候,气候导致日本连续三年粮食欠收,所以指望秋天粮食成熟之后缓解该国的粮食危机也是妄想!
随着战争的持续,美军已经接近日本本土,开始计划通过燃烧弹、除草剂等方式破坏日本农田。
所以,1945年冬天如果日本不投降,试图通过1亿玉碎的方式和盟军对抗,他们将会面临一个饥寒交迫的冬天。
那么,1945年的时候日本的粮食缺口有多少呢?投降之后,盟军进入到日本本土,考虑到当时日本正在承受严重的粮食危机,麦克阿瑟紧急从大后方调来了300万吨粮食(麦克阿瑟离开日本的时候人们依依不舍,和这个决定有很大关系),每个日本人大约能分到90斤粮食,如果每人每天吃一斤粮食,足以让他们靠这紧急调来的300万吨粮食度过三个月。
但是,由于1945年的粮食欠收,虽然有美国人的及时援助,但是战后的一年时间内,日本平均每人每天的热量摄取仍然是急速下降的。
到1946年,成年人平均每天的热量摄取只有1000卡,只有成年人基本生存必须最低卡路里摄取量的65%。
而且,不同的地方所分配到的粮食也不同。
在东京,1946年前6个月,每天每人只能得到775卡热量的补充,不足成年人基本生存所必须的最低卡路里摄入量的45%。
设想一下,如果1945年8月份日本人不向盟军投降,而是选择1亿玉碎的方式和盟军继续对抗,在1945年之后他们就得不到美国人紧急调来的300万的粮食,农田还会遭到盟军的大范围的破坏,就算没有盟军毁坏的农田也会因气候原因比往年欠收。
那么,日本人到1946年之后,每天的食物摄取量将会比历史上投降之后分配到的更少,估计还得打个对折,也就是平均每人每天热量摄取不足500卡。
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随时可能登陆的盟军,期间不得不进行大量战时准备工作,例如修筑工事、接受作战训练、巡逻、生产武器装备。
每天的热量摄取远远不够这些活动,必然会导致整个国家因饥饿大规模非战斗减员。
考虑到如果不投降每天每人的热量摄取不到人类正常摄取量的三分之一,为了抵抗盟军登陆,粮食分配会倾向军方和贵族等实权派,普通老百姓会成为这场危机中的受害者,至少得损失两三千万人(每天至少三分之二的热量需求要通过分解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等物质,根本撑不了几天),也就是占日本人口的40%。
这会进一步破坏1946年初的春耕活动,考虑到1946年又是一个欠收年,到1946年冬天日本能剩下一半人口就不错了!
所以,日本在1945年8月份投降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动。
二战末期,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如果真的实施,会有什么后果?
后果就是日本亡国,人口减少80%,成年男性基本灭绝,就剩下女人、老人、孩子,日本沦为苏美竞争的一块飞地
日本本土灭绝战日本的玉碎说法源于中途岛战役,守岛日军全部阵亡,陆军本部为了好听点起了个玉碎的名字,然后丧心病狂的提出了一亿玉碎的计划,把全民都拖入战场
日本是个四面临海的国家,没有战略纵深,就算没有原子弹,航母开过去一个岛一个岛的扫过去,天天海陆空轮番轰炸也能把日本军队打没了
关东军面对苏联的进攻,根本没办法回援本土,且当时关东军的战力已经大不如前,抵抗面临的就是被消灭
一亿玉碎说起来好听,本土的老弱妇孺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国大兵,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日本本土冷战对峙二战末期,冷战已初见苗头,在进攻柏林上苏美两方都削尖了脑袋往前冲,现实中苏联出兵日本本土只占领了我们的库页岛以及千叶群岛、北方四岛,在登陆北海道遭到了麦克阿瑟的拒绝
那是因为苏联在进攻日本本土的时候没出什么力,美国两颗原子弹扔下去,苏联看日本快投降了才赶紧加入战场
如果日本本土战争时间拉长,苏联势必会登陆北海道,没准连韩国也一并给收拾了,而东西方对抗的缓冲地带就从朝鲜韩国,变成了日本本土
所以说这个一亿“玉碎” 其实就是个幻想,真实施了日本肯定亡国,直接分裂成两个国家,人口降到极限,美苏移民进入本土,原住民没准都要开始流浪了
二战末期,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如果真的实施,会有什么后果?
话说鬼子当时满打满算也没超过8000万人口,拿什么玩一亿玉碎这么牛X的战术?就当不要老脸的把朝鲜和湾湾算进去凑足了一亿人口,毛熊的的八月风暴行动已经验证过效果,5天时间就把朝鲜北部全占领了,没过三八线只是因为按照约定留给鹰酱处理。
所谓的“一亿玉碎”其实吐槽机个人认为仗打到1944年末,盟军已经清楚自己必胜无疑了,他们所争的只是内部利益分配而已。海军提出的长期围困和陆军提出的直接登陆都可以让鬼子彻底玩完,最后陆军的“没落行动”胜出,但他们执行的比较纠结。
一方面鬼子本土适合登陆的海滩太少,登陆地点很容易被识破,可能造成盟军重大伤亡,这让他们有点踌躇不前;另一方面盟军又担心毛熊那帮灰色牲口不计伤亡的狂攻,让自己战后在亚洲的利益受损。
鬼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制定了“决号作战”方案,也就是咱们说的一亿玉碎计划。其实鬼子自己也知道输定了,他们弄出这么丧心病狂的玩意儿只是为了体面点投降而已。这计划从最初就是寄希望于造成盟军重大伤亡后,可以有条件的投降。
在这个计划里鬼子将把225万陆军整编成3个总军,分别守卫不同的地区,同时国内把能动弹的男女老幼统统抓进“国民义勇战斗队”,再凑个2800万人搞敌后武装(跟八路学的吧)。这计划粗看起来很凶猛,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根本就是扯淡。
鬼子的第一总军下辖三个方面军,由嘴炮王杉山元担任指挥,对!就是那个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五个月荡平东南亚的傻瓜元;第二总军指挥是畑俊六阁下,这位兄台在接任时就表示老子阻挡不了美军登陆。第三总军其实就是关东军,由山田乙三指挥,没等玉碎就被毛熊150万大军碾成了照片。
实施后果推测看完计划细则吐槽机只能表示没把又“鬼畜”之称的牟口田廉也提拔成第二总军指挥官,真是鬼子还有理智的表现呢。不过吐槽机也不否认,这样的配置可能对盟军造成重大伤亡,甚至伤亡可能超过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总和。
只是如果鬼子给盟军造成重大伤亡就会如愿有条件投降吗?我看未必,从罗斯福喊出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那一刻开始,这个原则就不能有更改,柏林城下毛熊宁可承受近30万伤亡也没让德国有条件投降,鬼子能例外得了?
被打疼的盟军最大的可能是退出日本陆地,开始执行尼米兹的海军方案,就是完全封锁日本外海,不停用飞机倾泻炸弹和燃烧弹,把鬼子活活饿死在岛上。这样鬼子就只有两条路走,要么死伤惨重后无条件投降,要么亡国灭种。
总结起来吧,其实二战后期鬼子运气不错,虽然吃了两发蘑菇蛋,但好歹没有打到登陆阶段就投降了,不然今天的鬼子搞不好也南北分治了。至于那个所谓一亿玉碎,他们得庆幸没执行,不然现在日本有没有8000万人口都难说了。
二战末期,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如果真的实施,会有什么后果?
所谓“一亿玉碎”计划,不过是日本统治阶层为了所谓“保留天皇”、“保存国体”,绑架日本人民作为赢得敌军“尊重”、从而获得“体面和平”的可悲筹码。如果真的实施,全体日本人民必将在盟军攻占日本的“奥林匹克”计划中遭遇灭顶之灾。而天皇和他的臣子们,则躲在可承受10吨炸弹轰击的望岳山地下工事里,根本没有自杀“殉国”的打算。1、“十三岁以下的孩子没有用处,统统杀掉!”
早在塞班战役和冲绳战役期间,美军就注意到日本平民被军队携裹着被迫“玉碎”的情况。据说,在九州南部等地布置本土防御时,已经有一些陆军官员提出了“十三岁以下的孩子没有用处,统统杀掉”的意见。
在本土决战中,“玉碎”的核心是“国民义勇队”。政府给他们配备的武器包括单发步枪、火药枪、弓箭、竹枪和长柄草叉,此外还包括铁锹和镰刀。
当时日本本土的总人口是八千万,“一亿玉碎”的口号还要算上在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日本人。
2、九州的一千万人是第一批“筹码”九州的一千万人口被日本大本营定为第一批“玉碎”的对象。根据大本营的如意算盘,将用这些大都拿着竹枪和草叉的一千万人,加上九州的正规日军,拼尽全力给上岸的美军造成最大的伤亡,“从而迫使敌国认识到日军和日本民众的战斗意志和不惜与国同归于尽的决心”,“认识到继续在日本本土打下去将要承受到难以估量的损失”,给日本更多的时间和更有利的条件,争取“体面的休战”。因此,这一千万人是用来向美军换取谈判的第一批筹码而已。
万一这招不奏效呢?在关东平原还有三千万“枪炮弹勇士和自爆英雄”在等着和盟军拼命,甚至即使整个日本民族为此而被最终毁灭也在所不惜——因为在腐朽偏执的日本统治阶层看来,一但“皇国”、“神州”、“国体”这些玩意儿不复存在,那么日本民族,也没有存在必要了。
可悲的是:经过二十多年以《教育敕语》、《国体本义》等“皇国”教义为核心的灌输教育,以及“思想矫正所”、《治安维持法》、《治安警察法》、思想警察、“特高课”之流的高压恐怖统治,日本人民已经被洗脑得对天皇像家畜一样驯服。
3、死掉千千万万日本人民,只为保留天皇1945年6月8日,为了迎接即将开始的本土决战,日本各大佬在御文库召开御前会议,成员包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的成员:首相铃木贯太郎、外相东乡茂德、陆相阿南惟几、海相米内光政、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和军令部总长及川古志郎,以及枢密院议长平沼骐一郎、军需相丰田贞次、农商相石黑忠笃。
在这次会议上拟订了以“护持国体”和“保护天皇”作为“休战”仅有的两个条件。也就是说,不惜以牺牲千千万万日本人民的生命为代价,只要盟军默认保留天皇,就可以投降。
至于裕仁本人,则完全怂了,他同意一旦事态紧急,立即进入望岳山地下工事。那里有天皇和皇后寝室、起居室、书斋、客厅、皇族休息所、食堂、洗漱室、侍从室、女官室、澡堂、电影放映室等设施,整个工事可承受10吨炸弹的轰击。
而裕仁在1944年秋天美机开始空袭时,当时的首相小矶国昭请他移驾到工事避难,他还假惺惺地说:“我离开会使全体国民和东京市民感到不安,会有战败感。”
结果美国人马上要登陆了,他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同意躲进工事——真是虚伪之至。
还是应了那句老话:“人民,是永远被愚弄的”。
-—----------------
结果,为了能够尽快结束战争,最后美国决定对日本核打击。
以后的发生的事,反正大家都知道了:
日本投降,
但天皇,并没有得到清算。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