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史,为什么有人说传说中有夏朝而无实物证明?

从小学时期,我们这些80后就接受过这样的历史教育—— “三皇五帝”是打开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一把钥匙。那么,究竟“三皇”是指谁?“五帝”又是指谁?

根据《尚书大传》的记载,三皇是指“燧人、伏羲、神农”;根据《三字经》的记载,三皇是指“伏羲、神农、黄帝”;根据《风俗通义》的记载,三皇是指“伏羲、祝融、神农”;根据《春秋运斗枢》的记载,三皇是指“伏羲、女娲、神农”。而关于五帝,《吕氏春秋》记载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资治通鉴》记载为“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

面对各式各样而又充满矛盾的记载,真相却只有一个!问题来了,“三皇五帝”是否真实存在过?“华夏五千年文明”又是否真实可信?

随着对于历史知识的不断积累,文史不假遗憾地发现,由于缺乏真实可信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所谓的“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并不被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可。甚至于,就连国内的许多学者都对此存在质疑,商朝的形成和灭亡没有太大异议,矛盾点主要集中在了“夏朝”的定位。

我们通常认为,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中国文明社会的起点。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言之凿凿记载过夏朝的存在,还详细介绍了世系传承“禹→启→太康→中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但却没有标明具体的存续时间。

而且,由于西汉距离夏朝的时间跨度并不比我们今天距离西汉的时间跨度更小,许多人都质疑以上记载缺乏可信度。因此,合理推测《史记》中的这些记载,或许只是来源于民间的流传。

为了寻找历史的真相,关于“夏朝”的研究从很早便开始了。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记载,专家们进行了大致的推算,得出公元前841年属于西周的晚期,还发生过一场影响深远的“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以后,周厉王被迫出逃镐京,由召穆公和周定公共同主持政事,史称“共和元年”。从此开始,我国历史才出现了准确的纪年,彻底结束了之前多以神话和传说为主的记载。同时,也出现了“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历史”的尴尬现象。

1995年,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出国访问,先后在印度和埃及等国见到了对方博物馆中的历史年表,其文明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但是,我国的确切纪年却只到了公元前841年,于是暗暗下定决心去弥补这个空白。

1996年5月16日,在宋健的积极推动下,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启动了。其中,重点设置了9个课题和44个专题,集结了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古文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等领域的近200名专家,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000年9月,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作为研究成果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报告(简本)》正式对外公布。其中,主要推定了夏朝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灭亡于公元前1600年。而且,对于商周时期的几个重点历史事件也进行了断代,比如盘庚迁都发生于公元前1300年、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

然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研究成果一经公布,立即就遭到了来自各方的强烈质疑。美国《纽约时报》以“中国:古老历史引发现代质疑”为题,详细抨击了这份结论。芝加哥大学的历史学教授爱德华·肖内西更是不加掩饰,酸溜溜地这样表示:

有一种沙文主义的愿望,希望将历史记录推回到公元前三千年,让中国与埃及能够相提并论。

与此同时,国内的很多专家和学者也对这份报告提出了质疑,认为缺乏必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故宫博物院院长和考古专家张忠培为主,他们就此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搞三代纪年的动机无疑很好,热情可嘉,但这是否科学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国内外专家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夏朝是否真实存在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发现了很多殷商时期的遗址,其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甲骨文等珍贵文物。不过,在这些甲骨文和铭文中,仅对商朝进行了记载,对之前的夏朝却只字未提,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

豫西和晋南一带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中,根据其出土的文物和所处的位置,完全具备了夏朝文化的特征。但是,这里依然没能找出任何的文字记载或者图腾显示,其中出土的卷沿鬲和陶豆等物,反而说明当时的社会更接近于原始社会。

综上所述,这个“二里头遗址”非但不能证明夏朝的存在,反而说明当时所处的时期更接近于原始社会末端。于是,学术界质疑夏朝的声音更大了,也更具有说服力。

二、年份为何都是整数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中,夏朝成立于公元前2070年,商朝成立于公元前1600年,周朝成立于公元前1300年……。很显然,这些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都是整数年,这可能吗?

我们姑且相信,当时参与工作的所有专家都秉持着客观公正和科学严谨的态度。于是,只剩下了唯一的可能,那就是他们对于研究所得的结论并不自信,故而只能进行了折中和妥协。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经常被用到的碳——14测年、树轮测年和天文测年也并非无懈可击,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误差。这些误差,集中到一起很可能会产生严重的错误。

三、夏朝开国之君究竟是谁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没有像以往一样左右摇摆,而是旗帜鲜明地提出禹建立了夏朝,至桀终结,前后共历十七代。显然,这是完全采信了《竹书纪年》中“凡夏自禹以至于桀,十七王”的记载。

相较于之前史学界究竟是“禹建夏”还是“启建夏”的含糊其辞,这次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却没有太大的突破。因为,这份报告并没有对禹的身份过多介绍,比如,他是亲手建立的夏朝?还是儿子启追认的?

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代年表推算,禹大约出生于帝尧五十五年,即公元前2160年左右。但是,关于他的出生地却是闭口不谈,究竟是四川绵阳的汶川说?究竟是河南许昌的禹州说?还是甘肃临夏州的广河说?我们至今都不得而知。

四、良渚文化的反向证明

良渚文化遗址分布于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最早发现于1936年,大约存在于公元前3000多年。直到2007年,考古学家们又在莫角山宫殿周围发现了环绕的城墙,从而正式确立了它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

但是,随着对良渚文化的不断研究,我们竟然发现它与华夏文明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原来,此处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的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等并无直接关联。

甚至于,无论如何向前倒推,华夏文明也推不到良渚文化这里。换句话说,这里虽然是中华大地存在过的一个古老文明,但却并非我们的祖先,也并不属于华夏文明。

我们退十万步讲,即便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做出的结论完全正确,即便夏朝真的形成于公元前2070年,即便夏朝真的是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和文明社会。那么,“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提法也是不成立的,至多也就是“华夏文明四千年”罢了。

虽然说,华夏四千年的文明史稍逊于埃及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是,同属“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出现过文明的中断,只有中国的华夏文明一脉相承,生生不息而又从未中断过。

华夏文明四千年,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欢迎各位留言评论,也欢迎各位转发关注。@文史不假

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史,为什么有人说传说中有夏朝而无实物证明?

夏商周断代史就是从夏朝商朝周朝开始有关的历史记载较少,大部分都是依靠现代科技进行推测与还原,以至于大家怀疑没有夏商周的存在。(有人认为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得夏商周成为断代史。)

夏朝历史悠久,很多内容都是靠口述或者神话传说得知有夏朝。直到民国时期的一位学者顾颉刚认为我们只能通过大禹治水、禹受舜禅、夏启夺位、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以及夏桀暴政等不多的几件大事知道有夏朝的存在,因此开始对夏朝的存在产生怀疑。

最后在顾颉刚的影响下,在国外、中国香港和台湾的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历史大多都是从商朝开始,而商朝以前的时代都被视为是传说时代,也就是不承认夏朝的存在。

不过近几年来,历史学者们正在不断地努力去探索验证来证明夏朝的存在。

我是Lloydxia一名历史爱好者,有什么与我意见不一的,可以关注我留言一起讨论。

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史,为什么有人说传说中有夏朝而无实物证明?

夏商周断代史指的是夏商周断代工程后,对我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朝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夏商周断代工程在1996年启动,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工程希望通过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以及通过对碳-14的年份鉴定,来探究我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朝,尤其是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这样更好的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

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针对的是对夏朝的研究,因为,商朝我们有甲骨文、司母戊鼎等一系列文明的标志,周朝更是有诸多的历史证据,唯独对夏朝,我国一直未获得强有力的证据来证实夏朝文明的存在。倘若通过这一工程,可以证实夏文明的存在,那么可以使中华文明史大大向前推进。

经过几年的努力,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年表》正式出台,这是我国迄今最具科学依据的古代历史年表。这个年表为我国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历史建立起1200余年的三代年代框架,夏代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商代的始年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为公元前1300年,周代始年为公元前1046年。同时还发掘了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等重要的遗址。这是我国历史学的进步。

但是,任何研究都要面临着社会各界的质疑,只有在不断的质疑中,研究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我国提出《夏商周年表》后,外国学者提出了诸多质疑,认为这是中国的民族主义工程,进而怀疑中国的学术道德等等。工程的成果是否失败,如今还没有强有力的论据证明。

因此,有人说夏朝无实物证明便不足为奇了,他们怀疑这一工程的学术严谨程度,因此主观上否定实物存在,很遗憾,这一工程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没有继续下去。相信未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历史学家的不断探究,这一问题还会取得进步。

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史,为什么有人说传说中有夏朝而无实物证明?

根据记载和传说,禹建立了夏朝,他的儿子启成为第一任夏王。

根据史书记载“黄帝生于漆水、炎帝生于姜水”《史记》记载:“黄帝以土德瑞,土色黄、故称黄帝”。黄帝炎帝部落在华山和渭水流域合并,并且向北扩张到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建立华夏部落,又过黄河在山西河北与蚩尤部落大战,收服天下大部分部落建立华夏文明,这个在国家文物总局和央视合拍的纪录片《黄帝》、《中华文明》、《曙光初照》、《中国通史》以及百家讲坛《国史通鉴》都有介绍。中间几百年应该属于尧舜和其他时期,后来的夏朝继承。

根据以上讲述黄帝炎帝时期距今大约6000—4500年左右。(毕竟按照目前的资料只能确定在这个范围)而宝鸡的炎帝陵发现了“姜氏城遗址”,基本认定为炎帝部落的都城,而漆水河附近的西安高陵发现了仰韶文明时期最大城址,已探明面积100万平米距今6000—5500年的“杨官寨城址”,根据记载的黄帝后期在陕北的记载,黄帝陵北部的神木发现迄今为止最大,最先进距今4500年左右占地面积430万平米的“石峁古城遗址”。符合描述中黄帝后期或最后一任黄帝在陕北地区的记载。

那么夏朝国都在哪?司马迁的家乡是陕西韩城市,韩城古称龙门、夏阳,都知道夏朝建立者大禹一生最大的伟绩就是“大禹治水”,而位于黄河和洛河流域的龙门(韩城)就是治水之地,而《史记》又记载“三代之居皆在河洛”,而与韩城(龙门、夏阳)隔黄河相望的就是史书记载的夏禹居住之地—山西阳城,那么韩城的另一个古名夏阳肯定与夏朝阳城有着联系,而山西阳城附近又发现了目前最有可能为夏都的遗址之一“山西陶寺遗址”。

以韩城(夏阳、龙门)为中心,可以看出,韩城西边就是洛河文明,西北边是“黄帝崩,葬桥山”的桥山黄帝陵。再往北是另一个最有可能为夏都的“石峁古城”,石峁遗址占地面积非常大,已发现“内城、外城、皇城台、瓮城、烽火台、四方城门(仅东城门面积就是2.5万平米)、直道,各类手工作坊,玉器、青铜器,兵器等,石峁古城遗址附近还有同时代的卫星城十几座,也都很大,这规模远超同时期任何城址,应该是天下的一个中心。韩城的南边就是黄帝史官“仓颉”故里陕西白水县,再往南一点就是漆水、渭河、华山,和“杨官寨古城遗址”。韩城东边隔黄河就是著名的山西的“陶寺遗址”和阳城。

根据遗迹的遍布和史料的记载,夏朝的都城很有可能就应该在“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中,或者就在陕西北部和山西中西部地区。

在此我还要说明两个问题,

1、《史记》中记载的“三代之居皆在河洛”而不是河雒,全境在陕西的叫洛河,现在叫北洛河。发源于陕西华山南麓流经河南的叫雒河,现在叫南洛河,这个在汉以前的文献和《史记》中区分的非常清楚,从未混淆。

2、网友可能会说“黄土高原环境不好,黄帝和夏朝应该不会选择在此建都”。其实黄土高原在古代环境非常好,应该是一个天府之国,现在黄土高原丰富的煤炭、石油就是铁证,而4500年前的石峁遗址也出土大量鳄鱼尸骸,这也很能说明黄土高原5000年前的环境,沧海桑田,如今的环境的确不好,以至于被人遗忘。

有兴趣的网友可以看看央视纪录片《石破天惊—石峁古城》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第三课“远古之祖”》。

有疑问可交流,拒绝无脑喷。

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史,为什么有人说传说中有夏朝而无实物证明?

从很多考古发现商周几乎是一起出现的,没有明确的先后

什么是夏商周断代史,为什么有人说传说中有夏朝而无实物证明?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然而真正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迄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上溯的历史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而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这种状况被称为有世无年,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

1995年秋,国家科委(今科技部)主任宋健邀请在北京的部分学者召开了一个座谈会,会上宋健提出并与大家讨论建立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设想。

1995年底国务院召开会议,成立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国家科委、自然科学基金会、科学院、社科院、国家教委(今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协共七个单位的领导组成,会议聘请了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作为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1996年春,夏商周断代工程组织了一个由不同学科的21位专家形成的专家组,并拟定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可行性论证报告在1996年5月得到了通过。

1996年5月16日国务院召开了会议正式宣布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启动。这一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共分9个课题,44个专题,直接参与的专家学者达200人。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夏商周年表》定夏代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公元前1046年。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的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工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给出了一个时间上的标尺。

自从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后,来自中国国内和国际的批评就不绝于耳。国际上有人评论夏商周断代工程有政治背景,是中国政府在搞民族主义;有一些学者还对该工程的学术道德产生怀疑;学术上的批评也不断提出。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倪德卫(David Nivison)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断言“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

2003年4月美国亚洲学协会年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学勤、考古学家张长寿、碳-14专家仇世华、天文学家张培瑜赴美参加了会议。会议上不少学者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提出了置疑,这次会议是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国际上的第一次正式的交锋。斯坦福大学宗教文化中心的蒋祖棣向会议提交了题为《西周年代研究之疑问——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方法论的批评》的文章,文章认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在研究方法上有致命的错误。这篇文章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夏商周年表

夏代年表

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孔甲、皋、发、癸

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商代年表

商前期年表

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迁殷前)

公元前1600——前1300年

商后期年表

盘庚(迁殷后) 公元前1300年

小辛 | 在位50年

小乙 前1251年

武丁 前1250年——前1192年 在位59年

祖庚 前1191年

祖甲 |

廪辛 | 在位44年

康丁 前1148年

武乙 前1147年——前1113年 在位35年

文丁 前1112年——前1102年 在位11年

帝乙 前1101年——前1076年 在位26年

帝辛(纣) 前1075年——前1046年 在位30年

西周年表

武王 公元前1046年——前1043年 在位4年

成王 前1042年——前1021年 在位22年

康王 前1020年——前996年 在位25年

昭王 前995年——前977年 在位19年

穆王 前976年——前922年 在位55年

(共王当年改元)

共王 前922年——前900年 在位23年

懿王 前899年——前892年 在位8年

孝王 前892年——前886年 在位6年

夷王 前885年——前878年 在位8年

厉王 前877年——前841年 在位37年

(共和当年改元)

共和 前841年——前828年 在位14年

宣王 前827年——前782年 在位46年

幽王 前781年——前771年 在位11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