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八贤王”,到底指的是谁呢?
喜欢小说和评书的朋友,一定对于“八贤王”这三个字非常熟悉,无论《杨家将》、《三侠五义》、《白眉大侠》和《万花楼》等作品中都多有出现。其中,他的权力仅次于当朝皇帝,不仅拥有先皇御赐的金锏,而且还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谗臣”。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在驾崩前传位于弟弟赵光义,同时还赐给自己的儿子一把金锏。《杨家将》是这样讲述的:
孤赐你金镶白玉锁,加封你一亲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晋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再赐你凹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压定满朝的文武代管朕躬。
事实上,熟悉两宋历史的人一定深知,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并非那么铁板钉钉,并非那么正大光明。否则,后世也不会有“烛影斧声”的说法,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
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
北宋开宝九年十月的一天,太祖赵匡胤久病未愈,急召自己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饮酒议事。期间,兄弟二人屏退所有的宫女和太监,当酒过三巡后传出了争吵声,而且越来越激烈,甚至还能隐隐听到引柱斧戳地声。
争执声终于平息后,赵光义走出殿门声称哥哥刚刚驾崩,遂由他自己继承了皇位,史称宋太宗。不过,关于先皇的“真实死因”和“传弟不传子”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自古以来,皇位的传承都是事关大局的重中之重,从商朝起便开始以“父死子承”为主,以“兄终弟及”为辅。那么问题来了,宋太祖赵匡胤并非没有子嗣,除滕王赵德秀和燕王赵德林夭折外,还有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在世,为何要舍弃儿子却传位给弟弟呢?
本着这样的合理怀疑,宋太宗在即位之初面临了巨大的信任危机,举国上下都猜测皇位得来不正。为此,他必须寻找出自己继位的合法依据,这才有了“金匮之盟”,声称杜太后临终前留下懿旨,要求兄长传位于自己,而自己也将传位于弟弟赵廷美。
之后,赵氏皇族内部开始接二连三出怪事,离奇得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979年,赵德昭被叔叔赵光义痛斥了一顿,理由是不求上进、不思进取。结果,他回府后竟然莫名其妙地死了,官方给出的最终结论竟然是羞愧自杀。
981年,赵匡胤最后在世的儿子赵德芳也离奇死亡了,官方给出的最终结论竟然是病死。不过,他当年仅23岁,除了正值盛年外,之前并没有出现过任何的病史。
982年,宋太宗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也出事了,因为莫须有的“阴谋篡位”而被贬到了西京和房州。两年后,他也因为“羞愧难当”而患病,很快就病逝了。
短短几年时间,宋太宗赵光义所有的潜在皇位争夺者都相继离世,而且死得疑窦丛生,实在是匪夷所思。从此以后,再也没人可以威胁到他的皇位了,终于可以堂而皇之传位于自己的儿子。
经过史料考证,无论《万花楼》、《包青天》、《杨家将》或者《三侠五义》等小说,其中的“八贤王”形象均与赵德昭和赵德芳严重不符。故而,可以下定论这个形象属于文学虚构,历史上不曾出现过这个人物,只是百姓对“崇敬忠臣”和“惩处权贵”的心理期望罢了。
如果非要为“八贤王”寻找一个合适人选的话,个人认为最接近的应该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子赵元俨。此人出生于985年,从小就被父亲异常宠爱,《宋史》记载“太宗特爱之,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
按照朝廷规制,皇子成年后必须出宫居住,唯独赵元俨是个例外。宋太宗因为太宠爱这个儿子,“不欲元俨早出宫,期以年二十始就封”,以至于很多人都以为皇位非他莫属。
宋真宗赵元侃即位后,对自己的八弟也是格外的关照,还亲赐皇宫附近的宫殿给他居住。不过,由于赵元俨约束下人不力,因为侍女纵火而波及到了皇宫大内,这次被“夺武信节,降封端王,出居故驸马都尉石保吉第”。
毕竟是血脉兄弟,宋真宗很快就原谅了自己的八弟,并且还“寻加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进太保”。真宗皇帝在位二十五年,任内最大的政绩或许要数“澶渊之盟”了,以每年“岁币10万两”和“绢20万匹”的代价换取了暂时的消停。
宋仁宗即位后,赵元俨已经荣升为八叔,地位更加的尊崇,不仅“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而且还能“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但是,他却突然疯了,除了说出一些荒诞不经的话,还关闭府门断绝对外往来,直到1033年才终于恢复了正常。
原来,宋仁宗即位之初由太后刘娥辅政,权力欲十足的她甚至想要效仿武则天称帝。对于赵元俨而言,只有委曲求全和装傻充愣才能保命,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1043年冬,赵元俨病重之时,宋仁宗还“亲至卧内”和“亲手调药”,叔侄二人屏退众人后密语许久。当他病逝后,仁宗皇帝非常伤心并且停朝数日,更是“三临其丧”以示哀伤。
或许,“八贤王”的出现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借鉴了赵元俨的人物原型,只不过因为时空错乱才导致了“秦琼战关羽”的现象。@文史不假
宋代的“八贤王”,到底指的是谁呢?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如果要从古代王爷中选出一位杰出代表,“八贤王”当之无愧,“八贤王”就是百姓心目中的完美王爷。
“贤”是上位者的完美品格,“王”是天下人的终极追求。在汉文化中,“八”又被赋予了特殊意义。这三个字结合在一起,便是人们对理想上位者的完美期待。
在文艺作品中,涌现出了许多或实或虚的王爷形象。如《琅琊榜》中的纪王爷,《雍正王朝》中的十三爷,《天龙八部》里的段王爷。无论如何,这些王爷都没有“手拿金剑,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八贤王深入人心。
英明神武,睿智多谋的八贤王,原型便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要说清楚赵德方的经历,就有必要回顾一下北宋初期的权力更替问题。
公元 960 年,时任后周“殿前都点检(禁军总指挥)”的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代周建宋做了皇帝,是为宋太祖。
父传子,家天下,这是自夏商以来便形成的惯例和传统,但是在宋太祖这里却出了意外。公元 976 年宋太祖驾崩,弟弟赵光义却接了班做了皇帝,是为宋太宗。
兄终弟及,不和常例,况且哥哥赵匡胤并不是没有儿子,赵光义总得拿出一套说法来应对天下悠悠之口,于是一个“金匮之盟”的故事便应运而生。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老太太杜妈妈早有安排,要求赵匡胤百年之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给弟弟赵廷美,之后再将皇位交给赵匡胤的儿子。
赵匡胤有 4 个儿子,长子赵德秀,次子赵德昭,三子赵德林,四子赵德芳,但长子和三子早死,到这时赵匡胤就只有赵德昭和赵德芳两个儿子存于世。
(宋太宗 赵光义)
于是,按照“金匮之盟”的说法,大宋朝未来的三位接班人便应运而生,即弟弟赵廷美,侄子赵德昭和赵德芳。
赵匡胤是怎么死的。本来就迷雾重重,赵光义是第一嫌疑人。“金匮之盟”也只是赵光义搪塞众人的一个借口,他显然也没打算把皇位交给别人,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个道理他是懂的。这也注定了三位候选人的结局不会太好,历史也是如此。
公元 979 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攻灭北汉政权,不听群臣劝阻,继续向东挺进攻击契丹,试图夺回幽云十六轴。由于指挥失误,使处于优势的宋军被契丹击败,赵光义也屁股中箭,落荒而逃,与大军失去了联系。
宋太宗赵光义是死是活不得而知,然国中不可一日而主。此时距离赵匡胤死仅三年,大家对老赵的记忆感情还是在的,于是决定拥立赵德昭为帝。
这里正忙活着,赵光义又回来了,看到这种情况自然十分恼火。此次大军虽然败于契丹之手,但前期毕竟战胜了北汉政权,于是赵德昭屁颠屁颠的跑去给赵光义提议封赏将士。赵光义一听就来火了,说了一句中说了一句“等你当上皇帝再封赏未迟”,这句话很重,赵德昭回家之后便自杀了, 时年 28 岁。
这时赵匡胤就只剩一个儿子赵德芳,也就是演义中的八贤王。两年之后,公元 981 年,赵德芳病逝,时年 22 岁。这时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又莫名其妙的卷入了谋反案中,先贬洛阳后贬房州, 984 年也去世了,时年 37 岁。
从 979 年赵德昭死到 981 年赵德芳死,再到 984 年赵廷美死,五年时间大宋未来的三位继承人便相继死去,这一下子皇位便牢牢的把控在赵光义的手里了。
回顾八贤王赵德芳的一生,死时年仅 22 岁,杨老令公杨业确实生活在这个时代,《贺后骂殿》的背景也在这个时期。所以《杨家将》前期的故事《贺后骂殿》中的八贤王,原型就是赵匡胤之子赵德芳。
《三侠五义》的故事,发生在宋仁宗时期。包拯生于公元 999 年,此时距离赵德芳死已过去 18 年。所以说《杨家将》后期的故事和《三侠五义》中的八贤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然不可能是赵德芳,而是另有其人。赵光义的儿子比较多,而他对皇八子赵元俨更是疼爱有加。赵元俨排行第八,人称“八大王”,他一直活到了宋仁宗时期。作为宋仁宗的八叔,威望确实很高,也也没把宋仁宗当外人,宋仁宗对其也十分敬重。
《狸猫换太子》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当然历史上的原型并没有戏剧中的那样黑暗和残暴。宋仁宗作为《狸猫换太子》的主角,身世之谜确实也是由八大王赵元俨告诉他的。
赵元俨除了在北宋朝内辈分威望极高,据传在契丹国内也享有很高的声望。在民间有小儿啼哭,只要说一声“八大王来也”,立刻止声。
我们可以看出,《杨家将》《贺后骂》《三侠五义》中的八贤王,原型应是赵德芳和赵元俨二者之融合。现实中的八贤王会死去,文学中的八贤王会一直活下来。
八大王赵元俨于公元 1044 年去世时,年 59 岁。八贤王赵德芳虽然也已去世,但他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北宋宋太祖死,弟宋太宗即位。从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北宋九位皇帝中的后八位皇帝。尽是赵光义一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
碰巧不巧,赵构五子,传位给宋孝宗。宋孝宗是八贤王赵德芳的六世孙,其后宋光宗宋宁宗也是其后人,大宋江山回到赵德芳一脉,也再回到了赵匡胤一脉。
俗话说“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饶过谁?”也可以说“天道好轮回,苍天忘过谁?”是你的迟早会还给你,只不过老赵家的这一借一还,光阴荏苒 200 年!
大张伟有一首歌好像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什么拿出来吐出来还回来——
宋代的“八贤王”,到底指的是谁呢?
宋仁宗年间的“八贤王”,在影视剧的传播下影响广泛,这是一个文学创作的人物,任何史书典籍里都没有记载仁宗时期的八贤王,但要说历史原型,还是值得分析一下。
- 原型一:宋太祖第四子赵德芳
在杨家将的评书、戏剧中,直接挑明了“八贤王”就是赵德芳。这个赵德芳确有其人,他是赵匡胤第四子。而且据说在“斧声烛影”之前,太祖所召见之人其实就是赵德芳,赵光义使了手段,将其阻拦下来。这个确实有可能,因为宋皇后无子,赵德芳寄养于宋皇后膝下,这是有立储意向的。但除了这个历史疑点之外,赵德芳并没有什么事迹值得流传于世的,而且23岁时就早早去世,说他是八贤王原型不甚妥当。
- 原型二:宋太祖第二子赵德昭
明代有一部小说叫《北宋志传》,其中的“八贤王”名为赵德昭。这个赵德昭也确有其人,他是赵匡胤的第二子,但因赵匡胤长子夭折,说他是嫡长也不为过。但这个嫡长子却在太祖时期一直未封王,反倒是赵光义继位后,封他为京兆尹,武功郡王,位列宰相之上。
后来,赵光义攻打辽国时战败,混乱之中消失在战场上。大臣们以为他被杀了,于是商量拥立赵德昭为帝。但正说着,赵光义完好无损的寻了回来,此事也就作罢。回国后,那些立下战功的大臣迟迟未得封赏,赵德昭就出面为这些人请赏,尤其是在战场上拥立他的。赵光义则回了“等你做了皇帝再赏也不迟啊”。这话将赵德昭吓得不轻,回到家中便自刎而死了。从这个事件能够看出,赵德昭其实跟“八贤王”的胸怀气魄差太远了,作为原型亦不妥当。
- 原型三:宋太宗长子赵元佐
在另一部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中,“八贤王”则名叫赵德崇,这是赵光义长子赵元佐的原名。他是赵光义想要培养的接班人,但当赵光义之弟赵廷美被勾陷谋反后,赵光义便将赵廷美罢官,并贬至房州。此时赵元佐就为叔父求情辩解,但并未改变赵光义的决定,就因这件事,赵元佐受到精神刺激,从此成了疯子,没事就点火烧房子玩,这才未后来的宋真宗提供了继承大统的机会。奇怪的是,赵元佐在赵光义去世后,精神好转,而且活得60多岁,算是闲散王爷里较为长寿的。显然一个疯子不可能是八贤王的人物原型。
- 原型四:宋太宗第八子赵元俨
在《三侠五义》中,“八贤王”的身份是宋真宗第八子,但名字叫“赵德芳”。这虽然有些张冠李戴,但不妨看看真实的太宗第八子赵元俨!这个赵元俨深得赵光义喜欢,《宋史》说他“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而且特别孝顺,但显有政治作为。宋真宗去世后,刘娥听政,赵元俨装病,闭门写字,直到仁宗亲政后,他才时不时的关心国事,但也从未干政。综合来看,从德行上能够与“八贤王”相匹配的,也就赵元俨最合适了,且排行老八,但经历上的差距又出入太大。
综上来看,文学作品里的“八贤王”应该不是以某一特定历史人物为原型,而是综合北宋政治之后的内心期许。这种期许中,含有对“斧声烛影”的疑问,因此以太祖、太宗两脉子孙大做文章,寄希望于政权回归太祖一脉,或者是受到重用。这符合明朝靖难后的社会背景,也符合塞王内迁的现实情况。而重塑王爷形象,也是对北宋王爷毫无作为的一种讽刺,寄希望于当时的王爷门不只安于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参与国政,监督腐败,为民请命。
宋代的“八贤王”,到底指的是谁呢?
宋代的八贤王,又称八王爷,是古典名著《杨家将传》、《三侠五义》、《杨家府演义》和《万花楼》中的人物。虽为虚构人物,但也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但民间为什么会广泛流传八贤王的事迹传说呢,这要从宋太祖死后,当时及后世都有人质疑宋太宗得位不正,进而同情宋太祖及其后人所引发的猜想和不平,并满足民间宏扬正气,惩治奸恶的心理要求。
据《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共有四个儿子,二儿子和三儿子早死,大儿子赵德昭,赵德芳的兄长。据说他很聪明英武,喜怒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被太祖赐金简一柄,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特权。太宗做皇帝后,封德昭为武功郡王,位列宰相之上,但是内心对他这个侄子还是很有戒心,在太平兴国四年逼赵德昭自杀。但赵德昭从未被封为八贤王。
四子德芳被太宗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职务,但在太平兴国六年(981)赵德芳就病死了,当时才23岁,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杨令公还在,六郞杨延昭还没任边关统帅,所以这个赵德芳跟杨家将的故事里的八贤王肯定不是同一个人。
也有的学者认为故事中的八贤王是太宗的第八个儿子赵元俨,在当时被称为八大王,但他喜欢读书,不问政事,因怕人忌恨装疯扮傻。与八贤王的故事差距太远。
所以说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故事中的八贤王身份对应的人。他只能是由宋室的一些轶闻和民间对扬忠惩奸的心理要求,经过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
宋代的“八贤王”,到底指的是谁呢?
指的是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赵德昭是赵匡胤长子,而且一直由宋皇后抚养成人,也就是人们说的嫡长子,继承皇位第一人选,但斧光烛影,赵光义莫名其妙坐了皇位。人们虽不敢怒不敢言,但心里一直敬佩的是赵德昭。赵德昭也一直礼贤下士,经常为下面人鸣不平,
赵光义率领宋军攻打北汉时,受了箭伤,心情烦燥,沒有给有功将士封赏,再加上赵光义受伤后立即逃回京城,兵士们不知他死活,只知他战场失踪,就立了威信高,人缘好的赵德昭为皇帝。但当听说赵光义还活着,就立即自动取消了。惯为人抱打不平的德昭去找赵光义为兵将们讨封,赵光义生气的说,等你当了皇帝亲自给他们奖励吧,赵德昭委屈,回家就自杀身亡了。
综上所述,赵德昭威信高,出身高贵,惯为人抱打不平,这些都附合八贤王性格和身份。
宋代的“八贤王”,到底指的是谁呢?
在有关北宋初年的戏剧故事中,“八贤王”赵德芳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历经宋太宗、真宗、仁宗三个皇帝,与一些著名将相大臣都发生过联系,他支持忠良后代杨延昭告御状(《告御状》),他破格起用了县令出身的寇准(《清官册》),他给包拯的公正执法撑过腰(《狸猫换太子》)。他不经过皇帝许可就一锏打死了贪污的御史,炙手可热的大奸臣奈何不得他,他的话却可以让皇帝俯首听命。他简直成了忠贞正直大臣们的保护伞,公理正义的化身。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历史上会真的有这样一个“贤王”,可是他在戏剧中不但存在,而且还多少令人有些景仰。这个戏剧中的赵德芳,并不是历史上的赵德芳。
戏剧中赵德芳的故事,可以说完全是虚构的,虽然与北宋朝廷的事件人物有所关联,但是“八贤王”却完全是一个戏剧人物。
赵德芳其人:(959——981年)是赵匡胤的第四子,太宗即位后,他历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加检校太尉,年仅二十三岁就死去了。死后追封为岐王、楚王、秦王。
戏剧中与“八贤王”赵德芳有关联的北宋的有关人物:
①杨业:(?——986年)本名重贵,并州太原人。父杨信(小说中称为火山王杨衮),任北汉麟州刺史。后因不满北汉臣事于契丹,投靠北宋。宋太宗赵光义“以业老于边事”仍命他驻守北边。杨业“为政简易”治军有方,他虽然“不知书”,但却“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取雁门大捷,晋北雁门一带的人民生活安定,享有极高的威信。
②潘美:(925——991年)字仲询,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少年时就很潇洒倜傥,后来成为宋初的名将。五代后周时期,他参加了周世宗柴荣与北汉的高平之战,因战功被封为西上阁门副使。在赵匡胤代周建宋的“受禅”过程中建有殊功。
③杨延昭:(958——1014年),本名延朗,后改延昭。杨业有七子,延昭一说长子,一说四子,一说六子。杨业殉国那年,他二十九岁,早已身经百战,他继承父业,以保州(今河北清苑)缘边都巡检使身分守边。宋真宗夸奖他:“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澶渊战役后,被任命为高阳关副都部署,戍守三关(保定高阳关、霸县益津关、雄县瓦桥关)。杨延昭共有三个儿子。为了褒奖他,他死后“官其三子”。
④寇准:(961——1023年),字仲平,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少年才华出众,十九岁举进士。他很快由任地方官升迁到朝廷中,直到当上了宰相。因他的政治见解比较切合时宜,很受皇帝的器重。寇准任宰相时主张“用人不以次”,“宰相的责任是选进贤才,罢退不称职的人,只要论资排辈,那是只要一个主管小吏就可以做到的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寇准由右仆射中书侍郎平章事罢为太子太博,不久又贬到地方,死于雷州。
⑤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幼年家境不甚好,曾借居合肥城外一座寺庙读书,二十八岁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京东等地转运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庐州府与开封府等处知府、枢宻副使等职。包拯为官清廉刚正,史书上说他“立朝刚毅,贵戚官宦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赵德芳死的那一年(981年),杨业还沒战死(986年战死);寇准刚中进士,他也不可能有机会见到;至于包拯,那时还沒有出生(999年出生)。赵德芳与这些人沒有关系,他更没有经历过真宗、仁宗朝。
“八贤王”赵德芳的故事,大约在元代就已出现,孤本元明杂剧有《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明代小说《北宋老传》称之为“八贤王”,《贺后骂殿》中始称之为“八贤王”。赵德芳在历史上不是什么重要人物,那么为什么在艺术形象中塑造一个这样的赵德芳呢?这主要是因为古典艺术家们,在文艺作品中处理复杂的社会矛盾时,想找一个凌驾于最高统治权力之上的权力。小小老百姓的不平可以让清官去解决,如果忠良被陷,官司打到皇帝那里,皇帝也不公正,那怎么办呢?不必怕,这里还有个“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人。这个人就是为剧情需要的“八贤王”,而这个“八贤王”就是二十三岁就死去的赵德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